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
合集下载
感知觉ppt课件
![感知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fd801abd64783e09122b97.png)
2
Outline
• 感觉知觉概述
– 什么是感觉/知觉 – 感觉/知觉的种类
• 感觉知觉的规律
– 感觉规律 – 知觉规律
3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 1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 1· 1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 感觉
• 物体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引 起的心理活动就是感觉。 • 感觉的日常概念与学科概念
• 刻板印象
–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28
第三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
• 3.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感觉能力)--绝对感受性、相对感觉阈限, 用感觉阈限度量。 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 3.1.1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体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 觉能力。E=1/R
• 生理基础
• 分析器 » 感受器(感觉器官)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6
1·3 感知觉的生存意义
• 开端与基础 • 维持和调节正常的心理活动
– 感觉剥夺(Sensation deprivation)
1954年, Bexton,Heron,Scott, 加拿大一所大学,每天 24 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眼 -- 眼罩,散射光, 无图形视觉;手--纸板做的棉手套,限制触觉;头--U 型泡沫橡胶枕头,单调的嗡嗡声限制听觉。 心理障碍: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连续而清晰地思考、 幻觉、神经质、恐怖起来。 ----- 人在日常生活中漫不 经心地接受的刺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多么重 要。
9
听觉
• 适宜刺激
– 音高(声波频率引起的心理量16-20000HZ)尖----低 沉 – 音强(振幅0-120分贝)响----弱 >130分贝=》痛觉 160—耳膜穿孔,170—强音致死,声音的保护标准为 90db – 音色: (声波混和特性)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
感觉和知觉学习教材PPT课件
![感觉和知觉学习教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6b59f119e8b8f67d1cb90d.png)
漏报
N
虚报
正确否定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PSYCHOLOGY
19
信号侦察论
绝对阈限绝对吗? 判断的必要: Sensitivity Vs. Response bias 信号侦察论的基本假设
感觉能力短时间不会有多大变化,但判断标
准却可以随时变化(愿望、奖惩等)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PSYCHOLOGY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PSYCHOLOGY
26
3 视觉
视觉系统 视觉刺激 色觉理论 主要视觉现象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PSYCHOLOGY
27
3.1 视觉系统
眼睛的构造与功能
视觉中枢神经机制
2.2 差别阈限
最小可觉差(jnd)
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
度变化最小量。
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
绝对阈限是差别阈限的一个特例
韦伯定律 费希纳(对数)定律 斯蒂文思幂定律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PSYCHOLOGY 15
韦伯定律 (Weber Law)
差别阈限与刺激量呈正比关系 (I2-I1)/I1=K
1/60 1/60 1/30 1/10 1/7 1/4 1/3
17
费希纳(对数)定律 斯蒂文思幂定律
S=KlogI+C
S=KIb
b<1 b>1
等同于对数定律(物理量快于心理量) 心理量增长快于物理量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PSYCHOLOGY
18
2.3 信号侦察论
反 应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d708c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3.png)
(二)感受性的发展变化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普通心理学第34章感觉与知觉课件(1)
![普通心理学第34章感觉与知觉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aae65cd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a.png)
3.视觉后像:刺激物作用后成像依然保留几秒钟的现象。
四、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 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 用。
(二)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视听联觉;色听联 觉;颜色联觉(冷暖色调)
(三)感觉代偿
第三章 感觉
一旦人没有了感知觉,结果会怎样?
感觉剥夺实验
Bexton,Heron & Scott(1954):
被试安静地躺在实验 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 室内非常安静,听不 到一点声音;一片漆 黑,看不见任何东西; 两只手戴上手套,并 用纸卡卡住。吃喝都 由主试事先安排好了, 用不着被试移动手脚。 总之,来自外界的刺 激几乎都被“剥夺” 了。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观点: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 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 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 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 觉。
评价:将错觉解释与现代神经生理学联系起来是其 优点;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 忽视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是其 不足。
(见训练图片)
图形错觉图7
Ouchi错觉
图 形 错 觉 图6
图 形 错 觉 图8
三、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图形错觉图1
图 形 错 觉 图2
螺 旋 错 觉 图3
图 形 错 觉 图4
图形错觉图5
图 形 错 觉 图9
左氏错觉
图 形 错 觉 图
10
物体对比与大小知觉
卷曲的不可能三角
大小恒常性错觉
四、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 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 用。
(二)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视听联觉;色听联 觉;颜色联觉(冷暖色调)
(三)感觉代偿
第三章 感觉
一旦人没有了感知觉,结果会怎样?
