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民事法律行为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成立要件不同。 成立要件不同。
4.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A、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 约定采用书面合同、抵押合同。 如:约定采用书面合同、抵押合同。 B、不要式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 多数法律行为是不要式行为 基于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 基于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以不要式 法律行为为原则。(法无明文不要式) 法律行为为原则。(
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 条件成就时效力消灭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以一定期限的到来 为其效力开始或终止原因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与条件不同: 期限与条件不同: 确定到来;条件 不确定发生。 发生。 期限 始期(延缓期限):条件到来后才发生效力。 终期(解除期限):条件到来时使期效力消 灭。
2.以有对价为标准 以有对价为标准 (仅对财产行为 仅对财产行为) 仅对财产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是交易的常态。 有偿法律行为是交易的常态。 无偿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如赠与合同等。 如赠与合同等。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对行为人责任的认定
3.以成立要件为准: 以成立要件为准: 以成立要件为准 A、诺成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 、诺成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 仅以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仅以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如:买卖合同 B、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 、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 除意思表示一致外, 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有一方当事人交付 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 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借用合同、 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借用合同、保 管合同。 管合同。
(一)无效的法律行为
第七章 民事法律行为 课件

意思表示
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依单独(主体)的 意思表示即成立
单向意思表示对人的 须向相对人表示才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解除合同、免除债 务、追认行为
无相对人的 无须向相对人表示也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设立遗嘱、捐助行 为、抛弃所有权
(二)财产行为、身份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二)无意的不一致
– 2、误传:指由于传达人或传递机关的错误而
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
案例5 • 效力:传达人相当于表意人之喉舌,故在归责上,
误传的责任一般由表意人承担。
例题
– 《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传达, 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 一般可由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 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标准:是否有对价 有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 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无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 律行为。
六、双务法律行为、单务法律行为
标准: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负担关系 双务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单务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一)故意的不一致
– 1、真意保留(又称虚假的意思表示、虚伪的意思表示 、单独虚伪表示等)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
示与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
• 构成:
案例1
• 第一,须有意思表示。
– 表意人做出的表示必须具有法律意义。如果表意人表示将不受表 示行为的法律约束,则意思表示不成立,不存在真意保留问题。
(四)诺成性法律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
标准:其成立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 诺成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方 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简述民法典的体系

简述民法典的体系民法典是指以民事关系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一部包含了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的法典,旨在调整和规范人民之间的日常社会关系。
民法典的体系是指这部法典中各个法律规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民法典的体系可以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继承和法定代理七个部分。
总则部分是民法典的基础,它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总则部分包括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法人和自然人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行为的基本规则等。
总则部分的存在可以为其他部分提供统一的基础和指导,确保民法典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性。
物权部分是民法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们对物品的所有权、占有、使用和处分等权利和义务。
物权是人们在物品上享有的权益,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两个方面。
物权部分规定了人们在物品上的权力和责任,保护了人们对财产的合法权益。
合同部分是民法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们之间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是人们自愿订立的协议,它约束着合同当事人的行为。
合同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和变更等方面的规则,保护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侵权责任部分是民法典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规定了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应承担的责任。
侵权责任包括民事侵权和行政侵权两个方面,它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认定、损害赔偿和其他法律后果等方面的规则,保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婚姻家庭部分是民法典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它规定了人们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婚姻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婚姻家庭部分规定了结婚、离婚、夫妻财产、子女抚养等方面的规则,保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继承部分是民法典中的另一个特殊部分,它规定了人们的财产在死亡后的继承权利和义务。
