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作家们能够展现出多样化的故事和情感。
独特的叙述视角可以为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启发,让他们对故事更加投入和深思。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独特叙述视角,并分析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一、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指以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们的情感和思绪。
例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以主人公霍尔顿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的。
通过霍尔顿的叙述,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的孤独、困惑和反叛,进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成长过程。
第一人称叙述还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当读者看到故事中的事件和情感都是从一个具体的人物角度呈现时,他们会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
同时,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助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记住他们。
二、多重叙述多重叙述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呈现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例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
通过不同的叙述者,读者可以看到各自对事件的解读和态度,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画面。
多重叙述还可以反映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当不同的叙述者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时,读者会发现故事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斗争。
这种冲突和矛盾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也会更加投入其中,希望找到真相和答案。
三、非线性叙述非线性叙述是指以非传统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时间线性结构,使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采用了非线性叙述的手法。
通过穿插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和人物,读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命运的变幻,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非线性叙述还可以增加读者的思考和解读空间。
当故事不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展开时,读者需要自己去拼凑和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隐含的意义。
文学创作中的叙事视角选择
文学创作中的叙事视角选择在文学创作中,叙事视角选择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
叙事视角决定了读者所能体验到的故事内容、情感和意义,因此对于作家来说,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中的叙事视角选择,并分析不同叙事视角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是指通过主人公自身的视角和感受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能够使读者与主人公产生紧密的情感联系,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感受和经历。
此外,第一人称叙事还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然而,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读者只能从主人公的角度了解故事,无法获得其他角色的视角和信息。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是指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的全貌更加清晰明了,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角色的思想、感受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叙事也能够给予读者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第三人称叙事还可以用来探索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展现出更加宏大的故事世界。
然而,与第一人称叙事相比,第三人称叙事可能会稍显疏离,读者可能会感受不到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
三、多重叙事视角在某些情况下,作家也可以选择将多个叙事视角结合在一起来叙述故事。
通过多重叙事视角,作家能够展示出不同角色的立场、观点和感受,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多重叙事视角也可以用来刻画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关系,展示出多个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冲突。
然而,多重叙事视角也需要作家巧妙地处理,避免造成读者混淆和困惑。
总之,文学创作中的叙事视角选择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决策。
不同的叙事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连结,也会影响故事的表达和传递。
作为作家,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需要考虑到故事的情感需要、故事世界的呈现以及读者的阅读体验。
只有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叙事视角,才能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引人入胜。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还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及分类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让读者迅速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其情感和经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的视野可能相对狭窄,无法全面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这种视角能提供全面而宏观的故事图景,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过于上帝视角,缺乏一定的神秘感和探索性。
有限视角则是通过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和讲述故事,其所知所想与所观察到的内容都受到该人物自身的性格、经历和立场的限制,从而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不确定性。
二、不同叙述视角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魅力在许多现代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以主人公渡边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读者随着渡边的内心独白,一同经历他的迷茫、孤独和爱情的纠葛。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仿佛亲身参与了他的成长历程。
