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原文八十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9af69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5.png)
黄帝内经原⽂⼋⼗⼀篇《黄帝内经》原⽂⽬录上古天真论篇第⼀四⽓调神⼤论篇第⼆⽣⽓通天论篇第三⾦匮真⾔论篇第四阴阳应象⼤论篇第五阴阳离合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灵兰秘典论篇第⼋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五藏⽣成篇第⼗五藏别论篇第⼗⼀异法⽅宜论篇第⼗⼆移精变⽓论篇第⼗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四⽟版论要篇第⼗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六脉要精微论篇第⼗七平⼈⽓象论篇第⼗⼋⽟机真藏论篇第⼗九经脉别论篇第⼆⼗⼀藏⽓法时论篇第⼆⼗⼆宣明五⽓篇第⼆⼗三⾎⽓形志篇第⼆⼗四宝命全形论篇第⼆⼗五⼋正神明论篇第⼆⼗六离合真邪论篇第⼆⼗七通评虚实论篇第⼆⼗⼋太阴阳明论篇第⼆⼗九阳明脉解篇第三⼗热论篇第三⼗⼀刺热篇第三⼗⼆评热病论篇第三⼗三逆调论篇第三⼗四疟论篇第三⼗五刺疟篇第三⼗六⽓厥论篇第三⼗七欬论篇第三⼗⼋举痛论篇第三⼗九腹中论篇第四⼗刺腰痛篇第四⼗⼀风论篇第四⼗⼆痹论篇第四⼗三痿论篇第四⼗四厥论篇第四⼗五病能论篇第四⼗六奇病论篇第四⼗七⼤奇论篇第四⼗⼋脉解篇第四⼗九刺要论篇第五⼗刺齐论篇第五⼗⼀刺禁论篇第五⼗⼆刺志论篇第五⼗三针解篇第五⼗四⽪部论篇第五⼗六经络论篇第五⼗七⽓⽳论篇第五⼗⼋⽓府论篇第五⼗九⾻空论篇第六⼗⽔热⽳论篇第六⼗⼀调经论篇第六⼗⼆缪刺论篇第六⼗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五天元纪⼤论篇第六⼗六五运⾏⼤论篇第六⼗七六微旨⼤论篇第六⼗⼋⽓交变⼤论篇第六⼗九五常致⼤论篇第七⼗六元正纪⼤论篇第七⼗⼀刺法论篇第七⼗⼆(遗篇)本病论篇第七⼗三(遗篇)⾄真要⼤论篇第七⼗四著⾄教论篇第七⼗五⽰从容论第七⼗六疏五过论篇第七⼗七征四失论篇第七⼗⼋阴阳类论篇第七⼗九⽅盛衰论篇第⼋⼗解精微论篇第⼋⼗⼀《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昔在⿈帝,⽣⽽神靈,弱⽽能⾔,幼⽽徇⿑,⾧⽽敦敏,成⽽登天。
乃問於天師⽈:余聞上古之⼈,春秋皆度百歲,⽽動作不衰;今時之⼈,年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失之耶。
岐伯對⽈:上古之⼈,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黄帝内经·本病论(2)原文
![黄帝内经·本病论(2)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4cd545a45177232f60a291.png)
黄帝内经·本病论(2)原文本病论(2)是故子午之年,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运太过,先天而至,土运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暝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
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
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卉萎瘁。
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
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
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
木气虽有余,而位不过于君火也。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
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
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于气,亢而不泽。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
民病痎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杀于后,草木反荣。
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
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
阳明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民病温疠至,喉闭嗌干,烦躁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曰: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
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疮疡留毒。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
![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f96f6a2b160b4e767fcfcb.png)
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奇病论(2) 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
邪气流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
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疹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黄帝说:好。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滥,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
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
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
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背腧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说:有患癃病的,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
