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
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出发,马克思发展出以劳动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了完整的物质社会经济史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认为:物质生产过程,产品的价值等于劳动者在制造它时所投
入的劳动价值。
劳动力是永恒的价值标准,所有价值都可以用它来衡量,任何其他价值都
是从劳动力价值衍生出来的。
劳动力产生的价值称为使用价值,形成物品的使用价值越高,它的价格越贵,使用价值与它的实际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物品价值,物品价值决定物品价格,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物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
它提出买卖法与生
产法及价值观念等观点,即人类经济活动乃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历史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创造了物质价值,从而完成了人类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从而提出了劳动的本质
与关系的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对于揭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对社会主义秩序的构
建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分析物质社会的经济结构,把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从中获得的理论推动到现实,就能够给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指出方向。
由此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理论结构,而且为资本的实
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方向。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作者:胡天颐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自问世以来,得到现代社会多方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对世界和事物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解决讨论,它引领着一代先进知识分子走向自由平等尊重的世界。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阐述及应用价值等层面进行综合叙述,来凸显出该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概念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问题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述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方式,主要是使用矛盾冲突观点对社会中存在利益冲突的群体进行分析,是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有客观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从而对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因为资产者拥有高生产率和无产者社会化劳动之间存在的冲突所致,从无产者劳动中得到的价值剩余无法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是集中在资产拥有者手中。
马克思实际上是一种早期性的社会经济学理论,通过供需理念对物质条件中的生产资料进行分析,对经济活动和社会需求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关系构成了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在经济的立场上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系安排下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这就是阶级矛盾形成的关键原因。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研究世界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论基础与逻辑点。
这个理论是将物质与意识和存在关系为主线,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践观进行系统论述[1]。
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世界发展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于1848年2月21日发表于《共产党宣言》其中,其诞生指导了来自无产阶级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并对世界的改造迸发出自身的理解。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现实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为核心命题,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价值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经济领域里它指某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政治生活中是指某政权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精神生活是指某种信仰,艺术领域是指某种艺术作品,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弘扬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繋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
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词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意思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满足主体的需要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就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这样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有“四性”。
第一:客观性。
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所谓“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誉者不能掩其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定、排斥价值的主体性。
价值的形成、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和创造。
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不过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无美丑、好坏、有用无用之分。
只因为有了人、人的活动和人的需要,才形成了事物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
所谓环境危机实际上是对人的危机,环境友好是对人的友好。
第三: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比如说煤炭,我们阜新是著名的“煤炭之乡”,像煤炭、石油等能源形态对我们的价值就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着。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35·,,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陈先达【内容提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
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解释学作者陈先达(193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历史人物,生命是有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是特定时空的经典文本,写作年代是不变的。
但他们的生命价值和他们的思想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在于他们著作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会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中的每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也不会期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他们逝世后的一切新问题留下锦囊妙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前进的根本保证。
”在当代,除马克思主义之外,没有哪种学说能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一个既具有科学性又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共同的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
它的核心社会理念,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它的核心理论,是对这个社会理念的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的科学论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不是基于道德原则,也不是基于信仰的宗教千年王国,而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的科学论证作为理论支撑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摘 要: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相对性和 社会历史性。
关键词:价值;客观性;主体性;多维性;相对性;社会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27-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ppt课件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基本立场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 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基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针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等,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 供了智慧。
倡导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方案。
谢谢
THANKS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 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最终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它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 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条件
需要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 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 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的定义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3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A.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B.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到理解4 .人生观点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5 .哲学是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统6 .基本问题A.思维和存在谁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7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人类社会历史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E.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包括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第二早1 .世界是物质的2 .物质的定义标准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5 .运动是决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的6 .社会存在定义: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7 .自然存在定义: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8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9 ,社会意识定义: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心里、科学10 .世界的物质统一I生原理A.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C.体现在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第四章L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2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 .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原因A.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B.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C.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4 .实践的内在矛盾A.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B.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5 .实践的基本类型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一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一社会政治实践C.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一科学文化实践6 .实践的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一人客体一物中介一物质工具和文化7 .实践的过程A.实践目的的确立8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8.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A.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B.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C.人化自然与人类世界第五章1 .