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2024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1.系统功能分析1.1.计数型测量系统是如何实现计数功能的?1.2.系统能够处理的计数范围和精度是多少?1.3.系统具备哪些自动化控制特性?1.4.系统是否支持多通道计数?1.5.系统是否拥有远程监控和报警功能?2.应用领域分析2.1.在工业生产中,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应用案例有哪些?2.2.计数型测量系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2.3.系统在质量检测和控制中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2.4.系统在仪器仪表校准中的重要性是什么?2.5.系统在数据分析和统计中的应用有哪些独特之处?3.系统性能分析3.1.系统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如何评估?3.2.系统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如何确定的?3.3.系统的抗干扰性如何进行测试和验证?3.4.系统的响应时间和采样频率有何关联?3.5.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如何保证?4.系统优化建议4.1.如何通过硬件升级提升系统的测量精度?4.2.优化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吗?4.3.系统的自动校准和自适应控制如何实现?4.4.整合其他测量技术是否能够进一步完善系统?4.5.如何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性能稳定?5.发展趋势和展望5.1.计数型测量系统在工业4.0时代有何新的应用?5.2.系统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前景如何?5.3.新兴技术对系统的影响和挑战是什么?5.4.基于的计数型测量系统有何突破?5.5.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有哪些?总结:通过对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系统的功能、应用领域、性能和优化方案。

我们还对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进行了探讨。

计数型测量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在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我们建议用户在使用系统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硬件配置和算法优化方案,并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EDA实验报告4_ADC采样控制电路

EDA实验报告4_ADC采样控制电路

EDA实验报告4_ADC采样控制电路引言:ADC(模数转换器)是将模拟信号(连续电压)转换为数字信号(离散电压)的一种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ADC采样控制电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控制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来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ADC采样控制电路,以提高ADC的性能表现。

一、实验目的:1.了解ADC采样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2.学习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设置方法;3.提高ADC采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二、实验器材:1.ADC模数转换器;2.电压源;3.可调电阻;4.示波器;5.杜邦线。

三、实验步骤:1.将ADC模数转换器与电压源连接,并通过示波器观察转换后的数字信号;2.调节可调电阻,改变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3.分别记录不同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下的ADC转换结果;4.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ADC采样控制电路的工作特点。

四、实验原理:ADC采样控制电路的主要作用是控制ADC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采样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采样次数,采样时间是每次采样持续的时间。

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设置直接影响到ADC转换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得到不同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下的ADC 转换结果,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采样频率越高,转换结果的准确性越高,但同时也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和功耗;而采样时间越长,可以减少ADC转换时的噪声干扰,但也会增加转换所需的时间。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利用ADC采样控制电路,通过控制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提高了ADC的转换准确性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设置对ADC转换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以实现满足系统要求的ADC采样控制电路。

1."ADC采样控制电路设计与实施",XXX,XX出版社;2.“ADC采样控制电路设计要点分析”,XXX,XXX杂志,20XX年,第XX期,第XX-XX页。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篇一: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实验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序号3实验时间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级指导教师实验成绩一、实验目的:研究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及频率的变化对被控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条件:1、台式计算机2、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ThKKL-4系列3、ThKKL仿真软件三、实验原理和内容:1.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图3—1被测系统方块图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g(jω)是一个复变量,可以表示成以角频率ω为参数的幅值和相角。

本实验应用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

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式(3—2)表示为:将频率特性测试仪内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并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r(t)],然后分别测量相应的反馈信号[b(t)]和误差信号[e(t)]的对数幅值和相位。

频率特性测试仪测试数据经相关器件运算后在显示器中显示。

根据式(3—3)和式(3—4)分别计算出各个频率下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出实验曲线: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根据实验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画出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渐近线,再根据渐近线的斜率和转角频确定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

所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的正确性可以由测量的相频曲线来检验,对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实际测量所得的相频曲线必须与由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所画出的理论相频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相符。

