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一、一般学习董氏奇穴只知单穴之应用,配穴是否也很重要?答: 当然重要,董氏奇穴的单穴有其作用,董氏奇穴的配穴更有其妙,所谓读书当读于无字处,用穴也当用心于无字处,董氏奇穴之无字处,常蕴于五行之中,五行之应用是针灸应用的核心,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要掌握五行之灵活辨症及临床应用。
其配穴有相生相克相交相应等等,在我早期写的《五输穴应用》中,已做过初步介绍,在刚刚结束的高级讲座中作过更为详尽的介绍( 包括董氏奇穴五行的时间观、空间观、取象观… 配穴以同气相求之疗效最高,例如气喘,病在肺脾肾,治疗取穴以金水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疗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在胃经与大肠经之路径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间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经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则上下皆为土金水之配穴,谓之上下同气,不但治疗咳嗽气喘特效,对于一些肺脾肾俱虚的病也很有效。
此类配穴在董氏奇穴中运用灵活而广泛,可使对穴配穴发挥得更好,用穴少而治病多且疗效高。
倒马也是一种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奥妙之处,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马,这个只要把五输穴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牵引针也可与奇穴形成配穴,也有多种形式及变化,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二、台湾有人在网上说应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无效,你有何看法? 答: 因为平时要看许多中医书籍及杂志,还要研究病例,时间常觉不够,而且现在网站东西太多,偶尔看过几次网站,好像到处都是高手,个个皆为名医,而很多时候却是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不如期刊学报等来的严谨,所以我很少上网看中医或针灸,因此不知道这件事,很抱歉。
关于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当年我看董老师用驷马治疗疗效很好,我个人应用也很有效,此人用驷马穴无效可能有几个原因:可能取穴不准,也可能手法不对,更可能辩证不明,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是董老师的经验之一,其他可以治疗甲状腺眼凸的穴位还有很多,例如三重穴就是很好的穴位。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
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倒马针法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倒马针法“倒马针”是董老师所创的名词,我们知道:董氏奇穴有着古法针灸的痕迹,可以说是正统的古法针灸,此针法自古即有,但董老师的用法较之古法更有发挥。
倒马针法系董师常用的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应用,此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以下是维杰对倒马针法的阐释及发挥。
一、倒马针的意义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在董老师的著作《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维杰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并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回马针与倒马针意义相同。
“倒”有导转之意,“回”即回转、返回,所以倒马针又称回马针。
回马一枪形容其威力强大。
二、倒马针法的具体操作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针,类同方剂君臣之君。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这一针类同方剂君臣之臣。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宁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三、倒马针的必要条件倒马一般要在同一经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手臂及小腿的穴位,一般是在经穴及合穴之间,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相邻两穴或为五行相生,或为同气。
