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
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
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
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
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
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
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
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
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
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
《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于书亚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摘 要:李清照词的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真情实感,语句委婉细腻,在对“愁”情的表达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愁”情随着他的人生历程和宋朝的没落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抒情艺术都极为高超。
在她女性化视角下的“愁”情和卓尔不凡的抒情手法结合之下,她的词中包含着一种空灵的意境和淡远的情怀,既饱含缠绵细柔之美感,又不超然洒脱之韵味,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让李清照当之无愧地成为 宋词史上的“婉约正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千古流传。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愁情;抒情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9-01掀起中华文化的尘烟纱鳗,细品古往今来的愁情悲怀。
我国三千多年的古代文学艺术长河之中涌现过无数浪花,在这一朵朵浪花中,风格鲜明又登峰造极的沧海愁肠莫过于宋代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腔愁情通过她对各种抒情手法巧妙地运用而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愁”一言难尽,在易安人生不同的时期里分别充斥着闺愁、离愁和国愁,三缕愁丝贯穿了这位伟大词人的一生。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分析(一)淡淡伤感,闺阁之愁1.李清照的活泼纯情从小接受各类书籍熏陶的李清照从小天资聪颖、爱好广泛,再加上她的博闻强识和勤奋好学,使她具备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气质,不仅擅长写字画画,还通晓音乐,精于鉴赏。
这些文学素质让李清照有了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眼睛和敏感的心,此时青春年少的李清照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也由此表现出了她对生活极大的热情,从中能看到热爱生活、活泼纯真的李清照。
2.李清照的淡淡春愁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清照逐渐变得 成熟而感性。
原本热爱自然的李清照开始变得 多愁善感,贯穿她一生的愁绪第一次出现在她的世界中,花草枯荣、云卷云舒,这些正常的四季更替在李清照眼里有了青春和人生等别样的意义,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她浅浅闲愁。
文学之“真”,愁情之“美”--浅析李清照悲情词作的审美意韵
北 宋 南 宋之 交著 名 女 词 人 李 清 照 . 她 生 长 于 书香 门第 . 官 宦之 家 . 家庭 中浓 厚 的 文 学气 氛 使 她 成 为 一 个 具 有 很 高文 学 修 养 的 人 十 八 岁 与 山 东诸 城 的 一 个 太 学 生 赵 明诚 结 婚 . 公 元 1 1 2 7年 . “ 靖康之难”的发 生标 志着李清照第一次逃亡 生活的 开 始 。建 炎三 年 , 赵 明诚 与世 长辞 , 这 使 得 初 次 流 亡 的 李 清 照 受到 了很大的打击 : 绍兴三年 . 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嫁 给 了张汝 舟. 不 料 这 桩婚 姻 只 维持 了三 个 月便 以 打 官 司告 结 . 这 次 的 感 情 失败给李 清照脆弱 的心里致命的一击 : 绍兴四年秋 . 金人再 次发兵 南下 .不得 已.李清照又开始 了他 的第三次逃亡至金 华. 词人怀着刻骨铭心的痛楚终结 了她孤 苦凄凉的风烛晚年 从 李 清照 悲情 的 一 生 中 .词 作 带 给 她 的 只 是 短 暂 的 安 慰 与发 泄 , 那 国破 家 亡 的 悲痛 , 给她 的《 漱 玉词 》 以 动 人 的 传 奇 性 李 清照 的 词 树 立 了一 个女 性 抒 情 主题 的 形 象 . 是 那样 的新 鲜、 生动 、 真 切 而 又 自然 , 使 我 们 窥 见 了那 颗 深 受忧 郁 和 悲 伤
折 磨 的 心 是 多么 的 可泣
愁绪. 都与她的 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多情少妇 时期的“ 愁” 虽然深婉 、 缠绵 . 但在 “ 闷损 阑 干 愁 不 依 ” 的 时候 , 相 思 的 苦 闷 中也 夹 杂 着 些 许 爱 情 的 甜 意 。 可 是 , 在金 华期 间, 处 于流 荡无依 生活 中李清照 , 当更长烛 明 , 良夜 凄清 的时刻 , 固然 可 以 和 同 来 避 难 的人 们 作 一 些 “ 深 闺之雅戏 ” , 聊 寄复 国 之遐思 . 而 当在 风 和 日丽 、 草 长 莺 飞 的 日子 里 , 那种 未 亡人 的 孤 寂之 感 . 又 会 潜 上 心 头。 面 对 暮 春 三 月 的 美景 , 词 人 感 慨 万 端, 欲游又止 , 于 无奈 之 中 , 含着两眶清泪 , 低 吟 了一 首 哀 感 绝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
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
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
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
“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
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李清照词中的愁3(DOC)
y 愁肠千结话李词) ) )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陆立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教部, 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 本文剖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并追溯了形成这种愁情的时代、社会原因, 从而对李词的思想、艺术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李清照; 愁; 委婉含蓄中图分类号: I207123 文献标识码: A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两株奇葩。
