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远程控制中非线性误差的软件补偿

合集下载

三线性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动态补偿方法

三线性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动态补偿方法

三线性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动态补偿方法(Introduction)非线性失真是三线性系统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导致信号传输中的失真和扭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动态补偿方法。

本文将介绍三线性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动态补偿方法,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场景。

(Body)一、自适应滤波方法自适应滤波是补偿非线性失真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思想是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和预测,从而对非线性失真进行补偿。

自适应滤波方法基于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通过建立适当的滤波模型来估计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然后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和预测,最终得到补偿后的信号输出。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补偿精度,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较长的补偿时间。

二、反馈控制方法反馈控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动态补偿方法,它通过引入反馈回路来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失真。

具体而言,反馈控制方法通过将系统的输出信号与期望输出信号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输入信号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系统的输出尽可能接近期望输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要求较高。

三、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失真补偿的方法。

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建立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对非线性系统进行补偿。

具体实现时,可以使用多层感知机(MLP)等结构的神经网络,通过训练网络的权重和阈值参数,使其能够准确地模拟非线性系统的映射关系。

神经网络方法在非线性失真补偿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对训练数据和网络结构的要求较高。

四、模糊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方法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的动态补偿方法。

它通过将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分别映射到模糊集合,并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模糊推理,从而得到补偿信号。

模糊控制方法在处理非线性失真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对系统的建模要求较低,但需要合理选择模糊规则和参数,以保证补偿效果。

(Conclusion)从自适应滤波方法、反馈控制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模糊控制方法等角度,我们介绍了三线性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动态补偿方法。

高精密程控电压源设计与实现

高精密程控电压源设计与实现

高精密程控电压源设计与实现乐千桤;徐静【摘要】提出一种基于MCU的高精密程控电压源实现方法.PC机通过异步串口与MCU通信,远程控制D/A输出,同时使用精密电阻衰减网络压缩电压幅度,提高输出电压精度,输出电压经放大器驱动输出,增强了负载能力.根据大量的测试数据,创造性地拟合输出电压与配置电压值的函数关系,并通过软件修正系统误差和非线性误差,精度可达士1.5 μV,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08(031)012【总页数】2页(P25-26)【关键词】精密电压源;精密电阻衰减网络;D/A转换器;A/D转换器【作者】乐千桤;徐静【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7921 引言在自动测试领域,为了检测电压型精密传感器的配套系统,需要可调精密电压源,其输入范围为0~50 mV,精度为10 μV,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传统的精密电压源一般采用精密电位器调节生成,需要高的D/A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这种电压源操作不方便,而且随着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波动范围很难控制在10 μV内。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实现方案,采用闭环反馈控制方式,实时监控电压输出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配置电压值和多组实际测试结果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得到配置电压值与理想输出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通过软件修正了系统的非线性引起的误差,输出精度达到了±1.5 μV,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2 硬件设计2.1 工作原理该系统硬件由高性能单片机、数/模转换器、高精密电阻衰减网络、仪用放大器和A/D转换器组成,其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精密程控电压源系统硬件框图利用PC机输入一个设定值,通过串口将数据送到单片机;单片机根据PC机与单片机的通信协议解析串口数据,当检测接收到有效数据后,启动D/A转换器配置部分的软件,将设定值转化为数字量输出到D/A转换器;D/A转换器将单片机输出的数字量转化为模拟量输出到精密电阻衰减网络[1],衰减系数可通过可调电位器调整,衰减后的信号通过仪用放大器INA114稳压输出;同时A/D转换器开始工作,连续采集运放输出端的电压值,以串行方式送到单片机中,单片机根据A/D转换器采集的数据实时控制D/A转换器的数字输入端,修正环境温度等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确保输出电压值满足设计要求。

三线性系统校正中误差补偿技术分析

三线性系统校正中误差补偿技术分析

三线性系统校正中误差补偿技术分析三线性系统是指由三个线性部分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线性传感器、线性放大器和线性显示器。

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因为各个线性部分的不完美性能,系统会产生一些误差。

为了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人们开发了误差补偿技术。

误差补偿技术是在三线性系统中对误差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感器、放大器和显示器进行校正,使系统输出更加准确和可靠。

首先,我们来看传感器的误差补偿技术。

传感器是测量物理量的装置,其输出值需要经过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结果。

常见的传感器误差包括非线性误差和零漂误差。

非线性误差是指传感器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可以通过多次测试得到非线性曲线,再利用曲线拟合方法求解真实值。

