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合集下载

大单元教学历史脉络、研究现状及路径选择

大单元教学历史脉络、研究现状及路径选择

大单元教学历史脉络、研究现状及路径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在历史教学中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大单元教学的历史脉络,深入探究其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回顾大单元教学的起源与发展,阐述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大单元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促进大单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大单元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大单元教学的历史脉络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其历史脉络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时期的初步探索,经过现代教育改革的推动,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在古代教育时期,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已初现端倪。

古代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常常将学科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大块,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例如,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就是典型的以大为单位的教材,旨在通过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20世纪初,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扩充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家们开始尝试将学科知识划分为更大的单元,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一时期的许多教育改革者都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一阶段,大单元教学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

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单元教学也逐渐与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大单元教学的历史脉络可以概括为从古代教育的初步探索,到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再到21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它们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才不失历史连贯的继承性 和基本 线索
较深入地理解课文 、 掌握 形式 , 并留下深刻 的印象 。
五、 重 视 教 材 内容 和 学 生 实 际之 间的 联 系
的系统性 , 否则将无法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历史教学 的整体性涉及 的领域 很广 , 根据我 的一些 教学体会
睁 ’ ’ 。 怛 : 坚 蔓 . a 4. - : ’ 睁’ f r 妇 堑! 二 =
[ 2 ] 梁励 . 历 史教 育 园地 的奇 葩 : 《 历 史课 堂教 学艺术 》 读后 . 讲清楚 。 尤其讲完一个纲 目向下一纲 目转入时 , 要特别 重视 它们之 苏州 大 学 学报 , 1 9 9 6 ( 4 ) .
并 醒 目地写在黑板上 , 然后对这一 问题 细致讲 解 , 件 的时空发展和历史现象的纵横联系 。这就决定 了运用整体原理 定要加 重语气 , 同时可在知识点下面画上着重号 , 使教 师的语言和书写合拍 , 使学 从 事 历 史 学 科 的 教 育工 作 , 提 高历 史 教 学 水 平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因为 印象深刻 。 它要求我们从客观的角度从事历史教学 ,把历史学科和通篇历史 生便于接受 , 四、 重视运用历史地 图的空间、 时间和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紧 教材 比作一个大系统。从传 授知识来看它包括字 、 词、 句、 人物 、 事
参 考文 献 :
这些题 目表面上独立 , 但实际上它们之 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
[ 1 ] 甄士 东. 论历 史课 堂教 学要 素. 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 : 教 育科 先在备课的时候认 真分析研究教材 的结构 ,紧紧抓住本节课 的中 学版 , 1 9 9 8 ( 0 4 ) .
心, 从宏观上把握 它 , 然后在讲授时一定要 围绕 中心 , 把每一问题 间的内在联系 。 这样才不容易使 内容脱节 , 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

高中文科学习的方法

高中文科学习的方法

高中文科学习的方法高中文科学习的方法?文科综合是令很多考生头痛的部分,它的分值大而且主观题比重大。

不过,我相信,只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主观题高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客观题则是要练出来的。

高中文科学习的方法一、怎样预习政史地文科的知识固有的庞大的系统使得无论是讲课还是自学过程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表面上看只是学很小的独立的某一部分知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甚至一个细小的词语都会牵扯到其他部分甚至其他科目的知识。

正是由于文综科目的这个特点,如果不经预习就直接在课堂上一古脑儿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理解掌握自然很难到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嘛。

预习是文综学习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这开端上就要切合以上说过的文综科目的特点,万万不可畏惧麻烦而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仅作浏览,而对浏览过程中明明已经发现的疑虑和发散点置之不理,首先就要动用自己已有的资料对其进行查考自学。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预习本身这一遍学习事半功倍,而且更能使得你对课堂内容实现最大化吸收:在老师短短40或45分钟内讲解的貌似只是皮毛的东西中,你可以把握皮下的脉络神经;他不经意吐出的精华内容,不经过这样科学的预习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而你可以。

这就好比在起跑线上你顶到了起跑线而别人尚存半步距离。

这半步也许恰恰就是决定谁更先擦到终点红线的半步,马虎不得。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预习过程中的取舍问题。

如果仅仅读了我上面的话,以我的经验,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头疼了,因为高三的时间毕竟有限,文综固然重要,但语数外更是敲锣打鼓地喊着要时间要精力。

