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离情别绪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河北昌黎第一中学赵立萍教学目标:一、吟咏诗韵,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二、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三、教学难点:学习词人表达情感时多种手法的运用及巧妙之处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六、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总有一些事物会触动我们的情思,或忧郁悲戚,或温馨爽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心底波澜。

一、预习检测——初读文本1、读准字音2、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二、自主学习——再读文本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上片:写景——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出水下片:抒情——思乡情切三、探究提升——研习文本(一)赏析上片: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学生思考,形成文字后,运用平板拍照上传)(1)“燎沉香,消溽暑”“燎沉香”,作者刚刚醒来,便闻了到昨夜点燃的、依然弥漫在室内的沉香香气,使肌肤似乎都感到闷热的暑气有所消退。

这两句从嗅觉、触觉两个感官角度写出了夏日清晨作者的感受。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鸟雀呼晴”,溽暑消失,天气放晴,鸟雀也变得十分活跃,这个“呼”字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儿在雨后初晴,呼朋引伴、彼此欢叫不停的喜悦神态。

“侵晓窥檐语”,让我们看到了鸟雀立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似乎在诉说着无法抑制的欣喜之情,活泼可爱。

所以这两句分别从拟人、听觉、视觉等角度写出了清晨雨后鸟儿的欢悦。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三句历来以意境取胜,如果把这种意境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是这样写的。

旭日绚烂,水珠戏荷,碧痕犹存;清风徐来,荷叶翩跹,圆润青翠;风荷一举,秀美挺拔,摇曳生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赞美作者所写这句是:“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32、意境全开: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活泼欢快清新淡雅自然明丽(二)赏析下片:1、作者由眼前的风荷想到了故乡,故乡有哪些人或事让作者为魂牵梦绕呢?(1)作者家住吴门,那里是一个富庶繁华的地方,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里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里就是人间仙境,可以结合柳永的《望海潮》。

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高考复习古诗词专题学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高考复习古诗词专题学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多情自古伤分别送别诗一、学习目标、送别诗的常有内容;、送别诗的常用手法;、稳固规范答题方法。

二、经典精析雨霖铃长葛市一高高三语文组柳永寒蝉凄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分别。

更那堪、冷淡清秋节。

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联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形交融的写法。

问题.“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这两句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幸亏哪里?赏析柳永多作慢词,擅长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其他情形。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辞别,挨次层层描绘离其他场面和两方惜其他神态,如同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现了令人悲伤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假想别后情形。

‘多情自古伤分别,那堪冷淡清秋节。

念宵酒酲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分别冷淡,‘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今宵酒醒哪处”,遥接上片“帐饮” ,足见固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致使陶醉;“杨柳岸、晨风残月”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建出一个凄冷清落的怀人境地。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挺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回环来去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三:高考链接、阅读下边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天津卷)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旭日。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这天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如何的感觉?(分)()“鹏北海,凤旭日。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7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7教案教学设计讲

1苏幕遮石家庄市第九中学曹娜教学目标:1、诵读,感受诗歌的节拍、音韵美。

2、品味语言,通过吟咏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学习本词表情达意的手法,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23教学难点:3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全诗,读出诗歌的韵律与节拍2、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二、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大词人,这首《苏幕遮》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其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其本人又因这首词被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誉为“词中老杜”。

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作,一起赏析。

三、诵读——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节拍与韵律。

明确:全词62字,一韵到底,其中“否”“浦”古今发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押韵一致,全是“yu”韵。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如何?整体来看伤感低沉。

诵读起来语调要缓慢、低沉、绵长。

3、指名朗读4、再次齐读四、整体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词作分上下两片的,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篇也不例外。

(一)上片写景1、上片写景写了哪些意象?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一下2吗?盛夏的一个早晨,焚烧沉香,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2、写景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或者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二)下片抒情很明显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羁旅思乡之情。

五、鉴赏词的表现手法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层次分明,但是我们又能感觉到情景之间关联紧密。

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见景抒情或触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2、我们发现同是表达思乡之情,本首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从故乡的朋友对自己的想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8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8教案教学设计讲

《苏幕遮》教学设计周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朗读指导;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通过三组图片引出与荷相关的诗句导入。

二.读学生初读体会本诗韵味。

三.赏1.上片写盛夏晨景。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

(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幅画面?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叽叽喳喳,清脆悦耳(听觉);旭日初升,映照在荷塘上面,荷叶上昨夜的雨珠渐渐被晒干。

平静的水面上,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荷花在微风中中轻轻摇曳(视觉)。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大家看看那些字词运用得生动传神,写出了荷的神韵?明确:“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

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有点呆板、单调,文中还有一个词“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补充: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是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围绕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多个篇章的选材,描绘了人们在别离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本课以第一篇《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第二篇《《琵琶行》:艰难际遇中的离情别绪》为主要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情别绪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 分析和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与离情别绪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受。

导学: 1.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析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述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理解作者借琵琶行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表达离情别绪。

展示: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件、图片、视频等,展示作者通过诗意描写、抒发情感和表达离情别绪的手法。

训练:进行课文的词语分析训练和句子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对离情别绪的认识深化,并鼓励其进行情感表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诗_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诗_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三、回顾李煜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长沙县一中杨柳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自由读2.点学生读(正音、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唐诗宋词鉴赏》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修的八篇。

