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采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2、外部性理论: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就是大自然赋予某国家或地区资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一样; 2、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 3、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按照资源禀赋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范围和规划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程度与效益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6、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确定具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范围和限制范围。
7、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粮食生产计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法等).8、人口自然增长法: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
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后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11、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总结1.土地的观点1)人们往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以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大海)3)土地包含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天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含过去和此刻人类活动成就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观点可近似于环境、资源、领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目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连续性5)土地地点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4.土地利用的观点人们依照土地资源的特别功能和必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门路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必定地区将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在时空长进行土地资源分派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举措实质:人类对将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向所作的早先估量的过程目的:保持人类生计,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展望、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指引连续利用记述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均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构造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区分类1)按对象不一样区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区分:地区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区分: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详尽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剖析与评论2)土地利用潜力剖析3)土地供应与需求量展望4)土地供需均衡和土地利用构造化5)土地利用规区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花费效益剖析和规划实行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收益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异性级差地租Ⅰ:因为土地肥饶程度和土地地点的不一样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土地价钱: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钱 =地租 /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就地取材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向均衡原则土地利用整体规划14.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必定地区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公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应和总需求,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举措。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国开国家开放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国开国家开放大学
一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其中自然特性是指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的地域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其中土地经济特性指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法院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3、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和土地的生态功能。
4、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5、垦殖指数等于耕地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耕地面积。
6、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为什么要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从土地的特性分析入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合理利用土地的标志和基本途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基本途径: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
1)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
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6.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8.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
9.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动态性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一、国家级规划1)确定对一国有指导意义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战略目标;2)协调国名经济各部门及省与省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方向,确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设施的用地规模及布局;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制定好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二、省级规划1)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本省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2)协调本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级各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落实国家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进行各种商品经济的布局、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布局并确定其用地规模;逐个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提出实施省级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土地规划学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土地利用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
土地利用实践提出土地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客观必要性是产生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坚实基础。
土地利用不单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内,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按规划期划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A长期土地利用规划B中期土地利用规划C年度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期划分的土地利用体系A土地利用年度规划的任务(其中又可分为国家和地方的)和组成B 土地利用年度规划体系(其中又可分为农业生产用地计划、农业建设用地计划、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内容1.确定土地利用指标。
目标市规划努力所要导向的目的地,在形式上,目标是概括性的,表示一种理想。
目标是为实现目标而设定的标准或要求,以可度量和可以实现的形式表示,一个目标可以转换喜欢细化成若干目标2.确定土地利用指标。
土地利用指标包括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
土地利用指标的确定充分反映了土地利用目标的要求。
常见的指标有:土地利用结构指标、耕地占有量指标、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等等3.土地利用分区与用地配置。
土地利用分区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基本手段,根据分区的依据、原则、方式、作用不同,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等划分地域分区和根据土地的基本用途划分用地分区两种类型。
用地配置就是为生产、生活或工程等各种土地利用项目分配土地,详细确定每块土地的用途与功能,用地配置既可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用地配置。
4.工程布局与用地规划。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部门规划中所确定的工程项目要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中。
各种工程规划要统一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相互协调。
将各种工程布局,如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落实到同一张图上。
规划达标后,还要规划用地范围,同时,要编制用地规划概要表。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上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 )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上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上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上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上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上地供需综合平衡②上地利用结构优化③上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T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髙;(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而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第一篇和第二篇1.土地利用概念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
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4)生态经济理论,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功能①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②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③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二、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等级层次分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③专项规划2.区域性质分①行政区②自然区③经济区域④跨区域3.规划深度分①土地利用规划②土地利用设计③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一)理论核心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②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③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④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租和垄断地租。
②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经验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2)供需平衡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集中连片原则(6)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和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是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日本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英国任何人从事土地开发,必须经郡或郡级市议会审查批准,取得“规划许可证”。
