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优秀7篇)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优秀7篇)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优秀7篇)《轴对称图形》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15页《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彩色卡纸平行四边形纸一、情境导入1. 谈话: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非常开心。

课件出示不对称“脸图”问:“这张脸可爱吗?”生:不可爱!课件演示脸图由不对称变为对称,问:现在呢?生:可爱!师:看来,人人都喜欢美丽的东西。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欣赏。

2.图片欣赏(课件出示对称图形图片)看完图片后师问: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它们两边完全一样。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后说明:它们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二、探究新知1.认识轴对称图形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

看,这是笑笑自己剪的一棵对称的小松树,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呢?(课件出示小松树的剪纸图形)生:想!师:老师和你们来一场比赛,看谁剪的又快又好,开始!师生同时动手剪,完成后教师把自己剪的贴在黑板上。

请剪的最快的学生拿剪出的小松树展示,并让他给到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

(指导学生演示方法)问演示学生:你怎么让大家知道你剪的小松树是对称的呢?生:我把它对折(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对折)师:同学们跟他一起把自己剪的小松树对折,对折后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师演示左右对折并讲解,像这样把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第五章 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七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第五章 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七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

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又学习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折纸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1)知识与技能1.本节通过实践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帮助我们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3.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尺规作图。

(2)过程与方法本节知识是通过对现实生活情景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出课题,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因此,在学习中,首先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从不同的情境中,通过思考、分析,总结共性,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小组折叠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分析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

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轴对称(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轴对称(二)

轴对称(二)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使学生能按要求制作轴对称图形。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附页1中的图形、剪刀、卡纸等。

教学过程师:上节课让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图形,你们都找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自己注意到的轴对称图形。

师适时评价、指导。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有关轴对称的有趣知识。

(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承前启后的开头,使教学内容过渡自然。

课堂开头部分开门见山点出课题,迅速切入新知,简单有效】1.做一做。

师:同学们,根据要求做一做,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1主题图)师:请大家做之前注意老师的要求。

大家一要抓紧时间,尽快完成;二要注意安全,不要受伤;三要注意你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生操作,师巡视帮助、了解学情。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操作前进行指导,不仅仅可以教给学生操作的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完成任务,有利于突破本堂课的难点】师:展开后是个什么图形?你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生1:上图中出示的是一张长方形纸片沿中间的虚线对折,用剪刀在对折后的纸上剪出一些图案,然后将展开后的图案和对折时的图案进行比较。

生2:观察发现,展开后的图形位于虚线两边的部分可以完全重合。

生3:得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通过上面的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生:通过上面的操作告诉我们,要想得到轴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对折,对折后只需在对折的纸上做出图案,展开后即可得到轴对称图形。

2.想一想,剪一剪。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2的主题图。

师:大家先看一看,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然后利用附页1中的图4试一试。

学生操作,师巡视帮助、了解学情。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黄丽平)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黄丽平)

杏坛梁銶琚中学课堂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课题: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设计人/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黄丽平学情分析: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

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又学习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教材分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节,它对轴对称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较容易,而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认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课型、时间:新授课(一个课时)教学目标或内容要求:(1)知识与技能1.本节通过实践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帮助我们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

初中数学《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是初二上册第二章第3小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意在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来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折叠图形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而“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

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演绎、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的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另外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熟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②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简单地应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③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计算问题。

2.数学思考①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发展其形象思维。

②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解决问题①通过问题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②会用符号语言表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运用符号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①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并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对称性,对对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模型或卡片,用于学生操作和判断。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刀、飞机、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如:对称轴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轴对称再认识(二)|北师大版 (7)【精品】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轴对称再认识(二)|北师大版 (7)【精品】

五年上《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上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的第二节《轴对称再认识(二)》2、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轴对称再认识(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

关于这部分知识,要使学生能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或补全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折纸、画图等活动中,学会利用找关键点的方法画轴对称图形,为后面学习平移、旋转设计图形等知识积累感性经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轴对称现象对于孩子说并不陌生,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事物很多,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们对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所具有的轴对称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不能准确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把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往往出现轴两侧图形的端点到轴的距离不等的现象。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图的方法。