例如肾关(又名天皇副穴),既为天皇穴之副穴,即表示有密切关系,常一起连用形成倒马针。
又其气亦与天皇穴相同,天皇穴为脾(土经)之合穴(属水),天皇副穴亦有土水两性。
谈董氏奇穴与东垣针灸-杨维杰
談董氏奇穴與東垣針灸—兼談金元四大家針灸楊維傑前言:有人說董師是道家針法,觀老師行跡似未用過道家手法,亦未曾修練過道家養生之法;有人說董師是禪家針法,觀老師雖常獨坐靜思,然似未作過禪修,亦未曾進入禪家離象不惑之境;有人說董師是以家針法,老師常於酒後醺然之際特有靈感,下針效果甚佳,有詩以李白飲酒詩境彌高之風。
然此皆與董師之學術淵源無關,此篇皆不涉此,僅以臨床之實際觀察體會及驗證進行探索。
董氏奇穴(董氏奇穴者,恩師董景昌老師之家傳針灸也)當今在世界頗為風行,已成針灸的一門顯學,但迄無一篇探索其淵源承緒之文章,猶記七零年代曾與台灣第一名醫馬光亞老醫師談起董氏奇穴之可能淵源,馬老認為董氏奇穴及針法頗有東垣針法之風範,本人亦有同感。
蓋一九七四年時,馬醫師景仰董老師,曾由本人報告董老師後,董老師欣然邀馬醫師前往診所,兩老曾數次見面相談甚歡。
個人在七零年代後期曾寫過幾篇探索中醫學派的文章(見中醫文摘1981第二、三期)將四大家歸為河間學派及易水學派,也曾對董師之可能淵源進行過研究,董氏奇穴顯然與金元四大家之針法,頗為相像,與《東垣針法》尤為類同。
當年(1975年)余參加中醫師特考時,曾讀破兩本《針灸大成》,其中列有《東垣針法》,亦讀之甚詳。
今日回頭再次研讀李東垣之著作及《東垣針法》,再次進行探索,認為董氏奇穴確然與金元四大家之針法,頗為相像,與《東垣針法》則更為類同,看來,這些探索仍有其一定意義。
研究針灸者多半皆知:針灸自晉唐以降,側重於經脈、俞穴位置之考訂。
又唐代重灸術而輕針刺,以致在針刺理論未見提高,手法方面亦無新的創見,對於方劑和藥物的整理研究,亦忽視理論的研究和提高。
及至金元,此一形式乃突然丕變。
《四庫全書總目》說:「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金元時期醫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震亨,醫史學家將此四人稱之為"金元四大家"。
這幾位人物皆是針藥精通者,他們除在藥物的應用有其獨特突出的經驗外,在針刺的應用理論上也各據他們的學術特點提出新的創見,其中不少觀點對金元以至明代甚至現代的針灸學術都有一定影響。
董氏奇穴与杨维杰
董氏奇穴与杨维杰世界第一位著述發揮董氏奇穴的作者與醫師世界第一位為董氏奇穴建立理論的醫師董氏奇穴由董老師親自留下的中文傳書,僅有台灣新亞出版社於1973年出版之「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一書。
該書由董老師口述,袁國本師兄記錄。
自董師於1975年去世後不久,新亞書局亦隨之倒閉,因而此書即未再版。
該書基本介紹了董師臨床常用的穴位,可惜穴位及治療之說明均極為簡單,圖示亦模糊不清,一般人很難找到正確穴位,而且沒有絲毫之原理解說。
本人自1971年起,從內經、難經、易經、甲乙經及針灸大成等中醫古籍中探索研究,先後創研「牽引針法」、「臟腑別通」、「董氏奇穴對應針法」、「體應針法」……等針法及理論,應用於董氏奇穴,擴大了董氏奇穴的使用範圍,提高了其療效;並以之解釋其原理,使董氏奇穴有其理論基礎,以指導臨床。
三十多年來,個人以豐富之臨床經驗及不斷地努力鑽研,使董氏奇穴每一穴位之作用,由原平均五個提高到十個以上,原理從零發展到十幾種且愈益完備。
除著述研究創新發展外,個人發揚教學亦不遺餘力,教出不少傑出學生。
今年(2006)為董師去世三十一年,董氏奇穴可謂已風行世界,不論在中國大陸,日、韓、東南亞和美國,已日益受到針灸醫師重視及嗜用。
因此各地打著各種旗號教授董氏奇穴者風起雲湧,到處可聞。
此中曾從董師或董門師兄弟親自學習者,實屬有限;是否能教出正確奇穴實令人懷疑;更有甚者,盜竊本人之著作及研究內容,據為己有而謂之個人研究者亦有之。
為防止不知者遭受誤導,並保護個人之著作權益,特將個人三十五年來,致力研究著述並發展教學董氏奇穴之經過大要,介紹如下。
感謝董老師當年收我為學生,使我接觸董氏奇穴。
更感謝董老師的不言之教,董老師一向不與病人多講話,也不與學生多講話;若有問題問老師,老師常常說的,就是「你自己看,自己去想」。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我有更多的思考空間,更加深了必須自己努力的創造性,發展性,才得以有之後不斷地鑽研及今日諸多的創見與發揮。
董氏奇穴门人杨维杰临床医案: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
董氏奇穴门人杨维杰临床医案: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
神黄优选商城全新上线,做有态度的优选!