所以在简单的预习过程中如果过分投入精力就很可能顾此失彼,影响大局。

鱼与熊掌得而兼之的最好办法恐怕就是各取一半了:就个人经验而言,预习毕竟不是系统学习的全部,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关键的联结点,掌握结构就等于掌握了骨骼,在听讲过程中慢慢讲具体生动的知识填充进去,将已经建立起来的框架部分丰满起来,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中学生历史理论思维的发展及其理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将散乱的历史知识、历史线索、历史图像形成一个总的历史框架,形成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风俗、思想、科技、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发展的历史态势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形成相应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内容作为基础,然后以之去理解、分析对象,从而把握对象的现象和本质,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学法指导:一、抓历史知识体系的落实读史先读纲,纲举才能目张。

如《新编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的纲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总纲,它体现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第二是章纲,即每章的序言和每节的标题,它反映每一时期总的历史内容、重点事件及其内在联系;第三是节纲,它往往依政治、经济、文化等来列述,贯穿着某一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的来龙去脉,充满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况以及后人的定性、定位和价值判断等历史评论或结论。

学习历史,就要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知识体系,达到“宏观在胸”、“目有全牛”。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培养其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单是片面记住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要形成一个历史的整体观。

这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在具体讲解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反复地、大量地实施整体教学观,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框架和线索的基础上,层层夯实历史知识的体系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应用。

二、抓历史知识点的落实历史是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构成的,而掌握这些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先后发展关系,便是落实基础知识点的首要。

同理,历史发展线索也是由许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应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影响做出准确的复述,或对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出较准确的复述和评价,这是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高一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8篇

高一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8篇

高一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8篇篇1一、背景本学期作为高一历史教师,我肩负着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传授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重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序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学期主要完成了高一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包括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史的相关内容。

具体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教材,系统讲解历史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感和空间感。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锻炼其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历史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对历史的兴趣。

三、教育教学成果1.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们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在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们能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教育教学反馈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良好。

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上还存在知识不扎实、思维不够活跃等问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强化和引导。

四、个人专业发展1. 教学研究与进修学习本学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同时,通过参加进修课程和线上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专业素养。

2.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

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

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作者:殷俊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1年第02期[摘要] 部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亮点纷呈,特色繁多,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

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应该以变应变,突出系统性,注重整体性,适度重构性,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 《中外历史纲要》;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编写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经过审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由此做出相应调整,以契合新教材的特点。

现以教材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该课所在的第八单元为例来分析说明。

一、突出系统性“纲要”顾名思义就是提纲挈领的要点,具有结构性、系统性、概要性等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编写的《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相对宏观的课程模块,二是相对微观的单元课时。

从相对宏观的课程来看,注重上下衔接,既对初中已学进行梳理、串接、延伸,又与日后选修内容在整体框架上有所区别;同时适度左右兼顾,充分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如地理学科的地缘政治在本课中就有所涉及。

与初中历史课程对照来看,本课及所属单元与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有关内容比较一致。

首先是单元主题及位置相同,都是教材倒数第二个单元,初、高中主题分别是“二战后的世界变化”“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其次是课时标题相似,作为引领单元的第一课,初、高中标题分别是“冷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应该说,初、高中历史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高中课程不是初中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与“冷战”有关的一些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和高中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更加全面、深刻、丰富、完整、系统、有侧重的表达。

“高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通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初中详细具体,高中从简择要,更注重概括性与分析性。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为宗旨,对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本文将围绕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新课标的总体要求1.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突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历史学科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认知水平的培养。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国家、民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掌握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水平。

3.重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新课标对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凸显,强调历史学科在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新课标的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新课标将历史学科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强调历史基本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的学习。

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水平。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可以选择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地理、世界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多种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新课标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然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新课标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同时,还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历史剧表演、开展历史主题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积极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历史新课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的同行一起探讨和交流历史教学的经验和心得,共同推动历史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教育作为国家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历史新课标的学习,深感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重庆高中历史教材

重庆高中历史教材

重庆高中历史教材
重庆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版本。

其中,人教版教材根据高中历史课标编写,注重历史知识的基础性和整体性,以专题形式呈现,涵盖了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民版教材则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通史形式呈现,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两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价值,但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略有不同。

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一、概述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把握。

本文将从教学原则出发,探讨如何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和策略。

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1. 引导学生建立学科整体观念为了帮助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全面的认识,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学科整体观念。

在自然科学领域,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物质结构;在人文社科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串联或文学作品的综合剖析,让学生建立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整体认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学科思维方式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把握的重要手段。

教师需根据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学科思维方式,比如在数学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艺术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思维方式。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1. 推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指的是学科知识的各个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通联,呈现出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

