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野草在歌唱》研究综述

《野草在歌唱》研究综述

《野草在歌唱》研究综述《野草在歌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古老的乡村,以及乡村人民的生活,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文将对《野草在歌唱》的研究进行综述,从文本分析、文学批评、文学史观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本分析《野草在歌唱》以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乡村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心理和思想。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绘得栩栩如生,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深刻的文字,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文学批评《野草在歌唱》是苏童的代表作,它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绘得栩栩如生,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真实,而且还把乡村人民的心理和思想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还把乡村人民的心理和思想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还把乡村人民的心理和思想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文学史观点《野草在歌唱》是苏童的代表作,它不仅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还把乡村人民的心理和思想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乡村生活的真实,而且还反映了当时乡村人民的思想意识。

它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绘得栩栩如生,把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乡村人民的生。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文学审美研究:对苏童小说的审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进行文学解读,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2. 历史与社会背景研究:研究者关注苏童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探究其作品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思想内涵。

3. 后现代主义研究:研究者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苏童小说中的叙事方式、意义模糊性、重写历史等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大量异质材料、碎片化叙事的分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意识。

4.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关注苏童小说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问题。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的考察,分析其中对于身份认同、文化记忆重建的探索,并探讨其中存在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5. 跨文化研究:关注苏童小说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在西方文学领域的翻译、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考察,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体而言,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多元化,涉及文学审美、历史社会背景、后现代主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趋势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苏童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苏童小说研究综述_赵菲

苏童小说研究综述_赵菲
[13 ]453 [12 ]
有研究者从苏童历史宿命论的角度阐释了逃亡者悲剧的原 : “逃亡者逃亡的结局使得故事本身格外沉重, 因 逃亡者无 一例外地成了悲剧性的人物 。 作家如此处理逃亡人物的命 运, 无外乎基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悲剧性结局的不可避 免性的考虑, 以及作家主体的悲怆的历史感 、 忧患的历史意
[1 ] [7 ] [6 ] [5 ] [1 ]
将苏童小
说中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 葛红兵认 为, 苏童是一个历史退化论者: 在苏童的眼里, 少年比之于 老年, 完全是退化的 …… 因为这 种 退 化, 世界在不断地颓 一代不如一代。 也因此, 比之于启蒙主义者那种乐观主 败, 义的历史进化论信念, 我们差不多可以说苏童是一个历史
收稿日期: 2012 - 04 - 21
— 146 —
XUEBAO
2012 年 6 月 第 3 期( 总第 118 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ACADEMY OF GOVERNANCE
Jun. 2012 NO. 3 Ser. No. 118

[10 ] [1 ] [9 ]
( 三) 历史与宿命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将苏童小说命名为新历史小说, 这种与后现代主义相契合的历史观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 。 《生命意识的逃逸》 , “个人不再是历史 周新民在 一文中指出 忠实的奴婢, 而以自身的生命律动与节奏, 同历史意义及价 值相分离, 并最终摒弃了历史参照系, 以自在自足的全新姿 ” , “个人从历史宏大 态, 宣告了个人从历史规范中破壳而出 的视野中走出, 以个人的自在性抵抗历史的束缚; 甚至, 个 ” 人不再是历史的同路人, 而是历史的陌路者。
[2 ] [4 ] [3 ]

关于苏童的文献综述

关于苏童的文献综述

青春成长小说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对青春成长的书写一直是中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是一种“在路上”不断成长的生命状态。

而苏童以青少年为视角的成长小说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占据着很重要的比重,他以截取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个片段为结构方式,重新解读了青春成长过程中少年们遇到的痛苦、暴力和残酷,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残酷故事,并以此来找出残酷青春背后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残酷书写”随着先锋文学的繁盛,渐渐在文坛蔚然成风。

先锋文学一反中国当代文学对于残酷和血腥描写的回避和节制,超越了道德尺度,通过打破常规的、超然的“零度写作”,探寻着其丰富深刻的美学意义。

其中,苏童通过他的成长系列小说的写作也加入了“残酷书写”的行列。

小说中苏童真实地呈现了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痛苦与创伤,以一种颠覆式的视角阐释了残酷青春背后的美学价值,使文学从理论先导的桎梏中释放出新鲜的个体生命体验,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新气息。

自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人们对“人”的本体价值的深入探讨,使许多作家都在反对封建伦理的过程中触及到对青少年诸多问题的思考。

如巴金在《家》中,通过展现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三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来揭露封建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

这时候的作家写青年人的成长历程更多的是为了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年轻生命的摧残,以此来达到一种批判社会的作用。

而自此到改革开放,青春成长小说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处于低潮阶段。

到了新时期文学,青春题材又重新开始,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都是描写的另类的青春。

不过他们描写这些的初衷还是以此来控诉社会,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一直到80年代西方哲学、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大量引介,中国当代作家的视域、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于是在莫言、苏童、余华等作家笔下,青春成长小说从原先的重内容和重社会批判性转向了重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开掘,有的又杂糅了非常态的叙事视角、荒诞叙事等很多现代主义技巧,审美形态十分复杂。

