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病理及诊断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按章节整理)

第一章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大方脉科:即中医内科。
二、简答题1.简述《诸病源候论》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的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均有较深刻的认识。
2.简述《医林改错》的医学成就。
王清任著的《医林改错》论述了血瘀证和其它有关杂证,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的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创立的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论述题1、试述叶天士的《温热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
其贡献在于他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的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的方法,从而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二章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一节病因病机的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1.新感:感受六淫之邪立即发病,称为“新感”。
2.伏邪:感受六淫之邪不立即发病,经过一个时期方出现病证,称为“伏邪”。
感受六淫之邪不立即发病,经过一个时期方出现病证,称为“伏邪”。
二、简答题简述七情致病的特征。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过激,可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六淫:六淫即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是淫乱、太过之意。
二、简答题1.风热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
风热的主要脉证是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中医学基础之中医诊断学要点课件

白色 • 主病:虚证,寒证,气脱。 • 病位:颜面,口唇,舌,皮肤,爪甲等部位。
湿热伤脾,气血不足 (腮腺炎恢复期)
脾肾阳衰 气血不足 席汉氏病
肾阳衰微 气阴两伤 肺心病 心衰
脾肺气虚 气不摄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
黄色 主病:虚证,湿证,黄疸。 病位:面部,皮肤,及白睛等部位
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 贫血原因待查
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概要
中医诊断的目标——是辨 “证”,而不是辨“病”
“病”与“证”的区别?
疾病是一个过程
潜伏期
恶化 慢性期
高峰期 前驱期
恢复期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患者的 综合病理状态
死亡
证1 慢性
证3 证2
痊愈
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表证
肺实热证
死亡 慢性
恢复期 虚症
为什么寒 的时候发
汗?
保护血管 抑制病源微 保护神经 生物
抑制病源微 生物
虚证:倦怠无力 气短懒言 语声 低微 动则气喘 面色晄白 纳少 便溏 自汗 脉弱 苔白 治法:补气健脾
外感表寒证 解表发汗
死亡 慢性
热证
痊愈 虚证
解读补气法的作用原理
纳少 腹胀 便溏
消化吸收 促进消化吸 收
心慌 动则气喘 循环低下 循环加强 面色晄白苔白
虚脉:以气虚为主 细脉:以血虚为主 微脉:气血严重不足
洪脉:热盛 实脉:实证
滑脉:痰湿 涩脉:气滞血瘀
弦脉:剧痛 痰饮 肝病
紧脉:主寒证,痛证
临床意义: 散脉:亡阳证 芤脉:大失血
脉象
浮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 而不空
洪 指下极大如波涛汹涌,
舌质红润: 气血旺盛; 舌质淡白: 气血虚衰;
最新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第六章 辨 证 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 即是诊断的过程 一、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八种辩证纲领。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 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 、寒热、虚实八个纲 领,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气盛衰 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证热证鉴别表
邪气 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第一节 六 淫 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的总称。正常的叫“六气”。
六淫致病特点: 1、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其邪气既可单独侵入人体,又可两种
以上同时侵入人体 ;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六淫致病,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或两者同时感受
一、风:春季的主气,四季均可发生,六淫中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2、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冬季主气,冬季多寒病。“伤寒” 、 “中寒”和内寒
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4、寒性清澈。
广义:包括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 吸收“水谷精微”等。
狭义:指生殖之精,一是禀赋于父母的生 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 物质,即“先天之精”,
二是机体发育成熟后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 叫“天癸”。
先后天之精的关系
生理与病理
1、气(人体之气) 概念:二方面,物质和功能 生成:三方面,先天精气、后天水谷之气、
中医学基础 中医诊断学
1、中医学概念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 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2、中医学基本特点
