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兵法名著导读
孙子兵法名著导读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战争艺术的宝典。
下面是对《孙子兵法》的简要导读:
简介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是中国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总结了孙子多年的军事经验和智慧,用简洁、明确的语言,阐述了兵法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以计胜人,而非拼死战斗。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作战策略和组织管理的原则,如战争目标的明确、情报的重要性、以及战前准备和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等。
兵法的重要概念
在《孙子兵法》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特别注意。
其中包括:
1. 假道:用假象来迷惑对方,使其陷入困境。
2. 奇正:灵活应变的思维,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战局。
3. 兵种: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军队,每种兵种有其特殊的用途和
战斗方式。
4. 五行相生相克:将五行理论应用于军事战略,使用相生或相
克的原则来调整和应对战场局势。
兵法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不仅适用于战争,在现代社会也有很高的实用性。
无论是企业管理、团队合作还是个人发展,都可以借鉴其中的原则
和策略。
例如,明确目标、调整战略、利用资源等等。
结语
《孙子兵法》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军事典籍,不仅对军事理论有
很大的影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亦有很高的启示。
通过学习
孙子的智慧和思想,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战略意识和应变能力,从
而在各个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005《孙子兵法》导读·势篇
•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 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 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 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 《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 《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 张预注:“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 故次《形》。”
• 本篇是孙子军事指挥理论的精华。“战势不过 奇正”是全篇主线。
• 孙武所谓的“势”,是指挥员在充分运用已有 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 性,巧出奇正,巧用虚实,出敌不意,最后造 成一种以强击弱,对敌之要害部位具有致命威 摄力量的战争态势。
•
• 【原文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 听也。
• 声不过五:李筌曰:“宫、商、角、徵、 羽也。” 是古代的五声音阶,大致相当 于现代简谱的 1、2、3、5、6。加上 “变徵”(4)、“变宮”(7),便是七声 音阶。
• 【译文 】音阶不过五个,但五个音阶融 合演奏的音乐却是赏听不尽的;
• 【原文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 观也。
•
• 【原文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
胜尝也。
• 味不过五:李筌曰:“酸、辛、 咸、甘、 苦也。” 《礼记·礼运》:“五味,六 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 “五味,酸、苦、辛、咸、甘也。”
• 【译文 】原味不过五种,但五味调配
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
• 【原文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 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 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 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导读课复习题
《孙子兵法导读》课复习题一、历史上记载和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各是多少篇?二、《孙子兵法》有哪些重要版本?三、《孙子兵法》为什么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四、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哪些特点?五、什么是“五事七计”?六、“诡道十二法”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宗旨是什么?七、从“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看战争消耗对现代战争的制约的影响。
八、从现代后勤保障的角度,评价孙子的“因粮于敌”思想。
九、怎样理解中国古代兵学家提出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十、谈谈你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看法。
十一、结合《计》篇中的“将之五德”与《九变》篇的“将之五危”,谈谈孙子的将帅修养思想。
十二、如何理解“恃吾有以待”与“无所不备,无所不寡”二者的本质区别?十三、谈谈对“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思想的理解。
十四、怎样理解“地形者,兵之助也”?十五、为什么将领要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优秀品质?十六、如何认识“为客之道,深入则专”?十七、谈谈在现代战争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理论意义。
十八、如何正确理解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十九、谈谈对“奇正相生”的理解。
二十、怎样理解“势险”与“节短”的辩证关系?二十一、如何看待孙子“求之于势”的思想?二十二、为什么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制人而不制于人”?二十三、如何作到“形人而我无形”?二十四、谈谈你对“以迂为直”的理解。
二十五、《孙子兵法》“夺气”与“夺心”的现代理论价值是什么?二十六、怎样理解《孙子兵法》的战后“修功”思想?二十七、如何理解孙子的“安国全军”的慎战观?二十八、什么叫“五间”?二十九、为什么现代高科技侦察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以人为间”?三十、。
010《孙子兵法》导读·地形篇
【全文】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
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 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 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 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 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 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 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 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 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
