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

合集下载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是操作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开创者。

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最激进的一位,同时,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

他最有影响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在斯金纳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如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①又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②斯金纳指出,虽然,某些人类的行为正如之前的心理学家们说的那样,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但是,这些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时操作的。

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上,并由此提出了对教育实践起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经典实验——斯金纳箱(Skinner box):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

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动物(如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

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

通过更为复杂的设计,动物还可以学会分化行为,如当灯亮时按杠杆可以得到食物,而灯灭时按杠杆得不到食物,于是,动物学会了只在灯亮时按压杠杆。

(二)两种类型的学习:从对动物的研究中,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这部分内容推荐结合教心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来看(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仅仅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用客观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论证。

华生是名符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这种论断主要体现在:①否认遗传的作用a.行为发生遵守刺激—反应公式,从刺激可预测反应反之亦然。

行为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所以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b.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技能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环境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b.教育万能论,“给我十个正常婴儿,我能把它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人妻、蓝鲸、寺庙、化肥、奇点、童话、高压电、反物质”c.学习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能够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

关于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他提出过“育儿箱”、行为矫正以及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实用。

斯金纳区分了积极和消极两种强化,并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

他的强化控制原理具体表现为: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儿童偶然的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概率越大,以后就会形成这种行为习惯。

②行为不被强化就会消退。

在儿童严重,得到强化是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标准,联系的多少不会影响行为反应的速率,重要的是练习所提供的重复强化的机会。

③强化不即时是不利于行为发展的。

(3)班杜拉德发展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总体上缺少对认知因素的充分探讨。

①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实行学习观察学习的强化能够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②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硕士统一考试《心理学》真题答案—综合题

硕士统一考试《心理学》真题答案—综合题

硕士统一考试《心理学》真题答案—综合题四、综合题81.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发现,智商高的人在婚姻关系、子女养育、职场适应等方面并不一定成功。

请根据萨罗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观点加以分析与阐述。

答案要点:(1)萨罗维和梅耶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并产生情感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2)智商高的个体并不一定情商高。

智商往往强调能力的认知因素,体现的是个体在认知方面的成就。

而情绪智力强调的是能力的情绪因素。

(3)情商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情商在个人成就中的比例占80%,认知智力只占20%。

另外,情绪智力影响着个体的学习和工作;影响着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

如果一个智商很高的个体,但是不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且性情孤僻,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较好低调整心态,排解压力,他也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能在婚姻关系、子女养育、职场适应中取得成功。

82试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原理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答案要点:(1)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他认为强化作用是行为塑造的基础。

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另外,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强化,行为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并且强化一定要及时。

(2) 斯金纳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但他们的作用效果都是增进反应的概率。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增加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提倡以消退代替惩罚,强调强化的积极作用。

(3) 例如,通过逐步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消退则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比如小孩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也称之为强化理论,该理论包括强化、惩罚和消退。

我们首先来看强化,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给一个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如:妈妈对小明说如果这次考试考了第一名,就给你买玩具。

我们在分析时可以这样分析“玩具对小明来说是愉快刺激,给买玩具就是给了一个愉快的刺激,这样的目的是让小明继续考第一名,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而负强化是撤销一个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比如:妈妈又对小明说如果这次考试考了第一名,就不用刷碗了。

同样我们也是分两步去分析刺激:刷碗对小明来讲是不愉快的刺激,不用刷就是减少了一个刺激。

这样的目的是让小明继续考第一。

减少不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这就是负强化。

其次,我们来看惩罚。

惩罚是给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目的是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老师对小明讲如果上课再迟到,就请家长来学校。

“对小明来说让家长来学校是不愉快的刺激,老师请家长就是给予刺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少迟到的行为”。

其实负强化和惩罚使我们在做题过程中经常混淆,但是我们在分析刺激时按照我刚讲的分两步完成,就没有任何问题,是不会出错的。

最后,我们来看消退。

消退是很好判断的,就是不理睬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考试时看到“不理、不搭理等词时基本可以断定就是消退”。

这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斯金纳的强化和班杜拉的强化。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指通过给予相应刺激,来改变行为在以后发生的频率(增加或减少)。

