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合集下载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一)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谢海洲,1922年出生,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

任全国第一批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共带徒4名。

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

出版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科普文章350篇。

近20年来,主要从事中医痹症、脑髓病、神志病、血液病的临床研究,以老年痴呆症为主攻方向。

先后到比利时、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日本讲学,并被邀至沙特、阿联酋为王室人员治病。

中成药是成以备用的意思,相当于西药成瓶的药,如深海鱼油、洋参维他。

前者为一味药,后者为多味药,中成药也是这样,少则一味,多则几十味,甚至近百味,都以制成品备选用。

中成药始于《肘后备急方》。

书中首次提出"成药剂",成批生产贮备,以方便临床急需。

由于中成药信誉好,可自选自购,故北京人称之为"问病吃药"。

所谓"问病吃药"就是老百姓有不适自己向药店老先生说明,老先生告诉你用什么药,如何用药,直到恢复。

1 中成药与汤药汤者荡也,急病用之,取其速效。

国家曾颁布有十几种急救药,其中有针剂,同时也有部分丸散,用于抢救,可与西药救急药并用,或单独应用。

一般说来,在群众中,急性病服汤药,病愈恢复期服成药,或医生处方配制成药,以助恢复。

2 剂型改进与系列中成药除传统剂型--丸散膏丹外,现在能见到的剂型有针剂、输液(如清开灵、醒脑静)膜剂、喷雾剂、坐剂、涂搽剂(爽身粉),即所谓的三小、三效(速、高、特效)、五方便(携带、服用、贮存、保管、运输)系列中成药。

在传统中成药有其雏形,没有其名称,如风热型感冒、风寒型感冒、暑湿型感冒等用不同的传统中成药。

剂型改革后这方面更明确了,如辽宁本溪三厂生产的胃肠系列冲剂、感冒系列冲剂、风湿病系列冲剂等,以后又改为颗粒剂。

剂型改革应进行三期临床、四期临床,才能赶上形势。

常用药品目录及用法用量(中成药部分)

常用药品目录及用法用量(中成药部分)

0.35g*36s 20mg*50s*2 瓶 0.3g*10 片*2 板
2.5g
2.2g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 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等 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清热平肝,补益肝肾。用于高血压病,眩 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 苦、腰膝酸软、心悸不寐、耳鸣健忘等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 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等 清热解毒、抗病毒,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 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溶液剂 瓶
溶液

溶液剂 盒
片剂

23 口服,一次 15ml,一日 3 次; 小儿酌减。
7.7 口服,一次 15 毫升,一日 3 次 7 口服,一次 20 毫升,一日 2~3 次。
9.8 口服,一次 3~4 片,一日 3 次。
费用部分需 由个人负担
用于肺痨咳嗽,咯痰,咯血,气虚哮喘, 慢性气管炎等
12s*2 板
13 甲 藿香正气软胶囊
常用药品目录(中成药部分)
功效主治
规格
剂型
一、内科用药
单位 单价
中成药部分
整理时间:2011.11.11--12.23
用法用量
备注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 流清涕,咳嗽咽干 同上
6g*10 袋 12g*10 袋
颗粒剂 盒 颗粒剂 盒
16 口服,一次 l 袋,一日 2 次,开水冲服 14 口服,一次 l 袋,一日 2 次,开水冲服
10g*20 袋 0.36g*100s 0.5g*10s*2
6g*12 袋 80mg
健胃消食
0.8g*8 片*4
宣通肺气,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炎咳喘, 老年痰喘。 驱痨补肺,镇咳祛痰。用于肺痨咳嗽,咯 痰咯血,气虚哮喘,慢性气管炎。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 的咳嗽,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 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 作等

常用中成药用法

常用中成药用法

步长脑心通
保护血管内皮、提高脑组织和心肌抗缺氧
能力(黄芪)
抗血栓、抗炎症(丹参、赤芍、红花、桃
仁、地龙、全蝎、水蛭)
稳定AS斑块
麝香保心丸
*功效主治: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 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 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药物组成: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 桂、苏合香、蟾酥、冰片。
参松养心胶囊
*功效主治: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 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症见心悸不 安,气短乏力,动则:人参、麦冬、山茱萸、丹 参、炒酸枣仁、桑寄生、赤芍、土鳖虫、 甘松、黄连、五味子、龙骨
参松养心胶囊
稳心颗粒与参松养心胶囊都可用于室早 引起的心悸不安; 稳心颗粒更偏重于抗心律失常、稳定心 律(心电图、自测脉率);参松养心胶 囊偏于养心安神,多用于自觉心悸、睡 眠较差者。
阴虚?
气虚?
血瘀?
阳虚?
中医基本理论
* 气: 气是人体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 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之一。 * 血: 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 作用。
气虚证
*症状表现:
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胸 闷气短,食欲减退,动则自汗出,舌 淡苔白,脉虚弱。
气虚证
*肺气虚:气短,懒言,怕风,自汗,易感 冒——玉屏风颗粒、人参、黄芪、白术 *脾气虚:食欲差,腹胀,大便稀溏,舌边 有齿痕——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补中 益气丸、党参、山药、薏苡仁
谢谢各位!
阳——温暖;阴——凉润
正常人体:阴阳平衡
阴虚证
阴虚——热证——功能亢进
阴虚证
*症状表现:
烦而多言、口干咽燥、面色潮红(颧红)、 渴喜冷饮、五心烦热、尿黄、便干、舌质红。 偶有发热,为持续低热。

