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7年3月5日)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奋力抗御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重庆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因灾减产,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8.54亿元,因受旱灾影响比上年下降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0.07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7.59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3:43.0:44.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56.4%和49.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7元,比上年增长11.9%。
分地区看,都市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3%;渝西经济走廊完成959.55亿元,增长10.8%,占全市的27.5%;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1015.56亿元,增长11.0%,占全市的29.2%。
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其中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分别上涨了6.0%、4.3%和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2006年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05.4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76.56万人,比上年减少2.3%;第二产业就业308.23万人,增长1.1%;第三产业就业520.66万人,增长1.7%。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度区县(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结果的通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度区县(自治县)经济社会
发展综合考评结果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7.06.01
•【字号】渝府发[2007]78号
•【施行日期】2007.06.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度区县(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考评结果的通报
(渝府发〔2007〕78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2006年,各区县(自治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狠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根据市政府对各区县(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办法,经综合考评,获得一等奖的是:渝北区、沙坪坝区、北碚区、江北区、南岸区、江津区、璧山县、双桥区、合川区、长寿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忠县、垫江县;获得二等奖的是:大渡口区、巴南区、永川区、荣昌县、大足县、铜梁县、开县、梁平县、奉节县、石柱县、丰都县、巫山县、云阳县、城口县。
现予以通报表彰。
对未获一、二等奖的区县(自治县),鉴于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给予鼓励奖。
希望各区县(自治县)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实现“314”总体部署和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
献。
附件: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评指标数据(略)
二○○七年六月一日。
重庆市历年生产总值(GDP)一览(1978-2010
重庆市历年⽣产总值(GDP)⼀览(1978-2010年份GDP⼈均GDP(元) GDP(亿元)占全国⽐重增幅(%)全国重庆本币美元⽐重(%)位次全国重庆(本币)本币美元197871.742.58 1.942211.717.1381287170 197980.9852.08 7.611.1419321206 198090.6860.53 7.87.7463357238 198197.257.01 5.2 6.2492379222 1982108.0857.09 9.18.9528419221 1983120.0160.73 10.910.3583461233 1984141.6461.05 15.215.9695542234 1985164.3255.95 13.58.6858624212 1986184.653.46 8.88.6963694201 1987206.7355.54 11.6 5.31,112766206 1988261.2770.2 11.39.51,366958257 1989303.7580.68 4.1 4.91,5191,103293 1990327.7568.52 3.87.01,6441,181247 1991374.1870.29 9.29.21,8931,338251 1992461.3283.63 14.216.52,3111,641297 1993608.53105.61 14.015.62,9982,156374 1994833.696.72 13.113.54,0442,935341 19951,123.06134.48 10.912.35,0463,931471 19961,315.12158.18 10.011.45,8464,574550 19971,509.75182.12 9.311.26,4205,253634 19981,602.38193.55 7.88.66,7965,579674 19991,663.20200.92 7.67.87,1595,804701 20001,791.00216.33 8.48.77,8586,274758 20011,976.86238.84 8.39.28,6226,963841 20022,232.86269.77 9.110.59,3987,912956 20032,555.72308.77 10.011.710,5429,0981,099 20043,034.58366.63 10.112.412,33610,8451,310 20053,467.72423.32 1.742311.311.714,18512,4041,514 20063,907.23490.03 1.682412.712.416,50013,9391,748 20074,676.13621.7 1.672414.215.920,16916,6292,211 20085,793.66834.21 1.74239.614.523,70820,4902,950 20096,530.01955.94 1.79239.114.925,57522,9203,3552010年,重庆市全年实现地区⽣产总值(GDP)7894.24亿元,⽐上年增长17.1%。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808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35%。
全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6770亿元,增长21.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344万吨,增产2.8%;棉花产量673万吨,增产17.8%;油料产量3062万吨,减产0.5%;糖料产量10987万吨,增产16.2%。
2005-2010重庆统计资料
2005年重庆市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17.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0%,实现旅游总收入301.12亿元,增长15.9%,其中,接待国际游客52.39万人次,增长20.6%;创旅游外汇收入2.64亿美元,增长30.2%。
2005年春节、“五一”、“十一”三大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415.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33亿元,分别增长13.5%和14.6%。
(《200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847.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346.18亿元,增长14.9%。
其中,接待国际游客60.32万人次,增长15.2%;旅游外汇收入3.09亿美元,增长16.8%。
三大“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649.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06亿元,分别增长16.5%和22.2%。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重庆市全年接待游客8085.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实现旅游总收入444.12亿元,增长28.3%。
其中,入境游客76.1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82亿美元,分别增长26.3%和23.8%;国内游客8009.3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3.65亿元,分别增长18.0%和28.6%。
全年公民申请出国(境)旅游人数25.7万人次。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重庆市全年接待游客1.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4.8%;实现旅游总收入561.53亿元,增长26.4%。
