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二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

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二)社会认知的特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在本章中,我们要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

一、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一)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即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其母体是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

这一时期与其后的几个时期相比,时间跨度较长,而且由于在这一时期中“社会心理学思想同一般的心理学思想的见解紧密相连,因此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观点划分出来”(安德列耶娃,1984:24)。

但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要在该时期找出和现代社会心理学较为接近的主题的话,那么,这一两千年中社会哲学家们围绕“人性”所展开的争论算得上是“正宗”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苏格拉底说过:“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的么?” 从这一观点来看, 人性及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

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能够由适当的教育加以适当的塑造。

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观点在后来的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的学说中继承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于改变社会。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

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威廉·S.萨哈金,1991:1)。

他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他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而他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经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给予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
•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彼此接近的运动,与其说这种运 动首先形成的是社会心理学这门边缘学科,不如说它首先形成的是“真正 的边缘问题”。这就能够从一种新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当社会心理学形成 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支是社会学 家的社会心理学……”
些?
编辑版pppt
18
谢谢大家,欢迎提问!
编辑版pppt
1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编辑版pppt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而且社会心理学也直 接服务于战争。
•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发生了一场危机,主要 发端于美国
•欧洲原本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策源地,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大批 编欧辑版洲ppp优t 秀学者由于动乱和战争而移居美国,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迅速发展 9 并逐渐成为主流。
• 法国群众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塔尔德(G. tarde)、涂尔干(E. Durkheim) 和勒庞。
编辑版pppt
6
• 提出本能心理学的人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独孤。
• 但此时初具雏形的“社会心理学”,还缺乏能使它不断繁荣的任何一种实 验作为基础。因此在这个社会经验论的阶段,尽管已经可以宣告作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社会心理学诞生了,但它还带有明显的思辨和抽象性质,是一 门描述性较强而实证性较为欠缺的科学。
•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阶段,社会学家罗斯“开始”了美国的社会心 理学研究。
编辑版pppt
7
(二)实证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从20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实验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 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学。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价值取向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价值取向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金盛华)-价值取 向
本章要点
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观理论 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 价值观的测量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状况

案例


2005年1月上旬,中行黑龙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 原负责人高山,因涉嫌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突然 失踪,数亿元资金不知去向,在当地引起强烈震 动。近年来,职务犯罪嫌疑人携款外逃已成为经 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的新动向。如何预防和打击这 种犯罪行为,斩断贪官外逃的“灰色通道”,成 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84岁的慈善家余彭年公开表明,他的30亿财产不 留给儿子。余彭年常说的一句话是:“儿子强于 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他 们有房子住,有工作做,有这些就足够了。”余 老先生生活简朴,却慷慨捐助社会。
Triandis(1989):
个人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个人目 标而非小组的目标,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 值观、个人爱好、与众不同、独立;
集体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小组的 目标而非个人的目标,强调服务于小组的 价值观,为了保护小组的完整、成员的独 立及和谐的关系可以把个人的目标放在次 要的地位。
(五)
Hofstede(1980):
◇个人主义是指在团体、组织中情感相 对独立; ◇集体主义的”我们感”很突出,在组 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 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Hui &Triandis(1986):
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间感情、理想、信 仰、观念和行为间的一种综合体。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简 称IC)(1988):从个体对待配偶、父母、 亲戚、朋友、邻居及同事的态度等六个方 面衡量一个人的集体主义倾向。

社会心理-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PPT课件

社会心理-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PPT课件
遇见,自己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09高尔夫 曾铖 王诗琪
1
目录
2.1 2. 2 2.3 2.4 2.5 2.6
自我概念:我是谁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尊 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展示 个人后记:傲慢的危险与积极思维
2
焦点效应
• 成为spotlight effect一员测试 1你曾因在公共场合把饮料撒了一身而懊恼很
久? 2 你有没有在公共场合摔跤,然后迅速起身
还要装作若无其事? 3 每次出门前要花好长时间在挑选衣服上? 4 和朋友聊天时,会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到自
己身上? 3
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
• 如果你的回答是“YES”,恭喜你成为spotlight effect一员
• 焦点效应: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
15
社会自我的发展
自我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 因为它有利于组织我们的思想并指导我们 的社会行为。影响自我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 我们扮演的角色(在学校扮学生,在家里 扮儿女) 2. 社会同一性(民族、信仰、性别、学术专 业等),暗含着你不是谁的定义,这个范 畴包括“我们”而排斥“他们”。
6
小测试
• 我是