6、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鉴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模仿能力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启发学生,运用iPad和PPT提高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学习教案2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学习教案2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学习教案2。

在轴对称图形学习的教学中,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我们将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的轴对称图形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其在数学中的应用,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认识轴对称概念,明确轴对称的概念及轴的概念2.理解轴对称的特点,能够区分轴对称和非轴对称图形3.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如地通过轴对称关系画出轴对称图形4.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轴对称图形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和布局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学习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可以通过一个轴线沿着图形对称复制到对称面上,使得图形的每一部分与对称面上的一部分完全重合。

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而轴线是一个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图形的中心轴线,也可以是图形的边界线。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

2.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轴对称,即图形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通过轴对称关系得到另一部分。

3.轴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轴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是沿着轴线将图形对称复制到另一侧。

在绘制轴对称图形时,需要找到图形的轴线并将图形清晰地绘制出来,然后将图形复制到对称面上。

三、教学方法在轴对称图形学习的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1.演示教学法通过教师或者助教的示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轴对称概念,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

2.互助学习法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一系列轴对称相关的问题,以提高学习效果。

3.游戏化教学法通过游戏、绘图、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活跃学生课堂氛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精选10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

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

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

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生回答。

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生回答。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备教材内容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23~24页的内容。

2.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判断在方格纸上补全的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否正确,第二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这样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轴对称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沿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对应的数学思想。

备已学知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在画图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

2.经历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过程,感受对应思想在轴对称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操作中感受创造的喜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

备重点难点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已有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难点:画某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备知识讲解知识点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问题(1)导入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见图①)画出了整座房子(见图②),他画得对吗?(教材23页例题)过程讲解1.判断轴对称小房子画得对不对的依据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沿对称轴对折,看对称轴两侧的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如果完全重合,说明画得对,否则画得就不对。

2.判断小房子画得对不对沿对称轴对折小房子,对折后对称轴两侧的部分不能完全重合,说明淘气画得不对。

3.观察图②,找出画错的原因对称轴左右两侧小房子上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应该是相等的。

小房子左下角的点到对称轴有2格,右下角的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而淘气画的小房子右下角的点到对称轴有3格,所以淘气画得不对。

问题(2)导入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轴对称的再认识(二)教学目标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导学提纲1.预习新课23-24,完成23页的画图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折纸游戏: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到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引导学生观察:对称轴两边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生交流分享。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同学们观察到知识来继续研究轴对称的知识。

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二、探究新知1.提问思考: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得对吗?生思考回答。

师:如果要你画,你在另一半里都要画什么?师:怎样画出小房子的另一半?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在图上画出轴对称小房子的另一半。

2.画出轴对称图形松树的另一半。

出示课件,方格纸上画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师: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想象左边的图形是沿对称轴对折后的图形,把对折后的图形展开。

师:借助我们学过的轴对称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怎样画得又快又好?小组讨论,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想出的方法画出小树的另一半。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提醒学生画图时用直尺。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3.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数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下面第一幅图中左边是什么数字?如果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需要注意看什么?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师:第二幅图的对称轴在哪儿?图形在对称轴的哪个方向?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独立画出。

