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依法治国要依宪法治国
依宪治国的意义
依宪治国的意义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强调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实施宪法摆在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的重大举措和郑重宣示。
它充分展现了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自信和对在新时代坚持依宪治国执政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新时代坚持依宪治国执政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宪治”意识,努力开辟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我们党科学总结近70年治国理政经验得出的最新结论,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宪法者,国家之根本也。
我国宪法是与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艰辛探索与时俱进的。
我们党最终把领导人民制定并执行宪法和法律作为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经历了长期认识过程,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建国之初,我们党对国家的治理基本处于无法可依、主要靠人治的状态。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使我们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文革”十年动乱彻底砸烂公检法,宪法和法律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几乎走到崩溃边缘。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82年,我们党深刻汲取“文革”法纪败坏的严重教训,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领导人民对1954年宪法进行重大修改完善后正式公布实施,并强调一切按法律办事,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化”。
之后,又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3年对1982年宪法作了不同程度修改,并一以贯之强调,国家治理应由“法制化”转向“法治化”,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奋斗目标。
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
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作者:贾清来源:《北方经济》2014年第12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这在党的决议文件中首次出现,它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进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厘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决定》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在现代法治国家中,首先要树立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自1979年作为理念被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党内民主程序正式写入党的文件,1999年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到党的十八大上升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致走过了这样一个历程。
在我看来,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首先要树立宪法的权威。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得到了党内外的普遍赞赏及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并就未来落实宪法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人民民主;二是依法治国;三是保障人权;四是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很全面,体现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根本是依宪执政。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宪法。
新一届领导提出“法治中国”的概念,如果说“法治中国”是一栋大厦,宪法就是整个大厦的基础,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就像梁和柱,其它的法律规则就像砖瓦。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机构的产生、职权和运作程序等最基本的制度都是通过宪法确立下来的。
宪法一旦确立,便具有不以任何组织和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刚性和稳定性,所有的法律都必须统一于宪法,所有的权力都不能逾越宪法,包括执政权力。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作者:吕晓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4期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首先是要依宪治国,这是习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进行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中明确提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深入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大力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维护宪法的权威性,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依法治国核心依宪治国作者简介:吕晓新,长江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136-02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在我们全力以赴向这个梦想大踏步前进时,时隔17年之久的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唯一出路和历史选择,也是依法治国历史跨越。
为实现这一目标,依宪治国就是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
一、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课题中应有之意在研究依法治国课题之时,我们必须先研究依宪治国,在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的今天,必须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确定的目标和方针。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中之重,是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也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本质要求,更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形式。
宪法的具体内容涉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原则问题,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机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都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理解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理解
依法治国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式和目标。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就是以宪法为根本法、宪法条款为基础,全面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我国实行的是依宪治国,以宪法立国。
宪法是各种法律制度的基础,是政治体制的根基,把宪法确立为法律体系的核心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
依宪治国,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团体和公民必须按照宪法,重视宪法,尊重宪法,慎重实施宪法,宪法的执行起决定性作用。
实行依宪治国,必须完善宪法制度,改革宪法执行制度,规范宪法实施程序,加强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实行依宪治国,还要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政府各机关和国家机关依宪、依法行政,坚持政治体制依宪、依法制度治理,坚持宪法对全体公民依宪、依法行使权利,坚持依宪、依法审判,充分保护公民权利。
依宪治国,结合实际,要求依法施政、依法司法,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处理一切国家事务,让宪法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让宪法精神、宪法制度和宪法原则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社会持久和谐发展,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民富裕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 1 -。
什么是法治国家