如果测量所得的相位在高频(相对于转角频率)时不等于-90°(q-p)[式中p和q分别表示传递函数分子和分母的阶次],那么,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必定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2.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见图3-2注意:所测点-c(t)、-e(t)由于反相器的作用,输出均为负值,若要测其正的输出点,可分别在-c(t)、-e(t)之后串接一组1/1的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输出即为c(t)、e(t)的正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A 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自动化辅修班级:学号:学生姓名:2017年 3 月9 日实验项目列表大连理工大学实验预习报告学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组:___ 实验时间:实验室:实验台:指导教师签字:成绩: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原理和内容三、实验步骤1.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图及参数计算方法2.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及参数计算方法3.比例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及参数计算方法4.比例微分环节模拟电路图及参数计算方法5.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及参数计算方法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模拟电路图及参数计算方法7.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图及参数计算方法四、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比例环节2.积分环节3.比例积分环节4.比例微分环节5.比例微分积分环节6.一阶惯性环节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学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组:___ 实验时间:实验室:实验台:指导教师签字:成绩: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一、实验目的和要求见预习报告二、实验原理和内容见预习报告三、主要仪器设备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1.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3.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5.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7.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七.思考题八、讨论、建议、质疑大连理工大学实验预习报告学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组:___实验时间:实验室:实验台:指导教师签字:成绩: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原理和内容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如何通过改变电路中的阻、容值来改变二阶系统的参数?三、实验步骤1.在学习机上模拟二阶系统,仔细连线,不要发生错误2.取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0.2,时间常数T=0.47秒,求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3.取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0.2,时间常数T=1.47秒,求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4.取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0.2,时间常数T=1.0秒,求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5.取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0.4,时间常数T=1.0秒,求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6.取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0.7,时间常数T=1.0,求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7.取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1,时间常数T=1.0,求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四、实验数据记录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学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组:___ 实验时间:实验室:实验台:指导教师签字:成绩: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和要求见预习报告二、实验原理和内容见预习报告三、主要仪器设备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标示出每条曲线的峰值、峰值时间、调整时间,计算最大超调量。

PID控制实验报告

PID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二 数字PID 控制计算机控制是一种采样控制,它只能根据采样时刻的偏差值计算控制量。

因此连续PID 控制算法不能直接使用,需要采用离散化方法。

在计算机PID 控制中,使用的是数字PID 控制器。

一、位置式PID 控制算法按模拟PID 控制算法,以一系列的采样时刻点kT 代表连续时间t ,以矩形法数值积分近似代替积分,以一阶后向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可得离散PID 位置式表达式:∑∑==--++=⎪⎪⎭⎫ ⎝⎛--++=k j di p k j D I p T k e k e k T j e k k e k k e k e T T j e T T k e k k u 00)1()()()())1()(()()()( 式中,D p d I pi T k k T k k ==,,e 为误差信号(即PID 控制器的输入),u 为控制信号(即控制器的输出)。

在仿真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器的输出进行限幅。

二、连续系统的数字PID 控制仿真连续系统的数字PID 控制可实现D/A 及A/D 的功能,符合数字实时控制的真实情况,计算机及DSP 的实时PID 控制都属于这种情况。

1.Ex3 设被控对象为一个电机模型传递函数BsJs s G +=21)(,式中J=0.0067,B=0.1。

输入信号为)2sin(5.0t π,采用PD 控制,其中5.0,20==d p k k 。

采用ODE45方法求解连续被控对象方程。

因为Bs Js s U s Y s G +==21)()()(,所以u dt dy B dty d J =+22,另y y y y ==2,1,则⎪⎩⎪⎨⎧+-==/J)*u ((B/J)y y y y 12221 ,因此连续对象微分方程函数ex3f.m 如下 function dy = ex3f(t,y,flag,para)u=para;J=0.0067;B=0.1;dy=zeros(2,1);dy(1) = y(2);dy(2) = -(B/J)*y(2) + (1/J)*u;控制主程序ex3.mclear all;close all;ts=0.001; %采样周期xk=zeros(2,1);%被控对象经A/D转换器的输出信号y的初值e_1=0;%误差e(k-1)初值u_1=0;%控制信号u(k-1)初值for k=1:1:2000 %k为采样步数time(k) = k*ts; %time中存放着各采样时刻rin(k)=0.50*sin(1*2*pi*k*ts); %计算输入信号的采样值para=u_1; % D/AtSpan=[0 ts];[tt,xx]=ode45('ex3f',tSpan,xk,[],para); %ode45解系统微分方程%xx有两列,第一列为tt时刻对应的y,第二列为tt时刻对应的y导数xk = xx(end,:); % A/D,提取xx中最后一行的值,即当前y和y导数yout(k)=xk(1); %xk(1)即为当前系统输出采样值y(k)e(k)=rin(k)-yout(k);%计算当前误差de(k)=(e(k)-e_1)/ts; %计算u(k)中微分项输出u(k)=20.0*e(k)+0.50*de(k);%计算当前u(k)的输出%控制信号限幅if u(k)>10.0u(k)=10.0;endif u(k)<-10.0u(k)=-10.0;end%更新u(k-1)和e(k-1)u_1=u(k);e_1=e(k);endfigure(1);plot(time,rin,'r',time,yout,'b');%输入输出信号图xlabel('time(s)'),ylabel('rin,yout');figure(2);plot(time,rin-yout,'r');xlabel('time(s)'),ylabel('error');%误差图程序运行结果显示表1所示。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采样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姓名胡晓健班级13学号08001331课题内容1、应用采样工作原理和离散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设计采样控制系统。