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 .联系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A.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产生5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弟八早1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处处有矛盾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A.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B.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C.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4 .两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5 .重点论:在工作、生活中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6 .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7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8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9 .肯定、否定、扬弃的含义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既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0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不仅包含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对否定的否定,既否定之否定11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要辩证的否定三个环节: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两度否定:矛盾的展开对开始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对矛盾展开的在否定第七章1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2 .现实的人的五个方面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C.人类自身的生产D.社会关系E.人是有意识的人第八章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 .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A.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B.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5 .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联的方式,核心是国家B.观念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Hi'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是社会形态6 .阶级A.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B.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C.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但是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7 .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工人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劳动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2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具体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技术不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4 .创新的含义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第十章1 .英雄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2 .群主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3 .群众路线的含义一切为了群主,一切依靠群主,从群主中来,到群众中去1 .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狭义文化: 指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直觉形态的文化2 .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文明的概念是褒义的3 •唯物主义者不都会具有群众史观4 .文明的概念指文化的进步方面,特指人类文化活动都积极成果5 .文化的作用对人:A.对人的行为的规范B.对人的活动的调控c.对人的能力的培养D.对人的境界的提升对社会:A.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B.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D.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6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划分标准A.是否具有科学性B.是否具有时代性C.是否具有创新性第十二章1 .认识活动:主体在观念上能到地把握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 .认识的运动过程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认识和运动的循环和发展6.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知、情、意等各要素都对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起作用A. 〃知〃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B."情"和"意"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被称为非理性因素7 .认识的思维方式A.归纳与演绎8 .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第十三章1.真理是一种认识2•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特点: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4.真理发展规律:A.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B.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C.在解放中发展真理5.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十四章1 ,价值的本质(对需要的满足)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对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2 .价值的基本特性:A.价值的主体性B.价值的相对性C.价值的客观性3 .价值的形态:A.物质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B.精神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C.交往价值,指客体满足人交往需要的价值4 .评价的含义: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5 .价值观点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6 .价值观的作用:A.导向功能,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C.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D.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个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7 .价值观的内容:A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B.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C.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8 .价值观的社会功能A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9 .如何选择价值观A.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B.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C.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第十五章1.社会发展A.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B.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D.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A.内涵:人的素质的提高B.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4•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B.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C.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5启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6 .必然: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7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8 .为什么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A.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8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C.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9 .人类解放的内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10 .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类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类教材一、教材名称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杨耕)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例(高校“两课”案例教学丛书·第一辑)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研参考丛书)二、教材信息浏览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1)版权要项作者:肖前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1月版次: 1I S B N:730001819 页数:开本:32开印张:(2)目录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二、哲学的特点三、哲学的功能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一、哲学的历程二、科学的分化与哲学的发展三、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进程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三、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三、意识的能动作用第四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二、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一、运动、变化、发展二、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第五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第一节整体与部分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整体与部分第二节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一、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含义二、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第三节相对与绝对一、相对与绝对的含义二、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相对与绝对第四节原因与结果一、原因与结果的含义二、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原因与结果第五节偶然与必然一、偶然与必然的含义二、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偶然与必然第六节形式与内容一、形式与内容的含义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形式与内容第七节现象与本质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现象与本质第八节可能与现实一、现实与可能的含义二、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可能与现实第六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量变质变规律一、质、量、度二、量变和质变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辩证矛盾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二、否定之否定第七章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节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一、人类社会的产生二、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三、社会同自然的区别四、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的本质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二、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三、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第三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四、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第八章物质生产第一节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一、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与形式二、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节物质生产力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二、物质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第三节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一、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九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一、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