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设计25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的《劝学》之间的异同。
(3)结合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精讲点拨(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比较阅读(1)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劝学》,比较它们的异同。
(2)分享阅读心得,全班交流。
6.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版本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心得体会。
3.运用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反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3. 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2. 难点: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要勤奋学习?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作品《劝学》的特色。
讲述《劝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4.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5.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勤奋学习的理解。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了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高二《劝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劝学》中的重要名句。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2.难点: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学海无涯”这个成语吗?它出自哪篇文章?(2)引导学生回顾《劝学》的基本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标注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分析文章的分论点,如:“君子之学也,未尝不始于诵经读史,终于明理达用也。
”(3)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2)小组分享:讨论文章中的名句,解释其含义,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5.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写一篇短文。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背诵《劝学》中的重要名句。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学习心得的短文,要求运用《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对文言文阅读的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重点:(1)让学生通过文本找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并解释其意义。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劝学》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成长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2)背诵《劝学》。
2. 教学难点:(1)解释《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等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的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讨论。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重要问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劝学》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能力运用: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中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
2. 参考书籍:有关《劝学》的注解和研究著作。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分析:(1)讲解《劝学》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论证、结尾总结等部分。
(2)分析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层次关系。
2. 主题思想探讨:(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所传达的“学不可以已”的核心思想。
高二语文《劝学》课文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劝学》课婢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兴旺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那么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③“受绳那么直” “就砺那么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文言文《劝学》教案
文言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主旨。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年代。
(2)阐述《劝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自主翻译《劝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讲解与示范(1)讲解《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示范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3.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
4.2 终结性评价(1)测试学生对《劝学》的朗读、翻译和理解能力。
(2)评价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劝学》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注解、解读和分析文章。
5.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学习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劝学》所处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兴趣。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劝学》教学教案
《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3. 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劝学》中一些深奥的哲理和论证方法的理解。
2.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3.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的翻译和解释。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和译文。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劝学》,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讲解分析: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其中的哲理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阅读练习: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翻译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归纳: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劝学》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互动法:通过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通过阅读练习,让学生翻译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学习《劝学》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
2. 掌握《劝学》的主要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明代大文学家于谦的一篇名篇,是一篇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理念和思想,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一下《劝学》教案3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及背景2.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指导自己努力学习3.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来进行创作【教学内容】1.《劝学》原文的阅读与理解2. 《劝学》中的思想和理念3. 《劝学》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4. 创作小作文【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先布置一下作业,让同学们回家读一下《劝学》全文,然后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点名几个同学,让他们发表一下看法。
2. 阅读在学生明确了自己的阅读方向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阅读《劝学》全文,重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复杂词汇和语言模式。
3. 分析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配合学生一起讨论一下文中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意,并且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4. 创作在分析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一下自己的小作文,运用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
5. 总结在最后,教师可以对整节课进行一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着重谈谈如何运用《劝学》中的思想和理念来进行自我励志和学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梳理一下整篇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手段】1. 讲解教学2. 互动讨论3. 创作辅助【教学面向对象】本节课主要面向初中和高中学生。
【教学成果】教师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这篇名篇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
同时,学生也能够运用其中的语言模式和修辞手法,来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更好的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通过阅读和学习《劝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律和坚持不懈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文言文《劝学》重难点睛
1.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士”阶层扩大,私人讲学之风兴起。
代表社会各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就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问题展开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学术的发展。
2.性之善恶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本性中存在的恶,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劝学》便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态度、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写作特色1.论证方法灵活。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2、3段是先进行论证,后提出论点,第4段则是把论点贯串于论证之中。
文中多处使用比喻论证,所举事例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灵活多变,使论辩生动有力。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连用比喻,从不同方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3段紧承上文,先提出“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了“假于物”对弥补不足的作用。
第4段运用对比,说明学习应取的方法、态度,先讲“积”,次用先反后正讲“不舍”,后用先正后反讲“用心一”。
2.通篇设喻。
本文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比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1)以常见事物或现象为喻体。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说明了学习的意义。
《劝学》优秀教案设计
《劝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内容和主旨,感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劝学》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内容和主旨,感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对学习的认识和论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等。
(2)简介《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成就,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注意理解生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教师指导学生断句,理解句子的结构。
3.分析课文内容(1)讲解《劝学》的结构,分为“劝学”、“励志”和“践行”三部分。
(2)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a.“劝学”部分,讲解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