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经验
落枕为临床常见病症,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1.悬钟,2.落枕穴,3.后溪,4.风池、天柱等穴。
个人尝以后溪、束骨
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盖《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回)顾取手太阳,不能俯仰,取足太阳”,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
不能前后抬抑,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遇有颈项前后左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
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穴治疗落枕亦甚效。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卧岩凌效应穴歌)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种落枕,加承浆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份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
因此本人近十余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1次而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一一部位
杨维杰讲董⽒奇⽳:⼀⼀部位1973年版董⽼师著作之《董⽒针灸正经奇⽳学》原书,关于⽳位的取⽳,写的⽐较简单,以⾄于⼀些⼈看了仍然不会取⽳,把⼀个好东西⽩⽩空置了许多年,1979年维杰出版了第⼀本诠释董⽒奇⽳的《董⽒奇⽳发挥》,创造性地发明发展了⼏种取⽳⽅法,并对⼀些⽳位有了较明确的说明,董⽒奇⽳易找易⽤,⾛出了发展的第⼀步。
维杰取⽳⽅法对于董⽒奇⽳取⽳的便利性与准确性,有⼏项重⼤⽽实⽤的创举,⽅便寻找⽳位,便于应⽤,第⼀点即是:⼀⼀部位分线及⽐例分点取⽳法。
此处之「⼀⼀部位」即指《董⽒针灸正经奇⽳学》原书⼿指部位,不论阴掌(掌⼼)及阳掌(掌背)皆属之,《董⽒针灸正经奇⽳学》⼀⼀部位原载廿⼋个⽳名,其中有些⽳道,⼜由好⼏个⽳位组成,因此总计有五⼗⼆个⽳点之多,董师(或说董⽒先祖)能在⼿指上研究发现这些⽳道确属不易。
这些⽳道,皆有其独特疗效,但是仅在⼿指,董⽼师原书部位即有五⼗⼆个⽳点之多,着实令⼀般⼈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位,⽽且原书所写⽳位位置所⽤之语汇,⼀般⼈亦很难理解,因此不容易找到正确⽳位。
维杰经多年临床,经实际印证之探索,找出了董⽼师原书⼀⼀部位⽳位分布之规律,并将其规格化、公式化,定名为⼀⼀⽳位分线及⽐例分点新定位取⽳法,简称“分线分点新取⽳法”,经董⽼师⾸肯同意此种寻⽳法,维杰于1973年授课时开始以此法定位,已经四⼗多年矣,学习者⽆不认为此法简单⽽正确。
以下即就个⼈创研之⼏个分点找⽳⽅法介绍于后,⽅便找寻应⽤。
1.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经所经之掌⼼⽽⾔,靠⼤指侧(桡侧)称为「外侧」,靠⼩指侧(尺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指侧)⿊⽩⾁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指侧)⿊⽩⾁际,为E线,E与C之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董⽼师阴掌⼿指原书⼀⼀或⼆⼆部位之⽳位,关系甚为重要(图1-1)。
2.阳掌三线⼿指阳掌,董⽼师原书部位之奇⽳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内侧(近⼤指之掌侧,简称⼤侧,外侧(近⼩指之⾻侧,简称⼩侧,或称尺侧),内侧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缘下针,中央则刺以⽪下针(图1-2)。
杨维杰如何学好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缔组织掺杂而成,故又有纤维肌瘤、肌纤维瘤及纤维样瘤等不同名称。
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类。
本病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3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
临床所见部分妇女绝经后不再生新的肿瘤,原有肿瘤亦可自然缩小。
子宫肌瘤在中医学中属“胞宫瘀结”范畴。
(一)临床表现(1)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这是典型症状。
(2)出现贫血,尿频,尿急,便秘等一系列继发症状。
(3)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酸背痛,出现痛经。
(4)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尤其悬吊在阴道内的有蒂肌瘤,于感染、坏死、溃疡、出血时可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
(5)盆腔肿块,双合诊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瘤。
此外,因子宫肌瘤的压迫可以引起输卵管位置改变或造成扭曲,常成为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2.实验室检查B超、宫腔碘油造影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可确定位置及肿瘤大小。
(二)病因病机本病系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宫,与内湿相合,瘀血凝结,蕴蓄化热,胞宫日渐增大。
日久则出现崩漏淋漓,面色白光白等气血两虚现象。