苏童小说《米》英译研究综述

苏童小说《米》英译研究综述
“ 怀抱 ” 等更具深度 和广度 的叠加意象被 改变或 “ 磨损” 后 以崭
1 9 9 5年 , “ 中国现 当代 文 学首 席 翻 译 家 ” 葛浩 文 ( H o w a r d G o l d b l a t t ) 将《 米》 翻译 成英语 后 , 英 美 国家 出版社先 后 多次 出 版 了该书 。企鹅 出版社在新 书推荐 中说 , 苏童的小说《 米》 里 面
[ 中图分 类号1 G 6 4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8 ) O 1 — 0 1 8 7 - 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8 . O 1 . 0 8 0
种情 感空间模 式 , 列举 了苏 童在 《 米》 中所用 到的部分单 一通感 隐喻和复合通感隐喻 , 然后 用“ 五空间” 模式分析 了葛译 本 中的 单一通感 隐喻 , 用“ 六 空 间” 模式 分析 了其 中的复合通 感隐 喻 , 作者指 出 , 葛浩文 的部分译文完 全传递 出了原著 中人 物的思想
达出原作 中的通感 隐喻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 莱可 夫和约翰逊 在《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中从 认知 的角 度指 出隐喻的本质是用 源 自人们 日常经 验和 思维产 生 的源域 来解 释较为抽象的 目标域。小说《 米》 中大量的色彩词 、 动物词 汇和情感 描写的词汇都 体现出丰富 的隐喻性表达 , 这些极 具文 化意象 的源域 词语 如何 通过 译介何 转换 到 目标域也 是学 者们 关注 的问题 。洪宇 借助概念 隐喻理论 , 选 取了《 米》 中典型 的词
感情 , 而 出于两种 语 言文化 的差异 , 部分 译文并未 能准确 地表

试谈苏童小说 妻妾成群 中的女性语言的论文

试谈苏童小说 妻妾成群 中的女性语言的论文

试谈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的女性语言的论文摘要:苏童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写女性生活著称。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飘逸灵动、潇洒雅致的阴柔风格引领我们走进了女性的内心世界。

从一个时代中去揣摩女性的思维变迁,把握红粉们的情感脉络也成为了阅读苏童作品的极大乐趣。

语言可以说是表现人物特性与多面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中的女性语言很好地反映了她们的性格特点、人物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因此本文从这个全新角度来观察和揭示小说背后所展现出的女性依附与反抗并存的局面。

中国关键词:苏童女性语言依附性反抗意识苏童擅写女人,诚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红粉》中的小萼,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

”他通过对大量女性世界的描摹和关照来表现女性的悲苦哀凉,赋予她们缱绻而细腻的风骚艳情。

《妻妾成群》中的五个女人:毓如、卓云、梅珊、颂莲、雁儿,她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每个女人骨子里都镌刻着浓重的对男人、对家庭、对权利的依附意识;二、在长久的压抑中衍生出了病态的自虐以及报复性心理;三、都丧失了她们应有的女性个体意识,被各种欲望钳制失去自由;四、她们被绝望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统治压迫着却在这种泥淖中苦苦挣扎,不得善终。

但是三姨太梅珊的身上却凸显了与众不同的一面,那就是她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幸并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抗争性在她身上萌芽并滋长直至毁灭,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可以从苏童的作品中捕捉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运用的用以表现颂莲和梅珊自身特点的语言,深含一种对文化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社会意义的思考,也是对灵魂与人性的拷问。

一、颂莲:个性意识的泯灭与依附思想的再现《妻妾成群》中最典型的两个女性莫过于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敢于反抗的梅珊和卷入争宠的漩涡而一步步放弃“人”的尊严的大学生颂莲。

颂莲是苏童的女性形象中唯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知识女性,但这样一位最让人寄予希望的女性在家庭发生变故后,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找一个有钱人家做妾的道路。

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摘要苏童从1983年创作《第八个铜像》开始,进入文坛已经三十余年,这个期间收获颇丰,硕果累累,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

苏童关注人性,纵观的小说,无论是“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还是“香椿树街”系列,我们可以领会到他意在传达的人性和表现的人心。

身为一个男性作家,苏童具有细腻且敏感的内心,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流畅的笔触描述深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从而将小说世界里人的阴暗暴力与堕落自私,以及善良温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本文在细读苏童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地分析,从人性书写的缘由、描述人性的图景以及叙述策略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论述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力图挖掘苏童写作的独特性以及在当代文学领域的积极影响。

本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括了苏童小说的研究现状,阐述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意义,以及概述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正文共有三章。

第一章论述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缘由。

从时代背景以及苏童的童年生活经验,分析了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基础,同时穿插了苏童自身的文学观念和他对人性问题的探求。

第二章整体分析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从题材上对苏童小说进行分类,并从家族视域、城市人生以及历史想象三个方面论述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苏童小说复杂多变的人性奥秘。

第三章研究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审美形态。

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和日常生活的观照入手,分析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也正是通过这些审美方式,苏童的人性书写才能独树一帜。