继承是人们在死亡后将财产转移给其他人的方式,继承部分规定了继承的方式、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则,保护了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法定代理部分是民法典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它规定了代理人代表他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规则。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及其依据的法理思考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及其依据的法理思考作者:冷彦萱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08期摘要行政法律行为和诉讼法律行为的效力一般都是由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其直接进行规定的,因此,本文通过公法规范和私法中的强制性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状态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对于宪法规范对法官和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的效力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的法律规范性越来越强,其对民事法律的行为效力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对当前我国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影响其效力的法律因素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法律法规公法规范私法强制性规范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作者简介:冷彦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293-02在当前世界上的法律体系中,最主要的一种法律体系则是大陆法系,对于大陆法系,其主要是根据罗马法和启蒙思想的理论支持来发展和进行划分的,对于大陆法系,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公法,另一种则是私法。
在我国的法律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梁慧星对其进行了非常重要的评论,其认为公法和私法的区分是当前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而国外的其他著名法律学家也对其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
对于公法,其主要指的是宪法和行政法律,这两项是国家发展和运行的最基本法律,而司法则是民商法,这些法律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对于公法和私法,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交际,但随着近些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立法的不断实践,其将公法和私法的融合也在逐渐加深,这对当今世界法律体系的发展具有较的冲击。
一、公法规范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对于公法规范,其主要是指当前我国的宪法和行政法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行的根本,同时也是我国其他法律建设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的宪法中,对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法律都不能和宪法中的内容进行冲突,而对于法律行为,其主要是民事法律行为和行政法律行为,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种,其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不能和宪法的基本内容产生冲突。
《民法典》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结构体系

《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结构体系【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第143条-第157条,共15)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
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民法通则全文2017年版

民法通则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而制定的。
是我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修订。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
自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的效力

民法的效力一、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即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生效的时间和失效的时间,以及生效后的民法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民事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法律效力。
(一)民事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
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
一般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实际需要而定。
主要有以下两种:1、自民法规范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
2、民法规范公布后经一段时间再生效。
(二)民法的失效时间1、新潮直接规定废止旧法。
2、旧法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
3、由国家机关颁布专门的决议规定,宣布某些法律失效。
(三)关于民法的溯及力问题。
我国的民事法律规范,贯彻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般没有溯及力。
法律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但这并不排除国家根据客观的需要在特殊的情况下作出某些例外之规定。
二、民法对人的效力民法对人的效力,又称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民法对哪些人发生效力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主要有如下几种立法体例:(一)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的立法体例:1、属人主义。
凡是具有本国国籍的人,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本国法律的约束,而对在本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法律则不适用。
2、属地主义。
一国法律对它所管辖的地区内的一切人;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本国人如果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
3、保护主义。
任何人只要损害本国的利益,不论损害者的国籍与所在地,都要受到本国法律的追究。
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
我国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采取的是以属地主义为主并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不论是中国公民或法人,还是外国公民、法人及无国籍人,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都应适用我国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法人在国外所进行的民事活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签订的国际条约,或在没有签订国际条约时,依照国际惯例应当适用中国法的,也应适用我国民法。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分析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分析摘要:对于民法典来说,其制定及执行是中国法制建设过程当中的重点事项,社会所有人群都会比较重视。
也就是因民法律行为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正基于此原因,本文重点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同时剖析了民法典中设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设立,生效以及有效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生效;有效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来说,各个专家学者对其定义也会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有一些专家学者会认为,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就是指自然人以及法人会基于意思表达,进而对民事权利以及民事义务进行设立、变更、终止的行为。
而在实施了《民法通则》之后,有不少专家学者也会指出,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就是指公民与法人双方之间就民事权利或者民事义务关系而进行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合法活动。
