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与课件:中国旅游文化课件 二1(1)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涵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和第二章“各地区旅游文化”两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二章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特色,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使学生熟悉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提高对旅游文化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2.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例,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旅游文化一、基本概念1. 定义2. 分类二、发展历程1. 古代旅游2. 近现代旅游3. 当代旅游三、特点1. 地域性2. 多样性3.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本地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旅游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文化
上课时间
2018年9月29日1-4,30日5-6
课 题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能够分辨不同的建筑的屋顶代表的建筑等级。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提纲
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
旅游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二、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
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
三、按照旅游的客体划分
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民主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
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共性
地域性、继承性、交融性
教学内容提纲
一、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定义2、如何理解文化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二、旅游文化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教学后记
广大学生基本可以正确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在今后教学中,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应尽量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广大学生对于自然山水的观赏方式认识比较透彻,教学效果很好。
专业教师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文化
上课时间
2018年9月27日1-4,,28日5-6
课 题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第二节“苏州园林艺术”。
详细内容包括: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及代表作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习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掌握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提高对旅游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以拙政园为例,分析其造园艺术和园林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幅苏州园林的平面图,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苏州园林艺术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及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造园艺术的理解仍有待提高,下节课可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州园林》一书,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同时,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一、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1. 造园艺术: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包括山水布局、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方面。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中国文化常识
2.2 历史小常识
目录 CONTENTS
01 国号与称谓 02 四书五经与科举 03 时间与节气
0 1
国号 称谓与
(1) 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部落的名字
如商、周、秦
发迹地
如汉
封爵
如晋,隋、唐、魏
吉祥文义
如元
建立者的姓氏
如陈
流传的口号
如明
同音通假
如清
政权所在地
如蜀、吴
国号指的是国家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 国号很早就有,《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 当然这里记载的国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仅仅是传说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是司马迁错误追认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02 03
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 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为庙 号。
尊号
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 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或“徽号”如 “太上皇”、“皇太后”
04
全称
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05 06
年号
皇帝登基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建元” (公元前140年)
陵号
秋季
冬季
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称谓 孟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3)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里, “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 “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节气(节)与12 中气(气)一一相间,每月有一个[节]与一个[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 一日为月有之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2. 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及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旅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深厚底蕴;②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
(2)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①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现象;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更好地传播和交流文化。
(3)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①介绍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②分析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旅游文化交流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2.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3. 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谈谈其文化特点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特点;(2)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世界遗产在中国
文化遗产 • 文物 • 建筑群 • 遗址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Mixed Site) 简称“混合遗产”、“复 合遗产”、“双重遗产”
自然遗产 地质和生物结构 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 天然名胜
文化景观 人类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有机进化的景观 关联性文化景观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3 非物质标文题化字遗内产容的特点
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 / 礼仪 / 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
2 中国标非题物字质内文容化遗产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 的实物和场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民族个性活的表现
不脱离民族特性
依托人而存在
4 非物(质2)文帝化王遗的产称申谓报条件
1
王
艺术价值
2
天子
处于濒危的状况
3
皇帝
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5 世界非物质标文题化字遗内产容之中国名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2. 世界遗产委员会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联合国教育、科 学及文化组织
成立于1976 年11月
委员会每年召 开一次会议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评价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地方你们去过吗?有什么特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3)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江南水乡的典型景点,分析其旅游价值和开发策略。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江南水乡旅游文化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2. 内容:(1)地理环境(2)民俗风情(3)旅游资源(4)旅游价值与开发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列举江南水乡的三个民俗风情,并简要介绍。
(3)分析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2. 答案:(1)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特点: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示例: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春节贴春联。
(3)江南水乡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民俗风情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PPT
--经济学家孙尚清
25
(二)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经营 服务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 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 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 作用的过程和结果。P9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 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中国茶文化、北京胡同旅游 ;
32
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 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
资源”
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 化经济”新战略。
9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 《原始文化》文化“乃是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 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 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 说。