零漂误差是指传感器在零输入时的输出值,可以通过测量零点值,并将其作为零漂误差进行补偿。

接下来,我们考虑放大器的误差补偿技术。

放大器主要作用是放大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同时也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常见的放大器误差包括增益误差和偏移误差。

增益误差是指放大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确定放大器的增益系数来进行补偿。

偏移误差是指放大器在零输入时的输出值,可以通过将其作为偏移误差进行校正。

最后,我们来讨论显示器的误差补偿技术。

显示器是将放大器输出的信号转化为人们可以理解的形式,如数字或图形显示。

常见的显示器误差主要包括非线性误差和饱和误差。

非线性误差是指显示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线性度差异,可以通过校正曲线来进行补偿。

饱和误差是指当输入信号超过显示器的测量范围时,显示器无法正确显示的情况,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显示器范围或采用超量程措施来进行补偿。

综上所述,三线性系统校正中的误差补偿技术是对传感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部分的误差进行校正和补偿,以提高系统的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

通过采用合适的校正方法和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误差,并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系统要求和误差来源,选择合适的校正技术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种基于MSC1211单片机的温度补偿和非线性校准解决方案

一种基于MSC1211单片机的温度补偿和非线性校准解决方案

舱内
差压传感器
舱外
图1 差压传感器结构图
科 技资讯 2019 NO.11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图3 传感器输出温度特性
图2 传感器输出与压力对应关系
图4 -55℃时理论值与补偿前后曲线
图5 70℃时理论值与补偿前后曲线
点(零点和满量程)进行补偿,比较粗糙,补偿精度较低。 在实际中,采用二维线性差值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方法的 不足,补偿精度大大提高。假设传感器在每个温度点的静 态 特 性 都已线 性 化,则 某 温 度 点 未补 偿 的 温 度 特 性可以 表示为:
V(t)=K×P+v (t) (3) 式(3)中:P 为被测差压值; V (t )为传感器在某温度点输出的电信号; K为传感器灵敏度系数; v (t )为传感器静态特性曲线在纵轴的截距,即由温度引 起的输出增量。 给定m +1个温度点,T (0),T (1),T (2),…,T (m ),测出每 个温 度点下传感器静态曲线与纵轴V 的截 距v (0),v (1),
压阻式传感器普遍存一致性问题:由于工艺的关系,即 使同一批生产的传感器,其特性也会有较大的随机性。为了 保证足够的精度,必须对每个传感器进行非线性校准。
扩散硅差压传感器在某一温度点下,理想的输入输出 应为线性关系,即:
V=K×P+v (1) 式(1)中: P 为被测差压值; V为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 K为传感器灵敏度系数; v为传感器零点失调。 但实际上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通常是非线性的,这 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尤其是在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更 是如此。线性化的方法很多,如插值多项式、最小二乘法 等。设 计中采用了分段 线 性 插值 法,在 满足 精度 要求的同 时,程序执行速度更快。其原理是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用多段折线来逼近传感器静态特性曲线,如图2线段AB、 BC等所示。 插 值 点的确 定,既 可以在 整 个 测 量 范围 平均 分布,也 可根据实际情况,非线性大的地方 插值 点密一些,反之 可 疏一 些。一旦 插 值 点确定 后,据此即 可得到N 组测 试 数 据V (i ),P (i )(i = 0,1,2,…,N -1),将其以表格的形式存入 E2PROM中。当单片机 从 A / D转换器读入一 数 据V 时,首 先通过查表可确定V 所在的区间V(i )<V<V(i +1)(i =0,1, 2,…,N -1),然后根据线性内插法可求出。