二、《民法典》中设立民事法律行为的作用尽管说在对民法典总则进行制定的过程当中,有关专家与学者会对于法律行为制度的具体规范持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人会比较认可。
但根据《民法通则》中对法律行为作出的规范来分析,经实践证明,法律行为规定的确立能够对法律的适用范围发挥必要的影响,所以它就必须进一步加以保留。
(一)完善《民法典》针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法律,主要是为了对以意思表达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作出较为统一的规范,以保证法律过程更加简洁,从而避免了法律过程复杂的问题。
在相关实务中,法律部门也会将关于法律行为的有关条款,作为判决依据。
也正因此,这一法律被大家所认可,建立了约定俗成的规范。
而这样对民事法律进行规定,也就能够使民法典简明扼要,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使用意义。
(二)整合民法体系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生效的基础对法律事实而言,可以分成二个形式。
一个是行为,另一个是事故。
而在这里面,法律行为主体就是指以主体意思构成存在着法律效力的对外关系,从而构成了法律事实的法律行为,并且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依次是法律行为、侵权行为和狭义的法律行为。
论民法中单方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调整

论民法中单方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调整一、概述在民法领域中,单方法律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形式,具有独特的法律特征和体系化调整需求。
单方法律行为,又称为单独行为或一方行为,是指仅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依法成立的法律行为。
与双方法律行为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不同,单方法律行为无需他方的同意或承诺,仅需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法律效力。
单方法律行为在民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诸多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债务的免除、追认权的行使、遗嘱的设立等,均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的范畴。
这些行为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事交易的便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单方法律行为的特殊性,其体系化调整相较于双方法律行为更为复杂和困难。
传统民法理论往往将单方法律行为置于双方法律行为的框架下进行理解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单方法律行为的独特性和体系化需求。
对单方法律行为进行体系化调整,既是完善民法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功能,明确其与其他法律行为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还需要结合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设计,构建符合单方法律行为特点的规则体系。
这包括确定单方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法律效力、行使方式以及与其他法律行为的衔接与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对单方法律行为进行体系化调整是民法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O通过深入研究单方法律行为的本质和特征,构建符合其特点的规则体系,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单方法律行为,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单方法律行为的定义与特征单方法律行为,在民法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指仅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依法成立的法律行为。
这一概念与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要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单方法律行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效力并不依赖于其他当事人的同意或参与,而是仅仅取决于一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和意思表示。
单方法律行为具有显著的特征。
它体现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侵害按份共有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合同,均可有效
可撤销
类型 除斥期间 终局状态
表意自由受侵害型
欺诈 胁迫
相对人欺诈:可撤销 第三人欺诈:仅在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时可撤销 相对人胁迫:均可撤销 第三人胁迫:均可撤销
显失公平型
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 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
重大误解型
对行为性质、相对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所产生的重大错误认识
欺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
主观标准
显示公平: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
重大误解: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3个月
客观标准
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 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
有效
撤销权人明示或者默示放弃撤销权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经过
无效
撤销权人依法行使撤销权
效力待定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有效
实质要件
主体适格 意思真实 内容合法
特殊情形下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无论相对人善恶意,均可有效
无权处分的租赁合同,无论相对人善恶意,均可有效
一物多卖合同、一房多租合同,无论后来者善恶意,均可有效
法人签订的超出经营范围的合同
原则上有效 除非违反限制、禁止或者特许经营规定
终局状态
无效
权利人拒绝追认 善意相对人在权利人追认之前撤销
有效
权利人追认
无效
类型 特征 效果
主体不适格
无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不真实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的基本框架结构(民事权利体系)

一、民法的基本框架结构(民事权利体系)配偶权人身权身份权亲属权(婚姻法)亲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人格独立、人格平等(宪法、民法通则)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具体人格权精神性人格权:(民法通则)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著作权及邻接权(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专利权(专利法)商标专用权(商标法)继承权(继承法)股权(公司法等)民事不动产所有权(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权所有权动产所有权(民法通则)利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占有地役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用益物权宅基地使用权(物权法、民法通则等)土地承包经营权他物权典权特别法上的用益物权(水法等)抵押权担保物权质押权(物权法、担保法)财产权留置权合同之债单方允诺之债(合同法以及保险法、海商法等单行法)缔约过失之债一般侵权之债债权侵权之债(侵权责任法)特别侵权之债无因管理之债(民法通则)不当得利之债观察与结论:1.凡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均在调整之列2.以财产法为中心,物权与债权是财产权的两大支柱3.物权与债权二者的各自独立体系以及二者之间密切关系是难点4.法律行为是统领民法上的法律实施的核心概念5.对人身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等最重要的理论分类体系是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点【例1】甲被乙家的狗咬伤,要求乙赔偿医药费,乙认为甲被狗咬与自己无关拒绝赔偿。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9-3-1,单选)A 甲乙之间的赔偿关系属于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B 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属于绝对权C 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D 乙拒绝赔偿是行使抗辩权二、物权与债权的关系特别提示:物权与债权的区别,乃是学好物权法以及整个个民法的基础之基础。