感觉剥夺实验
Bexton,Heron & Scott(1954):
被试安静地躺在实验 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 室内非常安静,听不 到一点声音;一片漆 黑,看不见任何东西; 两只手戴上手套,并 用纸卡卡住。吃喝都 由主试事先安排好了, 用不着被试移动手脚。 总之,来自外界的刺 激几乎都被“剥夺” 了。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观点: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 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 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 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 觉。
评价:将错觉解释与现代神经生理学联系起来是其 优点;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 忽视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是其 不足。
(见训练图片)
图形错觉图7
Ouchi错觉
图 形 错 觉 图6
图 形 错 觉 图8
三、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图形错觉图1
图 形 错 觉 图2
螺 旋 错 觉 图3
图 形 错 觉 图4
图形错觉图5
图 形 错 觉 图9
左氏错觉
图 形 错 觉 图
10
物体对比与大小知觉
卷曲的不可能三角
大小恒常性错觉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PPT课件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2ade5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b.png)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12
时间知觉的依据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13
空间知觉
指人对客观世界 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 识。
形式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等
在众知觉中,视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特别突 出,主要体现为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方向 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37
视知觉恒常性种类 颜色恒常性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38
形状恒常性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39
大 小 恒 常 性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40
亮度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可以用隐匿图形和不合 理图形来说明。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34
从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不合理图形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35
隐 匿 图 形 : 狗
从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36
(四) 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 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 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的情况下,物体的相对明 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例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它都是白 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去都是黑的。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41
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感觉和知觉PPT课件
![感觉和知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ea20c5680203d8ce2f245c.png)
是黑林幻觉的一个变
. 体。
26
视觉游戏--“梯形幻觉”
梯形幻觉:哪条线显得长 一点,红线还是蓝线?
【解析】红线比蓝线 显得长一点,尽管它 们的长度完全相等。 小于90°的角使包含 它的边显得短一些, 而大于90°的角使包 含它的边显得长一些。 这就是梯形幻觉。
.
27
视觉游戏--“棋盘”
这个棋盘是平面的吗?
【解析】棋盘完全是 平面的,这个棋盘以 瑞典艺术家奥斯 卡·路透斯沃德的一 个设计为基础,又布 鲁诺·危斯特创造。
.
28
视觉游戏--“长度与透视”
长度与透视:线AB 和线CD长度完全相 等,虽然它们看起来 相差很大。
.
1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四、感觉特性
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感觉的能力
感受性变化
感觉的适应
视觉的明暗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 不同种感觉之间 • 同种感觉之间 对比现象
感受性与训练
.
2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错觉:不正确,歪曲的知觉,可以利用
.
18
.
19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 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网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称
为大小恒常性。大小知觉是由网像大小与知觉距离二
者共同决定的,对于网像大距离近与网像小距离远两
种组合,人们可以根据经验做出物体大小相等的知觉
.
16
.