而李清照则是宋词这株奇葩上的一颗异彩纷呈的硕果。
她知识渊博、才华出众, 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激情满怀的爱国诗篇数十首, 创作了南宋以来第一部完整的词的专论) ) ) 5词论6 , 还与其夫赵明诚共同撰写了一部5金石录6 , 并为之作了后序等, 而更使她扬名千秋的却是她的5漱玉词6 , 这是她苦难灵魂的绝唱, 更是她颠沛流离一生的写照。
一5漱玉词6 现存四十九首, 其中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 而于作品中直接点出/ 愁0 字的就有十几首之多。
其他诸如/ 泪0、/ 怨0 、/ 恨0等字在她的词中也屡见不鲜。
可见她有多少的春愁秋悲了。
这些词, 可以说是李清照的悲剧生涯、悲剧命运、悲剧时代的反映。
词的基本基调是低沉悲恻、妍婉凄清的。
当然也不乏清新明丽之作, 但绝大部分都是愁和泪的熔铸, / 沉哀入骨0 。
高宅在5味蓼轩诗钞6中说她是/ 狂名近代无人识, 愁绝千秋李易安0。
诚然, 她有太多的愁, 太多的泪, 摆脱不尽, 诉说不完, 挥之不去, 白天/ 没心情0, 夜晚也/ 无好梦0 。
既有风雨过后, / 绿肥红瘦0 的叹惋, 也有闺房独处, 难以穷尽的幽怨; 有/ 物是人非0 , / 不似旧家时0 的悲怆情怀, 也有/ 路长嗟日暮0 , 生不逢时的慨叹; 有/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0 的难以排遣的乡思, 也有辗转流离客居外地的惆怅, ,即使是咏物词, 也未能摆脱这一缕愁丝。
/ 愁0 贯穿了她作品的始终。
她不仅有/ 幽细凄清0 、/ 深情苦调0 的5醉花荫6 , 更有/ 雨洗梨花, 泪痕犹在; 风吹柳絮, 愁丝成团0的5凤凰台上忆吹萧6 ; 有/ 才一斛, 愁千斛0 的5声声慢6 , 更有/ 愁如海0 的5武陵春6,,真是达到了愁中之极至。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作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她在北宋未年动荡时期,历经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重大变故后的孤寂落寞与悲凉愁苦心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作品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2、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活。
[1]“柳”这个意象时常令人有留念、伤感之情,那“烟柳”常触发诗人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常被用来抒发兴亡,在李词中更是如此。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此时已是元宵佳节,似应春意盎然,然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作者心中有的是对故国、对已往岁月的怀念和伤悼,纵有柳枝飞舞、春机入目,亦是徒增“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念奴娇》)的离恨。
即使“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蝶恋花》)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二、花开花落系忧愁李清照词中大量写到了菊花、梅花、桂花、梨花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咏诵的花,她不仅着眼于花草一类细部的东西,而且她更把生命心魂融入了所热爱的花草之中,与花为“媒”,与花共“舞”。
梅花是易安词中常见的意象,也是她的最爱。
在她37首词中(不含存疑词)写梅花的就有15首,这15首词中专咏梅花的就有6首。
但她所咏的梅花却不似一般文人所看到的傲立风雪中,她看到了梅花的残缺美,看见了梅花的娇柔。
浅析李清照《醉花阴》与《武陵春》中的愁情
含 义 与 情怀 也 不 一样 。 透 过诗 词 我 们 似 乎 看 到 一 代 女 词 人 在 那 个 特 定 时 代 中 的命 运 浮 沉 和 丰 富沉 重 的情 感 世界 。 这两 个 写 愁名 句 分 别 出 自《 醉 花 阴》 与《 武陵春》 , 现 逐 一 来 浅 析 这 两处 名 句 。 《 醉花阴》 —— 愁 情 闲 美 李 清 照 是 宋 朝 礼 部 员 外 郎 的 女儿 , 十 八岁 嫁 给 宋 朝 宰 相 之 子 赵
学教 育
浅析李清照《 醉花阴》 与《 武陵春》 中的愁情
回 夸 春 苗
内容摘要 : 李清照的《 醉花 阴》 与《 武陵春》 中都有一个写愁名句 , 很能代表她 的婉约词风。虽然 同是写愁 , 但
因所 处 背 景和 创 作 时 的心 境 不 同 , 其 含 义 与情 怀 也 不 一样 。本 文 试 加 分 析 。 关键词 : 李清照 《 醉花 阴》 《 武陵春》 愁情
一
瘦, 更 有 自 己对 丈 夫 的 深 切 、 强 烈 的思 亲 之情 。 坦率 地 讲 : “ 人 比黄 花 瘦” — — 闺 中的 妻 子 比异 地 的 丈 夫
更 瘦 。这 就 把 两人 “ 衣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为 伊 消 得人 憔 悴 ” 的 共 同 相 思
休” 表 明, 这 悲 苦 不 只有 赵 明诚 英 年早逝一 事 , 更有 国家沦亡 , 山河 破碎之悲。 真 可谓 家 事 、 国事、 诸事 皆休 。其 凄 凉 心境 , 非笔 墨 能 尽 。 三. 愁 情 也 美 青 年 时 期 的李 清 照 被 相 思 之 苦折磨 , 形 容 憔 悴 如 黄 花 。 黄花 虽 瘦, 但 风 姿 秀 美 。 所 以《 醉花阴》 令 读 者 感 觉词 人 的心 境 虽 惆 怅 哀 婉 。 但 并 不 悲怆 绝 望 , 仍 能 给人 以爱 的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自-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摘要: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自然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艺术成就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已经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拿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愁情词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在现存词中,这类词占的比重最大。
李清照出嫁以后,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人。
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多情才女愁几重李清照词中的女子愁肠审美
多情才女愁几重李清照词中的女子愁肠审美摘要:李清照的一生,有过幸福,也饱经了风霜。
她后期的生活凄惨悲凉,对词作的影响自不待言。
在她生活的前期,无论是少女时的游兴还是与赵明诚的夫妻离别,其词都透散着一缕淡淡的伤感,哀怨。
南渡后,动荡的社会让她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
她后期的词更把感情视角转向个人不幸遭遇,情感基调更幽怨哀婉。
李词的惆怅,凄婉的情感色彩既与宋代的整体词风相契合,同时又是其女性审美意识的直接反映。
李在生活变迁,社会动荡中的种种个人遭际又使其强化,最终铸就了凄美的词风。
