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_05组织社会化与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
1、组织行为;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里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自愿做出的行为,这些行为没有得到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而明确的认可,但从整体上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3、组织承诺;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它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约”。
在组织承诺里,个体确定了与组织连接的角度和程度,特别是规定了那些正式合同无法规定的职业角色外的行为。
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无边界组织;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
在今天的环境中要最有效地运营,就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
无边界组织力图取缔指挥链,保持合适的管理跨度,以授权的团队取代部门。
5、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作用。
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6、社会知觉;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7、心理契约;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8、组织社会化;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9、大五”人格;是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的最高级组织层次的五个人格特质。
组织行为学考试(习题卷4)
组织行为学考试(习题卷4)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51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且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A)复杂的B)网络的C)有机的D)合作的答案:C解析:无。
2.[单选题]一般的组织不宜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直线制B)职能制C)事业部制D)矩阵制答案:B解析:3.[单选题]东方常见的组织文化测量维度不包括哪种特质( )。
A)具有团队协作的倾向B)个人独立C)阶层意识,认为等级的存在理所当然D)人际关系具有互补性答案:B解析:4.[单选题]( )问题是个体与组织交互作用的典型问题。
A)组织社会化B)组织承诺C)组织认同D)组织公民行为答案:A解析:5.[单选题]社会化过程不包括A)原有状态阶段B)调整阶段C)碰撞阶段D)适应阶段答案:D解析:C)自主型D)自我型答案:A解析:7.[单选题]下列组织类型中,不属于按照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进行分类的是()A)功利性组织B)规范性组织C)强制性组织D)政治性组织答案:D解析:略8.[单选题]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A)马克斯.韦伯B)泰勒C)法约尔D)斯托克答案:A解析:9.[单选题]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A)对发展的需要B)对享受的需要C)对精神的需要D)对权力的需要答案:D解析:10.[单选题]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波特B)劳勒C)斯金纳D)洛克答案:C解析:11.[单选题]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 )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A)了解B)推断C)总结D)观察答案:B解析:12.[单选题]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A)海德B)麦格雷戈解析:13.[单选题]学习型组织的边界建立在___关系的基础之上。
组织社会化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投 稿邮 箱: w t o s d j m @ 1 6 3 . c o m
组 织 社 会 化 与 组 织 公 民 行 为 关 系研 究
胡立春
( 江 南大 学 商学 院 ,江 苏
【 摘Βιβλιοθήκη 无锡2 1 4 1 2 2 )
创 造 性 地 引入 到 组 织 行 为 学 领 域 并 提 出组 织 社 会 化 这 一概 念 , 并认为组纵禾 1 : 会 化 是 企 业 新 进 员 工 学 习 一 些 诀 窍 的过 程 。C h a o ( 1 9 9 4) 从 组 织 和 员 自 身 两 个 角 度 对 组 织 社 会 化 涵 义 进 行 1 r 解 释 , 他 认为 组 织 社 会 化 足组 织 通 过 各种 同 的正 式 培 训 米促 进 新 进 员 工 的社 会 化 程 度 , 同时 员 : 【 : 个 体通 过 学 习相 关 信 息 矢 u 识和 技 能 米 积 极 主 动 融 入 新 组 织 的 过 秸 。 后来 ,这 一 概 念 受 到 豳 内研 宄 者 的 关注 和 再 视 ,对 其 “ 本 士 化 ”的涵 义展 开 了研 究 。 围 内学 者 凌 文辁 ( 2 0 0 6 ) 等 认 为 组 织 社 会 化 实 质 上 是 一 个 学 习 过 程 , 它 是 员 工 个体 为 适 府 其 所 在组 织 的价 值 体 系 和规 章 制 度 及 行 为规 范而 逐 渐 调 整 自身 1: 作态度和: 亡作 行 为 方 式 的 学 习 过 程 。 以 往 关 十 组 织 社 会 化涵 义的 解 释 都 强 渊l 其是 一个 学 习 和 调 试 的 过 程 , 住 这 一 过 中 员 r 与 组 织 发 生 丰 H互 作 用 , 从 而 使 得 个 体 价 值 观 干 ¨ 个人 曰 标 、矢 I ] l : } = ! 以及 工作 技能 等 与组 织相 适应 融 合 。 1 . 2 组织 社会 化 结构 维度 S C h 0i n 提 f { {“ = 组 织 社 会 化 ”一 词 后 ,他 同时 对 其 内容 结 构 进行 J 探 讨 ,s c i n( 1 9 6 8) 指 出 , 很 多 研 究 者 常 把 “组 织 ” 和 “角 色 ” 方 内容 作 为 组 织 社 会 化 的 两 个 维 度 。 后 来 , F e 1 d m a n 拒1 9 7 6 年指 l q 5 f = } I 织 社 会化 内容廊 该主 要 包 含 四个 方面 :组 织一 个人 匹 配 悭 、 们 色 性 、 工 作 投 入 、 融 入 工 作 群 体 , 后 来 又 在 此 基 础 : 加入 』 组 纵发 展 目标和 工作 角 色 行 为 两 方而 的 内容 ,他着 重强 调 j 组 织社 会化 过 程 中 的 工作 群 体 和 工 作任 务 的重 要 性 。 后 来各 种 关 于组 织 社 会化 结 构 维 度划 分 的观 点 都 … 定程 度 上 受 到 这 两位 学 哲研 究 成果 的影 响 ,如 表 卜1 所示: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大纲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一、组织承诺1.组织承诺的内涵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组织承诺的三因素(1)感情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人。
(2)持续承诺即员工会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意离职的态度和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过高或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3)规范承诺它是员工因为长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
3.建立组织承诺研究发现,组织承诺能够预测离职现象,甚至能够预测离职意向。
管理者对一个人工作绩效和晋升机会的评价与他自身的感情承诺水平呈正相关,然而持续的承诺却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
(1)建立高情感承诺培养员工更高的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会带来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及更高的绩效。
