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复习
高考生物复习易错点知识专题讲解与训练11---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解析版)
高考生物复习易错点知识专题讲解与训练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必将增加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 D【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错误,D正确;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因气候食物等因素影响而不增加,C错误。
2.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该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0~2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6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C.第4年和第8年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D.第8~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D【解析】 0~2年,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4~8年,λ<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第8年时达到最小值,B、C错误;第8~10年内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3.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的种群增长率为0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D点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不可能超过K值【答案】 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率为0,A正确;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处,即C点,B错误;防治虫害应在蝗虫数量没有迅速增加之前,即C点之前,C错误;环境容纳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条件改变或内部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越K值,D错误。
中考生物复习: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考点二 群 落
4.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植物起 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 需要而定。
14.(8 分)(2010·台州)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逐渐减少, 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 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鱼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________%最合 适。
11.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 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 点 六 人类与生态环境
12.人口问题: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后果。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鸟类的主要飞行器官是__________,所以其上的羽毛被油污覆盖后,就无法飞行。 (5)墨西哥湾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危及数百个物种的生存。由此可见,保护________ 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6)如果没有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污染物,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 重破坏,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物生态系统复习题集及答案
生物生态系统复习题集及答案1. 题目:什么是生态系统?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功能单位。
它包括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以及无机、有机物等。
2. 题目:列举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
答案: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等。
3. 题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是怎样的?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起源,光能被光合有机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最终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4. 题目:什么是食物链?答案: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通常由一个有机体吃另一个有机体的过程组成。
食物链包括先后相连的营养级,按照食物传递的方向可分为顺位食物链和倒位食物链。
5. 题目:什么是食物网?答案: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通过食物网,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灵活地流动,增加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稳定性。
6. 题目:什么是种群密度和种群分布?答案: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可以是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
7. 题目: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它包括了一个物种所占据的地理和生态空间、物种的自然生活史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8. 题目:什么是生态变化?答案:生态变化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发生的可测量和持续的变化,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
9. 题目:什么是生态足迹?答案:生态足迹是反映个体、社会或国家所消耗和占用生态资源的测量指标。
它通过计算所需的生态资源量和可持续提供这些资源的生态系统的面积来评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10. 题目:什么是生态位模型?答案:生态位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物种在共存环境中的资源利用策略的模型。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全能讲练 专题23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答案)
专题23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考情分析随着疫情的全球性爆发的趋势,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那么对于生态系统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也是高考热点考查项目之一,该章节会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功能,把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也可能会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当然图形结合肯定是一个难点,会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生物种类;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必备知识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解及其分析: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
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Nt-1)/Nt-1](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值,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②捕食③寄生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复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种群及其数量变动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这里主要介绍一点有关种群的增长方面的知识。
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指数式增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 O,年增长率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t图10-1如用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成“J”形曲线。
如图10-1所示。
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不可能是无限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做到。
逻辑斯谛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指数式增长模式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典型的巢寄生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由小到大,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种: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原地观测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生态学的发展态势:由野外转向室内,从定性到定量有机体与环境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是由生殖、遗传、行为和生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成,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份,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所需要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是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在一定情况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而获得相应的生态效应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数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2、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3、群落:是栖息在一定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结构。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7、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风力等等。
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某个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 form)。
10、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即生态型(ecotype)11、生活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 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称栖息地。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4、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种群和群落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入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9.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2课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下列有关松花江
的描述,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松花江
B.松花江里所有的鱼
C.松花江里所有的生物 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
【答案】 A
5.(2019·广东)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
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
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
物种,如图 2-1 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
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答案】 C
C.温度
D.空气
3.(2018·湖州)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
减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
一个“ 级” 的是
()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答案】 D
4.(2019·黑龙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
【变式 1】(2019·绍兴)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图 27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
的主要区别是
。
(2)如图 2-7 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
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
拟的生态系统),要想使它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
分是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图 23 【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
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少了生产者。 【答案】C
【类题演练 2】 (2019·连云港)如图 2-4 表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一、生物的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反之就越少。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的结构层次: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的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如:草→鼠→蛇→鹰。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生物)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2021届九年级中考科学(华东师大版)复习习题训练
第11讲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所有大熊猫共同组成了一个(B)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2020,开封)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D)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C.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小草及空气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3.(2019,天水)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
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D)A.大树底下好乘凉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C.森林可保持水土D.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4.(2020,开封)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B)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第4题图第5题图5.对如图食物网的分析,错误的是(B)A.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需加入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C.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6.(2020,长沙)《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对世界农业科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对菜地的管理有“有草锄之”的论述。