结语部分总结概括苏童人性书写的价值意义,以及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局限性。

关键词:苏童;人性;欲望;压抑;善良AbstractSu Tong started from the1983"The Eighth Bronze Statue"and has entered the literary world for more than30years.During this period,he gained a lot of fruit and fruitfulness,and gradually formed his own uniqu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ed his own literary world.Su Tong pays attention to human nature. Throughout the novel,whether it is the"red powder"series,the"Maple poplar tree" series or the"Xiangchunshu Street"series,we can understand that he intends to convey humanity and express people's hearts.As a male writer,Su Tong has a delicate and sensitive heart,using rich imagination and smooth brushstrokes to describe the waves deep in the hearts of the characters,thus making the dark violence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novel world,as well as the kindness and warmth. The performance is vivid.On the basis of perusing the texts of Su Tong's novels,this paper combine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humanity writing,descrip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narrative strategy,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human writing in Su Tong's novels.Trying to explore the uniqueness of Su Tong's writing and his positive influence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introduction,body and conclusion.The introductory par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u Tong's novels,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humanity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as well as the content,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The text has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humanity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Su Tong's childhood life experi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ndation of Su Tong's novel humanity writing,and intersperses Su Tong's own literary concept and his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theme,and discusses the humanity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 from three aspects: family vision,city life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On the basis of carefully studying the text,analyze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human mystery of Su Tong's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aesthetic form of humanity writing in Su Tong's novels. Starting from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daily lif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It is also through these aesthetic methods that Su Tong's human writing can stand out from the crowd.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Su Tong's human nature writing,and the limitation of humanity writing in Su Tong's novels.Key words:Su Tong;Humanity;Desire;Depression;Kindnes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V)引言 (1)一、苏童小说研究综述 (1)二、人性问题的提出 (5)三、本文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8)第一章人性书写的缘由 (9)第一节时代因素 (9)一、新时期人道主义的回归 (9)二、新时期初期的人性书写 (13)三、八十年代中期的人性书写演进 (14)第二节思想因素 (16)一、童年印记 (16)二、苏童的文学观 (18)第二章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21)第一节欲望与暴力 (21)一、欲望桎梏下的罪与罚 (21)二、父权统治下的暴力少年 (26)第二节嫉妒与自私 (29)一、红颜嫉妒的苍凉悲歌 (29)二、婚姻生活的自私冷漠 (32)三、市井人的悲凉无奈 (34)第三节压抑与孤独 (36)一、历史遮蔽下的压抑 (36)二、无处安放的孤独 (39)第四节复杂环境中的温暖人性 (42)一、无言抗争的坚韧生命 (42)二、弥足珍贵的脉脉温情 (44)三、固执坚守的人性本真 (45)第三章人性书写的叙事方式 (48)第一节日常生活视域下的人性书写 (48)一、世俗的日常生活叙事 (48)二、生活细节的人性表现 (50)第二节独特的叙事视角 (52)二、旁观者眼中的人性 (55)第三节叙事时空的建构 (56)一、自由穿梭的时间修饰 (56)二、阴郁南方的逼仄人性 (58)结语 (61)参考文献 (63)致谢 (6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68)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引言一、苏童小说研究综述从写作第一部短篇小说《第八个铜像》伊始,苏童已为当代文坛留下数百万字的佳作,风云近三十年的当代作家至今在创作上还保有着新鲜的活力。

苏童论文

苏童论文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苏童小说之香椿树街少年典型形象分析》学院:文学院年级: 07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贾辰学号: 20073237指导教师:徐昭晖2011 年4 月 25 日摘要苏童,原名童中贵。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青年作家,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类似《百年孤独》中的城街一样的,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椿树街世界。

毫无疑问,在这条“城北地带”的小街上,有着作家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长廊,那就是他的少年系列。

苏童的这这类人物形象浩如烟海,本论文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讨论的主要是以香椿树街上的少年为代表的游走在城市与乡村边缘的典型少年形象。

这部分主要分析这些少年的性格,生活的环境及其对他们的影响,及他们惊人的结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分析存在主义哲学下的此类形象的生存价值与意义。

这部分重点研究这些男性的生存困境,他们悲剧的命运与自身的关系,及他们神话般的结局。

第三部分主要写苏童创作这些少年形象的独特意蕴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这篇论文通过对苏童小说男性代表人物的分析,望能够开辟出一条对苏童研究的新途径,在研究这位优秀当代作家的过程中,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苏童;香椿树街;少年形象;少年形象生存意义;少年形象的文学史意义AbstractSu Tong, formerly known as Tong Zhonggui.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 unique young writer, his pen, there is a strange lik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n the Shing same, as we are familiar with Toon Tree Street world.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 this zone north of the city the little street, with well-designed characters writers promenade, it is his young family and the ;Pink world.Su Tongs characters these two vast, this paper analyze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main street is a juvenile toon tree walk, represented by the edg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juvenile image.This part of the juvenile;s person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them, and their amaz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come and humanit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outhern town full of wet gas,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plight of these women to survive their own tragic fate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ir fabulous ending. The third part of Su Tong creative writing th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links with their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is paper the novel by Su Tong, the analysis of two representatives, hope to open up a new research approach on Su Tong, the best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the study proces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m.Key wordsSu Tong; Toon Tree Street; juvenile image; Pink image; Literary Histor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1. 城市与乡村边缘的少年 (1)1.1少年典型形象的集体忧郁 (2)1.2少年生活环境及对其影响 (3)1.3少年的结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苏童小说隐喻手法的研究

苏童小说隐喻手法的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苏童小说的隐喻手法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苏童是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创作从198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30年,在这30年中,苏童敢于挑战自我,不断开拓创新,写出众多风格各异的作品。

纵观苏童30年的创作,我们发现苏童小说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还在于他独具一格的语言魅力。

但对于作品的艺术感觉、文学意象、文本结构、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研究颇多,所以本文从诗性隐喻在苏童小说中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文学功能和重要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苏童小说中的诗性隐喻进行分析,希望帮助读者深化对苏童小说的认知。

2、研究意义本选题通过对苏童小说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文学功能和重要文化意义三个层面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对其小说的重要价值有一个更为独到的认识,另外,在诗性隐喻的研究上,学界多集中于英语文学及汉语文学的英文翻译上,较少关注汉语文学文本中的诗性隐喻解读。

本篇论文对于深化读者对苏童小说的认知,并深化对中外文学作品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自苏童开始创作至今的近30年时间里,学界涌现出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对苏童小说的主题、内容和审美作出了分析和阐释。

但对于苏童小说中诗性隐喻的研究较少,大多都是零散的,如何文文《论苏童小说中的疾病隐喻》,有的则是不够深入系统,如李春香《试论苏童小说语言中的隐喻手法》,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空间比较大,前景广阔。

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以苏童小说中的诗性隐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的诗性隐喻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文学功能和重要文化意义从而分析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去了解苏童的文学作品及诗性隐喻的内涵。