二、社会交往的特征和分层三、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四、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社会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一、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二、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三、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第四节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一、人类的精神生活二、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的地位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一、社会的整体运动二、社会形态的演进三、社会有机系统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四、社会有机系统演进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十章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一、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二、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二节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一、国家的本质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一、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二、政治自由的历史形态第十一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第一节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一、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二、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第二节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一、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二、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三节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一、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二、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三、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第四节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十二章科学及其社会功能第一节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一、科学的形成和本质二、科学的分类及其类别特征三、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四、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第二节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科学的进步三、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的发展第三节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一、现代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第十三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二、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反映概念的演进第二节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一、科学的实践概念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第三节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一、认识的系统结构二、认识的基本属性第四节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一、认识的历史演化二、现代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十四章认识的辩证过程第一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四、理性认识的深化第二节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实践理念三、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第三节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一、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四、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十五章思维方法第一节方法和方法论一、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三、方法论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节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二、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第十六章真理和价值第一节真理一、客观真理二、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第二节价值一、什么是价值二、价值的特征三、价值与评价第三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二、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真、善、美第十七章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第一节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一、文化的内涵二、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三、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一、文化的分类二、文化的一般结构三、文化的社会功能四、文化的认识功能第三节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三、文明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第十八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一、人性的具体性二、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第二节人的价值一、人的价值的内涵二、人的价值的实现三、人的价值的评价第三节人的自由一、必然和自由二、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1)版权要项作者:杨耕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3月版次: 1I S B N:730003398 页数:298开本:大32 印张:(2)内容简介编者的话这本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是为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教学而编写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造等。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过国际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并在中国经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作用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包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马哲)第十一章 真理和价值
三、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
• • • • • • • 1、人的认识价值问题思考 (1)认识要客观 (2)认识应有效 2、认识的客观有效性对人的生存实践的价值 (1)使人真实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生存实践。 (2)能够合理地规范和引导人的生存实践。 3、真理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真理作 为具有客观有效性的知识对于人的生存实践具有 保障、规范、引导作用。
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
• 1、真理和价值为何能统一? • (1)作为同一人类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 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 • (2)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 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 定程度上的统一。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的突出表现
2、真理和价值统一的真实境界
• (1)真——是获得或达到真理的境界,是主体在思想和 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必然性的状态。求真与守真 是人类第一个理想的目标和境界。 • (2)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善是指人在自然 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 狭义的善是指道德上合乎待人处世的规范。总之,善是以 主体尺度为依归的主客体统一的状态,是最典型的价值形 态,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 (3)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是人 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它 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 • (4)自由——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形态
4、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 (1)逻辑证明的含义——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 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 (2)逻辑证明的作用 • A、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人的实践经验由个别、特殊提高到普遍、 一般,从而把握实践的总合,以便通过这种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B、有的理论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来证明。 • C、逻辑思维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 (3)正确看待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的作用再重要,也不可 能取代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 A、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和逻辑规则要通过实践加以 检验。 • B、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的正确性要通过回到实践中去作最后 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一种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科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人类进步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矛盾的正确认识,以及通过矛盾的斗争促进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趋势。
3.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4.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实现,主张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正的人类解放只有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改变和消除剥削才能实现,从而达到人本主义的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1. 战胜意识形态困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放思想的工具,有助于人们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批判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
2. 指导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解读当代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经济问题的解释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如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危机论述等,对当代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1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论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政治、阶级关系和文化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着,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所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1,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是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的。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2,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必然得到发展。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并与之结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原 人的价值
马原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本源和存在形式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关乎到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的本源在于人的劳动和创造活动。
人通过劳动和创造,改变着自然界和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的价值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形式之中。
人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人的价值的社会属性人的价值是社会属性的。
人是社会存在的个体,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反映。
