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课程设计地质大学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一、课程背景及目标1. 课程背景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针对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预测和评价工程地质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和技术对于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通过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掌握基本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环境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 课程目标(1)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2)掌握地质调查、勘探和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掌握地质工程评价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4)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能力。

(5)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1)地质学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地质学等。

(2)地质灾害与预测: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测。

(3)地质调查与勘探: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层钻探等勘探方法和技术。

(4)岩土工程地质:包括地基工程、岩土工程、岩土性质和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

(5)工程地质评价与设计: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采用讲授、互动讨论等方式,讲解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地质理论。

(2)实验课:开展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力学等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与解决方法。

(4)课外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实地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工程地质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条件1. 教学资源(1)图书资料:搜集一些工程地质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借阅。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某大学逸夫教学二楼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专业班级10勘查1班报告编写柳万里10201030138所属小组第七小组小组成员刘亚郭旺夏国荣赵孝旗丁如玉张炫指导教师游敏老师提交日期 2013年6月20日目录一、前言: --------------------------------------------------------------------------------------------------------- 41.1、建筑工程概况:------------------------------------------------------------------------------------- 41.2勘察的目的、任务与要求--------------------------------------------------------------------------- 41.2.1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41.2.2、勘察的要求---------------------------------------------------------------------------------- 51.3勘察的技术依据 --------------------------------------------------------------------------------------- 5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 61.5勘查方法及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 61.5.1勘察方法 --------------------------------------------------------------------------------------- 61.5.2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71.6 勘察施工概况 ----------------------------------------------------------------------------------------- 71.6.1施工设备、人员安排 ----------------------------------------------------------------------- 71.6.2完成工作量 ------------------------------------------------------------------------------------ 82、建筑场地的工程工程地质条件综述 ------------------------------------------------------------------- 92.1 气象水文条件概况 ----------------------------------------------------------------------------------- 92.1.1 气象条件 -------------------------------------------------------------------------------------- 92.1.2 水文地质概况 ------------------------------------------------------------------------------- 102.2建筑位置及地形地貌-------------------------------------------------------------------------------- 102.3 区域地质构造与场地稳定性评价 --------------------------------------------------------------- 102.3.1区域地质构造-------------------------------------------------------------------------------- 102.3.2场地稳定性评价----------------------------------------------------------------------------- 112.4 地基土的组成及地质结构特征------------------------------------------------------------------- 112.4.1 各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简述 --------------------------------------------------------------- 112.4.2.2岩层特征 ----------------------------------------------------------------------------------- 122.5 水文地质条件 ---------------------------------------------------------------------------------------- 12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征 ---------------------------------------------------------------------------------- 153.1 地基土室内试验成果分析 ---------------------------------------------------------------------- 153.1.1土体的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分析 ---------------------------------------------------------- 153.1.2岩石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分析(岩石试验报告数据见下表5) ------------------ 153.2 原位试验成果分析--------------------------------------------------------------------------------- 163.2.1标贯试验成果分析-------------------------------------------------------------------------- 163.2.2 圆锥动力触探测试验成果分析 --------------------------------------------------------- 163.2.3 场地的波速测试成果统计分析 --------------------------------------------------------- 163.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173.4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及参数取值(见附表7)---------------------------- 174、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评价--------------------------------------------------------------------------------- 184.1建筑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 184.1.1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184.1.2 建筑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 184.1.3 场地的地震效应评价---------------------------------------------------------------------- 184.1.4 建筑场地压缩性与膨胀性评价 --------------------------------------------------------- 184.1.5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综合评价 --------------------------------------------------------- 194.2 高层部分天然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 194.2.1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 ---------------------------------------------------------------------- 194.2.2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持力层选择评价 --------------------------------------------- 194.2.2.1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评价 ------------------------------------------------------ 194.2.2.2地基持力层选择评价 ------------------------------------------------------------- 204.2.3 天然地基评价 ------------------------------------------------------------------------------- 204.2.3.1 地基土强度验算、承载力计算判定------------------------------------------ 204.2.4 高层部分地基土的变形评价 ------------------------------------------------------------ 234.3 桩基础评价-------------------------------------------------------------------------------------------- 244.3.1 桩基的选取 ---------------------------------------------------------------------------------- 244.3.2 桩端持力层的选择------------------------------------------------------------------------- 244.3.3 成桩分析 ------------------------------------------------------------------------------------- 244.4 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评价 --------------------------------------------------------- 254.4.1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 254.4.2基坑侧壁允许自立高度 ------------------------------------------------------------------- 254.5.3 基坑边坡支护措施------------------------------------------------------------------------- 255.结论及建议 ----------------------------------------------------------------------------------------------------- 265.1 结论 ----------------------------------------------------------------------------------------------------- 265.2 建议 ----------------------------------------------------------------------------------------------------- 26一、前言:1.1、建筑工程概况:某大学为适应学校的发展的需要,拟建一集教学、实验研究、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实验楼。

