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3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4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5 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 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8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9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10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11 环境经济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4 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15 需求:是指人们意愿买进的数量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内容:1.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你怎么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的论断。

4.什么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对环境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5.供给、需求的定义,市场均衡的主要内容。

6.效用、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的定义。

7.消费者剩余的定义、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具有怎样的特性?对环境价值评估有怎样的意义?8.绿色GDP与传统GDP的主要区别,绿色GDP的重要意义。

9.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的定义。

外部性对环境资源配置的影响。

10.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的方法有哪些?内部化对社会净福利存在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11.谈谈你对环境资源价值的认识,简述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

12.帕累托最优的定义及其必要条件,帕累托最优与社会最大福利的联系。

13.公共物品的定义、特性,解决“公地悲剧”的可能途径。

14.科斯定理及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资源配置的结果与初始产权的分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5.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16.“最优污染水平”的概念、提出“最优污染水平”的依据、影响最优污染水平的因素。

17.环境价值评估的方法有哪几类?各类中又有哪些常用方法?18.直接市场评价法的定义及其使用条件。

19.旅行费用法的定义及其使用条件。

20.机会成本法的定义、适用范围。

21.意愿调查法的定义、使用时应注意消除的偏差。

22.政府调控环境配置的必要性,环境政策手段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23.简述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的优点和缺点。

24.环境经济政策的定义、功能和基本形式。

科斯手段、庇古手段的定义及适用条件。

25.针对武汉市当今面向市民和企业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有关政策,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26.排污收费的意义、排污费的种类和征收办法。

27.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排污权交易的优缺点。

环境经济学-复习整理

环境经济学-复习整理

环境经济学复习第一章导论1 消费概念的不同理解:P6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如果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另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成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因此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 完全竞争市场(即理想状态下的市场)满足5个条件:(课件)充分竞争、产品相同、信息完备、自由出入、不存在外部性2 市场机制的概念:P25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 P25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如何起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为处于竞争中的主体指示方向。

通过竞争,推动和迫使市场主体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

适应市场者得以生存,不适应者将被淘汰。

市场经济由此而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4 需求的概念:P26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的概念:P26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5 支付意愿的概念:P27 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6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P27 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7 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的关系:P28从理论上说,考虑到环境物品的有用性和福利性,其支付意愿应当存在,并且会足够高。

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如果能够发现对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建立环境物品的需求曲线,就可以知道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况。

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

外部经济性:是指i因为Xjn的存在而受益,希望j能增加Xjn。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i因为Xjn的存在而受损,希望j能减少Xjn。

科斯定理:是指在一个有效的财产权规定条件下,处于外部性的有关双方之间的权利交易,将会消除帕累托相关外部性,而且产生一个高效率的结果或均衡状态,使得偏离该结果时至少有一方要受到损失。

而且,只要是在有效的财产权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优效率状态或结果与具体的财产权规定无关。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环境经济学复习提纲

环境经济学复习提纲

《环境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5个领域,见P8-15)2.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

见P93.环境价值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见P10-114.舒适型资源的特征。

见P11-125.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的类型。

见P136.可持续性准则。

P157.专栏1-5。

P158.效率、最优、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P18、P709.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P19,P20(双重属性)第二章微观经济学1.理想状态市场结构(或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

P252.市场结构类型。

P253.帕累托最优。

P264.需求量、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及其移动。

P26、笔记5.供给量、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及其移动。

P26、笔记6.供求规律。

见笔记7.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P27-288.私人物品的特征及其总体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特征及其总体需求曲线。

P29-32 9.引起市场失灵的因素。

P3210.专栏2-2、2-3。

P33-3411.政策失效、政策失效的原因和结果。

P35-36第三章外部性理论1.外部性定义和类型。

P372.外部进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P37-383.公共外部性、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的特征。

P39-42 4.边际替代率(MRS)的含义。

P435.为什么应赋予外部经济性以正价格和外部不经济性以负价格?P436.对外部性的制造者应征收等于社会边际损害的税或费。

7.为什么不应对外部性的受害者征收税或费?P45-468.科斯定理的内容、科斯手段如何将外部性内部化、科斯定理的局限性。

P46、P78-79 9.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不应同时使用。

10.用公共物品理论解释“为什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此棘手”。

参考答案:全球变暖,即“温室效应”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因为解决方案会给很多人带来益处。

一旦解决了这一难题,就不可能排斥任何人享受这一益处。

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为解决这一难题支付资金。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产生原因:1、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洪水、海啸、瘟疫。

2、人类不适当的经济社会活动和战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1962年,美,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指出农药造成环境危机,是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损害,较早反思。

