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3 . 1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符号的确定基础上注意绝对值的运算,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正数和负数1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了解正数与负数的引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③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过程与方法 2训练学生运,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让学生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学重点难点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的含义.0•反意义的量,理解难点:负数的引入和理解.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课件展示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 1米和50张课桌,汽车向东80张课桌与卖出90‣,买进5‣和零下7 米等.120向西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想一想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2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读作负)“-”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用算述里学过的数表示,.号来表示(零除外)一位同学任意说出具有相反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活动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是正数还是负0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讨论• 数号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的数,0正数是大于【总结】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0(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1 例【提示】、“后”与“前”,“下降”与“上升”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收入”与“支出”等.、“得到”与“失去”、“高于”与“低于”旨在考查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具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点评】有相反意义量的能力.克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2 例克表示什么那么-•克,记作+表示比标准质量低【答案】克.可记为%年美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3 2001例.% +可记为%,中国增长% 备选例题•个时间单位,1分钟为45²山东淄博)某项科学研究以2004( 10,0时为10并记为每天上午时以后记为正.例10时以前记为负,(应记为7:45上升依此类推,等等.1记为10:45,-1记为9:15如,)分135相差10与7:45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点拨】钟. B 【答案】(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正数就是我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既不是正数0.另外,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 也不是负数.,2,-1填空. 1,81 个数是–81…第 -8 , -7 , 6 ,-5,4,-3.2005 个数是–2005第数字绝对值的排列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通过观察可见,【提示】符号是负正相间,第奇数个数为负,第偶数个数为正.从绝对值和符号两方面考虑.,本题属于找规律问题【点评】(存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1-1-1表. 2 :)入记为“+”表 1-1-1 六五四三二一日星期(元) +10 +16 +)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1(元.31元,【答案】)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多了还是少了2(多了.【答案】)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3(各种记账的优劣.【答案】用文字说明,但前者更简洁.,1个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4.数学游戏: 3.(负号)表示“蹲”“-”,.用“+”表示“站”4,3,2 个同4、第1,则第+4,-3,-2,+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 2学站,第,-1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3、第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4、第2,如果第+4,+3,-2 ;作小小的“惩罚” 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4)增加游戏难度,把2(.的游戏;1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所有“命令”或“数据”•)这不仅仅是游戏哟!在电脑中,3(“翻译”没有特别的例如,表示的.(特别是二进制数)都是用有理数程序,电脑就不明白你给屏幕上的卡通人下的是“站”还是“蹲”的命令,这时,就可输入正负数以区别不同的姿势.(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填空题 1(-吨记为20吨,那么浪费+30吨记为30)如果节约用水1吨.20 4)如果2(. -8 年前记作8,那么4年后记作+吨表示100吨,那么+7吨记作-7)如果运出货物3(运进货.吨100物,小阳体重减少了3,记作+3kg)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4(. 2kg ,则小阳增长了2 kg米,下午米,记作-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12.中午时,水位又上涨了5米,下午1水位上涨了•时,1米.时的水位;5时和下午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水位高多少12时的水位比中午5)下午2( 1时,水位-5米;下午时,水位1)下午1(【答案】(米)+1=)2(米提升能力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50.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 3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公斤,49公斤,52量如下: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1, +2【答案】.有没有这样的有理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是【答案】.0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5116,,0,,-2,4,,,,15-37716,,15;负数:-,,,4,正数:【答案】711-2,-371开放探究 12.同学聚会,约定在中午 6点到会,早到的记为正,迟到的记•点,点,最迟到的同学记为3为负,结果最早到的同学记为+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到的吗最早到的同学比最迟到的同学早多少小时点半到,最1点到,最迟的是下午9最早的同学上午【答案】个小时.早的比最迟的早到.新中考题7‣,15‣,冷库B的温度是-5²玉林)冷库A的温度是-2004(则温度高的是冷库• .A教学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数学课为学生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负数的引入-----学生在动手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亲自操作的机会,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取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再从而获得新知,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创造的过程,为学生今后获取新知以及探索和发现新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 知打下基础有理数2 .11 有理数1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0③了解.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经历本节的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把已知各数填入相应的数集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认识的数除,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讨论交流了小学里所学的之外,还有另一类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512…,,-3,,,0,-10,-9,-7,,3学生列举:365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议一议、分数,也有负0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整数、负分数.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试一试整正数零整数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那么整数又包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统称为有理数,含那些数分数呢(正数、那可不可以按数的性质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做一做负数)来分呢,试一试.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数的集合3(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分数集合、整数集合、什么是负数集合、试着归纳总结,试一试有理数集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 例812 -89 ,,,10%,,-,2004,0,,57… … … …分数集合整数集合负数集合正数集合【答案】228,2004,10%,,,,,...,-89,...负数集合正数集合812,,,-570,2004,-89,...,10%,,,...分数集合整数集合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2 例吗为什么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正数整数有理数分数负数零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答案】 . 分类标准不清楚,数混为一谈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点评】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B)3例是最小的正整数0① 是最小的有理数0② 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0④ 不是负数0③ 个个个个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a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4 例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0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a不一定,【答案】全面a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此题开放性较强.【点评】 .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认识备选例题²浙江温州)观察下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2004(6243,…你的理解是,________,,,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7354._________2,找出各项数的特点是本题关键所在,第一个数为【点拨】3所得的数.1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都加5【答案】6(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然后教师总结:由学生自己小结,和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的含义.0要特别注意“的圈中填上适合的数,使得圈内的数依次1-2-1请你在图.1 有理数集、正数集、分数集、负数集.•为整数集、所示.1-2-2答案不唯一,如图【答案】正有理数.有理数按正、负可分为 2零负有理数整数按整数分,可分为分数)你能自己再制定一个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另一种分类吗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你举例说明.2(的数,等于1的数,小于1)如将有理数分成大于1(【答案】的数.1例如对人按年龄可分为:)2(青年、少年、儿童、幼儿、婴儿、中年、老年..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和分数集,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 3 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呢分数集合负数集合负分数答案(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111,50%,0,3,-3,,,-722 0} ,3,{-7)整数集合1(11 } ,50%,-3,,{)分数集合2(221 } ,{-3)负分数集合3(21 50%} ,0,3,,{)非负数集合4(211 } ,50%,0,3,-3,,,{-7)有理数集合5(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2 不是自然数0B.A.整数就是自然数是整数而不是正数0D.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325(千克,)±25(某商店出售的三种规格的面粉袋上写着.)千克的字样,从中任意两袋,它们质量相±25(,千克)•± 千克.差最大的是提升能力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a.字母 4 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a说明a【答案】,负整数或负分数.0可以表示正整数,正分数,个5.某校对初一新生的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的测试,以能做 5名男10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为标准,生的测试成绩如下: 2 -1 2 -1 3 0 -1 -2 1 0 -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标(即达标率)10)这1(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10)这2()1(【答案】(个)10-1=49³5)2(;50% 开放探究.应用创新题 68若向东再米,12如果一个人从A地出发先走+米,8米记作+米,你能判断这个人此时在何20米,最后走-18米,又走+15走-处吗米处.5在A地西边【答案】.新中考题 7年元月某一天的天气预报中,2004²内蒙古赤峰)我市2004(克旗的最低温度是-‣,22宁城县的最低温度是-这一天宁城‣,26 (A)县的最低气温比克旗的最低气温高-8. D‣8. C‣-4. B‣4. A ‣(六)资料采撷原始的计算工具最早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计算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说明人们常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 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名珍藏着一件从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里,“基普”叫传基普是古人用来计数和记事的.意即打了绳结的绳子.,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曾命令一支部队守桥,他•世纪,6说公元前一要他们每守一天解开一个结,把一条打了结的皮带交给留守将士,直守到皮带上的结全部解完了才准撤退.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事.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办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个结.古人不仅用绳结计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这样,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早晨放牧到草地里,他们饲养的羊,如,傍出来一只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如果石子全部进去一只就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小石子.晚羊进栅栏时,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了;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必须立刻寻找.教学反思:为学生提供合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节课的教学,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去思考问,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探寻结果,题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抽象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学生的讨论,有方法型的,中受到启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增加.有技巧型的取长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深刻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短2 .2.1 数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②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数..过程与方法 2逐步形成应用①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数学的意识.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数轴的概念.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0m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学校,学校东课件展示 100m处分别有一个书店和一个超市,学校西150m•和西处分160m和表示书店、超市、邮局、D、C、B、A别有一个邮局和医院,分别用医院,你会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吗(学生画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0•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左右两边0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也就是本节内容──数轴.•都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1(点拨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拿出教学温度计,第四步:构是否有共同之处.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2(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做一做 4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试一试:,-3,,7吗0,-2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a则数轴上表示数是一个正数,a若讨论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a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与原点又相距了多少个长度单位•上小结整数能在数轴上都找到点吗分数呢___________•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所有的可见,都在原点的右边.___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左边,(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1 例43-2532②①③00④⑤⑥021-1-2⑦ ④③正确②错.没有正方向①错.没有原点【答案】⑦错.正方向⑥正确⑤错.单位长度不统一错.没有单位长度标错7 0 ,-,-3,,2 4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例3【答案】ABCED5-3 7,,D点表示--3,C点表示,B点表示4图中A点表示3.0E点表示的点在原点的什么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如果3 例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呢a表示-•位置上由数轴上数的特点不准得到,正数都在原点的右边,【提示】负数都在原点左边.原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个点与它对应,【答案】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数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点评】形结合.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又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4 例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线;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B)。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最新3篇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最新3篇篇一:数学《有理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