美国两种形式,即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德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关的规划还有空间计划和国土规划。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和特性。
2.掌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3.了解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5.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重点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土地的概念应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角度加以界定.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
二、土地的功能(一)养育功能(二)承载功能(三)仓储功能(四)景观功能总之,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农地和林地有用是因为它们生产了人类所需要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市地和娱乐地有用是因为它们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三、土地的特性(一)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二)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四、土地利用的概念代表性观点:①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②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特定土地投入劳动力资本,以期从土地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
③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④土地利用是指在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
因此,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1.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P11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之间的距离——杜能圈。
将孤立国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从内到外依次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农作圈、畜牧圈孤立国模式:(1)在一片肥沃的平原中央存放着一个城市,平原上没有任何可通航的运河和河流;(2)平原上任何地方的土壤肥沃程度都是一样的,都适宜耕作;(3)城市向全国提供工业品,同时从其周围的土地上获得粮食等产品;(4)把平原上各个点和城市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是马车,马车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市场的远近成比例;(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6)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农业用地的四周为荒野所包围,这一片只供狩猎之用的荒野把孤立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隔绝开来。
2.工业区位论 P13韦伯的工业区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吸引作用。
运费、劳动力和集聚效益三要素:(1)第一阶段——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第二阶段——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第三阶段——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等相关概念1.土地利用率:在一定区域内已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及种植业发展程度。
3.耕地复种指数:指一定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耕地的利用程度。
P56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 P68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②我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1)土地潜力区2)土地适宜类3)土地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5)土地资源单位2.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①两步法: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值与参评因子等级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得出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等级;第二步把各单项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成所评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性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
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⑤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⑥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⑦交通运输用地规划;⑧水利工程用地规划;⑨农业用地规划;⑩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2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7.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①明确任务;②组织班子;③收集资料;④明确问题;⑤总体构想;⑥系统分析;⑦系统综合;⑧系统优化;⑨系统评价;⑩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28.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综合效益原则;④逐级控制原则;⑤动态平衡原则。
2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的阶段:①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技术方案、收集资料)②方案编制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编制供选方案);③规划审批阶段(规划成果评审、规划的审批)。
3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①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②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③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31. 土地利用规划特点:①整体性;②长期性;③战略性;④控制性。
32.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
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33.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岀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34. 土地供给量预测方法:①定性预测;②定量预测;③综合预测。
35. 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①趋势预测法;②回归预测法。
36. 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①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②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③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④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⑤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37. 作物产量预测的方法:①年平均增长率法(计算);②趋势外推法;③回归预测法。
38.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的情况: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9.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①土地资源数量分析;②土地资源质量分析;③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④土地利用结构分析;⑤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评价系数的计算公式P68)。
40. 耕地需求量:(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P7341.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42. 土地利用结构编制依据:①政策法律依据;②计划规划依据;③土地供需依据。
43.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①土宜法;②综合法;③模型法。
44.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原则:①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②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③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④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5.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原则:①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②土地质量差异原则;③土地适宜利用原则;④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6. 常用的分区方法:①综合分析法;②主导因素法;③叠置法;④聚类法。
47. 公路选线的原则:①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②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③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④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大约7°),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 ;⑤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48. 公路的选线原则:①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因地制宜;③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连通性好,节约用地;④要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⑤要经济合理,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49. 选线方案择优评价指标:①道路的工程造价;②年度运输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50. 居民点体系分为城市一城镇一乡村三个层次。
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
51. 城镇化: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②城市数量增加;③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52. 城镇布局理论:①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②门槛理论;③带形城市理论。
53. 城镇体系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动态性。
54. 居民点规模:在一定区域内因居民点所处的外部条件的不同,会形成居民点间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居民点规模。
55.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①历史推断法;②规划指标法;③分区测算法;④模型预测法。
56. 居民点用地规模:①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③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
57. 居民点布局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58.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①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②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③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59. 交通运输的方式:①铁路运输;②水路运输;③公路运输;④航空运输;⑤管道运输。
60. 汽车专用公路等级:①高速公路;②一级公路;③二级公路。
61. 一般公路等级:①二级公路(80km/小时);②三级公路(60km/小时);③四级公路(40km/小时)。
62. 铁路等级:①I级铁路(年运输能力大于800万t,行车最高速度120km/小时);②H级铁路(运输能力大于或等于500万t,行车最高速度100km/小时);③皿级铁(运输能力小于500万t,行车最高速度80km/ 小时)。
63. 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①河川径流(无坝渠道方式、有坝渠道引水、机械提水);②当地地面径流。
64. 水库容的估算方法:①地形图法;②断面法;③系数法(公式)。
65. 水库来水量:计算题。
P18766. 需水量计算:计算题。
P18967. 抽水站和机井用地面积概算:每个抽水站用地面积一般为2000〜7000m2,机井用地面积包括井位占地和配电设备占地,每单井用地面积一般为130m2左右。
68. 灌排工程用地要求:①灌溉渠道应尽量布置在灌溉区的最高地带,排水渠道应尽可能选在较低位置;② 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③在地形上应使渠道纵坡比降适中,要不冲不淤;④渠道应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⑤渠道配置要满足经济成本和效益;⑥渠道布置要考虑各级渠道的衔接和协调。
69. 渠道节地经济断面用地面积估算:计算题。
P20570. 田间道路的种类:①拖拉机路;②主要田间路;③辅助田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