工程地质勘察教案模板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勘察授课对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 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4. 培养学生现场勘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理论讲解1.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 工程地质勘察的分类和常用方法。

- 地面调查法- 钻探法- 勘探坑法- 物探法- 土工试验三、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工程地质勘察案例,让学生了解勘察过程和成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具体工程提出勘察方案。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实践操作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勘察。

2. 指导学生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工具等,进行岩层产状测量、地质构造观察等。

二、成果整理1. 指导学生整理勘察数据,绘制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勘察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勘察过程和成果。

3. 实践操作法: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勘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成果展示:评价学生整理的勘察数据、绘制的地质图件等。

3. 反思总结: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工程地质勘察的认识。

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地质勘察相关教材。

2. 实物教具:地质罗盘、测量工具、岩石标本等。

岩土工程勘察的课程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的课程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掌握岩土参数的测定方法及勘察报告的编制要求。

2. 使学生掌握岩土工程中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对于工程的影响。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及报告撰写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岩土工程勘察设备、仪器的熟练度,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勘察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其在勘察项目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勘察任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岩土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概念:介绍勘察的目的、意义,岩土参数的含义及作用,使学生了解勘察工作的基本要求。

2. 勘察方法与技术:讲解现场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勘察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使学生掌握岩土参数测定技术。

3. 土的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分析土的组成、分类,研究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使学生了解土的性质对工程的影响。

4. 地下水特征及其影响:探讨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分析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提高学生应对地下水问题的能力。

5. 勘察报告编制:教授勘察报告的编写格式、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整理、分析勘察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

6. 岩土工程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岩土工程案例,分析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质勘探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地质勘探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地质勘探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地质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初步的地质勘探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激发学生对地质勘探专业的兴趣,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1. 地质勘探基本原理(1)地质勘探的发展历程(2)地质勘探的基本任务(3)地质勘探的基本方法2. 地质勘探技术(1)地球物理勘探(2)地球化学勘探(3)遥感地质勘探(4)地质钻探3. 地质勘探实践(1)野外地质调查(2)地质样品采集与测试(3)地质图件编制4. 地质勘探案例分析(1)典型地质勘探项目介绍(2)地质勘探成果分析(3)地质勘探项目评价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质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地质勘探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质勘探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实践教学:组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地质勘探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地质勘探基本原理2. 第3-4周:地质勘探技术3. 第5-6周:地质勘探实践4. 第7-8周:地质勘探案例分析5. 第9-10周:课程总结与考核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考核(30%):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实践活动。

3. 期末考试(40%):笔试,考察学生对地质勘探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质勘探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地质勘探相关课件。

3. 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实践活动所需的场地。

4. 教学网络资源:地质勘探相关网站、数据库等。

通过以上地质勘探课程设计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勘探能力,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地质勘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意义;(2)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和流程;(3)熟悉工程地质勘察中所涉及的岩石、矿物和地质构造等基本知识;(4)了解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应用范围和价值。

2.技能目标:(1)能够独立完成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操作;(2)具备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的能力;(3)学会撰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工程地质勘察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工程地质勘察基本概念:介绍工程地质勘察的定义、任务、意义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工程地质勘察方法: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如地面、钻探、井探、物探、室内试验等。

3.工程地质勘察流程:阐述工程地质勘察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勘察、数据采集、成果分析等。