而班杜拉的强化与观察学习的过程有关。

他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其中动机就是指强化。

因此班杜拉的强化其实是对强化物的分类。

具体来讲,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类: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关于班杜拉的强化的理解,我们下次分晓。

在这里大家需要清楚斯金纳和班杜拉的强化是有区别的。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惩罚(Punishment)指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训练程序。

斯金纳区分为两种:施加厌恶刺激;取消正强化物。

惩罚能够引起有机体生活或者行为反应的外部或者内部的影响或生理变化。

下面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斯金纳关于惩罚的观点。

重点在于其对惩罚观点的不足,因为斯金纳主要是研究强化而忽视惩罚。

1.值得学习的地方斯金纳提出惩罚概念,在不良行为产生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其行为发生概率减少。

概念从操作的层面进行定义,也清楚的揭示了惩罚的目的。

同时,对于减少不良行为,斯金纳也强调了消退,给个体较少的关注,其不良行为也能够自然消除,但是此过程较为漫长。

正确区别惩罚和负强化,同时也区别了惩罚I和惩罚II。

惩罚是呈现某种厌恶刺激或消除某种愉快刺激以减少某些行为的重复发生;而负强化是撤销某种厌恶刺激以增强某种行为发生的频数。

惩罚I是指呈现厌恶刺激,已达到行为的减弱,惩罚II是指消除愉快刺激,从而也能够达到行为减弱的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刺激物的不同。

为后来的究者和使用者都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

正确认识惩罚带来的弊端。

斯金纳认为惩罚在大数情况下是不好的,总的来说他坚决反对使用惩罚,他相信正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更有效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它觉得它的结果的预计性更强,而它引起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也要小。

他认为惩罚不是强化的反面,虽然它可能偶尔压抑住某种行为,但是并没有减弱反应的总的倾向。

他说“假如我可以为人类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找出惩罚的替代物”(Krasner 1989)。

但同时,他也承认惩罚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某些情景下也许惩罚会更好。

斯金纳发现了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方法来减弱不良行为如:我们可以改变那些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忽视那些不良行为,这样它们也许会自生自灭;我们可以培养与不良行为相反的理性行为,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在控制越轨行为不是只关注惩罚。

2惩罚观点的不足之处对惩罚的作用认识不够,过多的否定。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育学考研311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强化理论”是一个高频考点,本文将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进行详细解析。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1.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指的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考试成绩好父母就给予孩子奖励。

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如果考试成绩好,父母就免除孩子做家务。

正强化还和负强化的目的: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2.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该反应。

例如:一名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外面。

惩罚的目的: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3.消退消退指的是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例如,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妈妈要糖果而哭闹时,妈妈都拒绝买糖果,将来再到商店时孩子逐渐不再哭闹。

【历年真题】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B)(2007.全国)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解析:由“认真完成作业”可知,行为是增加了,属于强化,又因为“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是消除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B)(2009.全国)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塑造解析:由“越加越多的表现出类似行为”可知,学生的行为是增加了,应该属于强化,又因为“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是消除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如何区分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如何区分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如何区分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如何区分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如何区分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属于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在教招考试时着重考察对强化规律的区分,通常以单选、判断的方式出现。

婴幼儿引导师主观题

婴幼儿引导师主观题

婴幼儿引导师主观题教师资格证:快看!幼儿保教主观题来了~学前儿童的发展1.幼儿的心理特点(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①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破涕为笑”现象)②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小班幼儿的玩具种类不用准备太多,但同样的玩具要多准备几套。

教师应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

③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

(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①爱玩、会玩。

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②思维具体形象。

思维过程需要依靠事物的形象作支柱,幼儿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

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儿童的水平和经验,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尽量用形象的解释。

(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①好学、好问。

好学、好问,喜欢拆拆卸卸是求知欲的表现,大班幼儿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问题范围很广,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求知欲,正面引导。

②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教师可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③个性初具雏形。

2.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二)环境(三)教育(学校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分别为:婴儿期(0~2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老年期(50岁之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

4. 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格塞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5.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根据自己发明的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所做的经典实验提出强化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

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经典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经典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斯金纳行为消退案例