史上最全:家中常备的中成药,应该这样用!(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家中常备的中成药,应该这样用!(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家中常备的中成药,应该这样用!(值得收藏)很多人会在家中备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在治疗常见病时,效果非常好!但要准备哪些药,又能治哪些病,相信都不太了解。

今天,小编整理了常用的近百种中成药,希望对你的生活与健康有所帮助!文中干货内容较多,建议先收藏或转发,再慢慢观看哦!文章要点一、家庭常见中成药用法1、内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感冒药、咳嗽药、祛暑药、通便药、消化药、安神药、清热药、补虚药2、外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3、五官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4、皮肤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5、妇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6、儿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7、家中常备外治药物和工具二、中成药正确服用方法1、严格按量服用2、注意服药禁忌3、注意服药时间4、注意服药方法5、注意服药反应(提醒:服用药物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进行)家庭常见中成药用法一家庭常用内科中成药1感冒药(3种)(1)银翘片(维C银翘片)作用:对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不出汗或者出汗不多、微微感觉怕冷、怕风、口渴、咳嗽、喉咙痛,舌苔薄,舌尖红、白色或者黄色等症状有效。

(2)双黄连口服液作用:清除肺热、透邪外出及解毒,控制流感病毒,较好的缓解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口渴、怕冷、鼻塞等症状。

(3)小柴胡颗粒作用:可以有效的治疗发热,对食欲不振、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等可以起较好的缓解作用,还可以治疗胸部两侧的不适。

2咳嗽药(6种)(1)蛇胆川贝口服液作用:主要用于肺热咳嗽,症状痰多或者咳痰不爽,颜色偏黄,口中呼出热气,自觉肺部有胀满的感觉等,常常伴有口燥舌干、口渴喜欢喝冷水、小便黄、大便干燥等。

(2)急支糖浆作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对伴有黄痰、痰很多、但比较容易咳出来的风热咳嗽最为有效。

(3)秋梨膏作用:主要用来治疗燥热咳嗽。

(4)鲜竹沥水作用:最主要的功能是治疗黄而粘稠的热痰,缓解中风后的一系列症状,对孩子痰热惊风,表现出的高热、痰多、呼吸急促、有缺氧表现、烦躁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科普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科普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科普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科普在当今社会,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中成药被定义为以天然药材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制剂工艺制成的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特点,适用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和不适症状。

然而,由于中药疗效的复杂性和患者对中成药的了解程度的不同,合理使用中成药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中成药的定义和特点中成药是指采用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中草药饮片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制剂。

其优势在于取材广泛、疗效确切、安全性相对较高。

中成药的制剂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丸剂、散剂、口服液、贴剂等。

这些不同制剂形式的中成药在治疗不同疾病和不适症状上有着不同的应用。

2. 常见疾病和不适症状的应用中成药在常见疾病和不适症状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感冒和咳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而一些中成药如感冒颗粒和川贝枇杷膏等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肠胃问题也是人们经常面临的健康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成药如小柴胡颗粒和苦瓜腺激素片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中成药的副作用与风险虽然中成药相对安全,但它们仍然有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中成药中所含的草药成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另过量使用中成药也可能导致中毒和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中成药是至关重要的。

4. 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几点建议为了合理使用中成药,以下是几点建议:- 在使用中成药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意见。

他们能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 请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来使用中成药。

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 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过敏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 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中成药。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咨询医生的意见。

5. 个人观点和总结中成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对于某些疾病和不适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合理使用是非常关键的,以避免不良反应和其他风险。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普及和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成药的疗效和价值。

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成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指导中成药的使用,国家制定了中成药基本药物使用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以期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些药物。

一、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是指根据药典规定,以中药饮片、提取物或复方制剂为主要药物形式,经科学加工制备、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国家将中成药基本药物分为两大类:专业基本药物和基本药物。

专业基本药物是指临床各专科按需要选取和确定的一组中成药,用于该专科疾病的诊疗。

基本药物是指适宜多个专科使用的中成药,主要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

二、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原则1. 循证医学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需要根据现有的研究证据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对于药物疗效的评价也应基于循证医学原则进行。

2. 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使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患者的病情、病程等情况。

3. 综合治疗原则:中成药往往是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使用的,在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综合使用各种治疗手段。