具体考点集中在一物多卖与无权处分两个点上。
(一)物权作为绝对权、支配权、对世权;债权作为相对权、请求权、对人权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如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
《民事法律行为》课件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符合法定形式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公证、登记等形式,否则可能被认 定为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
有效
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自成立 时起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目录
•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 • 附条件的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
01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征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民事法律行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 和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重要 原因。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3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可将民事
法律行为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成立要件
意思表示真实
内容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 任何因欺诈、胁迫或错误导致的行为可能 被撤销或无效。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 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 反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现自身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可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 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秩序
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自愿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 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促进经济发展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一、引言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以达到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目的的行为。
它是民法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涉及着公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交往。
本文将重点探讨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与帮助。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是指构成一项民事法律行为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行为主体、客体、意思表示和法律目的等。
1.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是指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具体主体,分为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指具有生物特征、能够独立行动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个体。
法人指依法设立,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财产权利和行为能力的组织。
行为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有效地参与到民事法律行为中。
2. 客体客体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所针对的具体物、财产或权益等。
它既可以是可触摸的有形物,如房屋、汽车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权益,如知识产权、商标权等。
行为主体在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要有确定的客体。
3. 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主体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对外界作出的明确表达,用以表明其意愿和真实意思。
它是民事法律行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必须具备真实、明确、自由的特征。
4. 法律目的法律目的是指行为主体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所追求的合法目标或效果。
它是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的首要动机和核心目的。
行为目的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效果。
它涉及到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 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经过符合法定程序,并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可以产生法律效力。
生效即指行为主体的意思表示已经发生法律效果,权利和义务产生。
2. 无效和撤销若民事法律行为违背了法律规定,或者行为主体作出行为时存在错误、欺诈、威胁等情形,该行为就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范畴。
无效即指该行为自始就没有法律效力,并且可以随时被主张无效。
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体系

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体系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民法学中的一系列普遍适用的准则和规范,它们是在民事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也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和基石。
民法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法体系,在法律解释和适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法律的规范效力和公正性起着保障作用。
民法基本原则的体系是由一系列互相补充和统一的原则构成的,这些原则在法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认同,也体现了法治社会中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
民法基本原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合法,即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这一原则是整个民法体系的基础,也是法治社会的核心要求。
2. 平等自由原则:平等自由原则要求在民事关系中,当事人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遵守公平交易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3. 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强调诚实信用的重要性,要求法律保护当事人的正当信赖。
在民事关系中,当事人应当能够依赖对方的行为和承诺,以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4. 协商一致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关系中应当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争议,达成一致意见。
这一原则强调民事关系应当以自愿协商为基础,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5. 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要求当事人的行为和合同内容应当符合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
这一原则是民事法律制约和约束当事人行为的重要依据。