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来把握物理学科基本结构的系统性。

2. 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学科知识的整体性指的是学科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通联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帮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学科知识。

在地理学科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把握地理学科基本结构的整体性。

四、关注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1.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指的是学科知识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发展历程,了解学科知识的前人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发展脉络。

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内涵、必要性与实践策略

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内涵、必要性与实践策略

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内涵、必要性与实践策略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的内涵 (3)1. 定义与特点 (4)2. 重要性及作用 (5)2.1 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6)2.2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7)三、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9)1. 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性 (10)1.1 内容碎片化问题 (11)1.2 缺乏实践操作环节 (11)1.3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12)2.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13)2.1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14)2.2 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5)四、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实践策略 (16)1. 确定单元主题的原则与方法 (17)1.1 主题选择原则 (19)1.2 确定主题的方法 (20)2. 教学设计与实施步骤 (21)2.1 教学设计思路 (22)2.2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23)3.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 (24)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5)3.2 课堂管理及调控策略 (27)4. 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 (28)一、内容描述单元主题教学明确了每个历史单元的核心内容和主旨,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它强调在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

单元主题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分析和重构,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单元主题教学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引入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单元主题教学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王文芳 刘成兴】

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王文芳  刘成兴】

注重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沂南县岸堤镇第一初级中学王文芳刘成兴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知识浩瀚、时间性强、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的横纵联系密切,总体可以说是繁而不乱。

但也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学习的抱怨。

一是历史知识信息量大,不好记忆,二是历史知识比较琐碎不好联系,觉得学起来有些无从下手,且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是找不到等等。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只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阶段,而没有深入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构建。

所以从七年级起,如何用好教材、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课内知识与现实热点的深化联系、培养历史学科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提高学习的效率,就无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

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整合历史知识的若干基本原则,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并注意升华到理性高度加以系统化地分析整理,最终得出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全局观思维,是学“活”历史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

下面,就结合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感悟,期望能与同仁们交流探讨,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按知新课理清每节课的基础知识,巧妙记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课程的功能已开始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教育逐渐向能力的培养转变,要求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历史学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动脑学历史已成为教师必须用心研究的课题。

历史基础知识点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对历史基础知识点的讲述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历史知识体系!就好比一幢房子,没有地基,这房子也就无从建立!《历史课程标准》对点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记忆,在记忆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理解。

阶段复习 狠抓落实 提高课堂效率

阶段复习 狠抓落实 提高课堂效率

阶段复习狠抓落实提高课堂效率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紧密,这也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

既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

但不论历史中考怎么考,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日常教学要有思想、灵魂,复习指导要有方法、策略。

本人连续六年担任初三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复习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兹以所在的黄冈市中考为例,谈谈初三历史总复习的教学。

我个人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鉴于初一、初二师资力量缺乏,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甚少,在这个复习阶段更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重点内容一节课仍上一课书,必要时当堂消化落实,非重点内容则上到哪里就停在哪里,下节课再接着上。

上课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检查学生书上记号和课后练习及知识的巩固情况。

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概念。

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备课时精益求精,考虑周全;讲课时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且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课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一阶段复习大约要到每年的三月底完成。

这是打好中考仗的攻坚战。

第二阶段,主题(单元)归类复习,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落实。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突出重点知识。

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如结合《历史中考精典》,要么以单元为单位定期自出试卷,通过练题、讲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通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落实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打破固有的以教材内容为单元的授课模式,构建起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

整体规划单元内容。

教师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学生认知发展逻辑以及课程标准要求,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一个个具有学科逻辑关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匹配的独立教学单元(主题),并将其逐级细化为以主题引领的子单元。

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教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结合学科特点,从整体上设计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计划。

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学习任务。

组织学习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研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

评价与反馈。

教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素养。

实施“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视野。

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加强教学管理。

实施“大单元教学”,需要学校建立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教师能够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大单元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落实评价机制。

“大单元教学”的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师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大单元教学”不断深入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也在逐步发生变革。

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旨在通过整体把握教材,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初中数学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意义、实施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1.文学常识
2.历史知识
3.科学知识
4.社会常识
二、具体内容
1. 文学常识
•文学史纲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和名著欣赏
•世界文学经典作品欣赏
•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及其作者
•文学名句
2. 历史知识
•中国古代历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世界史概况
•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3. 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基本概念
•物理学基本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领域知识
4. 社会常识
•中国地理知识
•世界地理知识
•政治常识
•经济常识
•人文地理知识
三、考试要求
1.要求考生对以上各方面的知识能够有所了解和掌握,重点考察综合分
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2.题型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注重考生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性。