三、应用练习1.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练一练1)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练一练2)3.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画轴对称图形2》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画轴对称图形2》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2.轴对称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2.培养学生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能力.3.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衔接与各局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教学难点应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数张.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变换的概念,•知道了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可以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那么具体过程如何操作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下面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一个图案.〔课件演示〕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的另一半:[生甲]这个图案〔1〕左右两边应该完全相同,画出的整个图案的形状应该是个脸.[生乙]图案〔2〕画出另一半后应该是一座小房子.[师]大家能把这两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吗?[师]我们利用方格纸来试着画一画〔教师发给每人一张方格纸,且纸上画有图〕.……[师]画好了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Ⅱ.导入新课[师]如何作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图形都是由点组成的.因为我们来作一个点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点.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知道:•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所以,对称轴L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 关于L•的对应点A′,可采取如下方法:〔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2〕在垂线上截取BA′,使BA′=AB.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好,大家来动手画一点A关于直线L对称的对应点,教师口述,大家来画图,要注意作图的准确性.……[师]画好了没有?[生]画好了.[师]好,现在我们会画一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那么一个图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1〕,△ABC和直线L,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师]同学们讨论一下.……[生甲]可以在图形上找一些点,然后作出这些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应点,再按图形上点的顺序连结这些点.这样就可以作出这个图形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了.[师]说说看,找几个什么样的点就行呢?[生乙]△ABC可以由三个顶点的位置确定,只要找A、B、C三点就可以了.[师]好,下面大家一起动手做.作法:如图〔2〕.〔1〕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O,在垂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2〕类似地,作出点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C′;〔3〕连结A′B′、B′C′、C′A′,得到△A′B′C′即为所求.[师]大家做完后,•我们共同来归纳一下如何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归纳: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连结这些对应点,就可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应点,连结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师]看来在作一个平面图形关于直线轴对称的图形,找一些特殊点是关键.以下列图中,要作出图形的另一半,哪些点可以作为特殊点?并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师]大家作个简单讨论,共同来完成这个题.[生]在图形〔1〕上找三个点,在图形〔2〕中找一个点就可以,如以下列图:[师]现在我们来做练习.Ⅲ.随堂练习课本P41练习1、2.1.如图,把以下列图形补成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提示:找特殊点.答案:图〔略〕2.用纸片剪一个三角形,分别沿它一边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对折,•看看哪些局部能够重合,哪些局部不能重合.答案:此题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尽可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将自己剪出的三角形的情况进行表述.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如何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在按要求作图时要注意作图的准确性.求作一个几何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可以转化为求作这个图形上的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的对称点,连结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45习题─1、5、8、9题.〔二〕预习内容P43~P46.Ⅵ.活动与探究[探究1]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过程:把管道L近似地看成一条直线如图〔2〕,设B′是B的对称点,•将问题转化为在L上找一点C使AC与CB′的和最小,由于在连结AB′的线中,线段AB′最短.因此,线结AB′与直线L的交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结果:作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结AB′,交直线L于点C,C为所求.[探究2]为什么在点C的位置修建泵站,就能使所用的输管道最短?过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该问题就是证明AC+CB最小.结果:如上图,在直线L上取不同于点C的任意一点C′.由于B′点是B点关于L的对称点,所以BC′=B′C′,故AC′+BC′=AC′+B′C′,在△A′B′C′中AC′+BC′>AB′,•而AB′=AC+CB′=AC+CB,那么有AC+CB<AC′+C′B.由于C′点的任意性,所以C点的位置修建泵站,可以使所用输气管线最短.板书设计§13.2.1作轴对称图形〔二〕一、对称轴L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称点A′,方法如下:〔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2〕在垂线上截取BA′=AB.那么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二、例1三、随堂练习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ABC,过点A作直线L.求作:△A′B′C′使它与△ABC关于L对称.作法:〔1〕作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2〕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3〕点A在L上,故点A的对称点A′与A重合;〔4〕连结A′B′、B′C′、C′A′.那么△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2.a⊥b,a、b相交于点O,点P为a、b外一点.求作:点P关于a、b的对称点M、N,并证明OM=ON〔不许用全等〕.作法:〔1〕过点P作PC⊥a,并延长PC到M,使CM=PC.〔2〕过点P作PD⊥b,并延长PD到N,使得DN=PD.那么点M、N就是点P关于a、b的对称点.证明:∵点P与点M关于直线a对称,∴直线a是线段PM的中垂线.∴OP=OM.同理可证:OP=ON.∴OM=ON.3.为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一块圆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三角形、矩形组成〔三种几何图案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圆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你画出你的设计方案.答案:略。

3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2单元《轴对称(二 )》

3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2单元《轴对称(二 )》

《轴对称(二)》教案一、教材分析上节课对轴对称图形特点以及对称轴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通过三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在本课教材的编辑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操作。