是以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 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 基础,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药知识与技能讲义---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第二节四诊第三节辩证望神;望色;望形体、头面;望舌质和舌苔;望排出物有神,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智清楚,两眼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语言清晰。
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无神,精亏神衰的表现。
神智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临终前的预兆。
原不欲言语,突然言语不休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妆(戴阳证)。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是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表情淡漠,寡言少语,精神发呆,哭笑无常,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证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多属痰火扰心的狂证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痫证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主虚寒证、失血证主虚证、湿证主热证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形盛气虚,阳气不足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阴血不足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喜静者属阴病人卧位,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阳、热、实证病人卧位,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阴、寒、虚证病人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热证卧时卷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寒证坐而仰首痰涎壅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心阳不足水气凌心,咳逆倚息不得卧,每发于秋季内有伏饮眼睑、口唇、手指、足趾不时颤动,见于急性热病动风发痉的先兆四肢抽搐风病: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肝病的筋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痿证一侧手足举动不遂,麻木不仁中风偏瘫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痉病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囟门下限虚证囟门高突,多属热证;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多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发稀疏易落,干枯不荣精血不足片状脱发血虚受风年少落发不是肾虚就是血热眼胞红肿肝经风热母胞浮肿,如卧蚕状水肿小儿睡眼露睛脾虚,气血不足瞳孔散大精气衰竭开目欲见人,属阳证;闭目不欲见人,属阴证白睛黄染黄疸目眦淡白气血不足两目上视或斜视、直视肝风或动风先兆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耗,精不上荣,属危证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鼻流清涕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外感风热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鼻渊(就是鼻窦炎)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唇色淡白 气血两虚口唇干枯皱裂外感燥邪口角流涎(或睡时流) 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虫积 口歪斜 中风 牙齿干燥 胃热炽盛、津液大伤 牙齿干燥如枯骨 肾精枯竭 牙龈红肿 胃火上炎牙龈出血,红肿者 胃火伤络 睡中咬牙或啮齿 胃中有热或虫积咽喉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即复生 白喉,属肺热阴伤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斑(从肌肉而出)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疹(从皮肤血络发出)皮肤上出现的晶莹如粟的透明小疱疹,高于皮肤,擦破流水 白(疒咅),又叫白疹 疮疡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 痈 疮疡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 疽疮疡范围较小,起初如粟,根角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 疔 疮疡起于浅表,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者 疖 淡白舌:主虚寒证。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基础(歌诀)

(三)胃
受纳水谷胃为海,五味化出养五脏, 胃弱谷入难腐熟,食欲不振脘腹胀。 胃性喜降谷下行,嗳气呕恶胃逆伤。 喜润恶燥易生热,伤津口干欲饮尝; 胃寒胃脘隐隐痛,温中散寒建中汤。
(四)大肠
排泄糟粕靠大肠,大肠病变导失常, 功能减弱多便秘,排泄亢进泄泻忙。 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喘亦可通大肠。
三、奇
恒之府 藏而不泄奇恒府,功似脏来形如腑, 接受五脏重浊气,与脏相配传化疏。
(一)脑、髓、骨
关系密切脑髓骨,全赖先天肾支扶, 肾主骨而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府。 先天充足肾充沛,骨髓充足脑灵活, 脑充思索记忆好,所听听闻不糊涂。 轻劲有力脑有余,转鸣眩晕脑不足。 发落齿摇筋骨废,肾气太衰不灵活。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 五行应用有纵横,根据类别关系定。 同类事物纵联系,各种事物联系横; 横系如木联肝胆,目筋怒青酸风情。 临床望诊面色辨,望而知之为之神。 青色多属肝风动,赤色多属心火冲, 黄色属脾湿困扰,白色多属肺寒生, 黑色属肾虚太甚,用药五脏五味应, 酸味入肝苦入心,脾甘肾咸肺宜辛。 生克乘侮各类物,生理病理联系横, 一脏有病克相传,所传脏腑先调整, 见肝之病知传脾,当先实脾为正统, 久病治本应养母,培土能使肺金生, 新病实证先泻子,清泻心火肝木宁。