2、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宏观展现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作者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各个角色之间,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人物的命运起伏。
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悬疑营造而在悬疑小说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常常能发挥出独特的效果。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通过不同人物的有限视角逐步推进故事,让读者在不断的猜疑和推理中寻找真相,增加了阅读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高考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小说中“我”的作用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第二人称1.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
2.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四、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本书宁肯“有旧鞋换洋火——”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
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
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闹钟,我有个小闹钟。
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真题回放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2011年浙江高考卷本文有修改问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分析:本题考查作品的叙述视角、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的能力;小说叙述角度主要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作品是运用了哪种视角和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无限;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此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叙述,但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只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这一点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此外,叙述视角的作用还可以从行文构思上考虑:让构思新颖独特,是全文的线索等;参考答案:第三人称;效果: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文学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与多视角的运用
文学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与多视角的运用文学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与多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叙述方式对于作品的表达和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多视角是最常见的叙事方式。
本文将探讨这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运用,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是指通过主人公或参与者的视角来进行叙述。
这种方式常用于叙述个人经历、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等。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读者可以与主人公产生更直接、更亲近的情感共鸣。
同时,由于叙述者是主人公,他们的主观感受和解读会贯穿整个故事,使得叙述更具有主观性和感染力。
例如,"我走在阴暗的森林中,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种第一人称描写可以直接传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
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则采用旁观者的视角来进行叙述。
这种方式常用于叙述客观事实、描绘环境背景和多个角色之间的互动。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呈现更客观、客观客观、客观的叙事视角,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发展和不同角色的动态。
另外,第三人称叙述也可以跳跃于不同角色之间,展示多个视角的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有效地拓宽了故事的视野,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
例如,"他走在阴暗的森林中,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种采用第三人称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既能了解到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又能保持一定的客观性。
多视角叙述是指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进行叙述,使得读者能够看到事件的多个侧面和不同角色的想法。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增强故事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意义和主题。
多视角叙述常用于描绘复杂或冲突的情感关系、展示社会问题和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等。
通过多个视角的交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故事,提高了故事的可读性与观赏性。
例如,"他走在阴暗的森林中,感到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而在他的身后,她却觉得这个森林如此宁静而美丽",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同时了解到主人公和另一个角色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观感。
叙事小说分析方法研究
2、象征意义分析
象征意义是指作者通过某些具体形象或符号表达的抽象概念或情感。在分析 象征意义时,需要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或符号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探究其如 何影响故事的情节发展、主题思想和读者感受。
参考内容
巴金小说叙事的研究价值与分析 方法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富有激情和个性化的文学作品而闻名 于世。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着重对社会与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 探索。在巴金的小说中,叙事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与作品价值的体现密切相关。因 此,对巴金小说叙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巴金小说叙事的研究 价值和分析方法。