其中,入境游客87.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5亿美元,分别增长14.5%和17.8%;国内游客10001.1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0.03亿元,分别增长24.9%和28.1%。
全年公民申请出国(境)旅游人数2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
(《200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重庆市全年接待游客1.2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9%;实现旅游总收入703.23亿元,增长25.2%。
重庆市历年宏观经济数据
年份 GDP(亿元) 人均GDP(元) 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总人口(万) 城镇化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房地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比值 财政收入(亿元) 房地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值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人均房屋建筑面积(㎡) 私家车拥有量(万辆)
2004年 2004年 2692.81 9624.00 428.05 1112.80 1151.96 2793.32 43.51 1621.92 405.08 0.25 462.96 395.72 10683290 9220.96 7973.05 37.8 22.76
房地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值 房地产业的地税收入 房地产业的国税收入
2002年 2002年 1990.01 7052.00 317.87 780.97 891.17 2814.83 39.90 995.66 245.91 0.25 269.46 305.86 8535962 7238.07 6372.82 8091.00 339.06 921.10 1012.66 2803.19 41.90 1269.35 327.89 0.26 341.28 341.58 9346711 8093.67 7118.06 38.0 21.29
2000年 2000年 1603.16 5616.00 284.87 623.83 694.46 2848.82 35.59 655.81 139.63 0.21 163.24 187.64 7199508 6176.30 5471.70 42.2 10.72
2001年 2001年 1765.68 6219.00 294.90 688.40 782.38 2829.21 37.40 801.82 196.67 0.25 196.18 237.55 7823114 6572.30 5724.90 40.8 11.47
1 2005 2006年重庆各区县GDP及增长速度
2005\2006年重庆各区县GDP及增长速度2006年各区县GDP 区县GDP 增长速度1 九龙坡3152317 16.62 渝中区2432268 10.03 沙坪坝1930456 16.54 渝北区1831073 25.05 涪陵区1538664 13.46 万州区1522924 14.07 江北区1514183 13.18 江津区1489424 12.49 合川区1421633 12.810 南岸区1298000 13.211 永川区1261944 13.112 巴南区1163232 16.013 长寿区1000518 13.014 北碚区917982 13.115 綦江县873146 10.816 大渡口772504 11.017 璧山县758016 14.518 开县751278 12.519 大足县732597 12.220 铜梁县714418 11.521 南川区695206 12.322 荣昌县661039 13.123 潼南县635565 7.024 垫江县541234 12.025 梁平县523987 11.826 奉节县508594 12.527 忠县500380 13.028 云阳县466774 10.429 丰都县399474 12.130 黔江区399147 9.131 武隆县335495 12.232 彭水县304714 7.233 秀山县296370 11.334 石柱县290168 12.835 巫山县226569 12.036 酉阳县222057 8.937 万盛区210739 9.038 巫溪县159505 9.239 城口县111007 12.740 双桥区100466 15.0---------------------------------------------------------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GDP排名新鲜出笼区县名称GDP(亿元)重庆市各区县GDP综合排名排名区县GDP 增长速度1 九龙坡2704107 15.82 渝中区2409925 11.23 沙坪坝1631785 16.14 渝北区1455259 165 江北区1359745 13.96 涪陵区1350810 13.77 万州区1334488 13.28 江津市1332929 13.69 合川市1304562 13.110 南岸区1140206 13.611 永川市1131301 13.512 巴南区1008796 14.913 长寿区870234 14.814 綦江县811653 13.115 北碚区801461 11.716 铜梁县723812 13.717 开县704895 13.718 大渡口702456 13.719 大足县678642 12.520 璧山县661048 13.821 潼南县608160 13.222 荣昌县584194 13.123 南川市565066 13.624 垫江县509224 1325 梁平县488178 12.526 奉节县453360 12.327 忠县438710 13.328 云阳县432925 12.529 丰都县368177 13.530 黔江区365432 9.731 武隆县298796 13.732 彭水县290701 13.233 秀山县274143 8.334 石柱县252227 13.535 酉阳县201219 8.236 巫山县204918 12.537 万盛区190639 10.538 巫溪县147340 11.439 城口县101141 12.740 双桥区90449 10.4。
200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2005 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 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为胜利完成“十五”目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并奠定了“十一五”开局的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069.10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5%。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463.42 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增加值 1258.32 亿元,增长 12.9%;第三产业增加值 1347.36 亿元,增长 12.3%。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5.1%、41.0%和 43.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分别为 5.4%、 50.6%和 44.0%。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978 元(按当期汇率测算折合 1340 美元),比上年增长 11.6%。
分地区看,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295.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42.2%;渝西经济走廊完成 868.97 亿元,增长 11.3%, 占全市的 28.3%;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 904.25 亿元,增长 11.0%,占全市的 29.5%。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0.8%(见表 1),其中上涨较多的依次 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4.1%、居住价格上涨 3.0%、医疗保健及 个人用品价格上涨 2.5%,衣着价格下降 7.9%。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 1.3%,工业品 出厂价格上涨 3.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8.2%。
表 1:2005 年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0.8 0.1 1.2 -7.9 0.1 2.5 -0.1 4.1 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食 品 烟酒及用品 衣 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和通信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 住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 1707.62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 847.30 万人,比 上年减少 2.5%;第二产业就业 304.87 万人,增长 1.1%;第三产业就业 555.45 万人,增长 1.9%。
2006年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北碚区统计局二00七年二月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北碚,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旅游活区、生态靓区”以及城镇化和重点项目带动的“4+2”战略,坚持“政策推动、加压驱动、激励调动、典型带动”,着力于“打基础、建平台、创环境、增后劲”,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和“8.30”火灾,克难奋进,真抓实干,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据测算,2006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总量在都市发达经济圈9区中居第八位,增幅位居第六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6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35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85亿元,增长9.0%。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来源于第二、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6.8%、27.0%,分别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5、10.1、3.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