斯金纳行为消退案例

斯金纳行为消退案例
消退
消退指的是消除强化从而降低或消除了个体的某种行为反应。

例如:
1. 某同学课堂上调皮捣蛋,老师没有理会,慢慢的该同学不再课堂调皮了。

老师运用的是消退。

2. 班级有些同学很着急不举手就回答问题,老师并没有理会他们,反而点名举手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逐渐班上不举手就抢答的现象减少了。

老师运用的是消退。

以上两种情况,老师采用的都是消退。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称为消退。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简单来说,消退就是无强化。

我们常见生活中妈妈对任性哭闹的孩子不予理睬,没有强化,降低孩子哭闹的频率,就是消退。

消退有时需要配合着强化一起用,才会有好效果。

因为消退使用起来不太容易,即使学生的行为减弱了,但偶尔还会重新出现。

教育学生,可能既有强化,也有消退,实在不行,惩罚也得用上。

教育的过程,还是要注意,尽量采用强化和消退,少用或不用惩罚。

不可避免要用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适度合理采用。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
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谢佳洋应用心理学222007306022024斯金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也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美国《时代》杂志称斯金纳是“美国在世的心理学家中最有影响的、在人类行为科学中最引起争辩的人物”,他与华生一样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信条,即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比华生更坚定、更彻底。

他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一反深受传统人文影响的深层心理研究运动,抨击那些将内在精神世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观点,坚信人的行为源于外界,是环境中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注重对人的各种行为反应模式进行考察与研究。

斯金纳以巴浦洛夫、桑代克、华生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研究动物的行为,进而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的强化理论——行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

此外,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消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当然,消极强化并不等同于惩罚。

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则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美教四班斯金纳心理发展理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从而扩展了行为主义的解释性.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如果得到强化,则建立起了某种连结,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它动作.(一)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塑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及时强化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斯金纳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认识事物遵循从部分到整理的规律;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和重外部行为的模仿和研究。

强调塑造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加多,概率随之加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

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强化与消退依照斯金纳的看法,儿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

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如长时间的啼哭或发脾气等,可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理睬,排除对他的注意,结果孩子就会不哭不闹了。

在儿童的眼中,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的强化,是他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练习的多少本身不会影响到行为反应的速率。

练习在儿童行为形成中所以重要是因为提供了重复强化的机会。

只练习不强化不会巩固和发展起一种行为。

及时强化强化作用,依照斯金纳的观点,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和阴性强化作用)两类。

尽管分类不同,其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反应的概率。

所谓积极强化作用,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所谓消极强化作用,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惩罚(Punishment)指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训练程序。

斯金纳区分为两种:施加厌恶刺激;取消正强化物。

惩罚能够引起有机体生活或者行为反应的外部或者内部的影响或生理变化。

下面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斯金纳关于惩罚的观点。

重点在于其对惩罚观点的不足,因为斯金纳主要是研究强化而忽视惩罚。

1.值得学习的地方斯金纳提出惩罚概念,在不良行为产生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其行为发生概率减少。

概念从操作的层面进行定义,也清楚的揭示了惩罚的目的。

同时,对于减少不良行为,斯金纳也强调了消退,给个体较少的关注,其不良行为也能够自然消除,但是此过程较为漫长。

正确区别惩罚和负强化,同时也区别了惩罚I和惩罚II。

惩罚是呈现某种厌恶刺激或消除某种愉快刺激以减少某些行为的重复发生;而负强化是撤销某种厌恶刺激以增强某种行为发生的频数。

惩罚I是指呈现厌恶刺激,已达到行为的减弱,惩罚II是指消除愉快刺激,从而也能够达到行为减弱的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刺激物的不同。

为后来的究者和使用者都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

正确认识惩罚带来的弊端。

斯金纳认为惩罚在大数情况下是不好的,总的来说他坚决反对使用惩罚,他相信正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更有效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它觉得它的结果的预计性更强,而它引起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也要小。

他认为惩罚不是强化的反面,虽然它可能偶尔压抑住某种行为,但是并没有减弱反应的总的倾向。

他说“假如我可以为人类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找出惩罚的替代物”(Krasner 1989)。

