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教育的本质
这段时间,我利用休息时间认真阅读了《中国教育报》,感觉学习是充实的,使我的思想产生一次次震荡与洗涤。
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感触很深:阅读报纸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传授给了我们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事例的引领,让我们静下心来对某些问题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便会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想第一社会职能应该是教育,要教会学生成人。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对于学生本人人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每位教师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着各自的差异,也就是说从我们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每位教师就已经带上了自身的教育习惯,它有共性,但也有很大的个性差异,每个教师的教育习惯都会受其自身个性的影响。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这意义上说,也体现了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的一种存在价值。
报刊中王财贵博士认为,现在的语言教育,不是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不是调动其阅读的兴趣,而是将一篇本无多大意义的课文讲来讲去,直讲得味同嚼蜡,将学习的兴趣一扫而空;或者将一些浅而没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反复练习,直练得潜质尽失,甚至成为完成作业的“容器”。
孩子厌学,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不是其本来面目,而是最爱他的家长和老师没有将其脑子建构好,以至使最爱学习的孩子反而谈“学”色变,由此对学习形成一种心理恐惧。
这种心理障碍影响的还不只是小学阶段的学习,更为可怕的是障碍其一生。
让孩子由此没了聪明头脑,而且终生对学习没了兴趣。
孩童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开发的最佳时段,如果训练及时和得法,就可以5倍到10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据王财贵博士讲,现在读经的孩子,一篇文章读上两遍三遍就能背诵者越来越多,过目不忘的也已不再是什么新闻。
而一旦拥有了这种记忆力,在以后学习外语、数学等学科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摘要:1.征文背景及目的2.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3.参与征文的过程与感受4.对中国教育报的评价与期望正文:1.征文背景及目的中国教育报是我国教育界的权威媒体,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传播教育资讯、解读教育政策、探讨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改革。
近期,中国教育报举办了一场征文活动,旨在吸引更多关注教育、热爱教育的人士共同探讨教育发展的未来。
作为一个热爱写作、关心教育的人,我决定积极参与这次活动,以表达我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2.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其实,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缘分并非偶然。
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我曾多次阅读过中国教育报,它为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和观点。
可以说,正是通过中国教育报,我对教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当我了解到这次征文活动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参加。
3.参与征文的过程与感受在参与征文活动的过程中,我首先认真阅读了活动通知,明确了征文的主题和要求。
接着,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育经验,以及对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开始了我的写作。
整个写作过程,我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文字简练。
在完成稿件后,我反复修改,力求将最佳的作品提交给中国教育报。
参与这次征文活动,让我对中国教育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教育问题。
同时,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了对教育的认识。
4.对中国教育报的评价与期望我认为中国教育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媒体平台,它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
通过阅读中国教育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还可以学习到很多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
对于中国教育报的未来,我期望它能够继续保持权威性和专业性,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一):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
读教育报刊心得.1doc
良师益友——读教育报刊心得郭集小学孟庆华我是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有着满腔的热忱在教育事业上,但是在实践上却常常受到阻碍,教学经验的不足让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喜欢看书的我在《中国教育报》、《教学与管理》、《德育报》等报刊杂志中流连,也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一年非常有幸学校为我们老师订制了《中国教师报》,那是我们一线老师自己的报纸,零距离贴近教师,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报纸,带着一份亲切我阅读了近期的《中国教师报》,每一期有16版,编辑阵容强大,里面精品荟萃,涉及教育热点、难点,新闻跟踪报道,剖析教育教学案例,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报道了国内外的最新教育动态,信息量覆盖面非常常广,我一页一页、细心地读过去,由好奇转为惊态,由惊态转为感慨,再由感慨触发了许多灵感……读报,是修身立行之根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报,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时时刻刻以书为友,让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能干、更和谐。
让报净化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内涵,让报伴随自己不断进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