(三)中医辨证(1)气滞型: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2)血瘀型: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型: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畏寒,胸脘痞满,小便不多,包块时时作痛,按之柔软,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
(四)掌诊在手掌的坎方子宫区域出现岛纹,岛纹是单纯的岛纹,而没有其它纹线侵袭,掌诊时一定要看就诊者的年龄,有的未婚少女也出现岛纹,应提示为子宫肌瘤,由于社会生活食物多含不同的激素,孕妇也不注意饮食,导致少女子宫肌瘤,临床中发现4岁的女孩患子宫肌瘤的病案。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咳嗽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咳嗽认识咳嗽(一)董师原书设穴支气管炎小间穴咳嗽重子穴,火腑海穴吐黄痰小间穴解析支气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咳嗽为主症,老师的设穴较少,有小间、重子、火腑海。
临床验证治疗支气管炎咳嗽有效,但总觉力量尚差一着。
吐黄痰,倒不一定有咳嗽气喘,多半是肺有热,可以用小间穴。
小间穴的位置在大肠经上,大肠与肺相表里,此穴位置属荥穴范围,能清热,可治疗肺热吐黄痰。
(二)临床常用选穴01针水金、水通特效(维杰特殊经验)。
02曲陵、土水亦甚效(维杰特殊经验)。
03老慢支,再加上肾关、灵骨更好(维杰特殊经验)。
04十四经效穴:鱼际穴、尺泽穴。
解说治疗支气管炎,水金、水通最有效。
鱼际(土水中)、曲陵(尺泽)也有效。
治疗咳嗽,用水金、水通特效,是我个人发展的。
嘴唇下的太极对应倒象为支气管,包括了水金、水通。
皮下进针,往两边腮骨刺入,两个腮骨的太极对应是肺,这样进针就从支气管透到肺,治疗咳嗽、气喘都非常有效。
目前我一般只用嘴角下面的水通穴。
我发挥水金、水通成为治疗咳嗽气喘的特效针,原理除了太极对应之外,还有就是它既然能够通金水,那么金是肺,主肃降,水是肾,主受纳,理气作用很好。
再加上这里又是胃经所过,土金水三性都有,它治疗咳嗽气喘的作用跟手上的土水穴一样,土水穴在肺经上,也是含土金水三性。
读书要读于无字处,有的时候没有明写出那个字来,并不表示它没有,因为这是基本知识,应该了解,所以省略不必讲。
含土金水三性的穴位,治疗咳嗽气喘都是很好的,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再有土在中焦斡旋,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呼吸功能,含土金水三性的穴位理气作用最强。
事实上,只要有金水两性,就可以理气,治疗咳嗽气喘。
含有土金水三性更好。
含金水两性的穴位,治疗闪腰岔气也非常有效,之前在痛症已经讲过,因为闪腰岔气可以算作是肾的气病,就是水的金病,所以含有金水两性的穴,都可以治疗闪腰岔气,例如土水穴(鱼际)、水通穴、水金穴。
时间久的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较多,常兼有脾肾阳虚症状,就可以加针有木火两性的穴位温阳,可针灵骨,因为它介于合谷与阳溪中间,即介于木与火中间,当然有木火两性。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总121)、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总121)、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总121) 、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一(总121)、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选择应用?答:这是在济南讲课时一位学员提出的。
以这个问题问老美白人学员,他们的回答是 : 「根据董老师书中的应用来应用,」这种答法虽然简单一点,但还算适中切用。
凡是接触及用过董氏奇穴一段时间,就能清楚的理解对应之应用,下面就以董氏奇穴书中的应用来说明。
对应源自于太极,一物一太极,手足亦各有一太极,即各以肘膝为太极〈肘为手臂之太极,膝为大小腿之太极〉,对应于肚脐,因而有顺对及逆对,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
身躯对应可分四项(见下表):例如: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可称为手躯顺对,则有如下对应:即肩与头,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对应。
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
董景昌老师以手指之大间等五穴治疝气:以妇科穴及还巢穴治疗妇科病,即与此一对应有关。
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称为手躯逆对,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 (以大白治疗头痛,叉三治疗五官病;腕顺一治疗颜面病;及目前流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 ,下臂与胸〈背〉脘〈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治,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肘与脐腰,上臂与下腹〈或下腰〉 (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 ,肩与阴部〈董师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对应。
将下肢与躯干顺向并列对置,可称为足躯顺对,则有如下对应:即髋与头 ( 老师常用承扶秩边治疗瘰疬特效,即取其穴位位于髋与大腿之间,相当于颈部),大腿与胸〈背〉脘 (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大腿部位之驷马治肺、感冒穴治疗感冒;通关通山通胃治心) ,膝与脐〈腰〉,小腿与下腹〈腰骶〉 (常用下三皇治疗妇科泌尿及生殖系统病;门金治经痛,以及复溜治腰骶痛,三阴交至下腹病……等, ) ,足与阴部 (例如用大敦、隐白治疗崩漏;用大敦治疗阳痿以及疝气) 。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七回一(总四十二)、有些董氏奇穴书中提到指挥针,这是什么针法 ?答: 指挥针应系「指飞针」之音误,老师为加强倒马作用创有「指飞针」法。