【原文】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 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杜牧曰:“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 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 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 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 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译文】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 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 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第一部分、兵有六形。
【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
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译注】孙子说:地形有“通”、“挂”、
“支”、“隘”、“险”、“远”等六种。 【原文】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译注】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 地域,叫做“通”。通:通达。指四通八达 的地区。《易·系辞》:‚往来无穷谓之 通。‛梅尧臣注:“道路交达。‛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
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 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 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 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006《孙子兵法》导读·虚实篇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0
❖ 【 原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 战者劳。
❖ 佚,同“逸”,安逸、从容。
❖ 处,《御览》卷二七0引作“据”。贾林注:“先处 形胜之地以待敌者,则有备豫,士马闲逸。”
❖ 趋,《御览》卷二七0引此作“趣”,义同“促”, 仓促。趋战,仓促应战。张预注:“便利之地,彼 已据之,我方趋彼以战,则士马劳倦而力不足。” 近之。
❖ 《形篇》言攻守,提出“立于不败之地”,是军队 的立身之本;
❖ 《势篇》说奇正,提出“奇正相生”,是用兵的诀 窍;
❖ 《虚实篇》论虚实,提出“避实就虚”,是用兵的 基本方法
2020年9月28日
3
❖ 虚实:“虚”,空虚,兵力分散而薄弱。“实”, 充实,兵力集中而强大。总而言之,一切有利的方 面都是“实”,一切不利的方面都是“虚”。“虚” 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
4
❖ 【 全文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 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 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 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 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 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 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 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
❖《孙子兵法》 ❖第六、虚实篇
2020年9月28日
1
❖前篇回顾
❖ 一、战势之要素 ❖ 二、战势之特点 ❖ 三、战势之姿态 ❖ 四、战势之运用 ❖ 五、要善于造势
2020年9月28日
《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兵法》导读——武经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一、《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孙子兵法》(以下称称《孙子》)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孙武。
孙武的生卒年月,已难确切考证。
据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司马迁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孙武的祖先为陈国贵族后裔公子完。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因避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恒公聘为工正。
后食采邑于田,故又为田氏,称田完,卒谥敬仲。
敬仲完四世孙为恒子无宇。
无宇二子,一为田恒,一为田书(《史记》中记为武子开与嫠子乞)。
田书事齐景公,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
田书子名凭,字起宗,凭生武,字长卿。
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灭执政的旧贵族国惠子(惠栾、栾氏)、高昭子。
孙武为避难出奔吴国。
后经好友伍子胥引荐,被吴国阖闾委任为将军,辅助吴王称霸诸侯。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勒兵乎?’……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关于孙武献书吴王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写的《吴武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
至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称雄中原。
由此看来,孙武大显身手的活动时期当在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
孙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同为春秋末期人。
在吴“北威齐晋”时,已是阖闾之子夫差当政。
夫差昏聩,子胥被杀,孙武后来则不知所终。
所幸的是孙武为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兵学著作《孙子》。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文精悍,内容博大,意境深远,极富哲理性,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被奉为“武经之首”。
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孙子》仍大放奇光异彩,对现代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它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非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孙子兵法老子(附例题解析)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孙子兵法老子(附例题解析)孙子兵法:战争人生的智慧孪生于春秋时代的孙武,凭借其独到的战争策略和睿智的思想被誉为军事家中的泰斗。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成为了后世军事家们的必读之书。
本文将从战争哲学、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三个方面对《孙子兵法》进行导读。
一、战争哲学:知己知敌方能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之一。
孙武告诫我们在战争中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是最为重要的。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敌人的实力、优劣势以及作战意图,我们才能找到战胜对手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其次,孙子教导我们要善于将个人的智慧与敌人的弱点相结合,从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在战争中,没有绝对的强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并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击败对手。
二、战略思想:奇正兼备,灵活应变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略的宝贵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奇正”。