在教学业务上有时会产生一种倦带感,缺少了一种热情。
通过读报会让你有一种冲动,一种向上的激情。
现在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在某一方面往往他们懂得的要比我们多。
因此,必须不断地学习,向报刊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读报,让能我的教育理论更丰富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报刊,通过读报刊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利用课余时间,读教育专著,教育教学报刊,还要读一些儿童读物。
教育专著如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读后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
他们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读教学报刊如《现代教育导报》、《教育文摘报》等传递着教改的信息,报道一些献身教育事业的先进人物,为我们的工作树立的榜样。
读教育报刊心得体会
感恩,你们一路相伴——读教育导报有感次丘镇枣杭小学樊艳丽我从事教育工作18个年头了,《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汶上教育》等报刊杂志也陪伴了我18载。
如果我在教学中遇到困惑和难题,它们会帮我拨开迷雾找到答案。
这上面有许多一线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也有课改先锋们的优秀案例及管理、教学经验介绍,还有教育专家对国内外教育现状深入细致地分析。
当然啦,你若想放松心情也可以欣赏教育时事新闻,总之,这些教育报刊给了我一个五彩缤纷的梦,使我在追寻梦的道路上一路成长。
一、“你们”让我知道了爱教育就是爱学生。
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份职业,就应该满怀热情地对待这份工作,并为其全心付诸于行动。
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在这18载里,是你们告诉了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爱学生,这份爱,不仅是一种信任、鞭策,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热爱学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是你们使我懂得了没有了解的爱是盲目的爱,教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要体贴入微,更要严格要求。
当然,这一“严”字是有分寸的,“严而得当,严而有度”教师应和孩子们多交流、多沟通,勤于反思,真真切切地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你们”令我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
教育报刊是教师们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
你们不但使教师们了解到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还懂得了更多的人文知识;你们不仅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还丰富了教师们的精神世界。
刊上文学风采精彩纷呈,使教师们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
当老师们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你们会真诚地告诫老师们:要笑对生活。
阅读无数报刊,感悟很多很多,敬业不再只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三、“你们”使我更热衷于追逐自己的梦。
一路走来,是你们送给了教师们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使他们知道了世界上最有魔力的地方在哪里,你们带着这支庞大的队伍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
《中国教育报》读报体会
《中国教育报》读报体会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面对各种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的新的理念、学说、个案, 教师需要对教育各方面学习和研究,重新认识,全面、客观地梳理和评价,并学习了解一些先进的东西、巧妙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使知识和阅历成为自己创新的孵化器和动力源,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和知识境界。
正因为这样教师需要大量阅读,阅读能丰富和充实自己,积累智慧。
《中国教育报》是一份集政策性、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报纸,它为我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阅读《中国教育报》使我增长使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
《中国教育报》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
有的版块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而有针对性。
这样的栏目能真实有效的反映社会教育的现实,让我们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人得教训受启示。
教师书房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读书视角,读书是每个教师毕生应坚持的一件事情,只有读书才能成长,只有成长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但是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怎么读才更有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我们读书,还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一线学校读书故事和一些教师的读书笔记,这些使报纸更加贴近了我们的生活,读书周刊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读书指导,我喜欢深度阅读和阅读指导,虽然我在读书方面实在是粗浅,但我喜欢看专家的专论,介绍精彩的书目,帮我们更好的读书。
人文阅读版块是以书评为主的版面,以有关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新书的相关话题为主,载发热点读书话题讨论、书评、读书随笔、读书问题杂文等方面的文章。
做一名现代校长
做一名现代校长,让学生放飞理想——读《中国教育》有感创新人才培养不能靠拨苗助长,也不是简单地提前培养。
良好地教育不一定就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但是创新人才一定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创新人才通常不是原生态的自然生长,而是良好教育生态下主动生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是由教育部主办的教育界权威的报纸。
主要涵盖了教育方针,重大会议,教育者心得、学校管理等众多内容。
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通过阅读这个报纸,是有很大教益的。