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归类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 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 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 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 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 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 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 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 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 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 、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用于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正气失常
寒—六经 主 辨证 要 用 于 温病—卫气 外 营血辨证 感 时 病 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
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邪气外侵
虚
(四)病案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 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 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
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 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病理学说中医学基础课件

•3
一、发病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是否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理学说中医学基础
•4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病理学说中医学基础
•5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 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所谓 邪正盛衰判虚实。
一是以精与气、血与气、津液与气等分属 阴阳,表现为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津气两虚, 以及气随血脱、气随津脱等。这在后面有专论, 目前一般也不再以阴阳互损来解说。
二是以气自身分阴阳,阴气亏虚日久,不 能化生阳气,或阳气虚衰日久,不能化生阴气, 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变。这是与寒热病证相 关的阴阳互损。
•病理学说中医学基础
正不敌邪 脏腑经络及 精血津液的 功能衰惫 阴阳离决
好转 痊愈 邪退 正虚
正虚 邪恋
恶化 死亡
•15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 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 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主 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所谓阴阳失调定寒热。
临床特征:阴偏衰时,主要表现为阴气的凉润、 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及虚性 亢奋的症状: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 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病理学说中医学基础
•26
阴气不足,可见于肺阴虚、脾阴虚、胃阴虚、 心阴虚、肝阴虚和肾阴虚,但以肾阴亏虚为 主。
阴气一般由精血津液中属阴的部分化生,尤 其以津液为主要化生之源,故阳热亢盛,必 耗津液而致阴气不足,而津液大伤,又可致 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阴不制阳,发为虚热 性病证。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的哲学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气一元论——研究精气,也叫元气的内涵及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 视频《黄帝内经》纪录片,撩开气的盖头
• 方法论
世界观—是什么?
•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之后 经过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对其进一步发展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地心说在古代西方长期处于兴盛 的地位。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 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个理论体系提出 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 都在围绕太阳旋转。
进一步引申
生发、生长、向上 相对
逐渐引申……
• 光明、温暖、高兴、生发、向上、积极 • 黑暗、寒冷、抑郁、抑制、向下、消极
•阳 •阴
“阳,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也。
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日光向背
南
山
北
二、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自然界 关联 对立 属性
• 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他的夫人张舜 华女士同样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教授,夫妇二人一共 育有五个子女,全部都是医学专家,其中有三个儿子相继 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被评为教授。“一门三博士,两代 六教授”,在医学界传为美谈。而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写 出了《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易经〉 养生大道》、《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等诸多养生类畅销 书的张其成博士。
小结
• 精气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概说】
(三)源流
1、病名: 源于《内经》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死 ,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风气 痰
火血瘀 →横窜经络
火血 热
相相上上互 互 →蒙蔽清窍
煽逆 结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煽逆结
情志过极
肝阳暴张→肝风内动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概说】