10
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 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
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 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 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 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 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 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 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 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24
3、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
“游”原意是人或动物漂在水面上,后引 申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 《说文解 字》:“游,旌旗之流也”。引申为“游, 戏也”。“游,自乐之意”。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优质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山水风光旅游”展开,详细内容包括:1. 理论知识:介绍中国山水风光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景点。
2. 实践操作:学习如何鉴赏山水风光,制定旅游计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风光的成因、特点,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制定旅游计划的能力,激发旅游兴趣。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爱护自然风光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山水风光的成因及特点,旅游计划的制定。
重点:掌握中国山水风光的代表性景点,学会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山水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理论讲解:(1)介绍山水风光的成因、特点。
(2)讲解代表性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景点,分析其特点及旅游价值。
(2)制定旅游计划:根据所学知识,为学生设计一份旅游计划。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鉴赏山水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评价一幅山水风光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第五章——山水风光旅游2. 内容:(1)山水风光成因及特点(2)代表性景点(3)旅游计划制定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山水风光景点,为其设计一份旅游计划。
2. 答案要求:包括景点介绍、旅游路线、交通方式、住宿、餐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是否解决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山水风光景点,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山水风光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操作中分组讨论和旅游计划制定的过程。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
4.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的详细程度。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著名景点及文化内涵。
教材章节为第一章“中国自然风光”,具体内容包括黄山的奇松怪石、张家界的砂岩峰林、九寨沟的瀑布湖泊、峨眉山的佛教文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及旅游文化;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景点的图片和视频;3. 学生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景点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练习:学生根据PPT上的资料,完成相关练习题;六、板书设计:1. 中国自然风光;2. 黄山:奇松怪石;3. 张家界:砂岩峰林;4. 九寨沟:瀑布湖泊;5. 峨眉山:佛教文化。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文章,包括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等;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来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其他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中国旅游文化》这节课中,难点在于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而重点则是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难点解析: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这需要他们对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
例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和地质变化形成的,而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部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定义与特点、江南水乡的主要景区介绍、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掌握相关旅游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旅游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的介绍。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江南水乡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地图、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有整体的认识。
3. 情境体验:带领学生参观江南水乡的实景模型,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4. 例题讲解:以乌镇为例,详细介绍江南水乡的景区特点和民俗文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江南水乡景区的特点。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江南水乡》2. 板书内容:a. 定义与特点b. 主要景区c. 民俗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州拙政园的园林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江南水乡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了解江南水乡的其他景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
对于本节课,重点为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的介绍,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江南水乡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文化与旅游
(2) 官吏宦游
张骞(约公元前175~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和旅行家,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奉武帝之命, 带100多人出使大月 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他从长安出发, 经陇西(今甘肃临洮), 穿 河西走廊, 出阳关, 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 过康居(今巴尔 喀什湖一带), 到大月氏, 行程7000多公里, 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 路, 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发展的广泛性
服务的一体性
地理的集中性
4 旅游的分类
按地理范围分类
国际旅游、国内旅游
按旅游性质和目的分类
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访问、健康医疗、 宗教朝圣、探险旅游
按参加人数分类
团队旅游、散客旅游、自助旅游、 互助旅游
第二节 中国旅游的历史
目录 CONTENTS
01 中国古代旅游 02 中国近代旅游 03 中国现代旅游
1.2 文化的含义
文化具有社会普遍性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 而不是自然物
文化是人类智慧 和劳动的创造
1.3 文化的结构
1
物质文化
2
行为制度文化
3
精神文化
2 旅游文化
2 旅游文化
2.1 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 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 的旅游资源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特征和文化规律。
2.2 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容
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文化与旅游文化
目录 CONTENTS
01 文化 02 旅游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
《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 自然规律 人文: 人伦社会规范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山水风光”,详细内容为“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与张家界这两大中国著名山水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风光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山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黄山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山与张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a.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
b.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以峰林、溶洞、溪流、瀑布为主。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去黄山或张家界的旅游经历,谈谈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的成因,解释地理学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山与张家界的位置,并简述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a. 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b. 张家界:峰林、溶洞、溪流、瀑布2. 地貌特点及成因3. 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黄山与张家界旅游资源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能准确描述黄山与张家界的地貌特点、旅游资源,并简要分析其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践情景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山水风光的兴趣。
但在讲解地貌成因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山水风光,提高对山水文化的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课件
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 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
“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 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 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 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 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 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 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文化的特性
历史性 群体性 影响性
17
二、旅游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 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周礼·正义》:“观乎人文以化天 下”。 旅游是孕育文化的媒体,文化诞生初 始就是旅游的一项内容。
15
为什么?
