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 寓意 启示

合集下载

《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最新《百喻经》六则 翻译 解析 寓意 启示

最新《百喻经》六则        翻译 解析 寓意 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对生活的启示

百喻经对生活的启示

百喻经對生活的啓示
1.有所期待,但不斷地努力:《百喻經》教導人們要有目標,但不能像太陽那樣停滯不前,而要積極前行。

2. 面對挫折,坦然接受:《百喻經》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事情不會如預期般順利,因此,有時候面對挫折時,我們也應該勇敢地接受並從中得到啓發。

3.尊重他人的態度:《百喻經》中的故事表明,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即便我們不同意。

我應該學會接納不同的觀點,並努力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

4.虛心求教:《百喻經》中提到,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就要尋求別人的指引和幫助。

想要成功,就應該做好虛心學習的態度,而不是擔心被人評價,勇於求教更是成功的重要法寶。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

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

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

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

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

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

《百喻经》六则译文资料

《百喻经》六则译文资料

《百喻经》六则译文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百喻经》六则(紫菱)

《百喻经》六则(紫菱)

◆大千世界: 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 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 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 ◆天女散花: 《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 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 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 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 上不下坠。
◆自欺欺人: 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 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 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 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 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 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看“相关读物”中所选的《百喻经》故事, 谈谈对故事寓意的认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寓言以 申教诫的一部著作。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 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 “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 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 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 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 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 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 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1.积累与佛有关的熟语或诗词。
2.《百喻经》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故事,请从“相 关读物”中自由选择一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议论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20)·人说王纵暴喻二十、人说王纵暴喻原典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①使剥脊,剥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①仰:命令。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谈说国王的过失,说:「国王太暴虐了,治国行政毫无道理。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谁说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谗言,捉来一位贤臣,下令剥开他的背脊,取出百两肉来。

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话,国王心中便后悔了,索来千两肉,用来给他补脊背。

贤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唤不已。

国王听见了,问道:「为何这般苦恼呢?取你百两,还了你千两,心中还不满足么?为何苦恼呢?」傍人说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头,后来虽然得了一千个头,也不免孩子的死去。

如今他虽得了十倍的肉,却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惧后世的恶报,贪图现世的快乐,拼命压榨世人,驱遣百姓,广罗财物,而后进行施舍,祈望可以灭罪,得到福报。

就譬如那位国王,剥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来补,想使他不痛,这是不合情理的。

解说《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通过阿闍世王之口介绍了六师外道的学说,他们各各以为没有后世,没有业报轮回。

印度学者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在其《顺世论》一书中引述了他们的观念,其所据的是巴利文《长部经典》(南传佛教经籍,北传佛教称《长阿含经》)的英译本:不阑迦叶的学说:对于行为者,或促使别人行为者,对于伤害人或唆使别人伤害他人者,对于惩罚或使别人惩罚者,对于造成忧愁苦恼者,对于疑惧发抖或使别人疑惧发抖者,对于杀害生命者,不与取者,破门入室者,当强盗或拦路抢劫,或奸淫,或诳语者,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罪恶的。

最新《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最新《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译文】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将一双银钵釪堕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这儿的水画一下,作好标记,暂且舍之而去,以后再来捞取。

船行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见了一条河,便下水觅寻原先失落的鉢釪。

众人问道:「你想做什么?」他答道:「我先前丢失的鉢釪,现在想寻回来。

」众人问道:「在哪里丢失的?」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丢的。

」众人又问道:「丢了多长时间了?」他答道:「两个月了。

」众人问道:「已有两个月了,为何在这儿寻找?」他答道:「我失落鉢釪时,在水上画了一下,作了记认。

原初所画的水,与这儿的水并没什么两样,因此就下去寻找了。

」众人又问道:「水确实没有差别,可是你以前丢失的时候是在那边,如今却在此地寻觅,如何找得到呢?」当时众人无不大笑起来。

这也如外道一样,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善事中,以错误的知见,如绝食、炙火烧身等令身体受苦,想以此来求得解脱,就好像愚人在那儿丢失了鉢釪,却到这儿来寻找一样。

【原典】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①,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②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③,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④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①釪:同盂,食器。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俗语Simghala音译),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系译自阿拉伯语Silan)。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偶然在网页上翻到百喻经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很多道理说的很透。

摘了几个故事,相信每个故事每个人读了都会不有不同的感受。

一妇诈称死喻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

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

至於那个妇人,当时就和她的情人结了婚,但是日子久了,又觉得这个男子讨厌,脑袋又想起原来的丈夫,就跑回来,对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现在回来了。

』丈夫回答说∶『我的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谁呢?为什麽来骗我,说是我的妻子呢?』妻子虽然再三说明,要求他承认,但是丈夫始终相信他的妻子已死了,总旦不肯承认下来。

这个故事比喻∶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很难变更的。

一个人不能给别人留下任何坏印象,更不能轻信邪说;那个妇人的自食其果的恶果,和那个丈夫的死执成见,同样是愚痴可怜的。

二雇借瓦师喻: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领悟《百喻经》里的这些道理,先赢自己,再赢天下

领悟《百喻经》里的这些道理,先赢自己,再赢天下

领悟《百喻经》里的这些道理,先赢自己,再赢天下《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写,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一百篇譬喻故事。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愚人食盐》《百喻经》的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

经文的本旨是批评外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

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

食物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

吃的,很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

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

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经过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

《渴见水》《渴见水》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讽刺那些一时不能全部得到就索性舍弃不要的愚蠢人。

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河头。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君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已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

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译文:早年间有一个人,愚味无知,不懂事理,他口渴了,急着想要喝水。

远远地看到地面上蒸腾的水气,以为就是水,连忙追赶,一直追到河边。

他已经到了河边,却对着滚滚河水呆呆地发愣,并不去喝水解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六则
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解析:
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
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解析:
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
寓意: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启示:
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解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尝庵婆罗果
原文: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启示: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诈言马死
原文: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

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

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解析:
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意: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诚实不可抛弃;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启示: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原文: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解析: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

寓意:
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启示: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