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
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
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a3d0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9.png)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https://img.taocdn.com/s3/m/508179b765ce0508763213fd.png)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内经原文2
![黄帝内经原文2](https://img.taocdn.com/s3/m/25c5ff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7f.png)
黄帝内经原文2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日: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贬石。
故贬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①此下原文有“之奇脉”,据拥已经久(千金翼方》删。
②下:(太素》作“上下”。
③脉:(太素》作“脉候”。
④病也:(太素》作“病能”。
且一强,其民不衣而揭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认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他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们。
故灸烟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控I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新。
故导引按新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直。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l大体也。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南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日: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明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活情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当分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
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
余欲临病人,现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吹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俄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奇病论第四十七之二息积伏梁疹筋厥逆
![奇病论第四十七之二息积伏梁疹筋厥逆](https://img.taocdn.com/s3/m/70eaac3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5.png)
奇病论第四十七之二息积伏梁疹筋厥逆第二,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黄帝问,有的病人胁下经常感受到满闷,呼吸不顺畅,两三年都不见好,这是什么病?歧伯讲,这种病名叫息积。
人一呼一吸叫一息,微小的呼吸不畅久而久之,就会积渐为雄,积小为大,出现胁下满闷、呼吸不畅的症状,以至于几年都不见好。
所以这种病名称叫息积。
因为是气机不畅形成的,所以病不在胃,不妨碍饮食。
因为气属于阳热,所以不宜灸,又因为是气积,针剌又会伤正气,所以也不宜针剌。
慢慢形成的病只能慢慢地通过呼吸导引方法同时服用通畅气机的药物来较长时间治疗。
不可操之过急。
第三,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黄帝问,人的臂部、大腿都有发肿现象,环绕脐部而痛,是什么病?歧伯讲,这种病的名称叫伏梁。
埋伏在脐部的硬肉梁。
病的根源在于受到了风寒。
风寒邪气流溢于大肠,最后附着于大肠外的肓部肌肉组织上,肓部肌肉组织的根源在于脐下,所以环绕脐嘏育。
这种病不可按摩,按摩就会引起小便不通一类病。
第三,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黄帝问,人有尺部脉跳动的频率特别高,还有抽筋现象,这是什么病?歧伯讲,这种病的名称叫疹筋。
同时腹部必然也会急痛,特别严重的时候,面部还会出现一些白色黑色的小斑点。
这种病现代人意识到是身体特别缺少维生素B造成的。
第四,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黄帝问,有些人头痛,多年不愈,如何引发,名为何病?歧伯讲,这些人必然触犯了大寒,寒邪直逼骨髓,人身的骨髓,以脑为主。
所以寒邪必然由骨髓而伤脑,脑内的气机逆乱,所以令人头痛,不仅是头痛,牙齿也冷痛。
黄帝内经·大奇论(2)原文
![黄帝内经·大奇论(2)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bb58110b4c2e3f572763c9.png)
黄帝内经·大奇论(2)原文大奇论(2) 脾脉跳动部位外移,而且兼有沉象,是痢疾病,时间久了自己会好;肝脉小而缓的,也是痢疾病,这个病很容易治疗;肾脉搏动小而沉,是痢疾便血,假若血液大量外溢,而且身体发热,为死证;心脉、肝脉小而沉涩的,为痢疾病便血,心、肝二脏同时发病,就可以治疗,心肝脉小而沉涩,为痢疾便血。
如果见身体发热的必死,若热势很重,七天即可死亡。
胃脉沉涩,或跳动部位外移而且脉大,心脉小而紧急,均为血气隔塞不通,将会产生偏枯病,一般说男子多发生左侧偏枯,女子多发生右侧偏枯,如果声音不哑,舌转动灵活,就可以治疗,三十天左右就有起色;若兼说话发不出声音,三年才有起色;如果病人年龄不满二十岁,多在三年内死亡。
脉来搏击有力,出血,身体发热,多数会死亡;若脉来浮而兼钩犹如悬空,为出血证的正常脉象;脉来如水流湍急,病名叫暴厥证,暴厥即是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不知与人言语;脉来而数,会使人突然惊惧,三四天内自己会好。