1、修辞手法分析
修辞手法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各种修饰语言的技巧和方法。在分析修 辞手法时,需要作者使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及其作用,探究其如何影响 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叙述风格分析
叙述风格是指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采用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分析叙述 风格时,需要作者的用词、句式、语气等方面,探究其如何影响故事的节奏、氛 围和情感表达。
最后,人物话语是巴金小说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 生,人物话语真实自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通过人物话语,我们可以深 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进而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同情与理解。
在《家》这部作品中,巴金巧妙地运用了上述叙事手法。这部小说以一个封 建大家庭的衰落为主线,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作品中现实与梦 境的交织使读者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同时时间描写和人物话语的运用也使 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通过对巴金小说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及其所传达的 思想和情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巴金小说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为我们提供 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在分析叙事技巧的我们也应该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 背景,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巴金的小说创作。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指作家通过哪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传递信息和情感给读者。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呈现不同的故事效果,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叙述视角,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感受来理解故事。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由于叙述者是主人公本人,也可能对故事进行主观处理,产生片面或有限的观点。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对各类人物的看法和内心的矛盾。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也使得读者在伊丽莎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她共情,加深了阅读的情感共鸣。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旁观者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也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提供更客观的叙述,让读者跳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全面了解故事的发展和各个角色的情况。
同时,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允许读者了解到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信息,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J.R.R.托尔金的小说《魔戒》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中,旁观者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描述了中土大陆上的冒险和斗争,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角色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视角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主要角色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三、多人称叙述视角多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现多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增加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多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展示出不同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现代小说的叙事者与视角研究
现代小说的叙事者与视角研究在现代小说的广袤世界中,叙事者与视角的选择犹如建筑师手中的蓝图,决定着作品的结构、风格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它们是小说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不仅影响着故事的呈现方式,还深刻地塑造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叙事者,简单来说,就是那个讲述故事的“声音”。
这个“声音”可以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是一个置身事外、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知晓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心思和秘密,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有限第三人称叙事者,其所知所感仅限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角色。
第一人称叙事者能够赋予故事强烈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读者仿佛在倾听一位朋友分享亲身经历,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比如在《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青春迷茫和情感纠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的痛苦与欢乐。
然而,第一人称叙事也有其局限性,叙事者的视野往往受到自身经历和认知的限制,可能无法全面呈现故事的全貌。
与之相对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者则如同上帝一般,俯瞰着整个故事世界。
这种视角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揭示他们的想法和动机,展现出故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经典之作《战争与和平》就采用了这种叙事视角,让读者对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众多人物的命运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但这种无所不知的视角有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与故事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缺乏那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有限第三人称叙事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上述两种视角的优缺点。
