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吟诵方法: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情感。

理解诗中意象:把握诗歌中的风、天、猿等意象,品味其构建的意境。

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鉴赏方法:学会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科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 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传承杜甫忧国忧民思想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诗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分析前四句写景的内容,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深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人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悯。

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意象抒发复杂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吟诵法:通过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吟诵,学生跟读。

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写景部分的意象,讨论其表达的情感。

讨论法:小组讨论首联与颔联所选意象及其给人的感受。

情景展示法:用故事性导语引入,让学生构想凄楚的故事画面。

教学时数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

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登高》就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期的代表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除而入,烽烟四起。

而杜甫却依然深陷于无休止的羁旅生涯,再加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的相继离世,感慨万千的他,独自登高排遣郁闷。

《登高》优质课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课件ppt

《登高》优质课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课件ppt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 落木—— 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三、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诗颈联内容丰富,字字渗 出“悲”来。请说出此联表达了“悲”的哪几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 悲秋,时之惨凄也; 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 久旅也; 作客。羁旅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 百年,暮齿也; 长久漂泊、作客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多病,衰疾也; 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独登,无亲朋也 ——八重“悲”。 台。 高迥处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语言精炼准确,简直到了“难易一字” 之地步。
诗歌如何表现“悲”?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这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落木 长江
生命的晚秋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衬托,既感 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 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 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尾联的“悲”在哪里? 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 以致抱恨终身。在这样的境况下,企图以酒解 愁,但穷困潦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酒也喝 不成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方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 移情入境法: 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 意象分析法: 语,体味情感;
-
“艰难苦恨繁霜鬓, 五、尾联诗意解读: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一指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一指国家不宁,社会动 乱。双关手法。 苦恨: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 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繁:增多,用作动词。 潦倒:指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 新停:新,刚刚。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 这就更是一个人难以承受之重了。
❖ 杜甫心中之“悲”,已经如此之深重,所以,他鬓发上 的霜雪,一定是重重繁重的;内外交困之时,偏又因病 戒酒,只能清醒地面对一切,承受更多悲愁苦恨。
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一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景中有情——作者的情志、身影出现在景色 画面之中。——王国维“有我之境”
第四阶段(760——770)漂泊西南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上元二年(76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盖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 ❖ 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十四字间含八意。”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直接写情。请用诗中的一个字 概括诗中最主要的情感。
❖悲
作者为什么会“悲”呢?
❖ 客——万里,作,常 ❖ 秋——悲 ❖ 病——多 ❖ 老——百年 ❖ 孤独 ❖ 生活艰难 ❖ 内心苦恨 ❖ 戒酒——清醒面对一切,且无任何休憩停顿 ❖ 家国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这种寥廓之景既会让人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又会让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因壮志未酬而产生 惆怅,景中含情。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使其 成为《登高》诗篇中的绝唱。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个角度将作者的愁苦 表现得格外深远。而“常”“独”更加重了这种愁苦。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后倍感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 有身体的,更主要是 内心的。
更显天底下 的人之渺小 和孤单。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 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种愁苦到底是什么呢?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 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 重愁苦。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潦倒”
4.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颠沛流离,坎坷一生。他一直致力于“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一心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空有 一腔热情,抱负无法实现。而此时自己由于年老多病已 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无法“兼济天下”了,故而极度痛 恨自己的衰老。这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 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的诗 歌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悲秋作客 多病登高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景色凄凉 情感悲伤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登高教案一等奖

登高教案一等奖

登高教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登高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登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课文《登高》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登高》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能够欣赏并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课文《登高》的理解和分析,包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难点: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包括课文《登高》的文本、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和例题。

2. 学生教材《登高》。

3. 书写工具和黑板。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

2.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课文《登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解析过程中,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4. 诗歌欣赏:通过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课文中杜甫的诗歌风格,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课文《登高》的、作者、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内容。

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登高》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作者杜甫的短文。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 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 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 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 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 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 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 艺术整体。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

分享成功经验和优秀教学实践案例
成功经验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多读、多背、多写 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让学 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分享成功经验和优秀教学实践案例
优秀教学实践案例
某教师在讲解《登高》时,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进行讲解,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该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和创 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教师提供与《登高》主题相关 的其他诗词或文章,供学生拓
展阅读和比较。
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 “登高”为题材,创作一首现 代诗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考。
通过课堂展示或朗诵的方式, 分享学生的作品,互相学习和
交流。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 表现,如参与度、专注度、 互动情况等,来评价学生 的学习状态。
3
多读多背多讲解
通过多读、多背、多讲解古诗词,增加对古诗词 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力。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01
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学习等,
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环节
02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环节,确
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 技巧等,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登高教案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登高教案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登高教案优秀教案作为老师,要学会设计一份好的教案,它是老师选择和调整教学方法的工具,那么怎样能写好一份教案呢?下面就为大家共享一篇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肤浅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肤浅的苦痛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爱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漂亮与生气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闻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受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哀思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受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污辱的经受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受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伴侣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受,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1.听教者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同学朗读4.听录音朗读5.集体朗读四、赏析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觉许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国家多难。
造成诗人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的含义? 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 忧民,又忧己。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现在常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代替腐朽事物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 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 人一起去。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 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心有余而 力不足)
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 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 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 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 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 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 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孤独凄凉
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使人想到什么?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 的晚秋。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 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总体感受: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悲秋)
《登高》的诗眼在哪里?
这首诗主要抒写杜甫面对肃杀的秋景 而引发的悲秋情绪,故诗眼是
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奠定了全 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 秋江景物凄清、萧条。 •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
孤独凄凉
渚风 清急 沙天 白高 鸟猿 飞啸 回哀
再读:品味语言 鉴赏技巧
渚 风 急风,使人感到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
灵的。
清急 沙 天 天高,在茫茫天地之间,显得天底下的人
很渺小,很孤单。
白高 鸟 猿 哀猿声声,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飞 啸 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回 哀 诗人触景生情,倍感凄凉。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背景介绍
身逢战乱:“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 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 混乱。 寄寓夔州: 11年(48—58岁),漂泊在 外,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 后病死出蜀途中。 心情郁闷: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 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尾 多灾联多病,艰今难天苦又恨独繁自霜登鬓临,高潦台倒。新停浊酒杯。
颈、尾两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细读颈联,仔细体 味,诗人写出了几重“悲”?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
八重愁苦:
万里,地之远也;
身逢战乱、
秋,时之凄惨也;
时值悲秋、
作客,羁旅也;
离乡万里、
常作客,久旅也;
漂泊他乡、
百年,齿暮也;
人到老年、
多病,衰疾也;
体弱多病、
独登台,孑jié然“孤”独; 孤独无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亲怀乡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
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 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 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 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
“潦倒新停浊酒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 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
集》。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 台,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 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 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 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诵读欣 赏
登高 杜甫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 飞回。 无边 落木 萧萧 下, 不尽 长江 滚滚 来。 万里 悲秋 常 作客, 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艰难 苦恨 繁 霜鬓, 潦倒 新停 浊酒杯。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诵读欣赏 登高 杜甫
节奏感
适当延长、有余韵 拉长声音
提高声调,悲 愤、沉重、缓 慢
缓慢、沉重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读:理解诗意
登高
杜甫
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 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情景交融
风急猿哀—— 仰望
首联 江渚鸟回—— 俯视
写பைடு நூலகம்

落叶纷下—— 仰望
颔联
江水东流—— 俯视
颈联 悲秋作客
抒 情
多病登台
尾联
苦恨霜鬓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新停酒杯
再读:品味语言 鉴赏技巧
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风、天、猿、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飞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 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