脉来如浮波之相合,浮波相合,即脉搏频数,人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十次以上,这是人体十二经气不足的征象,从开始出现这种脉象算起,大约在九十天左右就要死亡。
脉来象烈火燃烧一样旺盛,是心脏精气将脱的象征,大约到深秋草干枯的时候就要死亡。
脉来如散落的树叶,轻浮不定,是肝脏精气虚极的象征,大约到树叶飘落的时候就要死亡。
脉搏如来访之客,所谓如来访之客,是指脉搏阻塞而弹指,是肾气衰败的征象,大约在枣树开花或落花时就要死亡。
脉来如泥丸一般,是胃腑精气不足的象征,大约在榆钱枯落的暮春就要死亡。
脉来如木横格指下,是胆气不足的象征,大约在谷类成熟的秋季就要死亡。
脉来如弦如缕,是胞络精气不足的象征,病人言语过多,大约到下霜的时候就要死亡,若病人安静无言,便可以治疗。
脉来如交棘,交棘即脉象左右旁至如荆棘交叉,缠绵不清,从开始出现算起,三十天就会死亡。
脉来如泉水上涌,浮而鼓动于肌肉之中,是太阳经经气不足的象征,大约到韭菜开花的时候就要死亡。
7.10内经选读奇病论
![7.10内经选读奇病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dc0df3aef8941ea76e05e1.png)
脾瘅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 转归及治疗
病因病机:过食肥甘厚味,化湿生痰, 湿热困脾,五谷精气上溢 主要症状:口甜、口腻、脘腹痞满 转 归:湿热久蕴,耗伤阴液→消渴 治 疗:芳香醒脾,化湿除浊 (佩兰)
口甜口腻 脘腹痞满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素问· 奇病论
五谷精气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上泛 五谷土中生 脾属土味甘
素问· 奇病论
五谷之味甘 非五味俱全
吸收
肠胃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 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 口甘也
精气与津 液互文
湿热困脾 精微不化
素问· 奇病论
肥甘厚味 美膳佳肴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 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经常 享用
高热量 饮食 高脂 肪 饮食
素问· 奇病论ຫໍສະໝຸດ 导致湿热困脾 脘腹胀满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肥甘 之气 发展 预后
湿热久蕴 耗伤阴液
素问· 奇病论
用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芳香醒脾 化湿除浊
陈腐秽 浊之气
素问· 奇病论
兰草即佩 兰 又称省头 草
素问· 奇病论
释题:
奇,奇特。 该篇介绍了战国以前中华民族 生活中发现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奇特 疾病,故以“奇病”名篇。
学习目标:
• 脾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转归、 治则治法及用药。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 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 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 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d4e60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6.png)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所以,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在春夏之时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之节重视固护阴气,与万物共同顺应四时生长收藏规律。
违反这个规律,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摧残身体本元。
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本源,一旦违反,就会变生灾害;顺从这一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谓掌握了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这一道理和规律,而愚昧的人则背道而驰。
人若能顺从阴阳则生,违背阴阳则死,顺从它就会平调,违背它就会出现逆乱。
如果把违逆当成顺从,就会使人体与自然界失去协调而变成为相互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积极预防和调节身体,这如同一个国家,在未出现混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并积极予以防止的道理一样。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后再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加以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顺应四时阴阳养生以及治未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db9cdd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7.png)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此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俞跗、少师、⿁臾区、少俞等多位⼤⾂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部医家类。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素问》1. 上古天真论 【译⽂】2. 四⽓调神⼤论 【译⽂】3. ⽣⽓通天论 【译⽂】4. ⾦匮真⾔论 【译⽂】5. 阴阳应象⼤论 【译⽂】6. 阴阳离合论 【译⽂】7. 阴阳别论 【译⽂】8. 灵兰秘典论 【译⽂】9. 六节藏象论 【译⽂】10. 五藏⽣成 【译⽂】11. 五藏别论 【译⽂】12. 异法⽅宜论 【译⽂】13. 移精变⽓论 【译⽂】16. 诊要经终论 【译⽂】17. 脉要精微论 【译⽂】18. 平⼈⽓象论 【译⽂】19. ⽟机真藏论 【译⽂】20. 三部九候论 【译⽂】21. 经脉别论 【译⽂】22. 藏⽓法时论 【译⽂】23. 宣明五⽓ 【译⽂】24. 