4.工程地质勘察中所涉及的岩石、矿物和地质构造:介绍岩石的分类、矿物的主要特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5.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应用:讲解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在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实践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勘察和室内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实用的工程地质勘察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地质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地质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地质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质工程测量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工程测量和地质勘察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地质工程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测量仪器的构造、使用和维护方法;(3)熟悉工程测量和地质勘察的基本流程;(4)理解测量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2)能够独立完成工程测量和地质勘察任务;(3)具备测量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能力;(4)能够撰写测量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质工程测量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质工程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测量仪器的构造、使用和维护方法;3.工程测量和地质勘察的基本流程;4.测量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5.测量报告撰写。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地质工程测量基础知识;2.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工程测量案例,使学生熟悉实际操作流程;4.实验法:实地测量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展示测量原理和实际操作;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进行实地测量练习,提高操作技能。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测量练习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工程地质勘查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查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查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育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1.掌握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等基本知识。

2.了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

3.熟悉工程地质勘查的流程和规范。

4.能运用地质勘查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能操作地质勘查仪器,进行实地勘查。

6.能撰写简单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基础、勘查方法和技术、工程地质勘查实践等。

1.地质基础:地质构造、岩石、矿物、地质年代等。

2.勘查方法和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槽探等。

3.工程地质勘查实践:勘查流程、规范、报告撰写等。

教学大纲将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地教授以上内容。

三、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传授地质基础知识和勘查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质现象,培养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地质勘查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实地操作地质勘查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工程地质勘查原理》等。

2.参考书:提供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地质学导论》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地质现象和勘查技术。

4.实验设备:配备地质勘查所需的仪器设备,如钻机、地质雷达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VIP专享】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1

【VIP专享】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1

目录一、前言:------------------------------------------------------------------------------------------------------41.1、建筑工程概况:----------------------------------------------------------------------------------41.2勘察的目的、任务与要求------------------------------------------------------------------------51.2.1勘察的目的与任务------------------------------------------------------------------------51.2.2、勘察的要求-------------------------------------------------------------------------------51.3勘察的技术依据------------------------------------------------------------------------------------6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61.5勘查方法及相关质量控制措施------------------------------------------------------------------71.5.1勘察方法------------------------------------------------------------------------------------71.5.2相关质量控制措施------------------------------------------------------------------------81.6 勘察施工概况---------------------------------------------------------------------------------------81.6.1施工设备、人员安排---------------------------------------------------------------------81.6.2完成工作量---------------------------------------------------------------------------------82、建筑场地的工程工程地质条件综述------------------------------------------------------------------92.1 气象水文条件概况---------------------------------------------------------------------------------92.1.1 气象条件------------------------------------------------------------------------------------92.1.2 水文地质概况----------------------------------------------------------------------------102.2建筑位置及地形地貌-----------------------------------------------------------------------------102.3 区域地质构造与场地稳定性评价-------------------------------------------------------------112.3.1区域地质构造-----------------------------------------------------------------------------112.3.2场地稳定性评价--------------------------------------------------------------------------112.4 地基土的组成及地质结构特征----------------------------------------------------------------122.4.1 各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简述-------------------------------------------------------------122.4.2.2岩层特征--------------------------------------------------------------------------------122.5 水文地质条件-------------------------------------------------------------------------------------13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征-------------------------------------------------------------------------------153.1 地基土室内试验成果分析--------------------------------------------------------------------153.1.1土体的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分析--------------------------------------------------------153.1.2岩石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分析(岩石试验报告数据见下表5)------------------153.2 原位试验成果分析------------------------------------------------------------------------------163.2.1标贯试验成果分析-----------------------------------------------------------------------163.2.2 圆锥动力触探测试验成果分析-------------------------------------------------------163.2.3 场地的波速测试成果统计分析-------------------------------------------------------173.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173.4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及参数取值(见附表7)---------------------------174、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评价------------------------------------------------------------------------------184.1建筑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184.1.1不良地质作用评价-----------------------------------------------------------------------184.1.2 建筑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184.1.3 场地的地震效应评价-------------------------------------------------------------------194.1.4 建筑场地压缩性与膨胀性评价-------------------------------------------------------194.1.5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综合评价-------------------------------------------------------194.2 高层部分天然地基的稳定性评价-------------------------------------------------------------204.2.1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204.2.2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持力层选择评价--------------------------------------------204.2.2.1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评价----------------------------------------------------204.2.2.2地基持力层选择评价-----------------------------------------------------------204.2.3 天然地基评价----------------------------------------------------------------------------214.2.3.1 地基土强度验算、承载力计算判定----------------------------------------214.2.4 高层部分地基土的变形评价----------------------------------------------------------234.3 桩基础评价----------------------------------------------------------------------------------------244.3.1 桩基的选取-------------------------------------------------------------------------------244.3.2 桩端持力层的选择----------------------------------------------------------------------244.3.3 成桩分析----------------------------------------------------------------------------------244.4 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评价-------------------------------------------------------254.4.1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划分-----------------------------------------------------------------254.4.2基坑侧壁允许自立高度-----------------------------------------------------------------254.5.3 基坑边坡支护措施----------------------------------------------------------------------255.结论及建议-------------------------------------------------------------------------------------------------265.1 结论-------------------------------------------------------------------------------------------------265.2 建议-------------------------------------------------------------------------------------------------26一、前言:1.1、建筑工程概况:某大学为适应学校的发展的需要,拟建一集教学、实验研究、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实验楼。