奇正是指在战争中运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战术,以迅猛、灵活的行动使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指导我们要善于运用变化战术,不断出奇制胜,从而在战争中获得优势。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几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如兵力运用的合理性、时间利用的重要性以及战斗节奏的掌握等。
这些原则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指挥官的决策和战斗实施起到了指导作用。
三、指挥艺术:因势利导,化解危机在战争中,除了运用战略思想以外,指挥官的指挥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孙子兵法》中关于指挥艺术方面的论述让我们对如何指挥作战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孙子教导我们要善于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遵循“有利则进,不利则退”的原则,不拘泥于规则和成规,以求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指挥官的决策能力和棋局思维的重要性,这对于成功指挥一场战斗至关重要。
最后,在指挥艺术方面,《孙子兵法》中还强调了指挥官的威信和信任的建立,指挥官应该在战争中赢得士兵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组织和指挥系统。
孙子兵法导读
战争规律的军事杰作
《孙子兵法》的战术运用原则一般说来 主要有“先胜而后求战”,“致人而不致 与人”,“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 虚”,“因敌而制胜”等等。“先胜而 后求战”是其备战思想的重要指导原则; 孙武强调“知己知彼”的目的也在于 “先胜”,“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 也”,只有“知己知彼"和“先胜后求战" 方能达到百战不殆,这是《兵法》“善战" 思想的精华和核心,至今仍为军界高度重 视。
战争规律的军事杰作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揭示了战争规 律,无怪乎曹操,这位汉魏之际第一位 整理注释《兵法》的大军事家说“吾观 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明代 军事理论家茅元仪在《武备志· 兵决评》 中说“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 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这些都说明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承前启 后的巨大作用。
战争规律的军事杰作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6100余字, 却构成了一个十分精深而完整的体系,在 战争理论、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等诸多 方面都有十分精辟的分析和杰出的贡献。 其基本特点就是既能立足战争全局,从 总体上把握各种战略要素,又能紧紧追 踪战争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变化,提出一 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及战术原则。
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 题和所受的限制比孙子有更深刻的认识。 《孙子兵法》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 百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
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
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孙子兵法》在美国备受重视
《孙子兵法》的英译本成为美国的畅销书。 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军事必修课。 海湾战争中,不少美国海军陆战队员 随身带着《孙子兵法》,军方还发出《孙子兵 法》的录音卡带给兵士们用‘随身听’聆听。
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解也。 “杂于利”句:务,任务。此指“争胜于天 下”之大事。信,通“伸”,伸张、舒展。 杜牧注:“信,申也。” 王晳注:“曲尽其 利,则可胜矣。” “杂于害”句:曹操曰:“既参于利,亦计 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原文 】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 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 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张预注:“智者 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 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墨子·大取》
篇曰:“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 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
【译文
】因而,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
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
【原文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
《孙子兵法》 第八、九变篇
上篇回顾
第一部分、军争的总方略
第二部分、军争的利弊
第三部分、军争的总原则
第四部分、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第五部分、治兵四要 第六部分、用兵八戒
本篇题解
张文穆曰:“本篇是补充《军争篇》治变未尽之意, 特立专题,再做有系统的发挥,实无异《军争篇》 的续篇。” 本篇主要论述在特殊条件下,机变灵活的作战指挥 思想。是孙子十三篇中专论灵活机变的一篇。九变, 谓无穷之机变。九,谓数之极。王晳曰:“晳谓九 者数之极,用兵之法当极其变也。” 或以为《九变篇》的内容,不过是《九地篇》的一 部分。张预注:“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 宜而行之之谓也。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故 次《军争》。”
【原文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五利:指上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 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五 事之利。 不能得人之用矣:梅尧臣曰:“知利不知变, 安得人而用。”王晳注:“虽知五地之利,不 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 【译文 】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 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导言
《孙子兵法》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哲学著作。
它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的,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孙子兵法》,不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企业管理、商业竞争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别从战略、战术、军事指挥、军事地理、经济与战争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其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兵者,诡道也”,强调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策略,以奇制胜。
此外,书中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正合,以奇胜”等重要原则,对于我们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子兵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内容广泛的哲学著作。