给出五个答案来完成这个填空题。
7
我们世界的中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 以上小测试的五个答案合起来就是你对自 己的“自我概念”
• 如果你得到过较多的肯定,你就会有一个 较良好的自我概念
• 如果受到了较多的批评,则更可能有一个 很糟糕的自我概念
8
我们世界的中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 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 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 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 信息;同时受自我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 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东西 的延伸。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一、概要《社会心理学》课件是一篇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综合性课件文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思想、情感、行为以及群体互动过程的学科。

本课件旨在全面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帮助学习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课件的开头部分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接着将重点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等。

此外还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

本课件还将强调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展示社会心理学理论如何解释和预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将总结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将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思考、感受、行动,以及这些行为与认知过程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更侧重于揭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关联。

在这一框架内,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和解机制,以及群体决策、社会影响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及早期社会学家的研究。

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复杂,社会心理学的崛起便顺应了这样的历史背景。

其理论与方法也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指导人类的社会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社会问题如人际冲突、群体冲突等日益凸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所在所影响。

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这个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

2.勒温的行为公式是什么?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3、简述美国学者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历史阶段的划分。

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

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4.价值中立原则的含义是什么?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5.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非歧义性原则;4,非暗示性原则;5,适度规模原则。

6.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学习过程大致有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机制。

二、社会交换论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上课讲义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上课讲义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BCD)。

(A)虚拟的存在(B)现实的存在(C)想象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C)。

(08-05二级)(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2、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AC)。

(08-5三级)(A)社会行为(B)社会影响(C)社会意识(D)本能行为3、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

(08-11二级)(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D)。

(08-11二级)(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C )。

(09-5 三级)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6、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09-5 三级)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7、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D)。

(09-11 二级)(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8、社会行为是由(A)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09-11 三级)(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9、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D)。

(09-11 三级)(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10、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ABC)。