宝命全形论 【译⽂】25. ⼋正神明论 【译⽂】26. 离合真邪论 【译⽂】27. 通评虚实论 【译⽂】28. 太阴阳明论 【译⽂】29. 阳明脉解 【译⽂】30. 热论 【译⽂】31. 刺热 【译⽂】32. 评热病论 【译⽂】33. 逆调论 【译⽂】34. 疟论 【译⽂】35. 刺疟 【译⽂】36. ⽓厥论 【译⽂】37. 咳论 【译⽂】38. 举痛论 【译⽂】39. 腹中论 【译⽂】40. 刺腰痛 【译⽂】41. 刺腰痛 【译⽂】42. 风论 【译⽂】43. 痹论 【译⽂】44. 痿论 【译⽂】45. 厥论 【译⽂】46. 病能论 【译⽂】49. 脉解 【译⽂】50. 刺要论 【译⽂】51. 刺齐论 【译⽂】52. 刺禁论 【译⽂】53. 刺志论 【译⽂】54. 针解 【译⽂】55. 长刺节论 【译⽂】56. ⽪部论 【译⽂】57. 经络论 【译⽂】58. ⽓⽳论 【译⽂】59. ⽓府论 【译⽂】60. ⾻空论 【译⽂】61. ⽔热⽳论 【译⽂】62. 调经论 【译⽂】63. 缪刺论 【译⽂】64. 四时刺逆从论 【译⽂】65. 标本病传论 【译⽂】66. 天元纪⼤论 【译⽂】67. 五运⾏⼤论 【译⽂】68. 六微旨⼤论 【译⽂】69. ⽓交变⼤论 【译⽂】70. 五常政⼤论 【译⽂】71. 六元正纪⼤论 【译⽂】72. 刺法论 【译⽂】73. 本病论 【译⽂】74. ⾄真要⼤论 【译⽂】75. 著⾄教论 【译⽂】76. ⽰从容论 【译⽂】77. 疏五过论 【译⽂】78. 徵四失论 【译⽂】79. 阴阳类论 【译⽂】《黄帝内经·灵枢》1. 九针⼗⼆原 【译⽂】2. 本输 【译⽂】3. 针解 【译⽂】4. 邪⽓藏府病形 【译⽂】5. 根结 【译⽂】6. 寿天刚柔 【译⽂】7. 官针 【译⽂】8. 本神 【译⽂】9. 终始 【译⽂】10. 经脉 【译⽂】11. 经别 【译⽂】12. 经⽔ 【译⽂】13. 经筋 【译⽂】14. ⾻度 【译⽂】15. 五⼗营 【译⽂】16. 营⽓ 【译⽂】17. 脉度 【译⽂】18. 营卫⽣会 【译⽂】19. 四时⽓ 【译⽂】20. 五邪 【译⽂】21. 寒热病 【译⽂】22. 病狂 【译⽂】23. 热病 【译⽂】24. 厥病 【译⽂】25. 病本 【译⽂】26. 杂病 【译⽂】27. 周痹 【译⽂】28. ⼝问 【译⽂】29. 师传 【译⽂】30. 决⽓ 【译⽂】33. 海论 【译⽂】34. 五乱 【译⽂】35. 胀论 【译⽂】36. 五癃津液别 【译⽂】37. 五阅五使 【译⽂】38. 逆顺肥瘦 【译⽂】39. ⾎结论 【译⽂】40. 阴阳清浊 【译⽂】41. 阴阳系⽇⽉ 【译⽂】42. 病传 【译⽂】43. 淫邪发梦 【译⽂】44. 顺⽓⼀⽇分为四时 【译⽂】45. 外揣 【译⽂】46. 五变 【译⽂】47. 本藏 【译⽂】48. 禁服 【译⽂】49. 五⾊ 【译⽂】50. 论勇 【译⽂】51. 背俞 【译⽂】52. 卫⽓ 【译⽂】53. 论痛 【译⽂】54. 天年 【译⽂】55. 逆顺 【译⽂】56. 五味 【译⽂】57. ⽔胀 【译⽂】58. 贼风 【译⽂】59. 卫⽓失常 【译⽂】60. ⽟版 【译⽂】61. 五禁 【译⽂】62. 动输 【译⽂】63. 五味论 【译⽂】64. 阴阳⼆⼗五⼈ 【译⽂】66. 百病始⽣ 【译⽂】67. ⾏针 【译⽂】68. 上隔 【译⽂】69. 忧患⽆⾔ 【译⽂】70. 寒热 【译⽂】71. 邪客 【译⽂】72. 通天 【译⽂】73. 官能 【译⽂】74. 论疾诊尺 【译⽂】75. 刺书真邪 【译⽂】76. 卫⽓⾏ 【译⽂】77. 九宫⼋风 【译⽂】78. 九针论 【译⽂】79. 岁露论 【译⽂】80. ⼤惑论 【译⽂】81. 痈疽 【译⽂】 《黄帝内经》是⼀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道家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学”、“运⽓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王冰窜⼊)。
《黄帝内经--奇病论》
![《黄帝内经--奇病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c7ae3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1.png)
《黄帝内经--奇病论》
《黄帝内经--奇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奇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学强调了从整体出发看待世界和人体的观点,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在《奇病论》中,作者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治疗了各种疾病。
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西医难以解决或者未能找到明确病因的病症,中医的治疗方案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在读书时,我不仅仅是从救治病患的角度来看待中医学,更尝试了一种“防未病”的理念,通过调节自身身体和心态,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并使身体得到平衡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黄帝内经--奇病论》的阅读,我体会到了中医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潜在的优势和作用,以及尊重人类自然生命规律的意义。
我相信,从中医学中学到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将对我们自身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黄帝内经·病传(2)原文
![黄帝内经·病传(2)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e2c1185727a5e9856a61d3.png)
黄帝内经·病传(2)原文病传(2) 【注释】①倾移:由阴阳气血盛衰导致疾病的机理。
②淫传绝败:邪气传变,正气败绝的意思。
③大气:这里指弥漫的邪气。
④冬入定,夏晏食:入定,古代的戌时,即晚上七点到九点的时候,此时正是人们夜晚刚入睡的时间;晏食,指吃晚饭,时辰为酉时,即下午五点到七点之间。
⑤昳(y ):午后未时,即下午一点到三点之间。
【】黄帝说:我从先生这里学习了九针的知识,自己又了一些方书,其中有导引行气、按摩、灸、熨、针刺、火针及服药等疗法,在应用时,是只采取其中的一种疗法呢,还是同时采用多种疗法呢?岐伯说:方书上所谈到的各种疗法,是为适应治疗许多人的不同疾病的,并不是对一个病人将多种疗法都使用上的。
黄帝说:这就是掌握了一个总的原则而不遗忘,就能解决各种事物复杂的问题。