但同时,他也承认惩罚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某些情景下也许惩罚会更好。

斯金纳发现了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方法来减弱不良行为如:我们可以改变那些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忽视那些不良行为,这样它们也许会自生自灭;我们可以培养与不良行为相反的理性行为,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在控制越轨行为不是只关注惩罚。

2惩罚观点的不足之处对惩罚的作用认识不够,过多的否定。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

华生的S—R心理学认为,发生反应而指不出其刺激时也假定有刺激物的存在,只要实验者想出办法就能找出这些刺激。

斯金纳把这种行为反应称作应答性行为。

而在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反应称作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加多,概率随之加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

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依照斯金纳的看法,儿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

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如长时间的啼哭或发脾气等,可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理睬,排除对他的注意,结果孩子就会不哭不闹了。

在儿童的眼中,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的强化,是他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练习的多少本身不会影响到行为反应的速率。

练习在儿童行为形成中所以重要是因为提供了重复强化的机会。

只练习不强化不会巩固和发展起一种行为。

再次,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强化作用,依照斯金纳的观点,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和阴性强化作用)两类。

尽管分类不同,其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反应的概率。

所谓积极强化作用,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所谓消极强化作用,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第七章《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练习题

第七章《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练习题

第七章《关于儿童心理开展的几种主要理论》练习题1.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开展过程。

空1答案:社会化2.格赛尔的开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养育儿童的新观念,,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要义。

空1答案:尊重儿童的天性3.格赛尔认为,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o在儿童的开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空1答案:成熟空2答案:成熟4.格赛尔为我们提示了开展的方向性。

具体地说就是,由到:由向,由动作向动作开展。

(提示:边缘,中心,粗大,精细,下,上)空1答案:上空2答案:下空3答案:中心空4答案:边缘空5答案:粗大空6答案:精细5.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空1答案:依恋6.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成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创立的标志。

D练习的分配(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捷方式。

从生理学的角度说,习惯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华生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一是年龄,二是练习的分配。

3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格赛尔B斯金纳(正确答案)C班杜拉(正确答案)D皮亚杰答案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空1答案:陈鹤琴7.我国的心理学家首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

空1答案:朱智贤8.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开展过程中()的作用。

A.遗传因素B.家庭教育C.文化环境D.生理成熟(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格赛尔强调成熟的重要性,认为,成熟是推进儿童开展的主要动力。

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开展。

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任意选择一个。

不管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儿童发展理论学习总结

儿童发展理论学习总结

儿童发展理论学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可界定为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

格塞尔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

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组织信息、指导研究5.发展理论的主题①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

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1.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①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格塞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分享]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

[分享]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

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惩罚(Punishment)指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训练程序。

斯金纳区分为两种:施加厌恶刺激;取消正强化物。

惩罚能够引起有机体生活或者行为反应的外部或者内部的影响或生理变化。

下面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斯金纳关于惩罚的观点。

重点在于其对惩罚观点的不足,因为斯金纳主要是研究强化而忽视惩罚。

1.值得学习的地方斯金纳提出惩罚概念,在不良行为产生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其行为发生概率减少。

概念从操作的层面进行定义,也清楚的揭示了惩罚的目的。

同时,对于减少不良行为,斯金纳也强调了消退,给个体较少的关注,其不良行为也能够自然消除,但是此过程较为漫长。

正确区别惩罚和负强化,同时也区别了惩罚I和惩罚II。

惩罚是呈现某种厌恶刺激或消除某种愉快刺激以减少某些行为的重复发生;而负强化是撤销某种厌恶刺激以增强某种行为发生的频数。

惩罚I是指呈现厌恶刺激,已达到行为的减弱,惩罚II是指消除愉快刺激,从而也能够达到行为减弱的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刺激物的不同。

为后来的究者和使用者都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

正确认识惩罚带来的弊端。

斯金纳认为惩罚在大数情况下是不好的,总的来说他坚决反对使用惩罚,他相信正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更有效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它觉得它的结果的预计性更强,而它引起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也要小。

他认为惩罚不是强化的反面,虽然它可能偶尔压抑住某种行为,但是并没有减弱反应的总的倾向。

他说“假如我可以为人类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找出惩罚的替代物”(Krasner 1989)。