17
三知觉的理解性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三章认知过程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三章认知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df5fb6a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2.png)
*
医学心理学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思维与语言
思维(thinking) 是人脑对理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
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的情境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
医学心理学
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知觉特点 定势影响 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在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
医学心理学
知觉的整体性
在刺激不完备时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接近率:时、空接近 相似率:属性相同 连续率: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
*
医学心理学
连续率
接近率
标准图
相似率
*
医学心理学
知觉的理解性
据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揭示其特性。
*
医学心理学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对象并不因此发生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形状、明度、颜色恒常性。
*
医学心理学
注意的分类与特征
*
医学心理学
注意的分类 不随意注意:即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即有意注意,又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意志支配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一定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
医学心理学
酝酿效应: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实践知识 知识的储备是专家和新手的重要区别。 动机的强度 思维障碍
医学心理学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思维与语言
思维(thinking) 是人脑对理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
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的情境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
医学心理学
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知觉特点 定势影响 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在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
医学心理学
知觉的整体性
在刺激不完备时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接近率:时、空接近 相似率:属性相同 连续率: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
*
医学心理学
连续率
接近率
标准图
相似率
*
医学心理学
知觉的理解性
据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揭示其特性。
*
医学心理学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对象并不因此发生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形状、明度、颜色恒常性。
*
医学心理学
注意的分类与特征
*
医学心理学
注意的分类 不随意注意:即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即有意注意,又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意志支配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一定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
医学心理学
酝酿效应: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实践知识 知识的储备是专家和新手的重要区别。 动机的强度 思维障碍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8caf7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7.png)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性质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体现为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 象的过程(彭聃龄,2004)。
2.知觉与感觉 知觉和感觉都是当前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其差别在于:感觉是对外界事物 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性质
1.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以特定内容为知觉对象的一种知觉活动。这种 知觉对象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包括自身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2.社会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显著性 (3)防御性 (4)完形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适应 绝对觉阈与差异觉阈的性质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度(sensitivity)。某 感觉对某刺激的敏感度并非一成不变,当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的敏 感度就会降低,这时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会随之变大。这种感觉器官因 接受刺激的时间长短而使其敏感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 aptation)。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一是影响行为选择。 二是动机性努力。 三是影响行为的持久性。 四是产生促进性思维。 五是能够提高对压力的耐受性。
图3—3 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类似数据筛选系统,每一个感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提炼。感觉 的形成包括选择、转换、分析、编码这四个过程(理查德•格里格,2005) 。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二、感觉的特性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性质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体现为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 象的过程(彭聃龄,2004)。
2.知觉与感觉 知觉和感觉都是当前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其差别在于:感觉是对外界事物 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性质
1.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以特定内容为知觉对象的一种知觉活动。这种 知觉对象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包括自身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2.社会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显著性 (3)防御性 (4)完形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适应 绝对觉阈与差异觉阈的性质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度(sensitivity)。某 感觉对某刺激的敏感度并非一成不变,当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的敏 感度就会降低,这时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会随之变大。这种感觉器官因 接受刺激的时间长短而使其敏感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 aptation)。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一是影响行为选择。 二是动机性努力。 三是影响行为的持久性。 四是产生促进性思维。 五是能够提高对压力的耐受性。
图3—3 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类似数据筛选系统,每一个感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提炼。感觉 的形成包括选择、转换、分析、编码这四个过程(理查德•格里格,2005) 。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二、感觉的特性