1972年,《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未来悲观派。

主张冻结人口和经济增长。

激烈争论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

《人来环境宣言》正式挑战。

18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阐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97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环境经济规划”。

1983年3月,《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思想重要飞跃。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发展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

新阶段。

里程碑。

1844年,“费用效益分析思想之父”杜波伊特《市政工程效用的评价》。

提出消费者剩余。

1950年,美国联邦机构流域委员会《关于流域项目经济分析实践的建议》即绿皮书。

为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0年,哈曼得最早将费用效益分析与水污染控制相联系。

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1、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跨代分配、政策抉择和市场机制,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和克服影响政策方案以及社会费用和效益分析。

2、生态经济学是理论的,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其变化规律,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3、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其理论基础和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手段应用。

4、较成熟和应用较强的是环境经济性和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在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来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裔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办法,分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排污收费: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费。

机会成本: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该产品的资源如果用于其它生产用途所能发明出的最大价值。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帕累托最优:在不会使其别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庇古税: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多个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将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present value, PV)的方式就叫贴现。

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私人物品:能够在市场上购置到的哪些商品。

私人物品含有明确的产权特性,在形体上能够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含有明确的产权特性,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含有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和公共土地。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状况下,一种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原则).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备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备.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乐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置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乐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物质平衡原理: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映和化学反映,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投入的环境物质最后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势返回环境。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多个可能的价格下乐意并且能够购置的该商品的数量供应: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多个可能的价格下乐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环境经济学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环境经济学四大原理:1双赢原理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2狀态洞滋原理共有态的坏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进入市场态或公共态3内在化原理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4环境生产力原理环境也是生产力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的某一种变动的反应程度的衡量,曲线越平坦,弹性越大,物品供需量对价格越敏感。

计算:量变百分比/价变百分比>1则富有弹性,反应程度大。

量变百分比:量变/原量价变百分比:价变/原价消费者剩余二支付意愿(买者的评价)■实际支付生产者剩余二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总剩余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二支付意愿•卖者成本外部性双方交易产生的福利结果超出原先市场范围,给市场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影响。

使他人福利增加即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此时社会收益高于个人收益,市场最优量小于社会最适量;使他人福利减少即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此时社会成本高于个人成本,市场最优量大于社会最适量。

外部性的内在化将外部费用引进价格Z中,使得社会费用与个人费用更为接近,资源配置接近社会最优私人解决办法:道德约束、慈善行•为、形成产业链、签订协议J缺乏强制性,基于科斯定理的协商要求交易成本低、可能谈判破裂、人员太多难以协商)科斯定理:若私人各方可无成本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能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低、有限交易人数)所以一旦产权配置得当,市场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政策:管%% (前提了解行业生产技术细节;优势环境效果的确定性、管制的严肃性;缺陷灵活性差、不能提供开发减轻环境损害的新技术的激励、对于大量小而分散的污染源难于管理)经济手段(押金一退款、补贴、庇古税用于纠正环境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税收减少污染的社会成本比管制方法低)帕累托最优: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显性成本:企业支付的货币隐性成本:没有体现为支付的成本会记只考虑显性成本,经济学家考虑总机会成本;收益■显性成本二会记利润;收益■总机会成本二经济利润生产函数用于生产某种物品的投入量与其产量间的关系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生产函数的斜率即边际产量,曲线变平坦说明边际产量递减(如雇仰工人数量与手工产量),变陡说明边际产量递增(如供电公司、电话公司),斜率不变说明边际产量不变(如制造业)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平均生产率:生产函数上任何一点,产量与投入品的比率称为平均生产率在边际产量递减的生产函数曲线上,曲线与其切线交点即平均生产率最高的点,曲线的切线称为最大生产率线完全竞争市场1.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其行为对市场不产生影响;2.同一行业提供的同种商品同质、无差异;3.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环境经济学四大原理:1双赢原理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2状态转换原理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进入市场态或公共态3内在化原理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4环境生产力原理环境也是生产力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的某一种变动的反应程度的衡量,曲线越平坦,弹性越大,物品供需量对价格越敏感。

计算:量变百分比/价变百分比>1则富有弹性,反应程度大。

量变百分比:量变/原量价变百分比:价变/原价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买者的评价)-实际支付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支付意愿-卖者成本外部性双方交易产生的福利结果超出原先市场范围,给市场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影响。

使他人福利增加即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此时社会收益高于个人收益,市场最优量小于社会最适量;使他人福利减少即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此时社会成本高于个人成本,市场最优量大于社会最适量。