(09-11 三级)(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隐含的存在(D)虚拟的存在麦孤独(W.McDougall)用(D)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心理学对你的看法的解释……
焦点效应( spotlight
effect )意味着人类往往 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 对我们的注意度。 of transparency )我 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焦虑、愤怒、 厌恶、谎言、吸引力)。
透明度错觉( illusion
自我感觉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
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的微妙控制对行为影响
利维(Levy, 1996)下意识地给90个老年人呈现 “有激活性的, (启动)消极或积极的年龄类型词, 从而发现了这个现象。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 一系列词语,比如“下降”、“遗忘”和“衰老”, 或“明智”、“聪明”和“有学问”。仅仅下意识 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呈现积极的词 会导致他们“记忆自我敁能”(对记忆的信心)的提 高。呈现消极的词则会有相反的作用。 中国的老年人普遍具有积极的、受人敬仰的形 象,其记忆的自我敁能感可能会更高,看来比在西 方国家观察到的老人遭受较少的记忆丧失。
二、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鲍 迈 斯 特 等 人 (Baumeister & others, 1998,
2000)指出,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进 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萝卜而不是巧克 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 难题时会更快放弃。看过令人心烦意乱的电影后, 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其体力明显减少。有意的 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三、自尊
自尊(self-esteem)——我们全面的自我评价。 假设: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有魅力的、强壮的、
聪明的,并且命中注定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 们就会有高自尊吗?(自下而上) 相反假设:以综合的方式评价自己的个体——那些 高自尊的个体——更可能迚一步评价自己的外表、 能力和其他方面。他们更像是初为父母乊人,爱他 们的孩子,喜欢孩子的手指、脚趾和头发。(父母 并不是先评价自己孩子的手指或脚趾、然后才决定 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孩子。)(自上而下)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资料
❖ 非动机性偏差(中性事件):
基本规律错误:观察者往往过高估计他人行为的内在 个人特征,而忽视情境因素。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行为者对自己归因时常常做 外归因,而对别人则做内归因
时间因素:随时间迁移情境因素会更重要
❖ 动机性偏差(利益事件)——自利偏差
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在因素,失败归因为外在因素将别人 的成功归因为外在因素,失败归因为内在因素。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
+
+
+
++Fra bibliotek+
+
+
+
+
+
+
+
+
+
+
+
凯利归因理论图解
条件
一致性 一贯性 区别性
归因
1
高:全班 高:小红 高:小红 刺激物: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语文是难
都低
分数低 分数都高 学的科目
2
低:全班 高:小红 低:小红 人:小红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是个不会
都高
分数低 分数也低 学习的人
3
低:全班 低:小红 高:小红 情境:小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红这次是
都高
分数高 分数也高 偶然失手
归因的原则
❖ 扩大原则:一个人的行为越是非角色行为、不利于自己的行 为,我们越是将它归因为内在因素。
❖ 折扣原则:一种特殊原因导致的结果会因为有其他可能的原 因的存在而使得这一原因的重要程度被打折扣。
❖ 非共同效果原则:入选方案中与未入选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 中不同的部分会成为归因时考虑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德国默德(W.Moede,1920):17个儿童被试,先测 知个人拍球速度,臵于团体比赛情境中,发现其中9个 成绩差者出现增量(社会促进),原来成绩优者出现减 量(缺乏对手、态度松弛)。
把成绩优者抽出来另组团体比赛,结果出现明显 的社会增量,证明了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的一个 重要变量的假设。
37、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 A )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49、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 A)哲学思辨阶段 C)实证分析阶段
)。
B)学派阶段 D)经验描述阶段
31、麦独孤(W.MCDOUGALL)用( D )来解释 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 (B)学习
(C)社会影响
(D)本能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一、社会化 1、定义: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 的过程。 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 继续社会化:成年 再社会化:入伍、移民、出家;劳教
)。
B)个体特点 D)行为倾向
68、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D )
(A)行为
(C)个体
(B)函数关系
(D)个体所处的情景
48、社会行为是由( A )引起,并对社会产 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 C)周围环境 B)现实生活 D)即时情景
3、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的心理活动。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第二课堂”
同辈群体是由个人自由选择,心理认同感较高。 往往在群体的评价、互动、体验中,诱发儿童的自 我意识,在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 自然而然地实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上)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上)
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20
什么是符号
社会心理学的“符号”包括
语言 文字 动作、姿势
符号的功能
1. 人们形成和改变着自我 的概念
2. 建立和发展相互的关系
3. 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
21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 基础的。
2.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 事物自身中。
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岳 飞作为将军和儿子)
角色内冲突: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
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教师)
48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
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 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
角色不清。(某新上任的纪委书记)
49
(三)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
中途间断的现象。(退休)
(四)角色失败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
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商人破产打工)
50
第三单元 : 自我、身份与自尊
人啊,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51
一、自我
主我
(一)自我的概念
镜我
客我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 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群体 风俗、时尚、阶层、阶级, 层面 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7
社会心理学简史
3 实证分析阶段
2 经验描述阶段
1 哲学思辨阶段
古希腊至19世纪 上半叶
主要是围绕“人 性”问题进行了 漫长的思考与辩 论。
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2/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7
02
社会认知
2024/2/3
8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2024/2/3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整体性、互动性、情境性 和动态性等。
2024/2/3
21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态度的形成
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学习、模仿、认 同等机制逐渐形成。
社会态度的改变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来改变个体的社会态度,其中认知失 调、社会比较、情感卷入等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2024/2/3
22
社会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1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后果
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性、价值观、能力等)、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制度、群 体氛围等)和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行为后果
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等;对社会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同时,社会行为的后果也会 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和动机。
13
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2024/2/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社会行为产生 和持续的动力。动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期 望理论等。
目的性