(工业过程控制)13.非线性补偿

(工业过程控制)13.非线性补偿
通过合理设计非线性补偿, 可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非线性补偿的基本原理
逆特性补偿法
通过在系统中引入具有相反非线性特 性的元件或环节,来抵消原始非线性 特性的影响。
预失真补偿法
在输入信号进入系统之前,先对其进 行适当的非线性变换,以补偿系统中 的非线性失真。
迭代学习控制法
通过不断迭代和学习,逐渐减小或消 除非线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03
非线性补偿的应用
在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总结词
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详细描述
非线性补偿技术可以改善化工过程的控制效果,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通过补偿非线性 效应,能够减小产品的不合格率,并增加产量。
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总结词
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VS
详细描述
在电力系统中,非线性负载会导致谐波和 无功功率等问题,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效 率。非线性补偿技术可以用于抑制谐波、 补偿无功功率,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 性和效率。
常见非线性特性
饱和非线性、死区非线性、间隙非线性、继电器非线 性等。
非线性补偿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系统性能
通过补偿非线性,可以减 小或消除非线性对系统性 能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线 性度和精度。
扩展系统动态范围
非线性补偿能够扩展系统 的动态范围,使得系统在 更大的输入范围内保持良 好的性能。
提高系统稳定性
神经网络补偿法
利用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对系统中的非线性进行补偿和校正。
02
非线性补偿的方法
逆系统方法
总结词
逆系统方法通过构建逆模型来补偿非 线性特性,使整个系统线性化。
详细描述

一种精确的逆变器非线性效应在线补偿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精确的逆变器非线性效应在线补偿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精确的逆变器非线性效应在线补偿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明义,康凯,张成明,曹继伟,刘家曦,李立毅
申请号:CN202011506790.2
申请日:20201218
公开号:CN112532137A
公开日:
2021031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精确的逆变器非线性效应在线补偿方法,属于电机驱动控制技术领域。

本发明首先需要辨识出设计逆变器非线性观测器的参数,即dq轴电感,所使用的dq轴电感辨识方法充分考虑了经典七段式SVPWM调制方法的缺陷,重新安排了零矢量的位置,同时可以不用考虑逆变器非线性的影响,利用辨识得到的dq轴电感设计基于超螺旋算法的磁链滑模观测器,将观测得到的逆变器非线性电压补偿至αβ轴电压参考指令。

本发明针对相电流较小时,逆变器的非线性模型不明确,补偿不够精确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在线精确补偿逆变器非线性的方法,可以避免切换开关管带来的死区误差;实现逆变器非线性的精确补偿。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址: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高媛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技术

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技术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运营维护技术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技术陈玉祥(中泰正信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黑龙江由于传统技术在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为此提出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技术。

利用无线传感器提取到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电流、电压信号,并对其转化处理,根据信号估算出智能用电功率补偿量,将其作为控制器输出向量,利用控制器补偿智能用电功率,提升功率因数,以此实现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

经实验证明,该设计技术在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非线性负载;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无功功率Intelligent Power Factor Compens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Power Consumption underNonlinear LoadCHEN Yuxiang(Zhongtai Zhengx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HarbinAbstract: Due to the poor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 intelligent power factor compensation 2023年6月10日第40卷第11期· 217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Jun. 10, 2023, Vol.40 No.11陈玉祥: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因数补偿控制技术期性信号的正值转化为低电平信号;将负载电流正弦周期性信号的负值转化为高电平信号),以此实现对智能用电负载电压、电流信号的提取及处理。

2 非线性负载下功率补偿容量估算利用提取到的非线性负载下智能用电电流信号与电压信号,可以得到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计算公式为 P =UI(1)式中:P 为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功率;U 为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电流信号;I 为非线性负载下的智能用电电压信号[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中文核心期刊《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7年第23卷第8-1期360元/年邮局订阅号:82-946《现场总线技术应用200例》电源技术1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原理电源远程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1.1硬件部分电源控制系统示意图硬件部分主要是用MSC1210单片机来实现对DAC7741和DAC8531的给定控制,同时也应用了MSC1210自带的24位的ADC作为模拟量的读回器件。

DAC7741具有16位分辨率,工作温度范围较大-40℃~+85℃,参考电压温度飘移小,输出电压可配置在±5V,±10V,+10的范围。

DAC8531也是16位的低功耗器件,其输出电压在0~+5V的范围。

MSC1210器件主要解决高分辨率测量的设计,所以广泛应用于智能传输,工业过程控制,色层分析技术,便携式仪器等领域。

MSC1210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数模混合信号方案,不但具有高端模拟特征和数字处理能力,而且集成了许多高性能的外设来解决特殊问题。

在这里我们使用MSC1210的24位的ADC来进行电源远程控制端口模拟量的回读。

整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软件部分软件部分包括终端PC机上的java应用程序,数据库,MSC1210单片机程序。