4. 安全性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风险。

三、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1. 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在治疗感冒时,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小柴胡颗粒、保和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3.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成药也有显著疗效。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运用(脾胃)课件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运用(脾胃)课件

消食导滞, 保和丸 和中止痛 或加味保和丸
疏肝和胃, 舒肝止痛丸 理气止痛 或舒肝和胃丸 或气滞胃痛颗 粒 清肝泄热, 左金丸 和胃止痛 或胃苏颗粒 化瘀止痛 五灵止痛散
肝胃气滞

肝胃郁热 瘀血阻滞
辨证用药
证 型
胃阴不足 虚 证
临床表现
治法
用药选择
养胃舒胶囊
隐痛或隐隐灼痛,饥不欲 益气养阴, 食,口干不思饮 和胃止痛
虚 脾阳不足 证 肾阳虚衰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脐腹作痛,温肾健脾, 四神丸 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 涩肠止泻 后则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 腰膝酸软
用药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勿食馊腐变质不洁之物,勿过食生冷,
或肥甘厚腻,或酒食无度,以防饮食所伤,脾胃功能失调;
2、夏季或梅雨季节,勿多贪凉露宿,或冒雨涉水,或久卧
便 秘
概念

便秘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排便无规律,粪质干燥 坚硬,或虽有便意而排便无力、粪便不干亦难排出
的现象。
西医学中的各种原因引得的便秘,包括功能性便
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 道疾病(肠道神经/肌肉病变、先天性巨结肠、肿 瘤、炎症性肠病等),及胃肠道的系统性疾病(甲 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 、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药物(如阿片制剂、 精神类药、抗惊厥病、钙通道拮抗剂、抗胆碱能药 ),精神或心理障碍(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 食)引起的便秘,均参考本病用药。
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
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
使用。
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是指根据儿童的病情和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儿科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1. 银翘解毒颗粒: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症状。

儿童常见的感冒症状多为风热病邪,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2.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适用于小儿咳嗽、哮喘等症状。

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平喘宣肺的作用,可用于清肺热引起的各种咳嗽、喘息症状。

3. 小儿清肺散: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对于清肺热、化痰散结的咳嗽症状有效。

4.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小儿慢性咳嗽、痰多等症状。

该药具有滋阴补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肺燥、痰多等情况。

5. 清喉片:适用于小儿喉炎、声音嘶哑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润喉止咳,有助于缓解喉部炎症引起的不适。

在儿科中成药的使用中,应根据儿童的病情特点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在使用中成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年龄和体重的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是影响药物剂量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2.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3.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中成药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应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抗生素、支持治疗等。

总之,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的监测,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个常用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继续教育

20个常用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继续教育

20个常用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继续教育中成药是指由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中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疾病的药物。

它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方便易用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常用的中成药,并讨论其合理使用。

1.当归:主要用于调经活血、补血养颜,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女病症。

合理使用当归,需要注意剂量,避免过量导致出血。

2.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肺生津的作用,适用于体虚乏力、气短乏力等症状。

但是因其性温热,痰湿内盛者慎用。

3.甘草: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

常用于调理脾胃功能。

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引起水肿和电解质紊乱。

4.陈皮:陈皮味辛性温,主要用于理气消食。

适用于胸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过量使用会导致焦渴、口干。

5.五味子:主要用于益气健脾,固肾收精,适用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因性温热,虚热内盛者慎用。

6.木瓜蛋白酶:主要用于消化不良、胃肠道炎症等症状。

但因其酶活性较高,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7.当归血建:主要用于补血养血,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症状。

但贫血非懵病症状者慎用。

8.石菖蒲酊:主要用于镇静安眠,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

但因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遵医嘱使用。

9.逍遥丸:主要用于舒肝理气,适用于情绪波动、失眠多梦等症状。

但因性温血暖者慎用。

10.清宁胶囊:主要用于镇静、安眠,适用于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

但因药效强烈,需遵医嘱使用。

11.金银花颗粒: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但因性寒湿者慎用。

12.乌鸡白凤丸:主要用于滋阴养血、补肺益气,适用于肺燥干咳、声音嘶哑等症状。

但病理改变明显者慎用。

13.参附胶囊: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症状。

但因其性温血瘀者慎用。

14.人参片:主要用于益气生津、安神定志,适用于气虚懒言、失眠多梦等症状。

但因人参为温补药物,阳虚患者慎用。

15.三七伤药片:主要用于止血、消肿,适用于外伤出血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3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3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三)作者:谢海洲点击次数:412次正文:3.8眩晕眩晕即眼花头眩。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可伴有呕吐、汗出、昏倒。

西医学的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病、高血压、低血压、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属此范畴。

3.8.1风阳上扰(1)脑立清丸:磁石、代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或猪胆膏、猪胆粉)。