人的价值是社会评价的基础,也是人们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的重要来源。
人的价值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人的价值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剥削制度下,人的价值常常被剥夺、压迫和忽视。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和尊重。
人的价值的个体属性人的价值是个体属性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会角色和地位上,还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上。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并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人的价值的发展和提高人的价值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
人的价值的提高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的条件的配合。
个体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素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社会应该创造积极的环境和氛围,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人的价值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人的价值与社会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只有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尊重。
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增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结语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从人的劳动和创造出发,人的价值体现了社会属性和个体属性的统一,需要社会的关心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努力和拼搏。
只有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和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什么是智慧?——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哲学的性质:哲学的“非实用”性;哲学的“非功利”性;哲学的“智慧”性。
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功能:“反思”功能——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反思、对认识活动成果的反思;指导功能——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人类实践——哲学对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哲学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训练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人类智慧巡礼——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发展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即本体论问题,它是我们用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标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也即认识论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使我们把握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了解整个哲学和哲学史的一把钥匙;在现实生活中,哲学基本问题是我们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
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及其特点;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及其特点;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贡献:“四个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三章“千年思想家”给我们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当代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肯定:德里达的“忠告”;詹姆逊的“辩护”;哈贝马斯的“辩证分析”;吉登斯的“看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作用决定其影响力;从“千年思想家”评选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当今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
(12)--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十二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 价值[答案要点]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之间的某种一致或符合,简言之,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2. 物质价值[答案要点] 物质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
由于人的物质需要必须由物质资料来满足,而无论是物质生产资料还是物质生活资料都直接间接地来自自然界,因此,人是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物质价值主要表现为自然界对人的价值。
3. 价值评价[答案要点] 所谓评价或价值评价,是人们对对象是否能够满足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满足自身需要亦即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反映、评估和揭示,它以人们对对象的认识为基础,其结果表现为对对象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一种判定。
4. 功利评价[答案要点] 功利评价是对客体对主体的功利价值的反映、评估和揭示。
功利价值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而且也包括精神利益。
功利评价通常表现为对对象“有用”或“无用”、“有益”或“无益”、“有利”或“有害”等的判明和断定。
5. 评价标准[答案要点] 所谓评价标准,就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用以衡量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或有多大价值的尺度。
6. 价值创造[答案要点] 所谓价值创造,是指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具有一定属性的客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即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
7. 群体价值观念[答案要点] 群体价值观念是群体(社会团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在其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目标、评价标准和价值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群体共同生活条件的反映,构成了该群体文化的核心内容。
8. 价值观念的认同[答案要点] 所谓价值观念的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相互交往,实现了对某一种或某一类价值观念的认可和共享,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价值的特点包括哪些方面?[答案要点] (1)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新的理解,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下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面临挑战,当下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展开研究,使其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对人们科学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进行创新和改革,本文将从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传承现状和价值展开写作,并提出有效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发展引言:在历史的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结合实践性与辩证法的统一,发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导等先进思想指导了各个时代的人们形成科学的社会观,对时代发展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由于历史的变迁要重新肃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思想理念,实现继承和创新实践的结合,使其继续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优秀的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推行现状1.教育方面对于哲学专业的弱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快餐式、追捧性的新型行业出现,导致了教育机构对于专业的调整也是注重这些受关注的专业,而对于当下不能直接性带来快速经济效益的哲学教育专业就逐渐弱化,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很多年轻人选择专业的时候都会以自己未来的发展为参照选择一些热门的受市场欢迎的专业,而马克思主义政治作为一项传统的哲学思想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2.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浅薄在大众的意识里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层面,对于普通人来说感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遥远,一般情况下除过受升学等影响大家会在书本上有目的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其他时候是不会主动地将自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起来,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没能很好的理解导致了对于优秀的思想本身产生了不重视感。
3.教育改革使得马哲灌输式传承模式受影响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这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一次挑战,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的思想教育失去了教育方的主体地位,仅凭学生的自觉、自发很难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效传承,就更不可能实现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建设。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章节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圣才】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哲学答:哲学是指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
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方法论答: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哲学学说。
黑格尔第一次把哲学方法论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方法论区别开来。
方法论与世界观相统一。
用世界观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一般说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取决于对世界的基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观察事物,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根据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所处的条件制订工作方针和计划,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人类所从事的各个具体领域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还有其自身的若干具体方法,亦同样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3.马克思主义哲学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无产阶级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的, 并由此真正揭示了价值的本质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存在、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与主体需要 及其发展之间的某种一致或符合,简言之, 及其发展之间的某种一致或符合,简言之,就是客体的 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按照这一定义, 按照这一定义,对于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 属性的客体,我们就说它对于主体有价值( 属性的客体,我们就说它对于主体有价值(或有正价 );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越多 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越多、 值);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越多、对主体需要 的满足程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 的满足程度越高,