现在我已经懂得了阴阳的要点,虚实的理论,因失于调护而造成的疾病,以及治愈疾病的各种方法,我希望了解疾病变化的情况,以及病邪传变致使脏气败绝而不易救治的道理,你能告诉我吗?岐伯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这些医学道理,明白了它就像白天一样头脑清醒,如不明白就像在黑夜中闭上眼睛,什么都难以察觉,所以不但要接受和掌握这些道理,还要按照它去实际运用,聚精会神地体验和探索,就能达到全部理解的境地,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就会抓住要领,出神入化,得心应手,对这些理论,应当写在竹帛上传于后世,不应据为私有而只传给自己的子孙。
黄帝说:什么是日醒?岐伯说:明白了阴阳的道理,就好像迷惑的难题得到明确的解答,又像在酒醉后清醒过来一样。
黄帝说:什么是夜瞑?岐伯说:病邪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内部变化,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就像在黑夜闭上眼睛一样,什么都看不见,常在不知不觉之中出现了毛发毁折、腠理开泄多汗,若正气大伤,而邪气弥漫,可经过血脉传到内脏,就会引起腹痛,脏腑功能逆乱,到了邪盛正虚的严重阶段,就不易救治了。
黄帝说:邪气侵入内脏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病变?岐伯说:邪气入脏,若疾病先发生在心,过一天就会传到肺,三天就会传到肝,五天就会传到脾,如再过三天不愈,就会死亡,死于半夜,死于中午。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ef39034b35eefdc8d33361.png)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a5b40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0.png)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昔”就是过去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从前有黄帝这么一个人。
黄帝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呢。
“生而神灵”:他一生下来就特别神奇灵异。
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能力,跟普通的小婴儿可不一样哦。
“弱而能言”:“弱”指的是幼年时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
一般的小孩可能要到一岁多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话,黄帝很小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啦。
“幼而徇齐”:“幼”就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
“徇齐”表示他非常聪明,做事情能够快速地跟别人达成一致,理解能力很强,学东西快得很。
“长而敦敏”:“长”就是长大成年了。
“敦”就是敦厚、诚实,“敏”表示敏捷。
就是说黄帝长大了,为人既诚实厚道又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成而登天”:“成”表示黄帝成年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登天”这里有一种成为天子、统治天下的意思,也就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主。
从前有黄帝这个人,他刚生下来就显得很神奇灵异,幼年的时候就能够说话,稍微长大一点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成年之后既敦厚诚实又思维敏捷,到后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天子统治天下。
二、原文(继续部分)“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乃问于天师曰”:“乃”就是于是,黄帝于是就向天师发问。
这天师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超级智慧的大师。
“余闻上古之人”:“余”就是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
“上古”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像远古时代。
“春秋皆度百岁”:“春秋”在这里指的是年龄,就是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
这可不得了,一百岁还能活得很健康呢。
“而动作不衰”:而且行动、做事的时候身体都不会衰弱无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老人,八九十岁还能健步如飞,上古的人一百岁都能这样。
“今时之人”:现在的人。
黄帝这是把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对比呢。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现在的人啊,才五十岁,行动做事就都已经衰弱无力了。
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
![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01950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7.png)
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一、引言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全称为《黄帝内经》。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这两部书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但是,由于古代汉字的简繁差异,以及古代医学术语的翻译难度,使得《黄帝内经》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白话文的翻译和整理,将其内容转化为现代语言,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轻松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医学知识。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
二、什么是《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