但同时,他也承认惩罚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某些情景下也许惩罚会更好。

斯金纳发现了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方法来减弱不良行为如:我们可以改变那些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忽视那些不良行为,这样它们也许会自生自灭;我们可以培养与不良行为相反的理性行为,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在控制越轨行为不是只关注惩罚。

2惩罚观点的不足之处对惩罚的作用认识不够,过多的否定。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
理论是一组描述和解释观察现象的概念和命 题。
环境取向的发 展理论
生物取向的发 展理论
相互作用取向 的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 取向的发展
理论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 二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四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的思维
行为主义的习惯
行为主义的情绪
行为主义的人格
•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包 括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 动的结果。 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 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 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 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 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 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1、何时强化?
•连续强化: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仅对一部分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固定强化: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应时,主试按固定时距 予以强化。 •偶然强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结合是偶然形成的。一次 偶然的结合能增强反应的概率,几次偶然强化能产生反应 效率的积累。
8.延迟模式
观察榜样示范后得到的印象,经过一段时 间后,仍能再现示范行为的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
•婴儿生来是一个“白板”,由于学习才养成了行为习惯 •发展是连续的 •个体的发展方向取决于环境
操作性学习理论:
•发展反映了操作条件作用,儿童受伴随行为出现的强化物 和惩罚物的消极塑造。
社会认知理论:
• 儿童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2、怎样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作为强化物的刺激出现次数增加后,行为发 生的次数也相应增加。
•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 而增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是一组描述和解释观察现象的概念和命 题。
环境取向的发 展理论
生物取向的发 展理论
相互作用取向 的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 取向的发展
理论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 二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四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的思维
行为主义的习惯
行为主义的情绪
行为主义的人格
•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包 括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 动的结果。 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 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 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 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 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 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1、何时强化?
•连续强化: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仅对一部分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固定强化: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应时,主试按固定时距 予以强化。 •偶然强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结合是偶然形成的。一次 偶然的结合能增强反应的概率,几次偶然强化能产生反应 效率的积累。
8.延迟模式
观察榜样示范后得到的印象,经过一段时 间后,仍能再现示范行为的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
•婴儿生来是一个“白板”,由于学习才养成了行为习惯 •发展是连续的 •个体的发展方向取决于环境
操作性学习理论:
•发展反映了操作条件作用,儿童受伴随行为出现的强化物 和惩罚物的消极塑造。
社会认知理论:
• 儿童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 习惯的形成, 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 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
•年龄 从华生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年幼的老鼠比年长的 老鼠在学习走迷宫的实验中成绩更好些,即花在每次成功尝 试上的时间较短,最终准确完成整个实验所需的时间较短。 但年长的老鼠与年幼的老鼠都能学习。 •练习的分配 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 的效率越高,分散学习比集中突击训练效果要好。
❖ 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点一滴地逐渐习得, 斯金纳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
❖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 也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研究表明,这种矫正工作并不 太复杂。如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不加以强化,予以“忽视”, 便能逐渐消退不良行为。
• 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 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 习得新行为。
• 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来源 • 反对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 儿童有能力创造影响他们的环境
极大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学习和教养,提 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原则 和方法。
过于强调环境和教育的 决定性作用,并不符合 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整个 心理科学的事实。
2、怎样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作为强化物的刺激出现次数增加后,行为发 生的次数也相应增加。
•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 而增加。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 率。
3、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消极强化: 增强行为 激励行为
惩罚: 消除行为
•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提倡发挥强化的积 极作用。
通过榜样的多种行为,让学习者从中接受 指导这些行为的原理和规则的模式。
5.参照模式
在传递抽象概念和困难操作的内容时,附 加呈现一些具体的参考事物活动有助于学 习者模仿
6.参与性模式 通过观察示范和仿照参与活动以加快榜样 行为的传递速度和提高模仿水平的模式
7.创造模式
观察者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各种榜样行为加 以组合,形成新的行为
• 包括: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1.行为模式 2.言语模式 3.象征模式 4.抽象模式
通过范型的操作而形成有系统的活动,以 此向学习者传递动作的模式。
通过言语指导或指示来传达榜样行为的模 式,言语模式对学习语言尤有重要。
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电影、小 说等,象征性地传递榜样行为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