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瞧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与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得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 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得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得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患者预约挂号2.提交证件3.注册信息4.绑定就诊号码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绑定一个就诊号码,该号码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使用该号码作为身份识别。

5.身份验证6.信息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开具处方、进行手术等过程中会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针对该患者。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会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1.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程序,以及如何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患者在就诊时需在该窗口进行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

4.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询问患者相关信息、验光验尿、录制患者声音等。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身份验证机制进行验证。

5.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系统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设有权限控制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或篡改患者身份信息。

7.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与程序包括患者预约挂号、提交证件、注册信息、绑定就诊号码、身份验证和信息核对等环节。

在制度方面,医疗机构应建立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建立身份验证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进行监督与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并管理患者身份,提高医疗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1、清醒患者。

操作前查看患者床头卡片(查对床号、姓名、性别),询问患者姓名与其确认身份,无误之后,再执行下一步的操作。

2、手术患者需在术前由病房护士为其佩戴腕带,应清晰、准确填写腕带信息,禁止涂改,须经双人核对腕带信息与患者相符后方可为患者佩戴。

手术当日接患者时再次核对患者身份,进入手术间巡回护士核对患者身份,术前麻醉师、主刀医师及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患者身份,术中执行操作前通过腕带核对患者信息确认身份,术后与病房护士核对信息后交接,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对昏迷、谵妄、嗜睡等意识障碍、无自主行为能力、新生儿、手术及危重患者。

评估患者病情,执行腕带识别制度,填写患者信息,家属确认双人核对签名,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核对腕带信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1. 引言在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正确识别患者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情况,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和误解。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方法和核对流程,以应对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情况。

2. 方法以下是一些可以使用的方法来解决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问题:- 1. 信息确认:当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时,首先应与患者进行信息确认。

可以要求患者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护照或驾驶执照等。

通过核对这些信息与病历中的其他信息是否一致,可以确定患者的真实身份。

1. 信息确认:当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时,首先应与患者进行信息确认。

可以要求患者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护照或驾驶执照等。

通过核对这些信息与病历中的其他信息是否一致,可以确定患者的真实身份。

- 2. 照片比对:如果患者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与患者现场比对,以确保照片与本人一致。

如果患者没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要求患者提供一张照片进行比对。

2. 照片比对:如果患者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与患者现场比对,以确保照片与本人一致。

如果患者没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要求患者提供一张照片进行比对。

- 3. 生物识别技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或面部识别等,可以帮助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

医疗机构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问题。

3. 生物识别技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或面部识别等,可以帮助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

医疗机构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问题。

3. 核对流程在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时,应按照以下核对流程进行操作:1. 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和地址。

如果可能,可以与病历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2. 要求患者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并核对这些信息与病历中的其他信息是否一致。

3. 可以要求患者提供照片进行比对,以确认照片与本人是否一致。

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

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

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一、引言在医疗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识别患者身份是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

本文档旨在阐述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以指导医疗工作人员规范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规程1. 患者挂号时,工作人员应要求患者出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医保卡等),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

2. 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确保与挂号信息一致。

3. 在进行治疗、检查、手术等医疗活动前,医务人员应再次与患者确认身份,确保操作正确。

4. 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无误。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 问询: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陪同人员,了解患者基本信息。

2. 核对证件:要求患者出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医保卡等,并与病历资料进行核对。

3. 床号、病历号核对:根据患者所住床位、病历号等信息进行核对。

4. 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可应用于患者身份识别。

5. 电子标签:为患者佩戴电子标签,通过扫描设备进行身份识别。

四、患者身份审核过程1.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前,应主动与患者沟通,确认患者身份。

2. 医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严谨对待身份审核工作。

3.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身份审核工作的监督和培训。

4. 患者及陪同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身份审核,如实提供患者信息。

5. 医疗机构可采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病历系统、身份识别设备等,提高身份审核效率。

五、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规程,采用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加强身份审核过程,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患者及陪同人员应积极配合,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

(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和指导。

)。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辨认查对流程
1.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精确辨认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收集,给药
或输血等各类诊疗运动前,必须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应至少同时应用2种患者身份辨认办法.
2.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既除查对床头卡以外还请
求患者自行说出本身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履行.
3.对无法有用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晕厥.神志不清.无自立才能的
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合语种或说话交换障碍.无名.儿童.沉着时代的患者必须按划定应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纵前除了查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查对腕带, 辨认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运动前, 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
家眷)沟通,作为最后肯定的手腕,以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施精确的操纵.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
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挽救室.新生儿科应用“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
7.填入腕带的辨认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查对后方可应用,若
破坏需更新时,须要经两人从新查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笔迹清楚规范,精确无误.项目包含:病区.床
号. 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患者辨认轨制,患者应用腕带
松紧适度,皮肤完全无破损
10.完美并落实护理各症结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新生儿)的患者辨认措施,交代程序与登记轨制.
11.在磨练.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
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辨认患者
12.按期检讨腕带应用情形,护理质量掌握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载.。