2.《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3.《素问》是《黄帝内经》的核心部分,包含了针灸、推拿、药物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4.《灵枢》是《黄帝内经》的补充部分,包含了人体构造、气血运行等方面的内容。
三、《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的意义1.使得更多的人可以理解和应用《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知识。
2.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古代医学观念和临床经验的参考。
3.促进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
4.弘扬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了中医药的智慧和理念。
四、《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的内容概述1.《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中的全部内容。
2.《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3.《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包含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4.1 《素问》部分:•第一章:奇病论•第二章:得气论•第三章:四气调神大论•第四章:生气通天论•第五章: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章:天元纪大论•第七章:五运行大论•第八章:刺热论•第九章:刺法论•第十章:阴阳离合论4.2 《灵枢》部分:•第一章:本神•第二章:经脉•第三章:五十九络脉•第四章:真邪•第五章:经络论•第六章:六元正纪大论•第七章:气穴论•第八章:经络别论五、《黄帝内经全篇白话文》的应用与推广1.医学教育领域:作为中医基础教材,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医学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大奇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大奇论》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6b8d38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a.png)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大奇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大奇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甲乙经》作胠)下至小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
肝脉小急,癎、瘛、筋挛。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
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
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
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奇病论原文及翻译
![奇病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da11d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c.png)
奇病论原文及翻译
【最新版】
目录
1.奇病论原文概述
2.奇病论的翻译
3.奇病论中的治疗方法
正文
奇病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论文,主要讲述了一些奇特疾病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黄帝向岐伯提问,岐伯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黄帝首先问道:“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胞之络脉绝也。
”黄帝进一步询问:“何以言之?”岐伯解释道:“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
接着,黄帝问道:“治之奈何?”岐伯回答说:“无治也,当十月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病不能治疗,只能等待十个月后自然恢复。
在奇病论中,还提到了一种刺法:“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损伤身体虚弱的部分,而是要补充身体强壮的部分,以促使疾病痊愈。
总之,奇病论是一篇关于奇特疾病的论文,讲述了这些疾病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
第1页共1页。
内经奇病论篇
![内经奇病论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55376033687e21af45a947.png)
胎癇
• 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 病名曰胎癇。 •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 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腎風
• 有病痝然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 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 病生在腎,名為腎風。 • 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 症見:面部色晦而浮腫,身無痛,形不瘦,切脈大 而緊。由腎虛水不化氣,受風而水氣泛濫所致。若 不能食,是病及脾衰,土敗不能制水;驚恐不已, 是水氣淩心,有心氣萎敗之虞,則病證危急。
膽癉
• 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 之? • 病名曰膽癉。 • 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以此人 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逆而口為之苦。 • 治之以膽募俞同,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 由情志抑鬱化火,膽火上炎所致。