地质类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地质类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调查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1. 地质学基础知识(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2)地质年代与地层(3)矿物学、岩石学(4)构造地质学(5)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2. 地质调查与勘探(1)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2)区域地质调查(3)工程地质勘察(4)矿产资源勘查3. 地质灾害防治(1)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2)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3)地质灾害应急与救援4. 地质公园与旅游地质(1)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建设(2)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地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质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地质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地质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等,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的地质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3. 实验室设备: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4. 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考察,丰富教学资源。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考察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考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分析典型案例,考察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地质学基础知识(2周)2. 第二阶段:地质调查与勘探(3周)3. 第三阶段:地质灾害防治(2周)4. 第四阶段:地质公园与旅游地质(2周)5. 第五阶段:复习与总结(1周)八、课程资源1. 教材:地质学教材、地质学相关参考书籍2. 网络资源:地质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3. 实地考察资源: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野外实习基地等九、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地质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相关资料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相关资料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相关资料一、相关计算取值表(1)工程地质手册(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有关成都地区地基参数取值(3)岩土工程手册二、计算公式1. 指标统计公式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参数统计要求,采用下列公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XS=δnXX ni i∑==11212--=∑=n Xn X S ni iδ⎪⎪⎭⎫⎝⎛+±=2678.4704.11n n rs 式中: δ——指标的变异系数;X ——指标的平均值;S ——指标的标准差;rs ——统计修正系数;iX ——单个试验指标值;n ——样本个数。

然后利用下列公式,就可计算出指标的标准值。

mk f rs f ⋅=式中:kf ——岩土参数的标准值:mf ——岩土参数的平均值;rs ——统计修正系数。

1)指标统计公式: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参数统计要求,采用下列公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X S=δnXX ni i∑==11212--=∑=n Xn X S ni iδ⎪⎪⎭⎫⎝⎛+±=2678.4704.11n nrs式中: δ——指标的变异系数; X ——指标的平均值; S ——指标的标准差; rs ——统计修正系数;iX ——单个试验指标值;n ——样本个数。

然后利用下列公式,就可计算出指标的标准值。

mk f rs f ⋅=式中:kf ——岩土参数的标准值:mf ——岩土参数的平均值;rs ——统计修正系数。

2). 成果统计1 室内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及分析表?-1 土工试验结果报告此表仅为格式参考,具体土层依据课程设计书表?-2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3 岩石试验报告表?-4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2)原位试验成果统计表的格式参照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包括:标贯、动探、波速试验等3).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土层包括:软塑粘土、硬塑粘土、坚硬粘土、粉质粘土、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等指标: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重度、抗剪强度(c、Φ)2.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相关要求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规范进行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别为不均匀地基。