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 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其次,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 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 人的。
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 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 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16
黄河十八湾
后者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探亲旅游、 休学旅游等,或忙于商务,羁于工作,或衷于 亲情,勤于知识,寓乐于旅,偶作小憩,旅游 者较少逗留于旅游景区。
18
《周易》 “观卦”与 “旅卦”
“观国之光,尚宾也”。
这两处观光,几乎成了旅游的代名词,而且对 观光的作用予以高度肯定。
“旅卦”:
“旅,小亨,旅贞吉”。 这其中包含了旅游的两大特性:动机性和娱乐
性
19
“旅游”溯源
旅游即旅行游览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旅” 和“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唐.孔颖达 《周易正义》:“旅者,客寄之名,羁旅 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
中国旅游景点介绍
北京故宫
长城
西湖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宫殿建筑之一, 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 精髓。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防御工程, 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西湖以其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文 化底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 游客。
九寨沟
丽江古城
这个自然保护区以其壮丽的湖泊、 多彩的森林和瀑布而闻名,是摄 影师和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中国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包括北京烤鸭、川菜、粤菜、湖北菜等,每一种都有 独特的风味。
结语
中国旅游业正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其悠久的 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丽的景点所吸引。
感谢观看我们的PPT课件,希望这次分享能够帮助 您更好地了解和鉴赏中国的旅游文化。
中国茶文化体验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品茶是一种传统文 化体验,可以领略到茶叶的香气口感 和养生价值。
小贴士
1 中国旅游注意事项
在中国旅行时,请注意礼仪,尊重当地风俗,确保自己的安全,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2 中国旅游常用语
学习一些基本的中文表达方式,例如问候、问路、点菜等,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交流。
3 中国美食介绍
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城以其古老而 独特的建筑风格、纳西族文化和 美丽的风景而闻名。
中国传统文化体验
1
中医养生体验
2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注重整体健康和平衡,可以通过中医
理论和疗法来体验。
3
象棋文化体验
4
象棋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棋类游戏之一, 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战略思维。
京剧表演
京剧是中国最古老和最有代表性的传统 剧种之一,通过音乐、唱腔、舞蹈和戏 剧表演讲述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 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 应官府。北宋中期,小地主和农民为官府服劳役极为痛苦。耕地抛荒, 倾家荡产。“害农之弊,无甚(过)差役之法。”免役法规定,改无偿 劳役为用钱雇役。钱怎么出呢?原来应该服役而现在免役的人,按每 户财产状况分成等级,分别交纳不同的免役钱。原来不需要服役的官 家、寺庙等,也按财产情况分别出一半钱,称为助役钱。各州县雇劳 役的资金总额经计算后,摊派到各户征收。这个办法也使政府收入大 增。熙宁九年(1076),政府收入役钱一千多万贯,雇役支出六百四十 万贯,剩余近四百万。王安石对此法最为得意。
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 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 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 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 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 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昭君出塞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 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 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 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 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 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 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 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 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 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 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 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 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 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 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出塞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 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 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 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 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 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 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 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叫昭君,长得十 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 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 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 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 下,但已经晚了。
第二章中国历史
第一节 重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 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 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 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 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
炎帝是兄弟。有一次,蚩尤侵
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 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 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 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 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 个部落的祸害,于是联合各部 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 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
二、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 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 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 “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 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 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 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 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 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 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 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
此后,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来长安 朝贡,欲效吐谷浑及突厥之先例, 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没有允许。 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 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正好碰 上吐谷浑国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 离间我们的关系,遂罢通婚之议。” 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 连合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 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 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 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 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 聘礼。由使者传话威胁说:“若大 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这 种以重兵逼嫁,胁迫成婚的无礼要 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对。不久, 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 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5 万分四路合击,斩首干余级,松赞 干布大败,引兵遁逃,遣使谢罪, 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 的要求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 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 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 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 加息2/10或3/10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 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 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 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 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 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 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 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名的“涿鹿大战”。
春秋诸侯争霸
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 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 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 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 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 的编年史<春秋>,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 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 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 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 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 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 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在王位衰落 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 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 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晋、楚、吴、越王先 後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是当时诸侯的人物展开 的。
保甲法 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 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 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 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 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 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 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 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 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 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 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 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 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 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 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 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 犯。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 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 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 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 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 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 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 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发展封建经济。
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 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 “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河、漳河等河的同时,还在
。 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 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 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 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针对以前禁军实行更戍 (频繁轮调)以及将领和士兵互相不认识的弊端,废除更戍法,重新 划分军区,要求将领和指挥常驻军中,负责训练和打仗。还裁减年 龄50岁以上的老兵,归并军营,全国共设92将(军队单位,每将大 约3000人)。京师附近设37将抵御辽和契丹,西北设42将对付西夏, 还有13将对付国内叛乱。兵多的设正将、副将,兵少的只设单将, 有的部队设指挥。这一项改革,对纠正北宋军事体制的弊端发挥了 若干作用。 同时在军事上,为了斩断西夏 “右臂”,熙宁五年 (1072)和六年(1073),王安石力挺王韶率领军队,在甘肃、青海一 带攻击吐蕃,获取幅员两千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