创新之处:课题选择苏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作品中所蕴含诗性隐喻,选题具有新颖性;突破了众多学者对苏童作品中艺术感觉、文学意象、文本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有利于深化读者对苏童小说的认知,并深化对中外文学作品的认识。

苏童研究综述

苏童研究综述

贬不一、毁誉参半。
乡、童年与成长、红颜与悲歌、历史与宿命四大类。
对苏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7 年 7 月韩东在
1、 逃亡与还乡
《文艺报》上发表的《苏童和他的小说》。1988 年王干、费振
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逃亡者形象,而每个逃亡
钟撰写的《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是最早研究苏童的 者心中又纠缠着解不开的还乡情结。如《一九三四年的逃
笔下的女性也往往是在一种被虐待和被歧视中写活的,绝 云霞认为苏童小说中的死亡怪圈,是苏童在“悲感世界的
大多数女性被苏童写成了十分‘贱’的人物……苏童也是 荒谬和人生的差错的种种无可奈何之中所作的一次存在
否有某种不正确的偏执?在特别亲和女性的同时是否有点 方式的选择”,是“以无常的死亡对抗庸常的生存”,升华了
的工具符码。如杨书说:“戕残妇女,在世纪末中国男性作 亡的经验似乎都是一次唯美的生命仪式,通过这种仪式才
家写作中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其中较富特色的是苏童式戕 能完成生存理想与愿望,抵达生命的诗意之境”輦輰訛。吴义勤
残—— —用美丽来掩饰恐怖和惊吓,把与事实相悖的邪恶、 则从文本细读中概括出苏童小说中死亡形态的三个特点,
等三百余万字的作品,除长篇小说《米》在文坛引发了一阵
短暂的骚动外,其他作品均未引起太大反响。苏童再次引 一、关于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阐释
起文坛广泛关注的,是他 2006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
对这部参与国际性“重述神话”活动的命题之作,批评界褒
对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逃亡与还
死亡的困境中力图精神得救的图景,一种人类自己制造灾 定性的论断。如张清华认为,苏童的童年写作“有效地简化
难和从灾难中逃亡的情景”④。

参考: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

参考: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

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摘要在苏童的作品中,欲望、仇恨、暴力等人性丑陋的一面被揭露的淋漓尽致,这些人性的弱点将人们推向悲剧的深渊,从而使他的小说散发着淡淡的哀愁、笼罩着悲剧的氛围。

本文试着从苏童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苏童小说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的探析苏童作品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苏童悲剧意识人性一、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概述苏童的作品无论的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还是香椿树街系列,抑或是宫廷系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悲剧的气息,其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重视、关注人在社会人生中存在的状态,以此揭示人命运的悲剧性。

二、苏童作品悲剧意识的根源(一)、童年生活对苏童以后创作的影响童年时期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形成他悲剧人格、悲剧意识的基础,童年的苏童体弱多病,生活孤独又单调,年幼的他深刻的体会到了生命的孤独与悲凉,这些对他之后的枫杨树乡村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的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二)、苏童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悲剧意识的继承中国传统典籍如《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言二拍等都是苏童非常喜欢的作品,这些典籍对苏童的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的小说也带着一层悲剧意识。

(三)、对鲁迅、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推崇鲁迅和张爱玲都是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鲁迅在创作上塑造了无数的孤独形象的悲剧命运,而张爱玲创作上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刻画,这些对苏童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中的体现(一)人的悲剧1、悲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苏童的众多作品中,都塑造了无数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份,却有着同样悲惨的结局,通过《妻妾成群》中的颂连分析女性的悲剧。

2、游离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男性形象刻画逃亡似乎成为苏童作品的一个意向,在他的作品中,许多的男性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漂泊在外,他们像一群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人,至死也无法回到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如枫杨树系列。

(二)颓败的家族史描写一个家族由强盛到一点点衰败的过程,这种由盛而衰的家族颓败史,表现出了苍凉与悲悯的悲剧意识,如《罂粟之家》等(三)人性的丑恶欲望与仇恨等使人丢弃美好的人性走向不归途,从而演绎了他们悲剧的一生。

苏童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苏童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收稿日期]2018-05-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资助项目:16JJD750019[作者简介]马航飞(1972-),女,山东济南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苏童的文学创作是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成果和研究对象。

1983年他以诗歌和短篇小说创作初登文坛。

1987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桑园留念》等中短篇小说相继发表,引起文坛热切关注。

翌年《罂粟之家》以充盈着颓废气息的乡愁、欲望话语对土地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编码,再次以极为新鲜的审美意蕴对文坛构成强烈冲击。

上述几部早期作品被评论家称为“中国当代小说最精彩的篇章”,《罂粟之家》更被评为“近百年来中国中篇小说首屈一指的作品之一”[1]。

苏童初出茅庐便出手不凡,凭借先锋性叙事姿态、新奇诡谲的叙事方法、神秘绮丽的语言风格、回忆性叙事视角、深赋情感又具现代意识的意象群建构,迅速成长为当代文坛不可小觑的年轻主力,被视为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1989年《妻妾成群》发表,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苏童大众接受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之后十多年间苏童发表了《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武则天》、《蛇为什么会飞》等长篇小说,《红粉》、《离婚指南》、《园艺》、《另一种妇女生活》、《三盏灯》等中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南方的堕落》、《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手》等。

其中《红粉》、《米》以及《我的帝王生涯》关注度较高,《武则天》、《蛇为什么会飞》等则遭到冷遇和批判。

2006年苏童参加国际性“重述神话”活动,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再次引起较大讨论。

该作为苏童赢得不少好评,但也有批评的声音。

2009年沉寂多年的苏童再度发力,长篇小说《河岸》被称为转型之作。

2015年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苏童创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苏童共创作九部长篇,中短篇近200篇,其中短篇达170余篇,总篇幅近300万字。