工程地质勘察教案设计模板

工程地质勘察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和意义,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流程和常用技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流程和常用技术3.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教学难点:1. 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与评价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工程地质勘察?它有什么意义?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1.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解释工程地质勘察的定义- 阐述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资料,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工程地质勘察前期准备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实施阶段- 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整理与评价3. 工程地质勘察常用技术-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勘探方法(钻探、触探等)- 室内试验(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等)- 现场测试与观测三、案例分析1. 介绍一个典型的工程地质勘察案例2. 分析案例中的勘察方法、成果及评价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有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 报告结构:封面、目录、前言、正文、结论、附件- 报告内容:工程概况、勘察目的与任务、勘察方法与成果、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地质评价、建议与措施- 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明了- 图表制作:清晰、美观、规范- 数据分析:客观、合理、可靠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模拟编写一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性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等环节的参与度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质量3. 学生对工程地质勘察知识的掌握程度。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理正勘察软件介绍
二、理正勘察软件应用 6、图表 图表 单击菜单栏中的“图表”,启动AutoCAD生成成果图 表——钻孔平面布置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
理正勘察软件介绍
二、理正勘察软件应用 7、报告 报告 单击菜单栏中的“报告”,生成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封面: 封面:工程名称、勘察阶段、工程编号、负责人、单位名称、日期等 目录: 目录: 文字部分: 文字部分: 前言—工程概况、勘察工作目的、勘察工作依据、勘察工作量及 完成情况;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述—地形地貌、地基土构成、地下水、地基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场地岩土工程综合评价—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场地和地基的地 震效应、天然地基设计参数、地基土的膨胀性 结论与施工建议 图表部分: 图表部分: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静力触探单孔曲线柱状图、 土工试验成果表等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吴道祥
理正勘察软件介绍
一、软件安装 1、安装软件AutoCAD2000或2002; 2、安装理正勘察软件: (1)进入“工程地质勘察631”文件夹,双击 “Setup.exe”进入安装页面,单击“里正勘察CAD工勘版”, 选择勘察AutoCAD版本,单击“AutoCAD2000,2002”,再 单击“安装数据库组件”,开始安装; (2)单击“GICAD6”,安装理正勘察软件; (3)单击“室内土工试验”,安装土工试验成果处理软 件。 (4)复制“理正补丁”文件夹中的所有内容至理正软件 安装目录下,覆盖所有相关内容。
理正勘察软件介绍
二、理正勘察软件应用 2、打开勘探点表 勘探点表,输入各勘探点信息 勘探点表 原位测试:输入原位测试数据,包括静力触探、标准 贯入、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数据;
理正勘察软件介绍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陈剑文,王亮清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期陈剑文,王亮清(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的“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剖析了该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加强案例教学和重视勘察报告编写训练四个方面的建议,以达到改进该课程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中图分类号:TU3;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1-0047-031“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1.1课程体系庞杂,部分内容重叠严重“工程地质勘察”作为“工程地质学”一门分支课程,其前导课程为“水文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基础”等课程。

除此之外,还开设有“岩土钻掘工程学”“工程物探”“岩土测试技术与方法”“岩土工程监测”等辅助课程。

辅助课程中,“岩土钻掘工程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钻探过程中的基本工艺原理及工艺方法,熟悉现代钻掘工程设备,掌握钻探取样技术及原理等内容;“工程物探”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应仪器设备,掌握常用物探方法勘探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岩土测试技术与方法”课程建立在“土体原位测试技术与方法”课程的基础上,因此侧重于“土体原位测试”的原理、方法以及仪器设备等阐述,增加了部分有关岩土方面的室内测试技术与方法的内容;“岩土工程监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基加固的检验与检测、桩基础的测试与检测、基坑工程监测、地下工程监测与监控以及边坡工程监测等岩土工程常用现场测试方法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

