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涉及到太阳能的利用、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元素的循环等许多过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维持生命的平衡、调节气候、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1.维持生命的平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维持生命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氮循环是维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而有机物循环则能够提供生命必需的能源和材料。
假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到干扰,例如我们开垦了很多耕地,使用了过多化肥,那么就会损害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减少生命形式的种类、引发生物逐渐老化和繁殖力的减弱等。
2.调节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气候的调节也十分重要。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被植物吸收、储存或释放出来,而植物分解产生的气体也会与大气中的气体混合,影响气候的变化。
其中,碳循环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
地球上的碳每年约1/3会被吸收到陆地和海洋中,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又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对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非常重要。
生态系统不仅提供了许多生物,同时也是许多通道和过程的场所。
例如,湿地是水分和碳循环的重要场所,它们滤过了空气和水,防止了水生物的酸化,减缓了洪水和风暴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某些微生物有利于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硝酸盐,以满足植物的需求。
若是没有与生命相关的化学循环和过程完成,就很难保证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方向1.氧气循环氧气循环是指在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氧气的生成、消耗、迁移和吸收等过程。
氧气循环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它与全球变暖、大气有害物质的排放等密切相关。
氧气循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
2.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在地球上生物体内和体外,氮物质发生转化和代谢的过程,也就是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生物体之间氮的利用和转化。
《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湿地生态学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讲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评价、管理和恢复的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生物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主要结构特点和湿地生物的适应、水文过程和水量预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植被演替和系统发育、生态服务评价和管理以及生态修复和工程湿地的营造等。
三、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自然地理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估和湿地生态修复和重建教学难点: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湿地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估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2学时)1.教学内容(1) 滨海湿地(2) 内陆湿地(3) 人工湿地2.重、难点提示(1) 红树林湿地和湖泊湿地(2) 人工湿地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4学时)1.教学内容(1)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2) 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2.重、难点提示(1)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 维管束植物的适应性。
第三章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5学时)1.教学内容(1) 湿地水文周期(2) 湿地水量预算(3) 水文过程对湿地的影响(4) 湿地生物对水文过程的影响2.重、难点提示(1) 湿地水量预算。
(2) 水文过程对湿地的影响。
第四章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学时)1.教学内容(1) 湿地土壤(2)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化学转化(3) 湿地物质的输入及其平衡2.重、难点提示(1) 氧和氧化还原电位和氮的转化(2) 湿地的物质平衡第五章湿地生态系统的能流(4学时)1.教学内容(1) 能流基本模式(2) 初级生产及其分解与消费(3) 能流(4) 能流与熵流理论2.重、难点提示(1) 初级生产的限制因子(2) 能流与能流预算第六章湿地的生态演替(4学时)1.教学内容(1) 生态演替的概念与机制(2) 湿地生物群落的演替(3) 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特征(4) 湿地的系统发育和生态演替对策2.重、难点提示(1) 生态演替的机制——内因与外因(2) 湿地的系统发育和生态演替对策第七章湿地评价与管理(4学时)1.教学内容(1)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2) 湿地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估(3) 湿地的管理2.重、难点提示(1) 核心服务、理论服务价值与现实服务价值(2) 湿地几项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3) 湿地的多目标管理第八章湿地生态修复和重建(5学时)1.教学内容(1) 湿地的生态恢复(2) 生态修复的原则与目标(3) 生态修复的措施(4) 生态修复评价(5) 工程湿地的营造2.重、难点提示(1) 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措施(2) 工程湿地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七、学时分配八、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构成:总成绩=70%期末+30%平时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湿地生态学》,陆健健编,高等教育学出版社,2006年;[2]《湿地生态需水机理,模型和配置》,杨志峰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3]《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评价》,马广仁编,科学出版社,2018年。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概述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水、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磷和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通过氮循环和磷循环来进行循环。
磷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磷循环的研究湿地中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强化处理排水和河流输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沉积物沉积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湿地植被对磷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和吸附两种方式进行,而湿地底泥是磷的主要沉积物质。
底泥中包含着一些磷酸盐结晶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被水中的磷离子吸附,形成与底泥颗粒表面的弱化学键。
此外,底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磷的沉淀和吸附过程。