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组织还应该通过财务类的持续承诺进一步把员工和组织联系起来,并通过赢得员工的信任来实现感情承诺,最终形成三因素的良性循环。
二、组织公民行为1.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及特点(1)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等。
(2)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第一,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组织的规定事项以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
第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
第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
第四,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
2.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第一,它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第二,它能使得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第三,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组织行为学(上)课件 第五章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
引例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3 页
困 惑
请您思考
小王说的有道理吗?在公司里,我们究竟要做一个踏踏实 实的好战士,还是要做一个演技高超的好演员呢?真正的提高 自己和引起别人足够的重视与尊重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4 页
感情承诺
员工对组织的感 情依赖、认同和 投入。
全面的人事关系 主观的内隐的条件约定
四、违背及管理策略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12 页
1 心理契约违背
心理契约违背是一个主观的经历,指一方认识到另一 方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不管心理契约违背是否真的发生, 只要感知到心理契约违背,对行为的负面影响就会产生。
敬业是遵守心 理契约的表现
四、违背及管理策略
组织的 影响因素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组织因素
政策公平感 组织文化 可依赖性 组织气氛 支持性
个体因素
年龄 资历 教育程度 性别 种族
第5 页
三、组织承诺的作用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6 页
1 组织承诺对个人的作用
项目
组
低
织
承
诺
中
水
平
高
对个人的影响
正面作用
负面作用
增强个人创造力、创新及创作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 13 页
2 心理契约违背的管理策略
1 组织文化
2 防范机制
3 违背补救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
加强此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对于学生毕业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将分成四大单元、共十一章进行讲授。
具体章节详见下表“课程内容”部分。
三、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组织行为能力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对于组织行为方面的基本技能有所掌握,理解并能运用基本的组织行为技能。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个性差异、管理压力、防御挫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具体培养目标为:1、使学生强化对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2、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使学生建立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或深入研究组织行为理论打下基础;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勤劳务实与细致耐心等职业精神。
七、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分四个模块依次进行教学:第一,组织行为学概述模块:采用课堂授课形式,着重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总体理论框架及其要点,掌握组织行为学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地位和作用,此教学模块重在引导学生培养其对组织行为学的认知能力。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括了对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控制点:用来表决个人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
马基雅维利主义:又称作权术主义、源自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和政治家科罗.马基雅维利的作品表达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会主义、权力操纵行为。
自控:反映了个人能够按照外部环境因素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般性认识。
冒险性:是指个体趋近或者回避风险的强项性。
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知觉。
自利性偏差:在被告知成功是会欣然接受,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然而他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给予或者人物本身的“不可能性”所造成的外部环境因素。
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
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和任何他人情绪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是一根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小崽子- 1 -信心和期望,而并非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自我评定。
胜任力:是指能够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他可以是冬季、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一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算的并且能显著区分有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以及参与程度。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人的行为是自主的并直接的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所引发,包括无私的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要求的任务等。
心理契约:广义的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实在组织中个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期望。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1 区别性2一贯性3 一致性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1内外2稳定性3控制点印象管理1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2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人格人格也叫做个性,来源于希腊语中的Persona,它的本意是面具,后来转义成人格。
