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4110430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核算GDP的三种方法:①生产法②支出法:GDP=C+I+G+(X-M)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5、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7、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I+G+X-M=S+T+K8、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核算指数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i = s 的含义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Macroeconomics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经济学总学分数:3个学分总学时数:32学时修订年月:******编写年月:******* 执笔: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1、课程简介(中文)《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课程简介(英文):The Macro-Economics is the required coures of economic specialty. This course, by research on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the differect economic aggregates, aim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contradication, dciplines and the govemment’s economic policies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course’s researchful content include the basic theories of social output, income, lever of price and level of employment.2、教学目标2.1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逻辑,并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均衡国民收入的的形成过程、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等经济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掌握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书本知识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践,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转型、失业与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实现问题进行深信探讨,加强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PPT课件-2024鲜版
2024/3/28
2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逆周期调节
在经济下行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和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过 热时,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抑制通货膨 胀。
政策互补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相互配合,形成 政策合力,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34
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就业和减贫
01
通过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贫
困和不平等现象。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02
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
求。
推动可持续发展
03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推动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互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联系的,微观经济 学的理论可以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基础和分析工具, 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也可以为微观经济学提供背景 和指导。
6
02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
2024/3/28
7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生产法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创造的增加值 总和来计算GDP。
2024/3/28
支出法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计算GDP。
收入法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 计算GDP。
8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01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理论
仅考虑产品市场均衡,忽略货币 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等因 素。
IS-LM模型
02
03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 衡,分析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3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学时适用对象: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学生需要初步掌握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二、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科共同课,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
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以理论研究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和效应。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方面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对象与框架,另一方面介绍国民收入及其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恒等式。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其中核心内容是总需求分析模型,包括二个具体模型: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在总需求分析模型基础上,又引入总供给曲线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
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主要是对四个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即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第四部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目前动态、最新发展。
主要包括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三、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帮助学生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并为学生们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2、课程代码:303008080008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各专业(本科)5、课程学时:48(40+8)6、学分:37、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8、开课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9、开课学期: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春季)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类及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
所需掌握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
所需掌握的原理包括:GDP的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菲利浦斯曲线等。
2、理解: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3、了解:懂得如何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例计算、习题讨论、课堂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计算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人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格式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小四、黑体、加粗、下同)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总学时: 48 学分:3适应专业: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材: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推荐书目:(1)、张元鹏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4)(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5)黎诣远,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6)(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8版),北京:二、课程目的及要求:(一)本课程目的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政治经济学和高等数学是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基础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2、课程目的和任务: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运行及其后果作为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课程研究涉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来说明决定国民收入、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危机的根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还对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等进行介绍。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和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为背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要求本门课程共八章,系统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教学设计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是由Mankiw撰写的一本经济学教材。
该教材包含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且针对新的经济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
该教材也是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标准教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宏观经济学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3.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4.掌握宏观经济预测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宏观经济变量的测量和分析;3.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分析;4.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分析;5.宏观经济预测和分析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阅读教材并讲解课程重点;2.在线讨论和互动,探讨宏观经济现象和政策;3.实例分析和模型求解;4.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5.案例演示和分析。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估。
具体评估方式包括:1.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期末试卷成绩;4.项目和报告的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教材;2.参考资料和案例分析;3.在线交流平台和课堂支持;4.课程作业和测试题目。
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如下: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1-2周阅读教材并讲解课程重点宏观经济变量的测量第3-4周在线讨论和互动,探讨宏观经济现象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第5-7周实例分析和模型求解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8-9周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宏观经济预测分析第10周案例演示和分析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多名经济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九、总结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经济规律和市场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研究宏观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核心指标;(2)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
重点及难点:1、GDP的五点含义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由于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已在第一章“绪论”中讲授,因此,本章从第二节开始。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熟练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掌握)GNP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指本国居民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GDP以国境为统计标准,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本节主要知识点:一、支出法的含义(掌握)支出法是指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这几方面的总和。