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各项诊疗活动的患者身份核对方法及流程之迟辟智美创作核实医嘱→核实患者信息→评估患者→用物准备→患者及环境准备→核对医嘱及患者身份→核对腕带(输血时需双人核对)(把持前核对)→诊疗把持中核对→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把持中核对)→健康教育.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1)2种以上方式(住院号+姓名),形式:腕带+询问.(2)无法询问者:腕带+床头卡,家属或知晓者陈说患者的身份.(3)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另外唯一依据.Q114问:患者转科时的身份识别流程如何?(适用于病房转入科室)答:转出科室核对患者身份(腕带+询问:床号姓名)→填“转科交接单”转出部份→转运人员(需要时有医护人员)与转出科室护士一起核对患者信息→转运患者→与转入病房护士双方进行身份核对→交接病情、资料、注意事项→转入科室护士填写“转科交接单”转入部份.患者转入手术室时身份识别流程:(适用于急诊、病房转入手术室环节)转运人员凭手术排程单/手术通知单接患者→转出科室护士核对患者身份(腕带+询问:床号姓名)→填《手术患者前护理评估及交接记录单》“术前评估及转科记录”部份→转运人员(需要时有医护人员)与转出科室护士一起核对患者信息及带入手术室物品/药品→进行相关物品/药品交接→转运患者→手术室护士平平稳妥固定患者→转运人员与手术室护士双方进行身份核对(腕带、姓名)→交接病情、资料、注意事项→手术室护士确认签字.患者转出手术室身份识别流程:(适用于手术室转入病房环节)手术室护士填写《手术患者术前护理评估及交接记录单》“手术室转入病房记录”部份→转运人员(麻醉师、需要时有医护人员)与手术室护士一起核对患者信息→核对带出手术室物品/药品→转运患者→病房护士进行身份核对(腕带、姓名)→交接病情、注意事项及带出手术室物品/药品→确认签字.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如何让进行身份识别:(1)身份不明患者以“无名氏n”暗示.(2)正确及时有效暗示腕带.(3)两种以上的方式核对信息:(腕带+床头卡;住院号+姓名).(4)确认身份后及时按规定修改.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如何进行身份识别:(1)有家属在床旁的:腕带+询问,在场家属或知晓者陈说患者的身份(住院号+姓名).(2)无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住院号+姓名).。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就诊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流程

就诊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流程

就诊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流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就诊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流程。

确认就诊者身份对于医院管理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制定明确的制度和流程是必要的。

制度概述
就诊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是指医院针对患者进行身份验证和核对的规章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医院向合法的、真实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防止身份冒用和假冒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确认方式
就诊者身份的确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身份证验证:患者在就诊时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医务人员将核对身份证信息并记录在患者档案中。

2. 照片核对:医院可要求患者提供一张近期照片,以便与身份证件上的照片进行核对。

3. 生物特征识别:部分医院可以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扫描等方式进行就诊者身份确认。

核对流程
为确保就诊者身份的准确性,医院可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
1. 接待登记:患者到达医院后,在接待处进行登记,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填写相应表格。

2. 身份核对:医务人员将核对身份证件和填写的表格,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与登记信息一致。

3. 照片核对:如需照片核对,医务人员将比对患者提供的照片与身份证件上的照片。

4. 生物特征识别:如需生物特征识别,患者将按要求进行指纹或虹膜扫描。

5. 记录档案:核对确认无误后,医务人员将确认的身份信息记录在患者档案中,作为参考依据。

结论
就诊者身份的确认制度和核对流程对于医院管理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院应建立明确的制度,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确认,以确保提供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和患者身份的真实性。

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住院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需要进行用药,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和准确性,医院采取身份识别流程来核实患者身份,并避免误用药或药物交叉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以保障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

一、患者信息登记患者入院时,首先需要进行患者信息登记。

护士或医务人员会向患者或家属提供登记表格,要求填写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病史等相关内容。

患者或家属应如实填写,并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材料。

这些信息将被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用于识别患者身份和用药情况。

二、患者腕带识别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会在患者手腕上戴上一枚带有条码的腕带。

腕带上的条码包含了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号。

这种腕带是防水材质,舒适耐用,并且容易识别。

三、用药医嘱核对在医生开出用药医嘱后,护士会核对医嘱内容,并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比对。

护士需要确认患者的姓名、病历号、过敏史等是否与医嘱一致。

这一步骤是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四、药物配药确认配药员按照医嘱要求,准备患者所需的药物。

在配药过程中,配药员会扫描患者腕带上的条码,以核对患者的身份与医嘱一致性。

如果出现不匹配的情况,配药员会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纠正。

五、药物给药确认当护士准备给患者用药时,会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用药信息。

护士会扫描患者腕带上的条码,并与药物包装上的条码进行比对。

只有当比对一致时,护士才会进行药物给药。

六、记录和追踪每次用药后,医务人员会将患者的用药情况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

这包括用药时间、药物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任何不良反应等信息。

通过记录和追踪,医院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药物管理系统医院一般采用药物管理系统来实现药物的追踪和管理。