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
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正数、负数、零及其运算规则。
学会使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数轴运算。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进行基本的代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数轴的基本性质和数轴上的运算。
代数式的基本形式和代数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有理数运算中符号的处理。
数轴上点的位置与有理数大小关系的理解。
代数式中变量的代入和化简。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有理数的概念,如温度的变化、海拔的升降等。
提问学生已知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则,注重符号的处理。
通过实例演示数轴的基本性质和数轴上的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基本形式,讲解代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式,发现数学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回顾学生的练习情况和互动探究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
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利用数轴、图表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基础题知识点1 认识正数、负数和0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符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连云港中考)下列各数中是正数的为AA .3 B.-12 C.-2 D.02.(遵义中考)在0,-2,5,14,-0.3中,负数的个数是BA .1 B.2 C.3 D.4 3.下列各数:0,-1,-0.02,-3,53.2,8,-125,16,30%.属于正数的有:53.2,8,16,30%;属于负数的有:-1,-0.02,-3,-125;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有:0.知识点2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同一问题中出现的相反意义的量.如:如果收入18元记作+18元,那么支出12元记作-12元. 4.下列各组量中,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是A A .篮球比赛胜5场与负3场 B .上升与减小C .增产10 t 粮食与减产-10 t 粮食D .向东走3 km ,再向南走2 km5.(崇左中考)一个物体做左右方向的运动,规定向右运动4 m 记作+4 m ,那么向左运动4 m 记作A A .-4 m B.4 m C.8 m D.-8 m6.(成都中考)《九章算术》中注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今有两数若其意义相反,则分别叫做正数与负数.若气温为零上10 ℃记作+10 ℃ ,则-3 ℃表示气温为BA .零上3 ℃ B.零下3 ℃ C .零上7 ℃ D.零下7 ℃ 7.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使前后构成意义相反的量.(1)收入1 300元,支出500元; (2)增加300 kg ,减少100 kg ; (3)向东走50 m ,向西走60 m ;(4)顺时针旋转100°,逆时针旋转90°.8.(黔南月考)如果用+4 m 表示高出海平面4 m ,那么低于海平面5 m 可记作-5 m. 知识点3 正、负数的应用9.某班同学的标准身高为170 cm ,如果用正数表示身高高于标准身高的高度,那么: (1)5 cm 和-13 cm 各表示什么?(2)身高低于标准身高10 cm和高于标准身高8 cm各怎么表示?(3)既不高于标准身高,也不低于标准身高怎么表示?解:(1)5 cm表示比标准身高高5 cm;-13 cm表示比标准身高矮13 cm.(2)身高低于标准身高10 cm表示为-10 cm;身高高于标准身高8 cm表示为+8 cm.(3)既不高于标准身高,也不低于标准身高表示为0 cm.中档题10.若萧萧比萌萌重3千克记为+3,反过来萌萌比萧萧轻3千克记为CA.+3B.0C.-3D.-611.(黔南月考)下面对“0”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A①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②0只表示“什么也没有”;③0可以表示特定意义;④0是正数;⑤0是自然数.A.3B.4C.5D.012.产值增加-10万元的意义是产值减少10万元.13.(遵义期中)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李老师采用了一种记分法:小丽得93分,记作+8分,小明得80分,记作-5分.若小文的得分记作+2分,则小文的实际得分为87分.14.下面是几个家庭五月用电支出比上月用电支出的变化情况:赵力减少25%,肖刚增加10%,王辉减少17%,李玉增加5%,田红增加8%,陈佳减少12%.分别用正、负数写出这几家五月用电支出比上月支出的增长率.解:这六家五月用电支出比上月支出的增长率分别为:赵力-25%,肖刚+10%,王辉-17%,李玉+5%,田红+8%,陈佳-12%.15.如图,在生产图纸上通常用Φ300+0.2-0.5来表示轴的加工要求,这里Φ300表示直径是300 mm,+0.2和-0.5是指直径在(300-0.5)mm到(300+0.2)mm之间的产品都属于合格产品.现加工一批轴,尺寸要求是Φ45+0.03-0.04,请检验直径为44.97 mm和45.04 mm的两根轴是否为合格产品.解:这批轴的尺寸要求是在(45-0.04)mm到(45+0.03)mm之间,即尺寸在44.96 mm到45.03 mm之间都为合格,所以直径为44.97 mm的轴合格,直径为45.04 mm的轴不合格.综合题16.体育课上,对初三(1)班的学生进行了仰卧起坐的测试,以能做28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用正数来表示,不足的次数用负数来表示,其中10名女学生成绩如下:1,4,0,8,6,8,0,6,-5,-1.(1)这10名女生的达标率为多少?(2)没达标的同学做了几个仰卧起坐?解:(1)这10名女生的达标率为8÷10×100%=80%.(2)没达标的同学做仰卧起坐的个数分别是23个和27个.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基础题知识点 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可按正、负性质分类,也可按整数、分数分类: ①按正、负性质分类: ②按整数、分数分类:有理数⎩⎪⎨⎪⎧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1.(沈阳中考)0这个数CA .是正数 B.是负数 C .是整数 D.不是有理数2.(丽水中考)在数0,2,-3,-1.2中,属于负整数的是CA .0 B.2 C .-3 D.-1.2 3.既是分数又是正数的是DA .+2 B.-413 C .0 D.2.34.在+1,27,0,-5,-313这几个数中,整数有CA .1个 B.2个 C .3个 D.4个5.关于-3.1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 .是负数,不是分数 B .是负数,也是分数 C .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 .不是分数,是有理数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 .-2是负有理数 B.0不是有理数 C.25是正有理数 D.-0.01是负分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B①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②一个有理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 ③一个整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 ④一个分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A .1 B.2 C .3 D.4 8.有理数包含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9.请你写出两个既是负数,又是整数的数-1,-6(答案不唯一).10.下列各数:3,-5,-12,0,2,0.97,-0.21,-6,9,23,85,1.其中正数有7个,负数有4个,正分数有2个,负分数有2个.1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里:16,1,-1,-2 018,0.5,110,-13,-0.75,0,20%.(1)整数集合:{16,1,-1,-2 018,0,…}; (2)正分数集合:{0.5,110,20%,…};(3)负分数集合:{-13,-0.75,…};(4)正数集合:{16,1,0.5,110,20%,…};(5)负数集合:{-1,-2 018,-13,-0.75,…}.易错点 对有理数的相关意义理解不透彻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B .0既是整数也是负整数C .正整数、负整数统称为整数D .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中档题13.在数4.19,-56,-1,120%,29,0,-313,-0.97中,非负数有BA .3个 B.4个 C .5个 D.6个14.(遵义道真县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D①负分数一定是负有理数;②自然数一定是正数;③3.2不是整数;④0是整数;⑤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A .1个 B.2个 C .3个 D.4个 15.请按要求填出相应的2个有理数:(1)既是正数也是分数:212,34(答案不唯一);(2)既不是负数也不是分数:2,0(答案不唯一);(3)既不是分数也不是非负数:-3,-4(答案不唯一);(4)①是负数;②是整数;③能被2,3,5整除:-30,-60(答案不唯一). 16.在下表适当的空格里打上“√”号.17.如图,两个椭圆分别表示正数集合和整数集合.请在每个椭圆内填入6个数,其中有3个数既是正数又是整数,这3个数应填在A 处(填“A”“B”或“C”),你能说出两个椭圆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解:答案不唯一,如图.两个椭圆重叠部分表示正整数集合.综合题18.将一串有理数按下列规律排列,回答下列问题.(1)在A 处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负数排在A ,B ,C ,D 中的什么位置?(3)第2 018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排在对应于A ,B ,C ,D 中的什么位置? 解:(1)在A 处的数是正数. (2)负数排在B 和D 的位置.(3)第2 018个数是正数,排在对应于C 的位置.1.2.2 数轴基础题知识点1 数轴的概念及画法在数学中,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关于数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D A .一条直线B .有原点、正方向的一条直线C .有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D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2.下列是数轴的是D知识点2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一般地,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如:若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 是负数,b 是正数,c 是正数.(填“正”或“负”)3.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是AA.-2B.2 C .±2 D.0 4.如图,数轴上表示-2.75的点可能是DA.E 点B.F 点 C .G 点 D.H 点 5.在数轴上表示-5,0,3,12的点中,在原点右边的点有BA .1个 B.2个 C .3个 D.4个 6.数轴上表示-152的点在BA .-6与-7之间 B.-7与-8之间 C .7与8之间 D.6与7之间 7.数轴上表示-5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5. 8.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 ,B ,C ,D 表示的数.解:点A 表示0,点B 表示1.5,点C 表示-2,点D 表示3.9.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2,-2.5,0,13,-4.解:易错点 忽视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两个10.(黔东南锦屏县期中)在数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C A .2 B.-2 C .2或-2 D.1或-1中档题11.下列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是在-2的左边的是AA .-3 B.-2 C .-1 D.0 12.在数轴上,表示-1与-4两点之间有理数的点有DA .3个 B.2个 C .1个 D.无数个13.点A 为数轴上表示-2的点,当点A 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 时,点B 所表示的数为C A .2 B.-6 C .2或-6 D.不同于以上答案 14.如图,点A 表示的数是-4.(1)在数轴上表示出原点O ; (2)指出点B 表示的数;(3)在数轴上找一点C ,使它与点B 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那么点C 表示什么数? 解:(1)如图,原点O 在点A 的右侧距A 点4个单位长度. (2)点B 表示3. (3)点C 表示1或5.15.在数轴上,一只蚂蚁从原点出发,它先向右爬了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 ,再向右爬了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 ,然后又向左爬了10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1)画出数轴并标出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的位置; (2)写出A ,B ,C 三点表示的数;(3)根据点C 在数轴上的位置,C 点可以看作是蚂蚁从原点出发,向哪个方向爬了几个单位长度得到的? 解:(1)如图:(2)A ,B ,C 三点表示的数分别为4,6,-4.(3)C 点可以看作是蚂蚁从原点出发,向左爬了4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综合题16.(黔东南锦屏县期中)操作探究: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所示).操作一:(1)折叠纸面,使表示1的点与表示-1的点重合,则表示-3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操作二:(2)折叠纸面,使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①表示5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1,且点A在点B的左侧,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求A,B两点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解:因为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所以可确定表示1的点在折叠线上.因为A,B两点与折叠线的距离为11÷2=5.5,所以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4.5,6.5.1.2.3 相反数基础题知识点1 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如:1的相反数是-1. 1.(遵义中考)-3的相反数是BA .-3 B.3 C.13 D.-132.(黔南中考改编)2 018的相反数是BA .2 018 B.-2 018 C .-12 018 D.12 0183.(贵阳中考)在1,-1,3,-2这四个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AA .1和-1 B.1和-2 C .3和-2 D.-1和-24.(广州中考)如图,数轴上两点A ,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则点B 表示的数是BA.-6B.6 C .0 D.无法确定5.下列说法:①-7是相反数;②7是相反数;③-7是7的相反数;④-7和7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确的有B A .1个 B.2个 C .3个 D.4个6.(遵义道真县期中)若a 的相反数是-12,则a 的值是CA .2 B.-2 C.12 D.-127.若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CA .正数 B.负数 C .0 D.非负数 8.(漳州中考)如图,数轴上有A ,B ,C ,D 四个点,其中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是AA.点A 与点B.点A 与点C C .点B 与点D D.点B 与点C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 .一个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B .0没有相反数C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D .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可以在原点的同一侧 10.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10,-12,-4.8,53,-313,12 017,0.解:各数的相反数分别是:-10,12,4.8,-53,313,-12 017,0.知识点2 化简符号在任意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即a 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的相反数是0.如:化简-(-13)的结果是13.11.(黔南中考改编)化简-(-5)等于AA .5 B.-5 C.15 D.-1512.+(-3)的相反数是CA .-(+3) B.-3 C .3 D.+(-13)13.下面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的是D A .-(+9)与+(-9) B .-0.5与-(+0.5) C .-1.25与45D .+(-0.01)与-(-1100)14.化简下列各数:(1)-(+4); (2)-(-6); 解:-4. 解:6.(3)-(+3.9); (4)-(-34).解:-3.9. 解:34.易错点 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清15.-a 的相反数是a ;若-a 的相反数是-5,则a =-5.中档题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 .正数和负数互为相反数B .任何一个数的相反数都与它本身不相同C .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相反数D .数轴上原点两旁的两个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17.下列各对数:-1与+(-1),+(+1)与-1,-(-2)与+(-2),-(-12)与+(+12),-(+3)与-(-3),其中互为相反数的有DA .0对 B.1对 C .2对 D.3对18.在数轴上,若点A 和点B 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间的距离是8,则这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4,-4.19.(1)化简下列各数:①-[-(+1)]; 解:-[-(+1)] =-(-1) =1.②-[+(-8)];解:-[+(-8)]=8.③-(-a );解:-(-a )=a.④-[-(-a )];解:-[-(-a )]=-a.(2)化简过程中,你有何发现?化简结果的符号与原式中的“-”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解:最后结果的符号与“-”的个数有着密切联系,当“-”的个数是奇数时,最后结果为负数,当“-”的个数是偶数时,最后结果为正数.20.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将这些数连同它们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5,-534,+225,-2.8,7,+5.5.解:各数的相反数分别为: 1.5,534,-225,2.8,-7,-5.5.在数轴上表示略.综合题21.如图所示,已知A ,B ,C ,D 四个点在一条没有标明原点的数轴上.(1)若点A 和点C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则原点为点B ; (2)若点B 和点D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则原点为点C ;(3)若点A 和点D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原点O 的位置. 解:原点在B 和C 中间的点上,图略.1.2.4 绝对值 第1课时 绝对值基础题知识点1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读作a 的绝对值. 如:数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5,则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为5. 1.(1)-3到原点的距离是3,所以|-3|=3;(2)0到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3)2.4到原点的距离是2.4,所以|2.4|=2.4.2.|2 018|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2 018的点与原点的距离.3.在数轴上,绝对值为14,且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为-14. 知识点2 绝对值的计算4.(荆门中考)-2的绝对值是AA .2 B.-2 C.12 D.-125.(梧州中考)计算:|-15|=BA .-15 B.15 C .5 D.-56.(株洲中考)如图,数轴上点A 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为AA.2B.-2C .±2 D.以上均不对 7.(鄂州中考)-12的绝对值的相反数是BA.12B.-12C .2 D.-2 8.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DA .一个 B.两个 C .三个 D.无数个9.计算:|-3.7|=3.7,-(-3.7)=3.7,-|-3.7|=-3.7,-|+3.7|=-3.7. 10.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2;解:|+2|=2.(2)-7.2;解:|-7.2|=-(-7.2)=7.2. (3)-17;解:|-17|=-(-17)=17.(4)-813.解:|-813|=-(-813)=813.知识点3 绝对值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11.(1)①正数:|+5|=5,|12|=12;②负数:|-7|=7,|-15|=15; ③零:|0|=0;(2)根据(1)中的规律发现:不论正数、负数和零,它们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12.(黔西南望谟县期末)若|x +1|+|y -12|=0,则x =-1,y =12.13.(1)绝对值是4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3)是否存在绝对值是-5的数,为什么?解:(1)绝对值是4的数有两个,它们分别是4和-4. (2)绝对值是0的数只有一个,是0. (3)绝对值是-5的数不存在.