本单元主要体现当代对中华文化诗词魅力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唐诗宋词意境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李清照的三首词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词人,百转千回的一生影响着她的词作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李词是少女少妇时期的小女儿的愁绪离别,后期是国破家亡丧夫孀居飘零的不尽悲苦。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把握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分风格的不同,更要让学生仔细把握意象,品读语言,领略诗歌意象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由于长期的文学素养欠缺,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作品阅读赏析,了解李清照,学会知人论世区分其前后期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赏析诗歌中表达诗人不同愁绪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阅读,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学生对于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依据诵读法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诗词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诵读、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二、作家作品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风荷举。

”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久作长安旅。

”慢速,似喃喃自语;“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四、课文赏析1.注释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授课班级:养正中学K二11班 授课老师:陈盈颖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怎么表达"幸福感"? 有人说:"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也有人说:"幸福是棉花糖的形状,白白的,圆圆的,甜甜的。

"在这里,幸福这种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有了"形状"。

我们有时候还会说,结怨、分忧、解愁、饮恨等等,在这里,情感成了可以分割、解除、饮用的物件了。

我还要告诉你们,离情别绪也有"形状"。

二、赏析《清平乐》1、 朗读,默读诗歌,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注意表达要符合诗歌意境。

2、 思考:是什么触发了诗人的离愁?为什么?(明确:鸿雁传书,而亲人无信,所以有离愁;路途遥远,以致欲归不能,所以有离愁;梅乱,实为心乱,落梅象征着离愁,纠缠不休,拂去仍来;草生,实为愁生,离愁比喻为春草,细碎浓密,绵绵无尽。

)3、小结:李煜眼里的离情别绪有着落梅的形状,纷乱、纠缠;还有着春草的形状,如影随形、无边无际。

三、扩展阅读 赏析离情别绪的不同"形状"1、分组讨论,鉴赏诗歌。

讨论结果应明确三个问题,分组展示:①诗歌中的离情别绪是什么样子的?②从哪些诗句看出来?③为什么这么认为?(明确:《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情别绪是芳草茂盛的样子,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生生不息;--有宽度《金陵酒肆送别》:离情别绪是流水轻柔、绵长、不绝的样子,是那么地缠绵、悠长、凄切;--有长度《杨柳枝词》:离情别绪是柳条千丝万缕的样子,柳丝千条万缕似愁肠缕缕,更因折柳送别,而"柳丝挽断肠牵断";--有稠度《明月夜留别》:离情别绪是月光挥洒的样子,云间、水上、层城,无处不在。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点燃)消溽.暑(湿润)鸟雀呼.晴(欢呼)梦入芙蓉浦.()侵晓窥.檐语(偷看)侵晓..(快天亮时)3、翻译下列句子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4、解答下列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烦闷---欢快)②下阕写了什么情?(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词【探究案】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视觉)。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呼”和“语”。

离别诗教案

离别诗教案

离别诗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诗欣赏【教学内容】
“送别诗”单元:《别董大》《赠汪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曛”“赠”“伦”等红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能生活积累,借助工具书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3.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1页共1 页。

1.送别诗教案

1.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赠别、留别教材分析: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教学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和思想内容2、学习送别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3.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准确鉴赏送别诗的能力【教学重点】⑴体会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和思想内容⑵总结送别诗的常见问题的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知识链接】一、概念解说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

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二、诗题特点: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形式为“送XX(多写某人名或官职﹢人名等)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或“留别(别)XX”或“赠XX”或“XX地送XX”三、内容解读“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

“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别时”部分中很多诗人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上,如“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

当然不等于所有的“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清平乐[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苏幕遮[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对应学生用书P42][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后用作词牌,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这首词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明背景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范仲淹便写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词作。

[精要赏析]◎赏形象1.“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提示:明确意象,并描摹画面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秋天的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色彩斑斓、阔大辽远的画面。

◎品语言2.请赏析上阕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的作用。

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其作用。

答案: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结构上的作用:由上阕写景引入下阕抒写离情别恨。

◎析技巧3.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使用了哪些手法?提示:多角度思考并分析。

参考答案:(1)衬托,以芳草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

(2)虚实结合。

上句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4.前人评价范仲淹《苏幕遮》“以秋景反衬秋心”,你如何理解?提示:理解“反衬”,明白“秋心”所指什么。

参考答案:本诗反衬体现为两点:第一点以“芳草”的无情反衬人的思乡之情浓烈。

第二点是上阕写秋景为阔远而浓烈,反衬下阕离情的悲伤。

[资料助读]◎释标题兰陵王,词牌名。

三段,一百三十一字。

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知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明背景《兰陵王》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南宋时期,首都地区的歌舞场所很流行唱周邦彦的《兰陵王》,但乐调技术难度很高,只有最有经验的老笛师才能把握。

《兰陵王》一篇,颇能代表周邦彦慢词的风格,为历代评论家所欣赏。

小说家有说本篇的背景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城,李师师持酒饯别,词人作此篇相赠的。

这自然是附会。

但本篇确实是抒写离别京城之愁苦的,内中隐隐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已是过去,只能刻骨铭心地去追忆。

[精要赏析]◎品语言1.如何理解“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一句中“直”字的表达效果?提示:从“柳”“直”和“阴”“直”两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其一,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

其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析技巧2.“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提示:通过“识”理解修辞,“倦客”理解情意。

参考答案:拟人、反问。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其心情更悲凄。

◎悟意旨3.“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过千尺”说明长,说明离别之多。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婉,耐人寻味。

[资料助读]◎知作者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补注解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填于作者被流放期间。

[赏读评价]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示例二)我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示例三)我认为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资料助读]◎知作者欧阳修(见第五课《画眉鸟》)◎补注解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景佑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

此词即写于此时。

[赏读评价]1.上阕写了什么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离愁。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具体亲切,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