2003年-2006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2年的7.5:52.8:39.7调整为7.2:54.8:38.0。
按常住人口计算,2006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500元,比2005年增加1545元,按现行人民币汇率计算达到1740美元。
2006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总量与主城核心区的差距依然较大;产业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招商引资活力不足,对外开放度不够高。
二、农业2006年我区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试点工作为重点,全面实施“1146”农业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三百工程”,夺取了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
2006年重庆市各区县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
2006年重庆市各区县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
二○○七年九月
现将2006年全市各区县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60户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情况公报如下:
2006年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单位能耗公报指标
一小时经济圈
渝东北
渝东南
2006年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公报指标
附:公报数据的说明
重庆市各区县单位GDP 能耗及其变动率,是在核算各区县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基础上确定的。
2006年,重庆市40个区县单位GDP 能耗有升有降。
其中:下降幅度超过4%的区县有5个,下降幅度在3%-4%的区县有11个,下降幅度在3%以下的区县有16个,还有 8个区县呈上升趋势。
具体的数据计算说明如下: 1、计算公式
单位GDP 能耗=
GDP
能源消费总量
单位GDP 能耗上升或降低(%)=
1001GDP
2005/2005GDP
2006/2006⨯-)年年能源消费总量年年能源消费总量(%
单位GDP 电耗=
GDP
全社会用电量
单位GDP 电耗上升或降低(%)=
1001GDP
2005/2005GDP
2006/2006⨯-)年年全社会用电年年全社会用电(%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100120062006⨯-)年工业增加值发展指数
年工业能耗发展指数
(%
2、计算单位GDP 能耗上升或降低率时,2006年单位GDP 能耗保留4位小数。
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GDP 和工业增加值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
20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位。
《200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北京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位。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浙江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3位。
《2006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东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5.5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4位。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83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5位。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江苏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6位。
《200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7位。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2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南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4.67元。
2006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2007年2月10日)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
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监测、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风险,不断增强驾驭经济的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战胜了百年难遇的旱灾,整体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据统计,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10亿元大关,实现11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0%,是巴南区撤县建区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同比降低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5亿元,同比增长26.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3.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810元,同比增加1417元,达到1694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19.4:49.9:30.7调整为2006年的16.0:53.8:30.2。
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77.7%、28.3%,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9、12.4、4.5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06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8.53万人,比2005年47.66万人增长1.8%。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03万人,比2005年20.81万人下降18.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9.19万人,比2005年17.45万人增长9.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31万人,比2005年9.4万人增长30.9%。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二、农村经济今年受百年不遇的旱灾影响,农业生产略有下降。
据初步测算,2006年,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粮经产值比调整为16.5:84.5。
1 2006年永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永川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永川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08-15 15:18 重庆市永川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永川区统计局 2007年3月6日2006年是永川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发展的第一年。
一年来,全区百万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建设强大新永川,营造渝西中心城,打造现代化大城市”的宏伟目标,遵循“一三五”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全区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经济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
经重庆市统计局审查核定,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3705元,比上年增加1414元,比上年增长11.5%。
