行政法案例讨论

合集下载

行政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化工企业(以下简称“化工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近年来,该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保要求,多次违法排放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对此反映强烈,要求政府部门予以查处。

2018年5月,某市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经调查核实,发现化工企业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 未按环评要求进行“三同时”验收,擅自投入生产;2. 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超标排放废气;3. 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规定安装、使用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

二、案件处理过程1. 调查取证某市环保局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化工企业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中,执法人员查看了企业环评文件、排污许可证、生产记录等相关资料,并现场检查了企业的生产设施和排污情况。

2. 责令改正根据调查结果,某市环保局认为化工企业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于是,环保局依法责令化工企业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改正。

3. 行政处罚化工企业接到责令改正通知后,虽表示愿意改正,但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于是,某市环保局依法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

具体如下:(1)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某市环保局对化工企业罚款人民币30万元。

(2)停产整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某市环保局要求化工企业停产整治,停产整治期限为6个月。

4. 复查验收停产整治期满后,某市环保局对化工企业进行了复查验收。

经检查,化工企业已按要求完成了整改,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于是,某市环保局决定解除对其的停产整治措施。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案件,化工企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 案件特点(1)违法行为严重:化工企业多次违法排放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分析行政法律案例(3篇)

分析行政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在获得某市某区域土地使用权后,开始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

然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某市规划局(以下简称“规划局”)以该区域土地利用不符合城市规划为由,要求开发公司停止施工,并拆除已建成的部分建筑。

开发公司认为规划局的决定违法,遂提起行政诉讼。

二、案情简介1. 开发公司于2016年依法取得某市某区域土地使用权,并按照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用途进行房地产开发。

2. 2018年,开发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某市规划局认为其土地利用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开发公司停止施工,并拆除已建成的部分建筑。

3. 开发公司认为规划局的决定违法,遂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此案,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三、争议焦点1. 规划局作出的停止施工、拆除建筑的决定是否合法?2. 开发公司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案例分析1. 规划局作出的停止施工、拆除建筑的决定是否合法?(1)合法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使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在本案中,开发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按照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用途进行房地产开发,符合法律规定。

然而,规划局认为其土地利用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开发公司停止施工、拆除建筑,这一决定是否合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规划局作出决定前,是否依法进行了调查、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

”在本案中,规划局是否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调查、论证,是判断其决定合法性的关键。

其次,规划局作出决定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开发公司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和合理需求,保障合法权益。

法律案例分析行政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行政法(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政府为实施一项重点工程项目,需要征用某村集体土地。

在征用过程中,由于补偿问题引发了村民与政府之间的纠纷。

村民认为政府补偿标准过低,且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双方就征地补偿问题多次协商未果,村民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焦点1. 政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是否依法履行了程序?2. 征地补偿标准是否合理?3. 村民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四、案例分析1. 政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是否依法履行了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土地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依法给予补偿。

”在本案中,某市政府在征地前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公告、听证,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违反了法律规定。

因此,政府在此环节存在程序违法。

2. 征地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土地等级、地价水平等因素确定。

”在本案中,某市政府在确定征地补偿标准时,未充分考虑土地等级、地价水平等因素,导致补偿标准过低。

因此,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3. 村民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征用土地的,应当依法保障被征用土地的村民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某市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未与村民达成补偿协议,导致村民权益受损。

因此,村民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

五、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某市政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补偿标准不合理、村民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判决某市政府撤销征地补偿决定,并要求重新进行征地补偿。

六、案例启示1. 政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程序,充分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经典行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经典行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XX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被告XX政府部门(以下简称“被告”)是负责本地区房地产市场监管的行政主管机关。

2010年,原告在未经被告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在其开发的住宅小区内增设了商业配套设施,并对外开放营业。

被告在接到举报后,于2011年对该行为进行了调查,认定原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规定,遂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原告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人民币50万元。

原告不服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并要求被告赔偿因其行政处罚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告擅自增设商业配套设施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2. 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3. 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的请求是否合理?三、案例分析(一)原告擅自增设商业配套设施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规划设计。

