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学说。本文按传统生态智慧、朴素生态观、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轨迹,论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天人合一自然观指导下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生态文明
Abstract:“Heaven” thought is the basic attitude that people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ancient China, Heaven is a better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man and nature and stage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though the simple ecological view,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ven natural view.
Key Words: Heaven; Ecological bala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1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人历来注重思考和探索人类自身和自然世界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乃为古代哲人穷其一生所不懈追求的理想。虽然“天人合一”思想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但是中国人对“天”的认识却经历了从“畏天”到“敬天”,从“问天”到“观天”,从“人谋胜天”到“天行有常”,从“天人感应”到“制天命而用之”的艰辛而又漫长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发展史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合一[1]。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这种理论,汉儒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二为一”,这是天人合一说法的最早正式确立。千百年来这种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普通老百姓。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生态智慧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分别被道家、儒家和释家三家学派各有侧重地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
1.1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道德内在地超越实现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过程中多依附于政治,因而多倾向于政务。在天人合一思想上更明确地表现为一种道德认知的特殊模式和思维模式,其薄弱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领域天地万物的性质和规律[2]。
1.2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而作为道家学派来说,道家哲学力求维持的是人与自然客体之间的统一,道家提出的万物一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也体现在其著作中。《春秋繁露·阴阳义》、《素辞下传》中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在这样的自然“天”之下,便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合一”理论,即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和天地自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协调统一[3]。
1.3释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释家哲学思想中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以及“心即物,物即心”等物我一体的观点,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观念相互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地人协调、天地人贯通等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教义体现了顺应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与“天人合一”相类似的思想。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各家学派的发展中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实践中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发展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向自然索取物资资源都是必然,而在追求三者的和谐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能在向自然索取物资资源的同时充分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至于造成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索取与开发后形成资源环境的破坏,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也是中国生态智慧的最高境界。但同时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更不能等同今天我们所提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传统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觉其精华并与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
2继承传统生态智慧的生态观
传统生态观是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在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生态智慧的基础之上经过提炼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生态智慧从仅仅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思想,经过各个学派的归纳演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用精炼语言描述的定义性质的理论,即生态观。
2.1传统天人合一中的生态观
在淘汰落后的封建思想前提下,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能很好地找到东方文明中的传统的生态观。传统中国文化以儒道佛三家为主,儒家思想中认为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其发展规律,并可以在掌握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道家认为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的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并且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知常”,就是说认识了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4]。佛教认为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其他生命体共生。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当今生态观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2.2现阶段的生态观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到2007年11月中央政府将“拥抱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同的高度,“五位一体”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这表明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现阶段生态破换、环境污染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五位一体”的提出也表明政府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后势必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防止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加大对未污染地区的保护力度,防止新的污染。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