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程 黄济版小学教育学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黄济)

小学教育学(黄济)

第一部分有关说明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

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小学教育学(黄济)

小学教育学(黄济)

第一部分有关说明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

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小学教育学 黄济

小学教育学 黄济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p218识记p219~220(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分:学科课程:亦称“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特点: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

主导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掌握文化遗产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特点:亦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主导价值: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综合课程按综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简单相加综合、相关课程综合、一体化课程。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它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2024年度小学教育学黄济第三版课件

2024年度小学教育学黄济第三版课件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 进行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知 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024/3/23
01 02 03 04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 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 获取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 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 技巧的方法。
25
当代小学教育过程与方法的新发展
任务
小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小学教育的本质、目 的、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小 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2024/3/23
4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现象,包括小学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育管理等方面。
2024/3/23
信息化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 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
2024/3/23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 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 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 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 手段,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
12
制定小学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
依据
制定小学教育目标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 策法规、教育理论、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需求 等。其中,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是制定小学教育 目标的根本依据,教育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制 定小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社会需求则是制定小学 教育目标的重要参考。
原则
研究内容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 势,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原理,小学教育的目标 、内容与方法,小学教育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小学教学工作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小学教学工作

第七章⼩学教学⼯作Ⅰ、学习⽬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法、教学⼯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等内容,能运⽤教学过程的规律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Ⅱ、核知识点1、课程2、教学及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4、教学⽅法5、⼩学课堂教学Ⅲ、考核要求(⼀)识记:1、教学、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等概念。

2、教学原则的内容和教学⽅法的种类(⼆)领会:课程的分类;⼩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教学⼯作的基本环节。

(三)应⽤:能运⽤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Ⅳ、考核内容第⼀节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近代兴办学校以来,课程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的课程是指学⽣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我国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各科教学内容及其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的规定,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如⼩学课程、中学课程、⼤学课程等。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门学科,如语⽂、数学、历史等。

⼆、课程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产⽣影响的⽅式,学校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正规课程和⾮正规课程。

(⼀)正规课程正规课程亦称显性课程,指学校课程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的所有课程的总称。

当前,⼩学常见的正规课程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正规课程三、⼩学课程的表现形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四种,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乃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节教学及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学习系统的科学⽂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全⾯发展的⼀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学校⼯作的中⼼(三)教学的任务⼩学的教学应有以下⼏⽅⾯的任务:1、学习系统的⽂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2、发展智⼒、体⼒和创造才能3、教会学⽣学习,培养⾃学能⼒4、培养学⽣的⾮智⼒因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具有⼈类⼀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先,认识的总⽬的是⼀致的,都是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真理,最终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的。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小学教育学黄济

小学教育学黄济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与课程论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 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 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 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调学习者在 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习 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 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 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 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 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 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 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 介实施课程。

课程概念: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 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是经验”的观点更加符合我国 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论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哲学基础 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 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 一是本体论层次。 二是方法论层次。 (二)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 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 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 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 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直接经 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 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 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 基础。 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 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 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 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教育学》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72适用专业:五年专初等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小学教育学》是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覆盖面广,它是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核心课程。

《小学教育学》与先修课程《小学心理学》,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心理学》、《班队管理》以及各科教学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学教育学》中的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规律为上述学科在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1)针对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性。

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本课程以这一目标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2)吸收先进理论,凸显开放性。

本课程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3)与行业同构,凸显实践性。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师下校研究等平台,了解小学教改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通过观摩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因此将《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定为下面五大模块:教育概论、教育要素、教育目的、教学论、课程论与课外活动等五方面。

接着再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每一模块下面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以项目为载体,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提出相应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

最后根据拟定的这些内容、项目,再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选择黄济主编的《小学教育学》为本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参考了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形成了《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

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基本理论,使学生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问题研究意识,形成适应当前小学教育实践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责任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养成职业素养。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第七章课程《小学教育学》课件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第七章课程《小学教育学》课件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随堂测验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第七章课程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理解课程的内涵、特点、内容与结构,了解课程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在了解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小学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类目标:乐于探究课程相关知识。 【学习内容】 1.课程的含义; 2.课程的目标、分类、特点、内容、结构; 3.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重点】 课程的目标、分类、特点、内容、结构; 【难点】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理解课程的内涵,了解课程的理论基础; 2.在了解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小学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复习思考】 1.课程理论有哪些? 2.分析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讲义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导言:*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一、本学科的意义(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