功效为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夜寐欠安等。

临床中孕妇及体弱虚寒者忌服。

(2)罗布麻茶(罗布麻叶片、冲剂):罗布麻叶。

功效为清热,平肝。

用于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

本品药性缓和,在临床中多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3.8.2肝火上炎(1)当归龙荟丸:当归(酒炒)、龙胆(酒炒)、芦荟、青黛、栀子、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黄柏(盐炒)、大黄(酒炒)、木香、麝香。

功效为清肝泻火,通便。

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临床中孕妇禁用。

(2)牛黄降压丸:牛黄、羚羊角、珍珠、冰片、黄芪、郁金、白芍等。

功效为清心化痰,镇静降压。

用于肝火旺盛,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痰火壅盛,高血压病。

临床中孕妇慎用。

3.8.3痰浊上蒙(1)半夏天麻丸:法半夏、天麻、黄芪(蜜炙)、人参、苍术(米泔炙)、白术(麸炒)、茯苓、陈皮、泽泻、六神曲(麸炒)、麦芽(炒)、黄柏。

功效为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用于脾虚湿聚生痰,眩晕头痛,如蒙如裹,胸脘满闷。

临床服用时忌食生冷油腻。

(2)同仁牛黄清心丸: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白芍、麦冬、白术(麸炒)、六神曲(麸炒)、蒲黄(炒)、大枣(去核)、阿胶、茯苓、人参、防风、干姜、柴胡、肉桂、白蔹、桔梗等。

功效为清热化痰,益气养血祛瘀。

用于气血不足,痰热上扰所致胸中热,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

临床中孕妇慎用。

(3)益血膏:黄芪、当归、川芎、益母草、菟丝子、大黄、木香、白芍、地黄、何首乌(黑豆酒炙)、枸杞子。

20个常用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

20个常用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

20个常用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中成药是指以中药为基础,经过加工制成的制剂。

在中医领域,中成药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是20个常用的中成药以及它们的合理使用方法的简要介绍。

1. 999感冒灵:用于治疗感冒和流感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2. 云南白药:用于治疗外伤、擦伤、烫伤等皮肤损伤。

3. 人参口服液:适用于疲劳乏力、体力不佳、食欲不振等症状。

4. 三黄片:用于治疗急性肝炎、胆囊炎等疾病。

5. 板蓝根颗粒: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咽痛等症状。

6. 复方草珊瑚含片:用于治疗牙痛、牙龈出血等口腔问题。

7. 青霉素V钾片: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症,如喉炎、肺炎等。

8. 逍遥丸:适用于治疗失眠、脑力衰退等神经系统问题。

9. 复方丹参片: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

10. 复方黄连素片:适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问题。

11. 肾宝片: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12. 痔疮栓:适用于治疗痔疮引起的疼痛、出血等问题。

13. 舒筋活血胶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疾病。

14. 复方葛根素片:适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15. 萆薢丸:用于治疗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16. 止血散:适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等。

17. 血府逐瘀片:用于治疗痛经、血块等症状。

18. 蒲地蓝消炎片:适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等问题。

19. 新癀片:用于治疗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

20. 肺宁片:适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用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成药,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2. 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状况调整剂量。

3. 禁忌症:了解中成药的禁忌症,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4. 不良反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恶心、头痛等,并及时就医。

5. 药物相互作用:中成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因此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1.遵循医生的处方:儿科常用中成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包括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

不可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

儿童的生理机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药物的代谢和排出时间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调整剂量和用药频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2.根据疾病症状选择药物:儿科常用中成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使用。

例如,对于发热的儿童,可选用复方板蓝根颗粒或小儿退热栓剂,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药剂量不同。

对于儿童感冒咳嗽,可选用银翘片或小儿咳喘颗粒等药物。

3.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疗程:儿童的呼吸、循环、代谢等生理机能都不成熟,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也与成人有所不同。

因此,用药的时间和疗程与成人也不相同。

家长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来使用中成药,并根据医生的指示来合理调整用药时间和疗程。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儿童在使用中成药时,要避免与西药或其他中成药同时使用,以免相互干扰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另外,一些药物存在严重的配伍禁忌,如板蓝根颗粒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不能同时服用。

在使用中成药前,完整告诉医生孩子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情况,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注意药物副作用:儿童的生理机能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因此,家长在使用儿科常用中成药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消化不良、皮疹等,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6.药物存储和使用安全:儿童的好奇心重,对药物容易产生误食的情况。

因此,在使用儿科常用中成药时要注意将药物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并定期清理过期或不需要的药物。

如果发现儿童误食中成药,应立即就医并将药物包装带到医院。

总之,合理使用儿科常用中成药可以有效缓解儿童的症状,但前提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家长应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并随时观察儿童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小儿肺热咳喘 口服液
主要药物
功能
麻黄、杏仁 、石膏、
鱼腥草、金荞麦、 川贝、矮地茶、批 把叶、苏子、炙甘
清热宣肺, 止咳平喘