关键词:李清照凄婉典型意象宋词无论是发千古之幽,还是抒发爱国之情,不论写羁旅行役,还是写相思离别皆以“怅惘凄婉”冠绝。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习惯的共同体现,又是宋代文人审美意识之个性体现。
从《诗经》时代因“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而展转反侧, 追寻“在水一方” 的“所谓伊人”却永远那么渺茫, 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再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经成了中国文人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 李清照自然而然的秉承了中国文人的性格特点, 她的审美情感取向也就成为中国文人审美情趣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她生活的前期,她有着相对安逸的家庭环境,夫妻二人情谊相投,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不少情投意合的浪漫佳话.可她的词作却并不摄取那些两情相悦的镜头,她总是把自己的情感视角转向哀怨、伤感.其词总体上呈现“凄婉”色彩。
“愁”似乎成为李清照词的全部精华所在。
在她留存下来的不足四十首词中,呈现上述色彩的占据了大部分,而李词的名句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则无一不是对“愁”的直接描述,甚至那首写少女游兴的《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如果从开篇细细品味我们还是能从中体味到作者在写此词时因回忆美好往事而心中产生的一丝令人难以觉察的惆怅。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11、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宋代〕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梧桐更兼细雨--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梧桐更兼细雨--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方醒【摘要】With her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rich emotion experience and the exquisite life feeling,Li Qingzhao wrote so many impressive song poems to express her poignant melancholy feeling.Her life was full of frustrations and she herself was the embodiment of “sorrow”.In her works,which has reached the peak of expressing melancholy feeling,she described young girl graceful and fresh sorrow,leisurely and lazy lovesick sorrow,and the homesick sorrow.Li Qingzhao is so much more independent so that she could remain her own personality under the feudal patriarchy.In her melancholy feeling she expressed the pain of love,the pain worried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ain struggling for the female rights.%李清照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加上丰富的情感经历和细腻的生活触觉,写出了太多让人潸然泪下的词作,抒发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愁情。
她的一生坎坷跌宕,堪称为“愁”的化身。
而在这位登峰造极的言愁高手的笔下,有迤俪清新的少女闲适之愁,有闲适慵懒的相思之愁,更有思乡忧国的切肤之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
尤其是后期词作,内涵深广,主要抒发国破家亡----这一永恒的愁。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愁情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被尊为婉约宗主,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
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宁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她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她的后期作品更是突破了婉约派狭小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投向了寻社会、政治的关切,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指责,抒发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1 愁情内涵深广别林斯基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
她的前期作品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其多愁善感的个性。
“国家的不幸往往带来个人的不幸”,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失去丈夫的李清照带着多年来珍藏的金石与书籍开始了四外逃难的流亡生漄。
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
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
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
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
在剧烈的民族斗争中,她被无情地推出了深闺生活,卷入社会的动荡。
随着北宋的灭亡,她家破夫死,颠沛流离。
故国的沦陷、家庭的不幸,这时候,她再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哀愁和怨叹之中已不可能,她不能不重新考虑需要什么样的现实条件才能维持她过去那样的生活,于是,她增加了对朝廷的不满、对卖国贼和侵略者的痛恨,而倾向于主张出兵收复失地的主战派。
于是她的创作不期然走向了怀念故国旧家的题材中,忧国感时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题,创作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为题材的作品。
在这样一种进步思想的指导下,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之作,使她的创作题材范围更为广阔,思想更为深刻。
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年年雪里)、《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这些词作的内容与她前期离愁别恨的词作相比,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都有明显的不同。