二、收入法的含义(掌握)收入法是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本节主要知识点: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二、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三、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四、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与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本节主要知识点: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掌握)从支出看:Y=C+I从收入看:Y=C+S储蓄-投资恒等式:I≡S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掌握)从支出看:Y=C+I+G从收入看:Y=C+S+T储蓄-投资恒等式:I+G≡S+T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名义GDP的概念(理解)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实际GDP的概念(理解)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基期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三、GDP折算指数 = 名义GDP/实际GDP(掌握)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简单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使用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2)四种乘数的推导及说明。
重点及难点:1、乘数原理2、使用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第一节均衡产出本节主要知识点: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了解)二、均衡产出(熟练掌握)三、均衡产出的简单模型S=I(掌握)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家庭消费函数(熟练掌握)(一)消费函数(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三)平均消费倾向二、储蓄函数(熟练掌握)(一)储蓄函数(二)边际储蓄倾向递减(三)平均储蓄倾向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本节主要知识点: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熟练掌握)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熟练掌握)注意结合图形和案例进行讲解第五节乘数论本节主要知识点:一、投资乘数的定义(熟练掌握)二、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的原因(理解)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本节主要知识点:税收为定量税时,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加入政府部门,在单一的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模型(熟练掌握)二、G、T等改变,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掌握)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本节主要知识点:本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下四个乘数: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及其推导:Kg=1/(1-β)二、税收乘数及其推导:Kt=-1/(1-β)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及其推导:Ktr= β/(1-β)四、平衡预算乘数及其推导:Kb=1第十四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介绍IS-LM模型的基础上,对包括货币市场在内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IS -LM模型;(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重点及难点:1、IS-LM模型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本节主要知识点:一、投资与利率(熟练掌握)二、资本边际效率(掌握)(一)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第二节IS曲线本节主要知识点:一、IS曲线及其推导(熟练掌握)二、IS曲线的斜率(熟练掌握)三、IS曲线的移动(熟练掌握)第三节利率的决定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利率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熟练掌握)二、货币需求函数与流动偏好陷阱(熟练掌握)三、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熟练掌握)第四节LM曲线本节主要知识点:一、LM曲线的定义(熟练掌握)二、LM曲线的斜率(熟练掌握)三、凯恩斯区域与萧条区域(熟练掌握)四、LM曲线的移动(掌握)第五节IS-LM模型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熟练掌握)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掌握)第六节凯恩斯基本理论框架本节主要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凯恩斯提出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三、流动偏好规律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主要阐释西方学者如何运用 IS -LM模型分析西方经济政策的作用与效果,以及所采用的政策工具。
重点及难点: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2、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本节主要知识点: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熟练掌握)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利率、储蓄、投资、GDP的影响(掌握)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本节主要知识点:一、财政政策效果(熟练掌握)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熟练掌握)三、“挤出”效应(熟练掌握)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本节主要知识点:一、货币政策效果(熟练掌握)二、古典主义极端情况(熟练掌握)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本节主要知识点:一、适应性货币政策(掌握)二、各种政策混合使用时,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理解)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
重点和难点:1、货币政策工具2、自动稳定器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熟练掌握)(一)充分就业(二)价格稳定(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二、四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理解)第二节财政政策本节主要知识点:一、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熟练掌握)二、财政政策工具(熟练掌握)三、自动稳定器(熟练掌握)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了解)五、几个概念(掌握)1、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2、紧缩性缺口和膨胀性缺口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第三节货币政策本节主要知识点: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银行制度(二)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二、货币创造乘数(掌握)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熟练掌握)四、货币政策局限性(了解)第四节资本证券市场和第五节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货币银行学中进行详细讲授,本课程中略去。
第六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本节主要知识点: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了解)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过程,了解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及成因,并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政策含义。
重点及难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政策含义第一节总需求曲线本节主要知识点:一、总需求概念(熟练掌握)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理解)三、从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了解)四、财政、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理解)说明:为了加强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可以把书上第二节到第六节的内容归纳为一节,即对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本节主要知识点:一、总供给的概念(掌握)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理解)三、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理解)第七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本节主要知识点: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理解)二、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掌握)三、长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掌握)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解决通货膨胀的方法,并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重点及难点:1、通货膨胀的成因2、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说明:由于关于“失业”的内容已经在“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中有过相关论述,所以,本章应将重点放在对通货膨胀的讲解上,将有关“失业”的知识作为复习内容。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失业的数据(理解)二、失业的分类(理解)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了解)说明:由于课时原因,第二节关于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可以略去。
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失业的影响(掌握)二、奥肯定律(理解)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本节主要知识点:一、通货膨胀的数据(熟练掌握)二、通货膨胀的衡量(熟练掌握)三、通货膨胀的分类(熟练掌握)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本节主要知识点: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熟练掌握)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熟练掌握)三、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熟练掌握)四、结构型通货膨胀(熟练掌握)五、惯性的或内生的通货膨胀(熟练掌握)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本节主要知识点: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熟练掌握)1、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2、有利于企业家,不利于工人3、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熟练掌握)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本节主要知识点: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了解)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理解)三、三个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看法(掌握)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介绍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着重说明国民收入在长期的增长与波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2)了解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重点及难点:1、哈罗德-多马模型2、经济周期理论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注意结合宏观经济现象讲授。
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本节主要知识点: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渊源(了解)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理解)三、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掌握)(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二)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三节增长核算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增长核算方程(了解)二、增长的经验估算(了解)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掌握)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基本内容(理解)二、增长率的余值法(理解)三、模型的意义(理解)四、黄金分割律(掌握)说明:第五节、第六节专为经济学院学生讲授。
其他专业学生可以略去。
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本节主要知识点: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熟练掌握)二、经济周期的类型(熟练掌握)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掌握)1、纯货币理论2、投资过度论3、消费不足论4、心理理论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掌握)1、太阳黑子理论2、创新理论3、政治周期理论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本节主要知识点:一、加速原理(掌握)二、乘数—加速数模型(掌握)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与共识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比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体系及政策主张上的主要区别,使学生熟悉这两大西方经济学中的最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