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比上年下降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2:39.0:43.8调整为13.9:40.5:45.6。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其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趋突出,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61.5%。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优势不明显,产业层次集中度不高,支撑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不多,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
一、农业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导下,全区“三农”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关于沙坪坝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沙坪坝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07年3月9日在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庆市沙坪坝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应平各位代表: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沙坪坝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2006年,全区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十一五”规划总体部署,围绕“一区两高地”总目标、抓住“一城三中心三基地”阶段性建设任务,深入推进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建设年”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社会稳、后劲足的良好态势,总体实现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见附件1),实现了“十一五”时期良好开局,为后四年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计划完成情况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总量快速增长,效益明显趋好〃1〃〃2〃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本区生产总值193亿元(初步核算),比上年可比增长16.5%,保持了2001年以来增速逐年攀升的势头(见图1);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分别实现增加值99.3亿元、89.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4%、16%,分别拉动本区生产总值增长9.5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一产业发展放缓,实现农业增加值4.3亿元,比上年下降9.4%。
81012141618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图1 2001—2006年本区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经济效益明显趋好。
从财政收入看,增长再攀新高,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增速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从产业发展看,效益指标与速度指标同步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利润总额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1%,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2315元,比上年提高33.4%;实现商贸销售总额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规模以上商业企业利润总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2.5%。
重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2年3月15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面建设“五个重庆”[2],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务实推进“民生十条”[3]、“共富十二条”[4]和“民主法治十五条”[5]。
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500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200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710.47亿元,增长17.6%,占全市的17.1%;渝东南翼完成537.97亿元,增长16.0%,占全市的5.4%。
“圈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2.21:1缩小到2.16:1。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3.32︰1缩小到3.12: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7]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8%。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介绍
人民日报/2007年/3月/1日/第006版经济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808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35%。
全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6770亿元,增长21.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07年3月5日)
一、综合
二、农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五、国内贸易
六、对外经济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八、财政、金融
九、城市建设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人,增加45.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7%,提高1.5个百分点。
人口出生率为9.9‰、死亡率为6.5‰,分别上升0.5
和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上升0.4个千分点。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2。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215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增长15.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266元,增长18.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25元,增长6.7%;人均财产性收入193元,增长2.5%;人均转移性收入2564元,增长0.6%。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399元,增长9.0%。
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2.3%。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长20.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50元,减少12.5%;人均转移性收入187元,增长26.1%。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791元,比上年减少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5元,增长2.9%,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
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18.1%、10.0%、14.4%、23.2%和11.9%。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2%。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6.78万人,比上年增长4.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5.12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失业保险193.01万人,增长2.6%。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4.99万人。
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81.28万人,增加5.54万人,增长7.3%;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4.29万人,增加3.0万人。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十四、移民与扶贫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六大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永川区、合川区和江津区。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