它聚焦于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眼睛和感受来展现故事,但又不像第一人称那样局限。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叙事者尼克主要围绕着盖茨比和黛西的故事展开叙述,同时又能在必要时跳出主角的视野,提供一些客观的评价和背景信息。
视角的选择同样对小说的效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视角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单一视角能够让读者集中精力关注一个人物的经历和内心变化,使故事更加紧凑和深入。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提纲
任何讲述者背后总隐藏着叙述者的视角,这种视角反映着叙述者对生活的观照方式和主观态度。
一、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
(一)
典型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孔乙已》中的小伙计。
(二)
较为复杂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头发的故事》中的“我”。
二、“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模式,在这一系列中,第一人称叙事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铸造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情感方式。
材料:《故乡》《在酒楼上》《祝福》《孤独者》等中的“我”。
三、第一人称叙事的美学特质:“距离控制”
“小说中的距离”的理论阐释。
(布斯:《小说修辞学》)
(一)“时间距离”。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已》《故乡》等。
(二)“道德与情感距离”。
材料:《孔乙已》《头发的故事》。
归根到底,这一切距离都取决于道德与价值的距离。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考察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者系列、第一人称叙事“距离控制”的美学特质三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形式对于意义传达的意义,揭示了其小说形式革命的价值。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分析:鲁迅小说的形式分析可以说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研究者们历来注重其思想的表达,忽视了表达的形式,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呐喊》《彷徨》中叙述视角的研究
40神州文化《呐喊》《彷徨》中叙述视角的研究彭塬博娄底市第三中学摘要:本文将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两方面,对《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高中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呐喊》;《彷徨》;叙事视角前言: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创作的《呐喊》、《彷徨》小说集,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广泛应用了各种叙述视角。
因此,作为社会未来建设型的人才,高中生应加强对其的研究,学会叙述视角的应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从而为自身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呐喊》《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一)主人公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中的主人公叙述视角指的就是小说中的“我”不仅仅是故事主角,还是事件的叙述者[1]。
这也就意味着小说中不仅有“我”的各种行为,还要将“我”的感情、想法以及情绪等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由“我”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而这也是鲁迅常用的一种叙述视角。
例如《呐喊》集中的《狂人日记》在小说的主体部分就采用了主人公叙述视角。
小说通过狂人的内心独白,将众多事件叙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狂人所具有的多疑、幻想以及敏感等特点也逐渐展示出来。
鲁迅运用主人公叙述视角,对狂人形象进行了成功塑造,而小说中“我”这一形象正是文本中存在的一个隐含作者。
仅仅从文本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主人公叙述视角是一个双重视角,其既属于隐含作者,也属于叙述者,因此,读者可以把小说中狂人发出的各种激烈言论当作隐含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对其进行有效理解。
表层狂人与深层战士的结合,有层次地呈现出了封建礼教与制度对人们的残害。
主人公叙述视角的使用,让隐含作者可以在不露面的情况下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而这也是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中表现出的鲜明特点。
(二)见证人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中的见证人叙述视角指的就是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旁观者,在具体的小说中,这一视角还可以细分成旁观者叙述和次要人物叙述两种。
旁观者叙述视角中,“我”单纯就是一个看客,不参与到小说故事中。
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与主观体验
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与主观体验概述在文学创作中,第一人称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叙述方式。
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作者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故事主角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及其所经历的事件,从而增加阅读的参与感和共鸣。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与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
第一人称叙事的定义第一人称叙事指的是故事以“我”或主角自身作为叙述者进行讲述。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主角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主观体验与情感表达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作者可以更加直接地传达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由于是通过主角自己来表达,因此这种方式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个体化的主观体验。
表达情绪和情感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作者可以将主角丰富多样的情感直接传达给读者。
例如,在描述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时,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主角的情绪变化,进而与主角产生情感共鸣。
体现思考和犹豫第一人称叙事还能够深入展示主角的内心思考和犹豫。
通过描写主角的内心monologue、对话或者独白,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主角在面对困扰时的种种挣扎、决策以及斗争过程。