在本案中,原告在未经被告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在其开发的住宅小区内增设商业配套设施,并对外开放营业,显然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因此,原告的行为构成违法。

(二)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1. 被告的调查程序合法。

被告在接到举报后,及时进行了调查,并依法收集了相关证据,符合法定程序。

2. 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被告在调查过程中,认定原告的行为违法,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因此,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3. 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符合比例原则。

被告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充分考虑了原告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原告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罚款数额合理,符合比例原则。

综上所述,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合法。

行政法真实法律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真实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市某小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当地较早的一批住宅小区。

随着城市发展,该小区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不断增大,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内的一些基础设施老化,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物业管理方面,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9年,小区居民代表向当地政府反映,要求对小区进行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然而,在改造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案、资金来源等问题,居民与物业公司、开发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矛盾激化后,部分居民采取了过激行为,影响了小区的正常秩序。

在此背景下,该案进入行政诉讼程序。

二、案件争议焦点1. 政府是否应当对小区进行改造?2. 改造项目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是否合法?3. 物业公司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管理职责?4. 居民是否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三、案件事实1. 政府改造计划:当地政府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决定对小区进行改造。

改造项目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公共设施提升、绿化环境改善等。

2. 资金来源:改造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居民自筹、开发商配套资金等多渠道筹集。

3. 施工方案:改造方案由政府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开发商及居民代表共同商议确定。

4. 矛盾产生:在施工过程中,部分居民对施工方案表示不满,认为施工时间过长,影响日常生活;部分居民对资金使用情况提出质疑,认为资金使用不透明;物业公司因管理不善,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5. 维权途径:居民通过召开业主大会、向政府相关部门投诉、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等方式表达诉求。

四、法院判决1. 政府改造计划:法院认为,政府改造计划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故判决支持政府的改造计划。

2. 资金来源及使用:法院认为,改造资金来源合法,使用符合相关规定,故判决支持资金使用情况。

3. 物业公司职责:法院认为,物业公司未履行好管理职责,存在安全隐患,故判决物业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行政法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政府为了解决本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发布了一项《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本区域内所有企业必须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

该《决定》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大企业主的强烈不满。

某企业认为,《决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遂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案件争议焦点1. 某区人民政府是否有权发布《决定》?2. 《决定》是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3.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该案?三、案例分析1. 某区人民政府是否有权发布《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作为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区域内制定和发布有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应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实施。

某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虽然涉及环境保护,但其性质属于行政处罚。

因此,某区人民政府无权发布《决定》。

2. 《决定》是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条规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

”根据该规定,行政处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2)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实施;(3)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相适应。

在本案中,《决定》虽然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其违反了以下规定:(1)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决定》虽然提到了环境保护,但并未具体说明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2)未依照法定程序实施。

《决定》未经过公众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程序,也未进行合法性审查;(3)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不相适应。

行政法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某区人民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决定在该区某村征收土地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张某的房屋位于征收范围内,张某对此征收补偿方案存在异议,认为补偿标准过低,遂向区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要求重新评估补偿标准。

区人民政府经调查后,作出了征收补偿决定,张某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区人民政府的征收补偿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2. 张某的房屋价值评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3. 征收补偿方案是否符合张某的合法权益?三、案件分析1. 关于征收补偿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依法进行,并给予被征收人相应的补偿。

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应当根据土地的用途、区位、价值等因素确定。

”本案中,区人民政府的征收补偿决定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作出的,其程序合法,内容符合法律规定。

2. 关于房屋价值评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条规定:“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房地产估价师;(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房地产估价员;(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名称、章程和制度;(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房地产估价场所和设备。

”本案中,区人民政府委托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具备上述条件,其评估过程符合法律规定。

3. 关于征收补偿方案是否符合张某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应当包括下列费用:(一)土地补偿费;(二)安置补助费;(三)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四)搬迁、临时安置费用;(五)其他应当给予的补偿。