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战略、策略的重要性。
因此,《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启示和借鉴。
例如,“知己知彼”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兵不厌诈”的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竞争中要善于运用策略,以奇制胜。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领导力的重要性,这对于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
《孙子兵法》作为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孙子兵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汲取丰富的智慧,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企业管理、商业竞争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孙子兵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孙子兵法》作为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智慧,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名著导读——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智慧
孙武生平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 安人,后投奔吴国,成为著名的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孙武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其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 学圣典”,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 了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成书时代与背景
成书时代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军事思 想活跃,为《孙子兵法》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 论基础。
战胜敌人。
同时,它也体现了孙子 兵法中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心向背对战争胜
负的决定性影响。
PART 04
战略层次分析与应用
国家战略层面思考与实践
01
强调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明确指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
因此,在制定国家战略时,必须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02 03
注重长远规划
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孙子关于将领和军队管理的理念对现代领导力和团队管理有着重要的 借鉴意义。
竞争与合作
孙子兵法中的竞争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实现双赢。
应变与创新
孙子强调灵活应变和创新思维,这对于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跨文化比较研究
可以进一步探讨《孙子兵法》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影响。
培养创新人才
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尤其注重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PART 07
总结回顾与启示意义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战争与政治关系
孙子强调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必须服从 政治目的,这一观点对现代战争理论仍有
深远影响。
兵法基本原则
孙子提出的兵法基本原则包括“兵 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等,这些原则至今仍为军事
006《孙子兵法》导读·虚实篇
❖ 【 原文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 害之也:意为妨害、阻挠之,使敌人不得到达战地。李筌 曰:“害其所急,彼必释我而自固也。魏人寇赵邯郸,乞 师于齐。齐将田忌欲救赵,孙膑曰:‘夫阀纷者不控捲, 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 虚,形革势禁,则自解尔。今二 国相待,轻锐竭于外,疲老殆于内,我袭其虚,彼必解围 而奔命,所谓一举存赵而弊魏也。’后魏果释赵而奔大梁, 遭齐人于马陵,魏师败绩。”
第5页,共51页。
❖ 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 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 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 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 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 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 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 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 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 备己者也。
第12页,共51页。
❖ 【 原文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 利之也:曹操注:“诱之以利也。” ❖ 李筌曰:“以利诱之,敌则自远而至也。赵
将李牧诱匈奴,则其义也。” ❖ 杜牧曰:“李牧大纵畜牧,人众满野,匈奴
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大喜, 率众来入,牧大破之,杀匈奴十万骑,单于 奔走,岁余不敢犯边也。”(链接“李牧大 破匈奴”) ❖ 【译文 】能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 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
第21页,共51页。
❖ 【原文】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 敌不知其所攻。
❖ 曹操曰:“情不泄也。”杜牧曰:“攻取备 御之情不泄也。”王皙曰:“善攻者,待敌 有可胜之隙,速而攻之,则使其不能守 也。 善守者,常为不可胜,则使其不能攻也。云 不知者,攻守之计不知所出耳。”
002《孙子兵法》导读·作战篇
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
第16页,共28页。
• 孙子提出的“因粮于敌” ,就是顺势从敌人手时夺
取粮食,实质就是“掠粮”、“抢粮”。
• “掠粮”的目的,一是“军食可足”,所谓“掠于饶野,
三军足食”者是也。二是致使敌人粮食不足。
• “因粮于敌”主要指获取粮食,但往往也不限于“粮
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 屈力殚货:屈、殚,皆训尽、枯竭。货,财货。殚货谓人
力、物力耗尽。
• 弊:原义为害,此谓疲困。
•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何氏注:“谓兵不胜而
敌乘其危殆,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
• 【 译文 】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
力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
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
• 内外之费:内,指国内,后方;外,指国
外,前方。
• 宾客之用:宾客,指各诸侯国的使节及游
士。
第9页,共28页。
• 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矣。
• 胶漆之材:指制作与维修弓矢等器械的资材。
• 车甲之奉:奉,保养、补给。
• 日费千金:李筌注:“千金者,言费用多也。”