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患者身份,核对药物信息,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在药房、病房和给药过程中都可以使用药物管理系统,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对于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2 】辨认办法和查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干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查对其姓名.出诞辰期.住院号等相干信息(至少同时应用两种以上辨认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伴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诞辰期等相干信息,必要时查看有用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3. 精确.完全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查对无误后佩带,佩带时应与患者或家眷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护士依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4.腕带笔迹不清晰或转科.转床等情形时,应实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钦戴.(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之前,必须卖力查对和辨认患者身份,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行精确的操作.2. 检讨.治疗.护理操作前,依据患者的沟通才能,精确切施反向核查: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反向讯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本身姓名,同时,护士卖力查对标本瓶.药品.血成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精确无误.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交换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伴人员则以腕带辨认患者身份.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查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辨认方法查对,确保信息精确,如查对患者姓名.出诞辰期或住院号.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辨认方法,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辨认技巧作为独一辨认办法.4. 查对无误后,精确切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操作中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和消毒隔离轨制.(二)流程图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流程。

医院身份不明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流程

医院身份不明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流程

医院身份不明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流程医院在处理身份不明的患者时,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供适当的医疗护理。

为了正确识别患者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医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流程来标识和处理身份不明的患者。

1.医院接待处流程:-当身份不明的患者到达医院时,他们将首先被引导到接待处,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将负责协助患者完成一系列的登记。

-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将尽力与患者沟通并了解其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国籍等。

2.临床医疗流程:-患者被引导到相应的临床科室进行初步评估。

医务人员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疾病状况和既往治疗等,以便能更好地进行医疗护理。

-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尽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获得更多有关患者身份的线索。

3.寻找亲属、监护人和社工介入:4.法律程序:5.公众通告:-在尽最大努力寻找亲属或监护人的过程中,医院可以发布公告,包括在医院、社交媒体和当地报纸上发布患者的信息和照片,以寻求公众的协助。

医院处理身份不明的患者时,应采取以下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的隐私和保密性不受侵犯,避免患者信息被滥用。

-在记录患者身份相关信息时,应遵循医院的信息管理和隐私保护政策,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医务人员应关注每位患者的生理状况,并提供必要的紧急治疗或救护措施。

-医务人员应尽可能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并考虑使用翻译服务或手语翻译以确保有效的交流。

-医务人员应尽量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以推动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在处理身份不明的患者时,医院需要遵循一套明确的流程和标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份得到正确识别,并提供恰当的医疗护理。

通过与亲属、监护人和社工的合作,以及遵循法律和隐私保护的相关程序,医院可以为身份不明的患者提供帮助并为他们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时,对患者身份进行核验和确认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这一流程的目的是确保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保障患者的就诊安全和医疗质量。

下面是一个典型患者身份识别流程的描述。

首先,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前台接待人员应主动迎接患者,接待人员应热情友好地问候患者,并询问患者的姓名和就诊目的。

接着,接待人员会查看患者的身份证件,并与患者的就诊预约信息进行对照,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是否与预约记录一致。

同时,接待人员应在电子系统中录入和记录患者的身份信息,这样可以方便以后的核对和查询。

接待人员将对患者身份进行核验后,会给患者发放一张就诊卡。

这张就诊卡上通常会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以便于医务人员快速识别患者身份。

同时,就诊卡还可以方便患者进行以后的复诊或者挂号等操作。

随后,患者将前往门诊区域等待排队,等待医生的接诊。

在门诊区域,医务人员通常会在电子系统中查找患者的档案,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记录在电子病历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患者的病历信息完整、准确、可靠,有利于医生进行后续的诊疗工作。

在部分医疗机构,患者可能会被要求进行生物特征识别。

例如,在某些大型医院,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指纹或者虹膜等技术进行身份确认。

这种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就诊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患者接受的治疗和药物是适合和安全的。

最后,在患者离开就诊区之前,接待人员会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就诊信息进行核对。

这一步骤有助于确保患者离开医疗机构前,患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和医嘱,并且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信息交流或者药物交接的差错。

总的来说,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的就诊安全和医疗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通过这一流程,医疗机构可以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药物,并避免信息交流或者药物交接的错误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 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 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 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 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 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 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 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 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 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 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 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 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 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 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 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 3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 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 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 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 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 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 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 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 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 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 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 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 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 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
(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 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 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 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 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 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 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 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 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 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 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 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 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 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 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 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
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 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 ICU 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 ICU 护士, 等待 ICU 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 ICU 护士详细交班。 3、 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 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 交接班。 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 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 ICU 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 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 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 2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 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 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 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 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 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 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 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 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 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 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 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 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 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 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 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 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 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 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 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 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 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 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 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 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 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 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 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