什么是法治国家?法治国家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国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是法制建设的目标,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3..建设法治国家有利于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有利于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怎样建设法治国家?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3、推进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4、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政府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术语1.法治国家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应用示例:用于分析法治国家的内涵和要求)2.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字号∙∙∙评论邮件纠错2014-11-05 00:49:27来源:法治周末作者:陈磊四中全会的法治解读②法治周末记者陈磊10月28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5天前,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决定》。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该表述列于《决定》第二部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莫纪宏认为,《决定》充分肯定了依宪治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依宪治国成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应当不断坚持的法治道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磊指出,依法治国包括依宪治国,“法”包括宪法与其他法律等,宪法是根本法,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要求,所以说,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成为党的政策和行动纲领经历了10个年头。
2004年,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概念,并将依宪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描述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莫纪宏表示,这是党的正式文件第一次肯定“依宪治国”一词的价值,并且将依宪治国视为依法治国的“应然”价值目标,“其核心含义是要突出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
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今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两个坚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一个月后,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重申了依宪治国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关键词 依法依宪治国
关键词依法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在规则治理上下功夫,在中国特色上费心力,在加快建设上用力气,在全面推进上做文章,在有效治理上见成效。
要把“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诚信”、“和谐”等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江必新)唯有依靠法治,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
法治的第三个优越性在于,宪法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作为终极力量保证实施的,它能够克服政策、道德等社会规范体系的局限性。
(张文显) 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
“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什么说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发言稿
为什么说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下午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说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宪法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这一问题。
一、依宪治国是法治的基础1.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是其他法律的根基和准绳。
在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位于法律的最顶端,具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任何其他法律和行政行为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确保其合法性和合宪性。
2.遵守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在法治国家中,宪法是最根本的法律依据,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当一国政府和其公民遵守宪法的时候,法治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国家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和司法公正。
3.依宪治国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途径。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
只有在依宪治国的基础上,才能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依法执政需要坚守宪法精神1.依法执政必须以宪法为根本遵循。
宪法是法律的最高规范,依法执政必须以宪法为根本遵循。
在实际执政中,政府和公职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超越自己的权力范围,不得违背宪法的规定和原则。
2.依法执政需要坚守宪法精神。
宪法不仅仅是一部规范政府权力行使的法律文件,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精神。
在依法执政中,政府和公职人员应当秉持宪法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法治等原则,积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依法执政需要保证宪法的权威地位。
在依法执政中,必须保证宪法的权威地位和实施效力,任何行政行为和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的规定。
只有在宪法的保障下,依法执政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国家的执政合法性和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为了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坚持依宪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原则。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一、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根本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其核心就是全面实施宪法,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
(一)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由序言和四章组成,138个条文。
我国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内容上,我国宪法规定最根本的最主要的问题.诸如国体政体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
二、是在法律效力上,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因此,宪法不仅是指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而且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三、是在指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我国宪法的指定和修改都要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等修宪机构。
我国宪法的修改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全国人大代表五分之一以上提议,并由全体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才行。
(二)法治建设要体现宪法原则和要求依宪治国就是要按照宪法规定和精神来治国理政。
法治首先要有良法,而良法应当是以宪法为依据的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就体现了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此外,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宪法规定任何机关和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就是要限制和规范公权力的运行。
二、树立宪法权威(一)要把宪法的宣传和教育纳入普法的重要内容,强调宪法与国家文明进步、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意义,要强调宪法与公民权利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宪法与公民根本利益关联意识;(二)党政机关要带头遵守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榜样;(三)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的违宪审查,追究和纠正一切违宪行为,并实施好宪法宣誓制度。
依法治国为何必须依宪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就是要人们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时必须以现有政体为前提,这是尊重宪法的体现,也是我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要义。