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锺,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锺;就
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第22页,共28页。
第四部分:胜敌而益强
• 【 原文 】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
也。
• 怒:谓激励士气。曹操注:“威怒以致敌。”
李筌注:“怒者,军威也。”
• “取敌之利”二句:利,财货。货,意谓
以钱财赏赐。曹操注:“军无财,士不来;
010《孙子兵法》导读·地形篇解析
【原文】我出而持。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 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梅尧臣注:“相持之 地。”杜佑曰:“支,久也。俱不便,久相 持也。”张预曰:“各守险固,以相支持。” 【译文】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 的地域叫做“支”。
【原文】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 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利我:利,利诱,指敌以利相诱。引而去之:引, 引导、带领。去,离开。谓引兵伪装退去。梅尧臣 曰:“伪去,引敌半出而击。”张预曰:“利我, 谓佯背我去也。不可出攻,我舍险,则反为所乘, 当自引去,敌若来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锐卒 攻 之。必获利焉。李靖兵法云‘彼此不利之地, 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 【译文】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 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 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
【原文】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 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杜牧曰:“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 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 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 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 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译文】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 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 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原文】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 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隘形,谓两山峡谷之间的狭窄、险要之地。梅尧臣 注:“两山通谷之间。” 必盈之以待敌,谓一定要用足够的兵力堵塞隘口, 以对付敌军来犯。杜牧注:“盈者,陈也。言遇两山 之间,中有通谷则须当山口为营,与两山口刘,如 水之在器而盈满也。” “若敌先居”二句,张预注:“敌若先居此地,盈塞 隘口而陈者,不可从也。若虽守隘口,俱不齐满者, 入而从之,与敌共此险阻之利。” 【译文】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 并一定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 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 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 以进攻。
011《孙子兵法》导读·九地篇
【原文】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杜佑注:“难返还也。背,去也;背与倍同。
所过城邑多,道里多也”。 梅尧臣注:“过城已多,津要绝塞,故曰重难 之地。” 张预曰:“深入敌境,多过敌城,士卒心专 无有归志。是难退之地也。” 【译文】入敌境纵深,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 地方,称为重地。
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以上数句概说用兵之地的特点。曹操注:“此 九地之名也。”
【译文】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
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 纪地、围地、死地等九类。
【原文】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自战其地:胡氏曰:“诸侯自战其地者,乃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 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 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 “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 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 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 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 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 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 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 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 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 刿之勇也。
明· 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云:“上篇《地形》之 地,排兵布阵之地也,以宽狭险易言之。九地之地, 侵伐所至之地也,以浅深轻重言之。兵之所至,其 地有九等,其法不同,大要皆本于人情。善用兵者, 深达人情之理,驭之以术,发之以机,则人可用而 地不困。” 本篇主要论述战略地形。九地为九种不同的作战区 域,是以战场位置和战略影响划分的,并针对其不 同特点,从战略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军队在 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的用兵原则,同时提出了多变 的理由,并对我方官兵在不同战略地形中的心理变 化进行了分析,是一篇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军事 心理学专著。
004《孙子兵法》导读·形篇
❖ 【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 【 译注】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修明政治,确保治军法
度,所以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 杜牧注:“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按:“道” 在此当即《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之“道”, 故指政治条件。“修道”即言修明政治。“法”,亦 指《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之“法”, 故指法令制度。“保法”即言确保法制。政,通 “正”,“能为胜败之政”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
❖ 只有不失败就是胜利。明代兵书《投笔肤谈• 家计第二》中指出:“用兵之道,难保其必胜, 而可保其必不败。”
第11页,共30页。
第二部分:据实力定攻守
❖ 【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
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不可胜者,守也; ❖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采取防御;杜牧曰:“言未见敌