外部性的内在化将外部费用引进价格之中,使得社会费用与个人费用更为接近,资源配置接近社会最优私人解决办法:道德约束、慈善行为、形成产业链、签订协议(缺乏强制性,基于科斯定理的协商要求交易成本低、可能谈判破裂、人员太多难以协商)科斯定理:若私人各方可无成本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能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低、有限交易人数)所以一旦产权配置得当,市场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政策:管制(前提了解行业生产技术细节;优势环境效果的确定性、管制的严肃性;缺陷灵活性差、不能提供开发减轻环境损害的新技术的激励、对于大量小而分散的污染源难于管理)经济手段(押金—退款、补贴、庇古税用于纠正环境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税收减少污染的社会成本比管制方法低)帕累托最优: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显性成本:企业支付的货币隐性成本:没有体现为支付的成本会记只考虑显性成本,经济学家考虑总机会成本;收益-显性成本=会记利润;收益-总机会成本=经济利润生产函数用于生产某种物品的投入量与其产量间的关系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生产函数的斜率即边际产量,曲线变平坦说明边际产量递减(如雇佣工人数量与手工产量),变陡说明边际产量递增(如供电公司、电话公司),斜率不变说明边际产量不变(如制造业)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平均生产率:生产函数上任何一点,产量与投入品的比率称为平均生产率在边际产量递减的生产函数曲线上,曲线与其切线交点即平均生产率最高的点,曲线的切线称为最大生产率线完全竞争市场1.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其行为对市场不产生影响;2.同一行业提供的同种商品同质、无差异;3.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这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环境资源的供给却相对有限。

例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未受污染的土地等,都是稀缺的环境资源。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也是环境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

当一个企业排放污染物时,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损害,但企业并未为此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就是负外部性。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美丽的花草,让邻居也享受到了美景,这就是正外部性。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比较某个项目或政策的成本和效益,来评估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例如,在考虑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时,需要计算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改善和社会效益。

此外,还有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概念在环境决策中非常重要。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比如,在控制污染方面,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减少一单位污染所增加的成本等于由此带来的效益。

三、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有着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当一个国家变得富裕时,它有更多的能力投入到环境保护中,采用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会导致环境恶化。

反过来,环境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良好的环境质量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恶劣的环境会增加健康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四、环境政策工具环境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两大类。

命令控制型政策包括制定环境标准、禁止某些行为等。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资料环资学的特点和作用:它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

特点:边缘或交叉,应用或实用;作用:指导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指导政策和项目的评估,指导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

发展趋势:理论创新趋势方法创新趋势问题导向趋势跨学科趋势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2国家环境管理职责和权利的边界确定,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3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经济评价4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评价(代际和代际公平)5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改革6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微环境管理的设计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2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正外部性:有利于旁观者的福利(外部经济)。

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生产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最优数量小于社会最优数量,社会总剩余变小。

负外部性:对旁观者的福利是不利的(外部不经济性)存在负外部性时:社会成本高于个人成本。

在生产具有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最优量大于社会最适量,社会总剩余变小。

外部性的内在化:将外部费用引进价格之中,使得社会费用与个人费用更为接近。

外部性的内部化方法可分为私人解决方案(1.社会道德约束2.慈善行为3.形成产业链4.签订协议)和公共政策(1.监管2.经济手段)(庇古税是一种用于纠正环境负外部性的税收。

环境经济学 复习参考

环境经济学   复习参考

第一章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

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

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

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

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

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

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及其本质?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第二章1、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满足的条件?(完全竞争)一,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二,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三,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五,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2、需求、供给及其曲线?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环境经济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复习资料WTO与环境1.固定源空气污染控制成本的分配是累退的。

2.空气污染成本是累退地分摊,而收益则是累进地分配。

固定污染源控制的净收益是累进地分配,而移动源污染控制的净收益分配是累退的。

由于移动源污染控制占支配地位,从总体上看,空气污染控制的净收益分配是累退的。

经济学对社会公平的界定:水平公平,垂直公平,成比例分配、累进分配、累退分配。

3.增长与发展的概念:传统的发展是狭义的发展(经济增长):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广义的发展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福利改善,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

区别:发展指的是福利状态的质的提高;增长指的是物品和服务在物质产出(不是价值产出)上的扩张。

4.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消除战争可能性、保障人权、避免浪费人的潜力。

5.代内公平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的环境保护责任,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担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责任。

6.能源对增长的影响:(1)能源价格上涨会减慢资本投资和资本形成(2)能源价格上涨会使劳动的使用增加,引起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3)较高的能源价格可能会压抑技术进步率。

7.可持续性:指某一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所提高。

三个方面:可持续性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关系:其中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前提,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是目标。