麻黄、杏仁、石膏、 银花、连翘 、知 清热解毒, 母 、黄芩、板蓝根、宣肺化痰 麦冬、 鱼腥草
主治
急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属痰热证者。 症见发烧、咳嗽气急 ,甚或喘息,咯痰色 黄或不爽,咽痛,便 干,苔黄或黄腻等
1.1 辨证用药
1 中成药临床应用旳基本原则
即根据中医理论,辨清疾病旳证候,针对证候拟定详细治法, 根据治法,选定合适旳中成药,这是中成药应用旳主要原则。辨证 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旳关键,是中医措施论旳精髓。中医治疗旳有 效性首先要精确辨证,才干精确旳立法和处方,一旦辨证失误,则 会一错百错,绝无疗效可言。所以,选用中成药时,应遵照“辨证 求因,审因论治,依法选方”旳基本原则,即所选旳中成药必须与 病证相吻合,不然不但于病无益,还会使病情迁延,甚至造成不良 旳后果。所以,选用中成药时,首先要辨证论治,切忌按病名选药, 或望文生义。
2 儿科常用中成药利用举例
目前防治儿科疾病旳中成药也不在少数,以治疗呼吸系统和消 化系统疾病者为主,而尤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者为多,令人眼花缭 乱,现就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旳常用中成药(涉及口服剂及注射剂) 合理利用作一归纳。
2.1 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旳中成药
此类中成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风热证者,小儿以发烧、头痛、 咽痛、咳嗽、流涕、舌质红、苔薄黄为主要体现,常用者有: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 理使用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旳指导下,按照组 方原则和工艺原则制成旳制剂,因其疗效确切,使用以便,不良 反应小,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主要旳作用。对小儿而言,中成药 尤其受到患儿家长旳青睐,临床应用数广量多。所以趋利避害, 合理使用,对提升疗效、保障安全有着主要旳意义。

国家基本药物 中成药

国家基本药物 中成药

(2)配伍禁忌
中药在配伍应用中,有些药物应避免配合使用,以免降低和破坏药效, 或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这就是《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 反者”,历来把这些药物视为配伍禁忌药。
天麻丸
蛇胆川贝液
含附子
含贝母
二者配合应用,属于中医十八反“贝母反乌头”的配伍禁忌, 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再如两个含有相同有毒成分的中成药配伍应用,可能出现某种成分重 复使用,使有毒成分剂量过量使用,从而产生不良反应,也是中成药 配伍禁忌的内容。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liyan
主要内容
1.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2.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3.中成药的使用注意(禁忌)
1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1)内服法
常用的有直接服用、开水送服、沸水送服、含服、吸入、鼻饲。 此外还有药汁送服法、舔服法、调服法、顿服法。 就服药时间来说,一般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
然而由于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病 人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不同,医生要因病、因 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定中成药的使用 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达到安全有 效的用药目的。
尤其对含砷、汞、铅及斑蝥、蟾酥、马钱子、乌头、巴豆等有毒成分的中 成药更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引起过量或蓄积 中毒事故的发生。 含斑蝥的中成药:复方斑蝥胶囊、肝宁片等。 含蟾酥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如意定喘片、心宝丸等。 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伸筋丹胶囊、接骨丸、伤科接骨片等。 含乌头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伸筋活络丸、盘龙七片等。 含巴豆的中成药:妇科通经丸、胃肠安丸等。
附子理中丸
金匮肾气丸
均含附子(乌头碱)
二者配合应用,相当于增加了附子的用量,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2024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

2024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

2024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
一、药典规定的中成药常用剂量
在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常用中成药的剂量是根据其主要成分含量、疗效及疗效监测等因素确定的。

具体剂量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成分含量:一般情况下,中成药的剂量和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药典规定,中成药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所不同,但是总含
量应该满足一定的标准。

2.药效:中成药的剂量也与其药效有关。

一般情况下,中成药的疗效
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剂量越大,疗效越好。

3.疗效监测: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监测结果,
可以对中成药的剂量进行调整。

二、常用中药的剂量指导方针
中药的剂量指导方针是根据中医药学原理和实践总结而成的经验性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正确使用中药,并确保疗效的出现。

以下列举一些常用
中药的剂量指导方针:
1.罗汉果: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2-5克,每日3次。

2.人参: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3-9克,每日1-3次。

3.黄连: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1.5-6克,每日3-4次。

4.当归: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5-15克,每日1-3次。

5.五味子: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2-6克,每日2-3次。

总体来说,中药的使用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配伍使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在使用中药时还应该注意患者对中药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成药三种服用法