(3)口舌歪斜: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伴有 流涎,多与半身不遂共见。
(4)言语蹇涩或不语: 轻症: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自觉舌体发僵。 重症:中风不语。
(5)偏身麻木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概说】
2、兼次症: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 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概说】
(2)唐宋后以“内风”立论。尤以金元时代为代表, 这是中风病因学上的重要转折。
①刘河间首先指出:中风病是由肾水不足,心火暴 甚所致;“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 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 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 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
中医病理资料

中医病理中医病理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征和病理变化的研究,揭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中医病理学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的探讨、病理变化的观察等内容。
疾病分类在中医病理学中,疾病按照病证病因分类,主要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五劳七伤病、邪气病等类型。
外感病是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的外邪所致的疾病,如感冒、风热等;内伤病是指由内因所致的疾病,如肝肾气血虚弱引起的各种证候;五劳七伤病是指由于长期过劳、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的疾病,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等;邪气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如风寒湿热等。
病因病机中医病理学强调病因和病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邪气、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主要包括局部病变、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等。
在中医病理学的研究中,通过探讨病因和病机的关系,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疾病过程中组织器官及整个机体产生的异常变化。
在中医病理学中,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严重程度,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局部组织损伤等。
通过对这些病理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病理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的研究、病理变化的观察等内容的探讨,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规律,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希望通过对中医病理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完善中医学理论,提高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医病理及诊断基础

②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 自然界一天之中有昼夜晨昏阳气的消长盛衰过程,人体与之相适 应也会产生适应性的调节活动。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体表,夜晚多 趋于内脏,故白天精神充沛,夜晚身倦力乏。 一般来讲,大多是早晨、上午病情较轻,下午、夜晚较重——“旦 慧、昼安、夕加、夜甚”。其主要原因是早晨、上午人体阳气升发 ,能抗邪于外;下午、夜晚人体阳气收藏,不能抗邪。
(3)病:即疾病,是一个诊断的总称,可概括一个病变的 全部病理过程。如感冒、胃痛等等。
2)辨证施治的概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 (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 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 潮熱
• 低熱
• 時間_ • 午後熱 • 夜半熱
• 部位_ • 手足心熱
• 喜惡_ • 喜溫屬寒 • 喜熱屬溫
二問汗
• 形式_ • 無汗_表實 • 大汗_大熱 • 絕汗、脫汗_虛脫 • 微汗_病欲解
• 時間_ • 自汗_氣虛 • 盜汗_陰虛
• 部位_ • 頭汗_溼熱 • 胸汗_心氣(陰)虛
三問頭身(痛)
脏 腑 五体 心 小肠 脉 肝胆 筋 脾胃 肉 肺 大肠 皮 肾 膀胱 骨
五官 舌 目 口 鼻 耳
(2)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 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各自的功能,另一方 面又在靠各脏腑之间相辅相成的协调作用和 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 动态平衡。各脏腑组织之间的这种整体作用 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完成的。“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望
• 得神、失神、假神 • 疲倦、焦慮、
“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技能课件”

中医理疗
针灸
用细针刺破皮肤,刺激身体制造 自然痛觉反应,促进身体自我调 节。
推拿
通过调整筋骨关节、理顺筋络, 调整气血,摆脱疾病。
拔罐
通过制造下吸力,将空气抽出杯 子造成的负压环境,帮助清除体 内淤血、毒素、水肿,缓解肩颈 痛,腰酸背痛等症状。
3 脏腑经络
中医认为有五脏六腑,五 脏分别为心、肝、脾、肺 和肾。六腑分别为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
1
望诊
以面色,唇色、舌色、足色等诊察为手段,辨认病理变化。
2
闻诊
辨别离臭、臭、(香)、味,代表身体各有不同的病理变化。
3
问诊
通过患者的口述,收集病史资料,全面分析案件证候,据此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技能 课件
了解中医的传统基础理论和舌、脉、面、腹的基本诊断方法,学会诊断各类 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与起源
1 阴阳五行
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它 是指世间的事物基本属性 和本质特征之间的关系。
2 气血津液
是人体内运转于经络中的 精细物 质,是生. 长、发 育、代谢、卫生、防卫机 能及运动的物质 基础..