人格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区分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由先后天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大五人格模型外向型-内向型责任心随和些情绪稳定性对经验的开放性自我效能感影响两个人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人格因素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班拉图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
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通俗的讲,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职业人格理论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格特点与职业匹配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六种人格类型与职业关系的理论。
R-现实型I 研究型A艺术型S社会型E企业型C常规型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1顺从阶段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价值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事物的价值的看法,它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价值的总的评价的看法。
价值观的形成第一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一些被证明合理或有用的信念。
第二、来自于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经验。
个体的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是在早期的社会经验中习得的。
个体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所谓行为,就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个体的所作所为。
个体的行为有一下几个基本特征个体行为具有目的性个体行为受到意识的调节不同个体的行为具有差异性个体行为具有可塑性,可以学习和改变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班拉图等人提出并发展的。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库+答案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领导权威有两个特点,一是持久性,二是()。
A、短期性B、外在性C、系统性D、内在性正确答案:D2、当人们发现所说的话不够明确,或者说写出的句子难以理解时•,自己对其做出调整,这种反馈称为()。
A、自我反馈B、模糊反馈C、正反馈D、外来反馈正确答案:A3、沟通是一个()、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A、双向的B、传递的C、单向的D、语言的正确答案:A4、团队设计因素是指可以实行()的团队特征。
A、管理控制B、组织情景设计C、监控培训D、团队效能正确答案:A5、中国台湾学者()等人在家长式领导理论建构与传播上影响甚大。
A、张世尧B、王宗明C、李萍D、郑伯勋正确答案:D6、()是指组织内的各成员通过学习组织的新知识和新概念,将其转换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并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A、内在化B、外在化C、社会化D、合并正确答案:A7、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且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A、合作的B、有机的C、复杂的D、网络的正确答案:B8、为测试不同领导风格,费德勒专门设计了1PC问卷,该1PC问卷由多少组对照形容词构成。
()A、17B、16C、14D、18正确答案:B9、下列描述不属于人格具有的特征的是()。
A、稳定性B、独特性C、统合性D、变化性正确答案:D10、双因素理论值得我们借鉴,但必须结合中国特殊的()。
A^国情B、社会C、实际正确答案:AIK莉莲•吉尔布莱斯的《管理心理学》中强调工人的()与需求是运用科学管理的前提。
A、共性B、积极性C、个性D、欲望正确答案:C12、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发送者(信息源)、接收者(听众)、编码和解码、目标(目的)等()大要素。
A、六B、七C、十D、九正确答案:D13、()是指员工对工作有兴趣和好感,才会付出更多努力,产生组织公民行为,如果工作过于常规化,缺乏吸引力,会降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必须要有建筑和设备才能被称为一个组织。
A:错 B:对答案:A2.所有组织都需要有一个目标,无论是生产钢铁或运营电商。
A:错 B:对答案:B3.社会群体只有在他们的成员对期望达成的目标具有一直认同时,才被称为组织。
A:对 B:错答案:B4.大多数组织的活动可能会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人、群体和组织。
A:错 B:对答案:B5.生产率是指效果。
A:对 B:错答案:B6.组织公民行为是指:A:组织对社会的义务 B:员工投票选举公司总裁的权力 C:员工超出正常工作职责的行为 D:组织是属于特定国家的,而不是一个全球性实体答案:C7.超出正常工作职责的员工行为:A:B.通常是自觉性不够的员工做出的 B:D.在小公司中常见,但在大公司中不存在 C:E.被称为组织公民行为 D:C.是外向性格员工最重要的特点 E:A.应被组织领导劝阻答案:C第二章测试1.负强化发生在对结果的引进提高或维持一个行为的频率或未来的可能性的时候。
A:错 B:对答案:A2.惩罚减少了未来行为的频率,而消极强化增加或维持了未来行为的频率。
A:对 B:错答案:A3.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区别之一是二者都使得期望的行为增加。
A:对 B:错答案:B4.负强化与惩罚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对行为对象施加了厌恶刺激。
A:对 B:错答案:B5.消退减少了未来的行为频率。
A:对 B:错答案:A6.成功完成一个重要项目后收到奖金是?A:正强化 B:负强化 C:工作满意度 D:惩罚 E:消退答案:A7.以下哪一项是惩罚的例子?A:你的上司在你取得当月最高销量后没有说什么 B:公司在与一个重要客户签订合约后宣布对你工作的赞赏 C:组织从你的薪水中拿走一部分填补因你粗心弄坏的机器的费用 D:你的上司在你连续几周早到后停止抱怨你迟到答案:C8.以下哪一项通过在一项期望的行为发生后移除消极刺激而增加这项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A:惩罚 B:消退 C:正强化 D:负强化答案:D9.当引进后果会增加或维持一项期望的行为的发生频率时,以下哪一项会发生?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工作满意度 E:消退答案:A10.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用以下哪一条减少期望行为?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答案:A第三章测试1.态度包括以下三个要素:情绪、信念和行为。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 2 月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一、教学目的没有离开组织的个人,也没有离开个人的组织,个人与组织交互影响,形影相伴。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从个人-组织契合度、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等五个方面,理解个人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3 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概念、内容、测量和作用。
2.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内容和策略,以及个体社会化策略。
3.组织认同的概念、前因与后果。
4.组织承诺的内涵与作用,以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
5.心理契约的概念、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了解中国职场中的心理契约。