第21页,共30页。
❖ “修道而保法”一般来说属于政治层面的内容。但军
事归根到底是政治的延伸,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 军事上,这句话的涵义为战争的必要条件,修明政治,严 肃军纪以给军事最大的后盾支持。第一章曾经论述过“道” 指君民上下一心,它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修道” 要求国家政治清明、君民上下同心,士兵上下同欲。“保 法”指拥有严格的军纪使得全军上下纪律严明,执法有章 可循,以保证战斗力的最大发挥。
第6页,共30页。
❖ 本篇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形在己而不在敌 ❖ 第二部分、据实力定攻守 ❖ 第三部分、胜兵先胜之形 ❖ 第四部分、军事实力的判断
第7页,共30页。
第一部分、形在己而不在敌
❖ 【 原文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 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兵法期末试题
《孙子兵法》导读期末考试试题
一、翻译(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3、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4、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5、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作答,共50分)
1仔细阅读“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试论述孙武的“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2仔细阅读下文“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
结合孙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将帅德行观,发表你对当今社会官员腐败这一现象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导读——武经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一、《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孙子兵法》(以下称称《孙子》)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孙武。
孙武的生卒年月,已难确切考证。
据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司马迁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孙武的祖先为陈国贵族后裔公子完。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因避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恒公聘为工正。
后食采邑于田,故又为田氏,称田完,卒谥敬仲。
敬仲完四世孙为恒子无宇。
无宇二子,一为田恒,一为田书(《史记》中记为武子开与嫠子乞)。
田书事齐景公,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
田书子名凭,字起宗,凭生武,字长卿。
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灭执政的旧贵族国惠子(惠栾、栾氏)、高昭子。
孙武为避难出奔吴国。
后经好友伍子胥引荐,被吴国阖闾委任为将军,辅助吴王称霸诸侯。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勒兵乎?’……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关于孙武献书吴王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写的《吴武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
至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称雄中原。
由此看来,孙武大显身手的活动时期当在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
孙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同为春秋末期人。
在吴“北威齐晋”时,已是阖闾之子夫差当政。
夫差昏聩,子胥被杀,孙武后来则不知所终。
所幸的是孙武为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兵学著作《孙子》。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文精悍,内容博大,意境深远,极富哲理性,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被奉为“武经之首”。
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孙子》仍大放奇光异彩,对现代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它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非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2500多年前的孙武何以能写出《孙子》这样一部不朽的传世兵书呢?时势造英雄,我们不妨从孙武生活的时代背景中来探究其中奥秘。
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新旧制度转换、新旧势力递嬗的时代。
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加以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某些大型水利灌溉设施的出现,使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私田大量出现。
伴随着私有土地的出现,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关系逐步形成。
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动,旧的“礼、乐、刑、政”很难照样维持下来了。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相互交织,此起彼伏,演化为各式各样的战争。
春秋末期的兵器、作战样式、谋略的使用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军制的变化最为明显。
甲士和车战的地位下降,徒兵和野战日益重要。
频繁、多样的战争,需要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同时又为军事理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经验素材,推动着兵学理论的发展。
起初,由于受周礼的制约,兵家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的思想。
战争的实践嘲笑了这个无知的理论。
后来,管仲对“仁义之兵”加以修正和发展,提出了“节制之兵”,强调“尊王攘夷”,严明军纪,以威严慑服敌国。
春秋末期,“仁义之兵”的思想理论完全动摇了,孙子适时地提出以“诡道”取代“正道”,把“节制之兵”发展为“权诈之兵”。
中国古代兵学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孙武之前,就有专门性的兵书流传,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军志》、《军政》、《令典》、古《司马法》等。
《孙子》成书难免受其影响。
除了《孙子》直接引用了《军政》里话之外,《军志》中所言的“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之类的话,与《孙子》中所说的“归师勿遏”、“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五事”以“道”为首等,在含义上都比较接近。
另外,先于孙武或与孙武同时代的兵学家们的军事思想也为孙武撰写《孙子》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益启迪。
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有刘康公的话:“国之大事,在礼与戒”。
这与《孙子》开篇语:“兵者,国之大事”相合。
《韩非子·难一》中晋大夫狐犯的话:“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这与《孙子》中“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相呼应。
大约与孙子同时的申包胥在《国语·关语》中提出的“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与《孙子》提出的将师应具备的五条标准“智、信、仁、勇、严”相通。