展现个体视角和信念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价值观和信念。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能够展示主角独特的个体视角和世界观。
这样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多样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不同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叙述限制与局限性虽然第一人称叙事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主观偏见和局限性由于第一人称叙事完全依赖于主角的视角来呈现故事,因此可能会出现过度主观化、片面化以及缺乏客观分析等问题。
读者需要谨慎判断并衡量这些内容,避免错误理解或产生偏见。
信息有限性第一人称叙事只能从主角的视角了解到相关信息,而其他关键情节和人物的观察可能会缺失或不准确。
读者需要注意推测和补充空缺信息,以保持对整个故事的全面理解。
叙事跳跃性由于是主角自身进行叙述,可能会出现叙事过程中的跳跃和遗漏。
这种跳跃性可能给读者带来困惑和迷失感。
《小说中的人称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小说中的人称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而人称视角在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两种常见的人称视角,它们各有特点,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常常通过主人公或故事叙述者的视角来呈现故事。
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想法和体验,仿佛亲身置身于故事之中。
这种视角能够深入到人物内心,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体验到其独特的情感世界。
在第一人称视角下,故事往往更加生动、具有个性化,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动机和行为,加深对故事情节的投入感。
第三人称视角
相比之下,第三人称视角则更加客观,通常由一个旁观者或叙述者来呈现故事,描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但并不深入到人物内心。
读者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全面了解各个人物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从外部了解故事发展。
第三人称视角常常被运用在叙事更为复杂的作品中,能够展现出更广阔的世界观,同时也有利于展示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选择合适的人称视角
在创作小说时,选择合适的人称视角至关重要。
第一人称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体验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第三人称则更适合展示更为宏大的故事格局和多元的人物关系。
作家需要根据故事的需要和情感表达的深度来选择合适的人称视角,以便更好地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视角,在小说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适用性。
正确运用不同的人称视角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立体,深入人心,创造出令读者沉浸其中的文学作品。
小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研究
小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研究在当代,随着电子文化的覆盖面日趋扩大,人们的文学审美观念也随着改变。
对小小说的创作和欣赏已经形成了艺术化的普及。
“微型小说创作要求选材精粹。
它常常只写一个场面里的一件事情,或者只写不同场面的由一个物品(道具)细节绾边的一件事情。
讲究运用有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作为核心情节来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物征。
”①一篇小小说要在一千左右的字数内实现小说作者的构思意图,创作也可读性强,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就得看小说运用怎样的叙述视角了。
小说的叙述视角现在已成为现代小说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英国作家帕克·路伯克曾这样说过,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叙述视角——即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运用上,小说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叙述艺术。
”②同样,对小小说叙述视角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上小小说的叙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古老叙述视角,这里就对小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说说。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过“我”的所看所闻所感,把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我觉得第一人称运用得好,小说将会是一篇很精彩的故事。
因为无可否认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很强代人感。
一件事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变成另外的一个样子,这个很有趣的。
而且这也有可能实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每个读者都以自已的身份、角度进入故事,对“我”所述的事件,用自已的思维形式判断得出自已结果。
这不是很有趣?同时,达到作者与读者的共鸣,实际情况是作者创造出来耐寻味的一个地方,高度地体现了这种叙述的艺术所在。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两种类型:一是作者既是叙述者,同时又是被叙述者,即“我”叙述“我”自己的经历和“我”耳闻目见的事物或现象,属于“我叙我”的形式。
二是“我”是叙述者但不是被叙述者,主要是通过“我”来观察和叙述被叙述者“他”,属于“我叙他”的形式。
小说中的视角与叙事方式的选择
小说中的视角与叙事方式的选择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作家可以有效地传达他们的故事。
视角是指故事的观察者或讲述者的立场或角度,而叙事方式则是指故事被呈现给读者的方式。
在选择视角和叙事方式时,作家需要考虑故事的目的、主题、角色和情感等因素。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视角和叙事方式的选择,并分析它们对故事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视角及其叙事方式第一人称视角是指故事由主人公或参与者直接讲述的视角。
这种视角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另外,第一人称视角还能增强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好地关注和理解故事。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小说以主人公尼克·卡拉维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整个故事。
通过尼克的眼睛,读者能够了解到盖茨比这个神秘而富有的人物以及他的情感经历。
这种视角让读者与故事产生共鸣,更好地体验到了故事的紧张和感人之处。
二、第三人称视角及其叙事方式第三人称视角是指故事由旁观者或第三人称讲述的视角。
这种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从更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故事,同时可以了解到多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人称视角可以采用普通叙述、客观叙述或有限叙述等方式。
以《红与黑》为例,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故事。