2、掌握采样控制系统的特点及采样控制系统仿真的特殊问题,运用采样控制系统数字仿真的一般方法(差分方程递推求解法和对离散、连续部分分别计算的双重循环法)及Simulink 对系统进行仿真。

3、给出仿真设计方案和仿真模型。

4、仿真分析。

具体内容:采样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一. 设计要求① 设被控对象sss G o +=21)(,采用零阶保持器,数字控制器为5.015.2)(+-=z z z D ,采样周期T=0.1s 。

应用差分方程递推求解法求系统输出的单位阶跃响应,并求其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

设计方案和实现差分方程递推求解法在构成采样控制仿真模型时,若连续部分不要求计算内部状态变量或不含非线性环节,则可以同样的采样周期分别建立离散部分和连续部分的差分方程,然后采用差分方程递推求解。

由题意可知被控对象不含非线性环节且不要求计算其内部状态变量,为了简化仿真过程并提高仿真精度,将连续部分的离散化模型嵌入到整个仿真模型中,即求出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离散化模型),得到系统的差分方程后递推求解由题意得数字控制器(离散部分)为5.015.2)(+-=z z z D求解传递函数的程序如下:Ts=0.1 %采样周期num1=[1]den1=[1,1,0]G1c=tf(num1,den1)G1d=c2d(G1c,Ts) %采用零阶保持法进行系统变换G2d=tf([2.5 -1],[1 0.5],0.1)Gd=G1d*G2dGHd=feedback(Gd,1) %建立闭环系统模型Ts =0.1000num1 =1den1 =1 1 0%G1c的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1-------s^2 + s%G1c转换后的Z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0.004837 z + 0.004679----------------------z^2 - 1.905 z + 0.9048Sampling time: 0.1%G2d的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2.5 z - 1---------z + 0.5Sampling time: 0.1%开环系统的Z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0.01209 z^2 + 0.00686 z - 0.004679------------------------------------z^3 - 1.405 z^2 - 0.04758 z + 0.4524Sampling time: 0.1%闭环系统的Z 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0.01209 z^2 + 0.00686 z - 0.004679 ------------------------------------z^3 - 1.393 z^2 - 0.04072 z + 0.4477Sampling time: 0.1由上式可知当采样周期为T =0.1s 时,连续部分的脉冲传递函数为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系统差分方程为求解差分方程的MATLAB 程序如下clear allm=2;n=3; % 明确脉冲传递函数分子m=2;分母n=3 A=[-1.393 -0.04072 0.4477]; % 脉冲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的系数行向量 B=[0.01209 0.00686 -0.004679]; % 脉冲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的系数行向量R=zeros(m+1,1); % 建立参与递推运算的输入信号序列存储列向量Y=zeros(n,1); % 建立参与递推运算的输出信号序列存储列向量 T=0.1; % 明确采样周期T =0.1sM=150; % 设定仿真总时间为M*T=15s(进行M=150次递推计算) yt=0;t=0;for k=1:MR(k)=1; % r (t )=1(t )的离散序列R(0)=R(1)=…R(k)=1 R=[R(k);R(1:m)];% 刷新参与递推运算的输入信号序列 yk=-A*Y+B*R; % 递推运算21219048.0905.1104679.0004837.0)(----+-+=zzz z z G 3213214477.004072.0393.11004679.000686.001209.0)()(1)()()()()(------+---+=+==zz z zzzz G z D z G z D z R z Y z G cl )3(004679.0)2(00686.0)1(01209.0)3(4477.0)2(04072.0)1(393.1)(---+-+---+-=k k r k r k y k y k y k yY=[yk;Y(1:n-1)];% 刷新参与递推运算的输出信号序列yt=[yt,yk]; % yt 为记载各采样(kT)时刻输出响应的行向量 t=[t,k*T]; % t 为记载各采样(kT)时刻的行向量(与yt 对应) endplot(t,yt,'*k'); % 绘制各采样(kT)时刻的输出响应图 grid;xlabel('time(s)'); ylabel('y(kT)');超调量 σ% 指响应的最大偏离量h(tp)与终值h (∞)的差与终值h (∞)比的百分数h(tp)-h %*100%h σ∞=∞()()峰值时间 tp 指响应超过其终值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上升时间 tr 指响应从终值10%上升到终值90%所需的时间求超调量的程序 maxy=max(yt); yss=yt(length(t));pos=100*(maxy-yss)/yss求峰值时间的程序 for i=1:50if yt(i)==maxy,n=i;end endtp=(n-1)*15/length(t)求上升时间的程序 for i=1:50if (yt(i)<yss*0.1),t1=i;end if (yt(i)<yss*0.9),t2=i;end endts=(t2-t1)*15/length(t)测试和结果.输出的单位阶跃响应为由程序算出的超调量,峰值时间和上升时间超调量pos = 14.0155峰值时间tp =3.5762上升时间ts =1.6887由上面两张截图算出的超调量σ%=(1.163-1.02)/1.02=14.02%峰值时间tp=3.6由上面两张截图可得上升时间tr=2-0.4=1.6性能分析该仿真算法不仅简单易行且仿真精度高。