苏童中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

苏童中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

苏童中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作者:华欣蓓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9期华欣蓓内容摘要:作为当代文学中颇具个人特色的作家,苏童塑造了无数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个具有独特视角的故事情节,无论是“枫杨树乡”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亦或是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读来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阴郁颓废气息。

苏童一直对人性一元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拒绝用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或者反面的、消极的意义去囊括整个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苏童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现人性阴暗的一面,并叙写阴暗人性所带来的悲剧结局。

本文针对苏童八九十年代中短篇小说,分析其中共同包含的阴暗人性和悲剧宿命元素。

关键词:苏童阴暗人性悲剧命运作为当代文学中颇具个人特色的作家,苏童塑造了无数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个具有独特视角的故事情节,无论是“枫杨树乡”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亦或是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读来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阴郁颓废气息。

苏童一直对人性一元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拒绝用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或者反面的、消极的意义去囊括整个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苏童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现人性阴暗的一面,并叙写阴暗人性所带来的悲剧结局。

本文针对苏童八九十年代中短篇小说,分析其中共同包含的阴暗人性和悲剧宿命元素。

一.女性的自戕及共同结局《妻妾成群》中暴露的是男权主义下女性群体的自戕。

为了适应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规则,故事中的女性拼命打压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女性,勾心斗角、趋炎附势、心狠手辣等阴暗面在宅斗中暴露无遗。

大太太毓如看似不问诸事,一心向佛,实际上哪怕早已失去了陈佐千的宠爱,仍旧借着自己大太太的身份竭力把持内院权力,摆着女主人的架子奚落责骂其他几位太太。

在颂莲反对烧树叶时,毓如一下子放高嗓门:“四太太,我倒是听你说说,你说那么多树叶堆在地上怎么弄?”接着又把筷子往桌上一拍:“你也不拿个镜子照照,你颂莲在陈家算什么东西?好像谁亏待了你似的。

苏童小说研究综述

苏童小说研究综述
与死亡、 史与宿命 、 历 人性 与欲 望。研究者 对 苏童 小说 的 审美与艺术价值 的研 究主要 围绕 以下几方 面 : 容 从
优 雅、 舒缓流丽的叙事 , 流动丰 富的意 象与意境 , 感伤颓靡唯 美的南方情调 。
关键词 : 苏童 ; 究 ; 述 研 综
中图分类号 : 0 .2 1 7 4 2
力 图精神得救 的图景 , 一种人 类 自己制 造灾难 和从 灾难 中 逃 亡的情景 。 _ 从逃亡 方式 上看 , ”3 有研 究者认 为 苏童 主要 描 写了两种不 同的逃 亡方 式 : 种是 消极 的躲避 , 一 他们 深感
是在一部作 品中交 汇融合 , 到综 合体 现。研究 者们 对 苏 得 童小 说主题 的概括 , 致有 以下 四种 : 乡与逃 遁 、 大 返 生命 与
死亡 、 历史 与宿命 、 人性与欲望。
( ) 遁与返 乡 一 逃
苏童 的小说塑造 了一系列逃 亡者的形象 , 《 九三 四 如 一
年 的逃亡》 中的陈宝年 、 米 》 《 中的 五龙 、 逃》中的 陈三 麦 。 《
研究 者认 为 , 苏童笔下的逃遁 故事 , 更主要地 表现 为对既定 生活轨道 和既定命 运 的恐惧 、 绝 与反抗 。这种 主题 与 生 拒 活环境的转换 不转换 没有 直接 的关 系。他们 “ 逃遁 的不 所
奴 》 再 次引起文坛 的广泛关 注。 自苏童开始 创作至今 的近 , 3 0年的时间里 , 界也不 断涌现 出一 系列研究 苏童 的学术 学 文章 , 对苏童小说 的主题 、 内容 和审美等 方面作 出了分析 与 阐释 , 中不 少是 有真 知灼见 的优 秀之 作 , 其 因此 , 必要将 有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35 (0 2 0 0 4 0 10 14 2 1 )3— 16— 5

苏童研究述评

苏童研究述评
( 苏财经职业技术学 院, 苏 淮安 230 ) 江 江 2 0 3
摘 要 : 于 苏 童 的 文 学 史 命 名 , 没 有 一 个 相 对 一 致 的说 法 , 要 有 先 锋 小 说 、 历 史 主 义 小 说 等 。 评 论 界 对 于 对 并 主 新 苏 童 小 说 的主 题 认 识 得 比较 全 面 , 括 了其 小 说 想 要 表 达 的 方 方 面 面 , 括 罪 恶 、 、 亡 等 , 且 还 注 意 到 了在 叙 述 美 囊 包 性 逃 而
学 方 面 的 独 到 之 处 。 苏童 研 究 的热 点 很 多 , 无论 是 对 他 的 “ 杨 树 系 列 ” “ 椿 树 街 系 列 ” 及 “ 枫 、香 以 红粉 系 列 ” 的研 究 , 是 还 对 他 作 品 中 的“ 乡” 结 、 象 等 的研 究 , 为 研 究 者 所 关 注 。 还 情 意 都
成。 闱刘 洪霞 指 出有关 “ 历史 小 说 ” 在 分歧 , 新 存 但是 , 认 为新历 史 主义 和 先锋 并不 存在 矛盾 , 当先锋 她 “
意 味变 淡 而 注重 故 事 性 时 , 并没 有 完 全放 弃 艺 术 上 的创 新 , 就 是对 历 史 小说 的反 叛 , 那 出现 了我 们 见 到 的新 历 史小 说 。” 洪 霞认 为 , 苏 童在 文学 史上 从先 锋 派到 新历 史小 说 的命 名 , 刘 对 文学 史家 的这 种转
二 、 童 小 说 的 主 题 苏
摩 罗 、 春 生指 出“ 侍 苏童 笔 下 的逃 遁 故事 , 主要 地 表现 为 对 既定 生 活轨 道 和 既定命 运 的恐 惧 、 更 拒
风格 标 志 。他还 指 出 了苏童从 《 9 4年 的逃 亡 》 《 粟 之家 》 妻妾 成群 》 他 的那种 对历 史 的特 殊 的 13 、罂 到《 ,

