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巴金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 《新生》《爱情三部曲》等,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 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 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 内心苦恼而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地位
艺术成就: 一、受中外文学艺术的影响。《红 楼梦》式的家族小说。外国作家 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克鲁泡特 金与廖抗夫。 二、“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 三、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 塑造方法。 四、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 故事的结构特点。 地位: 一、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不直接描写五四却表达了五四 精神。是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 时代的一个杰出的作品。 二、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 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 度的小说。一座丰碑。 三、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 大的作用,是现代长篇小说创 作的一个蓝本。
巴金的创作风格
1、善于长篇小说创作,写了大量的三部曲。三部曲数量最多。 2、前后的风格不完全相同。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 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 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40年代作品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 现出冷竣的色彩。即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 。 3、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小家庭。
思考:结合故事内容,谈谈《家》
和《寒夜》—— 在现实主义风格上 有何不同。
1、由“热”到“冷”,由热情的抒写到冷静 的写实。 2、作品的主题和题材发生变化。 3、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4、在心理刻画上,改变了《家》中直抒胸臆 的写法,而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示其 内心矛盾为主。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30年代文学思潮
鸳鸯蝴蝶派的局限性
• (一)该派与清末堕落的“黑幕小说” 一脉相承,其文学具有一定的封建因 素。 • (二)该派本着“娱乐”、“游戏” 的目的进行创作,把文学作品当作商 品出卖,取消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 和审美价值。 • (三)大量言情、黑幕、武侠小说的 创作,把人们引向堕落,贻害极大。
鸳鸯蝴蝶派创作的积极意义
思考题
•
1、谈谈你对左翼文学的认识。 • 2、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有哪 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海派文人的组成
• 海派小说作者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五四 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 曾可今、曾虚白、章克标、叶灵风、林微 因等初期海派;二是三十年代在上海都市 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 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 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三是四十年 代后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 徐訏、予且、无名氏等人。
海派文学的特点
• 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 • 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者的主 要创作倾向。 • 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
•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个自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出 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半期。 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等;新感觉派强调直觉和作者对都市 生活的主观感受,运用精神分析等现 代主义艺术手法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多 变、矛盾困惑的生活,是新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鸳鸯蝴蝶派
• 又称礼拜六派,民国旧派。这是一个以言 情、黑幕、武侠和侦探为主题的小说创作 流派。该派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年,是清 代黑幕小说的末流。该派认为文艺的目的 是饭后工余的消闲和消遣,注重文学作品 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创作形式多采用白话 章回体。代表人物有周瘦鹃、包天笑、张 恨水等。该派曾编辑过《小说月报》、 《礼拜六》、《申报》副刊《自由谈》、 《小说画报》、《紫罗兰》、《红》、 《珊瑚》等刊物。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一、描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态划分的理论。
)1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 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 、“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97 页。
)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的尴尬。
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 、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就是第四种。
4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虽未能掀起大波,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且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 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沈从文在20 世纪20 年代末谈到废名的小说时曾经认为,废名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八不主义”答:又叫“八事”,胡适在文学革命的发难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点主张,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点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学衡派”答:1921年,梅光迪、胡先驌、吴宓等创办《学衡》,遂形成“学衡派”。
他们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遭到新文化阵营批判。
192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渐消失。
3、文学研究会答: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郑振铎、周作人、耿济之、沈雁冰、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
成员遍及各地,一些地方成立了分会。
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
二、思考题1、“五四”文学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要点:“五四”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周作人、鲁迅等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文学革命发起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及其接受情况;《新青年》的“双簧戏(信)”及与“国粹派”的论争;报刊杂志纷纷使用白话;新文学创作形成气候;1920年,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
2、简要评述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方法要点:前期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创作,坚持“为艺术而艺术”,推崇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后期提倡革命文学,转向现实主义。
第二章鲁迅一、名词解释1、《狂人日记》答: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作品。
作品通过一个狂人的心理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吃人”历史,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以其思想振聋发聩,艺术形式新颖,揭开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新篇。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
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
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
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
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思潮
思潮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C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19末——1917文学革命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有了这个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先导和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0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
文学改良、革新背景:1、政治领域:激烈的社会革命取代温和的维新,现代民族国家在强权与专制的夹缝中艰难地走向独立的长途;2、经济领域:沿海城市开始工业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移植中形成;3、社会领域:由于科举制的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传统社会秩序衰落,新的社会集团于阶层日渐形成;4、文化领域:现代进程首先表现为现代文化的生产机制逐渐建立,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知识阶层逐渐成长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型知识阶层以前所未有的歧义形态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内在张力。
文学创作在传统基础上酝酿着重大的改革与革新。
第一节人的发现与文学史的构成中国文学发展本质动力:19——20C中国社会巨大运动与变革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贯穿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动力:“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嬗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与人类发展史。
整个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观念的演变历史。
一、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受主体的三个层面,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着的人的观念,而构成着,丰富着,发展着。
1、梁启超“新民”说,“新民”即“人”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2、五四文学倡扬个人旗帜、胡适宣传“易普生个性主义”、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被学者成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产生了五四文学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3、“文学是人学”。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1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填空】1.阶段:一.1917至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至1937年,人文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至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的40十年代文学。