中成药三种服用法

中成药三种服用法中成药相比中药更方便一些,在服用方法上也相对多一些,可以配伍着喝,也可以单独的服用,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中成药与西药配伍中西药合理配伍,固然可以增强疗效,但因中西药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不兼通中西医药知识的医生和患者,切勿盲目将中西药配伍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1.内服(1)送服:又称吞服,即用水或药引将成药经口送入体内。

送服药物时,要注意服药的姿势和送药的饮水量,一般以站立服药,饮水量超过100ml为佳。

同时还要注意:大蜜丸宜掰成小块吞服;肠溶片剂整粒吞服,不可压碎;液体药剂宜摇均后服;止咳、润喉的药液服后不必用水送服,使其在咽喉、食管挂一薄层效果更好。

某些疾病若出现服药后呕吐,可先饮生姜汁少许或用生姜片擦舌之后然后服药。

(2)调服:即用糖水、乳汁或温开水将成药调成糊状后服用。

此法适用于小儿和不能吞咽的病人。

散剂直接倒入口中用水送服容易呛入气管,一般宜调成糊状。

为了加快蜜丸、水丸的吸收,也可压碎调成糊状服。

(3)含化系将成药含于口中,使缓缓溶解,再慢慢咽下。

(4)炖服亦称烊化,阿胶等胶剂常用开水或黄酒炖化后服用。

2.外用(1)涂撒患处:即运用外用油膏、外用散剂、药液等成药在洗净患处后涂一薄层。

(2)吹布患处:即用纸卷成直径约2∽3mm的小管,一端挑少许药粉,一端对准耳内、咽喉或牙龈等病灶将成药粉直接吹入。

(3)贴患处:大膏药微热烘软后贴患处,小膏药、橡胶膏直接贴患处或规定部位。

如遇外伤,待询问医生后方可使用。

(4)纳入腔道:是将栓剂按医嘱纳入肛门或阴道的一种外治法。

(5)其他外用方法:尚有滴耳、点眼等。

3.注射注射有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之分,按西药注射法要求严格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处方 鼻炎康水提干浸膏 当归干浸膏 猪胆汁 黄芩提取物 麻黄粉 薄荷油 扑尔敏
注:鼻炎康水提干浸膏 的处方:苍耳子、 广藿香、野菊、麻黄、鹅不食草
11 鼻炎康片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急慢性鼻炎,过敏 性鼻炎等。
11 鼻炎康片 注意——用药期间不宜驾驶
车辆、管理机器及 高空作业等。
返回
5、桑菊感冒片
5、桑菊感冒片
处 方 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油 苦杏仁 桔梗 甘草 芦根
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5、桑菊感冒片
主 治
风热感冒初起,头痛, 咳嗽,口干,咽痛。
5、桑菊感冒片
临床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 风疹、麻疹 流行性结膜炎 急性支气管炎初起者
第一章 解表剂
1. 感冒清热冲剂、 2. 小青龙颗粒、 3. 小儿至宝丸、 4. 银翘解毒片 5. 桑菊感冒片
6. 芎菊上清丸、、 7. 双黄连口服液 8. 小儿退热颗粒、 9. 抗病毒口服液 10.小儿七珍丹、 11. 鼻炎康片
返回、
1 感冒清热颗粒
处方主要组成 :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 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 白芷、苦地丁、芦根
2 麻仁润肠丸
主治
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同类方:麻仁丸)
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厚 朴、白芍
2 麻仁润肠丸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肠胃燥热引起的虚人 便秘、老人肠燥便秘、产妇便秘、 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等多种便 秘的常用有效成药。
2 麻仁润肠丸
注意
身体虚弱、大病初愈者慎用。 孕妇忌服。 睡前服用。
1、清宁丸
本方主要用于胃肠湿热,上焦火盛 以及湿热下注之便秘、咽痛、牙痛、 口疮、黄疸、痢疾等多种病证。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引言: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发挥一定的疗效。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

一、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辨证施治是治疗腹泻的基本原则,中成药可以起到辅助疗效。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黄连素、安宫牛黄丸、太和消食片等。

黄连素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适用于湿闷热病因所致的腹泻。

安宫牛黄丸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病因引起的腹泻。

太和消食片可以理气消食,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腹泻。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适当调整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依赖或药物不良反应。

二、小儿便秘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通便润肠的作用。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小柴胡汤、大承气汤、麻仁丸等。

小柴胡汤具有调肝气、和胃降逆的作用,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便秘。

大承气汤可以通利肠胃,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便秘。

麻仁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肠燥便结所致的便秘。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便秘的病因,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辅以饮食调理和运动,提高治疗效果。

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六神丸等。

香砂养胃丸具有健脾和胃、调理肠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保和丸可以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消化不良。

六神丸可以调理胃肠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消化不良。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四、小儿胃炎小儿胃炎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抗炎、镇痛等作用,辅助治疗胃炎。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胃舒宁片、安胃痛胶囊、胃乃安片等。