理由:任意数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易错点 忽视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 14.若|a|=6,则a =DA .6 B.-6 C .8 D.±6中档题15.(教材P14习题T8变式)(咸宁中考)如图,检测4个足球,其中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从轻重的角度看,最接近标准的是C16.(天水中考)若x 与3互为相反数,则|x +3|等于AA .0 B.1 C.2 D.317.(丽水中考)如图,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如果点A ,B 表示的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点A 表示的数是BA.-4B.-2 C .0 D.4 18.(1)若|x|=|-2|,则x =±2; (2)若|m|=13,且m <0,则m =-13.19.化简: (1)-|-3|;解:原式=-3.(2)-|-(-7.5)|;解:原式=-|7.5|=-7.5.(3)+|-(+7)|.解:原式=+|-7|=7.20.计算:(1)|-18|+|-6|; 解:原式=18+6=24.(2)|-36|-|-24|; 解:原式=36-24=12.(3)|-313|×|-34|;解:原式=103×34=52.(4)|-0.75|÷|-74|.解:原式=34×47=37.综合题21.司机小李某天下午的营运全是在南北走向的鼓楼大街进行的.假定向南为正,向北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km):+15,-3,+14,-11,+10,+4,-26.(1)小李在送第几位乘客时行车里程最远?(2)若汽车耗油量为0.1 L/km ,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解:(1)小李在送最后一位乘客时行车里程最远,是26 km.(2)0.1×(|+15|+|-3|+|+14|+|-11|+|+10|+|+4|+|-26|)=8.3(L). 答: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8.3 L.第2课时 比较大小基础题知识点1 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如:如图,比较大小:a <b ,0>a ,0<b.1.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a >bB.b >a C .a >0 D.b>02.如图所示,根据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a ,b ,c 的大小关系是AA.a>b>cB.a>c>b C .b>c>a D.c>b>a3.有理数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 ,-a ,-1的大小关系是CA.-a<a<-1B.-a<-1<a C .a<-1<-a D.a<-a<-1 4.大于-2且小于3的整数有-1,0,1,2.5.请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用“<”号将这些数连接起来: -5,313,-2.5,0,-34,+1.解:如图:-5<-2.5<-34<0<+1<313.知识点2 利用法则比较大小有理数比较大小的规定:一般地,(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南宁中考)下列数中,最大的是DA .-2 B.0 C.-3 D.1 7.(贵阳中考)下列整数中,小于-3的整数是AA .-4 B.-2 C.2 D.3 8.(崇左中考)比较大小:0>-2(填“>”“<”或“=”).9.若a =-78,b =-58,则a ,b 的大小关系是a <b(填“>”“<”或“=”).10.写出一个小于-3的分数:答案不唯一,如:-323等.11.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和|-2|; 解:-(-3)>|-2|.(2)-(-4)和|-4|; 解:-(-4)=|-4|.(3)-45和-23;解:-45<-23.(4)-(-7)和-1. 解:-(-7)>-1.12.在一次游戏结束时,5个队的得分如下(答对得正分,答错得负分),A 队:-50;B 队:150;C 队:-300;D 队:0;E 队:100.请把这些队的得分按低分到高分排序.这次游戏的冠军是哪个队?解:-300<-50<0<100<150,这次游戏的冠军是B 队.易错点 误以为绝对值小于某正数的所有整数只有非负数,从而漏解13.绝对值小于6的整数有11个,它们分别是±5,±4,±3,±2,±1,0;绝对值大于3且小于6的整数是±5,±4.中档题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 .两个有理数,绝对值大的数离原点远B .两个有理数,其中较大的在右边C .两个负有理数,其中较大的离原点近D .两个有理数,其中较大的离原点远 15.(黔南月考)下列式子中成立的是BA .-|-5|>4 B.-3<|-3| C .-|-4|=4 D.|-5.5|<516.(遵义桐梓县期中)若a ,b 为有理数,a >0,b <0,且|a|<|b|,则a ,b ,-a ,-b 的大小关系是C A.b <-a <-b <a B .b <-b <-a <a C .b <-a <a <-b D .-a <-b <b <a17.(黔东南锦屏县期中)若|x|=2,|y|=5,且x >y ,则x =±2,y =-5. 18.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3)与0;解:化简:-(+3)=-3,因为负数小于零,所以-(+3)<0.(2)-45与-|-34|;解:化简:-|-34|=-34,因为|-45|=45=1620,|-34|=34=1520,且1620>1520,所以-45<-|-34|.(3)-π与-|-3.14|.解:化简:-|-3.14|=-3.14,因为|-π|=π,|-3.14|=3.14,且π>3.14, 所以-π<-|-3.14|.19.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把这些数由大到小用“>”号连接起来. 3.5,3.5的相反数,-12,绝对值等于3的数,最大的负整数.解:各数分别为:3.5,-3.5,-12,±3,-1.在数轴上表示如图:这些数由大到小用“>”号连接为: 3.5>3>-12>-1>-3>-3.5.20.下表记录了我国几个城市某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1)(2)这几个城市从北向南的顺序依次是哈尔滨、北京、南京、武汉、广州,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地理位置与气温变化的关系.解:(1)-18.5 ℃<-4.6 ℃<2.6 ℃<3.8 ℃<13.2 ℃. (2)越往南平均气温越高.小专题1 绝对值的应用类型1 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 1.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1)-0.1与-0.2;解:因为|-0.1|=0.1,|-0.2|=0.2,且0.1<0.2, 所以-0.1>-0.2.(2)-45与-56;解:因为|-45|=45=2430,|-56|=56=2530,且2430<2530,所以-45>-56.(3)-821与-|-17|.解:-|-17|=-17.因为|-821|=821,|-17|=17=321,且821>17,所以-821<-|-17|.类型2 利用绝对值的性质求字母的值2.已知|a|=3,|b|=13,且a <0<b ,则a ,b 的值分别为BA .3,13 B.-3,13 C .-3,-13 D.3,-133.(镇江中考)若有理数a 满足|a -12|=32,则a 对应于图中数轴上的点可以是A ,B ,C 三点中的点B.4.如果|a|=8,|b|=5,且a<b ,试求a ,b 的值. 解:因为|a|=8,所以a =±8. 因为|b|=5,所以b =±5.因为a<b ,所以a =-8,b =5或a =-8,b =-5.5.根据|x|是非负数,且非负数中最小的数是0,解答下列问题: (1)当x 取何值时,|x -2 018|有最小值?这个最小值是多少? (2)当x 取何值时,2 019-|x -1|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多少? 解:(1)当x =2 018时,|x -2 018|有最小值,这个最小值是0. (2)当x =1时,2 019-|x -1|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2 019.类型3绝对值在生活中的应用6.一只可爱的小虫从点O出发,在一条直线上来回爬行,假定向右爬行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左爬行的路程记为负数,小虫爬行的各段路程(单位:cm)依次记为+5,-3,+10,-8,-6,+12,-10,在爬行过程中,如果小虫每爬行1 cm就奖励2粒芝麻,那么小虫一共可以得到多少粒芝麻?解:小虫爬行的总路程为|+5|+|-3|+|+10|+|-8|+|-6|+|+12|+|-10|=5+3+10+8+6+12+10=54(cm).小虫得到的芝麻数为54×2=108(粒).答:小虫一共可以得到108粒芝麻.周周练(1.1~1.2)(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遵义中考)如果+30 m 表示向东走30 m ,那么向西走40 m 表示为BA .+40 m B.-40 m C .+30 m D.-30 m 2.(玉林中考)12的相反数是AA .-12 B.12 C .-2 D.23.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可能是CA.1.5B.-1.5 C .-2.6 D.2.6 4.在0,1,-2,-3.5这四个数中,是负整数的是CA .0 B.1 C .-2 D.-3.5 5.(六盘水中考)大米包装袋上(10±0.1)kg 的标识表示此袋大米重A A .(9.9~10.1)kg B.10.1 kg C .9.9 kg D.10 kg6.(咸宁中考)下表是某市四个景区今年2月份某天6时的气温,其中气温最低的景区是CA.潜山公园7.(遵义桐梓县期中)若|2a|=-2a ,则a 一定是DA .正数 B.负数 C .正数或零 D.负数或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0B .在数轴上,右边的数的绝对值比左边的数的绝对值大C .数轴上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D .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的数的绝对值越大 9.下列各对数中,相等的是B A .-(-34)和-0.75B .+(-0.2)和-(+15)C .-(+1100)和-(-0.01)D .-(-315)和-(+165)10.绝对值小于11.1的整数有DA .11个 B.12个 C .22个 D.23个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遵义月考)比较大小:0>-0.01.12.一个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个数是0.13.点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线段AB 的长度为7.14.若|a -1|+|b -3|=0,则a +b =4.15.有理数中,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16.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点B ,则点B 表示的数是-3,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 ,则点C 表示的数是+2.17.如图,将一刻度尺放在数轴上(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 cm),刻度尺上“1 cm ”和“9 cm ”分别对应数轴上的-3和x ,那么x 的值为5.18.观察下列各数:-12,23,-34,45,-56,…,根据它们的排列规律写出第2 018个数为2 0182 019.三、解答题(共46分)19.(16分)计算: (1)|-21|+|+6|; 解:原式=21+6=27.(2)|-2 019|-|+2 018|; 解:原式=2 019-2 018=1.(3)|+223|×|-9|;解:原式=223×9=24.(4)|-34|÷|-178|.解:原式=34÷178=25.20.(9分)已知一组数:|-2|,-2,+(-0.5),-1.5,1.5,0. (1)画一条数轴,并把这些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2)把这些数分别填在下面对应的集合中: 负数集合:{-2,+(-0.5),-1.5,…}; 分数集合:{+(-0.5),-1.5,1.5,…}; 非负数集合:{|-2|,1.5,0,…};(3)请将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用“<”号连接) 解:(1)如图:(3)-2<-1.5<+(-0.5)<0<1.5<|-2|.21.(10分)北京航天研究院所属工厂,制造“神舟十号”飞船上的一种螺母,要求螺母内径可以有±0.02 mm的误差,抽查5个螺母,超过规定内径的毫米数记作正数,没有超过规定内径的毫米数记作负数,检查结果如下:+0.01,-0.018,+0.026,-0.025,+0.015.(1)指出哪些产品是合乎要求的?(即在误差范围内的)(2)指出合乎要求的产品中哪个质量好一些?(即最接近规定尺寸)解:(1)+0.026>0.02,-0.025<-0.02,不在要求范围内,故不合乎要求,其他均合乎要求,故答案为+0.01,-0.018,+0.015.(2)绝对值越接近0,质量越好,+0.01到0的距离小于-0.018和+0.015到0的距离,最接近0,所以质量更好,故答案为+0.01.22.(11分)(黔东南凯里市期中)一辆货车从超市出发,向东走了2 km到达小彬家,继续向东走了2.5 km到达小舒家,又向西走了8.5 km到达小明家,最后回到超市.(1)以超市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用1 cm表示1 km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小彬、小明、小舒家的位置;(2)小明家距小彬家多远?(3)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解:(1)如图所示.(2)在数轴上,表示小明家的点与表示小彬家的点距离6个单位长度,所以小明家距小彬家6 km.(3)|2|+|2.5|+|8.5|+|8.5-2-2.5|=17(km).答:货车一共行驶了17 km.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基础题知识点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如:在每题后面的横线上填写和的符号和结果: (1)(-3)+(-5)=-(3+5)=-8; (2)(-16)+6=-(16-6)=-10.1.下列各式的结果,符号为正的是CA .(-3)+(-2) B.(-2)+0 C .(-5)+6 D.(-5)+5 2.(北海中考)计算(-2)+(-3)的结果是AA .-5 B.-1 C .1 D.5 3.(遵义期末)计算:(-12)+5=BA .7 B.-7 C .17 D.-17 4.(玉林中考)下面的数与-2的和为0的是AA .2 B.-2 C.12 D.-125.如果两个数的和是正数,那么DA .这两个数都是正数B .一个为正,一个为零C .这两个数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D .必属上面三种情况之一 6.计算:(1)-9+(-11); (2)15+(-7); 解:原式=-20. 解:原式=8.(3)-7+5; (4)120+(-120); 解:原式=-2. 解:原式=0.(5)0+(-12); (6)-2.5+(-3.5).解:原式=-12. 解:原式=-6.知识点2 有理数加法的应用7.(十堰中考)气温由-2 ℃上升3 ℃后是AA .1 ℃ B.3 ℃ C .5 ℃ D.-5 ℃8.一个物体在数轴上做左右运动,规定向右为正,按下列方式运动,列出算式表示其运动后的结果: (1)先向左运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运动7个单位长度.列式:-2+7; (2)先向左运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运动7个单位长度.列式:-5+(-7).9.一艘潜艇所在高度为-80 m ,一条鲨鱼在潜艇上方30 m 处,则鲨鱼所在高度为-50 m.10.已知飞机的飞行高度为10 000 m ,上升3 000 m 后,又上升了-5 000 m ,此时飞机的高度是8 000m. 易错点 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理解不透彻 11.计算:(-3.16)+2.08. 解:原式=-(3.16-2.08)=-1.08.中档题12.(安顺中考)计算-|-3|+1结果正确的是CA .2 B.3 C.-2 D.4 13.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 +b 的值AA.大于0B.小于0 C .小于a D.大于b 1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D A .若a>0,b>0,则a +b>0 B .若a<0,b<0,则a +b<0C .若a>0,b<0,且|a|>|b|,则a +b>0D .若a<0,b>0,且|a|>|b|,则a +b>015.(遵义桐梓县期中)若x 是-3的相反数,|y|=5,则x +y 的值为D A .2 B.8 C .-8或2 D.8或-216.已知A 地的海拔为-53 m ,而B 地比A 地高30 m ,则B 地的海拔为-23m. 17.已知两个数556和-823,这两个数的相反数的和是256.18.计算:(1)(-112)+(+23);解:原式=-56.(2)3.51+(-7.02); 解:原式=-3.51.(3)315+(-225);解:原式=45.(4)-3.75+(-214).解:原式=-6.综合题19.已知|m|=2,|n|=3,求m+n的值.解:因为|m|=2,所以m=±2.因为|n|=3,所以n=±3.当m=2,n=3时,m+n=2+3=5;当m=2,n=-3时,m+n=2+(-3)=-1;当m=-2,n=3时,m+n=(-2)+3=1;当m=-2,n=-3时,m+n=(-2)+(-3)=-5.故m+n的值为±1或±5.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基础题知识点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1.(遵义月考)计算5-3+7-9+12=(5+7+12)+(-3-9)是应用了D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C.分配律D.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2.在下面的计算过程后面填上运用的运算律.计算:(-2)+(+3)+(-5)+(+4).解:原式=(-2)+(-5)+(+3)+(+4)(加法交换律)=[(-2)+(-5)]+[(+3)+(+4)](加法结合律)=(-7)+(+7)=0.3.计算:(1)(-0.8)+1.2+(-0.7)+(-2.1)=[(-0.8)+(-0.7)+(-2.1)]+1.2=(-3.6)+1.2=-2.4;(2)32.5+46+(-22.5)=[32.5+(-22.5)]+46=10+46=56.4.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1)24+(-15)+7+(-20);解:原式=(24+7)+[(-15)+(-20)]=31+(-35)=-4.(2)18+(-12)+(-18)+12;解:原式=[18+(-18)]+[(-12)+12]=0+0=0.(3)0.36+(-7.4)+0.5+(-0.6)+0.14;解:原式=(0.36+0.14)+[(-7.4)+(-0.6)]+0.5=0.5+(-8)+0.5=-7.(4)(-51)+(+12)+(-7)+(-11)+(+36).解:原式=[(-51)+(-7)+(-11)]+[(+12)+(+36)]=-69+48。
1.2.1有理数(教案,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2024)

1.2.1有理数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2.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探索的过程,能够把所给的有理数分类到相应的数集中,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3.体会有理数与实际生活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不同分类.【课时安排】本节用1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活动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课,探究整数问题1.小明从天气预报中得到如下信息:某地今天的最高气温为7℃,最低气温达到-11℃,平均气温是0℃,而今天北京的气温-3℃~8℃.这里出现了哪些数?我们到目前为止学过了哪些数?学生活动:交流总结归纳,这里的数有正的整数、0、负的整数.教师活动:(1)给学生活动评价,说明负的整数叫负整数。
(2)提出问题这些数在一起时,我们把它叫什么数最合适?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为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二、合作探究活动二:探究分数问题2.前面我们学习了正分数、负分数,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叫做什么数呢?学生活动:类比整数讨论.教师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类比整数的说法,叫分数.问题3.下列数是分数吗?0.1、0.3、0.5-学生活动:交流总结,这里的数10.110=,10.33=是正分数,10.52-=-是负分数.教师活动:评价学生交流总结的结论,强调: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学都可以化为分数。
问题4.整数能否看成分数的形式?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举例说明.教师活动: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强调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形式。
活动三:探究有理数问题5.整数和分数都可以统一写成分数的形式,能写成分数形式的数叫什么数?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教师活动: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强调能够写分数的形式的数叫有理数,反过来任何一个有理数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举例说明。
活动四:探究有理数的分类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按什么标准来分类师生活动:按两种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得到如下两种分类形式。
有理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课时教案

1.2 有理数-第一课时(参考课时:2课时)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理解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整数或分数或有理数。
②会初步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③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会画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整数或分数。
④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1.2 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启发式教学,设法引导学生去归纳、整理。
②引导同学动笔画,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②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①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②数轴的三要素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教学。
2.2 教学难点①给一个数能正确说出它属于的集合。
②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3 专家建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我们进行数学教学,不能只给学生讲结论,因为任何数学理论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数学活动,应该暴露数学活动过程。