比对“工程地质勘察”与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可知,二者存在较多的重叠。

虽然辅助课程是“工程地质勘察”课程相应教学内容的拓宽与延伸,但“工程地质勘察”辅助课程设置多,造成了该课程体系庞杂,亟需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精简优化,以达到详略得当、各有侧重的效果。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和勘察技术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课程目标1. 掌握工程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2. 熟悉常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技术,了解勘察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3. 学习分析和评价地质勘察成果,掌握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规范。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地勘察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二、课程内容1.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 工程地质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常见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关系- 岩土特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与工程地质关系2. 土壤与岩石的工程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流程- 土壤与岩石的取样与测试- 土壤与岩石的工程分类与评价- 土壤与岩石的工程参数计算3. 地质勘察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地质勘察成果的处理与解释-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安全评价与灾害风险评估4. 地质勘察报告编写规范- 地质勘察报告的结构与要素- 地质勘察报告的撰写方法与技巧5. 实地勘察与数据处理- 实地勘察技术与方法- 勘察数据处理与分析- 地质图件的解读与使用三、课程设计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实际工程项目的勘察要求进行模拟。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3. 加强对勘察成果分析和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强调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与展示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能力。

5. 设计项目应符合社会实际需求,与工程地质相关性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综合性。

通过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和勘察技术,能够独立进行勘察工作,并对勘察成果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价。

同时,还能够编写规范的地质勘察报告,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土建工程中的地质与水文问题而设计的。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旨在培养学生在土建工程中独立诊断地质问题和水文问题的能力,为工程建设的实施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二、课程设计2.1 教学目标1.熟悉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3.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到场实际问题。

4.能够独立撰写本课程所讲授内容的实际应用。

2.2 课程内容2.2.1 地质勘探1.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3.地质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4.地质勘探报告的撰写2.2.2 水文调查1.水文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水文调查方法与技术3.水文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4.水文调查报告的撰写2.3 课程安排课时内容第一周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二周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第三周地质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四周地质勘探报告的撰写第五周水文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六周水文调查方法与技术第七周水文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八周水文调查报告的撰写第九周课程练习一第十周课程练习二第十一周课程练习三第十二周总结与讲评2.4 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等。

2.课程练习:对所学的理论进行应用。

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程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重点介绍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实践部分,即将学生分组,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

四、参考资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三版),踢飞出版社,2000年。

•《工程地质原理及其应用》(第三版),裴健编著,地震出版社,2008年。

•《水文学原理》(第八版),高希席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五、结语本课程实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工程地质勘察教案模板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流程,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2. 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和流程。

3.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的实际应用。

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地质勘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哪些?二、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1. 教师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合理。

2. 教师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a. 查明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b.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指标。

c. 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出设计方案和施工措施。

三、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和流程1. 教师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a.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b. 勘探(钻探、触探等)。

c. 室内试验。

d. 现场测试与观测。

2. 教师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流程:a. 勘察前期准备工作。

b. 各个阶段勘察的内容。

c.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分析。

四、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1. 教师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a. 地质力学原理。

b. 水文地质原理。

c. 地质环境评价原理。

五、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流程和原理。

六、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某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实际案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流程。

2.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掌握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和内容;3. 了解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重要性;4. 掌握常见的地质灾害识别及其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对实际工程进行地质勘察;2. 能够分析地质勘察数据,编写地质勘察报告;3.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识别并评价地质灾害风险;4. 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3. 提高学生对工程建设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4.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勘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工程地质勘察基本概念- 地质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工程地质勘察的定义、任务及作用2. 地质勘察方法与技术- 地质测绘与勘探- 钻探、物探及化探技术- 岩土工程试验与分析3. 地质勘察报告编写- 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报告内容与格式- 报告实例分析4. 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防治- 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常见地质灾害识别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案例分析5. 工程地质勘察实践- 实地考察与地质测绘- 勘察数据整理与分析- 编写地质勘察报告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勘查课程设计地质大学1.1工程概况该勘察为北京林业大学柏儒苑小区6#、7#、8#楼工程勘察工作。

拟建“北京林业大学柏儒苑小区楼房”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肖庄,柏儒西街以东、逸清南路以南,林业大学北路以北。

建设规模约为14000平方米。

拟建建筑物平面分布及尺寸详见“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布置图”,其相应的高度、结构类型及地下室情况: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本工程由住宅楼和地下车库两部分组成。