大学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感知觉
![大学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c79d2017f18583d0496459b4.png)
听觉(hearing)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 (1)听觉适宜刺激的频率 20~20000HZ的声波,人耳最 敏感的声波频率是 1000~4000HZ。 (2)听觉的基本特性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声音 的掩蔽三种特性。
音调(音高)
音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感觉,主要是由声 波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
感觉适应实例
视觉适应 暗适应: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 高的时间过程。
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 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开始时觉得一片漆 黑,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 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指由暗处转入亮 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 时间较长,而明适应时间很快,很短暂。
二、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P53—P54)
概念: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即 物体知觉。 1、视知觉、听知觉和触摸知觉 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有运动分析器参加的 知觉。 听知觉:以听分析器为主,有运动分析器参加的 知觉。 触摸知觉:是手足和身体皮肤感觉与运动觉协同 活动产生的知觉。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感觉后象的应用: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 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 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电影正是运用了 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三)感觉对比 定义: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 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运动觉:
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 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相同点
▲均为感性认识过程 ▲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反映 ▲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 映。
8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不同点 ▲内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间的关系、联系、 整体的反映。
▲产生过程—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个别分析器 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 果(感受器、传入神经、皮层)
17
第三节 知觉的加工过程
18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型加工) •知觉是直接的,所有需要的信息都包含在视觉 显示中。代表人物如吉布森(Gibson) (二)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型加工) •大脑运用过去的经验以及其它一些有影响的事 件来建构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代表人物如格利高 里(Gregory)
23
24
25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二)词优效应
Reicher(1969)的实验 结果: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 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
26
词优效应实验
27
字母识别材料1
28
字母识别材料2
29
字母识别材料3
30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三)客体优势效应
Weisstein和Harris:不同图形中的直 线线段的觉察或识别(采用三维图形)
12
一、赫尔姆霍兹的无意识推论过程
(一)无意识推论 赫尔姆霍兹认为,知觉是结合观察者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经 验所建构出来的结果,是感觉和概念的整合。有些知觉好 像是直接认识,其实仍然有旧的经验的作用,因为有意识 的作用最后变成了无意识,从而使知觉看来似是不可抵抗 的、直接的。他把这种作用称为“无意识的推论”。 (二)无意识推论过程的特点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特点
整体性: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多 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理解性:知识、经验的作用
5
二、什么是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演变 1.在古典的哲学文献中,知觉与感觉是混淆的。 2.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感知的区别。 3.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受原子论的影响,把感觉看成心理现 象的元素。
V2.0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课程大纲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的理论 知觉的加工过程 模式识别
2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3
一、什么是感觉(Sensation)
感觉பைடு நூலகம்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①直观性
②个别性
4
二、什么是知觉(perception)
必然存在、自动化、不可逆、不改变、无意识
13
二、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1966,1979)
(一)直接知觉理论(direct perception) 环境中的信息如此丰富,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可以是直接 的而非整合的,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 。
关键概念: 光列阵:自然界中的光结构或是模式。
31
客体优势效应
32
客体优势材料1
33
客体优势材料2
34
客体优势材料3
35
客体优势材料4
36
客体优势结果
37
第四节 模式识别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15
二、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1966,1979)
(二)直接知觉理论的实验支持 伪通道实验(Gibson等,1955)
16
三、David Marr的三层次理论架构
(一) Computational Theory,理论层次的描述 例如,视觉的功能在于识别物体。 (二)Representation and Algorithm,达成目标的机制或 程序。 例如,视觉系统: 网膜影像抽出边界 边界组群 平面表征 立体表征 (三)Hardware Implementation,生理层面的执行。 例如,视觉如何使人看见物体。
21
22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一) 整体优势效应 Navon,1977 视觉刺激:大字母H,S, 听觉刺激:H,S的发音 实验程序: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在视 觉刺激开始呈现40ms,被试开始听到H或S的读音, 听觉刺激呈现300ms。 实验结果:当听到字母与看到的整体字母一致时, 听觉分辨速度加快,听觉辨别的速度不受小字母的 影响。
9
▲反映的性质—感觉的性质直接依赖于刺激物 本身的性质,知觉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知觉包含着对客观事 物的理解解释过程。
10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
二者密不可分,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基 础。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 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11
第二节 知觉的理论
4.19世纪冯特把意识经验分解成感觉、感情、意向等各种元 素,这些元素按一定规律构成包括知觉在内的各种复杂的 心理现象。
5.格式塔强调知觉的整体性,认为知觉经验是一个整体而不 是个别感觉元素的总和。
6