也只有在数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这一节课,从数的分类,到数轴的介绍,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和方法,然后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判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目的。
4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引导同学进行数的分类——有理数概念介绍——有理数的分类——集合概念初步——数轴介绍及画法——数轴与有理数对应关系——课程小结——巩固练习5 教学用具6 教学过程6.1 情境引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战绩辉煌。
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个成绩打破了12.96的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男子田径金牌0的突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1.2有理数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有理数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2.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过程方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能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都要求不重不漏。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合作,使分数、整数在引入负数的基础上达到完善,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复习引入】1. 我们知道,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有限小数0.37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无限循环小数•3.0也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所有的有限小数都是分数吗? 所有的无限循环小数呢?结论: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想一想:小数3.14159265是分数吗?圆周率π为什么不是分数?你能确定小数3.14159265…是不是分数吗?2.小学所学的整数只包括正整数和零,也就是自然数.学了负整数以后,今后我们所指的整数与小学时所学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对,还有负整数。
结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3. 下列负数哪些是负分数?-12, 73-, -0.33, •-3.5. 【教学过程】 1. 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 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请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大括号里:1, 0.0708, -700, -3.88, 0, 3.14159265, 237-, ••32.0.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分数集合:{ …}(注意:大括号内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补充:所有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所有整数组成整数集合,所有分数组成分数集合,所有正数和0组成非负数集合,所有正整数和0组成自然数集合……2.归纳概念: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5.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能够求解简单的乘方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通过实际例题的分析与解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巩固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1-2页的练习题,涉及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简单的加减运算。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算能力提升:
-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涵盖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及括号的运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运算规则、相反数和绝对值等知识点。
2.归纳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有理数运算的注意事项。
3.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有理数的奥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发现有理数的运算规律。
-利用数轴、符号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有理数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实际例题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他们从整数运算向有理数运算过渡,降低学习难度。
-对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版本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算上..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1 正数和负数1 . 14 有理数2 . 15 有理数的加减法3 . 1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4 有理数的乘方5 . 1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 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符号的确定基础上注意绝对值的运算,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正数和负数1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①了解正数与负数的引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③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过程与方法 2训练学生运,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让学生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学重点难点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的含义.0•反意义的量,理解难点:负数的引入和理解.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课件展示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 1米和50张课桌,汽车向东80张课桌与卖出90‣,买进5‣和零下7米等.120向西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想一想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2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读作负)“-”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用算述里学过的数表示,.号来表示(零除外)一位同学任意说出具有相反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活动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是正数还是负0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讨论• 数?号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的数,0正数是大于【总结】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0(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1 例【提示】、“后”与“前”,“下降”与“上升”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收入”与“支出”等.、“得到”与“失去”、“高于”与“低于”旨在考查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具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点评】有相反意义量的能力.克0.0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2 例克表示什么?0.03那么-•克,0.02记作+0.03表示比标准质量低【答案】克.可记为6.4%年美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3 2001例.7.5% +可记为7.5%,中国增长-6.4% 备选例题•个时间单位,1分钟为45²山东淄博)某项科学研究以2004(10,0时为10并记为每天上午时以后记为正.例10时以前记为负,(应记为7:45上升依此类推,等等.1记为10:45,-1记为9:15如,)A.3B.-3C.-2.5D.-7.45分135相差10与7:45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点拨】钟.B 【答案】(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正数就是我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既不是正数0.另外,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也不是负数.,2,-1填空. 1,81 个数是–81…第 -8 , -7 , 6 ,-5,4,-3.2005 个数是–2005第数字绝对值的排列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通过观察可见,【提示】符号是负正相间,第奇数个数为负,第偶数个数为正.从绝对值和符号两方面考虑.,本题属于找规律问题【点评】(存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1-1-1表. 2:)入记为“+”表 1-1-1 六五四三二一日星期(元)-2.6 +10 -0.9 -2.1 -1.2 +5.0 16 +)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1(元.31元, 6.8【答案】)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多了还是少了?2(多了.【答案】)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3(各种记账的优劣.【答案】用文字说明,但前者更简洁.,1个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4.数学游戏: 3.(负号)表示“蹲”“-”,.用“+”表示“站”4,3,2个同4、第1,则第+4,-3,-2,+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学站,第,-1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3、第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4、第2,如果第+4,+3,-2;作小小的“惩罚”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4)增加游戏难度,把2(.的游戏;1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所有“命令”或“数据”•)这不仅仅是游戏哟!在电脑中,3(“翻译”没有特别的例如,表示的.(特别是二进制数)都是用有理数程序,电脑就不明白你给屏幕上的卡通人下的是“站”还是“蹲”的命令,这时,就可输入正负数以区别不同的姿势.(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填空题 1(-吨记为20吨,那么浪费+30吨记为30)如果节约用水1吨.204)如果2(. -8 年前记作8,那么4年后记作+吨表示100吨,那么+7吨记作-7)如果运出货物3(运进货.吨100物,小阳体重减少了3,记作+3kg)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4(. 2kg ,则小阳增长了2 kg米,下午0.5米,记作-0.5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12.中午 20.5时,水位又上涨了5米,下午1水位上涨了•时,1 米.时的水位;5时和下午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水位高多少?12时的水位比中午5)下午2(1时,水位-5米;下午0.5时,水位1)下午1(【答案】(米)0.5+1=1.5)2(米提升能力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50.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 3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49.8公斤,49公斤,52量如下: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0.2,-1, +2【答案】.有没有这样的有理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是【答案】.0.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5116,3.14,0,-1.3,-2,4,,,-0.02,15- 37716,0.02,15;负数:-,3.14,1.3,4,正数:【答案】711-2,-371开放探究12.同学聚会,约定在中午 6点到会,早到的记为正,迟到的记•点,-1.5点,最迟到的同学记为3为负,结果最早到的同学记为+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到的吗?最早到的同学比最迟到的同学早多少小时?点半到,最1点到,最迟的是下午9最早的同学上午【答案】个小时.4.5早的比最迟的早到.新中考题 7‣,15‣,冷库B的温度是-5²玉林)冷库A的温度是-2004(则温度高的是冷库• .A教学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数学课为学生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负数的引入-----学生在动手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亲自操作的机会,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取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再从而获得新知,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创造的过程,为学生今后获取新知以及探索和发现新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知打下基础有理数2 .11 有理数1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0③了解.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经历本节的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把已知各数填入相应的数集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认识的数除,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讨论交流了小学里所学的之外,还有另一类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512…5.2, -7.4,-3,,,0,-10,-9,-7,5.7,3学生列举:365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议一议、分数,也有负0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整数、负分数.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试一试整正数零整数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那么整数又包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统称为有理数,含那些数?分数呢?(正数、那可不可以按数的性质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做一做负数)来分呢,试一试.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数的集合3(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分数集合、整数集合、什么是负数集合、试着归纳总结,试一试有理数集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 例812-89 ,0.67,10.l,10%,-0.23456,-,2004,0,3.1416,57… … … …分数集合整数集合负数集合正数集合【答案】228,2004,10%,,-3.1416,-7510.1,0.67,...-0.23456,-89,...负数集合正数集合812,,-3.1416,-570,2004,-89,...-0.23456,10%,10.1,0.67,...分数集合整数集合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2 例吗?为什么?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正数整数有理数分数负数零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答案】. 分类标准不清楚,数混为一谈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点评】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B)3例是最小的正整数0①是最小的有理数0②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0④不是负数0③个 D.4个C.3个 B.2个 A.1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a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4 例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0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a不一定,【答案】全面a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此题开放性较强.【点评】.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认识备选例题²浙江温州)观察下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2004(6243,…你的理解是,________,,,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7354._________2,找出各项数的特点是本题关键所在,第一个数为【点拨】3所得的数.1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都加5【答案】6(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然后教师总结:由学生自己小结,和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的含义.0要特别注意“的圈中填上适合的数,使得圈内的数依次1-2-1请你在图.1有理数集、正数集、分数集、负数集.•为整数集、所示.1-2-2答案不唯一,如图【答案】381120.4-5正有理数.有理数按正、负可分为 2零负有理数整数按整数分,可分为分数)你能自己再制定一个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另一种分类吗?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你举例说明.2(的数,等于1的数,小于1)如将有理数分成大于1(【答案】的数.1例如对人按年龄可分为:)2(青年、少年、儿童、幼儿、婴儿、中年、老年..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和分数集,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 3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呢?分数集合负数集合负分数答案(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1 11-0.3 ,50%,0,3,-3,,0.125, -7220} ,3,{-7)整数集合1(11-0.3} ,50%,-3,,{0.125)分数集合2( 221-0.3} ,{-3)负分数集合3(2150%} ,0,3,,{0.125)非负数集合4(211-0.3} ,50%,0,3,-3,,0.125,{-7)有理数集合5(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2不是自然数0B.A.整数就是自然数是整数而不是正数0D.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325(千克,)0.1±25(某商店出售的三种规格的面粉袋上写着.)千克的字样,从中任意两袋,它们质量相0.3±25(,千克)0.2•±千克. 0.6 差最大的是提升能力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a.字母 4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a说明a【答案】,负整数或负分数.0可以表示正整数,正分数,个5.某校对初一新生的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的测试,以能做 5名男10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为标准,生的测试成绩如下: 2 -1 2 -1 3 0 -1 -2 1 0 -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标(即达标率)?10)这1(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10)这2()1(【答案】(个)10-1=49³5)2(;50%开放探究.应用创新题 68若向东再米,12如果一个人从A地出发先走+米,8米记作+米,你能判断这个人此时在何20米,最后走-18米,又走+15走-处吗?米处.5在A地西边【答案】.新中考题 7年元月某一天的天气预报中,2004²内蒙古赤峰)我市2004(克旗的最低温度是-‣,22宁城县的最低温度是-这一天宁城‣,26(A)县的最低气温比克旗的最低气温高-8. D‣8. C‣-4. B‣4. A ‣(六)资料采撷原始的计算工具最早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计算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说明人们常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名珍藏着一件从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里,“基普”叫传基普是古人用来计数和记事的.