6. 保护弱势当事人原则:保护弱势当事人原则要求法律应当特别保护和关注弱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包括消费者、劳动者、妇女、儿童等。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关怀。
以上是民法基本原则的一些主要内容,它们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构成了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规范。
在实践中,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等都需要在解决民事争议时参考、运用这些原则,以确保法律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制定者和司法机关也应当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原则,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在这样的法治环境下,民法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其规范和保障的作用,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内规定民间关系的所有法律规章、规则和法律体系。
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民事法律制度属于非刑事法律,负责调节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规定了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民事法律制度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内容广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探讨民事法律制度的含义、构成要素、作用和问题。
含义民事法律制度是政府利用法律手段规范与调节公民之间平等合法关系的总体规范体系。
简单来说,民事法律制度规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框架和行为规则,保障公民的合法利益和权利。
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包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构成要素民事法律制度依据公共道德准则、行业习惯和通常做法构成。
一般来说,民事法律制度由以下方面构成:•基本规则——包括民事主体权利与义务、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民事行为法律关系的产生、民事权利的取得和保护等;•民事权利——指公民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权益,如财产权、人身权等;•民事责任——指公民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等;•民事诉讼——指公民在民事活动中,通过司法程序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
作用民事法律制度的作用在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调节民间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来说,民事法律制度通过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民事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防止任何人侵犯他人权益;•保护个人合法权益——民事法律制度规定公民民事权利和权利,保障公民在民事活动中所享有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提高诚信意识——民事法律制度要求公民诚实守信,保持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安定——民事法律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调节民间关系,避免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问题尽管民事法律制度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民法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制度引言民法是国家基本法律制度之一,它是调整和规范人民社会生活中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
民法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民事关系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则等。
民法的基本制度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民事主体、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成立、效力和保护等方面探讨民法的基本制度。
一、民事主体的基本制度民事主体是指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民法的基本制度中,民事主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事主体具有平等地位,享有平等权益。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民商事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二、权利义务的基本制度权利义务是民事关系中的核心概念,它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益和履行的义务。
民法的基本制度明确规定了权利的行使方式和范围,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同时,民法也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强调了各方在民事关系中应履行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在权责平衡的前提下,民事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法律行为的基本制度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意思表示或其他方式,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行为。
民法的基本制度规定了法律行为的建立、效力、变更和终止等基本原则和规则。
法律行为具有自愿性、合法性和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明确规定了虚假和误导等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强调了各方在法律行为中应保持诚实信用的原则。
四、成立、效力和保护的基本制度民法的基本制度规定了法律关系的成立、效力和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法律关系在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得以成立,一旦成立,就产生法律效力。
民法明确规定了法律关系的终止和变更的方式和程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同时,民法也规定了保护机制,确保法律关系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结论民法的基本制度是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民法典如何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民法典如何理解民事法律⾏为的效⼒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时候⼈们所进⾏的民事⾏为会在⼀定的条件下产⽣法律效⼒,那样的话是会受到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但是具体还是要判断的,那么民法典如何理解民事法律⾏为的效⼒呢?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的解答。
⼀、民法典如何理解民事法律⾏为的效⼒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为由有民事⾏为能⼒主体实施,是民事主体真实意思表⽰,并且该⾏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就具有法律效⼒。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百四⼗三条【民事法律⾏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为有效:(⼀)⾏为⼈具有相应的民事⾏为能⼒;(⼆)意思表⽰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为的形式(⼀)明⽰形式明⽰形式,是指⾏为⼈明确表达内⼼意思的形式,包括⼝头形式、书⾯形式及视听形式等其他形式。
1、⼝头形式。
2、书⾯形式。
它⼜分为⼀般书⾯形式和法定书⾯形式。
⼀般书⾯形式是指法律只⼀般地要求⾏为⼈⽤⽂字符号等来进⾏意思表⽰的⽅式。
如常见的书⾯合同、电报、电传、电⼦数据交换等数据电⽂,往来信件等。
⼀般书⾯形式,或为当事⼈约定采⽤,或为法律规定采⽤。
如果法律规定或当事⼈约定应采⽤书⾯形式的,民事法律⾏为的当事⼈应当采⽤书⾯形式。
特殊书⾯形式是指当事⼈除了⽤⽂字符号表达其意思外,还须经有关机关确认的形式。
它⼀般包括公证形式、鉴证形式、审核登记形式和公告形式等。
特殊书⾯形式除具有证据效⼒外,还往往具有成⽴效⼒及⽣效效⼒。
(⼆)默⽰形式默⽰形式,是指在⾏为⼈不明确表达内⼼意思的情况下,根据其⾏为判定⾏为⼈内⼼意思的形式。
包括推定形式和沉默形式。
1、推定形式。
推定形式是指在⾏为⼈不明确表达内⼼意思的情况下,根据其作为判定⾏为⼈内⼼意思的形式。
例如甲、⼄两公司在未订⽴书⾯合同的情况下,甲公司向⼄公司发货,⼄公司接受货物且未提出任何异议的⾏为可推定为⼄公司有购买甲公司货物的意思。