一年来,通通过阅读《中国教育报》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培养,做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应脱离开一些低俗的眼前利益,更应把人的培养目光放长远些,特别是一名现代校长将学校教育放眼于未来发展,让所有学生得到收获,为有能力的学生创设教育环境,放飞他们心中的理想。
一、校长的内涵,学校的灵魂:9月13日的《中国教育报》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即《什么样的校长能成为“学校的灵魂”》,文章中提出了做校长的5种素质和品格,收获很大。
现再提出与大家共励。
“博,就是博闻强记,丰厚学养,不断成就最好的自己;真,就是求真务实,遵循规律,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乐土;竞,就是知难而上,开拓创新,促进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容,就是虚怀人,凝聚人气,做协调各方的‘大使’”;净,就是干净做事,淡泊名利,守住崇高的精神境界。
“博、真、竞、容、净”多么平凡的字眼,却折射出一名校长的内涵世界。
我们都知道,一所名学校背后离不开一名好校长,一名好校长成就着一所好学校。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管理中,有多少校长能够做到这样呢?在我所了解到的校长们,有很多还达不到这样,在他们的眼中很少顾及的不是学生、教师的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位子和升迁,工作上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应和上级领导或检查者的爱好,不顾学生发展和教师们的利益,在弄权、竞争上见利就做,从来不考虑教师的利益,博学上又自高一筹,不学无术,很是让众人信任。
一朝牵手 终生受益
《中国教育报》伴我成长----读《中国教育报》心得体会房县大木初中朱朝华我是一名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教师,《中国教育报》与我为伴也有十余年。
我从一名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教学新手,成长为一名有一定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在三尺讲台创出一块天地的老教师。
虽说没有成为教育家,也算一位比较合格的“教书匠”,其功应归于《中国教育报》!因为:她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
她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工作者;她以高品位的知识性、趣味性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刊登的师德,德育,课改等文章,教师们百看不厌;她能及时反映广大教师的呼声,让教师感觉她就是自己的主心骨。
中教评论、观点等栏目也是老师们喜欢的,它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执笔的评论者都是高手,他们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把当前的一些问题摆到纸面来剖析,或赞扬、或叫板、或批判,谈出自己的观点。
评论栏目能把老百姓的心声倾诉出来,让人找到同感,看了非常的痛快。
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教育报》。
对待这样一份与职业息息相关的报纸,老师们感到格外的期盼,每每在课余时间,都会看到老师们翻阅她的身影……《中国教育报》给了我一个清醒的头脑,使我不致迷失方向。
我从《中国教育报》上学到很多教育法规,知道在从教过程中,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能做。
她使我师德得到提升。
我从《中国教育报》上读到很多感人至深的师德楷模的故事,他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把自己一腔挚爱奉献给学生,洗刷了我的心灵,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设计,从而在教坛上有了一番作为。
《中国教育报》教给了不少教学技能,从中我知道了很多教育新词。
象“养成教育”“生本教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等。
还知道了不少教育改革的领头雁,象“洋思”“杜郞口”等等。
这些改变了我的教学观。
以前以讲为主满堂灌,还一直抱怨学生笨,接受能力差,学不会。
如今,变为怎样教学生学会学。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初识《中国教育报》是在一个午后,学校领导通知我说,有一个征文活动需要参加。
就这样,我与《中国教育报》不期而遇,伴随着窗外那明媚的阳光。
有点迷茫有点彷徨。
对于我来说,读报纸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行为了。
现在很多新闻或者故事都是用网络来完成流通的,像手机晚报,或者一些手机常用APP。
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一杯清茶,一张报纸,沐浴着阳光,有所触动有感而发。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每天都面对着一张张纯真与质朴的脸。
没有城市里的那种喧嚣,也没有城市里的那种疲惫。
每天来到学校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净化和一种洗涤。
乡村学校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
很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简简单单,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话语,堪称经典。
的确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德智体美劳有全面的发展。
教师是有多重身份的职业,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也需要塑造孩子的品德。
当我看到报纸上《“身价百亿”的村小特级教师》这一文章时,我有所思考,如果有一天我离开我所在的学校,孩子们是会难过的和我说:“老师,请您留下来。
”还是会弹冠相庆,庆祝我离开了这里。
同样在教育岗位,同样在乡村,为什么吴老师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吴妈妈”,和她相比,我差在了哪里。
我能向“吴妈妈”学习什么呢?有一本书叫做《爱的教育》里面书写着海伦.凯勒和她的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海伦是一名盲聋的残疾人,在安妮的帮助下,海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成为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并且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广为流传的作品。
是什么让这一位残疾人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呢?是的,我可以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的就是“爱”。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奉献自己的时候虽疲惫却心甘情愿,因为有爱,所以我们挑灯批改作业时,虽累却义无反顾,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身处乡村环境下,虽苦却甘之如饴。
中国教育报读后感
教育的真谛——读《中国教育报》有感茅塔中学陈明燕叩问教育的内涵与真谛,我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学生快乐成长、健康人格的乐园。