社会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人们通过社会行为想要 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有不同的 目的,如追求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自我价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想和应该的标准与两种基本的追求目标的手段 有关。当人们以理想自我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时,他们有一种专注趋利的倾向,专注于获取积 极的结果。相反,当人们以应该自我的标准规范 自己的行为时,他们有专注避害的倾向,专注于 逃避消极的结果。当人们专注于趋利时,他们对 积极的结果十分敏感,且更愿意采取趋近行为; 当人们专注于避害时,他们也会对消极的结果非 常敏感,且会显示出逃避倾向。
• 研究者向被试展示40个关于人格特质的形容词(Rogers, Kuiper,& Kirker,1977)。对于其中的10个形容词,被试 要回答结构方面的问题,例如字形的大小。对于另外10个 形容词,被试要回答的是语音方面的问题,判断一个词是 否与另一个词押韵。对于再接下来的10个形容词,被试需 要回答语义上的问题,判断每个词是另一个词的同义词还 是反义词。最后,对余下的10个词,被试要回答这些词是 否准确地描述了他们自己,这样他们就需要在头脑中联系
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 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 们如何评价我们。
• (6)周围的文化 Markus 和Kitayama 的故事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 集体主义
•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The concept of giving priority to one’s own goals over group goals and defining one’s identity in terms of personal attributes rather than group identifications.
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的现 象。“我犯了一个是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 虚假独特性(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当我
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我倾向于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 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 按重要性将下述六个特点进行排序: • 创造性; • 勤勉; • 智慧; • 友善; • 幽默感; • 敏感性。
•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拥有一种群体或集体自 我。
• 你的自我中的哪一部分居于主导位置,常常取决于你的自 我中的哪一个部分会被现实的情境所激活。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社会自我的发展
• (1)我们扮演的角色(the roles we play) • (2)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the social identities we
• 日本和中国的父母则更可能威胁孩子们的社会纽 带,比如“我不喜欢像你这样的孩子”或是“如 果你再这样的话,人家会嘲笑你的”。
•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看重个人自由,因此剥 夺自由的惩罚方式会特别有效;而集体主义文化 的成员则比较看重彼此间的关系,因此那些威胁 其社会纽带的惩罚方式会极为有效。
第二节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在与自己的自尊不相关的领域,人们会怡然享
受朋友的成功;但在对自己的自尊很重要的领域, 人们就会力求超越他们的朋友。
• 按Tesser模型的逻辑,其他一些策略也是可行的:
• 你可以疏远那些超越你的人,以此减少你同他们之间不愉 快的比较所造成的伤害;或者你可以降低被超越领域与你 的相关性,以此提高反射带来的愉悦感,降低比较带来的 刺痛。
• (1)我们扮演的角色:当我们扮演某一个新角色 (大学生、父母、售货员)时,我们可能就已经 开始了自我觉察。
• (2)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你的社会身份。对 于你是谁的社会定义——你的民族、信仰、性别 、学术专业等等——也暗含着你不是谁的定义。 这个范畴包括“我们”而排斥“他们”。
• (3)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自 己和他人比较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我们周 围的其他人会帮我们树立富有或贫穷、聪明或愚 蠢、高大或矮小的标准。
自我评价——我怎么样?
• 自尊(self-esteem):指人们对自己或积 极或消极的总体评价。
• 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也叫做 自我美化或者自我强化,指个体以一种有 利于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 关自我的信息。
• 自我服务偏见( Self-Serving Bias ):人们常 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成功时,常常 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错了事之后,常常把它归 因于外在因素。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教育学院 杨红君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 第一节 自我概念——我是谁? • 第二节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第一节 自我概念:我是谁
Self-concept: Who am I?
• 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 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 Spotlight effect: The belief that other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one’s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than they really are.
• 现在将上述特点重新进行排序,按照能代表你的特点进行 排序。
夸大我们的优点,贬低我们的缺点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
• 甲:购买彩票你愿意采用哪种方式?自己 选择数字呢,还是要电脑帮你选择?
• 乙:自己选择,这样我更有可能得奖。
•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VS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 透明度错觉: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 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 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
•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The illusion that our concealed emotions leak out and can be easily read by others.
• 独立的自我观(in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 以自我内 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以别人的想法、 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式。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 Collectivism(集体主义): Giving priority to the goals of one’s groups( often one’s extended family or work group) and defining one’s identity accordingly.
自我参照效应:与自我有关的信息会得到更深刻 的加工,并且能与个体已有的认知整合在一起,因此 对它的记忆效果更好。
Self-reference effect: The tendency to process efficiently and remember wel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oneself.
• (1)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成功——自己的才 能和努力;失败——运气不佳,问题本身无法解决。
• (2)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 • (3)盲目乐观 • (4)虚假普遍性与虚假独特性
•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过分高估或低估 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
• 虚假普遍性(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
• 学生进入一所优秀生很少的学校后,会有更高的 学业自我概念。
• (4)成功和失败:自我概念还决定于我们的日常 生活经验。
• 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取得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 自己很能干,问题和失败则会导致低自尊。
• (5)其他人的评价: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 也会认为自己不错。
镜像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个体把别 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而且, 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他们自己。”
—— 罗伊.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1999
Self-concept: Who am I?
• 完成句子:我是……
• self-concept: A person’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o am I ?”.
可能自我: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包括我们梦 想成为的样子(富有、健康)和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 (失业、贫穷)。
可能自我:个体在未来想要成为的假想的自我。 指我们希望自己在将来成为的那种人。
自我差距理论(Higgins,1987)
• 现实自我(actual self):人们实际认为自己是 怎样的人。
• 理想自我(ideal self):这种自我体现了人们对 自己的希望与愿望,以及别人赋予他们的希望与 愿望。
自我调节
• 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指人们在追 求目标时发起、调整、控制他们行为的过 程,包括抵制那些妨碍长远目标实现的短 期奖励的能力。
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ves: Images of what we dream of or dread becoming in the future.
• 相互依存的自我观(inter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 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经 常会受到别人的想法、感受及行动左右的方式。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如果哪个钉子冒出来,就把 它锤下去!”
文化在施加规范的方式上也会存在差异
• 美国父母通过剥夺一些权利与特权来惩罚任性的 孩子,比如“你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
自我来加工这些词。然后,被试需要完成其他一些非实验 处理任务,一小时后再要求被试回忆最初看过的那40个单 词。
多重自我
• 一些自我与你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关系网络相关。比如 ,马丁.路德.金会将自己看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 领导或一个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