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乘法运算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集中辨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了三种乘法运算定律的区别。

同时,回归到乘法的意义,帮助学生再次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含义。

分类、快速口答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对题目整体结构及数据的观察、思考,体验简算的乐趣。

“非标准的”简算式题的引入,可以启发学生发现隐藏的简算条件。

良好的简算意识是当学生面对简算特征不明显的题目时,能发现隐藏的数据特征并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通过“非标准的”简单式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简算意识和能力。

本堂复习课体现了以下特点:(1)以生为本,找准了复习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课前的测试使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复习起点,清晰了问题所在。

在引导学生查漏补缺的基础上,教师将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再提升作为复习的生长点,让复习课真正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创新形式,改变课堂面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自主出题、互相解决、交流评价的方式,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一贯形式,使复习课(尤其是计算类复习课)不再枯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好“变式”,提高学生简算意识。

教师有意识地引入“非标准的”简算试题,破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势,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简算意识和能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图中能作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有()个A.1 B.2 C.3 D.42.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下35,第二根剪下35米,剪下的绳子相比()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同样长D.无法判断3.甲、乙两人各走一段路,他们的速度比是3:4,路程比是8:3,那么他们所需时间比是()A.2:1 B.32:9 C.1:2 D.4:34.不改变0.8的值,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写作()。

A.0.800 B.0.008 C.0.080 D.80005.半圆的周长为( )。

A.πr+r B.πr+2r C.+r6.钟面上的时针指向6时,那么分针指向()。

A.3 B.6 C.127.下图的周长是(单位:厘米)()A.130厘米B.40厘米C.32厘米D.12厘米8.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都是4厘米,那么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运算定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完成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教学设计之初,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2、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作业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计算中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出现错误,比如在展开式子时出现符号错误或者漏乘等问题。

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还不够充分,没有让这部分学生完全掌握。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如购买衣服、文具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图形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例如,通过摆小棒、画长方形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3、对比分析法: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交换律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从教学效果来看,情境导入法和直观演示法对于大部分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但是,对比分析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对于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仍然模糊不清。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一)优点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乘法运算律练习课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律练习课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律练习课教学反思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后的一个综合性练习。

为了让学生熟悉乘法的三大定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我进行了针对性的练习。

通过对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运算定律的特征,形成对乘法的运算定律的认知结构。

练习课的作用之一是查漏补缺,本节课的一大特点是根据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通过观察、交流、合作、小结等活动,能抓住算式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灵活地运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反思这节练习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较成功的地方。

1、抓住核心知识,提供建构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我把本节练习课的目标定位在对两种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知识体系。

同时,更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思维的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在本节课中,加强了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8×(125×11)与8×(125+11)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后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

例如:56×125和56×102的比较,前者是拆56,把56拆成7×8或8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2、设计开放题,提供建构的空间。

在本课中,通过一首开放题99×25让学生填运算符号及数,使运算简便。

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他的认知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也会有所提高。

在较大的思维空间中,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展开思维活动,在对知识具有浓厚个性色彩的理解中,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16篇)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1一、对主题图使用的体会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

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

也许,直接呈现给学生会更好些。

但是又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应该添括号的。

二、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在教学中发现,在具体应用时,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很难分清楚的。

比如:25×125×8×4,学生处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

一般来说,学生认为第一步是依据乘法交换律,第二步是乘法结合律。

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我认为有些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可以模糊一点。

首先,在小学阶段,有些问题要搞清楚,是很难的。

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北师大教材没有文字定义,只有字母模型,参考人教版,它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定义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较之原来浙教版,少了三个数相乘和两个数相乘的前提,结合它的教师用书,我们不难发现,它告诉大家的信息是:编者无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科学地分析计算过程中到底根据什么规律,对他们来说,太麻烦,也不好理解,只单纯产应用了结合律或交换律算了。

其次,没有这个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我们只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是一种数学规律,意义是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乘法交换律也是数学规律,改变乘数位置,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

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

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数学四年级下《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在四年级下的数学教学中,我负责讲授《运算定律》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是数学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至关重要。

在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定义和特点入手,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和简单的练习,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学生在运算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如混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等,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强调和纠正。

此外,我还强调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示,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讲解,我帮助学生建立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通过示范,我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互相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交换律、结合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困难,如在混合运算中不能正确应用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则。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了练习的难度和针对性,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对交换律、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意识到,个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风格,积极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的来说,《运算定律》这一章节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辅导,并加强运算定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成功不足_《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成功不足_《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成功不足_《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要做到让学生进行“探究、推理、自己总结规律”很难,因为上的是直播棵,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从例题入手,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策略很多,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1)(4+2)×25;(2)4×25+2×25,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为什么:(4+2)×25=4×25+2×25,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讲完例题后,又让学生通过发语音、课堂连麦的形式让举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例子不仅可放在具体情境中,也可借助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及它的应用”,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乘法分配律》是整个四年级运算定律中最最重要的一节。