由于老师山东土音甚重(我与董老师系同乡,所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因此有些人听成「指挥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因此距离不能超出经穴之外,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再如治疗网球肘,可取「曲后」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针效果更强,此三针虽成三角状排列,但仍然在一条经上。
曲池即为指飞针。
( 「指飞针」之渊源系当年山东德州有一飞地在河北,但仍属山东,取名之意盖从此来,一如老师将凤朝改为还巢,即系根据凤还巢而来) ) 。
「指飞针」的意义,一则在不失其经的基础上,更正确定位;一则加强治疗作用。
二(总四十三)、倒马针与齐刺及傍针刺有何区别 ?答: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见图一)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见图二)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齐刺及旁针刺主要治疗局部之深痹久痹,而倒马针之治疗范围较广,非只治疗局部而已。
董氏奇穴——胸背部(杨维杰)
第十一章◎后背部位【分枝上穴】部位:在肩胛骨与肱骨连接之叉口下。
【图61】解剖:(分泌神经)主治:药物中毒,蛇、蝎、蜈蚣等虫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疯狗咬伤、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杀(轻则可治,重则难医),全身发痒、瓦斯中毒、原子尘中毒。
取穴:在肩峰突起后侧直下之腋缝中,当肩胛关节之下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分枝下穴】部位:在分枝上穴稍向内斜下一寸半。
【附图61】解剖:(分泌神经)主治:药物中毒、蛇、蝎、蜈蚣等虫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疯狗咬伤、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杀(轻则可治,重则难医),全身发痒、瓦斯中毒、原子尘中毒、乳炎。
取穴:当分枝上穴之直下一寸半再向内横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本穴通常为分枝上穴之配针。
【七星穴】部位: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其下一寸之分枢穴,下二寸之时枢穴,以及向两旁横开八分去发一寸之支禹穴,及支禹穴下一寸之士禹穴(共七穴)。
【附图62】解剖:(总枢、分枢及时枢三穴属脑总神经,两支禹及士禹属肺分支神经)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症。
取穴:详上述部位。
手术:用三棱针放血,以总枢、分枢、时枢三穴为主,支禹、士禹穴为配针。
注意:放血时,应用拇指及食指捏起穴位肌肉,然后对准穴位扎针出血,扎小儿应特别注意,以免上伤脑部总神经,下伤丹田,致耳聋音哑。
说明及发挥:※总枢穴在前述十十部位之总枢穴已有说明。
分枢在总枢下一寸,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分枢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由于穴位相近取风府、哑门疗效亦同。
但以刺血为主。
【五岭穴】部位: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
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每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
董氏奇穴——胸背部(杨维杰)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董氏奇穴——胸背部(杨维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十一章◎后背部位【分枝上穴】部位:在肩胛骨与肱骨连接之叉口下。
【 HYPERLINK"/2007/dsqx/062.gif" 图 61】解剖:(分泌神经)主治:药物中毒,蛇、蝎、蜈蚣等虫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疯狗咬伤、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杀(轻则可治,重则难医),全身发痒、瓦斯中毒、原子尘中毒。
取穴:在肩峰突起后侧直下之腋缝中,当肩胛关节之下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分枝下穴】部位:在分枝上穴稍向内斜下一寸半。
【 HYPERLINK"/2007/dsqx/062.gif" 附图 61】解剖:(分泌神经)主治:药物中毒、蛇、蝎、蜈蚣等虫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疯狗咬伤、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杀(轻则可治,重则难医),全身发痒、瓦斯中毒、原子尘中毒、乳炎。
取穴:当分枝上穴之直下一寸半再向内横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本穴通常为分枝上穴之配针。
【七星穴】部位: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其下一寸之分枢穴,下二寸之时枢穴,以及向两旁横开八分去发一寸之支禹穴,及支禹穴下一寸之士禹穴(共七穴)。
【 HYPERLINK "/2007/dsqx/063.gif" 附图 62】解剖:(总枢、分枢及时枢三穴属脑总神经,两支禹及士禹属肺分支神经)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症。
取穴:详上述部位。
手术:用三棱针放血,以总枢、分枢、时枢三穴为主,支禹、士禹穴为配针。