第二,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第二,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总是在 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 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实现的 人首先是以实践的态度面对世界并以实践的方式掌握世界 主体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进行实践活动时产生的需要。 的,主体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进行实践活动时产生的需要。 同时, 同时,主体的需要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满足 事实上, 事实上,社会实践就是主体需要不断产生和不断得到满足 的无限发展过程;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 的无限发展过程;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要 也在日益丰富, 也在日益丰富,人类的价值世界也不断得到拓展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人与世界之间除了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这两种基本关系外, 人与世界之间除了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这两种基本关系外,还有 一种价值关系;虽然价值关系并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 一种价值关系;虽然价值关系并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 但它却随时随处都渗透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之中, 但它却随时随处都渗透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之中,并且是作 为一种目的性要素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起作用的。 为一种目的性要素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起作用的。也正因 如此, 如此,对价值的哲学思考即价值论历来都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围绕着价值的本质和特点、 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围绕着价值的本质和特点、价值的评价和选择 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哲学理论, 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哲学理论,但 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非常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即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来考 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 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对价值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 答
价值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价值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即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价值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价值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主体的历史性,即人的需要、利益、知识、情感、 一是价值主体的历史性,即人的需要、利益、知识、情感、意 志等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是价值客体的历史性,即价值客体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特 二是价值客体的历史性,即价值客体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 别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三是客体价值的历史性, 三是客体价值的历史性,即同一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 不同的价值
二是价值的为我性, 二是价值的为我性,即价值关系总是主体从自身的需要出发 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由于主体需要既包括物质方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方面的需要, 由于主体需要既包括物质方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方面的需要, 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建立起来的价值关系必然会受到主体的各 种主观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欲望等)的影响, 种主观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欲望等)的影响,因而 价值的主体性也包含着价值的主观性 三是价值的创造性, 三是价值的创造性,即价值是人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并通过 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关系, 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属性 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性是价值主体性最集中的表现
再次, 再次,价值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价值既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绝对性, 价值既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绝对性,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一方面,价值是相对的。价值的相对性表现在: 一方面,价值是相对的。价值的相对性表现在: 第一,价值是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言的, 第一,价值是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言的,同一客体相对于不同 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同一客体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同一 主体也具有不同的价值 第二,价值也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客体和客体的一定属性而言的, 第二,价值也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客体和客体的一定属性而言的, 不同的客体对于同一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不同的客体对于同一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同一客体的不同属 性对于同一主体的价值也不相同
一方面,主体的需要决定着客体对主体是否具有价值, 一方面,主体的需要决定着客体对主体是否具有价值, 亦即决定着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形成和实现 当主体尚未产生某种需要时,客体的存在及其属性不会 当主体尚未产生某种需要时, 受到任何影响,但它们对主体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 受到任何影响,但它们对主体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不 可能成为价值客体 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主体的需要也决定着客体对主体具有何种价 值,亦即决定着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性质和类型
价值的本质、 第一节 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形态 什么是价值? 什么是价值?价值具有哪些特点和具体形 态?这些都是价值论的最基本的问题 只有首先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只有首先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才有可能 正确地分析和解决价值论的其他各种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和解答, 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和解答,构成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价值论的最核心的内容
价值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价值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所谓价 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的有无、大小、 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的有无、大小、变化等都要受到 各种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价值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的自主性, 一是价值的自主性,即价值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占有主导 和支配地位,具体来说,主体需要是价值的尺度, 和支配地位,具体来说,主体需要是价值的尺度,价值 关系是在主体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多 关系是在主体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数价值客体都是主体加工和创造的产物
要正确地理解价值的本质, 要正确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我们还必须把握以 下两个方面: 下两个方面: 第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 第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 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值’ 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 价值 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 的”
二、价值的特点
价值的本质决定了价值的特点。 价值的本质决定了价值的特点。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 种特定关系, 种特定关系,价值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特点 首先, 首先,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所谓价值的客观性,是指价值是在价值认识、 所谓价值的客观性,是指价值是在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主 体之外实际存在的, 体之外实际存在的,它不以价值认识主体或评价主体的意 志为转移 之所以说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主体、 之所以说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以 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价值又是绝对的。这主要表现在: 另一方面,价值又是绝对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价值在人类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价值在人类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 只要人类社会持续存在和不断发展着, 只要人类社会持续存在和不断发展着,只要人类在不断地进 行着社会实践活动, 行着社会实践活动,就一定有价值存在 第二,虽然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相对的, 第二,虽然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相对的,但在人类共同 生活条件业已形成的情况下,存在着这样一些价值, 生活条件业已形成的情况下,存在着这样一些价值,它们对 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 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人类的共同价 值 例如, 例如,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 重威胁的情况下, 重威胁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已凸现为人类的共同价值
最后, 最后,价值具有多元性和一元性 一方面,价值具有多元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价值具有多元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第一,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第二, 第二,同一客体对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第三, 第三,同一客体相对于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也往往具有不同的 价值 另一方面,价值又具有一元性即确定性和单一性。 另一方面,价值又具有一元性即确定性和单一性。价值的一元 主要是指同一客体对同一历史时期、 性,主要是指同一客体对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社会条件下的主 体的价值是一元的、 体的价值是一元的、确定的
三、价值的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从不同的角 度出发, 度出发,可以对价值作不同的分类 根据主体需要性质的不同, 根据主体需要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价值区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 值 根据价值主体类型的不同,可以把价值区分为个人价值、 根据价值主体类型的不同,可以把价值区分为个人价值、群体价 值和人类价值 根据价值所属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可以把价值区分为经济价值、 根据价值所属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可以把价值区分为经济价值、 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 根据价值本身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根据价值本身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以把价值区分为工具价值 和目的价值 还可以把价值区分为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还可以把价值区分为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真实价值和虚假价值 以及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 以及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等等
一讲到价值,就必然涉及两个方面, 一讲到价值,就必然涉及两个方面,即客体的属性和主 体的需要,其中,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 体的需要,其中,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没 有它价值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根本无所谓价值; 有它价值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根本无所谓价值;主体的 需要是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 需要是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将客体的可能意义予以 肯定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形态,没有主体需要的肯 肯定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形态, 定和转化作用, 定和转化作用,同样也无所谓价值 尽管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都是价值的基本构成要素, 尽管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都是价值的基本构成要素, 但二者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平列的,其中, 但二者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平列的,其中,主体 的需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的需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