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结构手法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培优之诗歌精讲:《声声慢》

高一语文培优之诗歌精讲:《声声慢》

课内诗歌精讲:《声声慢》学习目标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对比其前后期作品风格背诵全词,抓住意象,鉴赏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体会词中的情感,理解李清照后期诗歌的复杂感情。

词的鉴赏方法知人论词词牌词题把握整体,抓住关键(意象、关键句、艺术手法)想象共情结合背景知人论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词善白描,情感细腻,被称为“易安体”。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作者生平词牌词题《声声慢》: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

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全文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历年高考2014 江西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__________!2013 山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

寻寻觅觅:形容内心怅然若失,又想寻找的不安状态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怅然若失,我在苦苦寻觅,眼前一切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乍,突然;还,立即,迅速将息:调养,保养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这时节最难调理身体。

诗歌精讲第八讲元白诗派课件(30张PPT)

诗歌精讲第八讲元白诗派课件(30张PPT)

元稹
元稹(779—831),字 微之,洛阳人。其祖先是 鲜卑族人,原姓拓跋氏,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 阳,元稹祖先随之南迁, 定居洛阳,始改汉姓元。 8 岁丧父,15岁以明经及 第。
代表作《连昌宫词》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 风动落花红蔌蔌。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 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 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 备言宫里事。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 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 许然烛。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 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凉州彻, 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 曲。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 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明年十月东都破,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 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 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 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新乐府进 行创作,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 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清朝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 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 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 诗话》)
陈寅恪“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 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 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 体而成。”(《元白诗笺证稿》 第三章)
诗歌精讲 第八讲 元白诗派课件亡诗
《春晓》: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wō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 乖。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 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 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诗歌精讲第二讲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诗歌精讲第二讲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盛唐诗人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玄宗开元(713-741) 、天宝 (742-755)年间 盛唐(诗之盛) 肃宗(756-761) 代宗大历(766)前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诗歌方面,有《王 右丞集》传世,其现 存的诗歌有四百多首, 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和孟浩然一起被誉为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这类诗最能代表王维 的艺术风格。
王维:伏生受经图(日本大阪美术馆藏)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盛唐(诗之盛)
➢王 维: 701-761 孟浩然: 689-740
➢高 适: 702-765 岑 参: 715-770 王昌龄:698—757
➢李 白: 701-762 杜 甫: 712-770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苑咸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唐代宗说是“天下文宗。” 《旧唐书》称他“天宝中诗名冠代”。 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世诗论家称他“诗佛”。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 中否?(《杂诗》其一)
诗歌精讲 第二讲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课件(21张PPT )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分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分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知识精讲】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跟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大同小异,考生除要知道一般的艺术手法外,更要着重了解章法结构艺术、描写和抒情角度、象征、修辞等现代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

本突破点就是指导考生分析并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1.方法就点论点,就面论面;针对要求,分列答案。

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探究鉴赏,可以是“点”,可以是“面”。

作为探究鉴赏题的设置,在“面”上设问的会多一些,但也不排除在“点”上设问。

答题的原则:就点论点,就面论面,但不能出现“点”“面”相违的情况。

探究鉴赏艺术手法,难免会用到概念,要注意概念表述的准确性;探究鉴赏艺术手法,一般都离不开效果的表述,要注意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统一性。

这类题会提出具体指向、具体要求,我们必须针对题目的指向和要求,分点列出答案。

2.步骤第一步:确定艺术手法。

第二步:审清题目潜在的命题意图。

第三步:观照全诗,探究该手法的艺术效果。

第四步:分点列出答案。

3.答题规范指出艺术手法名称,解说该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该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效果),有几点就分列几点。

【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长城谣席慕蓉①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九七九年【注】①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

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原卷版)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原卷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五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精讲】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方法(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4)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

如有的比喻又带有夸张,出现在同一诗句中等。

2.步骤第一步:审题。

抓住题眼,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指出具体修辞。

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使用修辞的做法。

第四步:体会表达效果。

3.答题规范(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使用的。

(3)指出使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4.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①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即为夸张。

夸张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

人教版-语文-高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知识精讲

人教版-语文-高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长恨歌》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长恨歌》(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歌结构手法精讲