住宅楼部分包括6#、7#、8#楼,地上11~14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基础埋深为±0.00标高下约3.00m;地下车库部分为地下2层,框架结构,基础埋深为±0.00标高下12.00m,其设计室内±0.00标高尚未确定,如下表1所示:建筑物名称建筑物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上层数高度(m)地下层数基础埋深(m)上部最大荷载KN/m26# 一级8 12 47 1 3.00 2647# 一级8 13 52 1 3.00 2868# 一级8 14 56 1 3.00 308纯地下车库一级8 0 0 3 12.0 451.2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本工程建筑结构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根据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最深25.50m)的地层,按成因年代可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并按岩性及工程特性进一步划分为6个大层及亚层。

现分述如下:表层为人工堆积之厚度为0.80~3.20m的粘质粉土填土、砂质粉土填土①层及房渣土、碎石填土①1层。

人工堆积层以下分布有厚薄不均匀的新近沉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②层,粉质粘土、砂质粉土②1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②2层。

新近沉积层及局部人工堆积层以下为第四纪沉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③层,粉砂、细砂③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2层及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③3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④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④1层,粉砂、细砂④2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④3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⑤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⑤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⑤2层及细砂⑤3层;卵石⑥层及细砂、中砂⑥1层。

在场地深度范围内(25.50m)已测得3层地下水,现场实测的各层地下水水位及类型参见表2:表2 地下水情况工程场区台地潜水的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蒸发、迳流型,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侧向迳流及管道渗漏等方式补给,以蒸发及地下水侧向迳流等为主要排泄方式;其水位年动态变化规律一般为:6月份~9月份水位较高,其它月份水位相对较低,其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为1~2m 。

场区层间水的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迳流型,主要接受地下水侧向迳流等方式补给,以地下水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根据“北京市区浅层地下水长期观测网”中的资料及相关成果图件,拟建场区1959年及近年35年最高地下水位均接近自然地面。

1.3勘察纲要编制的依据及原则1.3.1勘察纲要编制依据建设方提供的《柏儒苑地勘工程招标文件》和《北林大柏儒苑工程平面图》;(2)搜集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3)现场踏勘拟建场地情况及场地环境;(4)阅读国家有关勘察技术规范、规范和标准,见表3:表3 本工程应执行的勘察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序号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静止水位 埋深(m ) 标高(m ) 1 台地潜水 1.40~3.50 44.15~46.086.00~6.40(施工影响) 40.81~41.61(施工影响)2 层间水 10.90~13.50 34.24~36.3610.80~12.80 34.67~36.663层间水(局部具承压性) 16.20~18.10 29.55~31.6220.10~22.00 25.61~27.37 规范类别规范名称 规范编号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版) 行业标准《静力触探设计标准》(CECS04:88)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72-200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1.3.2 勘察纲要编制原则(1)勘察方法应在预期勘察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满足工程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基坑围护与降水设计、抗震设计等方面的要求;(2)根据附近地区工程勘察资料及有关建筑经验,针对本工程拟建建筑物性质及设计要求,对地基基础、桩基持力层等进行详细的预分析评价,按上述规范、规程和标准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3)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采用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现场渗透试验等多种勘测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勘察,获得各种有效的地质参数和完整的勘察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后提供完整、准确的勘察成果,以满足拟建工程设计及施工的要求。

二、勘察目的和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2.1 勘察目的按照详细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进行勘察工作,在建筑物拟建场地进行钻探以及各种原位试验、波速试验、室内试验等,获得以下资料,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1. 查明有无影响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分析场地岩土层的构成、分布、埋深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

2. 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的状况,渗透性。

分析其对建筑物基础设计和基础施工的影响。

3. 评价拟建场地类别,并分析地基岩土层得剪切波速值,判别地基土液化的可能性,提供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条件;4. 根据勘察成果,提供在安全前提下合理的地基设计方案及在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建议和设计参数。

2.2 具体应解决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1.根据工程性质,对拟采用的桩基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推荐适宜的桩基持力层、桩长和桩型,提供桩基计算参数,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及预估桩基沉降量,在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的基础上,提供推荐意见。