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综述

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综述

2020年12月第17卷第12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Dec.2020Vol.17No.12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综述张诗雨(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33)摘要: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呈现着异彩纷呈的局面。

这一年,学界涌现了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书籍等,其中不乏精深独到的优秀文章等等研究资料。

如下,本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进行2018年的苏童小说研究综述:第一,内容与主题:从历史与现实;红颜与悲歌;童年与成长;逃亡与返乡;死亡与宿命;人性与欲望六类进行综述。

第二,艺术与审美:从语言与叙事,想象与意象,审美风格三个角度进行综述。

第三,比较文学研究:从文学领域和电影领域比较文学研究进行综述。

这对于苏童小说研究以及认识其研究状况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苏童小说;研究综述;主题内容;艺术审美;比较研究一、前言苏童(1963-),原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

自从1983年,在《青春》杂志第七期发表第一篇小说《第八个铜像》,苏童便开始步入文坛。

尤其在1989年,苏童未至而立之年便写出了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闻名遐迩的《妻妾成群》与“枫杨树系列”中的众多作品都是此时完成的。

时至今日,苏童35年连绵不断的文学创作生涯为读者、学者带来了文学盛宴,同时也为学界带来了可供探讨的文学研究资料。

而仅仅2018年期间,学界就涌现了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书籍等,对苏童小说的内容与主题,艺术与审美,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分析与争鸣。

综述2018年苏童小说的研究利于更加系统理性地认识苏童小说研究现状,也利于指引未来的研究方向遥二、苏童小说主题与内容对苏童小说主题与内容的研究目前最为广泛与透彻,苏童小说涉及的主题主要分为历史与现实;红颜与悲歌;童年与成长;逃亡与返乡;死亡与宿命;人性与欲望六类。

苏童研究述评

苏童研究述评

苏童研究述评
马燕
【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3)001
【摘要】对于苏童的文学史命名,并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说法,主要有先锋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等.评论界对于苏童小说的主题认识得比较全面,囊括了其小说想要表达的方方面面,包括罪恶、性、逃亡等,而且还注意到了在叙述美学方面的独到之处.苏童研究的热点很多,无论是对他的"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以及"红粉系列"的研究,还是对他作品中的"还乡"情结、意象等的研究,都为研究者所关注.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马燕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5
【相关文献】
1.城乡冲突、现实隐喻与人性勘探
——评短篇小说《西瓜船》兼及苏童创作 [J], 马炜
2.中国重述神话小说的跨文化阐释与接受
——以苏童《碧奴》英译为例 [J], 刘甜
3.寻找灯绳的苏童——谈苏童近几年的短篇小说创作 [J], 李申华
4.《苏童代表作》(新经典文库)(苏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J],
蔡翔
5.变与不变中的苏童——苏童长篇小说跟读记 [J], 李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童小说中的季节意象研究

苏童小说中的季节意象研究

苏童小说中的季节意象研究目录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二、研究现状 (2)三、研究思路 (6)一季节变奏中自然与人事的对话 (9)(一)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季节”渊源 (10)(二)季节与人物的关系 (11)(三)季节在文本中的作用 (15)二季节更替下历史背景的虚与实 (20)(一)创作中历史观的选择 (21)(二)季节景观里的个体真实 (23)(三)季节化的超时代视角 (26)三季节演绎中残忍与诗意的舞蹈 (28)(一)季节的色彩隐喻 (29)(二)残酷美学的表达 (32)(三)诗人的想象 (35)四季节轮回中生命意识的表达 (38)(一)季节建构的精神荒原 (40)(二)从失落走向失落 (42)(三)无为与偶然 (45)结语 (48)参考文献 (49)后记 (54)摘要苏童文学创作中对于意象的运用历来被人们肯定与称颂,其隐喻系统的庞大冗杂更是被研究者们视为一项重大的课题研究。

本文试图从季节意象这一概念入手,结合具体文本层层深入走进苏童小说中的季节意象王国,体会季节意象这一别致的创作手法在苏童的笔下给我们带来的想象与惊喜。

对于苏童小说中的季节意象研究,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本文将分别从四个章节来探讨。

第一章着重分析季节变奏中自然与人事的关系,我们需要厘清的是苏童文学创作中对于季节意象的使用是传承于传统文学创作活动的。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苏童与威廉·福克纳比较研究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苏童与威廉·福克纳比较研究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苏童与威廉·福克纳比较研究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将文学与地理学相结合,以地理空间为基础,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等因素。

在文学地理学的视域下,苏童与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从人物、地理环境、历史认知等方面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物刻画在苏童和福克纳的作品中,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细腻。

苏童的人物形象多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个性特征,如《妻妾成群》中的小翠、老翠、二翠、红菱等人物,他们的命运纠葛、性格特点深入人心。

福克纳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出色,他塑造的人物多属于南部白人社会的下层,生活困顿、道德败坏,如《独眼猎手》中的乌勒斯与他的家人,他们的命运与血缘关系交织,鲜明地体现了南部白人的家族观念与荣誉感。