通过第三人称视角,读者能够洞察到朱利安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同时还能了解到其他角色的动机和感受。
这种视角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多重视角及叙事方式除了单一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视角之外,一些小说还采用了多重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多重视角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和角色。
以《飘》为例,小说采用了多重视角,交替使用了斯嘉丽、梅兰妮和瑞德等角色的视角。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看到不同角色的观点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复杂的关系和冲突。
四、叙述方式对故事的影响除了视角的选择之外,叙事方式也对故事的呈现产生重要影响。
小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专题研究
小故事旳第一人称论述视角研究在现代,随着电子文化旳覆盖面日趋扩大,人们旳文学审美观念也随着变化。
对小故事旳创作和欣赏已经形成了艺术化旳普及。
“微型故事创作规定选材精粹。
它常常只写一种场面里旳一件事情,或者只写不同场面旳由一种物品(道具)细节绾边旳一件事情。
讲究运用有高质量旳写人细节作为核心情节来生动地刻画人物旳某一方面旳性格物征。
”①一篇小故事要在一千左右旳字数内实现故事作者旳构思意图,创作也可读性强,艺术价值高旳作品,就得看故事运用如何旳论述视角了。
故事旳论述视角目前已成为现代故事理论家们津津乐道旳一种话题。
“英国作家帕克·路伯克曾这样说过,故事写作技巧中最复杂旳问题,在于论述视角——即论述者与故事旳关系运用上,故事从主线上讲是一种论述艺术。
”②同样,对小故事论述视角旳探究是很有必要旳。
老式上小故事旳论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论述视角、第一人称论述视角、而第三人称论述视角是古老论述视角,这里就对小故事旳第一人称论述视角说说。
第一人称论述视角,最简朴旳理解,就是通过“我”旳所看所闻所感,把故事展目前读者面前。
同步,我觉得第一人称运用得好,故事将会是一篇很精彩旳故事。
由于无可否认第一人称旳论述视角有很强代人感。
一件事情,通过“我”旳所见所闻所感变成此外旳一种样子,这个很有趣旳。
并且这也有也许实现旳,不同旳人有不同旳思维方式,那么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不同旳见解。
每个读者都以自已旳身份、角度进入故事,对“我”所述旳事件,用自已旳思维形式判断得出自已成果。
这不是很有趣?同步,达到作者与读者旳共鸣,实际状况是作者发明出来耐寻味旳一种地方,高度地体现了这种论述旳艺术所在。
第一人称论述视角有两种类型:一是作者既是论述者,同步又是被论述者,即“我”论述“我”自己旳经历和“我”耳闻目见旳事物或现象,属于“我叙我”旳形式。
二是“我”是论述者但不是被论述者,重要是通过“我”来观测和论述被论述者“她”,属于“我叙她”旳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研究在当代,随着电子文化的覆盖面日趋扩大,人们的文学审美观念也随着改变。
对小小说的创作和欣赏已经形成了艺术化的普及。
“微型小说创作要求选材精粹。
它常常只写一个场面里的一件事情,或者只写不同场面的由一个物品(道具)细节绾边的一件事情。
讲究运用有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作为核心情节来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物征。
”①一篇小小说要在一千左右的字数内实现小说作者的构思意图,创作也可读性强,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就得看小说运用怎样的叙述视角了。
小说的叙述视角现在已成为现代小说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英国作家帕克·路伯克曾这样说过,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叙述视角——即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运用上,小说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叙述艺术。
”②同样,对小小说叙述视角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上小小说的叙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古老叙述视角,这里就对小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说说。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过“我”的所看所闻所感,把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我觉得第一人称运用得好,小说将会是一篇很精彩的故事。
因为无可否认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很强代人感。
一件事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变成另外的一个样子,这个很有趣的。
而且这也有可能实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每个读者都以自已的身份、角度进入故事,对“我”所述的事件,用自已的思维形式判断得出自已结果。
这不是很有趣?同时,达到作者与读者的共鸣,实际情况是作者创造出来耐寻味的一个地方,高度地体现了这种叙述的艺术所在。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两种类型:一是作者既是叙述者,同时又是被叙述者,即“我”叙述“我”自己的经历和“我”耳闻目见的事物或现象,属于“我叙我”的形式。
二是“我”是叙述者但不是被叙述者,主要是通过“我”来观察和叙述被叙述者“他”,属于“我叙他”的形式。
很明了“我”并不一定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我”可以是主角、配角(次角、目击者)“等不同角色,相对应也有这几种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描绘事情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那“视角”则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就是作家组织安排故事内容的角度)。
综合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具体认知、了解。
接下来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作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艺术规范每一种叙述视角都有自己独特的与其他视角相区别的艺术规范,小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它是小小说的一个小范畴,它必须遵守小小说的艺术规范。
也就是说这种叙述视角既要表达出两种以上情感的矛盾结构,还要有艺术地呈现情感的错位和冲突成功地塑造一个人物性格,达到小说的审美规范。
同时,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与其他视角一样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范。
现在我们来仔细辨析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三种叙述视角的关系:主角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目击者叙述视角配角叙述视角次要人物叙述视角从这里来具体探讨它独特的艺术规范。
(一)第一人称主角叙述的艺术规范这种叙述视角必须要有三个条件:解剖自己“我”的灵魂、构成主角的戏剧性冲突、塑造一个人物性格。
这种叙述里面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人,又是故事的主角,两重身份的相叠,决定了“我”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既要叙述自己的经历、自己在事件中的种种的活动,也要叙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情绪、情感、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看法和理解。
“我”是整个故事的黏合剂,“我”自然也成了故事的焦点和故事发展的引子。
美国小说理论家约翰·盖利肖曾对这种叙述视角作过论述,他说:“要是想让小说人物讲一个对自己不利的故事,你就让他做主角——叙述者”③。
