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海相1碎屑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和海山相间的海底地貌特征。 该带沉积物较细,发育浊流和滑塌堆积时可形成粗粒沉积物。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4.深海带 深海带海水ຫໍສະໝຸດ Baidu度大于2000m。海底地势一般比较平坦,属大洋盆
地。 沉积物多为粘土或深海软泥。在大陆斜坡的坡角附近,常有海底
海洋因风的吹程大,故其波浪的波长较大,一般为40~80m左右。 波浪作用随水深而急剧减小,大致在1/2波长的深度波浪作用已接 近于零,因此海洋浪基面大致在20~40m左右。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在水深<1/2波长的浅水区,深水波变为浅水波,波浪触及海底, 水体质点运动的圆形轨迹变为椭圆形,向下越接近海底,椭圆半径 越小,而且椭圆的垂直半径越小于水平半径,直至海底垂直半径趋 近于零,水体质点只发生往复运动。
滨岸 环境
无障壁海岸 有障壁海岸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无障壁滨岸: 通常发育在面向开阔大洋的滨海带,海岸线较平直,向广海没有
障壁,坡度较大,大洋波浪可直接到达滨海区。 波浪是这类海岸带的主要水动力条件,水动力条件很强的海岸也
应用沉积学
主讲:杜振川
研究生课程
应用沉积学—下篇 沉积各论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洋所占地 表面积的比例更大。
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规模较大, 分布稳定。许多重要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都产于海相地层 中。
海洋的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运动;潮汐主要在沿 岸区,波浪可以影响到浅海区。
1.滨岸带(滨海带) 位于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20m以内,是海陆
交互作用的地带;水动力条件、水化学状况以及海底地形地貌都 十分复杂。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段形成三角洲,以潮汐和波浪作 用为主的地段,则形成海滩、砂坝及障壁砂坝。
滨岸带是分隔大陆与开阔海的过渡地貌单元。是专指除了三角 洲之外的海滨带,也可以把它称为滨海,实际上也是一种过渡相。
在向岸方向,越近岸边,水体越浅,水体质点运动的轨迹变为不 对称的椭圆,并在同一波浪周期中,水体质点向岸运动的速度大于 向海运动的速度,而且越向海岸,这种速度的不对称性愈加明显, 波浪变形也就越加强烈。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海岸带波浪底部水体运动及沉积物移动状况
小,主要为粉砂和粘土质沉积。在有河流、潮流、风暴流和浊流等 活动的地区,可形成砂质沉积。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3.半深海带 水深200—2000m的区域,处于大陆斜坡区。 海底地形坡度较陡(40~70),起伏较大,常被峡谷所切割,形成峡
扇或者海沟的粗碎屑沉积发育。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海岸环境指最高涨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宽度不等,从几
米到十多公里。其特点是海水反复进退,光照充足,生物繁盛,海水 的物理化学特征复杂多变。因此,沉积物类型丰富多彩。
依据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弱以及岸线的发育情况,海 岸带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2.浅海带 正常浪基面到水深200m的区域。 浅海带的海底为陆棚区或大陆架。浅海带底部地形平坦,坡度一
般不超过40,缓慢向海方倾斜直至转折处。 浅海带位于浪基面之下,通常波浪和海流作用不强,沉积颗粒细
应用沉积学—下篇 沉积各论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含盐是海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 海水的含盐度不仅对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沉积物的 性质也有很大影响。
海水的pH值一般介于7.2—8.4之间,呈弱碱性,而大陆 湖盆的水体一般呈弱酸性。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海岸带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深度,波浪的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搬运、 沉积作用的影响亦不相同。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 —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洋环境分带示意图 (据P.H.Heckel,1972)
大陆基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称为无障壁滨岸带。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1)沉积环境的划分
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一般以发育海滩为特征。 根据海岸地貌、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陆 源碎屑无障壁海岸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带、前滨带和 临滨带 。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可形成生物礁。依据生活方 式可把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类。
海相沉积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粘土岩三大类。 其中碳酸盐岩的分布最为广泛; 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陆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单纯,多为单 成分砾岩和石英砂岩类; 粘土岩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水云母。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1)沉积环境的划分