Java应用程序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完成给定数据的界面输入并做相应的计算和发送,二是接收MSC1210模块相应的回读数据并做计算显示。

数据库用来存储给定值、回读值、与计算相关的系数等。

MSC1210单片机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接受相应的命令,解析命令启动相应的任务,来实现对DAC,ADC的控制,从而实现对电源的相应控制。

程序流程图如图:电源远程控制中非线性误差的软件补偿Powersupplynon-linearerrorcompensationinthecontrolsystemoflong-distance(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赵江张玮乔卫民敬兰ZHAOJIANGZHANGWEIQIAOWEIMINJINGLAN摘要:本文介绍应用MSC1210实现的HIRFL-CSR大科学工程束流注入线电源远程控制系统的实现原理及其中电源非线性部分远程给定与回读误差的软件补偿方法,从而提高了电源远程调节的读写误差,以满足HIRFL-CSR大科学工程对电源远程调节的高精度的要求。

关键词:HIRFL-CSR;MSC1210;DAC7741;DAC8531;非线性;误差补偿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BAbstract:Thepowersupplycontrolsystemoflong-distanceinHIRFL-CSRfieldisintroduced,andthenon-linearerrorofpowersupplyinthesystemcanbecompensatedonlybyimprovingtheapplicationrunningintheterminalcomputer.thenon-linearerrorofpowersupplycanbereducedgreatly.Keywords:HIRFL-CSR,MSC1210,DAC7741,DAC8531,non-linear,errorcompensation文章编号:1008-0570(2007)08-1-0212-02赵江:助理工程师基金项目:HIRFL-CSR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九五”重大科学项目212--邮局订阅号:82-946360元/年技术创新电源技术《PLC技术应用200例》您的论文得到两院院士关注2电源远程调节的误差要求及产生在HIRFL-CSR大科学工程进行最后的闭规阶段,由于对主环束流调节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对电源的给定与回读的调节误差小于0.5A的情况已不能满足试验进展的要求。

由于改变束流的轨道要通过改变约束束流的电磁场而改变,而电磁场的改变主要由改变磁铁电源的电流而实现,所以电源的调节精度直接决定着束流的调节精度。

在束流调节的过程中,注入线负责把线上的束流注入主环,所以注入线电源远程调节的控制直接影响着整个主环束流的质量,另外注入线电源的最大输出电流高达1250A,最小的输出电流只有18A,特别是18A的校正电源,调节精度要求更高。

在整个系统中影响电源的控制精度的因素很多,例如:环境温度,电源的线性,ADC和DAC的精度,网络上数据的干扰等。

由于环境温度相对稳定,而且我们的工作环境基本可以保证器件的温度要求。

对于DAC7741和DAC8531他们的最小分辨率分别是:我们用DAC7741带调节电流在100A以上的电源,而用DAC8531带调节电流65A以下的电源,根据以下的公式和数据:绝对误差=电源输入值*相对误差DAC7741最小分辨电流=Δ1*电源的变比=1.526e-4*166.7=0.025ADAC774最小分辨电流=Δ2*电源的变比=7.63e-5*150=0.011A对于1250A的电源它的0.5%的相对误差也就是:绝对误差=电源输入值*相对误差=400x0.005=2A对于18A的电源它的0.5%的相对误差也就是:绝对误差=电源输入值*相对误差=10x0.005=0.05A从以上的计算我们看出DAC的分辨率是满足我们大电源、小电源的误差要求的。

而ADC我们用MSC1210自带的24位分辨率肯定能满足我们回读电源数据的误差要求。

然而电源当工作在极限状态时,电源的非线性将产生比较大的读写误差,比方说,当我要电源实际输出51.5A的电流时,我们却很难把握在50A的基础上加多少,因为这时电源已进入非线性区,我们的线性曲线不能很好的拟合,也就不能够计算到准确的电源输出51.5A时的DAC输入电压,从而给调节束流带来一定的影响。

3电源远程控制系统误差的软件补偿方法当电源工作在极限值时,比如几安的输出电流,或者接近最大输出电流时,它们的标定曲线呈现出非线性,典型的情况如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电源工作在极限状态下也就是电源的基准输入电压vi在a<vi或vi>b的情况下与电源回读口电压vo(乘以电源的变比A/V也就是实际负载的输出电流)呈现出的非线性如果用线性拟合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如果我们用多次曲线来拟合这些非线性区这样拟合的程度很理想,而且只需增加数据库相应的数据,同时更新一下终端的应用程序就可以只用更改程序的方法来补偿掉这些非线性区的误差。