6.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了解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概念、内容、测量和作用。
个人-组织契合度是一种基于个体和组织结合面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两者的拟合程度,揭示决定契合程度高低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个人- 组织契合度可分为补足式的契合度和补充式的契合度,个人与组织的价值观形成一致后,对于个人与组织会产生一些有利影响。
第二节介绍了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内容、策略以及个体社会化策略。
个体进入组织后,由局外人变成组织成员的过程,就是组织社会化过程。
组织社会化可归纳为四个维度:胜任工作、明确角色、认同文化和融入团队。
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既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组织虽有主导性,但又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区分了组织社会化策略与个体社会化策略。
第三节介绍了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
组织认同概念的核心是持久性和多重性,前因变量主要有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因素,如组织特色,组织声誉,个人任职年限,成员新鲜感等;组织认同能够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组织竞争优势,影响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合作意图。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的组织及其目标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以及希望继续作为该组织成员的意愿,主要包括情感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因素。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及其产生:1933年,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得出人群关系理论,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发展:①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②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③组织文化的兴起④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的研究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主要考产生背景):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通常指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2.简述人的本质和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四假设本质: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是自然实体;其次,人是社会实体;其三,人的本质还表现为具体历史性。
假设:(1)“经济人”假设由麦克雷德提出。
“经济人”假设从享受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X理论”人天生是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
“经济人”的管理方式:胡萝卜+棍棒(2)“社会人”假设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机。
“社会人”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3)“自我实现的人”由马斯洛、阿基利斯和麦克雷德提出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的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Y理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勤奋的、主动的、负责任的,只要有可能,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自我实现的人”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4)“复杂人”假设由史克恩提出“复杂人”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体具有差异性二、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状态下亦是不同的“复杂人”的管理方式:应变理论或超Y理论3、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①年龄与工作行为(年龄与流动率的关系、缺勤率、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②性别与工作行为(性别与工作绩效、缺勤率、流动率)③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通常而言,已婚员工的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④家庭构成(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⑤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与工作行为(与工作效率的影响;与缺勤率的关系很明显;流动率呈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激励研究的意义:组织的绩效必须以其成员的个人绩效为基础的。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对其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2组织行为学模型:有三种分析水平,随着从个体水平到组织系统水平的讨论,我们对组织行为的理解会越来越系统。
群体的概念来自对个体行为的讨论,在讨论个体和群体行为时,我们补充了组织结构的限制,目的在于最后到达组织行为的水平。
因变量:要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
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5组织公民行为6工作满意度。
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
3能力: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内容: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记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4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聆听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这种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扩展,它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同时承认观察学习的存在以及直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5行为塑造: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这一过程称为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的四种方法:1积极强化:当一种反应之后伴随着愉快事件时。
2消极强化:当一种反应之后人们做出的是终止或逃离不愉快的行为时。
3惩罚:指设置了令人不快的事件,其目的是减少不良行为。
4忽视:取消维持某一行为的所有强化物的方法。
6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评述,这种态度可以是赞成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的构成:1认知: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结构、过大权力距离以及过分强调竞争的企业氛围
4
举例:中国自古文人官场多失意?