8.应当保持资产至少不将其消耗至某一极限,任何基于消耗自然资本的消费都不应当看作收入。

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是对国民收入核算进行调整,并对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进行投资,投资的量应等于环境资源的稀缺租金。

环境经济学复习

环境经济学复习

环境经济学复习第一章1.名词解释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综合学科。

2.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a.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b.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环境问题的恶化,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c.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的不断发展3.环境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经济学产生: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和传统经济学的缺陷而产生新的学科——环境经济学。

在国外的发展:理论渊源追溯到20世纪初,包括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设;2002年,在南非召开了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1978年,太原,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会议;1978年底,北京,全国经济科学发展规划会议,提出要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1979年3月成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列入;1980年2月,太原,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成立大会;1981年7月,江苏镇江,全国环境经济学术讨论会。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排污收费: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费。

机会成本: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该产品的资源如果用于其他生产用途所能创造出的最大价值。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帕累托最优: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庇古税: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present value, PV)的方式就叫贴现。

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私人物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哪些商品。

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和公共土地。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物质平衡原理: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投入的环境物质最终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势返回环境。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经济学的特点: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

2、理想市场状态应当满足的四个条件: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③私人化成本比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④生存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3、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成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4、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

影响因素:1)资源公有(共有):公有资源者人数越多,人们对资源的“关心度”越低,在囚徒困境的作用下,资源越有可能被滥用,资源价值越得不到体现。

比如我国内蒙古草原原来草场是牧民共有的,每个牧民都有多养牲畜的动机,结果造成了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2)外部性:自然资源很多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其价值容易被低估。

3)垄断:资源被垄断以后,对于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如果需求弹性为0,从理论上说,资源所有者可以收取任意价格。

5、实施外部成本内部化有何作用(1)生产成本将增加,利润将减少,在与对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被迫减少污染,甚至被淘汰。

(2)外部成本明朗化,约束了不合理消费。

(3)激励生产者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减少外部成本。

(4)公共福利和社会健康将得到改善。

6、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的弊端与改革趋势。

弊端:①政出多门,缺少协调。

②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

③手段单调。

④资金挪用严重。

改革趋势:第一,绿色税收。

第二,环境收费。

第三,绿色资本市场。

第四,生态补偿。

第五,排污权交易。

第六,绿色贸易。

第七,绿色保险。

7、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8、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①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②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③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9、庇古型、科斯型经济政策区别与联系:①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

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

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

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

②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

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

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

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

联系:可以把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混合使用,而不是把两类手段对立起来。

例如,我国就有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配套使用的尝试,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用排污收费做保证,从而以最小成本实现污染控制目标。

10、舒适性资源:定义:舒适性资源是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特点: 唯一性、真实性、认识的不确定性、破坏的不可逆性、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

11、自然资源的分类:可更新资源(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和森林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如公海鱼类资源、物种、空气、阳光)与可耗竭资源(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如金属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如煤石油等)。

12、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

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13、需求定律: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成反方向的关系。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对于生产者而言,价格越高,生产和销售商品的动力就越强,生产的商品和销售的商品就越多;同样,较高的价格也可能吸引一些新的厂商进入市场,从而扩大商品的供给。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

14、帕累托最优概念,简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1)三个必要条件,即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品组合和消费中的高效率。

(2)充分条件:在相应范围内所有的等产量曲线和所有的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

(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是指任何一对投入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些投入来生产所有产品的资源开发利用者来说都是相等的,同时也应等于这些投入的价格之比。

高效率的产品组合是指任何两种资源开发产品的转换率对于每一个资源开发利用者都应该相等,而且应该等于产品价格之比。

消费者中的高效率是指任何两种资源开发产品的商品替代率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应该相等,而且也应该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15、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其适用条件如何?(1)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适用条件: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泥沙沉积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的影响(例如,对低地的农民、河水使用者、河流航行等);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③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揭示偏好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适用条件:内涵资产定价法适合评价:①局地空气和水质量的变化;②噪声,特别是飞机和交通噪声;③舒适性对于社区福利的影响;④工厂选址(如,污水处理厂、电站等)、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选线规划;⑤评价城市中比较贫困的地区改善项目的影响防护支出法可以适用于以下方面: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②土壤侵蚀,滑坡以及洪水风险;③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④海洋和沿海海岸的污染和侵蚀。

(3)陈述偏好法:例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适用条件:①空气和水质量;②休闲娱乐(包括钓鱼,狩猎,公园等);③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如原始森林;④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⑤生命和健康影响或风险;⑥交通条件改善;⑦供水、卫生设施和污水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