能用对折的方式寻找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能通过观察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想整个图形是什么,能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但教材设计缺乏趣味性,操作活动也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充分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和添加,是学生的学习更具层次。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活动经验,但性格比较活跃,受区域影响,农村孩子在语言描述和学习常规上比较薄弱。

所以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注意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保证思考和操作能够有效开展。

三、教学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五、教学难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七、教具准备课件、彩纸、剪刀、方格纸、磁性教具,同屏器。

八、教学过程(一)欣赏轴对称,激发学习兴趣1、师:同学们,冬天已经过去了,在这个冬季,你见过雪吗?你知道雪花是什么样的吗?我想请大家看一个微课,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播放微课《无处不在的轴对称》)2、师:看完视频以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自由发言)预设1:雪花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2:轴对称图形无处不在。

……追问:回忆一下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课件演示轴对称图形)追问:这条黄色虚线叫什么?(对称轴)生: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能够完全重叠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对折后完全重叠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二)游戏感受轴对称的特征1、师:同学们的语言清晰而准。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逐步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理解其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剪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一些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轴、对称点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的含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轴对称图形,用剪刀将图形剪下来,观察并讨论其对称轴、对称点等性质。

七年级数学上册 1.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1.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教案

1.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并能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说明。

会用尺规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重点: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2、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进行推理说明。

教学难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准备活动:准备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教学过程:1、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线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2、探索活动: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1)、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 的交点为O。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C,沿CA将纸折叠;(3)把纸展开,得到折痕CA和CB。

让学生提交相应的折纸结果,并附以简单的语言说明。

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a)CO与AB 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b)AO与OB相等吗?CA与CB 呢?能说明你的理由吗?在折痕上另取一点,再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按研究角的思路来独立探索线段的轴对称性。

学生会得到下面的结论:(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它的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

(3)对称轴上的点各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简称中垂线。

(5)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说明:事实上线段还有另外一条对称轴,线段所在的直线,这一点同学们应知道并明白。

3、想一想:如何用符号描述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如何利用中垂线的性质说理?P8想一想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得出PA与PC相等,理由是:PA=PB,PB=PC,从而PA=PC4、你会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吗?P8做一做:通过学生的作图实践、独立思考和交流,可以得出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理由是:先说明△ACD≌△BCD,再说明△AOC≌△BOC,从而得到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二)》导学案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二)》导学案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二)(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3.会利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优美的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体会几何图形的和谐美。

2.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流,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教学难点:掌握等腰三角形有关概念及特性;加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和应用C(二)例题精选例1 已知,如图,BC >AB ,BD 平分∠ABC ,且AD=DC ,求证:∠A+∠C=180°.例2 已知,如图(1),等边△ABC 和点P ,设点P 到△ABC 三边AB 、AC 、BC 的距离分别为h 1,h 2,h 3,△ABC 的高为h ,“若点P 在一边BC 上,此时h 3=0,可得结论:h 1+h 2+h 3=h ”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当点P 在△ABC 内(如图2)、点P 在△ABC 外(如图3)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h 1,h 2,h 3与h 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NKM M PPF E E DDCCB B AAM (2)F Q P(3)(1)EDCBA例 3 如图,是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ABC 、△CDE都为正三角形,A 、B 、C 、D 、E 、F 、G 、H 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公车甲从A 站出发,按照A 、H 、G 、D 、E 、C 、F 的顺序到达F 站,公车乙从B 站出发,沿F 、H 、E 、D 、C 、G 的顺序到达G 站,如果甲、乙分别从A 、B 站出发,在各站耽误的时间相同,两车速度也一样,试问哪已辆公车先到达指定车站?为什么?. (三)练习精选1.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为6,底边长为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 .13; B .14; C .15; D .16.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一边长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 ) A .12 B .15 C .12或15 D .15或183.在△ABC 中,AB=AC ,AB 的中垂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则底角B 的大小为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它的另外两个角是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5.如图,△ABC 中,AB=AC ,BD ⊥AC 于D ,求证:∠DBC=21∠AHFG E D CBA DCBA6.如图,点D在AC上,点E在AB上,且AB=AC,BC=BD,AD=DE=BE,求∠A的度数.(五)知识拓展与提高练习7.如图所示,BD为∠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D上,PM⊥AD 于M,PN⊥CD于N,则PM=PN,你认为这个结论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再认识(二)》 示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再认识(二)》 示范教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学习内容分析:教科书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目的是以丰富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几何作图是思维抽象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画图过程中,通过“独立试画——汇报交流——归纳画法——积累经验——加深认识”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或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难点:掌握画图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效果评价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2)猜一猜下面的图形是什么?2.导入新课师:淘气想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出小房子的一半,你能帮帮他吗?课件出示:学生:愿意。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和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探究新知任务一: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整座房子师:大家请看,这是淘气根据轴对称画出的房子另一半(见图①),画出了整座房子(见图②),他画的对吗?课件出示:①②学生观察后,回答:淘气画好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的左右两边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能具体说说吗?学生结合图片自由说说: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可是他画的是3格,所以画得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轴对称
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对轴对称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七年级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
的积极性高,有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要求,因此本节通过多次操作实践的研究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角的轴对称性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对于观察、
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
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从折叠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轴对称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自主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2.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