意即打了绳结的绳子.,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曾命令一支部队守桥,他•世纪,6说公元前一要他们每守一天解开一个结,把一条打了结的皮带交给留守将士,直守到皮带上的结全部解完了才准撤退.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事.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办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个结.古人不仅用绳结计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这样,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早晨放牧到草地里,他们饲养的羊,如,傍出来一只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如果石子全部进去一只就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小石子.晚羊进栅栏时,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了;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必须立刻寻找.教学反思:为学生提供合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节课的教学,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去思考问,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探寻结果,题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抽象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学生的讨论,有方法型的,中受到启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增加.有技巧型的取长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深刻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短2 .2.1 数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①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②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数..过程与方法 2逐步形成应用①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数学的意识.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数轴的概念.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0m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学校,学校东课件展示100m处分别有一个书店和一个超市,学校西150m•和西处分160m和表示书店、超市、邮局、D、C、B、A别有一个邮局和医院,分别用医院,你会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吗?(学生画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0•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左右两边0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也就是本节内容──数轴.•都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1(点拨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拿出教学温度计,第四步:构是否有共同之处.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2(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做一做4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试一试:,-3,1.5,7吗?0,-2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a则数轴上表示数是一个正数,a若讨论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a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与原点又相距了多少个长度单位?•上?小结整数能在数轴上都找到点吗?分数呢?___________•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所有的可见,都在原点的右边.___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左边,(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1 例43-25321210-1210-1②①③1-1-321-1-2④⑤⑥21-1-2⑦④③正确②错.没有正方向①错.没有原点【答案】⑦错.正方向⑥正确⑤错.单位长度不统一错.没有单位长度标错70 ,-,-3,1.5,2 4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例 3【答案】ABCED5-1-41-2-5420-337,,D点表示--3,C点表示1.5,B点表示4图中A点表示3.0E点表示的点在原点的什么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如果3 例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呢?a表示-•位置上?由数轴上数的特点不准得到,正数都在原点的右边,【提示】负数都在原点左边.原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个点与它对应,【答案】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数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点评】形结合.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又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4 例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线;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B)。
有理数教案(精选多篇)

有理数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有理数》教案2《有理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能力目标: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情感态度:让学生了解有关负数的历史、体会负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意义.难点: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础分均为0分.两个队答题情况见书上第23页.二、分析探索、问题解决分组讨论扣的分怎样表示?用前面学的数能表示吗?数怎么不够用了?引出课题.讲授正数、负数、有理数的定义.用负数表示比“0”低的数,如:-10,读作负10,表示比0低10分的数. 启发学生再从生活中例举出用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三、巩固练习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______;(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______;(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______;(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______.分析:用正、负数可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用负数表示;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定为用正数表示,则另一个方向用负数表示;如运进与运出,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买进与卖出,胜与负等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向东5米”与“向西10米”不是相反意义的量;b.如果汽球上升25米记作+25米,那么-15米的意义就是下降-15米;c.如果气温下降6℃记作-6℃,那么+8℃的意义就是零上8℃;d.若将高1米设为标准0,高1.20米记作+0.20米,那么-0.05米所表示的高是0.95米.三、小结回顾、纳入体系学生交流回顾、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如下:概念:正数、负数、有理数.分类:有理数的分类:两种分法.应用:有理数可以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第二篇:有理数减法教案一、课题2.4有理数的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三、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四、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五、教学用具三角尺、小黑板、小卡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计算:(1)(-2.6)+(-3.1);(2)(-2)+3;(3)8+(-3);(4)(-6.9)+0.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1)-(-6);(2)-(+8);(3)+(-7);(4)+(+4);(5)-(-9);(6)-(+3).3.填空:(1)______+6=20;(2)20+______=17;(3)______+(-2)=-20;(4)(-20)+______=-6.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法运算.如_____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问题1(1)(+10)-(+3)=______ ;(2)(+10)+(-3)=______.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即 (+10)-(+3)=(+10)+(-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问题2(1)(+10)-(-3)=______ ;(2)(+10)+(+3)=______.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2)的结果是多少?于是,(+10)-(-3)=(+10)+(+3).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减数变号(减法============加法)(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计算:(1)(-3)-(-5);(2)0-7.例2计算:(1)18-(-3);(2)(-3)-18;(3)(-18)-(-3);(4)(-3)-(-18).通过计算上面一组有理数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被减数,在有理数减法中,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了,只要减去一个负数,其差就大于被减数.例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阅读课本63页例3(四)、小结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五)、课堂练习1.计算:(1)-8-8; (2)(-8)-(-8);(3)8-(-8);(4)8-8;2.计算:(1)16-47;(2)28-(-74);(3)(-37)-(-85);(4)(-54)-14;(5)123-190;(6)(-112)-98;(7)(-131)-(-129);(8)341-249.3.计算:(1)1.6-(-2.5);(2)0.4-1;(3)(-3.8)-7;(4)(-5.9)-(-6.1);(5)(-2.3)-3.6;(6)4.2-5.7;(7)(-3.71)-(-1.45);(8)6.18-(-2.93).利用有理数减法解下列问题4.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m,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m.两处高度相差多少?八、布置课后作业:课本习题2.6知识技能的2、3、4和问题解决1九、板书设计2.5有理数的减法(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例1、例2、例3(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十、课后反思第三篇:有理数的减法教案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赵英俊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2.2.2 有理数的除法(第1课时)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2.2有理数的乘除法2.2.2 有理数的除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以及分数的化简.【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法则,体会转化思想,会将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法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应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理数除法的两种法则.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直尺、倒数图片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根据实验测定,高度每增加1km,气温大概下降6℃.某登山运动员攀登某高峰的途中发回信息,报告他所在高度的温度是-15℃,当时地面气温为3℃.请问你能确定登山运动员所在的位置高度吗?(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教师问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学生回答:50×20=100.教师问2: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学生回答:100 ÷50=20.教师问3: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互为逆运算.教师问4:引入负数后,如何计算有理数的除法呢?例如8÷(-4).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根据除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4相乘得8.因为(-2)×(-4)=8所以 8÷(-4)=-2 ①另外,我们知道,8×(-)=-2 ②由①、②得 8÷(-4)=8×(-)③③式表明,一个数除以-4可以转化为乘以-来进行,即一个数除以-4, 等于乘以-4的倒数-.教师问5:对于其他的数是不是也可以呢?请完成下面的题目:(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中间组由上到下答案依次为:-2,-6,4,-8;右边组由上到下5答案依次为:-2,-6,4,-8;5教师问6:上面各组数计算结果有什么关系?由此你能得到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了吗?学生回答:上面各组数计算结果相等,有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进行计算.教师问7:观察下列两组式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吗?(出示课件7)学生回答: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教师问8:除数能为0吗?学生回答:不能为0.教师问9:换其他数的除法进行类似讨论,是否仍有除以a(a≠0)可以转化为乘以呢?[例如(-10)÷(-0.4)]学生做题后回答:仍然可以.总结点拨:从而得出有理数除法法则:(出示课件8)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法则也可以表示成:a÷b=a·(b≠0),其中a、b表示任意有理数(b≠0)例如:教师问10:利用上面的除法法则计算下列各题.(出示课件9)(1)(–54)÷ (–9);(2)(–27) ÷3;(3)0 ÷ (–7);(4)(–24) ÷(–6).学生回答:(1)6;(2)-9;(3)0;(4)4教师问11:从上面我们能发现商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教师问12: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了两个除法法则,那么两个法则是不是都可以用于解决两数相除呢?(出示课件11)师生共同解答如下:1. 两个法则都可以用来求两个有理数相除.2. 如果两数相除,能够整除的就选择法则二,不能够整除的就选择用法则一.例1:计算:(出示课件12)(1)(–36) ÷ 9;(2)(-1225)÷(-35)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36) ÷ 9= –(36×19 )= –4;(2)例2:化简下列各式:(出示课件14)(1) ―123 ;(2)―45―12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2)例3:计算:(出示课件)(1) (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原式=====点拨:如果有带分数,可以将带分数写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的和,利用分配律进行运算,更加简便.(2)原式== 1点拨:将小数化为分数.总结点拨:1. 有理数除法化为有理数乘法以后,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2. 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乘除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9-22)1. (–21) ÷7的结果是( )A.3B.–3 C.13D. –132. 计算:(–12) ÷ 3=_______.3. 填空:(1)若a,b互为相反数,且a ≠ b,则ab=________;(2)当a < 0时,|a|a=_______;(3)若a>b,ab<0,则a,b的符号分别是__________.(4)若–3x=12,则x =_____.4.若|2x+6|+|3―y|=0,则xy=_________.5. (1)计算;(2). 计算;(3)计算参考答案:1.B2.-43.(1)-1;(2)-1;(3)a>0,b<0;(4)-44.-1 解析:由题意得,|2x+6|+|3―y|=0,解得x=-3,y=3,所以xy =―33=-1.5.解:(1)原式==(2)原式==(3)原式==(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4.2)36页到37页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镇中教课设计1.1.1 正数和负数( 1)[学习目标 ]1、理解正数和负数的观点,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仍是负数2、会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3、理解数 0 的意义[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一)叙述: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第一章有理数.1.1.1 正数和负数(教师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课目的呢?请看投影(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正数和负数的观点,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仍是负数2、会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3、理解数 0 的意义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如何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依据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 P1-3练习前方)① 理解正数的观点,会模仿正数的观点,解说负数的含义;②理解正数、负数和0 表示的实质含义,注意黄色书签的内容;③回答 P3“思虑”中的问题。
若有疑部问,能够小声讨教同桌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敦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舞学生怀疑问难。
(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
懂了的请举手。
好下边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2、检测题 P3:1、2、3、4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改集错误会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改正: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这四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解的请举手(指名改正)(二)议论:评第 1 题:(教师要重申停题格式)①正数找的对吗?为何对?师指引生回答:比0 大的数是正数(师板书)(如对,教师打√)②你还举一些正数的例子吗?③负数找的对吗?为何?师指引生回答:在正数前加“一”的数是负数④你能模仿正数的定义来谈谈负数的吗?师指引生回答:比0 小的数是负数。