姜太公确立的齐国兵学传统,到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得到弘扬光大。
到齐恒公时,管仲实行军事改革,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当时诸侯国的霸主,尊土攘夷,尚武崇智之风盛行,并逐步形成为社会传统。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著名的军事家在齐国大地上不断涌现,精彩的军事理论著作纷纷面世。
先秦许多兵书,诸如《管子》、《司马迁》、《六韬》、《孙膑兵法》等皆出自齐人之手。
这样的兵法之国的特殊环境,加之孙武本人出身于军事世家,为孙武成长为军事理论家,创作《孙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条件。
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和无神论到春秋时代已形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以前是“天命”、“鬼神”统治社会,而今却有人断言:“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原来卜筮是传达“天命”的,这时却有人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过去认为吉凶祸福是鬼神决定的,现在有人则提出“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来。
《孙子》关于“道”、“仁”、“与众相得”观点,以及“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的思想的提出,正是对上述朴素唯物论和迷信天命鬼神的唯心论斗争作出的科学结论。
另外,以《老子》一书为代表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孙子》的兵家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老子》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的方面,如正与奇、弱与强、实与虚,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命题,并洞察到对立面的转化,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
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稍后于《老子》的《孙子》在某些方面汲取和发展了《老子》的军事思想。
总之,《孙子》的诞生,来自于丰富多样的军事实践,悠远的兵学理论渊源,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影响,浓厚的尚武崇智的文化的薰陶。
二、《孙子》研究专题一般说来,《孙子》的研究大致包括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文献性研究、《孙子》军事理论研究和《孙子》非军事应用研究三个组成部分。
关于孙子其人其书文献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孙子》作者及成书;《孙子》版本流传;《孙子》文字校勘;《孙子》注释、通解及翻译;有关孙子文献的整理与编纂等。
《孙子》军事理论研究,包括《孙子》自身军事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内容。
前者主要研究《孙子》本身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包括它的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治军思想、军事哲学思想、军事论理、军事心理、军事经济思想等。
后者则是介于《孙子》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一种更直接指导实际斗争的理论研究。
如《孙子》与当代中国外交策略、《孙子》与中国入世之对策、现代战争对《孙子》的修正与发展、《孙子》人才观对大学生的启迪等。
《孙子》的非军事应用研究,是指将《孙子》的某些军事原则和谋略方法应用到军事领域以外的其它社会领域,以指导人类和平和发展为目的研究。
诸如经营管理、体育竞技、市场竞争等。
以下本文尝试就《孙子》研究的某些方面做点探讨。
2.1 《孙子》的战争观战争是人类不同利益集团通过武力方式化解彼此矛盾和冲突的途径选择。
它与人类文明的进化相生相随,实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缓解,战端此起彼伏。
在中国,武力成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后保证。
所有关注人类文明命远的人们不能忽视战争问题。
了解《孙子》的战争观,对于我们思考战争问题大有裨益。
《孙子》十三篇的主题思想就是讲为什么要研究和把握战争以及如何研究和把握战争。
《孙子》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这也就是说,战争关系事关国家存亡、民众死亡,任何有理智、负责任(有“道”、讲“仁”)的统治者、决策者不可能不高度重视对战争的谋划、运筹。
孙武的家世及其本人的战争实践使他直接体验到战争给社会生活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性,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历史必然性。
由此,孙武强调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和处理战争这一严酷的现实,即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慎重地对待战争。
为了国家利益,“安国全军”(火攻篇),战争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进行“五事”、“七计”(计篇)的衡量和比较,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等诸方面出发,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的强弱等情况,认真权衡战争与否的得失,把握全局,遵循“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样的基本原则。
慎战并不意味着不要战争,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使用不当,会落个玩火者自焚的下场。
因此,孙武指出要辩证地把握战争的双重性,既知战争之利:“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军事篇),又晓战争之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重生”(火攻篇),即“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度篇)。
孙武坚决反对那种缺乏政治头脑而置国家安危民众性命于不顾的“浪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
国君应忠于国家利益,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
将师不可以感情用事,应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了国家利益,对国君的错误命令可以不执行:“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合于利而动,不合利而止”(火攻篇)。
战与不战以及如何战的最高依据是国家利益,即“唯民是保”、“安国全军”,对此,孙武提出忠告:“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篇)。
凭借战争维护和扩大国家的关键在于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是既有客观的因素(如实力大小、“天”、“地”)又有主观的因素(“庙算”正确与否)、既有内部因素(如“上下同欲”、“将能而君不御”等),也有外部因素(如“合交”),实际上战争实质上是敌我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对“五事”、“七计”考察的基础上,孙武进一步地提出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他看到了战争与经济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即敌我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当然不完全排除“庙算”等谋略的作用)。
战争以经济为资本的,大国之间的争霸,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补给、武器装备等)作后盾,是无法启动战争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
战争离不开经济的驱动和支撑,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实难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故如有战事,其前景也就大致可以如此预测:“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