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农村社会生活方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消费方式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方向变化 • (1)恩格尔系数下降。
• 1978年为67.7%,2000年为49.1 %,2012年为 39.3%。
• (2)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逐渐提高。
• 农村居民的基础消费(食品与衣着)的比重,从 2000年的54.8%增加到2012年为46.0%,发展与 享受型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交 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从2000年 的26.5%增加到2012年33.1%。
• • • •
(四)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 1、娱乐活动内容多样化。 2、娱乐活动方式城市化。 3、娱乐活动的不平衡性。
• 小结
• 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处于转型期,正在从传统走向 现代,向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 在劳动生活方面,由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农生产向工 厂化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 在消费生活方面,由自给型消费和“温饱型”消费向 商品型消费和“小康型”消费转变。 • 在社会交往方面,由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要交往对 象的封闭式交往,向以业缘关系为主要交往对象的开 放式交往发展。 • 在文化娱乐方面,由单调乏味的低俗型娱乐向丰富多 彩的高雅型娱乐转变。
• • • • • •
3、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 家用“四大件”: 8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2011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彩电、洗衣 机、电冰箱、摩托车、移动电话、空调和家用 电脑分别达到115.5台、62.6台、61.5台、 60.9辆、179.7部、22.6台、18.0台。
• (三)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 • 1、交往的对象由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向业 缘关系发展
• 费孝通: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呈现出一种差序 格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直至所有的人 际关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 个人推出去的。
• 2、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 从村庄内部向村庄外部扩展,向乡镇、县、省 外伸展。 • 3、交往形式发生变化 • 从直接变为间接,平时采用电话联系,交往的 感情色彩逐渐减弱。 • 4、交往活动具有互惠性 • 相互帮忙以“礼尚往来”为前提。
• 历史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具有稳定性和普遍 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一些地区,农民基本上 还是按照祖先留下的“规矩”来生产和生活,变化极 其缓慢。 • 民族传统是指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别于 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特性。不 仅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各具特色,而且还有 不同特色的节日庆典、婚葬习俗和礼仪风尚。
• 1857年,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在《萨克逊王国的生 活与消费》一书中,对英、法、德、比利时等国工人 生活状况进行统计调查,发现了工人家庭收入与家庭 支出的内在比例关系,即下等工人家庭食物支出平均 占总生活费支出的62%,中等工人家庭为55%,上 等工人家庭在50%。 • 恩格尔系数=家庭食物支出/生活费总支出 • 家庭食物支出费用平均占总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下最 富裕,25%以下为富裕,30%为小康,50%就只能 勉强度日。
• 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116元, 2013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625元,是1978年的 57倍。
• 2、消费结构不断合理 • 从消费支出上看,食品、衣着等方面的支出占 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居住、文教 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逐渐增 加。 • 从食品支出上看,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总支出 的比重逐渐下降,副食支出占食品总支出的份 额逐渐上升,肉、蛋、奶、水产品等消费量增 多,膳食结构向营养型、科学型发展。
• 2、社会生活方式 • 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和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包括人们的劳动生 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 丧生活方式、娱乐生活方式等等。 • 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指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 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 和日常生活方式。
• (二)社会生活方式的度量 • 1、生活质量法
• 4、科学技术 • 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大体呈现出 由古到今逐渐加强的趋势。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 农民生活方式是农民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各种 社会生活的方式的总和,主要包括劳动方式、 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和娱乐方式等。
• (一)农村居民的劳动方式 • 1、劳动生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2、以农为主、兼营他业的多样化职业模式逐 渐形成。 • 3、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 4、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
• 3、生活标准法
•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一定时期的具体奋斗目标的测量。 •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1970年从营养、居住、健康 、教育、休闲、安全、环境等七方面,提出区分赤贫 、贫困、小康、富裕等不同生活水平的标准。
指标 赤贫 贫困 小康 适合传统的 居住 富裕 传统的,且具有 一切舒适条件
住房 无永久住 粗糙而不适 于居住 服务 房
•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 益为中心,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据,以农副产品生产 基地为基础,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对农业的支柱产业 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 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 成的一种较为完备的产业系统。
• (二)农村居民的wenku.baidu.com费方式 • 1、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少于每人 每人1/4间或 每人1间以上 每人1.5间或以上 居住 1/4房间 以上,但不 ,但不足1.5 密度 足1间 间
二、农村社会生活方式
• (一)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涵义 • 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特定的 农村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在农村已经形成 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各种生活活动和参 加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
第九章
农村社会生活方式
一、社会生活方式概述
• (一)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 • 1、社会生活的涵义
• 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既包括人 们的政治活动、消费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 ,又包括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 • 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人们消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产 品的活动,以及人们在生活上的联系和交往活动,也 称为日常生活或闲暇生活。
• • • • • •
(二)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1、家庭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同质性强,个体差异小。 3、封闭性强,变化缓慢。 4、自给性强。 5、感情色彩浓厚。
• (三)影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 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 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科学技 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宗教 信仰、阶层地位、人口年龄、职业特征等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
• 生活质量就是采用一系列的生活指标,测量人们的生 活、福利条件和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 • 丁·威尔逊的“美国居民生活质量”模式:包括九组 社会指标,即个人地位、平等、教育、经济增长、技 术变迁、农业、生活条件、健康、社会安全。 • 这种方法只能测量农民对其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在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所达到的生活水平,对生活 方式的满意度,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方式的优劣。
• 1、地理环境 • 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态资 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 们的生活水平。
• 2、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影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决定性 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 社会生活方式。
• 3、文化传统 • 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
• “生活质量”的概念最早是1958 年美国经济学学者加尔布雷斯在《 富裕社会》中首次正式提出,他认 为生活质量就是人们在生活舒适、 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 和乐趣。 • 1993年,玛莎〃努斯鲍姆和阿玛 蒂亚〃森主编《生活质量》,对生 活质量及其测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 论述。
• 2、恩格尔定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