b.“励志”部分,分析作者对学习的认识和论述。
c.“践行”部分,阐述如何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等。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劝学》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课后作业(1)熟读《劝学》,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讨论环节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劝学1.讲解学习的意义(1)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2)学习可以丰富生活,拓宽视野。
(3)学习可以提升人格,塑造品质。
2.讲解学习的方法(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2)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3.讲解学习的态度(1)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2、正音,找出通假字;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高中《劝学》教案
高中《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分析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聊一聊: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2.自学感知分组讨论: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阅读《劝学》全文,感知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3.课堂讲解讲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改变。
这篇文章就是荀子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论述。
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三部分论述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翻译和解析重点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4.课堂讨论讨论一:荀子认为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翻译《劝学》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摘录《劝学》中的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劝学》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较高的思辨能力。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较好,同学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4.不足之处:部分同学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作业完成情况:同学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3.学习效果:同学们对《劝学》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理解《劝学》主旨: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主旨,如:“荀子在这篇文章中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劝学》教学教案
《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作品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重要性;(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3. 作者朱熹的背景及作品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劝学》文中较为深刻的哲理的理解;2.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3. 诗词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观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4. 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劝学》的历史地位;2. 文本解读: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3. 诗句赏析:品味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4.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学习难点;5.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劝学》全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评估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是否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古代文献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和作品的直观理解。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2.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僻字词和句式。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劝学》的内涵。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2.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2.分析文章对现代人的启示,如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等。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劝学》的内涵。
二、课文拓展1.介绍荀子的其他作品,如《性恶论》、《天论》等。
2.分析《劝学》与其他作品的关系,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荀子及其思想的看法。
2.分析《劝学》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劝学》的理解。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小结2.回顾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三、课后拓展1.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勤奋学习的文言文,进行比较分析。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作者的劝学观点和思想,理解劝学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劝学的思想和观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劝学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阅读训练:选择一段观点明确、语言简练的片段,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思考劝学的重要性。
4.写作训练:让学生以《劝学》的观点为基础,撰写一篇简短的劝学文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展示与总结: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文章,进行互评和点评,总结学习收获和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主旨思想和重要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展示与总结环节,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导入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标,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拓展阅读:邀请学生选读其他劝学类的文章,比较其思想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体会。
3.写作扩展: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劝学观点,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劝学的重要性、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写一篇辩论性的文章,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辩论和交流。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
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
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准确。
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2、学生朗读第一段;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
3《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设计25
3《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设计25《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重点:1、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3、课文分析:(1)作者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首先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者是如何阐释的?答: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其组成因素没有质的变化,但经过一定的付出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说明学习能够产生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然后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绳)符合一定的规格(中规),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轮),采取相应的措施(輮),达到“槁暴”亦“不复挺者”的结果。
然后由木及金,由金及人,逐层深入地完成阐述过程。
(2)荀子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学习很重要”的见解,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论述的?答:作者运用人们常见的事情作了形象的分析,具体地指出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能够弥补人的先天不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然“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却能产生“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关键在于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高处”和“顺风”。
而学习是发现外景有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的重要手段。
(3)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
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答: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__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__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
教学重点:
1、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3、课文分析:
(1)作者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首先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答: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其组成因素没有质的变化,但经过一定的付出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说明学习能够产生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然后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绳)符合一定的规格(中规),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轮),采取相应的措施(輮),达到“槁暴”亦“不复挺者”的结果。
然后由木及金,由金及人,逐层深入地完成阐述过程。
(2)荀子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学习很重要”的见解,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答:作者运用人们常见的事情作了形象的分析,具体地指出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能够弥补人的先天不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然“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却能产生“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关键在于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高处”和“顺风”。
而学习是发现外景有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的重要手段。
(3)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
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答: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教学难点:
本文是如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答: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但设喻的方式却多种多样: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对应,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的方式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毫不板滞。
有的单说比喻而隐含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喻,后引道理,再设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进而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