种菜要锄草,因为杂草与蔬菜之间的关系是(A) A.竞争B.合作C.寄生D.共生7.(2019,咸阳)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B.②→③→④构成一条食物链C.③、④是消费者,④体内毒素富集最多D.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8.(2020,郴州)在一生态系统中,能构成食物链的4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大致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该食物链能量的最终来源是②B.“②→①→④→③”可以表示一条食物链C.当①的数量大量减少时,短期内对④没有直接影响D.如果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那么③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问题B.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可以修复的C.生物圈中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为了人类和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10.(2020,荆门)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
中考生物复习第三课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全效学习 中考学练测
夯实基础 考点解读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实验探究 素养提升
3.生态系统的类型 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水量,决定了该地区生态 系统的类型。总体上生态系统可以分为_陆__地__生态系统和_水__域__生态系统两大类。 (1)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 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2)水域生态系统:__海__洋___生态系统、__淡__水___生态系统等。 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 食 物 链 书 写 的 注 意 事 项 : 食 物 链 的 起 点 是 _绿__色__植__物__ ; 书 写 时 箭 头 指 向 __捕__食__者___;__分__解__者___与__非__生__物__的__物__质__和__能__量___不进入食物链的环节。 (3)食物网:__食__物__链___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
(1) 该 模 型 中 “ 微 藻 → 虾 幼 体 → 虾 → 人 ” 不 能 算 作 一 条 食 物 链 , 理 由 是 _虾__幼__体__与__虾__之__间__没__有__食__物__关__系__。 (2)该模型中共有_____6____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___增__加____。 (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_分__解__者___。
三、生态系统
考点 1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b)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答案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练习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均为单选)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3.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A.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B.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D.我国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 值不影响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只能在自然情况下,随机发生C.人工制作的封闭生态瓶中不能发生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6.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
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
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氧气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 2·a ),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输入甲的能量数值是1250 J/cm 2·a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8.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 考点1 种群和群落-讲义(通用版)
考情解读考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
4.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的结构。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9.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2.生态工程。
考情1.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呈现。
2.命题趋势:种群和群落常以数学模型、实例、表格信息等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常结合具体案例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和计算、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1.(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
因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3.(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选择性必修2 P10思考·讨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5.(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因此无须设置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6.(选择性必修2 P12拓展应用1)“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专题复习题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专题复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4.下列关于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5.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
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K值是固定的6.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比较曲线b与曲线a,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7. 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点 取 样 法
M(标记个体数) N(种群个体总数)
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n (重捕个体总数)
N(种群个体总数)
n (重捕个体总数)
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 M(标记个体数)
• 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标记个体和未标记 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 ”型曲线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 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 判断种群的三要素:
1、同一地点: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不存在地理隔离 2、同种生物: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不存在生殖隔离
3、全部个体。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种群是生物生殖的基本单位。 •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各种生物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 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 种生物的总和。 • 食物链有五个环节——五个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理想条件:食物(养料) 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无天敌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 型增长。
环境条件有限,种内个体间 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 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 再增加。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 (2)、害虫的防治—蝗虫的防治
标记重捕法
•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 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 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 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 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 捕。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记比例与 样地总数的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 来估算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 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 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种群数量的 估计。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 可分的统一整体。 能量流动
形式
特点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 具全球生物圈
误的是(
A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 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
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2
3
A、B、C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光合 A 生产者 有机物
25a
被生产者自己呼吸作用消耗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 概念: 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生物体的C、H、O、N、P、 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特点:具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4、生态系统中的C循环(C)
温 室 效 应
碳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碳循环的形式: CO2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
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
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 )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B )
意义
遗传多样性——各种生物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遗传信息。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它涉及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 物的生活环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
废弃农田上的演替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原生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
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 方向进行。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B)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 会破坏,还能促进森林的更新。 科学合理的载畜量,不会破坏草原,又可以 获得稳定的畜牧产品。 适度捕捞海洋系统中成鱼,不仅可以促进海 洋鱼类资源的更新,还能不断获得各类产品。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 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 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
• • • •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直接 预测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一种 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 数。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a、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
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动物)
样方法
•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 种生物的全部个数,然后以 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 平均密度的方法。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
•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利用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
利用温度和湿度延长蔬菜的种植期
•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 组成的。
2、特征: 物种丰富度
结构特征: 垂直结构:群落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
状态下的格局或片层分布。 主要特征:镶嵌性 原因:光照、地形、土壤
四、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 次生演替
飞机场附近用噪音来驱赶鸟类
昆虫性信息素防治病虫害
四、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 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范围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性质 来源 物理信息 光、声、温度、湿度、 无机环境或生物体 磁力等 植物:有机酸,生物碱 化学信息 动物:性外激素等信息素 行为信息 生物体的行为特征 生物体的产物或分 泌物 生物体的动作行为
一型
生态系统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 态学功能单位。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B)
起
点: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渠 途 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径:太阳能 → 第一营养级 → 第二营养级 → ‥‥‥第五营养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 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林德蔓10%定律): 传递率为10%~20%
能量金字塔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B)
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 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 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 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 品。
3、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B)
水 域 海洋生态系统 生 态 淡水生态系统 系 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 空气、水等 阳光等 • 生产者:生态系统中最基本、 最关键成分。(自养生物:主要 为绿色植物) 植物 • 消费者:动物(植食性、肉食 鱼(动物)性、杂食性、寄生动物) •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细菌等 三级消费者…… • 分解者:细菌、真菌
在渔业生产上,人们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不捕捞或捕 捞很少,鱼类资源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捕捞过多,又会导 致鱼类资源枯竭。那么,对于某个水体中的某种鱼来说,每 年应当捕捞多少才合适呢?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
生态学上把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1、定义: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 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
措施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迁地保护:迁入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等。
1.(2009·广东文基,73)下图表示某生态 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