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
李瑞贵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随着主体教育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心理学、哲学及教育学的角度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必要性,以及在教学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教学管理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各国高等教育界、经济界及政府机构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规模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宣言还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是随着主体教育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如何准确地阐述其内涵、把握其精髓、指导办学实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是指引人们从事理论探究和实践运作的航向,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办学思路与方略的高度概括,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并用以指导学校教育、管理和发展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是为了实现办学目标,依照教育规律而确立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深层次地反映了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向。
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理论意义
1.心理学意义。卡尔·罗杰斯曾经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他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倡导“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罗杰斯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教育问题的,他根据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原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应该也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学目标是价值的自我实现,教学过程是自由发展,教学原则是真诚、信任和理解,教学方法则应是非指导性的引导。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创造性探索,为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2.哲学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发展成长的可能与结果主要决定于其自身。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这一原理有力地支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与学的一对矛盾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必然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相应实践也有力地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决定论的价值。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都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以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要评价标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接受实践的检验。教育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受教育者身上。惟其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付诸实践,逐步发展并且逐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3.教育学意义。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领域存在两类规律。一类是教育的外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类是教育的内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前一类规律人们比较熟悉,也容易接受;后一类规律则往往被人们忽视。强调外部规律的教育属于社会本位教育,其教育理念被称为工具教育论。强调内部规律的教育则属于个人本位教育,其教育理念被称为本体教育论。在中国,由于封建主义集权制社会的长期存在,再加上较长时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社会本位教育和工具教育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科学发
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教育的内部规律逐渐引起注意并且日益受到重视。为了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教学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符合教育内部基本规律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不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揭示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一基本原则(不排斥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检查)。换言之,倘若学校现行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成分,就应该尽快地加以改正。这一观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感觉、新体验,因而具有先进性。与此同时,它又同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几乎形成定式的“天地君亲师”社会定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能、“师道尊严”的道德规范等不完全吻合,所以又极具挑战性。
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迸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快变性,大学只有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制度才能满足它的复杂要求;由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实现,使以开放性、自主性、数字化、个别化等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在大学得到应用,它也要求大学有更加开放灵活的制度以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的今天,学生来源多样化,需求多样化,而且学生缴费上学,对自己学什么、怎么学有更大的选择权,大学应当以更加开放灵活的制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加入WTO后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贸易的要求相去甚远。加入WT0后,教育成为一种服务,学生由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学校只能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主体。基于这种价值取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体现的自由理念就是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创造性,增加学习的选择性,加强管理的弹性,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曾对人性化管理做过简练的概括: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人性化管理其实质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亦称“人性化的管理”。它是在尊重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激发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事业开拓创新。高等教育在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教学管理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围绕人进行管理,为了人的管理。因此,应当充分重视教学管理中人的需要、人的地位,充分发挥人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应属于“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以重视人的情感、培养入的能力并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