2.根据抗震设计要求,提供场地类别及评价25.50m 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是否存在液化的可能性,若液化则提供液化指数及液化强度比;3.查明拟建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地下水污染源,在拟建场地内取地下水样作水质分析,且查明地下水对混凝土有无腐蚀性。

三、勘察工作量布置与勘察质量保证措施3.1 勘察工作量布置3.3.1 勘察工作量布置的原则本次勘察拟布置勘探孔 42 个,其中控制孔 11 个,孔深35 m ,控制孔国家纪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计价格(2002)10号 《工程勘察收费标准》 (2002修订版) 北京市标准《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1-501-2009) 《北京市地下室防水推荐做法》 (京95TJ3)中有7个需做标准贯入实验,一般孔14个,孔深20m;静力触探孔 6 个,孔深30 m。

原位试验孔8个,孔深30m,分六层。

水文实验孔3个,孔深30m。

(1)勘探点间距《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1.15规定:初步勘查阶段,参考表4.1.6,勘探点间距60m。

详勘阶段、地基复杂程度中等,勘探间距:18m,勘探线间距70-150m。

易按建筑物周边或角点布置,也可按建筑群布置。

结合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拟建物性质,勘探点平面布置以均匀控制建筑场地并满足后期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施工的需要为原则,确定出的勘探点布置详细位置见纲要。

(2)勘探孔深度《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1.18规定: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该达到基底下0.5 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到稳定分布的底层。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为3m,变形为1.5m,基础埋深3m,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4.1.7规定控制性孔深为30m,一般性孔深23.5m。

(3)勘探点类型a.一般性勘探点:为查明地基主要受力层性质,满足地基(包括桩基)承载力评价等一般常规性问题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b.控制性勘探点:为控制场地底层结构,满足场地、地基基础和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变形评价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4)取样及试样要求采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按地基复杂程度确定,宜占总数的1/2至2/3,每栋重要建筑物不少于2个。

3.1.2 具体勘察工作量布置勘探孔按建筑周边和角点安排,具体工作量布置见下表4所示:表4 勘探点工作量布置项目孔深(m) 工作量(个) 合计(个) 备注控制性孔35 1142 拟建地下室为1层,基础埋深约3.00m一般性孔20 14 水文孔30 3原位试验孔30 8静力触探孔30 6标贯试验根据土层情况每隔1.5m做一次,并要求标贯试验第一点离孔泥面不得大于1m。

现场钻探时取样拍照,并采取扰动样做室内试验,控制孔用K1K11,需要做标贯试验的孔号为:BK1BK7。

需要做静力触探试验的6个勘探孔为:JK1、JK2、JK3、JK4、JK6。

水文孔用SK1,SK2,SK3。

原位试验孔用YK1YK8,一般孔直接用数字114所有勘探孔钻探深度总共1175米。

3.1.3 测量(1)定点放样勘探孔(钻探、静探孔)在施工前按照勘探平面布置图,根据场地界桩,利用经纬仪、钢卷尺等手段将各勘探孔进行实地放样。

考虑场区地块面积较大,必要时,可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以确保放点位置正确。

(2)标高测定所有钻探孔(包括小螺纹孔)均按市设统一水准点(吴淞高程)为基准点,进行孔口标高测量,回路闭合差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3)地下水位测量在野外工作全部结束24 小时后,测量稳定水位,并在勘探施工全部结束后统一对勘探孔稳定水位进行测量。

3.2 勘察质量保证措施“坚持科学管理,信守合同承诺,追求卓越创新,赢得顾客满意”是我们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中取胜的根本,在本工程中我们依靠科技先导、体系保证、标准作业、程序控制等手段,紧紧围绕创优规划,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开展创优活动,保证工程勘察质量创优。

3.2.1 项目质量目标本项目整体目标为:在满足技术规范、设计及审图要求的前提下,确保优良。

3.2.2 质量保证措施(1)质量管理机构:由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负责审定技术成果,高级工程师为工程负责人,对整个工程全面负责;建立工地的技术组、钻探班、室内试验组,边坡只当结构设计组,CAD制图组的技术负责人组成技术质量管理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