胃舒宁片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胃炎的治疗。

安胃痛胶囊可以缓解胃痛,适用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百合固金丸: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功效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临床中脾虚便溏、饮食减少者慎用。
(3)秋梨润肺膏:秋梨、款冬花、百合、川贝母、麦门冬、冰糖、蜂蜜。功效为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气短,痰少质粘,口燥咽干,喉痛声哑。临床中湿盛痰多者不宜应用。
3.1.8 肺气亏虚
人参固本丸:人参、地黄、熟地黄、山茱萸(酒炙)、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麦冬、天冬。功效为培补元气,滋阴填精,制相火,退虚热。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遗精盗汗,大便干燥。
3.2 呕吐
指胃内容物逆涌而出的病证,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胰腺炎及颅脑疾病等。
3.2.1 脾胃虚寒
香砂胃苓丸:木香、砂仁、炒苍术、制厚朴、炒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功效为祛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水湿内停之呕吐,泄泻,浮肿,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临床中孕妇慎用,阴虚内热以及湿热互结者不宜使用。
3.2.2 邪气犯胃
小半夏合剂:姜半夏、生姜。功效为止呕降逆,燥湿化痰。用于水湿停聚,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痰涎,心下痞满,头晕,心悸等症状。临床中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3 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3.1 咳嗽
咳嗽在中医学既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又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可见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
3.1.1 风寒袭肺
(1)桂龙咳喘宁胶囊:桂枝、龙骨、半夏(法)、黄连。功效为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风寒或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中外感风热忌服;服药期间忌烟、酒、猪肉、生冷。
3.4 便秘
大便秘结,系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者。西医学中习惯性便秘与本病相当。
3.4.1 肠道实热
(1)龙荟丸:龙胆、芦荟、当归、大黄、栀子、黄芩、青黛、木香。功效为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3.2.4 痰饮停胃
顺气消食化痰丸:半夏、青皮(炒)、紫苏子、胆南星、陈皮(制)、莱菔子(炒)、沉香、麦芽(炒)、漳州神曲(炒)、生姜、山楂(炒)、葛根、苦杏仁、香附(醋炒)。功效为顺气散结,行气化痰。用于积食不化,胸膈胀闷,气逆不顺,咳嗽痰多,酒食生痰。临床中孕妇禁用,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3)清肺抑火丸:黄芩、知母、栀子、浙贝母、黄柏、苦参、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功效为清肺止咳,化痰通腑。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粘,口干咽痛,大便干燥。临床中孕妇慎用;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忌服。
(4)橘红丸: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功效为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闷口干。临床中阴虚久咳者忌服。
3.1.7 肺阴亏虚
(1)二母宁嗽丸:知母、玄参、罂粟壳、麦冬、款冬花、紫菀、苦杏仁、百部、浙贝母。功效为清肺润肺,化痰止嗽。用于虚劳久嗽,春秋举发,咳嗽痰喘,骨蒸潮热,音哑声重,口燥舌干,痰涎壅盛。临床中不可久服,孕妇忌用,寒证咳喘、肾不纳气喘证不宜使用,各种证型的咳嗽初发时不宜使用,对本品过敏者忌用。
3.1.5 肝火犯肺
黛蛤散:青黛、蛤壳。功效为清肝利肺,降逆除烦,清热除痰。用于肝肺实热,头晕耳鸣,咳嗽呕吐,肺痿肺痈,咽膈不利,口渴心烦。临床中肝、肺无实热者忌服。
3.1.6 痰湿壅肺
二陈丸: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生姜。功效为祛痰湿,理气滞,止咳嗽。用于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2)蛇胆陈皮液:蛇胆、陈皮等。功效为散风顺气,止咳化痰。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喘、痰多等症。临床中风热咳嗽、肝火犯肺、阴虚咳嗽患者不可滥用。
3.1.2 风热犯肺
(1)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母流浸膏、枇杷叶、桔梗、薄荷脑。功效为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咳嗽及支气管炎。临床中外感风寒或阴虚久咳者忌服。
(2)急支糖浆: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功效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喘。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中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热之品。
3.1.3 风燥伤肺
(1)止咳橘红丸: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紫苏子(炒)、苦杏仁(去皮炒)、紫菀、款冬花、麦冬、瓜蒌皮、知母、桔梗、地黄、石膏。功效为清肺润燥,止嗽化痰。用于肺热燥咳,痰多气促,口苦咽干。临床中忌食辛辣油腻;阴虚久咳者忌服。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一)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谢海洲