王勃“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屈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鸷鸟之不 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 安?”
3.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减轻员工压力,加强过程管理。
向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并保持企业内部晋升渠道的畅通
情绪是什么?
个体被激起的一种状态,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因其主观状态、期望的不同,对同样的事务情绪体验不一样。
什么是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人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个体情绪的观察、 调查、分析和了解,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施加了影响,以使被影响的个 体的情绪能够按照施加影响人的意图向某个方向转变,从而达到影响者 想要达到的目的。
4-压力管理与情绪劳动
-导致工作压力的因素 -个人以及组织对压力管理的途径以及相关理论(如资源保存理论) -情绪劳动的定义及其心理机制 -你个人对情绪劳动现象的思考
工作压力是指:
在职业条件下,当劳动者不能完全协调好个人 需求和环境要求时,导致的生理、心理和行 为表现。(Saute,1999)
《情感整 饰:人类 情感的商 业化》
组织理解程度
价值观(企业利益第一、求实、进取 和以人为本)、方法论(目的性极强、 分阶段实施和复盘),以及管理三要 素(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
未来期望
交流时间可以满足这一 点
社会化 ( socialization)
来源于社会学, 是指个体学习和接受 特定社会或群体的运作法则及行为 规范, 以使自己能顺利完成任务的过 程
2023年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组织: 是在共同目旳指导下协同工作旳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旳机构, 成为独立旳法人;它又是通过度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旳组织活动过程。
观测法: 指借助人旳感官和多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 观测员工旳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 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 并将观测成果记录下来旳措施。
记忆: 人们对经历过旳事物在头脑中旳保留, 在一定条件旳影响下可再显现出来。
价值观: 指一种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旳意义、重要性旳总评价和总见解, 是一种人基本旳信念和判断。
心理相容: 这是指群体组员之间心理上旳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 即群体内组员间旳心理流和心理面处在一种同频共振旳心理场中, 一种人或者若干人旳行为会心思群体旳肯定性反应。
矩阵组织构造: 在组织构造上, 把既有按职能划分旳垂直领导系统, 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旳横向领导关系旳构造。
共同愿景: 是组织组员共同持有旳意向, 是组织学习旳里程碑, 它代表了组织组员共同旳观点, 是组织组员通过对组织使命和目旳旳认识而演变来旳。
单环学习: 是指通过一般旳学习, 寻求行为和成果之间旳匹配, 以保证组织旳’正常运转。
从本质上讲, 单环学习可以维持组织旳正常行为, 但不能获得改善效果。
双环学习:是指在工作中碰到问题时, 不仅寻找直接旳处理措施, 并且要检查工作系统、制度及规范自身与否合理, 分析出现问题旳原因。
鼓励: 一般是指鼓励发人旳动机旳心理过程。
管理心理学中旳鼓励重要是指激发人旳动机, 加强个体行为旳内部动力, 鼓励个体向期望旳目旳前进。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 是指在行为发生之后, 立即用物质旳或精神旳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作用下, 使个体感到行为发生对其很有利, 从而增强和增长后来旳行为反应其频率, 以到达变化行为旳目旳。
负强化:负强化又成消极强化, 是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规定旳行为或不良绩效也许引起旳后果, 容许员工通过按规定旳方式行事或防止不符合规定旳行为, 来回避一种令人不快乐旳处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以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 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核心特点是组织成员能够从 组织的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这样会使组织中的群 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都得到有效的协调。 • 5)通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的环境,从而 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组织成员做出较多组 织公民行为的环境是一个充满互相合作、互相支 持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一定是一个非常适合工作 的有吸引力的环境。 • 6)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 • 7)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环境变化过程中 伴随组织转型带来的职责真空很快被组织公民行 为所弥补。