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
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
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第二环节:
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
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活动内容:
[情境问题一]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
成两个相等的角。

你有什么办法?(对折)再打开纸
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
学生实验:通过折纸的方法作角的平分线。

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作品。

活动目的: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并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引出做铺垫,
为下一步设置问题墙。

活动效果:通过折纸及作图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时间和空间。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情境问题二]对这种可以折叠的角可以用折叠方法的角平
分线,对不能折叠的角怎样得到其角平分线?
有一个简易平分角的仪器(如图),其中AB=AD,BC=DC,将A
点放角的顶点,AB和AD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BAD
的平分线,为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将实物图抽象出数学图形。

学生独立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是∠BAD的平分线。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是否能从简易角平分仪中抽象出两个三角形;
(2)学生能否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说明线段AE 是∠BAD的平分线。

活动目的:说明用其他实验的方法可以将一个角平分。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和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活动效果:这个提问设置为角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出现做好铺垫,同时证明又验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解决。

2、问题:
(1)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出作已知角的平分
线的方法。

已知什么?求作什么?
(2)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两边.且平分角
的仪器两边相等,从几何角度怎么画?
(3)简易平分角的仪器BC=DC,从几何角度如何

(4)OC与简易平分角的仪器中,AE是同一条射线
吗?
(5)你能说明OC是∠AOB的平分线吗?
(6)归纳角平分线的作法
教师提问,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学生独立说明,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归纳后教师归纳展示作法。

活动目的:从实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活动效果:这个提问设置为角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出现做好铺垫,同时证明又验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顺利解决。

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

[情境问题三]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
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

问题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
系?
学生动手剪纸,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第一次折痕是角的平分线,第二次的折痕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它们的长度相等。

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并利用实
物投影展示,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活动目的: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活动效果:从实验探索中发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及理性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

辨一辨:
如图,OC平分∠AOB,PD与PE相等吗?
判断:(1)∵如图,AD平分∠BAC(已知)∴BD = CD
(2)∵如图,DC⊥AC,DB⊥AB (已知)∴BD = CD
(3)∵ AD平分∠BAC, DC⊥AC,DB⊥AB (已知)∴BD
= CD
练一练:
1、如图,∵ OC是∠AOB的平分线,又____ __
∴PD=PE ()
2、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
3、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
上,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
PE=__________cm.
4、已知△ABC中, ∠C=900,AD平分∠CAB,且BC=8,BD=5,求点D到AB的距离是多少?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知识进行独立练习,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效果: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性
质的理解程度; (2)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
小节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目的:通过小结归纳,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梳理
活动效果: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
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

教学始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而后设计了第一个学生活动——折纸,让学生体验角的轴对称性,为角平分线性质做好铺垫。

紧接着引出简易角平分仪推出了第二个学生活动——尺规作图,以达到复习全等和再次验证猜想的目的,
猜想是否正确?还得进行证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
目标顺利达成。

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
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角平分线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
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