”本案中,区人民政府的征收补偿方案包括上述费用,符合法律规定。

然而,张某认为补偿标准过低,未能充分体现其房屋价值。

针对此问题,人民法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1)房屋价值评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人民法院应审查房地产估价机构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公正。

行政法法律原则案例解析(3篇)

行政法法律原则案例解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法律原则是贯穿于整个行政法体系的基本准则,是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和灵魂。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切入点,对行政法法律原则进行解析。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某区居民王某因个人原因,未经批准,擅自在其住宅楼前搭建了一座简易房屋。

当地街道办事处发现后,认为王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遂责令王某自行拆除该简易房屋。

王某不服,向市规划局提起行政复议。

市规划局经审查,维持了街道办事处的决定。

王某仍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和比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必须依法进行。

在本案中,街道办事处责令王某拆除擅自搭建的简易房屋,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该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占用土地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因此,街道办事处的决定在法律依据上是合法的。

(二)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考虑相关因素,作出合理的行政行为。

在本案中,街道办事处在责令王某拆除简易房屋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 王某擅自搭建简易房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

2. 王某的房屋搭建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存在安全隐患。

3. 拆除王某的简易房屋,有助于维护城市规划秩序。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街道办事处作出的责令拆除决定是合理的。

(三)程序正当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街道办事处在责令王某拆除简易房屋前,已向王某送达了《责令拆除通知书》,并告知其有权申请行政复议。

同时,王某也依法向市规划局提出了行政复议申请。

因此,街道办事处的行为符合程序正当原则。

行政法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男,某市居民。

2010年,张某在未经某市规划局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在其自用土地上新建一栋三层房屋。

2011年,某市规划局发现该房屋后,经调查取证,认定张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遂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张某拆除违法建筑,并处以罚款人民币10万元。

张某不服该行政处罚决定,向某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市人民政府经复议维持了原处罚决定。

张某仍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案件焦点:1. 某市规划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2.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建设?一、关于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1. 程序合法:某市规划局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进行了调查取证,并依法向张某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

张某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了陈述和申辩,某市规划局也依法进行了复核。

因此,某市规划局在程序上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2. 实体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并处以罚款。

某市规划局根据张某的违法事实,依法作出了责令拆除违法建筑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符合法律规定。

二、关于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建设1. 违法事实:张某在未经某市规划局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新建房屋,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

2.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属于违法建设。

张某的行为符合违法建设的定义。

三、判决结果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某市规划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合法、实体合法,张某的行为构成违法建设,遂判决维持某市规划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擅自新建房屋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属于违法建设。

行政法法律原则案例分享(3篇)

行政法法律原则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原则的适用贯穿于行政活动的全过程。

法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对于维护国家法律权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行政法法律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借鉴。

二、案例一:合法性原则案例背景:某市规划局在审批某小区建设项目时,未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导致该小区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违反了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案例分析:本案中,规划局在审批建设项目时未遵循合法性原则,违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行政法合法性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依法行政,不得超越法定职权,不得滥用职权。

本案中,规划局的行为违反了这一原则,导致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处理结果:法院判决撤销规划局审批的建设项目,并责令其重新进行审批。

同时,规划局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

三、案例二:合理性原则案例背景:某市环保局在查处某企业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时,对企业的罚款数额过高,远远超过了该企业违法行为的实际损失。

案例分析:本案中,环保局在查处企业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时,未遵循合理性原则,对企业的罚款数额过高。

根据行政法合理性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合理确定处罚措施。

本案中,环保局的行为违反了这一原则,对企业的处罚过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处理结果:法院判决撤销环保局对企业的处罚决定,并要求环保局重新进行处罚。

四、案例三:程序正当原则案例背景:某市工商局在查处某企业虚假宣传行为时,未依法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也未依法举行听证程序,直接作出了罚款决定。

案例分析:本案中,工商局在查处企业虚假宣传行为时,未遵循程序正当原则,未依法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举行听证程序。

根据行政法程序正当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分析行政法律案例(3篇)