闻诊
身体各有不同的病理变化。
切诊
判断人体状态,综合分析病情。
中医治疗常见疾病
1
胃寒、腹痛
服用葛根汤、加味芍药甘草汤。
2
牙痛
用温毛巾捂颊,涂红霉素眼药膏等。
3
失眠、焦虑
采用轻快的音乐,参加瑜伽和冥想等。
中医药材
黄芩 甘草 柴胡
具有解毒消肿,清热解烦的功效。 润肺化痰,安神止咳的功效。 疏肝解郁,和解药性的功效。
4
切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证: 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 一阶段所出现的一组症状的病理概括。如前 述症状可概括为风寒表证。它比症状更深刻 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辨证的结果。
(3)病:即疾病,是一个诊断的总称,可概 括一个病变的全部病理过程。如感冒、胃痛 等等。
2)辨证施治的概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 (望、闻、问 、切)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证。“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 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刺痛不移_瘀 悶、滿、脹痛_實 隱痛、空痛_虛 酸痛_虛、溼 重痛_溼 新痛外感、久痛內傷
部位_臟腑經絡連屬 喜惡
喜按_虛 拒按_實 得溫而減_寒 得寒而減_熱
時間_
四問便
大便_肺肝脾胃腎二 腸 形式_便祕或腹瀉 色_ 質_硬、軟、黏、散 量_多寡、粗細 時間_次數
望
得神、失神、假神 疲倦、焦慮、 煩躁、浮光外露 疲倦、焦慮、煩躁、 浮光外露
望
面色為主 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 鮮明、榮潤、含蓄
五色所主(一)
白色_主虛證、寒證
(白光)白_陽虛 淡白無光澤_失血
眼瞼淡白_血循障礙
青紫_主寒瘀
瘀血、痛 肝鬱 主風
五色所主(二)
寒熱並見 寒熱往來 獨熱、壯熱 獨寒 潮熱 低熱
部位_
手足心熱
喜惡_
喜溫屬寒
喜熱屬溫
二問汗
形式_
無汗_表實 大汗_大熱 絕汗、脫汗_虛脫 微汗_病欲解
部位_
頭汗_溼熱 胸汗_心氣(陰)虛
時間_
自汗_氣虛 盜汗_陰虛
三問頭身(痛)
形式
①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人也与之相适应,春夏阳气升腾,气血运行趋 向于体表,腠理开泄,表现为多汗,脉搏快;秋 冬阳气潜藏,气血趋向于里,腠理闭密,表现为 少汗尿多,脉沉。 季节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 ,或机体本身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气候变化作 出适应性调节,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診
舌神 舌質 舌苔
舌診臟腑分佈圖
舌診
望舌神:要先看舌之大小形狀及活動情形。
望舌質:嫩胖淡紅多屬虛寒,反之堅歛紅絳為實 熱。 望舌苔:則就有無、顏色、厚薄、及苔質來觀察。 其他:紅點、草莓點、舌苔剝、舌中裂紋
闻
诊
是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 内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
紅色_主熱證
面紅目赤_實熱 兩顴泛紅_陰虛
黃色_主溼、虛
鞏膜、手掌、足部可觀察 色澤鮮明_陽黃 色澤灰黃_陰黃
五色所主(三)
黑色_瘀血、長期疾病
痼疾、重病 肝硬化
腎衰竭
唇:淺淡、脫皮、紅赤 咽:紅赤、紅暗、血絲、濾泡、潰瘍
局部望診
顏面 四肢
面診圖
進食_脾胃二腸相關 食量_得谷者昌 食慾_
旺盛_胃熱
口感
口苦_肝胃熱
特殊
平素嗜冷飲_外生寒濕、
口酸_食積
口淡、甜、膩_脾、溼 口臭_肝胃熱、五官科
內醞溼熱
六問胸
胸_
痞滿 脹痛
脅_
氣滯、氣虛、血瘀
腹 心下_腸胃食道 臍周_小腸 少腹_生殖泌尿
心悸_
短氣_心氣血虛
胸痛_血瘀
七聾八渴
耳鳴
形式_蟬鳴為虛、響為實 時間_夜臥加重 喜惡_按壓加重或減輕
耳聾
漸聾_虛
渴飲、渴不飲
九問舊病十問因 再兼服藥參其變
病史探問,詳見前頁 80%以上疾病憑詳盡病史可以診斷
女性尤必問經期
問婦女史
月經_初經、停經、經期、形色質量味、伴見 帶下_時間、形色質量味、伴見
病史探問_過去史、家族史
過去病史_非主訴疾病的處置記錄
個人所曾罹患的重大疾病 手術、住院、急診、生產
家族史_ (直系親屬為主)
過敏對象,特別是遺傳疾病 體質性疾病如哮喘、中風、腫瘤
病史探問_個人史
個人史_
睡眠:入睡起床時間、睡眠狀況。 二便:形色質量 月經之週期:形色質量 過敏史_包含藥物與食物
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司外揣内
《灵枢· 论疾诊尺》:”从外知内” 《灵枢· 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 内脏,则知病矣”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有
什么启示?