新版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答案

新版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使用教材:自编课程编号:面向专业:自动化课程学分:考核方法:成绩是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实验成绩按学生的实验态度,独立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定,以20%的比例计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

实验课总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理论考试成绩(4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40%)三部分组成,满分为100分。

实验理论考试内容包含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解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方案设计等。

考试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问答为主,同时可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其他题型。

实验操作考试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若干个考试内容,由学生抽签定题。

平时成绩考核满分为20分,平时成绩= 平时各次实验得分总和÷实验次数(≤20分)。

每次实验得分计算办法为:实验报告满分10分(其中未交实验报告或不合格者0分,合格6分,良好8分,优秀10分);实验操作满分10分(其中旷课或不合格者0分,合格6分,良好8分,优秀10分)。

撰写人:任鸟飞审核人:胡皓课程简介:自动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主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要求学生能熟练利用模拟电路搭建需要的控制系统、熟练使用虚拟示波器测试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并能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自动控制理论中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在教师预设的实验前提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大纲要求总学时80,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12学时,实验个数6个。

9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4选做10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4选做合计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二、实验目的:1.熟悉THBCC-1型实验平台及“THBCC-1”软件的使用;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3.画出各典型环节的实验电路图,并注明参数。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频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和评估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性能。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频域分析的基本工具——Bode图和Nyquist图,通过对控制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了系统的稳定性、干扰抑制能力和稳态性精度等方面的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频域分析是评估和优化控制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引言
频域分析是控制系统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系统的频率响应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性能,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对一个具体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实验验证频域分析的有效性。

二、实验装置和方法
实验所用控制系统包括一个控制对象(如电动机或水流系统)和一个控制器(如PID控制器)。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来研究系统的频率响应。

实验步骤如下:
1. 连接实验装置,确保控制系统可正常工作。

2. 设计和设置适当的输入信号,包括常值信号、正弦信号和随
机信号等。

3. 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记录系统的输出信号。

4. 利用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
曲线。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绘制了控制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和
相频特性曲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幅频特性分析
幅频特性曲线描述了控制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增益特性。

在幅频特性曲线中,频率越高,输出信号的幅值越低,说明系统对
高频信号具有抑制作用。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实验,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对结果进行报告。

实验设备和方法设备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如下:1.一台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实验设备2.一台电脑方法1.将实验设备接通电源,等待设备启动完毕。

2.打开电脑,运行实验软件。

3.在实验软件中设置实验参数,包括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采样时间等。

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二阶惯性系统作为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G(s)=\\frac{1}{(s+1)(s+2)}$。

我们使用了PID控制器进行控制,并设置了合适的参数。

实验过程中,我们输入了一个单位阶跃信号,观察系统的响应。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系统的超调量为5%;2.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1;3.系统的调节时间为2秒。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的超调量很小,说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2.系统的稳态误差较小,说明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系统的调节时间较短,说明系统的响应速度较快。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通过实际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指标,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无。

核酸采样上机情况汇报材料

核酸采样上机情况汇报材料

核酸采样上机情况汇报材料
近期,我单位对核酸采样上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和总结。

在此,我将向大
家详细介绍我们的工作情况和成果。

首先,我们对核酸采样上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统计。

经过统计分析,我
们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核酸采样上机情况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各项指标均有所提升,说明我们在核酸采样上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我们对核酸采样上机的流程和操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优化。

我们针对
核酸采样上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通过不断地优化流程和操作,我们提高了核酸采样上机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核酸采样上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设
备管理制度,加强了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了核酸采样上机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我们对核酸采样上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估。

我们对过去一段时
间内的工作成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和提升的建议。

我们还对未来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核酸采样上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和不足。

