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 ⼈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篇⼀ 【摘要】⼈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但“天⼈合⼀”思想产⽣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天⼈合⼀” “主客⼆分” ⽣态⽂明 “天⼈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对于“天⼈合⼀”,国学⼤师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个⾮常伟⼤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①“天⼈合⼀”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度对儒家“天⼈合⼀”思想进⾏剖析,本⽂总结归纳了学者对“天⼈合⼀”思想的不同理解,认为对儒家“天⼈合⼀”思想的解读应根据社会的客观状况进⾏认识。

儒家“天⼈合⼀”思想的不同论述 学者对儒家“天⼈合⼀”观念从不同的⾓度作了论述,归纳学界的各种观念,主要有以下⼏种代表性的思想。

第⼀,将“天⼈合⼀”看作是处理⼈与⾃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态⽂明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然之天,认为“天⼈合⼀”主张的是⼈与⾃然的和谐,⽽不是对⽴。

张载对“天”的论述成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与万物都是由⾃然和宇宙产⽣,是合为⼀体的。

张载《西铭》说:“乾称⽗,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② 第⼆,将“天⼈合⼀”作为德性修养的最⾼⽬标,由此体现出现代⼈性修养的⽣态伦理智慧。

这种观点将“天⼈合⼀”的“天”理解为是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标是与天道合⼀。

在传统⽂化中,孟⼦思想具有代表性。

自然辩证法论文 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辩证法论文 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

电影《阿凡达》影评——东西方智慧的较量: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摘要:本文以电影阿凡达为切入点,在简要介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近代这两种哲学思想的交锋,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不足,并预测了未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深入人心关键词: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看完美国电影《阿凡达》3D版后,觉得潘多拉星球的美景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晚上各种动植物还会发出光,就如同梦中的奇幻花园。

纳威人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和自然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宛若世外桃源。

我们蓦然间发现,在东方智慧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电影里熠熠生辉。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古典哲学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周代,从先秦时代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宋朝出现过学术的高峰。

究其源头,对于《周易》的阐发是这个思想体系发展的主线。

相传周文王集成已往理论建立八卦学说,成书为《易经》,其后与孔子的门徒所著《易传》合而为《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历代学者发扬光大,又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说[1]。

但在近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式微。

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慢慢的成为很多人精神上的主导。

“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

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地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2)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2)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2)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内容摘要: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

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思想来源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

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

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宇宙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哲人关注的核心问题。

而在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又是中国古人的基本思想观念。

这一基本观念的存在就决定了他们在思考和叙述问题时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遵循由自然到人事和以自然与人事的致思路径。

这一特点在庄子思想和庄子文本中具有极为突出的表现。

打开人类文明的史册,人与自然是其中的基本主题。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更是直接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而天人合一就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作为“大道之源”和“群经之首”的《周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命题,但其思想却贯穿于整个易学体系之中。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携手共建美丽中国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新特点。

人类征服利用自然的自信心,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地得以增强;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大自然越来越频繁地以不同的方式提醒人类:必须更加谦卑地对待自然规律。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焦点。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自然的辩证法是客观逻辑,人类对客观逻辑揭示和认识的中介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愈益发展,愈益揭示: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不停运动的和谐整体。

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都知道,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学院: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这也正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指出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人的主体地位、实践的中介作用,是自然、人、实践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的特点,又具有了现代科学的特点,是科学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思想《自然辩证法》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的一本尚未完成的传世巨作,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恩格斯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哲学门类。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词的原义来说,它是指客观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的广义来说,就被称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个科学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学院: 物电学院专业: 凝聚态物理课题: 斗争与依赖共存班级: XXXXX 姓名: 张乾学号: XXXXXXXXXX 任课老师: XX摘要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进行的两种相反的态度,也是共同存在两种活动。

人类依赖与自然界同时又要不断与自然界抗争以求得生存。

而自然界既依靠人类得以延续,又要防止被人类过度使用。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斗争与依赖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关键词天人对立;天人合一;人类;自然界1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是何时开始存在的?有人觉得自然界的存在就像是它本应该存在一样不能解释,这当然是一个模糊的答案。

当整个宇宙还是一个蕴含了大量微观粒子混混沌沌的奇点时,它并不具有任何能够符合自然定义的特征,所以这时候没有自然界,只有混沌。

尽管所学的大部分哲学概念里都会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针对人类而言。

能够认知的存在才可以称之为存在,这种想法当然有些离奇。

因为科学的工作正是不断发掘人类以前所不能认知的事物。

就如同上次的希格斯玻色子和今年的中微子振荡一样,他们存在着,而我们却不知道。

我们不是不想知道,而是不能知道。

不能认知的事物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认知主体的时候,也即没有智慧生命的情况下,客体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那个混沌的奇点在经历了全面的大爆炸之后,这个世界的源头出现了。