厥病(五有餘,二不足)
•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 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細微如髮者,此不足也。其 病安在?名為何病? • 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 何謂五有余?二不足? • 所謂五有余者,五病之氣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明矣! • 此癃病胃熱亢盛,脾肺氣衰,邪盛正衰屬危重證候。
内经奇病论篇
黄帝内经学习
重身而喑(子喑)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
胞之絡脈絕也。
何以言之? 胞络者系于,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治之奈何?
無治,當十月復。
息积
• 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为何病? • 病名曰息積,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 藥,药不独治也。 • 肺積病名,由肺氣不降,日積月累而成。
《奇病论》里都有记载哪些“奇病”?
![《奇病论》里都有记载哪些“奇病”?](https://img.taocdn.com/s3/m/b59ddfd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67.png)
《奇病论》里都有记载哪些“奇病”?一.重身而瘖(子瘖)《素问·奇病论》说到:“人有重身,九月而瘠”,系指孕妇妊娠九月而发生的瘖症,或称“子瘖”。
然胎儿发育至九月之时,形体见大,压迫胞络之脉,令气血阻隔而不通,所以重身声瘖,较多见于妊娠九月之后。
但于临床之中亦不可拘泥,妊娠之时有发为瘖者,亦有不瘖者,有九月而瘖者,亦有七八月而瘖者。
此皆取决于胎儿发育状况的不同,故有所差异。
一般说来,怀孕在七至九月之间发生声痖者,多考虑为“子瘖”,至于六月之前发生者,多不属胎儿渐大压迫胞络之致。
临床又当仔细分析病因,精于辨证,恰当论治,方不致误。
子瘖的病机如原文所论:“胞之脉络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说明由于胎儿渐大,压迫胞络,以致胞络阻绝,肾脉不通而病。
盖肾经系于舌本,舌乃音声之机,故舌不能言则为“瘖”。
关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文中谓:“无治也,当十月复”强调指出了该病无须处理,待至胎儿分娩之后,其病自痊。
二.疹筋本篇在有关“疹筋”的论述中云:“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说明此为筋脉拘急的一类病症,由于肾虚水亏,水不涵木,筋急拘挛,病当属寒。
尺脉虽疾,乃为虚阳外越而致,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豁然空。
所以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衰阴盛,肾病及肝。
观其面色苍白或青黑,为一派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象,故预后不良。
治疗此病,急当温里回阳,若以脉疾数为热,而误投寒凉,必致真阳败而难复。
三.息积与伏梁肝之积名肥气,心之积名伏梁,脾之积名痞气,肺之积名息贲(积),肾之积名贲豚,称五脏积。
五积的名称,除本篇所论之外,还散见于《素问·腹中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以及《灵枢·筋经》等篇。
文中先后提及了伏梁、息积、肥气、贲豚等病名,至《难经·五十六难》中才补充了“痞气”,从而确立了五脏积症。
“息积”与“伏梁”皆属于积聚一类的病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
奇病论(2) 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
邪气流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
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疹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黄帝说:好。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滥,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
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
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
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背腧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说:有患癃病的,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
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
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
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
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症候。
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症候。
所谓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症候。
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
黄帝说: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黄帝说:面目浮肿,像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
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得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
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若惊后心气不能恢复,心肾俱败,神气消亡,则为死症。
黄帝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