(二)组织社会化内容
• 1)工作掌握主要指员工学习和掌握工作所 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 2)人的方面主要是指新员工与组织中其他 成员建立成功和满意的人际关系。研究表 明是否能从组织中找到合适的人并与之学 习有关组织、工作群体和工作的信息对于 成功的社会化非常重要。 • 3)关于组织中的政治方面的社会化是指员工 成功地获取关于组织中正式和非正式的工 作关系以及权力结构的信息。
心 理 契 约
图4-1心理契约内容
心理契约的作用
• • • • 心理契约适应了现代管理方式的变化 心理契约适应了人才流动的变化 心理契约适应了员工激励的需要 心理契约适应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过程
共同沟通协商
重新协商
有计划地 终止
带有怨恨 的终止
摒弃前嫌
澄清角色,建立承 诺 稳定期
心理契约管理在组织中的实践
1.精心策划组织招聘 2.建设诚信的组织文化 3.制订适用且可执行的制度 4.建立组织良好的沟通渠道 5.培养组织成员的团队精神及团队意识 6.加强对焦点人员管理 7.环境管理 8.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9.员工离职管理
二、激励——贡献模型
• 徐淑英(Anne Tsui)等人在1997年提出 了一种新的描述员工与组织关系的理论 模型。这种理论基于员工对组织所做出 的贡献和组织用来获取员工贡献所做出 的激励,将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概括成四 种形态。按照员工与组织之间贡献与激 励的交换的平衡性程度,这四种关系形 态中其中有两种表现的是员工与组织之 间平衡的交换关系,另外两种表现的是 员工与组织之间不平衡的交换关系。
• 华人学者樊景立(Farh)教授等人在研究 中还发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公民行 为的特有的表现形式,如维护人际和谐、 保护公司资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他们还将组织公民行为多种表现形式按 照其发生的不同层面构建成一个同心圆 状模型,如图4-3所示。
心理契约的概念
• 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 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 括员工期望组织为自己提供什么即组织 对员工的责任,以及组织对员工的期望 即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心理契约的内容
组织对员工的期望 ●忠诚,●诚实,服从,守纪律 ●接受职位变化 ●敬业,无私,愿意加班 ●有集体意识,与人合作,好的 团队成员 ●胜任,拥有专业技能,职业化, 规范化,体现组织形象 ●爱护资产,保护组织声誉,保 守组织机密 ●支持领导 ●稳定,在组织中至少工作两年, 离职前预先通知 员工对组织的期望 ●工作充实,有价值,委以 责任 ●高薪资,绩效奖酬 ●迅速提升,有培训发展机 会,工作稳定,至少一年的 工作保障 ●专业对口,符合生涯发展 ●给员工自主权,参与决策, 及时反馈有关信息 ●人事政策公平,公正 ●高度理解,关怀和支持 ●协作,参与社会联系
二、组织社会化的组织策略
• 组织社会化的组织策略主要是指组织采 取某些策略和方法来促进员工的社会化 进程,使员工从组织外部的个体发展成 组织所期望的角色。Jones将组织社会化 的组织策略归纳为三个类别的六个两极 化的维度,如表4-1所示。
组织社会化的组织策划分类
类别 情境相关的 制度化的 集体的 正式的 内容相关的 固定的 有序的 社会相关的 系列的 保留的 个体化的 个别的 非正式的 变动的 随机的 分散的 剥夺的
有计划地 重新协商
至关重要的 抉择点
关键选择点
怨恨、焦虑
共同期望破裂
模糊与不确定感
图4-2心理契约管理框架
• (1)共同沟通协商:组织与个体之间了解相互之 间的期望,进行协商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组 织的期望和员工的期望能够达成一致,就可以基 于共同的期望建立心理契约;反之,则无法建立 起心理契约,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就会有计划的终 止。 • (2)澄清角色与建立承诺:员工和代表组织的管 理者都分别认清自己的角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 拥有的权利,并且相互理解和接纳对方的角色。 双方都有一种愿意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认为双方能 够实现期望的信念。 • (3)稳定期:稳定期是一个组织和员工都各自遵 守业已建立的心理契约履行各自职责的阶段。双 方的观念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较少发生冲突, 而且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和效率。
• (5)共同期望破裂:如果关键选择点的问 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组织和员工双 方的共同期望就会破裂,双方都会产生 模糊和不确定感,产生怨恨和焦虑。 • (6)至关重要的抉择点:由于一些先前积 累下来的矛盾冲突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组织和员工双方的对立情绪不断发展, 而且往往是由于出现了某个更为严峻的 问题,组织与个体的心理契约处于一个 存亡攸关的抉择点。如果在这个时候双 方期望的冲突没有得到解决,心理契约 就将会崩溃,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组织社会化的组织策略
(一)情境相关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二)内容相关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三)社会相关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三、组织社会化的个人策略