我们将以此次汇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核酸采样上机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系统稳态误差、系统阻尼比、系统根轨迹等稳态分析方法。

3.掌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步骤。

二、实验原理1.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系统稳态误差是指系统在达到稳态时,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偏差。

对于稳态误差的分析,可以采用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进行分析。

开环传递函数:G(s)闭环传递函数:G(s)/(1+G(s)H(s))其中,H(s)为系统的反馈环节,G(s)为系统的前向传递函数。

稳态误差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静态误差是指系统在达到稳态时,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偏差;动态误差是指系统在达到稳态时,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波动。

2.系统阻尼比分析系统阻尼比是指系统在达到稳态时,振荡的阻尼程度。

阻尼比越大,系统越稳定;阻尼比越小,系统越不稳定。

系统阻尼比的计算公式为:ζ=1/(2ξ)其中,ξ为系统的阻尼比,ζ为系统的阻尼比。

3.系统根轨迹分析系统根轨迹是指系统的极点随着控制参数变化而在复平面上的轨迹。

根轨迹分析可以用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系统的根轨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绘制:(1)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G(s)(2)将G(s)写成标准形式(3)计算系统的极点和零点(4)绘制系统的根轨迹三、实验步骤1.系统稳态误差分析实验(1)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写出。

(2)通过实验,测量系统的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3)根据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的测量结果,计算系统的稳态误差。

2.系统阻尼比分析实验(1)通过实验,测量系统的振荡频率和衰减周期。

(2)根据振荡频率和衰减周期的测量结果,计算系统的阻尼比。

3.系统根轨迹分析实验(1)将系统的传递函数写成标准形式。

(2)计算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3)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系统的稳态误差、阻尼比和根轨迹等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并对系统进行优化。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班级:测控1402班姓名:王玮学号:072018年01月实验一经典的连续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利用仿真技术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的原理和步骤。

2 掌握机理分析建模方法。

3 深入理解阶常微分方程组数值积分解法的原理和程序结构,学习用Matlab编写数值积分法仿真程序。

4 掌握和理解四阶Runge-Kutta法,加深理解仿真步长与算法稳定性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 编写四阶 Runge_Kutta 公式的计算程序,对非线性模型(3)式进行仿真。

(1)将阀位u 增大10%和减小10%,观察响应曲线的形状;(2)研究仿真步长对稳定性的影响,仿真步长取多大时RK4 算法变得不稳定(3)利用 MATLAB 中的ode45()函数进行求解,比较与(1)中的仿真结果有何区别。

2. 编写四阶 Runge_Kutta 公式的计算程序,对线性状态方程(18)式进行仿真(1)将阀位增大10%和减小10%,观察响应曲线的形状;(2)研究仿真步长对稳定性的影响,仿真步长取多大时RK4 算法变得不稳定(4)阀位增大10%和减小10%,利用MATLAB 中的ode45()函数进行求解阶跃响应,比较与(1)中的仿真结果有何区别。

三程序代码:龙格库塔:%RK4文件clccloseH=[,]';u=; h=1;TT=[];XX=[];for i=1:h:200k1=f(H,u);k2=f(H+h*k1/2,u);k3=f(H+h*k2/2,u);k4=f(H+h*k3,u);H=H+h*(k1+2*k2+2*k3+k4)/6;TT=[TT i];XX=[XX H];end;hold onplot(TT,XX(1,:),'--',TT,XX(2,:)); xlabel('time')ylabel('H')gtext('H1')gtext('H2')hold on水箱模型:function dH=f(H,u)k=;u=;Qd=;A=2;a1=;a2=;dH=zeros(2,1);dH(1)=1/A*(k*u+Qd-a1*sqrt(H(1)));dH(2)=1/A*(a1*sqrt(H(1))-a2*sqrt(H(2)));2编写四阶 Runge_Kutta 公式的计算程序,对线性状态方程(18)式进行仿真:1 阀值u对仿真结果的影响U=;h=1; U=;h=1;U=;h=1;2 步长h对仿真结果的影响:U=;h=5; U=;h=20;U=;h=39 U=;h=50由以上结果知,仿真步长越大,仿真结果越不稳定。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将纯积分电容两端连在模拟开关上。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自动控制实验系统]运行软件。
3.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Βιβλιοθήκη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
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
系统模拟电路图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10K/s(0.1s+1)(Ts+1)
式中K1=R3/R2,R2=100K,R3=0~500K;T=RC,R=100K,C=1f或C=0.1f两种情况。
五、实验数据
1模拟电路图
2.画出系统增幅或减幅振荡的波形图。
C=1uf时:
R3=50K K=5:
R3=100KK=10
R3=200KK=20:
等幅振荡:R3=220k:
增幅振荡:R3=220k:
R3=260k:
C=0.1uf时:
R3=50k:
R3=100K:
R3=200K:
5.取R3的值为50K,100K,200K,此时相应的K=10,K1=5,10,20。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既U2的波形),找到系统输出产生增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再把电阻R3由大至小变化,即R3=200k,100k,50k,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找出系统输出产生等幅振荡变化的R3及K值,并观察U2的输出波形。