爆炸过程中各种粒子在某种规律的支配下自由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同时也遗留了很多来不及动作的奇葩粒子。

就比如说,当研究某个元素时,你会看到它有多少个质子、中子和电子。

或者说,这些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这个元素。

而维持这种组合形式的简单说法似乎就是稳定。

对,就是稳定,这些粒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稳定存在,才能为我们所感官到。

稳定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规律,这个规律十分强大,顺者昌,逆者忘,不稳定的存在最终都要被抹去,显然经过多年的科学文化学习之后,我并不能明白为什么宇宙要趋向稳定,但至少我能知道在这种支配性的规律之下,星光璀璨的宇宙才真正诞生了。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再构建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

从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统一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自然归宿”,不同国别、不同理论派别的哲学家、思想家们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精彩的论述。

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现其强大生命力。

本文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中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关系,基本途径一、当代社会关系失衡的集中表现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

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

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

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于是人们也就不断的为自己制造出了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

自然资源的无限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生活资料;二是人类可以毫无顾忌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地球具有无限的自净和纳污能力。

需求无限,既包括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包括人们的精神需求。

追求物质需求、追求物质享受是无限的。

当代社会面临的许多严重问题与我们的这些观念有关。

[1]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的矛盾在当前社会表现的日益突出。

比如上海的内环线,现在由于车太多而拥挤,特别是高峰时间,车速很慢,甚至堵塞,于是有很多司机就开骂政府,说为什么当初不设计成双向六车道。

很多时候,有些人总是嫌这嫌那的,认为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仿佛自己做,就一定做好。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和改造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方法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

道家注重强调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认为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姿态。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被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和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化的。

他强调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有责任保护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源短缺等。

只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其次,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彼此尊重、互相合作的社会。

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公平的待遇,相互帮助和支持,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再次,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们全面发展的社会,即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只有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机会平等等措施,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最后,天人合一思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苏晓勇学号********** 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013年 4 月 25 日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

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社会,科学发展前言:经过9周的时间,我们在刘丹鹤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

经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借这个机会,在这里谈一谈自己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感受,谈谈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

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使两者之间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 1 -正文:一、人与自然是辨证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二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95-01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工程力学学号: SX1301087姓名:常文学指导老师:高存法老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O一三年十二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航空宇航学院常文学 SX1301087)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和基本内涵、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当代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无疑是先进的,然而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对于“天人合一”的内涵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中国人热爱于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共同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于中国当代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在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倡导“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相分”【1】思想实质上也是“天人合一”思想而非天人分离),但他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都各不相同。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实际上就是围绕天人关系和如何实现“天人合一”而形成的争论;先秦时的诸子百家与汉代的儒、道及宋代的程朱理学等所阐述的思想,多数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内涵进行了解释。

历代学者们的论述使“天人合一”形成了极为丰富且庞杂的内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庞大的思想体系与最浓厚的文化底蕴。

只有在正确认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实质、形成、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其所带来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在古代是先进的,而且在当今社会日益显现出其正确性。

“和谐社会”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问题;从广义来理解,还应包括人与人(社会)的关系,即人人关系问题。

可见,“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在内涵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天人”关系的论述入手,挖掘“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阐述“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中医的科学性学号:姓名:专业:微生物学院系:生工院二○一七年四月论中医的科学性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作为我国的国粹,中医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到今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由于中医理念与建立在生物化学基础上的西医不同,引发了人们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甚至有人要把中医作为“伪科学”予以废除。

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是否科学”,关系到中医能否健康完善与发展,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社会。

那么,问题来了,中医是不是科学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含义有三个方面: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摘要: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

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

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引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通常指的是天地之间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天人合一的概念,探索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重要性。

天人合一的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也称为天人感应或天人相应。

它认为天地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天通常被理解为自然界的总体,包括自然界的运行和规律。

而人则是指人类,也包括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有序和规律性的现象,并认为人类也应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因此,天人合一的概念成为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

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应当以敬畏和感恩的心态与自然界共存。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体认的一种具体表现。

其次,天人合一也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类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它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依存。

因此,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自然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和启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首先,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们,保护和治理自然界是每一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只有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予我们对待他人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最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自然辩证法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不仅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既关系着人类的现实生活,又关系着人类的最终理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价值。