诗歌结构手法精讲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 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节做主要情节的准 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 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 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 延伸。
雨多极凉冷
7、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 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 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 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 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尾联陡转,以 “惆怅”引出 思乡归隐之意。
山 居 秋 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 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 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 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 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 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秋日秦观
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①邗沟:中国古运河。今京杭运河里运河段的前身。 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西侧。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 诗歌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先表现寂静、寒冷的夜景,然后通过 “忽有人家笑语声”表现出秋夜的生活气息,令人 欣喜。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水乡夜景的生 趣,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


首联 点题
律诗结构


写景 转折 叙事 变换

议论 抒情
读诗五步法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 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

望王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 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其山水田园诗朴素 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 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背景链接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 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 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 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黄鹤楼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zǎi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合】抒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浓浓乡愁
(设问)
“烟波”写出了江面渺茫的景象,与日暮
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更增乡愁。
尾联运用设问,以愁作结,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 情。这渺茫的忧思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渲染 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诗三美: ①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虚写神话,实写景象,意境悠远。 ②色彩缤纷的绘画美: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
“落晖”两词充满了秋意,蕴含着淡淡的伤感。营造出清冷、
静谧的氛围。
静态、远景,侧重宏观描绘
默写常考
【转】写人 牧猎归来
牧 人 驱 犊 ·返 , 猎 马 带 禽 归·。

专题15表达技巧(常见修辞)-202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专题15表达技巧(常见修辞)-202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首联写“山”和“溪”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包裹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 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 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 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 明丽画面。
修辞手法——比喻示例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使语言含蓄、风趣,表达出一种委婉含 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
蓄的情感
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
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手法
分析
事例
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词)作为后一句开 顶真 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的一种修
辞手法
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 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 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败是历史之必然,已无法挽回
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 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
双关 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 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诗人不把“无忌”作
修辞手法——比拟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 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 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 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 析。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 (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 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 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 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 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 随着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 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

11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

11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结构技巧·必备知识】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示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赏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抑扬特点及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有先扬作用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

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5.铺垫特点及作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6.照应特点及作用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秋晚的江上课文精讲

秋晚的江上课文精讲

课文《秋晚的江上》精讲一、段落划分《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在段落划分上相对简单,因为它是一首短诗,主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黄昏时,诗人在江边所看到的情景。

整首诗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 这部分描述了鸟儿归巢的场景,尽管鸟儿已经疲倦,但它仍然坚持驮着斜阳回家,这展现了一种坚韧和毅力。

第二部分:“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 这部分则进一步描绘了鸟儿将斜阳“掉”在江上的情景,以及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得红颜一瞬的画面。

这部分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也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独特感受。

二、文章赏析《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秋天的黄昏时分。

诗人刘大白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江边的美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首先,从意象的创造来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归巢的鸟儿、斜阳、清江、芦苇等自然元素,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

看那鸟儿,尽管疲倦,仍坚韧归巢,这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也体会到不易中的坚韧。

而斜阳、清江和芦苇,在诗人的笔下如诗如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从语言的运用上,诗人采用了简洁明快的风格,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画面。

例如,“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既表现了鸟儿的轻盈和灵动,又巧妙地描绘了斜阳落入江中的情景,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这种语言风格,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生动描绘和细腻情感。

从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对秋天黄昏时分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同时,通过鸟儿归巢的场景,也传递出对家的眷恋和向往。

这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他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景,也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引人深思。