四、备考建议
1.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多做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做到
知识点的贯穿和衔接。

2.多做练习题,提升解题能力。

可以针对不同形式的考题进行练习,提
高应试技巧。

3.多看相关资料和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4.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

五、总结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涵盖了文学、历史、科学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要点,对
考生进行全面考核。

备考时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历史学科指导意见

高中历史学科指导意见

高中历史学科指导意见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任务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学习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负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进程,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有深入的认识。

(2)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具备历史文献阅读、整理、分析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历史研究性学习任务。

(4)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注重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形成综合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题研究,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善于沟通的品格。

初中知识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初中知识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初中知识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初中知识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知识体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初中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

初中知识点的系统性指的是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结构。

在初中阶段,学科知识日益丰富,学生需要逐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通过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科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数与代数、数与形、数与图之间的关系,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综合应用。

这种系统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初中知识点的整体性是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交叉融合。

毫无疑问,每个学科都有独立的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知识的大整体。

因此,学生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知识,并进行综合性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各种物理现象和原理,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这种整体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初中学习中有效地培养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呢?首先,学生应该重视知识的组织和整理。

在学习每个学科的知识点时,可以尝试将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知识框架等工具来帮助整理知识,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展现出来。

通过拓展思维、提升整体认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学习能力。

其次,学生应该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独立学习每个学科的知识点外,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运用。

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整体思维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

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

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围绕“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展开,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

教学任务包括:深入探讨古代文明的起源、封建社会的演变、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自觉性不高等问题。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成长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成就。

(2)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中国历史整体性的认识。

(3)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等,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5)提高历史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5)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

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

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
系统性和整体性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系统性是指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而整体性则是指一个系统的整体结构,它是由系统性的关系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系统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系统性的,而这些系统性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整体性。

因此,系统性和整体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关系可以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

例如,在社会组织中,系统性是指组织内部的关系,而整体性则是指组织的整体结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

此外,在生物体中,系统性是指细胞之间的关系,而整体性则是指生物体的整体结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总之,系统性和整体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系统性是指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整体性则是指一个系统的整体结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只有当系统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一个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用。

助力学生“建模”,提高历史专题复习的效度

助力学生“建模”,提高历史专题复习的效度

助力学生“建模”,提高历史专题复习的效度作者:范卫东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11期所谓专题,就是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问题。

[1]一般而言,历史专题复习主要追求的是整体性、线条性和对比性特点,容易忽略立体性与交互性模型的建构,从而导致学生的头脑中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割裂、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脱钩。

有时看似已取得令人满意的复习效果,但在遇到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时,他们往往无从入手,茫然无措。

尤其在历史解释方面,特别凸显出学生历史建模的重要性。

因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来自于多方面,政治、经济、医疗、中外交往等。

学生只有建构了比较成熟的知识网络,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把这些因素调动起来,才能考虑全面、不致遗漏。

即通过老师的外在引导和学生自主的个体消化,把相关历史知识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

这样,既可助力学生自我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也有助于教师创设建构主义课堂。

因此,本文着重从如下五个方面对历史专题复习中的建模实践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把纵向对比作为历史建模的切入点系统性是建模的基本特点,而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纵向的系统概括是实现历史建模的基本切入点。

以统编版《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先从历史发展的整体走向上把握。

从社会形态演变来说,教材详细描述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社会发展状态来说,教材以大一统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既突出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又详细描述大分裂时代的民族融合和江南开发为隋唐重新走向统一所作的铺垫;既突出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又反复强化对元明清时期大一统王朝的继续发展和国家版图基本奠定的认知。

再从推动历史演进的具体举措上归纳。

这种小专题涉及到的知识线索比较多,如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完善、赋税制度的变革等。

每一个小专题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它们是推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支撑点。

熟练掌握这些历史主干并形成明显的区分度,才能形成相应的陷阱抗原,才能保住历史得分的基本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历史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明显,而且几条线索也非常清楚。

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殖民扩张及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上
都有涉及,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归纳、概括,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
革命和改革,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但
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
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借据和影响有很大的
差异。

又如思想领域出现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等进步思潮,其产生的原因、思想观点、性质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处于不同
阶段的这些思潮其具体主张、历史作用和影响又有很大的不同。


习时对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进行纵向联系、比较、归纳,就能更好地
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小字、插图和阅读课的内容
注意中外史结合
通过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加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掌握,使中外历史形成有机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