谢海洲,1922年出生,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任全国第一批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共带徒4名。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出版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科普文章350篇。近20年来,主要从事中医痹症、脑髓病、神志病、血液病的临床研究,以老年痴呆症为主攻方向。先后到比利时、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日本讲学,并被邀至沙特、阿联酋为王室人员治病。
目前,免煎新剂型还停留在试用阶段,而且药价贵1/3强,且有的冲服后不是茶,而是藕粉糊。至于中成药改进剂型也只有几种能推广,如清宁丸改为新清宁片,每服6片,相当1丸。冲剂要服1.5~2包有些辅助作用,有的病人还是以汤药为主,成药为辅。
凡用汤药一般为7、9、11、13味,个别人用至21味,一般不能再多了。传统中成药24味是普通的中等量,个别的有多至99味者,这是因为中成药照顾面广,不能单打一,如羚羊清肺即24味,用于急性肺系感染。
3.2.3 食滞胃肠
(1)开胸消食片:熟大黄、甘草、神曲、乌药、青皮、木香、麦芽、枳实、厚朴、山楂、槟榔、莱菔子。功效为开胸顺气,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恶心,停食蓄水,红白痢疾。临床中孕妇禁用,体虚者慎用。
(2)胃苓丸:炒苍术、制厚朴、陈皮、炒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甘草、肉桂。功效为燥湿运脾,行气和中,利水消肿。用于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升降失常之呕吐,泄泻,腹胀,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濡或沉缓。临床中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1 中成药与汤药
汤者荡也,急病用之,取其速效。国家曾颁布有十几种急救药,其中有针剂,同时也有部分丸散,用于抢救,可与西药救急药并用,或单独应用。
一般说来,在群众中,急性病服汤药,病愈恢复期服成药,或医生处方配制成药,以助恢复。
2 剂型改进与系列中成药
除传统剂型--丸散膏丹外,现在能见到的剂型有针剂、输液(如清开灵、醒脑静)膜剂、喷雾剂、坐剂、涂搽剂(爽身粉),即所谓的三小、三效(速、高、特效)、五方便(携带、服用、贮存、保管、运输)系列中成药。在传统中成药有其雏形,没有其名称,如风热型感冒、风寒型感冒、暑湿型感冒等用不同的传统中成药。剂型改革后这方面更明确了,如辽宁本溪三厂生产的胃肠系列冲剂、感冒系列冲剂、风湿病系列冲剂等,以后又改为颗粒剂。
3.3.5 肾阳亏虚
(1)四神丸(片):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生姜(四神片为干姜)。功效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临床中实证、热证及阴虚证忌用。
(2)固本益肠片:黄芪、党参、山药、补骨脂、赤石脂、炮姜、当归、地榆等。功效为健脾益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致久泻久痢、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症见腹痛腹泻,大便清稀,粘液便或粘液血便,腰酸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腹胀,舌淡脉虚。临床中急性肠炎患者忌用,急性痢疾患者忌用,中医辨证属实证、热证以及阴虚证患者忌用。
(2)加味藿香正气丸: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功效为解表和中,理气化浊。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3.3.2 肠道湿热
(1)芩连片:黄芩、连翘、黄连、黄柏、赤芍、甘草。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蕴热,头痛目赤,口鼻生疮,热痢腹痛,湿热带下,疮疖肿痛。临床中体虚、孕妇慎用。
中成药是成以备用的意思,相当于西药成瓶的药,如深海鱼油、洋参维他。前者为一味药,后者为多味药,中成药也是这样,少则一味,多则几十味,甚至近百味,都以制成品备选用。
中成药始于《肘后备急方》。书中首次提出"成药剂",成批生产贮备,以方便临床急需。
由于中成药信誉好,可自选自购,故北京人称之为"问病吃药"。所谓"问病吃药"就是老百姓有不适自己向药店老先生说明,老先生告诉你用什么药,如何用药,直到恢复。
3.3 泄泻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与西医学中的腹泻含义相同。可见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
3.3.1 寒湿困脾
(1)不换金正气散:厚朴(姜制)、广藿香、半夏(制)、苍术(米泔水漂)、陈皮(制)、甘草(蜜炙)。功效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脾胃不和,痰湿中阻,胸膈痞闷,寒热往来,霍乱吐泻,山岚瘴气。临床中孕妇慎用。
(2)贝母梨膏:川贝母、梨膏。功效为润肺止咳化痰。用于咯痰不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喉干痛。
3.1.4 痰热壅肺
(1)竹沥膏:竹沥油、饴糖。功效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嗽,咽痛,痰黄粘稠,口舌干燥,气促而喘、舌边尖红。临床中外感风寒而咳者忌服。
(2)复方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母、枇杷叶、桔梗、麻黄、百合、百部、陈皮、桑白皮、化橘红、薄荷、五指毛桃、重楼、苦杏仁、麦冬、甘草、薄荷脑、紫苏子、天花粉。功效为镇咳祛痰,润肺定喘,清泻肺热。用于伤风咳嗽,痰多,气喘。临床中阴虚久咳者忌服;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慎服。
3.3.4 脾气亏虚
(1)人参健脾丸: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蜜炙)、当归、酸枣仁(炒)、远志(制)。功效为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临床中孕妇禁用,忌生冷油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