(师板书)(如对,教师打√)评 2、3、4 题答案正确吗?为何?师指引生回答: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师板书)重申“0”的意义不单是表示“没有”,还能够表示温度读报00C(表示标准),山脚的高度 0 米等(表示起点)。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2.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1.1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该法则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已学过正数的加法,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还会遇到超出正数范围的加法情况,此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二、探究新知一个小球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师:根据题意列出对应的式子:(1)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运动结果是什么?(2)如果小球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加数加数和(+3)+(+5)=+8,(-5)+(-3)=-8)师:你从上面的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归纳: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3)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4)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3米,又向左运动5米,两次运动后小球从起点向__左__运动了__2__米.加数加数和(+5)+(-3)=+2,(+3)+(-5)=-2)师:你从上面的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归纳: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5)小球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5米,小球从起点向__左(右)__运动了__0__米.师: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归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总结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三、课堂练习试一试身手: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1)(+4)+(+3);(2)(-6)+(-5);(3)(+3)+(-7);(4)(+9)+(-4);(5)(+8)+(-8);(6)(-3)+0;(7)0+(+2);(8)0+0.【答案】(1)7(2)-11(3)-4(4)5(5)0(6)-3(7)2(8)0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方法总结:1.先判断类型(同号、异号等);2.再确定和的符号;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教师:出示教材例1,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规范写出解答,注意解答过程中讲解对法则的应用.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12.(2)(-4.7)+3.9(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4.7-3.9)(和取负号,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0.8.教师点评法则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材第28页练习.(1)(-0.9)+(+1.5);(2)(+2.7)+(-3);(3)(-1.1)+(-2.9).学生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本节课教师可根据时间的情况,多安排一些练习,以求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教材P28练习第1,2,3,4题.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第2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及运用1.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2.能运用运算律较熟悉地进行加法运算.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难点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来简化加法运算.一、导入新课问题1:在小学中我们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问题2:加法的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扩充到有理数范围?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一)1.计算(口算):(1)39+15=__54__,15+39=__54__;(2)(-98)+(-12)=__-110__,(-12)+(-98)=__-110__;(3)(-24)+(+24)=__0__,(+24)+(-24)=__0__;(4)(-23)+(+17)=__-6__,(+17)+(-23)=__-6__.问题3:通过以上的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a+b=b+a.探究活动(二)2.填空:(1)(-15)+(+26)+(+9)=[__(-15)__+__(+26)__]+(+9)=(-15)+[__(+26)__+__(+9)__]=__20__.(2)(-2)+(-12)+(+12)=[__(-2)__+__(-12)__]+(+12)=(-2)+[__(-12)__+__(+12)__]问题4:请你们猜想一下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成立么?使用这些运算律有什么好处呢?请小组开始讨论.归纳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的结合律:(a +b )+c =a +(b +c ).师生共同分析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教师要给出规范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从中体会认识运算律的作用.例1 计算:16+(-25)+24+(-35). 【答案】-20 例2 灵活运用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做简便运算 (1)(-25)+(+56)+(-39)+(+28); (2)(-1.9)+3.6+(-10.1)+1.4;(3)13 +(-34 )+(-13 )+(-14 )+1819 ; (4)(-337 )+12.5+(-1647 )+(-2.5).【答案】(1)20 (2)-7 (3)-119(4)-10问题:回顾以上各题的解答,思考:将怎样的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使运算简便? 总结归纳:1.一般地,总是先把正数或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 2.有相反数的可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可先凑整; 3.有分母相同的,可先把分母相同的数结合相加. 师投影展示教材例3.学生独立解决.(一般来说学生会直接进行计算,不会想到第二种解法,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如果每袋小麦以90千克为标准,超过部分记为正,不足部分记为负数,那么10袋小麦对应的数分别为多少?它们的和是不是最终结果呢?学生讨论后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能否理解这种解法,学生在计算中能否自觉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根据情况可对这一题和这种解法进行板书或讲解.三、课堂练习 1.计算:(1)23+(-17)+6+(-22);(2)(-2)+3+1+(-3)+2+(-4).2.上周五股民新买进某公司股票1 000股,每股35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答案】1.(1)-10 (2)-3 2.34元 四、课堂小结1.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例3中解法2解决问题的数学现象,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五、课后作业教材P30练习第1,2,3题.本节课在开始时先复习小学时学的加法运算律,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加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接着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尤其是鼓励学生多举一些数来验证,其意义首先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认识,以为从几个例子就可以得出普遍结论;其次也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2.1.2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运算能力.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一、导入新课师:出示温度计,提出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5℃比-5℃高多少度吗?2.你能列式求这个结果吗?学生观察后先回答问题1得出结果,然后再列出算式5-(-5)=10.二、探究新知1.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师:这里的计算用到了有理数的减法,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5-(-5)=10,而我们还知道5+(+5)=10.即5-(-5)=5+(+5).观察这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必急于归纳.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计算:9-8,9+(-8).15-7,15+(-7).观察比较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符号表示:a-b=a+(-b).注意:减法在运算时有2个要素要发生变化: ①减号变加号;②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 三、课堂练习师:出示教材P32例4. (1)(-3)-(-5); (2)0-7;(3)7.2-(-4.8); (4)(-312 )-514.【答案】(1)2 (2)-7 (3)12 (4)-834计算(口答): (1)6-9;(2)(+4)-(-7); (3)(-5)-(-8); (4)(-2.5)-5.9; (5)1.9-(-0.6); (6)-25 -(45 );(7)0-(-5); (8)0-5.【答案】(1)-3 (2)11 (3)3 (4)-8.4 (5)2.5 (6)-65(7)5 (8)-5师生共同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教师示范前两题,给学生一个规范的过程,同时结合法则讲解法则的运用,剩下两题学生尝试完成,体验法则的运用.练习:教材32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思考:以前我们只能做被减数大于减数的减法运算,现在你能做被减数小于减数的减法运算吗?这时的差是一个什么数?五、课后作业教材P32练习第1,2题.本节在引入有理数减法时花了较多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进行探索.法则的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也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2.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难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改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并读出来.一、导入新课一口深3.5米的深井,一只青蛙从井底沿井壁往上爬,第一次爬了0.7米又下滑了0.1米,第二次往上爬了0.42米又下滑了0.15米,第三次往上爬了1.25米又下滑了0.2米,第四次往上爬了0.75米又下滑了0.1米,第五次往上爬了0.65米.问题:小青蛙爬出井了吗?学生回答.二、探究新知师:投影展示教材例5.计算(-20)+(+3)-(-5)-(+7).学生完成.说明:学生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去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本身也需要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可以先让学生感受这一方法.师:提出新的问题,可否将其先统一成加法,然后再进行运算?学生讨论后回答.师:让学生尝试新的思路,然后与刚才的方法相比较.师:进一步提出,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是否注意到了加法运算律的应用.让学生再重新尝试做一做.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方法: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探索统一成加法以后的省略括号的书写形式及读法.师:出示例子(-20)+(+3)+(+5)+(-7)并指出,这个式子是否可看作-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书写简便,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20+3+5-7.可以读作(1)负20,正3,正5,负7的和.(2)负20加3加5减7.注意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读法,尤其是第一种,学生可能不习惯,但在后面讲到多项式时还会涉及类似的问题.例6计算:14-25+12-17.解:14-25+12-17=14+12-25-17=26-42=-16.探究: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a,b.对于下列各组数a=2,b=6;a=0,b=6;a=2:b=-6;a=-2,b=-6.(1)观察点A,B在数轴上的位置,你能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吗?(2)利用有理数的运算,你能用含有a,b的算式表示上述各组点A,B之间的距离吗?一般地,你能发现点A,B之间的距离与数a,b之间的关系吗?三、课堂小结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四、课后作业教材P34练习第1,2题.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这是所有混合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减法法则,让学生尝试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渗透了转化的思想.2.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2.1有理数的乘法(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1.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重点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及对法则的理解.一、导入新课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水位下降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位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位多少米?生:26米师:能写出算式吗?生:……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二、探究新知1.(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a.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3=9,3×2=6,3×1=3,3×0=0.规律:随着后一乘数逐次递减1,__积逐次递减3__.b.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3×(-1)=-3,3×(-2)=__-6__,3×(-3)=__-9__.c.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3×3=9,2×3=6,1×3=3,0×3=0.规律:__左右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3,若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乘积也相应减少3__.d.要使c中的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成立,那么应有:(-1)×3=__-3__,(-2)×3=__-6__,(-3)×3=__-9__.(2)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进行观察总结归纳,得出正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的规律.(3)利用(2)中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3)×3=__-9__,(-3)×2=__-6__,(-3)×1=__-3__,(-3)×0=__0__.规律:__随着后一乘数逐次减1,积逐次加3__.(4)按照(3)中的规律,填空,并总结归纳.(-3)×(-1)=__3__,(-3)×(-2)=__6__,(-3)×(-3)=__9__.结论:__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__.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文字叙述.(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讨论:(1)若a<0,b>0,则ab<0;(2)若a<0,b<0,则ab>0;(3)若ab>0,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4)若ab<0,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教师出示教材例1,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依据.教师出示例2,引导学生完成.4.倒数计算并观察结果有何特点?(1)12×2; (2)(-0.25)×(-4). 【答案】(1)1 (2)1要点:有理数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思考:数a (a ≠0)的倒数是什么?(a ≠0时,a 的倒数是1a)巩固:口答,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1,-1,13 ,-13 ,5,-5,0.75,-213 .例2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 km ,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 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解:(-6)×3=-18. 答:气温下降18℃. 三、课堂练习 计算: (1)4×(-9); (2)-11×5; (3)(-0.3)×(-0.6);(4)(-12 )×23 ;(5)-98×0; (6)(-0.2)×(-13).【答案】(1)-36 (2)-55 (3)0.18 (4)-13 (5)0 (6)115四、课堂小结1.有理数乘法法则;2.有理数乘法的求解步骤; 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课后作业教材P40练习第1,2,3题.本节课在引入时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先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开展探究.在引例中把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的正负数在实际问题中求积的问题,与小学算术乘法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与多媒体结合,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出法则.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多个有理数相乘1.正确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2.能运用运算律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3.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重点1.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法运算律,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2.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解决问题.难点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一、导入新课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2.小学时候大家学过乘法的哪些运算律?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计算(-5)×89.2×(-2)的过程能否使用简便方法,这样做有没有依据?小学里数的运算律在有理数中是否适用?2.导入运算律:(1)通过计算①5×(-6),②(-6)×5,比较结果得出5×(-6)=(-6)×5.(2)用文字语言归纳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3)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ba.这里的a,b表示有理数,讲解“a×b→a·b→ab”的过程.(4)分组计算,比较[3×(-4)]×(-5)与3×[(-4)×(-5)]的结果,讨论,归纳出乘法结合律.用文字语言归纳: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c=a(bc).(5)全班交流,规范结合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6)分组计算、比较,5×[3+(-7)])与5×3+5×(-7)的结果,讨论归纳出分配律.用文字语言归纳: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c)=ab+ac.(7)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d)=ab+ac+ad.3.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确定下列积的符号,试分析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有什么规律?2×3×(-0.5)×(-7),2×(-2)×(-0.5)×(-7),(-2)×(-3)×(-0.5)×(-7).当负因数个数为奇数时,积为__负__;当负因数个数为偶数时,积为__正__.结论1: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__负因数的个数__决定;结论2:有一个乘数为0,则积为__0__;三、课堂练习下列各式中用了哪条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1.(-4)×8=8×(-4).乘法交换律:a×b=b×a.2.[(-8)+5]+(-4)=(-8)+[5+(-4)]. 加法结合律:(a +b )+c =a +(b +c ). 例3 用两种方法计算 (14 +16 -12)×12. 比较上面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2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运算量小?计算:-47 ×3.59-47 ×2.41+47×(-3).师:这道题直接进行计算显然比较麻烦,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简便方法呢?生:同学相互讨论完成. 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乘法的运算律;2.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规律. 五、课后作业教材P43练习第1,2题.新课引入设计,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分析问题.2.2.2 有理数的除法(2课时)第1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2.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会化简分数.重点正确运用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一、导入新课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倒数的意义.