分析行政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市场监管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局”)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某食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食品厂”)存在以下违法行为:一是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原料;二是未按照规定进行食品生产记录;三是生产场所环境卫生不达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监管局对食品厂进行了立案调查。

二、案件经过1. 调查取证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后,立即对食品厂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食品厂存在上述违法行为。

在调查过程中,市场监管局依法对食品厂的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原料库、产品库等进行了全面检查,收集了相关证据。

2. 调查核实市场监管局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了核实,确认食品厂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原料,导致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2)未按照规定进行食品生产记录,无法追溯食品生产过程;(3)生产场所环境卫生不达标,存在交叉污染风险。

3. 处理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监管局对食品厂作出以下行政处罚:(1)没收违法生产的食品;(2)罚款人民币10万元;(3)责令食品厂停产整顿,整改期间不得生产、销售食品。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行政违法案件,涉及食品安全领域。

食品厂在生产过程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违法行为分析(1)使用过期原料:食品厂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过期原料,导致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即食品生产者应当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料。

(2)未按照规定进行食品生产记录:食品厂未按照规定进行食品生产记录,导致无法追溯食品生产过程。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即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生产记录制度。

(3)生产场所环境卫生不达标:食品厂生产场所环境卫生不达标,存在交叉污染风险。

行政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环保局在例行环境监察中发现,某化工企业存在以下环境违法行为:1. 该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和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无法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2. 该企业废水排放口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超标,超过国家排放标准。

3. 该企业废气排放口排放的废气颗粒物浓度超标,超过国家排放标准。

二、案件分析1. 违法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某化工企业的行为属于以下违法行为:(1)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和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2)废水排放超标。

(3)废气排放超标。

2. 法律依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和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运用行政法分析法律案例(3篇)

运用行政法分析法律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一个具体案例,运用行政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对行政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区居民李某,因家庭矛盾与邻居张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用砖头将张某打伤。

事后,张某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依法对李某进行传唤,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李某曾因类似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

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李某作出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决定。

李某不服处罚决定,向该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李某提出以下抗辩意见:1. 公安机关对其处罚决定缺乏事实依据;2. 公安机关在处罚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3. 行政拘留处罚过重。

二、案例分析(一)关于事实依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应当有充分的证据。

在本案中,公安机关对李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的主要依据是李某曾因类似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以及李某在此次争执中用砖头将张某打伤的事实。

从案件事实来看,公安机关的证据较为充分,李某的抗辩意见不成立。

(二)关于程序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告知其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并依法进行调查。

在本案中,公安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前,依法对李某进行了传唤、询问,并告知其有陈述、申辩的权利。

从程序上看,公安机关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李某的抗辩意见不成立。

(三)关于处罚过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违法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在本案中,公安机关对李某作出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决定,是否过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李某的违法行为性质:李某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较为严重;2. 李某的违法前科:李某曾因类似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说明其具有再次违法的可能性;3. 李某的悔罪表现:从案件材料来看,李某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表示悔过。

行政法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A区某开发商拟在某地建设一大型住宅小区,由于该项目涉及土地征用、规划审批等多个环节,开发商在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在申请规划审批时,某市规划局在未进行实地勘查的情况下,仅凭开发商提供的材料就作出了规划审批决定,导致该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违规问题。

随后,居民对该小区的建设提出了强烈抗议,要求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二、案件分析(一)规划局违规审批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规划区内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审批。

规划审批应当依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第二十三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审批中,应当依法对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勘查,核实有关情况。

”本案中,某市规划局在未进行实地勘查的情况下,仅凭开发商提供的材料就作出了规划审批决定,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属于违规审批。

(二)开发商违规建设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建设单位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本案中,开发商在未取得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居民权益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进行举报。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本案中,居民有权对规划局违规审批和开发商违规建设的行为进行举报,规划局和开发商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处理(一)规划局的处理1. 收回违规审批文件,重新进行规划审批;2. 对违规审批的负责人进行追责;3. 对违规审批行为进行整改,加强对规划审批工作的监管。