1.1 “载不动许多愁”——故国之思特别要指出的是她的著名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就是词人流寓于临安时,有感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写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词中说:”那是一个元宵佳节的晚上,春意渐浓,天气晴和,女词人独自坐在家中,默默思念不幸早逝的亲人。
忽然外面传来清脆的銮铃声,原来是“酒朋诗侣”邀她同去观灯。
然而如今境况不同,苦乐有别,她婉言谢绝了,在孤灯下回忆北宋汴京时元宵节的盛况,如今时过境迁,历史劫波,两鬓如霜,倒不如藏在帘子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抚今忆昔的词作,既写出了盛衰之感,也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
词人的不幸是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
从词中还可以看出,在李清照周围,依然有些人在追逐赏宴观花的生活,把国愁家恨抛到九霄云外,李清照的《永乐遇》(落日熔金)不只写她个人生活的痛苦和不幸,更多地在感慨故国旧家的沦陷。
大约是避难温州时,她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雨中点点滴滴的哀愁,对李清照来说,国恨与乡愁只是不幸遭际的开始,将来是如此的变幻莫测,不知道下一站是在哪里,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的苦难。
在那个南国的夏日,故国已经远去,她静静聆听着那雨中的哀愁,仿佛所有的岁月都已老去,仿佛整个世界都已不存在,只有那一点一滴的愁绪,在心中积攒,也将伴她终生。
1134年,金人的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无心出游,写下了著名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岂止是一条船所能载得动的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从前那些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处的愁。
再看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她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桑。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生动再现了她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下阕却截然不同了,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
南渡之后,特别是丈夫去世之后,更是颠沛流离,生活的折磨使她很快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
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这一句还寄托着她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她生活的巨变,晚景的凄凉和国破家亡的悲愁。
在李清照后期的词中,还有一些表现一定爱国情绪的作品,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的“空梦长安,认取长薄春安道”;《菩萨蛮》(风柔日犹早)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长安,在这里是故国的象征,故乡自然是指北方的沦陷区。
词人因为“空梦长安”,而永夜欢意少;因为怀念故乡,而“唯有杜康”,这与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所表现的感情是相同的。
1.2 “此情无计可消除”——孤愤之愁南渡后的李清照,看不到出路而愁。
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希望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盼望着“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但是她看到的却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咄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的血泪呼喊。
岳飞被秦桧害死的案子惊动京城,令人心寒至极。
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她茫然地行走在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描写秋季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生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她寻觅的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
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沙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喝酒骂座,痛拍栏杆。
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只有独自一人凭借手中的笔抒写孤愤之愁罢了,此情无计可消除!2 婉约的悲壮美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将愁写得有重量。
南渡以前,词人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在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感情上,涂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南渡以后,词人则是以直抒胸臆的手法,用涂满浓重忧伤的词句去描绘周围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深沉的感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推其原因,是因为词人已走出深深庭院,来到了离乱的江南,因此,词人的风格才发生了变化:由清空隽永变为沉郁悲凉,由潇洒疏落变为低徊窈眇,既有婉约的优美,又有悲壮的风骨。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一改含蓄风格,大概是因为心中愁情汹涌澎湃,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
李清照不是纯粹意义上缠绵于离愁别恨的弱女子,她是关心时局,爱国爱民的。
面对国家之悲,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沉痛和忧愤,写下了“南来尚觉吴江冷,北守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不朽诗篇。
靖康难后,国土逐渐沦入敌手,北方人民生活在敌人的铁蹄践踏之下,朝不保夕,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失地,竟以贡物献财的办法获求暂时苟安,李清照悲痛忧愤,用手中的笔,指斥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可耻行径,同时,她对历史上的项羽这位末路英雄予以颂扬,其《乌江》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