最少拍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最少拍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基于Matlab的最少拍控制系统设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0902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日期: 2012年12月15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Matlab 设计最少拍控系统的方法; 二、实验工具:X86系统兼容型计算机、MATLAB 软件。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原理最少拍设计,是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如阶跃信号、速度信号、加速度信号等)作用下,经过最少拍(有限拍)使系统输出的系统稳态误差为零。

因此,最少拍控制系统也称最少拍无差系统或最少拍随动系统,它实质上是时间最优控制系统,系统的性能指标就是系统调节时间最短或尽可能短,即对闭环Z 传递函数要求快速性和准确性。

下面以一个具体实例介绍最少拍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考虑图1所示的采样数字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为210G ()(1)s s s =+图0 最少拍采样数字控制系统设采样周期T=1s ,首先求取广义被控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 广义被控对象21112111111110()[](1)11(1)10[](1)110.36793.679(10.718)(1)(10.3679)Ts e G z Z s s s z z z z z z z z z -----------=+=-⨯-+---+=--我们知道,最少拍系统是按照指定的输入形式设计的,输入形式不同,数字控制器也不同。

因此,对三种不同的输入信号分别进行考虑: ① 单位阶跃信号:计算可得到最少拍数字控制器为1111()()1()0.2712(10.3679))()()(1())10.718e z z z z z z D z G z z z ----Φ=Φ=-Φ-==-Φ+检验误差序列:()(1())()1E z z R z =-Φ=由误差的变换函数得知,所设计的系统当k>1后,e (k )=0就是说,一拍以后,系统输出等于输入,设计正确。

② 单位速度信号:原理同上,我们可以得到:1111()0.5434(10.5)(10.3679)()()(1())(1)(10.718)z z z D z G z z z z ----Φ--==-Φ-+检验误差:1()(1())()E z z R z z -=-Φ=从E(z)看出,按单位速度输入设计的系统,当k 大于等于2之后,即二拍之后,误差e (k )=0,满足题目要求。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各种物理过程的自动控制。

而根轨迹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根轨迹分析方法,对一个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目的:1. 学习根轨迹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通过实验分析,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3. 掌握如何根据根轨迹分析结果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搭建好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b. 确定实验所需的输入信号和采样频率。

2. 数据采集:a. 将输入信号输入到系统中,并采集输出信号;b. 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将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3. 数据处理和分析:a. 使用MATLAB等软件,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并进行根轨迹分析;b. 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根轨迹分析,我们得到了系统的根轨迹图。

根轨迹图是描述系统极点随控制参数变化而轨迹的图形,可以直观地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根据根轨迹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图上的点都位于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若存在点位于右半平面,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2. 系统的阻尼比:根轨迹图上的曲线越靠近实轴,则系统的阻尼比越小;曲线越远离实轴,则系统的阻尼比越大。

3. 系统的自然频率:根轨迹图上的曲线越接近原点,则系统的自然频率越小;曲线越远离原点,则系统的自然频率越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控制系统的一些优化建议:1. 若系统不稳定,在根轨迹图上找到导致不稳定的点,并调整控制参数,使其移动到左半平面,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 若系统的阻尼比过小,可能导致系统的动态响应过度振荡,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增加阻尼比,从而减小振荡幅度。

3. 若系统的自然频率过大,可能导致系统响应过快,可能引起过冲或不稳定,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减小自然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响应特性。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2.学习使用MATLAB进行时域分析;3.通过实验验证时域分析的准确性。

实验原理:时域分析是控制系统研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研究系统在时间上的响应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在时域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脉冲响应、阶跃响应和正弦响应等。

通过对这些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各种性能指标,如超调量、响应时间、稳态误差等。

实验步骤:1.使用MATLAB编写程序,生成一个二阶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通过给控制系统输入一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并记录脉冲响应图像。

3.给控制系统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的阶跃响应,并记录阶跃响应图像。

4.给控制系统输入一个正弦信号,观察系统的正弦响应,并记录正弦响应图像。

5.根据实验数据,使用MATLAB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超调量、响应时间和稳态误差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和MATLAB分析,得到了控制系统的各种性能指标。