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
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 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问
诊
是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平时 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及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诊疗情况等。
病史探問 十問歌
病史探問_基本資料、主訴
基本資料_
姓名、生出年月日、性別、年齡、籍貫(國 籍)和住址、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經濟狀 況
主訴_診斷疾病的主要參考依據
症狀(部位、性質) 時間(發病、頻率、進行)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证结合 辨证求因
(一)整体审察
3) 同病异治的概念 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 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 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 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 而治法亦不同。
案例思考
中国名医华佗曾给东汉时期的两名官员看 病,这两名官员同样是发烧感冒,而且从 表面的病症上看似乎都是一样的,如出现 了:发热、流涕、浑身无力、头晕等。当 华佗给他们诊断后开了方子,而两人看后 觉得很奇怪,他们问“我们两人都得同样 的病,您开的方子为什么完全不同呢?”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胎產_懷孕、生產、流產、活產、初產年齡、
末產年齡、產程經過 避孕史_方法、時間
再添片語告兒科
問兒科
基本資料_胎次、產次、足月、出生重量、出
生狀況、餵養狀況 生長發育_
頭圍囪門(2-4M、12-18M)
切
诊
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 位,掌握病体的臟腑
三指按脈分寸、關、尺 右手_肺、脾、命門 左手_心、肝、腎
脈診的操作
時間_早晨、未進食 擺位_與心臟平高 實際操作
定位布指
舉按循_中、浮、沈 平息
五十動
脉象:浮缓迟沉等
(二)诊病
诊病:即诊断疾病,是判断病种,给予恰
当病名的诊断。
病名: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
4)异病同治的概念 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 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 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 疗。
诊
诊
断
诊法
诊察,了解
断
分析,判断
辩证
诊病
一、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
诊
辨
法
证
诊
病
病
案
(一)诊 法
望 诊 闻 诊 问 诊
切 诊
望
诊
是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 舌象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第二章 中医病理及诊断基础
中医对疾病认识及诊断的主要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 体观念 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 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 整体。这种思想贯穿于 中医学的生理、病理、 诊法、养生和治疗的各 方面。
1 )人体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
其他_
習性資料:日常嗜好
習用藥物:補藥、瀉藥、鎮靜藥等
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 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 因,再兼服藥參其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 速崩閉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 全占驗
一問寒熱
形式_
時間_
午後熱 夜半熱
③地区方域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对人体的生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江南多 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 多致密。 南方多湿热病,北方多风寒病。
(2)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影响人。
2.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1)症: 即症状。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和 客观反映 (体征)。如恶寒、发热、无汗、 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是疾病的现象 (也包 括了某些与疾病本质看起来不相符的假象) , 是辨证的依据。
人体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具体体现在 ,结构上是相互联结 ,不可分割的;生理 上是相互联系, 相 互制约的;在病理上 是相互影响等。
(1)组织结构的整体联系 人体是由许多脏器、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 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组合在一起的,也不是各自孤 立的,而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中医学认为人 体的生命活动是以脏腑为根本,以经络为联系, 精、气、血、精液的运行,将人体的脏与脏,脏 与腑,脏腑与体表各个组织器官纵横的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有机的五脏系统。
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 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 白喉、园翳内障等。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 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疾病 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条件下,
机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 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 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 证候。
(三)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