《中国教育报》是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的全国性日报。
每次阅读,我都受益匪浅,而我的思想也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产生震荡与洗涤。
是啊,我们的教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与真谛?我们又有多少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快乐?我们有多少人格的孩子是健全的?我们又有多少孩子的心智正在走向自我成熟与完善?在10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路径走对了,处处有共鸣》,是一篇关于内蒙古包头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采访报道。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当我们真正对它进行探讨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理解的概念和内涵都不尽相同,那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包头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科研项目立项,拨付专项资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前期工作进行调研,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素质教育示范地区”,最终由包头市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使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从学生、教师、学校、校长、家长、社会环境、资源配置督导评估等各方面得到了具体规范和要求。
包头市教育局局长鲁性瑜认为“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社会性,单靠教育一家无法完成。
”因此,《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
例如针对政府对校长的任用不与推行素质教育挂钩,对推进素质教育不利这一情形,规范明确规定,对旗县政府和学校的考核不以升学率为标准,而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从这篇报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乌兰小学五年级学生孙畅为了做一个航天模型,一年多来坚持去少年宫,很少间断,原因是他打心眼儿里喜欢。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才会适应教育发展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会适应教育发展—读《中国教育报》有感河北承德武守祥近日,我读了2012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上刊载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韩立福的文章《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角》读后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素质教育的规律,就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大胆创新。
韩立福博士在文章中提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经过课题实验,作者认为当前课堂应从“教师导学”课堂走向“问题导学”课堂,继而走向“自我导学”课堂,围绕这种转型,课堂将呈现以下特征:在思维方式上,由教师主导的“先教后学”思维走向师生和学的“先学后导”思维。
大多数老教师习惯了“先交后学”的教学思维,这种思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先学后导”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然后针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通过“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师生相导”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型上,由单一化的新授课,走向多元化的课型体系。
他剖析了单一化的新授课弊端,也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潜能,学生的思维被限制,情感被压抑。
多元化的课型则何以有效地利用合作讨论展示对话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内涵上,由传递知识为主走向问题导学为主的学习,“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发现、生成、解决的主体。
在角色上都是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合作者、分享者、建构者,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天性被保护、潜能被挖掘、兴趣被激发,学生既能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个性发展。
在课时上,由统一固定走向弹性化,现在中小学课时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已经成为习惯。
如果按着这个时间来学习只能支持讲授式课堂教学,在新视野下,课堂学习不完全是关注注意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具有2年教龄的教师,我竟然才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
但是,这第一次,竟让我从此与它产生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
第一次见它,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村小的晚上,宁静而祥和,改完学生的作业,备完第二天要上的课,无所事事的我满办公室瞎转悠。
自小被长辈称为“书虫”的我,不想放过任何可以补充精神粮食的机会。
于是便到每位老师的办公桌前看看、搜搜,转了一圈,最后到了校长的办公桌前。
嘿!老大就是老大,果然储备丰富吧!呵呵,不管了,咱还是先看了再说!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拾起眼前的《中国教师报》看了起来...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报头得一句话“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呵,好大的口气!那我就看看你有何资本让中国教育改变!然后看下目录,这是2011年10月26日出版的第404期,这期的主题是“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课道与学道”探索及其相关的人物与教学案例。
”
我渐渐沉浸于发现新教学的惊喜与感动中!虽然一直梦想着有一个这样平等、开放、自由的课堂,但终究觉得那只是一个梦,遥不可及!而如今看到它变成现实,心中不由地佩服铜都双语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们。
看这些报道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