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反之亦然。

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

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

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课程 ( 1 )课程的目标上,重视人,崇尚人。课程的根本目 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服务。 ( 2 )课程的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考察范围。因为标榜 人性的完美和个性的丰富,必然地要求课程本身基础和 内容的广博。 (3)在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什么是课程 1、国内外对课程定义的三种主要理解** (多选题) ( 1 )课程即知识: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 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加以编排。课 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比较传统、在国内仍然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课程观。 (单选题) ( 2 )课程即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 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一)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学科课程
(单选题177)
直接经验:活动课程
(单选题P177)
1、学科课程
(1)涵义:亦称“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 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 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各科 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 逻辑系统。 (2)优点: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依一定的逻 辑顺序排列,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进行评 价。 (3)缺点:由于分科过细,只关注知识的逻辑体系, 容易造成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容易脱 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的课程,分科绝对化严重。目前 进行的课程改革,已经包括了有关综合 课程的设想与尝试,将对我国课程发展 产生深远影响。
2、科学主义课程 (1)在课程的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 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服务。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 重视个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 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 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 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 要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 神。我国当下的课程改革,主要不是克服 某一方面的极端,而是在两方面都要进行 “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 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内容185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多选题p183-184)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aims)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goals) (3)课程目标(objectives) 2、布卢姆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多选题)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我国的课程,基本上是采取叙述和解释 的方式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 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参与的心理技能以记 忆、理解为主。在这种状况下,能力的培 养自然是不够的。为此,课程应当给予学 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为他们能力的锻 炼和提高创造机会。
(三)分科——综合** 古代——综合课程 近代——分科课程 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 赫尔巴特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 的合理性; 斯宾塞着眼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论证分 科课程的价值。 (单选题P180) 二战以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1)涵义: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 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2)优点: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 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 视野和方法。
(3)缺点:不利于一些学科内容系统和深入的
教与学。
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 即分化与综合。这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分 析的方法注重探究事物自身的特征,注重了解特 定事物的个性和特殊规律;综合的方式则强调事 物之间的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就人类认识的终极来说,这样两种方式都是不可 或缺的;就人类个体的认识能力来说,缺少其中 任何一种就将是发展的不平衡。就课程结构而言, 包括了分科和综合两个发展才是全面的,就学习 者的认识和思维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种方 式才是合理的。
古代的教育内容:
现代的教育内容:
古代——近代——当代
(一)课程的含义
从“课程”的词源学 1.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宋代朱熹(理学家)频频提及“课程”,指 的是“功课及其进程”: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 ——功课及其进程
(二)知识——能力** 知识——实质教育 (单选题P179) 能力——形式教育 (单选题P179)
1、形式教育课程 (1)代表人物:洛克。 (2)主张:在中学应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 辑、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因为学校的任务在 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有迁移作用,学生毕业 后能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而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 练学生智力能起到很大作用,至于学科内容的实 际意义则是无足轻重的。 (3)评价: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 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 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 掌握的关系,使学生脱离生活。
2、实质教育课程论
(1)代表人物:斯宾塞。
(2)主张: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 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 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因为传授实用的知 识能为他们以后从事某中职业做好准备,至于发 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 (3)评价;重视学科的实用意义,为实科中学 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根据,但这种理论具有明 显的功利性质,忽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 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 就绝不能放松, 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课程”的词源分析
2.西方:斯宾塞(英国)的《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1859)中“课程”指“教学内容 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跑道”,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 “学习的进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指出:课程可 包含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即: 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 合及进程安排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1、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对于课程影 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是哲学。 (单选题176) 2、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并进 行各阶段课程设置的第一人。 (单选题) 3 、赫尔巴特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 学基础的人。 (单选题P177)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内部基本关系**
(论述题P177-183)
第七章 课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我的孩子已经两次进入高考补习班了……在孩子成 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费尽了心血……我的孩子从 上学开始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考不上大学这 么多年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他本人的生活工作 有价值,我们也就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了。 现在学习的知识只是对考大学有用,对孩子的生活 和工作没有用,考不上大学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 孩子也成了“废人 ——一位家长
赫尔巴特根据“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对课程 进行相应的划分。 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 理等课程; 根据思辩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 程; 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 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 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法律等课 程; 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学六》中说过: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 大作工夫”等。其意思是指所分担的工作 程度和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程。朱 熹的用法已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 解基本相似。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 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 “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 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 育过程”。 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英国教育家斯 宾塞所指的课程是教学科目之义。
课程
学习目的是了解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手段 或媒介课程的含义、决定因素、范畴及其如 何设计。 重要知识点: 1 、名解: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 2、简答: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3、论述:试述决接触“课 程”一词, 是什么时候, 如何理解?
(3)课程即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 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 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 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重视学习活动 的水平、结构、方式。
2、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词源考释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 • 小雅 • 巧言》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说道:“教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里的教、護、課、程, 是四個並列的動詞,其基本含義都是監督。唐宋之時,教、 較通用。較,計量也,就寢廟建築的度支而言。護,監視 也,就具體的施工而言。課,督促也,就工期而言。程, 考核也,就規制、式樣而言。教、護、課、程排比聯言, 牽涉到寢廟建築的方方面面,都必須由君子監之作之,才 可能符合禮法的要求。据考,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 的出处,但跟现代“课程”的涵义相去甚远。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 开。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能力是获取 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是,知识和能力又各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 上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 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将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 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力的提 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
(2)优点:有利于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3)缺点: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指导。
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实现个性的 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不同国家的 课程改革都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放在重要的地 位,希望学生在各种亲身经历中锻炼能力、陶冶 情感、发展智慧。美国各门课程中的多样化的实 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了直接经验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单选题P) 在我国传统课程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 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