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二、探究新知(一)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推导师提出问题: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填空: (-4)×(-2)=8 → 8÷(-4)=____; 6×(-6)=-36 → -36÷6=____; (-35 )×(45 )=-1225 → -1225 ÷(-35)=____; -8×9=-72 → -72÷9=____.问题:上面各组数计算结果有什么关系?由此你能得到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吗? 与小学学过的除法法则一样,对于有理数除法,得到有理数除法法则(一):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用字母表示为a ÷b =a ·1b(b ≠0).师指出,有理数除法法则(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教师点评:法则(1)所揭示的内容告诉我们,有理数除法与小学时学的除法一样,它是乘法的逆运算,是借助“倒数”为媒介,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进行(强调,因为0没有倒数,所以除数不能为0);法则(2)揭示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步骤:第一步,确定商的符号;第二步,求出商的绝对值.(二)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运用 教师出示教材例4. 计算: (1)(-36)÷9;(2)(-1225 )÷(-35).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注意强调法则:两数相除,先确定商的符号,再确定商的绝对值. 教师出示教材例5. 化简下列分数: (1)-123 ;(2)-45-12. 教师点拨:(1)符号法则;(2)一般来说,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法则的后一种形式,在确定符号后,直接除.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则往往将除数换成倒数,转化为乘法.三、课堂练习 计算: (1)24÷(-6);(2)(-4)÷12 ;(3)0÷34 ;(4)(-78 )÷(-47).【答案】(1)-4 (2)-8 (3)0 (4)4932教师分析,学生口述完成. 四、课堂小结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五、课后作业教材P45练习第1,2题,P48习题第6,8题.学生深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对学好本节内容有比较好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除法法则,同时也让学生对比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加深印象,并应该讲清楚除法的两种运算方法:1.在除式的项和数字不复杂的情况下直接运用除法法则(二)计算;2.在多个有理数进行除法运算,或者是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统一用乘法的运算律解决问题.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1.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运算顺序,能够熟练运算; 2.能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与技巧 难点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一、导入新课问题1:小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问题2:我们目前都学习了哪些运算? 二、探究新知教师投影出示教材P45页例6 (1)(-12557 )÷(-5);(2)-2.5÷58 ×(-14).你能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然后交流,师生再共同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乘除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问题1:下列式子含有哪几种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归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三、课堂练习教师投影展示教材P46例7.教师先示范(1),然后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2).过程中注意联系讲解法则的运用.教师出示例8.例8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提示,可记盈利为正数,亏损为负数.本例题教师可让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讲解和纠正.教师布置学生练习:教材47页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交流,教师安排学生板演.布置自学任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师布置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完成教材47页练习3.四、课堂小结小结: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五、课后作业教材P47习题2.2第4,9,10题.在练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较多,一是运算顺序出现问题;二是符号出现问题,尤其是两个负数相加经常和乘法中的负负得正混淆,异号两数相加也往往弄错符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完全熟练掌握,形成能力.因此,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的同时,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不断加强训练,才能确保计算准确无误.2.3有理数的乘方2.3.1乘方(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能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3.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的有关规律的过程.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2=4(cm2);棱长为2 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2×2×2=8(cm3).2×2,2×2×2都是相同因数的乘法.生思考回答,为了简便,我们可以将它们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同样:(-2)×(-2)×(-2)×(-2)记作什么?读作什么?(-25)×(-25)×(-25)×(-25)×(-25)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师:怎么表示a·a·…·a,\s\do4(几个a)) (n为正整数)呢?生归纳总结:可以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师:对于a n中的a,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a可以取任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板书).二、探索新知师: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作幂,相同的因数叫作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作指数.一般地,在a 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a n看做是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一个数可以看做是它本身的1次方.师:出示教材例1.提出问题:怎样进行乘方的运算,你能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上面这个例题的运算吗?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例1.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观察以上运算的结果,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精品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1.2 有理数1.2.4 绝对值第2课时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绝对值的概念,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2. 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 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二)过程方法经历由实际问题总结归纳出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大小,特别是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态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1、说出绝对值的几何含义2、互为相反数的2个数在数轴上有什么位置关系3、书本第23页,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做在书上)二、思考问题: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与它的相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符号表示为 |a|=一、知识链接1.比较大小:5.2_______8,21_________32,0.3_________0.2.把有理数-3、2、5、-4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3、1、3.14、0、-0.27.三.问题: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6, -3, -2.7, 0, -2/3, 4.3, -8四.议一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五.随堂练习①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这个数是( )A、正数B、0C、非负数D、非正数②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个数是 ( ) A 、负数 B 、0 C 、非负数 D 、非正数③什么数的绝对值比它本身大?什么数的绝对值比它本身小? ④ 绝对值是4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有没有绝对值是-1的数?为什么?六.讨论 :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七.做一做分别找出到原点的距离为3和5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
人教新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2.1.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2.1.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该法则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复习: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747-4-74-7-4.2.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3.已知a=-5,b=+3,|a|+|b|=.4.已知a=-5,b=+3,|a|-|b|=.(二)导入新课: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加法运算呢?在实际问题中,有时会遇到与负数有关的加法运算,例如:李明同学经常对家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并卖出积攒的可回收物.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零花钱.如表是他某个月零花钱的部分收支情况.收支情况表日期收入(+)或支出(-)/元结余/元备注2日3.518.5卖可回收物8日-6.512.0买中性笔、记号笔12日-15.2-3.2买科普书,同学代付你知道结余如何求吗?怎样列式子计算8日及12日的结余呢?这样的算式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一只可爱的小企鹅,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公路上行走,现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问题1:如果小企鹅先向东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1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一共向东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2)+(+1)=+()(米)问题2: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西行走1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两次行走后,小企鹅向西走了米.用算式表示:(-2)+(-1)=-()(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一: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问题3:(1)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3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两次一共向西走了米.用算式表示为:(-3)+(+2)=-()(米)(2)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3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两次一共向东走了()米.用算式表示为:-2+(+3)=+()(米).(3)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一共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2)+(+2)=(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想一想: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3米,然后在原地休息,则小企鹅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向西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3)+0=(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三: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显然,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一个有理数.【典例剖析】例1:教材P27【例1】【解题反思】一、法则挖掘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师生活动:学生逐题作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归纳总结【方法技巧】1.先判断加数的类型(同号、异号);2.再确定和的符号:同号取相同的符号;异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二、和与加数的关系借助数轴,思考以下问题:1.以任何一个点为起点(任意数),往正方向移动任意距离(加上一个正数),终点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两个数的和)在起点的哪边?2.以任何一个点为起点(任意数),往负方向移动任意距离(加上一个负数),终点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两个数的和)在起点的哪边?3.根据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吗?【归纳总结】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比这个数大,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负数,和比这个数小.【设计意图】1.通过对法则的深度挖掘,帮助学生熟悉法则,使学生明晰做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并养成“算必有据”的习惯.同时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学习过的数的加减运算,渗透了化归思想.2.借助数轴,研究和与加数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加法运算的结果与小学阶段得到的认知(和大于等于任意一个加数)是不同的.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两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4-2)=2;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4-2)=;蓝队共进球,失球,净胜球数为=.要点归纳:在解与有理数加法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时,先利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再列式计算.三、检测反馈1.如果规定存款为正,取款为负,请根据李明同学的存取款情况填空:①一月份先存入10元,后又存入3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10)+(+30)= .②三月份先存入25元,后取出1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25)+(-10)= .2.计算:(1)(-2.2)+(-3.8).(2)413+(-516). (3)(-516)+0. (4)(+215)+(-2.2). 3.解决问题:某潜水员先潜入水下61米,然后又上升32米,这时潜水员处在什么位置?【拓展提高】4.若|x |=3,|y |=2,且x >y ,则x +y 的值为 ( )A.1B.-5C.-5或-1D.5或1 5.(1)a +|a |=0,a 是什么数?(2)若|a +1|=2,那么a 的取值为多少?四、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五、布置作业P28练习,P34T1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开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的背景;整个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基本上由5个问题统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探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部分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多样化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类比、数形结合、游戏等手段形象具体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问题为主线,能减少教师占用课堂时间,把主要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索新知识,避免教师“讲得太多”.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灵活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3.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4.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过程,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2.计算:(1)6.18+(-9.18).(2)(+5)+(-12).(3)(-12)+(+5).(4)3.75+2.5+(-2.5).(5)12+(-23)+(-12)+(-13). 3.有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还要研究加法运算律,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有理数的加法它们还成立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加法运算律问题1:观察下面的算式,你们能再举一些数字也符合这样的结论吗?试试看!(1)(-8)+(-9)(-9)+(-8)(2)4+(-7)(-7)+4(3)6+(-2)(-2)+6(4)[2+(-3)]+(-8)2+[(-3)+(-8)](5)10+[(-10)+(-5)][10+(-10)]+(-5)问题2:通过上面的计算和对比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要点归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思考】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吗?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后,能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吗?【归纳总结】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典例剖析】例1:教材P29【例2】思考:怎样使计算简化?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解:(1)8+(-6)+(-8)=[8+(-8)]+(-6)=0+(-6)=-6.(2)16+(-25)+24+(-35)=(16+24)+[(-25)+(-35)]=40+(-60)=-20.要点归纳: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从而计算简化,这样做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加法的结合律.例2:计算:(1)(+66)+(-12)+(+11.3)+(-7.4)+(+8.1)+(-2.5).(2)(+325)+(-278)+(-3512)+(-118)+(+535)+(+5512). (3)(+614)+(+12)+(-6.25)+(+13)+(-79)+(-56). 思考:回顾以上例题的解答,将怎样的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使运算简便?要点归纳:(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先相加.(2)几个数相加得整数时,可先相加.(3)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先相加,将带分数拆开,计算比较简便.一定要注意不要遗漏括号;相加的若干个数中出现了相反数时,先将相反数结合起来抵消掉,或通过拆数、部分结合凑成相反数抵消掉,计算比较简便.(4)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探究点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例3:教材P29【例3】【解题引导】1.求10袋小麦的总重,可以使用什么方法?2.根据相反意义的量,在给定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表示这10袋小麦的重量?3.计算10袋小麦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时,使用哪种表示重量的方法更简便,为什么?【解题反思】对比两种解法,哪种方法更简便?解法2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律?解法1中能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吗?为什么?三、检测反馈1.P30练习T12.P36T93.计算:(+1)+(-2)+(+3)+(-4)+…+(+99)+(-100).四、本课小结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五、布置作业P30练习T2,3;P34T2;P35T8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过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推理训练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代数可以不讲理由.其实,计算本身就是推理.计算法则、运算性质都是进行计算的根据.学生要知道每进行一步运算都要有理有据.这样通过运算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教学时,要求学生明确每一步变形或计算的依据,鼓励学生提供多种计算方法.2.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本节课中有理数运算律的探究、例题的讲解、习题的完成、知识的总结尽可能全部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评价和指导,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1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案