(二)开发商的处理1. 停止违规建设,按照规划审批要求进行整改;2. 对违规建设行为进行整改,恢复原状;3. 对违规建设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用案例分析行政法律关系(3篇)

用案例分析行政法律关系(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基于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和效能,也关系到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行政法律关系的运用。

二、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某市一家知名企业A,因环保不达标,被当地环保局B处以罚款10万元。

企业A不服,认为罚款数额过高,遂向市政府C提起行政复议。

市政府C经审查,认为环保局B的处罚决定符合法律法规,驳回了企业A的行政复议申请。

企业A不服,向法院D提起行政诉讼。

(二)案例分析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本案中,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企业A(公民)、环保局B(行政机关)、市政府C(行政机关)、法院D(司法机关)。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企业A的合法权益,即企业A要求环保局B减轻罚款数额的权利。

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1)企业A的权利:企业A有权要求环保局B依法进行处罚,并有权向市政府C提起行政复议。

(2)环保局B的义务:环保局B有依法对企业A进行处罚的义务,并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3)市政府C的义务:市政府C有依法审理企业A的行政复议申请的义务,并应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决定。

(4)法院D的义务:法院D有依法审理企业A的行政诉讼案件的义务,并应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判决。

4.行政法律关系的运用(1)企业A运用行政法律关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业A在环保局B处以罚款后,依法向市政府C提起行政复议,体现了企业A运用行政法律关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市政府C运用行政法律关系进行行政复议。

市政府C在接到企业A的行政复议申请后,依法进行审查,体现了市政府C运用行政法律关系进行行政复议的能力。

(3)法院D运用行政法律关系进行行政诉讼。

法院D在接到企业A的行政诉讼案件后,依法进行审理,体现了法院D运用行政法律关系进行行政诉讼的能力。

行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某区行政机关在2018年对某村进行土地征收,计划用于建设公共设施。

征收过程中,行政机关与该村村民就补偿安置问题产生争议。

村民认为行政机关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过低,且安置方案不合理,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019年,村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行政机关的征收决定。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行政机关是否具有征收土地的法定职权?2. 行政机关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情形?3. 村民提出的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合理?三、案例分析(一)行政机关是否具有征收土地的法定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8条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有权征收土地。

在本案中,某区行政机关作为市辖区政府,具有征收土地的法定职权。

因此,行政机关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其职权来源合法。

(二)行政机关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情形?1. 补偿标准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给予被征收人补偿。

补偿标准应当依据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区位、用途等因素确定。

在本案中,行政机关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确定补偿标准,导致村民对补偿标准产生异议。

2. 安置方案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8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妥善安置被征收人。

安置方案应当包括安置方式、安置地点、安置期限等内容。

在本案中,行政机关制定的安置方案未能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且安置地点距离原居住地较远,导致村民对安置方案不满。

3. 征收程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9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依法进行公告,听取被征收人的意见。

在本案中,行政机关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公告,也未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

综上所述,行政机关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存在以下违法情形:未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确定补偿标准、安置方案不合理、征收程序违法。

(三)村民提出的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合理?村民提出的补偿安置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区位、用途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行政案件法律案例研究(3篇)

行政案件法律案例研究(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案件法律案例研究是法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具体行政案件的分析,可以揭示法律适用的规律,探讨法律争议的解决途径,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以某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案为例,对行政案件的法律适用、证据规则、程序正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一家化工厂因超标排放废水,被市环境保护局依法立案调查。

经调查,该化工厂废水排放口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COD)严重超标,超过国家排放标准三倍。

市环境保护局依法对该化工厂作出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化工厂不服,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包括:1. 市环境保护局是否有权对该化工厂作出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2. 市环境保护局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是否依法履行了调查、听证等程序?3. 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撤销市环境保护局的行政处罚决定?四、案例分析1. 行政处罚权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的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市环境保护局作为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机关,依法具有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

因此,市环境保护局有权对该化工厂作出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2. 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本案中,市环境保护局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化工厂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了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了其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