董氏奇穴——头面部(杨维杰)
第九章九九部位【耳环穴】部位:在耳垂表面之中央。
【50】解剖:(六腑神经)主治:解酒、止呕吐。
取穴:当耳垂表面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由外向里(向面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皮下针)。
说明及发挥:※耳环穴与耳针眼点相符。
※治酒醉配合素髎穴并用,效果更佳。
【木耳穴】部位:在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
【50】解剖:(肝神经)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肿大、肝衰弱引起之疲劳、久年淋病(需长期针治)。
取穴:当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处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火耳穴】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
【50】解剖:(心之神经)主治,心脏衰弱及膝盖痛、四肢痛。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膝点,但治疗范围更广泛。
※董师注重膝与心之关系,故用于心脏病变亦有疗效。
【土耳穴】部位,在耳甲腔部之中。
【50】解剖:(脾之神经)主治:神经衰弱、红血球过多、发高烧、糖尿病。
取穴:在耳甲腔之中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土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脾区。
【金耳穴】部位: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
解剖:(肺之神经)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脊椎骨弯曲、过敏性感冒。
取穴: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金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肺区。
【水耳穴】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
解剖:(肾之神经)主治:肾亏、腰部两边痛、腹部发胀。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肾区。
※以上火耳、木耳、土耳、金耳、水耳等穴以五行命名者,对于五脏之五行体系各病亦有疗效。
【耳背穴】部位: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
【51】解剖:(喉部神经)主治:喉炎、喉蛾。
取穴: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血管中取之。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说明及发挥:※耳背穴相当于耳针之上耳背处。
※本点为点刺要穴,点刺出血治疗皮肤病、青春痘、面部黄褐斑、偏头痛、张口不灵、扁桃腺炎、结膜炎极有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认识感冒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俗称“伤风”,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发病急,患者畏寒、高热(有时体温迅速达到39℃以上)、头痛、全身肌肉酸楚重痛、乏力、食欲减退,并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流行。
中医学认为此病属于“风温”“冬温”“春温”等外感范畴。
感冒是季节多发病,针灸能通过调整机体气血,提高抗病能力,驱邪外达,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一)董师原书设穴感冒重子穴;火腑海穴、地士穴、天士穴;分金穴(特效针)、人宗穴;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三棱针)重感冒感冒一穴、感冒二穴;五岭穴(三棱针)、后心穴(三棱针)、感冒三穴感冒头痛感冒一穴、感冒二穴;七星穴(三棱针)过敏性感冒金耳穴风寒入里后心穴(三棱针)解析老师书中所列治疗感冒的穴位很多,重子,火腑海,地士、天士,分金、人中,二二、三三、四四部位都有,耳朵刺血也能治感冒。
当然不是每穴都用,一般只用一组即可。
老师最常用的是感冒一穴、感冒二穴。
治疗轻重感冒,老师都喜用感冒一穴、感冒二穴。
感冒一穴在姐妹二穴向里横开一寸。
感冒二穴在感冒一穴直上二寸半处是穴。
主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感冒头痛。
感冒一二穴对感冒确能收到减轻症状之效,当年尝见老师经常使用。
穴在大腿上部,对应上焦肺,且肉多,走阳分、表分,故善治感冒。
穴位在大腿上部,位置很高偏内侧,几乎跟阴部左右平行,30年前老师是隔衣进针,当时并无不便。
现今对于尴尬穴位就要特别注意。
五岭穴(三棱针)位于背部,因穴位呈五行排列,且位于身体较高之背脊部位,故得名。
总计有四十穴。
治疗感冒时一般只取第一行二、三椎之穴位,及第二行(第二椎旁开三寸)二、三椎之穴位即可,这几个穴在背后督脉,及膀胱经所在,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即见效,善于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此与督脉主阳,膀胱经主表有关。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多个穴位联合作战,与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作战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占战。
)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
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
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