2.1.1 有理数的加法第 1 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主要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其著作《九章算术注》中用不同颜色的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作)分别表示正数和负数(红色为正,黑色为负). 你能写出下列算筹表示的数和最终结果吗?请思考有负数的加法如何计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算式.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有理数的加法探究一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向右运动5m 记作5m ,向左运动5m 记作-5m.1.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注意在确定结果时必须确定其位置的“方向”和“距离”,从而认识到有理数加法必须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为以下几种情形的探索作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两次运动结果的累积,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3) + (+5) = +8.2.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 m,写成算式是:-3 + (-5) = -8.师生活动: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探究,初步体会同号的两个数加法的规律: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典例精析:例1 填表:师生活动:通过例1的探究,进一步归纳同号的两个数加法的规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3.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小球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用算式表示:(-3 )+ 5 = +2.4.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 m,再向左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共同归纳:写成算式就是:3 + (-5) = -2.师:引导学生类比上述探究在确定结果时必须确定其位置的“方向”和“距离”.5.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共同归纳:写成算式就是:5+(-5)=06. 如果物体第1s 向右(或左)运动5 m,第2s 原地不动,那么2s 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多少,请列出算式.师生活动:共同归纳:写成算式就是:5+0=5 或-5+0=-5师生活动:师:从上述算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 绝对值怎么算? )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师引导学生观察和的正负号和绝对值的关系入手,发现规律.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相互交流、补充,概括法则,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则: 例2 计算: (1) (-3)+(-9); (2) (-8)+0; (3) 12+(-8); (4) (-4.7)+3.9; (5) (−12) + (+12)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规范写出解答过程,注意解答过程中讲解对法则的应用教师点评法则 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想一想 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与原来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加上一个负数呢?请你先借助数轴直观地得出结论,再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说明. 师生活动: 教师在黑板画数轴,可以先用具体的数字来解释: 提问:“如果给数字 3 加上正数 2,在数轴上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会向右移动 2 个单位长度,到 5 的位置。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优质教案

1.2有理数1.2.1有理数【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2.会把给出的有理数填入集合内.【过程与方法】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有理数概念.2.通过学习有理数概念,体会对应的思想,数的分类的思想.【情感态度】通过有理数意义、分类的学习,体会数的分类、归纳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有理数概念.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除了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学生列举:3,5.7,-7,-9,-10,0,1/3,2/5,-536,-7.4,5.2,……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教学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教学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哪些数?分数呢?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我们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2/7,-3.1416,0,2004,-8/5,-0.23456,10%,10.1,0.67,-89.【答案】【教学说明】以上是对数进行分类,教师应让学生上台板演,并接着做教材第6~7页的练习,以巩固知识.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答案】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数混为一谈.【教学说明】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例3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a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答案】不一定,a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教学说明】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时,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a全面认识.例4观察下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2/3,3/4,4/5,,6/7,……,你的答案是 .【分析】找出各项数的特点是本题关键所在,第一个数为2/3,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都加1所得的数.【答案】5/6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7,0.125,1/2,-31/2,3,0,50%,-0.3.(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4)非负数集合{ ……}(5)有理数集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整数就是自然数B.0不是自然数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3.某商店出售的三种规格的面粉袋上写着(25±0.1)千克,(25±0.2千克),(25±0.3)千克的字样,其中任选两袋,它们质量相差最大的是千克.4.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5.某校对初一新生的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的测试,以能做5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10名男生的测试成绩如下:-2 -1 2 -1 3 0 -1 -2 1 0(1)这10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标(即达标率)?(2)这10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6.若向东走8米记作+8米,如果一个人从A地出发先走+12米,再走-15米,又走+18米,最后走-20米,你能判断这个人此时在何处吗?【教学说明】这几道题均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答案】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教学说明】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是在引入负数概念的基础上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再提出有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分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认识分类的思想并能对事物用已知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类.教学时可为学生设置不同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与探寻,体验获取新知的过程,学生间互相交流和评价,以减少“分类”给学习带来的困难.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概念(教案)

-解决实际问题
-判断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练习题与例题
-各类有理数运算的练习题
-涉及实际应用的有理数问题
-提高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题解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有理数的概念学习,使学生能够抽象出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数的分类及其意义,形成数学的抽象思维。
-举例:应用有理数解决温度变化、方向位移等问题。
2.教学难点
(1)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有理数与整数、分数的关系,难以把握有理数的本质。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包含整数和分数,理解有理数的无限性和可表示性。
(2)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以及绝对值表示的实际意义。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有理数概念和性质时显得有些吃力。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并通过举例来阐述。然而,可能由于讲解速度过快,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放慢讲解速度,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提问和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有理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提升逻辑推理素养: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培养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
3.增强数学建模意识: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有理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 (1)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1)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3)1.2有理数 (4)1.2.1有理数 (4)1.2.2数轴 (6)1.2.3相反数 (8)1.2.4绝对值 (10)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2)1.3.1有理数的加法 (12)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 (12)第2课时相关运算律 (14)1.3.2有理数的减法 (15)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15)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7)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8)1.4.1有理数的乘法 (18)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 (18)第2课时相关运算律 (21)1.4.2有理数的除法 (23)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 (23)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4)1.5有理数的乘方 (26)1.5.1乘方 (26)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26)第2课时有理数的综合运算 (28)1.5.2科学记数法 (29)1.5.3近似数 (31)1.1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重点正、负数的意义.难点1.负数的意义.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新课导入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二、推进新课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教师出示温度计: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学生讨论后解决.活动5: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活动6:作业习题1.1第4,5,6,8题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第一课时正数和负数(一)教学目标1.熟练区分正数和负数。
2.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难点:熟练区分正数和负数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一、课前铺垫:我们小学已经学过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1.自学课本1—2页,并回答以下问题:(1)在引言中表示温度、净胜球数和产品增长率时用到了哪些数?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像2, 0.2, 17等数叫做数;像-4,1234-, -6.2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叫做,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你认为:叫做非负数。
针对性练习1.已知下列各数:13-,5,0,-4,47,其中正数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2. 有下列六个数:-5,0,132,-0.3,+13,14-,其中负数的个数是( )A.1B.2C.3D.43.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零是正数;②零是负数;③零是偶数;④零是奇数;A.0个B.1个C.2个4. 已知下列各数:-8,50.9,35-, 0.3,其中非负数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知识点二:认识正数和负数具体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1.自学课本第3页,并结合以上问题回答以下问题:(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其实正数和负数是表示生活中具有意义的量。
(2)列举自己见到的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量2.尝试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下面的一些量。
(1)温度是零上10℃表示为,零下5℃表示为。
(2)收入500元表示为,支出237元表示为。
(3)水位升高1.2米表示为,下降0.7米表示为。
针对性练习1.规定正常水位为0m,高于正常水位0.2m时记做+0.2m,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于正常水位1.5m记做+1.5mB.低于正常水位0.5m记做-0.5mC.-1m表示比正常水位低1mD.+2m表示水深2m2.规定电梯上升为“+”,那么电梯上升-10m表示( )A.电梯下降10mB.电梯上升10mC.电梯上升0mD.电梯没有动3.温度计液面在0℃以上第五个刻度处,表示的温度是零上5℃,记做+5℃; 温度计液面在0℃以下第五个刻度处,表示的温度是零下5℃,记做 ,它是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知道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按照不同标准对有理数分类的过程,培养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有理数的分类,得到对称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情境导入 某天毛毛看报纸,见到下面一段内容:冬季的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为6℃,最低气温达到-10℃,平均气温是0℃,而同一天北京的气温-3℃~7℃,这里出现了哪些数?我们到目前为止学过了哪些数?你能试着将它们进行分类吗?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进行分类命名. 一、知识链接
1.把下列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2.有限小数(如0.1,1.5)和无限循环小数(如0.3)都可以化为_______.在以后的学习 中,我们把小学学过的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看成是______.
0.1 0.2 1.5 2.6 0.3 23 31 532 101 51
3.思考:π=3.1415926...,能化为分数吗? 答:________.
二、新知预习
引入负数之后,我们学过的数可以怎么分类?
整数 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自主归纳】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 数.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下列各数:-45,1,8.6,-7,0,56,-423
,+101,-0.05,-9中,( ) A .只有1,-7,+101,-9是整数
B .其中有三个数是正整数
C .非负数有1,8.6,+101,0
D .只有-45,-445
,-0.05是负分数 解析:根据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整数包括:1,-7,0,+101,-9,故选项A 错误;
正整数只有两个,即1和+101,故选项B 错误;非负数包括有1,8.6,+101,0,56
,故选项C 错误;负分数包括-45,-423
,-0.05,故选项D 正确.故选D. 方法总结:当有理数只含有单个符号时,带负号的数即为负数.然后再区分是整数还是分数.
探究点二:有理数的分类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0,8,-712,334,-10%,3101
,2,0,3.14,-67,37
,0.618,-1,0.3080080008…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解析:要将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里,首先要弄清楚有理数的分类标准,其次要弄清楚每个数的特征.在填入相应的集合时,要注意每个有理数,身兼不同的身份,所以解答时不要顾此失彼.
解:正数集合{8,334,3101,2,3.14,37,0.618,0.3080080008… …}; ?
负数集合{-10,-712
,-10%,-67,-1 …}; 整数集合{-10,8,2,0,-67,-1 …};
分数集合{-712,334,-10%,3101,3.14,37
,0.618,0.3080080008… …}. 方法总结:在填数时要注意以下两种方法:
(1)逐个考察给出的每一个数,看它是什么数,是否属于某一集合;(2)逐个填写相应集合,从给出的数中找出属于这个集合的数,避免出现漏数的现象.
三、板书设计
1.有理数的概念
(1)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
(2)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按定义分类为: ②按性质分类为:
有理数⎩⎪⎨⎪⎧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零负有理数⎩
⎪⎨⎪⎧负整数负分数
本节课是有理数分类的教学,要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教师直接分类带来学习的枯燥性.要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渗透,明确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且分类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