二、地理环境苏童和福克纳的作品中,地理环境对人物命运和情感状况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童多以上海城市为背景,城市中的人际关系被塑造得非常复杂,如《皮鞋》中,因为一双皮鞋,闸北区的几个普通人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发生了一段壮烈的经历。

福克纳则主要以美国南部的小镇和农村为背景,地理状况有时会直接决定人物的命运,如《喧哗与骚动》中,小镇上的黑人被白人迫害,在地理环境的压迫下,人物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历史认知苏童和福克纳的作品中,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情况也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童的作品多采用现代主义叙事手法,通过回溯和轻重缓急的组合来展示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如《平凡的世界》中,人物面对的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境况,不同的命运道路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物的影响。

福克纳则塑造了一个具有浓郁南部风情的虚构世界,他的小说表达了对南部历史与现实的探究,如《荒野上的夜晚》中,作者从多个视角展示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本质,暴露了美国南部的种族问题和阶级分化。

总之,苏童和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在文学地理学的视域下,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相似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城北地带》,苏童对“香椿树街”的童年写作持续了近 为精辟,此后的一些研究也多基于此,且难出其右。另有几
十年。丹玉、舒农、小拐、家林……小说中这些在街头成长 分见地的是林舟撰写的《女性生存的悲歌》一文,文中指出
的少年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香椿树街”也“已经像 苏童的红粉系列不同于老舍创作的“充满人道主义同情的
“表现为对固有生活环境的摆脱”,在更深层面,“表现为对 经活在我的生命之中,却又消失在岁月的尘埃里。……读
既定生活轨道的和既定命运的恐惧、拒绝与反抗”③。有研 他的作品,仿佛是对我自己童年岁月与生命记忆的追悼和
究者指出这种逃亡是“一种文化逃亡,一种人类在灾难和 祭奠。”輥 輯 訛对苏童童年写作的深层意义,研究者们也多有肯
相异的”, “寻根”是理性意义上的寻找,而“还乡”是寻求感 致,但她们几乎无不首先将锋芒和阴谋实施到自己姐妹身
性上的满足与超越。⑦
上,而对男人基本上采取一种妥协、迁就、讨好的方式。”他
2、 童年与成长
继而指出,苏童消解了男人/女人这种传统的冲突形式,
从 1984 年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到 1993 年的长篇 “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輥 輲 訛。王干的这一论述颇
死亡的困境中力图精神得救的图景,一种人类自己制造灾 定性的论断。如张清华认为,苏童的童年写作“有效地简化
难和从灾难中逃亡的情景”④。
了这个时代,同时也有效地丰富了它,剥去了它的政治色
与逃亡相伴随的则是还乡,“还乡者的梦游”也是苏童 调,而还原以灰色的小市民的生活场景”輥 輰 訛。汪政认为,苏童
小说中难以解开的一个重要情结。对于逃亡与还乡情结间 的童年写作是“对特定年代的抢救性的挖掘”輱 訛輥。
旧文人的影子,有点‘男权主义’的嫌疑?”輥 輷 訛
死亡的意义。輦 輳 訛否定性的评价以王卫红为代表,认为苏童小
4、 历史与宿命
说中的人物置身于宿命的深渊无所救赎,是创作主体“精
苏童曾说历史之于他是“墙外笙歌雨夜惊梦”,这种与 神拯救情怀与人文关怀的缺失”輦 輴 訛。另外,面对苏童作品中
后现代主义相契合的历史观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这一方 的黑暗和糜烂,有研究者从更深层面上对苏童提出了批
世界。对这一意象世界的研究以《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
有研究者认为,南方的阴暗、潮湿、肮脏、糜烂、腥臭、
浮》为起点,一路绵延不断,直到葛红兵 2003 年发表《苏童 神秘在苏童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指出“苏童是一
的意象主义写作》才算是达到顶峰后转而沉寂下来。
昕说:苏童“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当 性诠释”,死亡“并不意味着对世界的全部关系的结束,而
是注入了对女性境遇的人文关怀”輥 輵 訛。第二种为否定者,认 是另一种关系的开始”輦 輯 訛。汪云霞也认为苏童对死亡有着
为苏童以男权主义的写作姿态,将女性塑造成了男性中心 “独特的审美观照和阐释方式”,“小说中主人公每一次死
技巧和颓靡浓郁的抒情风格引起文坛关注,与余华、格非 500 篇,虽然多为观点陈旧、滥竽充数的庸作,但也有一些
等人一起被视为继马原、洪峰之后的先锋派主将。但不久 目光灼灼、言之有理的力作。以苏童为专题的博士学位论
之后苏童的创作风格就有所转变,先锋的实践激情越来越 文有 2 篇,硕士学位论文有 36 篇,虽然硕士论文中抄袭现
评 论
苏童研究综述
筅 程桂婷
2008 年 · 第 6 期
苏童是一位颇有才气也很有成果的当代作家。他 1983 学术论文,虽是最早,但观点成熟、见解精辟,影响了后来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 年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 的很多研究。从 1988 年到 2008 年,苏童研究取得了丰硕
我的枫杨树故乡》等中短篇小说,以变幻莫测的先锋叙事 的成果。各种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单篇研究论文有近
清华说:“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哪一个当代作家能够像苏 以肯定性评价为多。如葛红兵认为苏童看重的是“人作为
பைடு நூலகம்
童这样多和这样精细地写到女性,这样得心应手和在最深 本在的根本性欠缺”,而这种欠缺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回
层的潜意识处对女性进行描写。”又心存疑惑地说:“苏童 避和改变的”,因此“苏童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宿命的”輦 輲 訛。汪
1、 意象的流动与抒情