2.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3.1915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4.1917年《新青年》胡适“八事”: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做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5.刘半农,钱玄同6.1918年,鲁迅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匪徒颂》7.争论:①林纾②《学衡》派③章士钊《甲寅》8.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萌芽期,创作活跃期,沉寂》。
基本特征:现代理性精神,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年-1949年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兴的。
传承与发展了“五四”人文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 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主流思潮。
二、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三种“人”的声音 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 一种是承续五四科学理性背景上的个性主义声音还在 发展―――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 •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 “阶级的人” 的声音 ―― 革命 文学理论按照阶级来划分人。 这是由发现 人的社会性 进而发现 人的阶级性 ,这一嬗 变是由人的社会性向极端推进的结果。
•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丁易、张毕来、刘绶松诸家现代 文学史著就开始强化关于左翼文学的叙述。
• 尤其是1957年反右,揪出“丁陈(冯雪峰)反党集 团”,周扬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做为历 史与现实的总结。
• 紧接着,先是在1958、1959年先后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教研室、北 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等编选出版了成套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参考资料》。
• 还有第三种人的观念,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
“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通俗 文学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这种观念承续着中国文化传统又有新质,主要是渗 透在较通俗的表现社会日常生活的小说作品中。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左翼革命文学 • 以现代大工业中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 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京派 • 一批学者型文人,非职业化作家,陶醉于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独 立与自由,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是维护文学 的理想主义者。 3、海派 • 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 的产物,他们依附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 “都市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茅
盾:《论无产阶级艺术》
《文学者的新使命》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文艺家的觉悟》
鲁
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三:大革命失败后, 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革命暂时进 入低潮,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需 要从初期“混合型的革命文学”推 进到正面提倡“普罗列塔利亚文 学” 。
——[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1)文学思潮是从特定时代的特定国家的作 家集团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 (2)文学思潮具有巨大的创作组织性和促进 作品的完整性的功能; (3)文学思潮有共同的创作纲领;
(4)创作的艺术和思想的共性促进作家的联 合和自觉,使共同的创作原则得以确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太阳社:1928年成立于上 海,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孟超、夏衍等。创办《太阳月 刊》。蒋光慈发表了《关于革 命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阿 英 (1900.2.6-1977.6.17)钱 杏 邨 ,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现代著 名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参加过五 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编 辑《太阳月刊》。1930年加入“左 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 创办《救亡时报》。“文革”受迫 害。1977年患癌逝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源自第一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倡导和论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一:早期共产党人的 倡导。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肖 楚女、瞿秋白、李求实、林育南(林 根)、沈泽民、蒋光赤等宣传初步的 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蒋光赤、沈泽 民等组织“春雷社”。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
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
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
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
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
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北 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大 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 “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左翼和“京派”之间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 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 久 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 斗 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责文 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记着时代而忘 了艺 术”,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茅盾等众多左翼作家也展开 了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 的 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这是主要 的) 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 时 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被称为 “第三种人”的除了苏汶(杜衡)外,还有施蛰存、戴望舒等 人。。 胡、苏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革命文学论争
一、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家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对五 四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 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的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 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的文学。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 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 的 阶级性》等予以反驳。论争白热化。 二、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的论争。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 部曲的评价。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九章
三十年代小说
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 文等大家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他们共同丰富着三十 年代的小说界。这一时期的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 所分 割。 二、类型 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 “革 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 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他们 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 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 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 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总体特征
1、文学思想空前政治化。这一时期“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 自 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 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 用而形成的。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 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着这一时期的 创作。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 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 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作家指责 他 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 犷的 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曾发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批评小品 文是“小摆设”,而提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二、“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冯雪峰、鲁迅、瞿秋白都翻译马列文艺理论著作。 自觉地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左联 以极大的努力输入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了一个“文艺大众化研究 会”,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 一重大的问题”。 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看重客观的真实性,强 调具有无产阶级前卫的目光,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表现革命 的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