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的研究以周新民的《生命意识的逃逸》一文最为出色。周 评,认为苏童缺乏“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灵魂追
新民认为,苏童的历史小说把个人与历史关系的叙事推向 求的能力”,无法拉开与文学对象的审美距离和理性距离,
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个人不再是历史忠实的奴婢,而以自 丧失了主体性,研究者指出,作家如果不能“在没有光的地
便有多真诚。⑥另有研究者指出苏童小说中的“还乡”与寻 态:“苏童笔下的红粉女子几乎全是来自江南古城那些美
根小说中的“寻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它们都源于 丽而腐朽的角落,她们是在一种被压抑、被控制、被奴役、
人在现代社会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但它们最终的停泊地是 被改造的状态下施展自己的才能,她们的抗争方式并不一
相异的”, “寻根”是理性意义上的寻找,而“还乡”是寻求感 致,但她们几乎无不首先将锋芒和阴谋实施到自己姐妹身
性上的满足与超越。⑦
上,而对男人基本上采取一种妥协、迁就、讨好的方式。”他
2、 童年与成长
继而指出,苏童消解了男人/女人这种传统的冲突形式,
从 1984 年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到 1993 年的长篇 “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輥 輲 訛。王干的这一论述颇
清华说:“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哪一个当代作家能够像苏 以肯定性评价为多。如葛红兵认为苏童看重的是“人作为
童这样多和这样精细地写到女性,这样得心应手和在最深 本在的根本性欠缺”,而这种欠缺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回
层的潜意识处对女性进行描写。”又心存疑惑地说:“苏童 避和改变的”,因此“苏童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宿命的”輦 輲 訛。汪
等三百余万字的作品,除长篇小说《米》在文坛引发了一阵
短暂的骚动外,其他作品均未引起太大反响。苏童再次引 一、关于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阐释
起文坛广泛关注的,是他 2006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
对这部参与国际性“重述神话”活动的命题之作,批评界褒
对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逃亡与还
也被称为“少年血系列”。与鲜血联系紧密的是暴力。有研 文化及其相应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等如何为女性设计了
究者说:“如果说有什么词汇在苏童那里是和‘少年’紧密 种种深渊绝境,而是这些女性身陷深渊绝境之中而不自觉
33
2008 年 · 第 6 期
评 论
的意识状态和行为方式”輥輳訛。也有研究者对苏童挖掘女性自 《红粉》中秋仪、小萼从历史对人的改造中逃离出来等小说
死亡的困境中力图精神得救的图景,一种人类自己制造灾 定性的论断。如张清华认为,苏童的童年写作“有效地简化
难和从灾难中逃亡的情景”④。
了这个时代,同时也有效地丰富了它,剥去了它的政治色
与逃亡相伴随的则是还乡,“还乡者的梦游”也是苏童 调,而还原以灰色的小市民的生活场景”輥 輰 訛。汪政认为,苏童
小说中难以解开的一个重要情结。对于逃亡与还乡情结间 的童年写作是“对特定年代的抢救性的挖掘”輱 訛輥。
技巧和颓靡浓郁的抒情风格引起文坛关注,与余华、格非 500 篇,虽然多为观点陈旧、滥竽充数的庸作,但也有一些
等人一起被视为继马原、洪峰之后的先锋派主将。但不久 目光灼灼、言之有理的力作。以苏童为专题的博士学位论
之后苏童的创作风格就有所转变,先锋的实践激情越来越 文有 2 篇,硕士学位论文有 36 篇,虽然硕士论文中抄袭现
的工具符码。如杨书说:“戕残妇女,在世纪末中国男性作 亡的经验似乎都是一次唯美的生命仪式,通过这种仪式才
家写作中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其中较富特色的是苏童式戕 能完成生存理想与愿望,抵达生命的诗意之境”輦輰訛。吴义勤
残—— —用美丽来掩饰恐怖和惊吓,把与事实相悖的邪恶、 则从文本细读中概括出苏童小说中死亡形态的三个特点,
的悖论,有研究者认为“或许正是苏童的人物无法寻得历
3、 红颜与悲歌
史的神化和乌托邦的理想,无法寻得永恒超越性的价值目
苏童被认为是当代文学中最擅长于描写女性心理和
标,才会有逃亡与还乡的相悖”⑤。也有研究者指出其中情 女性意识的男性作家之一,苏童小说中的“红粉”形象历来