除此之外,它还是我们反对形形色色错误思想、错误主义,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扫除精神障碍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方法论;思想价值;全球化正文: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自然辨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

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包括和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用形象比喻说也可以把它看成为“大口袋”。

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

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智慧的哲学,是以科学作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与科学结盟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始终都是自然辩证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学说。

本文按传统生态智慧、朴素生态观、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轨迹,论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天人合一自然观指导下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生态文明Abstract:“Heaven” thought is the basic attitude that people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ancient China, Heaven is a better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man and nature and stage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though the simple ecological view,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ven natural view.Key Words: Heaven; Ecological bala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1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历来注重思考和探索人类自身和自然世界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乃为古代哲人穷其一生所不懈追求的理想。

虽然“天人合一”思想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但是中国人对“天”的认识却经历了从“畏天”到“敬天”,从“问天”到“观天”,从“人谋胜天”到“天行有常”,从“天人感应”到“制天命而用之”的艰辛而又漫长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发展史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合一[1]。

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这种理论,汉儒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二为一”,这是天人合一说法的最早正式确立。

千百年来这种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普通老百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生态智慧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分别被道家、儒家和释家三家学派各有侧重地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

1.1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道德内在地超越实现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过程中多依附于政治,因而多倾向于政务。

在天人合一思想上更明确地表现为一种道德认知的特殊模式和思维模式,其薄弱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领域天地万物的性质和规律[2]。

1.2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而作为道家学派来说,道家哲学力求维持的是人与自然客体之间的统一,道家提出的万物一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也体现在其著作中。

《春秋繁露·阴阳义》、《素辞下传》中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在这样的自然“天”之下,便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合一”理论,即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和天地自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协调统一[3]。

1.3释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释家哲学思想中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以及“心即物,物即心”等物我一体的观点,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观念相互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地人协调、天地人贯通等理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教义体现了顺应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与“天人合一”相类似的思想。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各家学派的发展中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实践中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发展观。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向自然索取物资资源都是必然,而在追求三者的和谐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能在向自然索取物资资源的同时充分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至于造成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索取与开发后形成资源环境的破坏,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也是中国生态智慧的最高境界。

但同时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更不能等同今天我们所提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传统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觉其精华并与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

2继承传统生态智慧的生态观传统生态观是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在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生态智慧的基础之上经过提炼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生态智慧从仅仅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思想,经过各个学派的归纳演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用精炼语言描述的定义性质的理论,即生态观。

2.1传统天人合一中的生态观在淘汰落后的封建思想前提下,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能很好地找到东方文明中的传统的生态观。

传统中国文化以儒道佛三家为主,儒家思想中认为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

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

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其发展规律,并可以在掌握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

道家认为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的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并且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

“知常”,就是说认识了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

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4]。

佛教认为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其他生命体共生。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当今生态观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2.2现阶段的生态观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到2007年11月中央政府将“拥抱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同的高度,“五位一体”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这表明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现阶段生态破换、环境污染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五位一体”的提出也表明政府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后势必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防止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加大对未污染地区的保护力度,防止新的污染。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引领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针。

3当代生态文明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生态文明开始起步,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再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样高的地位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了新的阶段。

当代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理解上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三重维度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来探讨生态文明的概念;②结构论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从观念、制度和实践形态三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来阐述生态文明;③文化角度的生态文明观,此论点侧重于生态文明中的文化内涵;④理念论的生态文明观,它是一种包容经济、环境各个方面的包容发展的模式;⑤三层次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认为,从最终结果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实践的成果,在作为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积淀和升华,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

王如松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形”,生态是“神”只有将“神”融入到“形”中才能贯穿常纲,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上述观点从不同的侧面较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生态上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从各个侧面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层次解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展望未来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18 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空前繁荣的高度物质文明,但同时也给整个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和严重危机。

人类凭借工业和科技的力量赢得迅猛增长的物质财富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导致物欲至上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贫富分化以及作为人类自身必要生存条件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人们为了追逐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不计后果,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榨取,结果自然秩序被打乱,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森林被砍伐,水质和空气被污染,导致气候反常,沙尘暴迭起,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被破坏[6]。

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有1/4的人口患病是由于水和空气污染引起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因淡水污染造成千百万人死亡。

空气污染,导致患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癌的人数急剧增加。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在“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世博主题论坛上所作的演讲“迈向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中说:“由于过度使用和污染,我们看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渔业、水产业等为人类提供必须蛋白质的产业,现在都遭到了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威胁,不仅是鱼类,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我们需要进一步治理整个世界,治理环境。

因为污染和破坏对于环境资产所带来的危害,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