1)反馈和信息搜集 2)关系构建 3)非正式的导师关系 4)工作改变谈判 5)积极构想 6)参与工作相关的活动 7)行为的自我管理 8)观察和模仿
第三节 组织公民行为
• (4)关键选择点:当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变 化,组织与个体原有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 当期望变化所产生的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 组织与员工都面临着一次选择,这就是一 个关键选择点。这个关键选择点是心理契 约管理过程中一个早期的警告信号。当面 临关键选择点的时候,有三种可能的发展 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自动恢复到稳定期; 第二种情况是员工与管理者进行沟通,将 自己的困难告诉管理者,双方重新建立期 望,对心理契约进行调整;第三种情况就 是员工没有和管理者进行很好的沟通或者 管理者拒绝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调整,这样 双方的心理契约就会受到威胁,也就是问 题升级,进入下一个阶段。
• (一)个人——组织契合度内涵 • (二)个人——组织契合度理论的管理 实践意义
• 个人一组织契合度(person—organization fit) 的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员工个人与整个组 织的相容性程度(compatibility)。组织中的 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对环境有不同 的偏好,而组织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气氛, 个人与组织的契合主要就是指员工个人的 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 致,也就是个体人格和组织人格之间是否 协调一致。
• 5)个体主动性(individual initiative):在工作 任务上自觉地达到远超出最低标准的水平, 包括自觉表现出创造性的行为,表现出格外 高度的热情和努力,自觉承担额外的工作责 任,并鼓励组织中他人也这样做。 • 6)公民美德(civic virtue):对组织整体的责任 感,表现出参与组织管理活动的意愿,例如 参加会议、发表对组织政策方针的意见,监 控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例如跟踪可能影响 组织的行业信息,为组织的利益保持警惕等。 • 7)自我发展(self development):自觉提升自 己的知识、技能、能力,如主动寻找和参加 培训课程,拓展和更新自己领域的知识,学 习新的技能,以增加对组织的贡献。
• 4)组织中的语言的社会化是指员工掌握组织中 所特有的专业技术语言和约定俗成的简称、 俚语等。只有掌握了组织中所特有的语言, 才能够与组织中其他成员有效地交流。 • 5)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方面的社会化主要指员 工学习组织中的目标和价值观,特别是了解 那些没有写在书面上的隐含的目标和价值观。 • 6)关于组织历史的社会化是指员工获取关于组 织的传统、风俗、仪式和特殊人物背景的信 息,从而建立适宜的行为方式。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 1)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自愿帮助他人解 决或者预防工作中的问题。包括Altruism和 courtesy,几乎所有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者都会涉 及这个领域。 • 2)运动员精神(sportsmanship):包括对不便环境 的宽容,还应包括在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 展时或当别人没有接纳自己的建议或者自己的意 见被拒绝时保持积极的态度,为群体利益牺牲个 人利益等。 • 3)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 loyalty):主要指向外 界传播组织的声誉,当组织受到外部威胁时捍卫 组织的利益,在不利的条件下保持对组织的承诺。 • 4)组织服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对组织 中的规则、程序的内化和接纳,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也自觉遵守。
• 1)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 人际矛盾冲突。例如,利他和助人行为就起到了 这方面作用,主动为他人提供方便,帮助他人, 维护人际和谐,从而保证了工作关系的顺畅。 • 2)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例如,通过帮 助有困难的同事就提高了同事的生产力;另外, 员工主动协调人际关系、主动承担工作,减少管 理者在冲突协调、工作分派方面耗费不必要的精 力,从而使管理者的精力能够放在更重要的事情 上;员工积极为工作献计献策也更有利于管理者 工作的开展。 • 3)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地利用 稀缺资源。
• • • •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作用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组织公民行为与管理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作用
•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自愿做出的 行为,这些行为没有得到正式的报酬系 统直接而明确的认可,但从整体上有助 于提高组织的效能。如果一个员工能够 可靠地完成角色要求的职责,那么他应 该是一名合格的员工。而组织中的明星 员工是那些不仅完成了角色内的工作, 而且还做出了角色要求之外的有益于组 织的事情的员工,他们为组织所创造的 价值超出了组织对他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