感程度的一致性,认为逃亡的姿态有多决绝,还乡的动机 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王干首先概括了“红粉”形象的常
肮脏、变态、血腥作为组构‘美丽女性’的要素”,她认为苏 一是“充满血缘伦理色彩”;二是“具有偶然性和无常性”;
童患有血腥的“厌女结”輥輶訛。第三种为犹疑者,一面承认苏童 三是“与失踪紧密相连”。輦 輱 訛
的女性描写才能,一面又怀疑苏童的男权主义倾向。如张
对苏童小说中的宿命观,研究者表示出不同看法,但
贬不一、毁誉参半。
乡、童年与成长、红颜与悲歌、历史与宿命四大类。
对苏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7 年 7 月韩东在
1、 逃亡与还乡
《文艺报》上发表的《苏童和他的小说》。1988 年王干、费振
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逃亡者形象,而每个逃亡
钟撰写的《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是最早研究苏童的 者心中又纠缠着解不开的还乡情结。如《一九三四年的逃
“表现为对固有生活环境的摆脱”,在更深层面,“表现为对 经活在我的生命之中,却又消失在岁月的尘埃里。……读
既定生活轨道的和既定命运的恐惧、拒绝与反抗”③。有研 他的作品,仿佛是对我自己童年岁月与生命记忆的追悼和
究者指出这种逃亡是“一种文化逃亡,一种人类在灾难和 祭奠。”輥 輯 訛对苏童童年写作的深层意义,研究者们也多有肯
32
作家作品论 苏童研究综述
亡》中的陈宝年、《米》中的五龙、《逃》中的陈三麦。有研究 相连的,那么我们也许只能找到‘凶暴’二字。”⑨有研究者
者说,逃遁是苏童“命中注定的劫数,是命运分派给他的第 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少年推崇和迷恋暴力的原因,认为他们
一主题,也是他的小说的基本情调”①。研究者们注意到苏 通常处于一个“无母”又有“一个不像父亲的父亲”的孤独
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成了一个寓言 反映旧中国妓女悲惨生活之作的《月牙儿》”,更是对“陆文
的世界,一个空间和年代的标记”⑧。在“香椿树街”系列小 夫创作的反映新中国妓女改造之作《小巷深处》显示的某
说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是街头少年飞溅的鲜血,这些小说 种经典神话的颠覆”,认为苏童关注的焦点“不是男性中的
笔下的女性也往往是在一种被虐待和被歧视中写活的,绝 云霞认为苏童小说中的死亡怪圈,是苏童在“悲感世界的
大多数女性被苏童写成了十分‘贱’的人物……苏童也是 荒谬和人生的差错的种种无可奈何之中所作的一次存在
否有某种不正确的偏执?在特别亲和女性的同时是否有点 方式的选择”,是“以无常的死亡对抗庸常的生存”,升华了
旧文人的影子,有点‘男权主义’的嫌疑?”輥 輷 訛
死亡的意义。輦 輳 訛否定性的评价以王卫红为代表,认为苏童小
4、 历史与宿命
说中的人物置身于宿命的深渊无所救赎,是创作主体“精
苏童曾说历史之于他是“墙外笙歌雨夜惊梦”,这种与 神拯救情怀与人文关怀的缺失”輦 輴 訛。另外,面对苏童作品中
后现代主义相契合的历史观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这一方 的黑暗和糜烂,有研究者从更深层面上对苏童提出了批
小说《城北地带》,苏童对“香椿树街”的童年写作持续了近 为精辟,此后的一些研究也多基于此,且难出其右。另有几
十年。丹玉、舒农、小拐、家林……小说中这些在街头成长 分见地的是林舟撰写的《女性生存的悲歌》一文,文中指出
的少年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香椿树街”也“已经像 苏童的红粉系列不同于老舍创作的“充满人道主义同情的
世界。对这一意象世界的研究以《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
有研究者认为,南方的阴暗、潮湿、肮脏、糜烂、腥臭、
浮》为起点,一路绵延不断,直到葛红兵 2003 年发表《苏童 神秘在苏童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指出“苏童是一
的意象主义写作》才算是达到顶峰后转而沉寂下来。
少,传统的美学韵味越来越浓。1989 年底发表的中篇小说 象严重,但如此庞大的研究阵容还是颇为引人注目。苏童
《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特别是经张艺 研究资料汇编有 2 种,另有 1 种《苏州作家研究·苏童卷》。
谋改编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苏童成了红极一时 此外,一些当代学者的著作中还辟有专门章节研究苏童。
身的生命律动与节奏,同历史意义及价值相分离,并最终 方创造光”,至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该对苦难和困惑要有情感的担当,但苏
摒弃了历史参照系,以自在自足的全新姿态,宣告了个人 童显然连这一点都未做到。輦 輵 訛
从历史规范中破壳而出”,“个人从历史宏大的视野中走