现代社会一般都认同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也提出依法治国就是要依宪治国,可见,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但是,虽然知道宪法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宪法,似乎宪法距离人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那么,宪法的根本性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依法治国一定要依宪治国?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根本大法为了理解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宪法的概念和历史。
如果从最宽泛的角度理解,宪法应该说古已有之。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只要形成一个国家状态,自然就会有国家的政体,以书面或非书面形式对政体构成做出的规定,都可以算作宪法。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经历过许多政体改革,都通过立法形式对改革内容进行了确认。
当时,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还就不同的政体进行过比较和研究。
但是,很长时间里,宪法只是有关国家政体的内容,它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也就不密切,也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或根本大法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宪法概念。
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宪法概念并不是上述广义理解的,狭义上的宪法主要是指近现代以后出现的宪法。
通常说法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91年法国宪法。
只有英国是个例外,因为英国并非法典化的国家,也没有成文宪法,它的宪法是指历史上出现的一系列和宪法内容相关的法令、判例和惯例,所以其宪法文本可以一直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
但一般说来,狭义的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从那里开始,宪法深入人心,如今不管什么制度的国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宪法,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必须有成文的宪法法典,而且相当多数的国家认为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那么,近现代的狭义宪法概念和以前的宪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它会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这要看西方宪法产生的逻辑。
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
责法定 、 执法严 明、 公开公正 、 廉洁高效 、 守法诚信 的法治政府 。
建设 法治政府 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公权力约束。我们要依法履行
政府 的职能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 制度来 约束公权力 的行使 , 将
程序规范细化使之更加严密 , 确保每项权力都受到法律 的严格 约束。在编制权力清单时不能只是简单 的通过和公 布几个简单 的环节 , 还应涉及如何定期更新 、 如何 提高其执 行力 等问题 , 这 样才能为权力 清单 的更新 、 完善和执行提供制度保 障。
国法治 建设 的进 程。但是 , 我 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在 ” 文化 大 革命 ” 的十年 内乱时期 , 遭到 了严重破坏。直到 1 9 7 8年提出 了
( 2 ) 坚持依 宪治 国, 必须增强 党依宪执政 的宪法思维和 能 力 。改革 开发 以来 , 我们 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主义市 场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 已经形成 , 但是在立法 的领域还存在着
不少 的问题 , 集 中表现 为法律 的针对性 、 可操作 性不 强 , 层次
检察权的制度 ,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 检察权是深 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 目标。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司法权威化 解纠纷 、 定分止争功能 , 克服司法实践 中时常发生法院裁判不受
和法 治方 式的能力 。领 导干运用法治思维 和法治方式能力 , 直
方略 ” 这一方 针在党 的十五 大第一 次提 出 , 1 9 9 9年正 式把 ”
依 法治 国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 ” 载入宪法 。党 的十八 大进
一
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 的落实 , 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 的
( 4 ) 坚持依宪治 国, 必须大力推进司法制度改革。《 决定》 提
浅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浅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首先,什么是依法治国?简单的解释,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复杂的说的话“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够依照法律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些制度和法律,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为领导人的看法得改变而改变”。
1在我国,依法治国这一主张很早就被提出了,主要是由春秋战国期间的法家思想家管仲、慎到、商鞅以及韩非等人提出的,其中韩非为法家的代表。
韩非著有《韩非子》一本,他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
他把“法”、“术”、“势”融为一体,强调必须行法整套的治国理论,规定一切都“断于法”。
这些论述虽包含有法制的、执术、持势,使法、术、势三者密切结合,提出“抱法处势则治”。
形成了一整套的治国理论,规定一切都“断于法”。
这些论述虽包含有法制的思想,但是却和现代法治精神有着本质的不同。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呢?它是指依托正义的法律、传播民主精神来治理我国国政以及管理社会,进以使权力得到更加合理配置的国家的类型。
目地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历经磨练后的最终和最佳抉择。
依法治国是路径,是其余治国方法无法比较的最好的方1党的十五大报告案。
无论目标还是路径,都离不开“法”,其最基本的精神都是法律至上,尤其是宪法的至上性,奉行法律的唯一性和统一性。
今日之中国,已经进入全新的情景了,其建立的背后是法律体系的基本完备,脚下是发展的新阶段,周边是上下打量的目光。
在社会的精神建设层面,法治建设则日益成为共同的核心价值;在人民生活的物质层面,法治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驾护航,但是从发展阶段以及现实情况上看,这一期盼已经成为了一个痛点与焦点。
2014年10 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两年,中央对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一批大贪小蛀们落马,人民群众也是拍手较好。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区别
依法治国
以法治国
广大人民群众
主体 本质 建立理论
国家
以公治国 依宪治国
用来治理人民的工具
人性“好利恶害”的基础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
总结
依法治国
PK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刘耀雄
依即是“依靠”。
何为 依法,就是依靠法律
“依”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01
要求的是在治国中国家必 须依法。
02
必须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核心在于依宪治国,宪法 是根本大法。
03
04
是一种政治主张
解读“依法治国”
主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依法 治国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 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 循的基本原则; 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 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 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 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解读“依法治国”
我们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 总结的结果 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 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合乎逻辑 地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
没有法治的政治不可能是民主 的政治、文明的政治
原因
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 需要 全面建设”包含“全面落实”, “全面落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 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的根本保证