化工厂也依法进行了陈述和申辩。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行政法律十大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律十大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律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我国,行政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涉及众多领域。

本文将通过对十个典型行政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行政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市规划局违法审批建设项目案案情简介:某开发商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市规划局在接到举报后,责令开发商停止施工并处以罚款。

分析:本案中,规划局违反了《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未依法审批建设项目。

对此,规划局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案例二:某县政府违法征收土地案案情简介:某县政府在未依法征收土地的情况下,强行征收村民土地用于建设项目。

分析:本案中,县政府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未依法征收土地。

村民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案例三:某市环保局违法处罚企业案案情简介:某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市环保局处以罚款,但企业认为罚款数额过高,遂提起行政诉讼。

分析:本案中,环保局在处罚企业时,未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处罚过重的问题。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依法对环保局的处罚决定进行审查。

4. 案例四:某市公安机关违法扣押公民财物案案情简介:某公民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扣押财物,但后来证明其无罪。

分析:本案中,公安机关在扣押公民财物时,未依法进行,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民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返还扣押财物。

5. 案例五:某市卫生局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案案情简介:某医疗机构因存在违法行为,被市卫生局吊销执业许可证。

分析:本案中,卫生局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时,未充分考虑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存在吊销过重的问题。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恢复执业资格。

6. 案例六:某市工商局违法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案案情简介:某企业因存在违法行为,被市工商局吊销营业执照。

分析:本案中,工商局在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时,未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吊销过重的问题。

企业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恢复营业执照。

行政法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行政法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3月,某市环保局在例行环境执法检查中发现,某化工厂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经调查核实,该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按规定设置废气处理设施,导致废气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厂作出了罚款20万元、责令停产整治的行政处罚决定。

某化工厂不服该行政处罚决定,向某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某市人民政府经审查,维持了某市环保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某化工厂不服,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厂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2. 某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是否合法;3. 某化工厂是否具有停止生产、整治的权利。

三、案例分析1. 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厂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在本案中,某市环保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化工厂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经调查核实,某化工厂确实存在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行为。

因此,某市环保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某化工厂作出罚款20万元、责令停产整治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合法的。

2. 某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在本案中,某市人民政府在收到某化工厂的行政复议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了行政复议决定。

因此,某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是合法的。

3. 某化工厂是否具有停止生产、整治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被责令停产整治的企业,应当停止生产、整治,直至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法律行政法案例分析(3篇)

法律行政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0年,某市某区政府规划局在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批准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该区某地块上建设住宅小区的申请。

该地块位于市区边缘,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市民向往的居住区域。

然而,在该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周边居民发现该小区的建筑密度过大,绿化率过低,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并导致周边道路拥堵。

因此,周边居民向市政府规划局提出异议,要求撤销该审批决定。

二、案例分析1. 违法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的立项。

在本案中,某市政府规划局在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批准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该地块上建设住宅小区的申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

2. 违法审批原因(1)规划局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在审批过程中,规划局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对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重视不够。

(2)规划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审批过程中出现漏洞。

(3)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益驱动。

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利益驱动下,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规划局的审批,导致违法审批行为的发生。

3. 案件处理结果经调查,某市政府规划局违法审批行为属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市政府规划局撤销了该审批决定,并要求房地产开发公司对已建成的小区进行整改,提高绿化率,降低建筑密度。

同时,市政府对规划局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给予其行政处分。

三、案件启示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审批工作依法进行。

2.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审批工作的监督,防止违法审批行为的发生。

3. 强化责任追究。

对于违法审批行为,应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警示他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讨论课参考案例:
1、张某,女,36岁,蓝永县百货公司下岗职工,住县城关镇,在该县东门开办了蓝山礼品渔具门市部。