此时如果该合同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性或强制性规定即可推定双⽅的买卖合同已经成⽴且⽣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一、引言在民事法律领域,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或双方自愿而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合同、承诺、赠与等。
本文将围绕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展开探讨,带您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和运作机制。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 客体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客体条件是指行为的客体必须合法、可能和确定。
合法是指行为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可能是指行为能够由行为人采纳措施来实现;确定是指行为的内容明确且可以明确的标明。
以合同为例,合同的客体条件要求合同必须涉及合法的权益和义务,合同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不能存在不确定性。
2. 主体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条件是指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能够自主承担权利和义务。
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行为能力一般是指满足法定年龄的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具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确保其在法律领域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 形式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条件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行为必须遵守特定的形式要求。
形式条件的主要目的是确认行为人的真实意思和增加行为的证明力。
形式条件通常体现在书面形式、公证、注册等方面,以确保民事法律行为的证明和履行。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生效和不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主要体现在生效和不生效两个方面。
生效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法律效力,具备约束力;不生效则是指法律行为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2. 相对效力和绝对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可以分为相对效力和绝对效力。
相对效力是指法律行为只对当事人之间具有约束力,不对第三人产生效力;而绝对效力则是指法律行为对当事人之间和第三人都具有约束力。
例如,合同对当事人具有相对效力,只对合同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而公示承诺则具有绝对效力,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
四、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保护为了保护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社会和法律提供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是指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包括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家庭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
在民事法律制度下,个人和组织之间的非刑事的权益纠纷通过民事程序来解决。
首先,合同法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变更和终止等相关事项。
合同是个人和组织之间自愿订立的约定,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当事人违约,受损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侵权法也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权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侵权法规定了侵权行为的种类、责任、赔偿等规则,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途径来寻求赔偿或其他救济措施。
另外,物权法作为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规定了人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和义务。
物权法保护了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权益,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
在物权法下,人们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例如对侵占、侵害和损毁财物的行为提起诉讼。
此外,家庭法也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法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如婚姻、离婚、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规定。
家庭法的实施保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民事法律制度是规范社会成员之间非刑事权益纠纷
的法律体系。
它通过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和家庭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则上有效 除非违反限制、禁止或者特许经营规定
侵害按份共有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合同,均可有效
可撤销
类型 除斥期间 终局状态
表意自由受侵害型
欺诈 胁迫
相对人欺诈:可撤销 第三人欺诈:仅在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时可撤销 相对人胁迫:均可撤销 第三人胁迫:均可撤销
显失公平型
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 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
民法大帅思维导图之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有效
实质要件
主体适格 意思真实 内容合法
特殊情形下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无论相对人善恶意,均可有效
无权处分的租赁合同,无论相对人善恶意,均可有效
一物多卖合同、一房多租合同,无论后来者善恶意,均可有效
法人签订的超出经营范围的合同
催告权与撤销权的区别
权利主体 权利性质
撤销权:只有善意相对人才享有 催告权:善意相对人与恶意相对人均享有 撤销权:是形成权 催告权:不是形成权
终局状态
无效
权利人拒绝追认 善意相对人在权利人追认之前撤销
有效
权利人追认
无效
类型 特征 效果
主体不适格
无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不真实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内容不合法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违法民事法律行为
国家可主动干预
不具有可履行性
自始无效、确定无效、当然无效
确认无效不受任何期间的限制
尚未履行的,无须再履行;已经履行的,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
争议解决条款,继续有效且得以适用
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撤销权人明示或者默示销权人依法行使撤销权
效力待定
限制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与其行为能力不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狭义无权代理人所实施的代理行为
类型
无权处分
买卖合同:若不存在其他影响效力的因素,则直接有效 物权变动:效力待定
免责的债务承担协议
对债务人和第三人而言直接有效 对债权人而言效力待定
重大误解型
对行为性质、相对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所产生的重大错误认识
欺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
主观标准
显示公平: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
重大误解: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3个月
客观标准
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 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
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