例如,测得的脉冲响应图像显示了系统的初值响应特性;阶跃响应图像显示了系统的过渡过程;正弦响应图像显示了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通过分析这些响应图像,可以得到系统的超调量、响应时间和稳态误差等指标。

实验结论:1.通过实验和分析,了解了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2.掌握了使用MATLAB进行时域分析的技巧;3.实验证明了时域分析在控制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实验心得:通过进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时域分析在控制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和分析系统的脉冲响应、阶跃响应和正弦响应,可以全面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同时,学会了使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这将在我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验证了时域分析的准确性,这对我提高对控制系统的理解和研究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环境采样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环境采样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环境采样情况汇报材料范文环境采样情况汇报材料。

近期,我们对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采样工作,以了解环境质量和污染情况。

通过采样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采样地点。

本次采样工作主要覆盖了城市主要区域、工业园区、农村地区以及水域等不同类型的地点。

其中包括了市中心、工厂周边、农田、河流湖泊等多个采样点,以全面了解环境状况。

二、采样内容。

我们主要针对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进行了采样。

对于大气环境,我们采集了空气样本,并进行了颗粒物、有机物、无机物等多方面的分析;对于土壤环境,我们采集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分析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指标;对于水体环境,我们采集了不同水域的水样,分析了水质、水体中的污染物等内容。

三、采样结果。

经过实验室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初步的采样结果。

在大气环境方面,市中心和工业园区的颗粒物浓度较高,有机物含量也较为显著;在土壤环境方面,部分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有机物含量较高;在水体环境方面,部分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存在轻微污染现象,水中污染物浓度略高。

四、问题分析。

根据采样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首先,大气中颗粒物和有机物的浓度较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其次,部分土壤和水体存在轻微污染现象,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五、建议措施。

针对上述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

首先,应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控制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应加强土壤和水体的监测和保护工作,避免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也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六、总结。

通过本次环境采样情况的汇报,我们对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将继续加强环境监测和采样工作,为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本次环境采样情况的汇报材料,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情况汇报

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情况汇报

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情况汇报我是XX单位的XX,负责该单位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以下是关于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情况的汇报,希望得到领导的指导和支持。

一、工作背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大规模核酸检测,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作为前线工作者,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工作内容1. 组织协调我们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了详细的核酸检测采样方案和流程,并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

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区的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采样计划,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支持,保障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人员培训为了确保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的准确和规范,我们组织了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采样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他们的采样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演练,不断提升队员的工作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3. 采样工作在工作现场,我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穿戴防护服和口罩,对被采样者进行核酸检测采样,确保采样过程的安全和准确。

在采样过程中,我们与被采样者进行充分沟通,消除他们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取得了被采样者的理解和配合。

4. 数据管理我们还建立了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核酸检测采样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和整理。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上报工作进展和结果,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三、工作成效通过各方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实现了工作目标我们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对大量人群进行了全面的核酸检测,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提高了检测效率通过技术培训和工作经验积累,我们的检测速度和准确度得到了提升,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快、更准确的核酸检测服务。

3. 增强了队伍协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工作小组团结协作,共同面对风险和挑战,不断提高了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采样点排查情况汇报

采样点排查情况汇报

采样点排查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对采样点进行了排查,现将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所有采样点进行了逐一检查,确认了它们的位置和状态。

在排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和解决。

其中,有的采样点位置不够准确,需要重新测量并标定;有的采样点设备出现了故障,需要维修或更换;还有一些采样点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评估其对采样结果的影响。

其次,我们对采样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对。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

同时,我们也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确保采样点的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的情况。

另外,我们还对采样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与相关人员的沟通和了解,我们了解到了采样点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有的采样点因为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使用频率较低,需要重新考虑其设置的必要性;有的采样点存在使用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最后,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位置不准确的采样点,我们将重新测量并标定;对于设备故障的采样点,我们将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对于环境变化的采样点,我们将重新评估其影响并进行调整;对于数据异常的情况,我们将进一步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使用不规范的采样点,我们将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其正常使用。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排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了处理和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采样点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采样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希望大家能够密切关注采样点的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共同维护好我们的采样点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名称: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
院(系):能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热能动力姓名:范永学学号:03013409 实验室: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5.12.15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八 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并掌握Simulink 的使用;
2. 通过本实验进一步理解香农定理和零阶保持器ZOH 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3. 研究开环增益K 和采样周期T 的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 采样定理
图2-1为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的方框图,图中X(t)是t 的连续信号,经采样开关采样后,变为离散信号)(*t x 。