体应针法就是:一、以体治体: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二、以体治脏:以骨治肾,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筋治肝,以脉治血……。
三、以体治象: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指飞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
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
董氏指挥针法内容有四: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
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
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
不论病有多重,只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
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
”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立见奇效。
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
古法针灸,最重刺络放血。
董公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董氏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人盛誉“董氏刺血针法独步世界专治大病”。
杨师当年随侍董公身侧,尽得董氏刺血真传,又遍访中国刺血名医,使刺血针法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进一步发挥。
董氏奇穴针灸有独具特色的“络病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症必瘀”、“难病必瘀”。
凡病经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这时董公认为必有瘀血阻滞气机,当在相关区域寻找瘀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
董氏刺血针法之作用:决凝开滞、涤痰祛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
杨师有云:“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
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
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
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
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
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
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如肝虚、心弱、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肾病引起之腰痛等等),并非仅指所患何病,用于定位诊断,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即脏腑辨证),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
如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特效穴有数个,若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效;若掌诊肾区形色反应异常,则当取中白、下白(属肾之神经)二穴。
依法取穴,疗效稳定。
四、心法特色师公所著董氏奇穴之祖本,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
杨师根据董公所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限于篇幅,仅取其理论精华之一二,为学者由此切入,触类旁通,便可准确把握董氏心法之脉络,诚如古云:天地玄机,藏之叶动风摇间耳。
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
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
董氏奇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全息通应的全景图,其最常用的九种全息对应关系,可以囊括当前出现的许多全息针灸疗法,临证应用,变化无穷。
例如位于口唇边的水金、水通二穴,正当面部全息倒像之肺及气管所在处,其全息正像则为下焦之肾脏所在,故以“金”、“水”命名,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久病肾不纳气之哮喘尤有特效。
2、同气相求杨师又称之为“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挥与创造。
体应之要点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
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腿外侧体表有异常冷感2年,局部针刺2个月未愈,因其病位在皮部,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腿心肺区,取其皮部之瘀络刺血,一次而愈。
3、脏腑别通该理论《内经》未见,首见于《医学入门》,但其源流则不甚了了。
杨师发前人所未发,认为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并在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之后,又补充了心包与胃通。
脏腑别通,实乃脏腑气化相通。