只要采集大量的数据,标定出电源的实际vo-vi曲线,这时我们可以拟合并计算出非线性区的偏差△与该非线性区的输入电压vi之间的函数关系,例如上图:+△=φ1(vi),-△=φ2(vi),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整个曲线上vo的表达式:最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表达式在应用程序中进行补偿以前只有vi=Avi+B这个线性拟合在非线性区带来的误差。

应用程序是这样运行的,当我们在应用程序界面上写一个电流数据Iw时,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取得相关数据并根据下式计算出需要输出电流相应的二进制代码B,其中Aw、Bw是电源的固定参数:这个B就是要求DAC7741或DAC8531给出模拟电压相应的数字量,同时应用程序发送出数字量以后,还负责向数据库存储当前写入的数据。

从以上向电源给定数据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对应用程序计算给定参数B的过程加以改进,而ADC只要如实返回实际输出电流,我们就可以将电源的非线性部分产生的误差加以补偿,从而将电源的非线性在操作的过程中隐藏起来。

我们将应用程序这样修改,当在界面上输入电流值时,先计算并判断vi的范围,根据它的范围我们分别用来计算B,这样计算出来的B在电源的非线性区是很接近电源实际的标定曲线,同时也能保留电源线性拟合的优势,从而在整个曲线范围避免了非线性给电源调节带来的误差。

这种读写误差的消除还可以利用反馈的方法,但是反馈的方法要求系统的电源等设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否则会造成对设备的损害,而且用反馈的方法将降低系统操作的实时性,因此考虑到我们现场设备的特点,我们暂时不用反馈的方法。

4结束语本文的创新点就是在电源远程控制系统中,我们将电源硬件非线性部分所产生的误差,不用对电源硬件电路作相应的改善,而是在准确的标定电源的vo-vi曲线后,通过应用程序计算部分的修改将电源非线性部分在线性的基础上加以补偿,从而可以将极限工作状态下的电源的非线性误差大大减少。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的电源远程调节精度满足规定的要求,同时也给调束人员带来方便。

(下转第230页)213--技术创新中文核心期刊《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7年第23卷第8-1期360元/年邮局订阅号:82-946《现场总线技术应用200例》仿真技术流孔和滑阀的流动场变化作了数值解析计算。

流线的时间变化图说明了滑阀和节流孔一样,当流量大约达稳定值后,流动场的变化还在继续。

数值计算的结果说明了用两个不同的时间常数的指数函数来描叙节流孔的动态特性同样可推广到滑阀。

为了迅速地,正确地对流量的流动特性进行仿真,本文提出了简单的时间常数计算公式。

流量的时间变化的数值计算的结果和数学模型很一致。

图4流量的时间变化的数值计算和理论模型的比较本文作者创新点:将仿真技术用于分析液压元件的瞬流特性,说明了节流孔和滑阀的动态特性可用两个不同的时间常数的指数函数来描叙,给出直观的流线图和时间常数的简便计算公式,有助于设计先进的高性能的液压系统。

参考文献[1]Funk,J.E.,Wood,D.J.andChao,S.P.TheTransientResponseofOrificesandVeryShortLines[J].ASME,J.BasicEng.,1972,94(2):483.[2]金忠青。

N-S方程的数值解和紊流模型[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3]Hayase,T.,Humphrey,J.A.C.andGreif,R.,AConsistentlyFormulatedQUICKSchemeforFastandStableConvergenceUsingFinite-VolumeIterativeCalculationProcedures[J].Comput.Phys.,1992,98(1):108.[4]霍雅琴,骆德渊,伍瑾斐,李进松。

变量化分析在传动滚筒的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2-3:33,81-82。

[5]程平,李受人,程耕国。

液流通过节流孔的惯性长的数值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3,Ser.A,18(3):302-305.[6]築地,曽篠,米沢。

スプール便が開閉動作する場合の二次元流れ[J]。

油圧と空気圧,1992,23(7):823-829[7]U.Ingard,OntheTheoryandDesignofAcousticResonators[J],Acoust.Soc.Am.,1953,25(6):1037-1061.作者简介:李受人(1952-),男,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流体控制、机电一体化、计算科学软件开发等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