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 客观需要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 明的基本标志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现代国家政治治理的两个重要原则。
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事务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这意味着政府和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并且法律是平等适用的,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文化,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施。
依宪治国是指国家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事务时必须基于宪法的规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划分、公民权利与义务等基本原则。
依宪治国强调国家行政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确保政府的行为符合宪法的规定,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文件,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基础。
依法治国的实践必须建立在依宪治国的基础上,即法律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同时,依法治国的目标也是为了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落实。
在实际操作中,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和范围,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
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依宪治国保证了依法治国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原则。
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的基本框架和指导原则,而依法治国则是依宪治国的具体实践。
这两个原则的结合有助于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公平和公民的权利保障。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依宪治国的概念解析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2.依宪治国的基本内涵三、依宪执政的必要性1.宪法对政府权力的约束2.宪法对公民权益的保障四、依宪治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依宪治国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五、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实践探索1.宪法实施的具体举措2.宪法宣传和教育的推进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1.宪法实施中的问题2.提高宪法意识和宪法实施能力的措施七、结论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已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在法治国家建设中,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是核心内容,具有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依宪治国,就是依据宪法来治理国家,确保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符合宪法规定,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序性。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依宪治国体现了国家权力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原则,确保国家政治体制和国家政权稳定。
同时,依宪治国强调宪法对政府权力的约束,防止权力滥用、腐败现象,保障人民权益。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各领域、各层级的治理都要以宪法为依据,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一过程中,依宪治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实践中,我国积极探索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道路。
一方面,不断完善宪法实施的具体举措,如修订宪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大宪法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宪法实施能力。
然而,我国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宪法实施不够到位、部分地区和领域的法治意识不强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提高全体人民的宪法意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试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试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论文关键词:依法治国核心依宪治国宪法至上宪法观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由于我国是一个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宪法观以及宪政所蕴涵的精神与法治观念的高度一致?因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确认后?年月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第五条。
从此“?依法治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规范?而且上升为重要的宪法规范?同时?这一转变也蕴涵着一点?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这是由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宪法的内容、宪法的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从“法律至上首先是宪法至上”得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宪法规范指明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而法治作为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历史上的先贤圣人先后对它作过论述和实践?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法治而反对人治?他提出的“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后来的学者中对法治的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顺便就能定义的概念。
”“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
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述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包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
”中世纪末期英国着名法官科克在其任内?曾力主排斥国王对司法权的干预?确立了对后世宪法发展具有巨大意义的“法的统治”原则?强调国王必须服从神和法律?而国会则必须服从普通法。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理解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理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基本特征。
依宪治国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是指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必须依照宪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也是确保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准则。
依宪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办事,使宪法成为全社会行为的准绳和规范。
依宪治国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宪治国要坚持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各级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必须尊崇宪法,遵守宪法,不得违宪行事。
只有当宪法明确授权,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任何违反宪法的行为都是无效的。
第二,依宪治国要保障公民权利。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依宪治国就是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公民的人权,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
第三,依宪治国要加强宪法监督。
宪法监督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宪法实施的有效手段。
依宪治国就是要建立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对违宪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通过宪法监督,保障宪法的权威和有效性,维护宪法的尊严和稳定。
第四,依宪治国要推进宪法建设。
宪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法律保障。
依宪治国就是要不断完善宪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进宪法建设,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依宪治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在依宪治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宪法的领导和宪法的学习宣传。