为什么?因为“主角——叙述者”在其中解剖了自己的灵魂,整个故事都是“我”的经历,自然“我”的性格也凸现出来了。
现在就从第一人称主角的叙述视角解释一下:他的理论所要表达的意思——艺术规范。
首先,主角叙述就是以“我”为中心,“我”是主角,故事所说的都是“我”的经历和体验,体现出来的都是“我”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不是别人的。
故作者在选材和构思上,都是必须着手于能体现“我”的内心深处的材料;而不是一般性的大众化的素材,显然,这样就谈不上对“我”的灵魂解剖了,同时整个故事也变成了平淡无味了。
其次,主角的戏剧冲突,那就是“我”与环境的冲突,可以是“我”与敌手(生活竞争对手)的冲突、也可以是“我”与身边的环境的冲突,还可以是“我”和自己的冲突。
这个“冲突”就是约翰·盖利肖所说的“对自己不利的事”。
在写作艺术构思上,也就是在具体的主角叙述视角的叙述中,要建构一个由“戏剧性矛盾”到“戏剧性变化”的过程。
只有有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才能在主角叙述上取得成功。
最后,塑造一个人物性格,必须凸现鲜明的个性性格。
这是“主角叙述视角”,还是“配角叙述视角”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小小说的关键。
“我”的双重身份决定“我”的叙述角度,是主角还是配角,“我”并不只是完成一种叙述,还要完成一个有个性性格的“我”的塑造,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第一人称配角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中的“我”就有两种关系:1.第一人称目击者的叙述视角,即“我”与叙述者有相切一点。
这种叙述视角与“第一人称主角叙述视角”一样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这种视角中“我”并没有卷入其他人的故事中,来叙述带有传奇色彩,颇有艺术吸引力的离奇故事。
“我”知识叙述“我”在生活中遇到过无数其他人的故事的一个故事。
不必怀疑这个“其他人的故事”有一种脱离生活常规、常态而追引出“我”兴趣的离奇。
④在邵宝健的《惯性》⑤就叙述了老韩的与众不同的离奇。
在第一个叙述细节他不修边幅,却有洁癖;第二个叙述细节里“我”吃面时不小心把面汤洒了,他立即用娴熟的手抹去;第三个细节里“我”道出他有帮女儿饭馆抹桌子的两年历史。
在办公室搞卫生的洁癖只是一种“习惯”。
自然整个故事就框出了一个从“离奇”——“更离奇”——“不离奇”的故事架子。
讲述了一个违背常态又情之于理的“离奇”“惯性”。
第二个条件则是这个离奇的与自己并无太多关系的故事,需要一个“离奇向不离奇转化”的叙述转变。
在《惯性》中“我” 还没兜底前,“我”的吃面时老韩抹去面汤的细节,对这个离奇的故事作了一个强化处理,对短小的故事叙述形成了跌宕和起伏的艺术铺垫。
这是小小说在较短小的篇幅里迅速抓住读者阅读兴趣的所在;再就是“不离奇”的结尾,当作品以一个离奇的故事结尾时,不免使读者感到小说毫无真实可信,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常规、常态,至多能给读者一个不明白的片断,而不能成为规范的小说作品。
《惯性》中“我”若叙述到老韩帮“我”抹去面汤时就停,小说至多也只能表达出“洁癖”,而不能照应主题,道出作者想要表达老韩“惯性”背后的两年经历。
只有“我”点破了“离奇”背后隐藏的“不离奇”的现实的生活哲理。
对读者来说,这种真实而倍感信赖成了整个小说的最亮看点,自然而然就能够激起每个读者心中感受生活的各种复杂得说不出的滋味。
2.第一人称次要人物叙述视角在这种视角中,“我”与故事的叙述者有相交点。
“我”既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又是小说的叙述者,在其中,“我”既叙述自己的故事又叙述他人的故事。
通过“我”的故事与主人公他的故事的情感纠结。
从“我”这个配角的眼光把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形象在笔墨不多的情况下写活;通过“我”对他人的故事的情感介入、思想争辩,形成一种戏剧冲突。
在这个冲突中,反射出作品真正的主人公“他人”的思想性格,高尚情操。
这种叙述通过笔墨较多的“我”的情感宣泄、“我”的人格再现,来衬托“他人”形象的最高点。
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种叙述视角还必须与“以小见大”的叙述技巧的高度结合,才能把配角叙述视角写好,那这个真正的主人公是很难塑造出来的。
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点“这种叙述视角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作为叙述者并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二是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的内容.”⑥特点一中,“我” 这双重身份使得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的角色,“我”的叙述,使“我”更“透明”、更易于被读者理解。
这里是小小说的写作规律的原则。
作品中叙述者的积极参与到事件当中,旁观者(读者)能不有蠢蠢欲动的感受吗?充分地调动参与律。
特点二,这种叙述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可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
说到这里,对小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作了笼统的阐述,接下来以客观的思维来分辨其优缺点。
三、小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优越性和限制性进入新时期以后,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进行叙事已成为其发展的一个新层面。
第三人称叙述的古老视角并不适合小小说的创作需求,它很大程度适合于长篇小说的创作。
如四大名著中的第三人称叙述是非常突出的。
而要在篇幅短小的语言精练,且要具有小说的三大特征。
创造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瞬间,创造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空白,恐怕只有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叙述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好象和读者促膝而谈,所以它能把“我”即叙述者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全盘托出真实表达出来,而且给读者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觉。
在谢志强《小哑巴》中这样的一段:“我觉得小哑巴异常聪明,可是,连队的大点的孩子都说小哑巴是梢子(傻瓜、神经有毛病)。
连他父母都发愁生了这么个又哑又傻的儿子。
我却佩服小哑巴。
”⑦读者往往有这样一个心理,别人在背后说再多若没有亲耳听见是不愿相信的,而眼前有这样一个人对他说了必信无疑。
前面那“我”给读者一个不傻并很聪明而且让“我”佩服繁荣的“小哑巴”,因为“我”与“小哑巴”朝夕相处,“我”知道他懂得人们无法懂得的动物语言,他比他周围的人更加的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他比一般人有较高的环保领悟。
通过“我”的叙述视角叙述让读者明白、让读者信服,这个生活在“我”身边的“小哑巴”的真实故事。
“小哑巴”并不傻但很聪明的形象在作者的娓娓到来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合情合理;同时,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心灵震撼,还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另一种看法。
再来看看台湾作家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作者就给读者叙述了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樱子要为“我”过马路投寄一封寄给母亲的信,但在马路上却被撞上了而永远地离开了“我”。
而在樱子手里的信中,其实“我”要告诉母亲“我们”将在下个月结婚。
这个原本幸福的故事结局却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但看完小说读者除了震惊、遗憾外,不会有人怀疑它的可信性。
第一人称的叙述能在小说的构局上设下一个特定的基调、氛围(“我”与樱子的关系,“我”在信中甜蜜幸福的传递),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以蝴蝶来寄托那幕想忘又忘不了的悲剧场面)更拨动读者心弦,赢得读者的同情……这些艺术效果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