图2-1 连续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香农采样定理证明要使被采样后的离散信号X *(t)能不失真地恢复原有的连续信号X(t),其充分条件为:
max 2ωω≥S
式中S ω为采样的角频率,max ω为连续信号的最高角频率。

由于T S πω2=
,因而式可为 m ax
ωπ≤
T T 为采样周期。

2. 采样控制系统性能的研究
图2-2为二阶采样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图2-2
采样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的根均位于Z 平面上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内,且这种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均只与采样周期T 有关。

由图2-2所示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2
5.05.01[)1(25])2(2[)1(25])15.0()1(25[)(21212++--=+-=+-==---S S S Z Z S S Z Z S S e Z z G S T
]5.015.0)
1([)1(25221T e Z Z Z Z Z TZ Z Z ---+----= )
)(1()]21()12[(5.122222T T T T e Z Z Te e Z e T --------++-=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
21(]12[5.12)1()]21(12[5.12)()(222222222T T T T T T T T Te e Z e T e Z e Z Te e Z e T z R z C ----------++-+++---++-=)( 5
.12)5.1125()5.115.1325()]21(12[5.12222222++-+-+--++-=-----T e Z e T Z Te e Z e T T T T T T )(
根据上式,根据朱利判据可判别该采样控制系统否稳定,并可用迭代法求出该系统的阶跃输出响应。

三、实验设备:
装有Matlab 软件的PC 机一台
四、实验内容
1. 使用Simulink 仿真采样控制系统
2. 分别改变系统的开环增益K 和采样周期T S ,研究它们对系统动态性能及稳态精度的影响。

五、实验步骤
5-1. 验证香农采样定理
利用Simulink 搭建如下对象,如图2-3。

图2-3
设定正弦波的输入角频率w = 5,选择采样时间T分别为0.01s、0.1s和1s,观察输入输出波形,并结合香农定理说明原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正弦波频率和采样时间T的值.。

5-2.采样系统的动态特性
利用Simulink搭建如下二阶系统对象,如图2-4。

当系统的增益K=10,采样周期T分别取为0.003s,0.03s,0.3s进行仿真实验。

更改增益K的值,令K=20,重复实验一次。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设定采样时间以及增益K的值,要求能够说明系统的动态特性即可。

系统对象simulink仿真图:
图2-4
六、实验数据及分析
5-1. 验证香农采样定理
Simulink所搭建对象,如上面图2-3所示。

1正弦波的输入角频率w = 5,采样时间T为0.01s时,输入输出波形为
由香农定理推导得 , =5=0.628,此时T=0.01<0.628,由采样图可知,能够完全复现原有连续信号。

2正弦波的输入角频率w = 5,采样时间T为0.1s时,输入输出波形为
由香农定理推导得 , =5=0.628,此时T=0.1<0.628,由采样图可知,虽然不能够完全复现原有连续信号,但已能够大致复现。

3正弦波的输入角频率w = 5,采样时间T为1s时,输入输出波形为
由香农定理推导得 , =5=0.628,此时T=1>0.628,由采样图可知,完全不能复现原有连续信号。

5-2.采样系统的动态特性
系统的增益K=10时,系统对象simulink仿真图如上面图2-4所示。

当系统的增益K=10,采样周期T取为0.003s时
此时由于采样周期小,频率高,输入输出曲线几乎重合。

当系统的增益K=10,采样周期T取为0.03s时
此时由于采样周期变大,频率变小,采样器的负作用变大,减低了系统的稳定性裕量,波动相对于理想值变大,但此时系统依旧稳定。

当系统的增益K=10,采样周期T取为0.3s时
此时由于采样周期很大,频率很小,使系统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系统的增益K=20时,系统对象simulink仿真图:
当系统的增益K=20,采样周期T取为0.003s时
两曲线基本能够重合。

当系统的增益K=20,采样周期T取为0.03s时
与K=10时相比,偏差已经较为明显,采样图线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趋于稳定。

当系统的增益K=20,采样周期T取为0.3s时
与K=10时相比,采样图线振荡更为剧烈。

七、思考题
1.采样周期T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对于有采样器和保持器的反馈系统,如果采样周期很短,采样系统就很接近于连续系统,加大采样周期而不改变系统的整定参数必然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裕量,甚至使系统变为不
稳定。

但是过分地缩短采样周期会受到实际设备的限制,而且也失去了采样控制系统的优点。

2.为什么离散后的二阶系统在K大到某一值会产生不稳定?
连续二阶线性定常系统,不论开环增益K多大,闭环系统均是稳定的,在加入采样器和零阶保持器后,随着开环增益增大,系统稳定性也会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