作为教师,真正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提升自我;不断地尝试与反思,改变自我,才能使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变为现实。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的源泉-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承德县二中刘学东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今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育报》。
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我是一名老教师,现在任数学学科的教学。
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让我对中学的教育有了很深刻的感触。
我深切的发现在我的周围有一些孩子是害怕学习数学的,一上数学眼睛就发呆、发直,于是我在课下便对这样的孩子多了一些关注,没事就找他们谈话聊天,最终这些孩子对我开口了:“老师,我们不是不想学好数学,您的讲课非常能吸引我,每每你给我们讲解习题的时候,我都能明白,可是一让我自己做题就不知道该去怎么做了!”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脑子里没有成形的数学思想,遇到问题当然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哪里开始思考了,在被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开始变得消极、反应也随之开始迟钝、焦虑甚至产生了想要放弃数学的不正确的想法。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这个可怕的怪圈圈,我想尽了办法,书里查、网上找、经常请教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向他们取经谋求解决的办法。
得到的答案差不多大同小异,那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到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是啊,学生是一个社会群体,来自生活;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学科;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来自真真实实的现实生活。
所以要想根本上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就必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就必须将我们的数学教学切切实实的生活化。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10篇2023年开学季,中国教育报推出系列公开课——好老师公开课开学特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篇1)时光荏苒,随着九月开学季的到来,每年九月一日都在看的《开学第一课》也准时开播了。
《开学第一课》是央视九月开学季必播的一档重要节目,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而且也会邀请很多的嘉宾来演讲,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
今年《开学第一课》内容主要是讲奋斗成就梦想、节目内容有着和往年的重要教育意义。
看——着节目的慢慢展开,呈现了一大批为了祖国前赴后继,不畏险阻,牺牲奉献壮举的人。
正是有那么多仁义之士,才有祖国如今的繁荣,身为祖国的接班人的我们,应该传承弘扬先辈的大无畏精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要肩负责任挑起重担,要报效祖国,我们就要努力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继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我们要铭记着历史使命,我们要承担起这个重任;我们都知道祖国如今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景象,离不开祖辈的艰苦奋斗,所以更应该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不断努力奋进学习,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建设道路上做出贡献,在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我价值。
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开学第一课》对我们学生的重要性,感悟《开学第一课》节目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悲壮又励志的故事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内在精神,坚定自身的爱国之心。
因而,我们都应该要树立好自己的理想,好好学习,向目标的道路前进,为祖国未来发展更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价值有所展现。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篇2)暑假就这么悄悄而过,转眼间又是开学之际了,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
我们全校师生集中在体育馆内,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
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
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能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一千根弦》一课中,我问孩子“一千根弦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含义”二字。
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
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习、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能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回想起以前指教杜甫的《春望》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应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其他诗。
好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应该会非常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
如在学习《燕子》后,就推荐孩子去看沈石溪的《狼王梦》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
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我真诚地希望《中国教师报》能依托我们庞大的教师队伍,能依托一批精干的富有事业心、创造性的编辑老师,依托阵容
强大的“读者论坛”,以自身先进的理念,周到的服务,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越办越好,真正成为每个教师的精神家园!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山镇金钱小学
白丽红
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