苏童被认为是一位南方意识很强的当代作家,他的小
在最早的苏童研究论文中,研究者就注意到了“意象” 说散发着浓重而独特的江南气息。潮湿、阴暗、糜烂、腐败、
这个词在苏童小说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给苏童小说定 颓废、绮丽、感伤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与南方联系在一起,
位为“意象小说”輦 輶 訛。综观苏童小说,的确是一个意象纷呈的 频繁地出现在对苏童作品的美学风格的研究中。
身的生命律动与节奏,同历史意义及价值相分离,并最终 方创造光”,至少应该对苦难和困惑要有情感的担当,但苏
摒弃了历史参照系,以自在自足的全新姿态,宣告了个人 童显然连这一点都未做到。輦 輵 訛
从历史规范中破壳而出”,“个人从历史宏大的视野中走
出,以个人的自在性抵抗历史的束缚;甚至,个人不再是历 二、关于苏童小说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的探讨
便有多真诚。⑥另有研究者指出苏童小说中的“还乡”与寻 态:“苏童笔下的红粉女子几乎全是来自江南古城那些美
根小说中的“寻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它们都源于 丽而腐朽的角落,她们是在一种被压抑、被控制、被奴役、
人在现代社会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但它们最终的停泊地是 被改造的状态下施展自己的才能,她们的抗争方式并不一
研究者们对苏童的童年写作多持肯定态度,特别是一
点或非正常死亡是逃亡者的不可逃脱的宿命。逃亡者无处 些与苏童年纪相仿的学者。如张清华说:“苏童用他自己近
可逃,“逃遁完全是无望的挣扎”。研究者多认为苏童小说 乎痴迷和愚执的想法,复活了整整一代人特有的童年记
中的逃亡意象蕴藏着深刻内涵。有研究者认为这种逃亡 忆。我在苏童的小说里读到了那业已消失的一切,它们曾
32
作家作品论 苏童研究综述
亡》中的陈宝年、《米》中的五龙、《逃》中的陈三麦。有研究 相连的,那么我们也许只能找到‘凶暴’二字。”⑨有研究者
者说,逃遁是苏童“命中注定的劫数,是命运分派给他的第 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少年推崇和迷恋暴力的原因,认为他们
一主题,也是他的小说的基本情调”①。研究者们注意到苏 通常处于一个“无母”又有“一个不像父亲的父亲”的孤独
身弱点的悲剧性根源表示异议,“在这些小说中,女性的生 情节为例,阐述个人与历史的较量、个人与历史陌生关系。
物学特征是如此突出,以致她们身上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 他认为,苏童历史小说的价值在于它们显示了自然性生命
上被冲淡、化解,胶着于女性的这种生物学特征去揭示或 个体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生存感受,显示了褪除历史重轭
的工具符码。如杨书说:“戕残妇女,在世纪末中国男性作 亡的经验似乎都是一次唯美的生命仪式,通过这种仪式才
家写作中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其中较富特色的是苏童式戕 能完成生存理想与愿望,抵达生命的诗意之境”輦輰訛。吴义勤
残—— —用美丽来掩饰恐怖和惊吓,把与事实相悖的邪恶、 则从文本细读中概括出苏童小说中死亡形态的三个特点,
也被称为“少年血系列”。与鲜血联系紧密的是暴力。有研 文化及其相应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等如何为女性设计了
究者说:“如果说有什么词汇在苏童那里是和‘少年’紧密 种种深渊绝境,而是这些女性身陷深渊绝境之中而不自觉
33
2008 年 · 第 6 期
评 论
的意识状态和行为方式”輥輳訛。也有研究者对苏童挖掘女性自 《红粉》中秋仪、小萼从历史对人的改造中逃离出来等小说
少,传统的美学韵味越来越浓。1989 年底发表的中篇小说 象严重,但如此庞大的研究阵容还是颇为引人注目。苏童
《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特别是经张艺 研究资料汇编有 2 种,另有 1 种《苏州作家研究·苏童卷》。
谋改编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苏童成了红极一时 此外,一些当代学者的著作中还辟有专门章节研究苏童。
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成了一个寓言 反映旧中国妓女悲惨生活之作的《月牙儿》”,更是对“陆文
的世界,一个空间和年代的标记”⑧。在“香椿树街”系列小 夫创作的反映新中国妓女改造之作《小巷深处》显示的某
说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是街头少年飞溅的鲜血,这些小说 种经典神话的颠覆”,认为苏童关注的焦点“不是男性中的
等三百余万字的作品,除长篇小说《米》在文坛引发了一阵
短暂的骚动外,其他作品均未引起太大反响。苏童再次引 一、关于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阐释
起文坛广泛关注的,是他 2006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
对这部参与国际性“重述神话”活动的命题之作,批评界褒
对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逃亡与还
暗示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显然是失之偏颇的”輥 輴 訛。
后,个人生命的自由与勃发。輦 輮 訛
在探讨苏童对女性悲剧命运的观照态度上,研究者们
在苏童对历史的想象和重建中,死亡如影随形。研究
多有不同意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肯定者,认为 者对苏童小说中的死亡形态和死亡意识有充分的论述。李
苏童对他笔下的悲剧女性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如张学 其纲认为,苏童在小说中“反抗着对于死亡的尘世化的理
贬不一、毁誉参半。
乡、童年与成长、红颜与悲歌、历史与宿命四大类。
对苏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7 年 7 月韩东在
1、 逃亡与还乡
《文艺报》上发表的《苏童和他的小说》。1988 年王干、费振
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逃亡者形象,而每个逃亡
钟撰写的《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是最早研究苏童的 者心中又纠缠着解不开的还乡情结。如《一九三四年的逃
童作品中的逃亡越来越走向穷途末路。在《一九三四年的 境遇,“他们的欲求往往被漠视,在正常的欲求得不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