二、什么是知觉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看法 1.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的过程。 2. 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3.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经验相互 作用的结果。
19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在实际知觉过程中是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 •调和上述两种看法,代表人物如奈赛尔(Neisser)
Tulving,Mandler和Baumal(1964)的实验证明知觉 既依赖于自下而上的加工又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加工。 两种加工是可以相互补偿的。
20
实验:两种加工交互作用
14
二、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1966,1979)
光线到达眼睛的方式以存在着足够的信息,这样的方 式称为光列阵,不需依赖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即可产生 识别。 他对于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知觉有兴趣,因此他的理论 也被称为生态学理论。 他的理论研究持续了三十多年,有四个主要原理:
描述刺激的方式不是视网膜上的映像而是光列阵 对知觉来说,重要信息是通过观察者的运动得知 光列阵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信息 这一固定不变的信息产生了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相同点
▲均为感性认识过程 ▲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反映 ▲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 映。
8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不同点 ▲内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间的关系、联系、 整体的反映。
▲产生过程—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个别分析器 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 果(感受器、传入神经、皮层)
17
第三节 知觉的加工过程
18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型加工) •知觉是直接的,所有需要的信息都包含在视觉 显示中。代表人物如吉布森(Gibson) (二)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型加工) •大脑运用过去的经验以及其它一些有影响的事 件来建构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代表人物如格利高 里(Gregory)
23
24
25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二)词优效应
Reicher(1969)的实验 结果: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 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
26
词优效应实验
27
字母识别材料1
28
字母识别材料2
29
字母识别材料3
30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三)客体优势效应
Weisstein和Harris:不同图形中的直 线线段的觉察或识别(采用三维图形)
12
一、赫尔姆霍兹的无意识推论过程
(一)无意识推论 赫尔姆霍兹认为,知觉是结合观察者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经 验所建构出来的结果,是感觉和概念的整合。有些知觉好 像是直接认识,其实仍然有旧的经验的作用,因为有意识 的作用最后变成了无意识,从而使知觉看来似是不可抵抗 的、直接的。他把这种作用称为“无意识的推论”。 (二)无意识推论过程的特点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特点
整体性: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多 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理解性:知识、经验的作用
5
二、什么是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演变 1.在古典的哲学文献中,知觉与感觉是混淆的。 2.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感知的区别。 3.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受原子论的影响,把感觉看成心理现 象的元素。
V2.0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课程大纲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的理论 知觉的加工过程 模式识别
2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3
一、什么是感觉(Sensation)
感觉பைடு நூலகம்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①直观性
②个别性
4
二、什么是知觉(perception)
必然存在、自动化、不可逆、不改变、无意识
13
二、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1966,1979)
(一)直接知觉理论(direct perception) 环境中的信息如此丰富,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可以是直接 的而非整合的,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 。
关键概念: 光列阵:自然界中的光结构或是模式。
31
客体优势效应
32
客体优势材料1
33
客体优势材料2
34
客体优势材料3
35
客体优势材料4
36
客体优势结果
37
第四节 模式识别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15
二、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1966,1979)
(二)直接知觉理论的实验支持 伪通道实验(Gibson等,1955)
16
三、David Marr的三层次理论架构
(一) Computational Theory,理论层次的描述 例如,视觉的功能在于识别物体。 (二)Representation and Algorithm,达成目标的机制或 程序。 例如,视觉系统: 网膜影像抽出边界 边界组群 平面表征 立体表征 (三)Hardware Implementation,生理层面的执行。 例如,视觉如何使人看见物体。
21
22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一) 整体优势效应 Navon,1977 视觉刺激:大字母H,S, 听觉刺激:H,S的发音 实验程序: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在视 觉刺激开始呈现40ms,被试开始听到H或S的读音, 听觉刺激呈现300ms。 实验结果:当听到字母与看到的整体字母一致时, 听觉分辨速度加快,听觉辨别的速度不受小字母的 影响。
9
▲反映的性质—感觉的性质直接依赖于刺激物 本身的性质,知觉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知觉包含着对客观事 物的理解解释过程。
10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
二者密不可分,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基 础。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 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11
第二节 知觉的理论
4.19世纪冯特把意识经验分解成感觉、感情、意向等各种元 素,这些元素按一定规律构成包括知觉在内的各种复杂的 心理现象。
5.格式塔强调知觉的整体性,认为知觉经验是一个整体而不 是个别感觉元素的总和。
6
二、什么是知觉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看法 1.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的过程。 2. 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3.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经验相互 作用的结果。
19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在实际知觉过程中是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 •调和上述两种看法,代表人物如奈赛尔(Neisser)
Tulving,Mandler和Baumal(1964)的实验证明知觉 既依赖于自下而上的加工又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加工。 两种加工是可以相互补偿的。
20
实验:两种加工交互作用
14
二、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1966,1979)
光线到达眼睛的方式以存在着足够的信息,这样的方 式称为光列阵,不需依赖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即可产生 识别。 他对于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知觉有兴趣,因此他的理论 也被称为生态学理论。 他的理论研究持续了三十多年,有四个主要原理:
描述刺激的方式不是视网膜上的映像而是光列阵 对知觉来说,重要信息是通过观察者的运动得知 光列阵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信息 这一固定不变的信息产生了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