同时,还要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宪法意识,培养公民依法行事的观念,推动法治文化的深入发展。
依宪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
只有依宪治国,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如何理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如何理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意味着在国家治理中,宪法应该作为最高法律的地位得到崇尚和坚守。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和约束,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文书。
要理解这一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坚持依宪治国意味着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权威性。
宪法是国家立法的基石,确立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权力运行机制等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撤销性和不可更改性。
坚持依宪治国就是要树立宪法的权威性,保证宪法的正确实施。
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要始终把宪法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宪法的规定,不能随意修改或违反宪法。
其次,坚持依宪治国意味着推动宪法的普及和教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很多普通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较低。
为了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民对宪法的认知水平。
同时,在教育系统中加强宪法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使每个公民都能清楚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再次,坚持依宪治国意味着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
依宪治国就是要通过法治的方式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确保公民享有平等、自由、公正的权利。
政府要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司法机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使公民在依宪治国的框架下,能够充分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坚持依宪治国意味着建立健全的宪法解释和修改机制。
宪法的解释和修改是确保宪法在不同时期和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的重要手段。
坚持依宪治国就是要建立健全的宪法解释机制,确保宪法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得以正确理解和贯彻。
同时,要建立公正、民主的宪法修改机制,使宪法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通过宪法的解释和修改,可以进一步巩固依宪治国的原则,保障宪法的实际有效性。
总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权威性,推动宪法的普及和教育,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建立健全的宪法解释和修改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依宪治国的目标,确保国家政权的正当性和稳定性。
如何理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如何理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1、这是由宪法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宪法是根本法、是总章程。
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最重要的也是坚持依宪治国。
2、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
从内涵来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思想基础和活动准则,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依法治国的过程,首先就是贯彻落实宪法中所确立的制度和原则的过程。
3、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
从效力上看,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所有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依法治国所依之法,首先就是宪法。
4、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确定了最高准则。
从权威上看,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不得超越宪法,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可以说,法治的权威,首先体现为宪法的
权威;对法律的遵守,首先是对宪法的遵守。
5、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中的核心地位。
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2015年 1月12日下午,法学院2014-2015学年度冬季小学期课程正式开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熊文钊教授在城西校区C201教室,为我们们讲授了“宪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课程。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宪法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明白了宪法是治国之本,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好国家,怎么样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的领导集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此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真正的法治之路由此开始,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确保宪法得到严格、一体遵循,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
抓好宪法实施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宪法乃一国之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全面的、重大的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是全国人民根本的行为准则,一般法律的制定皆以宪法为依据和基础,宪法表征了执政者执政的合法性。
因此,法治的首要之义就是宪法之治,如果治国不依宪,那就等于废弃了立国的根本,背离了最根本的国家共识,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是无从谈起。
有宪法,就要落实和实施宪法,就要依照宪法关于保护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的规定,
确保人民通过民意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而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好,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提到,还是法律靠得住些。
只有依宪治国才能引领中国的法治春天。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依据宪法规范公权力的运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规定了国家公权力的组织体系、职责权限和行为标准,确立了国家权力的分工和相互监督机制。
只有严格依据宪法规范公权力,才能够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依据宪法治国理政”的要求。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依据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确立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是各个部门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的源泉。
保障民权,首先应当从宪法中寻找依据。
部门法规定的公民的各种权利,都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展开。
依据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够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让宪法“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牢固树立宪法意识。
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
法律思维就是要在工作中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些都是和现代法治精神不符的。
只有树立宪法意识,才能落实总书记所提出的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要求。
宪法的至上地位,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从宪法出发,我们就会走上建设法治国家的通衢大道;以宪法为基石,我们就能获得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蓬勃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