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主治膀胱经之背痛;中白、下白在三焦经上,补肾作用极佳;木穴在大肠经上,治肝火旺极具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4、络病理论该理论源于《内经》,昌明于叶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精彩的发挥,其拿手绝活--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据。
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
任何顽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瘀血为机转。
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气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可以这样说,董氏独门刺血针法,使一些看似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另外,董氏针灸心法中,对藏象理论、脾胃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他如一经治多经、一穴多穴用、互引互治、夹穴多治等,也为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五、治疗特色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对各种痛症、面瘫、鼻炎、哮喘、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肠炎、耳鸣、耳聋、带状疱疹、丹毒、不孕症、妇科病等等,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如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又如肾关穴治尿频;木穴治鹅掌风;妇科穴治不孕症;驷马穴治过敏性鼻炎及多种皮肤病;正脊穴及上三黄治各种骨刺;通关、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针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下三皇治糖尿病;制污穴治久年恶疮不收口;叉三穴配足三重治暴聋;侧三里、侧下三里治三叉神经痛均有特效,屡验不爽,不一而足。
在患侧四花中穴、四花外穴附近若有瘀络,刺血对缓解肩关节疼痛极有效验。
运用董氏奇穴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掌握一些特效的招式,形成一系列疑难专科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董氏先祖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卓有成效的治疗经验,必须首先掌握。
第二层次,由董氏奇穴完整的实践及理论体系切入,参透针道原理,把握一身阴阳规律,形成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整体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在面对复杂的临床问题时,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找到最佳治疗对策。
可以说,董氏奇穴将中国传统针灸之精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学者须沉潜入微,真积力久,方可慧然独悟。
如何检验是否为一个好的针灸医师——代12版(全修2版)序要检验一个好的针灸医师,医德医理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必欲在短期间内迅速看出一个针灸医师的医术是否高明,下面几点不失为快速检验的标准:一、取穴少:越高明的中医师处方用药越少,同理,越高明的针灸医师取穴也越少。
只有在取穴少的状况下,才能比较出穴位的特殊疗效,也才能突显出医师的医理精湛及高度自信。
对病人面言,减轻病人的进针疼痛于最低,也是一种医德的表现,依古人经验,平均每位病患两穴配伍,双边用针,宜八针为限。
平均超过八针者,则宜检讨自我之医术是否有可议之处,是否仍需倍加努力。
二、用穴精:人体之穴位逾千,常用者不过数十穴,甚或十数穴。
如欲每穴皆用,必致无法真正掌握穴性及应用。
古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仅以十二穴交替灵活配伍,广泛治疗多种疾病,个人临床三十余万人次,平均常用穴位亦仅二十余穴,有时一日门诊数十人,平均每人用针仅约三四针,总用穴不足二十,依旧疗效可观,足见古人取穴少,用穴精之说确有可取之处。
古人言:“异病同治”。
穴位亦有双向调节作用。
临床用穴务必要求一针多病,切不可一病多针,唯有如此,方能对穴位之使用更精确,穴性之了解更深入,古歌诀处方中,特定穴之使用比例均占一半以上,实足为我人引鉴深思。
三、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中国医学是一门医学,也是一种艺术,不同于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多路调节,多种治法均能达到相同的治疗目的。
针灸亦要讲究艺术,这也是一种实效的迫求,亦即所谓之“治疗求本”。
针灸名赋《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若不论何病皆在痛处下针,与护士之注射有何不同,只不过将注射针换成针灸针之差别而已,与其称之针灸医师,还不如称之针灸护士。
虽然古人亦有“阿是穴”之压痛点取穴法,但是根据统计古人在阿是穴之应用有几个特点:一是所治之病以实证为多,二是所治病证大部份比较单纯、局限,三是所治之病多以痛症为主,即所谓之“以痛为腧”。
因此绝大部份之疾病仍以远处取穴为宜,但远处取穴还不可漫无原则,必须以经络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远处取穴,这样才能有的故矢,取得最大疗效。
四、急症、痛症要求立见效果:针灸治疗急症、痛症历史悠久,方法简便,不受时间及条件的限制,经济安全,见效快,是针刺疗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