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
共100题,单选50题,多选30题,判断20题。
一、单选题(53)
1.(),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 2008年8月
B. 2009年9月
C. 2010年10月
2.()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3.“取之无度,(),则常不足”告诉了我们如果过度开发,资源就会匮乏。
A.虚而为盈
B.用之无节
C.取之不尽
D.用之不竭
4.司马光曾说过:“饮食衣服,()”
A.若思得之艰难
B.不敢轻易费用
C.则常不足
5.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朱子家训》中就有“饮食约而精,()”教育我们简单朴素。
A.园蔬逾珍馐
B.恒念物力维艰
C.器具质而洁
D.万缶胜金玉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身怀民族大义而写下的诗句。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李白
7.每年的农历()是我国的端午节,节日习俗有包粽子、赛龙舟等。
A.四月初五
B.五月初五
C.六月初五
8.每年农历()的火把节是彝(yí)族、白族、拉祜(hù)族、纳西族、哈尼族、傈(lì)僳(sù)族等民族的节日。
A.四月
B.五月
C.六月
D.十一月
9.明代戎马一生的常胜将军、被称为“三朝虎臣”的民族英雄是()
A.白起
B.戚继光
C.文天祥
10.“河鼓二”在天文学上是指哪颗星?()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北斗星
11.吃五色饭是哪个民族节日活动的习俗?()
A.汉族
B.壮族
C.维吾尔族
D.水族
12.弟子事师,(),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A.终身为父
B.敬同于父
C.传道授业
13.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其不善者而改之。”教育我们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注意改正。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见贤思齐焉
C.终身为父
14.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辑成了()
A.《论语》
B. 《道德经》
C.《春秋》
15.“剪桐封弟”的故事发生在西周初年哪位帝王的身上?()
A.周成王
B.周文王
C.周武王
16.“绣画”作为刺绣的一种新形式,出现于()
A.清朝
B.宋朝
C.明朝
17.汉代时将匈奴最高首领称为()
A.族长
B.首领
C.单于
D.将军
18.请根据提示猜人物: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②作品多含政治内容,风格较为明健。③他在《岳阳楼记》中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李白
B.白居易
C.范仲淹
D.杜甫
19.下面的句子中哪些可以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志向?()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0.下面哪句话告诉我们向大自然母亲索取要有限度,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则常足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1.既是《资治通鉴》的主要编者,也曾经砸破水缸(gāng)救出玩伴的古代人物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懿
D.司马昭
2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述了生活中粮食的来之不易,下面选项同样讲述了这一道理的是()
A.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B.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C.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D.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23.下面诗句中描写了简朴与奢侈的转化关系的是()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劝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节约的意识,这句话出自()
A.《勉谕儿辈》
B.《朱子家训》
C.《颜氏家训》
D.《章氏家训》
25.《朱子家训》中告诫我们不要盲目攀比的是下面哪一句()
A.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B.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C.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D.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26.明代爱国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一生南征北战,训练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
A.登州军
B.戚家军 C蓟州军 D.常胜军
27.“开辟荆榛(zhēn)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是《复台》这首诗中的诗句,这首诗记述的是()
A.康熙统一台湾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刘铭传保卫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