2008年9月12日下午,张某由于有急事,忘记锁上店门就匆匆离开门市部。

当天深夜,门市部被盗。

小偷行窃时,惊动了门市部对面好运来客栈的店主和旅客。

他们立即向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报案,但接到报警的值班人员拒不处理。

40多分钟后,小偷打开店门,将所盗物品装上摩托车拉走。

被盗货物价值25000元,被毁坏物品折价500元,共计25500元。

事后,张某多次交涉,要求县公安局赔偿损失,但公安局一直推拖不赔。

张某遂起诉到法院,请求法院根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责令县公安局赔偿其全部损失。

问题:
(1)本案中,公安机关的行为性质?
(2)行政赔偿程序上有何特点?本案是否有所体现?
(3)本案中,谁应当对张某损失承担责任?为什么?
2、2008年3月,广粤省小圳市市民张某向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申请办理驾驶执照考试被拒。

被拒原因是张某没有提交驾校培训记录,车辆管理所的依据是2000年,广粤省公安厅、交通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工作的通知》(越公、通字【2000】867号),该文件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除部队驾驶证或者境外驾驶证换领机动车驾驶证外,其他初次申请驾驶证或者增加准驾车型的,必须持驾校出具的《驾驶培训记录》方可预约考试。

”同年5月,张某向该市蛇城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1)越公、通字【2000】867号文件性质?
(2)本案中,张某申请驾照被拒所涉及到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谁?(3)本案中,宝安市车辆管理所行使行政职权性质?
(4)谈谈你对本案的看法。

3、2010年12月,闵某当选某县某镇李楼村民委员会主任。

3个月后,闵某被镇党委、镇政府免去职务。

闵某不服,诉至法院。

相关所有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问题:
(1)本案中,引发争议的行政行为性质?
(2)本案中涉及到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3)本案中,镇政府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为什么?
4、2006年9月,河东省大河市麦城区贾庄镇要求收割高梁的农户先办理“砍伐证”、“准运证”。

贾政[2006]567号文《贾庄镇关于加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严禁焚烧秸秆,实施秸秆还田。

秋作物秸秆禁烧率必须达到100%”、“谁砍罚谁,谁烧罚谁”、“农户承包地砍伐或焚烧秸秆1亩以下的对该农户罚款1000元,超过1亩的每亩罚款5000元。

”文件的颁布日期是2006年9月3日。

文件说,对确因养殖、青贮等需要,农户要求砍伐的应先报镇“三秋”秸秆禁烧指挥部同意,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经批准方可砍伐,“否则按违反秸秆禁烧规定,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文件说,对确因养殖、青贮等需要,农户要求砍伐的应先报镇“三秋”秸秆禁烧指挥部同意,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经批准方可砍伐,“否则按违反秸秆禁烧规定,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农民李某因未经批准砍伐高粱秸秆回家喂猪被镇政府罚款1000元。

问题:
(1)《贾庄镇关于加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的紧急通知》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
(2)《贾庄镇关于加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的紧急通知》是否合法?为什么?
(3)镇政府对李某的处罚是否合法? 为什么
(4)李某不服镇政府处罚决定,如何寻求行政法上的救济?
5、某市属于旅游风景区。

每年旅游旺季,该市的宾馆、旅店供不应求。

为解决这一矛盾,市政府鼓励市民开办家庭旅社。

市民张某为此开设了家庭旅社。

张某已申办好了工商经营登记和税务登记,遂向公安机关申办《治安许可证》。

该公安局的分管领导林副局长已口头答应过几天给张某发《治安许可证》。

但过了几天以后,该分管副局长休假,另一副局长康某对此作了审批:拒绝给张某颁发《治安许可证》;理由是:经实地检查,发现该家庭旅社未达到最低的治安标准。

为此,该公
安局把这一决定正式通知给张某。

张某得知该审批结论后,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认为:(1)认为该家庭旅社已达到治安标准,公安机关检查不实;(2)该事项根据该公安局的内部分工,属于林副局长分管,另外副局长做出这一决定是一种越权行为,越权行为应当无效。

问题:
(1)本案中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谁?
(2)林副局长的审批是否属于行政法上的越权行为?为什么?
(3)你觉得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审查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