无障壁砂质海岸的地貌单元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滨岸环境是水动力作用强烈而复杂的地区。波浪、潮汐及其所派 生的沿岸流强烈地冲刷、改造着海岸和沉积物,而波浪则是控制海 岸水动力学特征和海岸发育状况的主导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4.深海带 深海带海水ຫໍສະໝຸດ Baidu度大于2000m。海底地势一般比较平坦,属大洋盆
地。 沉积物多为粘土或深海软泥。在大陆斜坡的坡角附近,常有海底
海洋因风的吹程大,故其波浪的波长较大,一般为40~80m左右。 波浪作用随水深而急剧减小,大致在1/2波长的深度波浪作用已接 近于零,因此海洋浪基面大致在20~40m左右。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在水深<1/2波长的浅水区,深水波变为浅水波,波浪触及海底, 水体质点运动的圆形轨迹变为椭圆形,向下越接近海底,椭圆半径 越小,而且椭圆的垂直半径越小于水平半径,直至海底垂直半径趋 近于零,水体质点只发生往复运动。
滨岸 环境
无障壁海岸 有障壁海岸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无障壁滨岸: 通常发育在面向开阔大洋的滨海带,海岸线较平直,向广海没有
障壁,坡度较大,大洋波浪可直接到达滨海区。 波浪是这类海岸带的主要水动力条件,水动力条件很强的海岸也
应用沉积学
主讲:杜振川
研究生课程
应用沉积学—下篇 沉积各论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洋所占地 表面积的比例更大。
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规模较大, 分布稳定。许多重要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都产于海相地层 中。
海洋的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运动;潮汐主要在沿 岸区,波浪可以影响到浅海区。
1.滨岸带(滨海带) 位于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20m以内,是海陆
交互作用的地带;水动力条件、水化学状况以及海底地形地貌都 十分复杂。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段形成三角洲,以潮汐和波浪作 用为主的地段,则形成海滩、砂坝及障壁砂坝。
滨岸带是分隔大陆与开阔海的过渡地貌单元。是专指除了三角 洲之外的海滨带,也可以把它称为滨海,实际上也是一种过渡相。
在向岸方向,越近岸边,水体越浅,水体质点运动的轨迹变为不 对称的椭圆,并在同一波浪周期中,水体质点向岸运动的速度大于 向海运动的速度,而且越向海岸,这种速度的不对称性愈加明显, 波浪变形也就越加强烈。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海岸带波浪底部水体运动及沉积物移动状况
小,主要为粉砂和粘土质沉积。在有河流、潮流、风暴流和浊流等 活动的地区,可形成砂质沉积。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3.半深海带 水深200—2000m的区域,处于大陆斜坡区。 海底地形坡度较陡(40~70),起伏较大,常被峡谷所切割,形成峡
扇或者海沟的粗碎屑沉积发育。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海岸环境指最高涨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宽度不等,从几
米到十多公里。其特点是海水反复进退,光照充足,生物繁盛,海水 的物理化学特征复杂多变。因此,沉积物类型丰富多彩。
依据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弱以及岸线的发育情况,海 岸带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2.浅海带 正常浪基面到水深200m的区域。 浅海带的海底为陆棚区或大陆架。浅海带底部地形平坦,坡度一
般不超过40,缓慢向海方倾斜直至转折处。 浅海带位于浪基面之下,通常波浪和海流作用不强,沉积颗粒细
应用沉积学—下篇 沉积各论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含盐是海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 海水的含盐度不仅对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沉积物的 性质也有很大影响。
海水的pH值一般介于7.2—8.4之间,呈弱碱性,而大陆 湖盆的水体一般呈弱酸性。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海岸带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深度,波浪的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搬运、 沉积作用的影响亦不相同。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 —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洋环境分带示意图 (据P.H.Heckel,1972)
大陆基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称为无障壁滨岸带。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1)沉积环境的划分
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一般以发育海滩为特征。 根据海岸地貌、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陆 源碎屑无障壁海岸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带、前滨带和 临滨带 。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可形成生物礁。依据生活方 式可把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类。
海相沉积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粘土岩三大类。 其中碳酸盐岩的分布最为广泛; 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陆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单纯,多为单 成分砾岩和石英砂岩类; 粘土岩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水云母。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1)沉积环境的划分
无障壁砂质海岸的地貌单元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滨岸环境是水动力作用强烈而复杂的地区。波浪、潮汐及其所派 生的沿岸流强烈地冲刷、改造着海岸和沉积物,而波浪则是控制海 岸水动力学特征和海岸发育状况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