出,以个人的自在性抵抗历史的束缚;甚至,个人不再是历 二、关于苏童小说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的探讨
的青年作家。之后苏童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米》、《我的帝 面对如此繁杂庞大又鱼目混珠的苏童研究成果,系统而细
王生涯》、《城北地带》、《蛇为什么会飞》、中篇小说《红粉》、 致的梳理、归纳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苏童研究成果
《另一种妇女生活》、短篇小说《木壳收音机》、《人民的鱼》 大致整合为以下几个方面:
评 论
苏童研究综述
筅 程桂婷
2008 年 · 第 6 期
苏童是一位颇有才气也很有成果的当代作家。他 1983 学术论文,虽是最早,但观点成熟、见解精辟,影响了后来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 年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 的很多研究。从 1988 年到 2008 年,苏童研究取得了丰硕
我的枫杨树故乡》等中短篇小说,以变幻莫测的先锋叙事 的成果。各种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单篇研究论文有近
昕说:苏童“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当 性诠释”,死亡“并不意味着对世界的全部关系的结束,而
是注入了对女性境遇的人文关怀”輥 輵 訛。第二种为否定者,认 是另一种关系的开始”輦 輯 訛。汪云霞也认为苏童对死亡有着
为苏童以男权主义的写作姿态,将女性塑造成了男性中心 “独特的审美观照和阐释方式”,“小说中主人公每一次死
童作品中的逃亡越来越走向穷途末路。在《一九三四年的 境遇,“他们的欲求往往被漠视,在正常的欲求得不到满足
逃亡》中,苏童对逃亡之旅还有所满足,“尽管回归的路永 后便以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⑩。孤独与暴力构成了街头少
远迷失,精神的漂泊却终止在对衰败家族的祭奠之中”②。 年的成长之“痛”。
但在后来的《米》等作品中则表现得越来越绝望。或回到原
1、 意象的流动与抒情
苏童被认为是一位南方意识很强的当代作家,他的小
在最早的苏童研究论文中,研究者就注意到了“意象” 说散发着浓重而独特的江南气息。潮湿、阴暗、糜烂、腐败、
这个词在苏童小说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给苏童小说定 颓废、绮丽、感伤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与南方联系在一起,
位为“意象小说”輦 輶 訛。综观苏童小说,的确是一个意象纷呈的 频繁地出现在对苏童作品的美学风格的研究中。
史的同路人,而是历史的陌路者”。他以《妻妾成群》中接受
了新式教育的颂莲却做出与历史趋势相违背的选择以及
对苏童小说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多集中在流
34
作家作品论 苏童研究综述
动的意象、浓郁的抒情、颓败的感伤、南方的腐朽、唯美的 创造的重大问题”。輧 輱 訛
语言、想象的诡谲等方面。
2、 南方的腐朽与绮丽
身弱点的悲剧性根源表示异议,“在这些小说中,女性的生 情节为例,阐述个人与历史的较量、个人与历史陌生关系。
物学特征是如此突出,以致她们身上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 他认为,苏童历史小说的价值在于它们显示了自然性生命
上被冲淡、化解,胶着于女性的这种生物学特征去揭示或 个体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生存感受,显示了褪除历史重轭
研究者们对苏童的童年写作多持肯定态度,特别是一
点或非正常死亡是逃亡者的不可逃脱的宿命。逃亡者无处 些与苏童年纪相仿的学者。如张清华说:“苏童用他自己近
可逃,“逃遁完全是无望的挣扎”。研究者多认为苏童小说 乎痴迷和愚执的想法,复活了整整一代人特有的童年记
中的逃亡意象蕴藏着深刻内涵。有研究者认为这种逃亡 忆。我在苏童的小说里读到了那业已消失的一切,它们曾
暗示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显然是失之偏颇的”輥 輴 訛。
后,个人生命的自由与勃发。輦 輮 訛
在探讨苏童对女性悲剧命运的观照态度上,研究者们
在苏童对历史的想象和重建中,死亡如影随形。研究
多有不同意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肯定者,认为 者对苏童小说中的死亡形态和死亡意识有充分的论述。李
苏童对他笔下的悲剧女性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如张学 其纲认为,苏童在小说中“反抗着对于死亡的尘世化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