让我们不禁想要再次品味和欣赏这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诗歌。

徐志摩的诗歌精讲课件

徐志摩的诗歌精讲课件
坚持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徐志摩的诗歌虽然受到传统文 化的熏陶,但又不乏创新,这对现代诗歌来说是一种启 示,即坚持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徐志摩的诗歌为现代诗歌提供了 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启发了后来的诗人探索和创 新。
对现代诗歌的启示
提高诗歌的文化自觉性: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自 觉性,对现代诗歌来说,应当更加关注文化传承和创新 ,提高诗歌的文化自觉性。
徐志摩诗歌的独特之处与贡献
• 音乐性强:徐志摩的诗歌韵律优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读起来朗朗上口。
徐志摩诗歌的独特之处与贡献
贡献
推动现代诗歌的发展: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 代表人物,推动了现代诗歌的改革和创新,为 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大 量的象征、隐喻等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 法,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感官描写, 将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他 独特的艺术风格。
VS
修辞手法
他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感 受力。
读者感受与作品影响
读者感受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让读者感受到了徐志摩的深情和对爱情的向往,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作品影响
读者感受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打动 了无数读者。人们普遍认为它表达了徐志摩对爱情的追求、 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 和造诣。
作品影响
这首诗成为了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和演绎。它 对当时的中国新诗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后 来的诗歌创作。
徐志摩的诗歌精讲课 件
contents

花牛歌课文精讲

花牛歌课文精讲

课文《花牛歌》精讲一、段落划分《花牛歌》这首诗的段落可以按照每节的首句来划分,全诗共四节,每节的第一行都以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美感,同时也强调了花牛在草地上的不同动作和状态。

第一节描述花牛在草地上休息,压扁了剪秋罗,展现出花牛无拘无束的状态;第二节写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身上的白色与白云融为一体,表现了花牛与自然的和谐;第三节写花牛甩着尾巴在草地上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体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和快乐;第四节则写花牛在草地上做梦,至于梦中景象如何,诗人没有明言,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文章赏析《花牛歌》是一首充满童趣和诗意的佳作,它以生动的描绘,展现出花牛在草地上的悠闲与自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浪漫情怀。

首先,从语言运用来看,《花牛歌》采用了简单明朗、轻快活泼的诗句形式。

每一节都以“花牛在草地里……”作为开头,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种诗歌形式不仅易于理解,更能引起共鸣,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生机盎然的草地之中。

从情感表达上看,《花牛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人以花牛在草地上的无拘无束为描绘对象,表达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赞美。

同时,诗歌中的词语既典雅又考究,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而深刻。

你可以感受到那份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气息,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片草地的一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花牛歌》借助花牛这一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某些问题。

花牛在草地上的自由行动,不仅是诗人童年秘密经历的回忆,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寓言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思。

这首《花牛歌》不仅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用简单明了的诗句形式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犹如一个温暖的怀抱,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以景结情,借景抒情。作者用落叶满 庭、黄莺乱啼的景色描写衬托“我”被贬官 的凄凉,心烦意乱。
夜直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注: (1)夜直,类似于如今的值夜班。这首诗歌创作
于熙宁二年,这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纳王安石的意见, 实行新法。 (2)春色恼人,意即春色撩人。 (1)请赏析这首诗结尾的艺术。 答案:以景结情,借景抒情。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诗 人愉悦的心情。含蓄委婉,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 无穷的效果。 (2)简要分析“春色”的含义。 既指大自然的春色;又指政治上的春色,宋神宗决定 采纳王安石的意见,实行变法,王安石觉得自己政 治上的春天已经来临。
❖铺垫
❖ 初见嵩山 张耒 ❖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 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 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 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 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山 居 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 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 如龙,花月正春风。”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
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 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2007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 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1注()]1①)诗关诗的,的前指前居两两庸句句关,,。有有②版旆版本(作本p“è作i将)“军,将此旌去旗军必。此 去封 欢必侯 哪, 一封士种侯卒?,何请士心简肯 要卒逗 说何留 明心” 理肯, 由与 。逗本留诗”相,比你与更本喜 诗(相2比)“你马更后喜桃欢花马哪前一雪种”?一句请在简艺要术说表明现 理上由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 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 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 发。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 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 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 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 议论句。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过渡、抑扬。 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重章叠句 照应 铺垫 过渡 线索 抑扬
4、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 构形式பைடு நூலகம்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 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 方法。
结构特点
考点解读: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 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 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 的作用。
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 的顺序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尾联陡转,以
村行 宋 王禹偁
“惆怅”引出
思乡归隐之意。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回顾:
表达 技巧
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文艺表现
篇篇章章结结构构 方法
❖ 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 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 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 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 调度等等。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 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 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 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 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 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 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 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 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榕叶满庭莺乱啼”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 法来抒情的?请简要说明。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wǎn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 破势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 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 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 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 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铺垫
铺垫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 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 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 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 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