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很好运用他很重要!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在于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环节设置以及细节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旨在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式子(多余3)――观察式子――猜测观点――验证观点――总结定理,这样一个过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

乘法分配率的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

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分数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分数乘法运算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然而,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运算时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和困惑。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运算。

学生在进行分数乘法运算时常常忽略了分数的乘法运算定律。

分数乘法运算定律规定,两个分数相乘时,应将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同时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

然而,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只关注了分子的乘法,而忽略了分母的乘法。

这导致他们在计算中出现了错误,最终得出错误的结果。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法运算定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策略。

首先,我引入了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体验来理解分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原理。

例如,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分数乘法的例子:“1/2乘以3/4等于多少?”我鼓励学生先将分子相乘得到结果1,再将分母相乘得到结果8,最后将结果1/8写下来。

通过这样的实例演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分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运用过程。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分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几何意义。

我告诉学生,分数乘法运算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一个形状的面积进行放大或缩小。

例如,当我们将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2时,可以将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这样得到的面积就是原来的1/4。

通过这样的几何意义的解释,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本质,从而在解题时更加自信和准确。

我还鼓励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分数乘法运算定律。

例如,我告诉学生,当我们购买食物时,常常需要按照重量和价格来计算总价。

而在计算总价时,我们就需要用到分数乘法运算。

例如,如果一斤苹果的价格是2元,而我们购买了1/2斤的苹果,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数乘法运算得到总价为1元。

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学生可以将分数乘法运算定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应用。

通过对分数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运算时常常忽略了分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导致出现错误的结果。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反思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树立学生自信心,特别爱护后进生,培养学生口算心算、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

并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

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

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加强。

2、课前对学生学习效果估计不足,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

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3、上课时复习的时候应该安排一些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题目,匡助学生回顾简便运算,为本课的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4、例题6中本来惟独前面2道题,但是备课时拔高了难度,多加了2道较难的简便运算题目,在前面复习时没让学生回顾、做做类似的整数乘法混合运算题,所以学生做题效果不理想。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

我认为,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惟独做到了让教为学服务,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干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干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份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1、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

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反思(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反思第【1】篇〗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把内容上完,却发现效果不好,出现同事们说过的一个笑话一样,老师:“这节课你听懂了吗?”生:“听懂了”。

老师:“你会做吗?”生:“摇摇头,我不会做。

”作业简直没法改!于是我就来进行分类练习效果还不错,下面就我的练习方法介绍给大家作为参考。

1、记住这些特殊的算式5×2=10、25×4=100、125×8=1000、125×4=500的计算,使学生明确:这几组数的乘积是一个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数。

让学生能够非常迅速敏捷的看到125就去想它的好朋友8,看到25就能够马上想到4。

如:125×32×4就会想到32能不能分成8和几相乘,然后进行类似的练习,如:28×125、72×125、36×25等,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乘法结合律的魅力真的能使计算变得简便,从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连不爱做作业的同学都认真而兴奋的完成了作业。

下课了,学生要求我:“老师下节课能不能从新让我们来做一做,记得抽我上黑板”。

2、让学生记住88=11×8、44=11×4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125×88,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简算125×88=125×(80+8)也可以125×88=125×8×11。

学生通过类似的练习就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当我出示11×87+44+99这道题时竟然有大部分学生这样去解决,让我兴奋无比。

11×87+44+99=11×87+11×4+11×9〖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反思第【2】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乘法安排律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把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

乘法安排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根据分析题意、列式解答、叙述思路、观看比拟、总结规律等层次进展的。

然而乘法安排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安排律,更要让学生经受探究规律的过程,进而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力量。

同时,学好乘法安排律是学生以后进展简便计算的重要根底,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要做到让学生进展“探究、推理、自己总结规律”很难,由于上的是直播棵,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从例题入手,把乘法安排律放在详细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发觉解决问题策略许多,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1)(4+2)×25;(2)4×25+2×25,通过比拟,学生知道了为什么:(4+2)×25=4×25+2×25,经受了学问探究的过程,讲完例题后,又让学生通过发语音、课堂连麦的形式让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例子不仅可放在详细情境中,也可借助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什么是“乘法的安排律及它的应用”,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2《乘法安排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通过观看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觉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教学时,我也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

先复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

通过(18+7)×6○18×6+7×6、20×(15+90)○20×15+20×3让学生观看、分析、思索、归纳,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安排律并加以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让学生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去猜想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

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因此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

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时,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的联系,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出规律,通过举例,验证所找到的规律,最后启发他们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方式。

这样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这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掌握较好。

在教学中,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