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能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利用,但过多的磷的输入也会导致遗留磷和磷的富集,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氮循环的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同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源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沉降、养分输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发生作用等多种途径。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细菌转化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吸收氮素。
此外,氨氧化和硝化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氨氧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硝酸盐,将氮转化为可供细菌和植物利用的形式。
影响氮磷循环的因素除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能够影响氮磷循环。
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强化处理排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氮磷输入增加。
过度输入氮磷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环渤海滨海湿地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碳汇效应
环渤海滨海湿地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碳汇效应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环渤海滨海湿地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碳汇效应引言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四章湿地的⽣物地球化学循环第四章湿地的⽣物地球化学循环⽣态系统中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称为⽣物地球化学循环,它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的物理、化学和⽣物过程第⼀节湿地⼟壤(⼀)基本特征湿地⼟壤既是湿地许多物质转化过程的媒介,同时⼜是⼤部分湿地植物可利⽤化学物质的主要贮存库,通常被称为⽔成⼟。
通常湿地⼟壤分为:矿质⼟壤和有机⼟壤。
当⼟壤中有机质(⼲重)含量⼩于20-35%时,可以认为它是矿质⼟壤壤(⼆)有机⼟壤有机⼟壤主要是由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残体组成,由于静⽔或排⽔不畅导致的厌氧条件⽽造成累积。
有机物质的植物来源和⼟壤分解的程度是湿地有机⼟壤包括泥炭和腐殖⼟的两个重要的特征。
⼟壤有机物质的植物源可以是苔藓、草本植物、树⽊和落叶。
–如⼤部分北⽅泥炭湿地的⼟壤有机质来源于苔藓植物;–海岸盐沼湿地的⼟壤有机质可以来源于芦苇属,⽶草属的草本植物;–⽽有林湿地中,⼟壤有机质可以来源于⽊质碎屑或落叶。
湿地⼟壤的分解或腐殖化状态是有机泥炭的另⼀个重要特征。
在泥炭分解时,随着物质的进⼀步破碎化,⼟壤的容积密度增加,⽔⼒传导率下降,粗⼤纤维颗粒(>1.5 mm)含量减少。
可溶于⾮极性溶剂的物质和⽊质素随着分解的进⾏⽽增加,⽽纤维素化合物和植物⾊索则下降。
有机⼟壤通常分成四类:–腐殖⼟,分解的物质占2/3或更多,并且可被确定的植物纤维不到1/3。
–泥炭⼟,分解的物质不到1/3,并且可被确定的植物纤维超过2/3。
–腐殖泥炭⼟或泥炭腐殖⼟,介于腐殖⼟与泥炭⼟之间。
–薄层⼟,热带地区和北⽅⾼⼭地区积聚的过量⽔汽(降⽔量>蒸发蒸腾量)造成的有机⼟壤。
(三)矿质⼟壤矿质⼟壤在长期淹⽔条件下,通过铁、锰氧化物的还原、迁移和/或氧化会形成特有的氧化还原形态特征。
⽽其形成过程要受微⽣物作⽤的调节,其形成的速率取决于三个条件:–持续的厌氧条件。
–⾜够的⼟壤温度(5℃被认为是―⽣物学零点‖,低于这个温度,⽣物活动就会停滞或相当慢)。
_15_N示踪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收稿日期:2004-08-10;修订日期:2004-12-15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 W -3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211003)资助。
作者简介:孙志高(1979-),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E -mail:zhigaosun@yahoo .com.cn15N 示踪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孙志高1,2,刘景双1,于君宝1,王金达1(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15N 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输入过程、转化过程以及归趋过程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当前国内外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指出当前基于该技术的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
最后,文章就该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
关 键 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位素分馏;15N 示踪技术;湿地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5)06-0762-07 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指氮素在湿地环境中进行的各种迁移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
它以生物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为主线,主要研究湿地系统内(湿地中各种沉积物以及湿地内生物新陈代谢所进行的氮素物质交换和转化过程)和系统外(湿地与毗邻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氮素物质交换过程)两种过程[1]。
U rey 关于同位素物质热力学性质的深入研究和N ier 研制的比值质谱计为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奠定了基础[2]。
McKin 2ney [3]等对N ier 型质谱计的改进最终使稳定性同位素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关于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首先分析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接着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示了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
具体包括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水质修复技术研究。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水质修复、研究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湿地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物种多样性。
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水污染、生态系统紊乱、湿地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本文拟对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展望,旨在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通过对植被恢复技术和水质修复技术的研究,从生态学、环境学和工程学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探讨实现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总结历年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促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甲烷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温度带来了影响。
而甲烷氧化菌是一种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我们了解大气中甲烷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生态系统中碳、氮等元素的流动有着重大的意义。
甲烷氧化菌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态系统中,如湿地、水体、泥土、沉积物和海洋中。
它们通过氧化甲烷来获得能量,并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氧气和甲烷的平衡,还将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在氧化甲烷的同时,甲烷氧化菌也将氮转化为氨和硝酸盐等形式,进一步维持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
甲烷氧化菌不仅对生态系统中的甲烷产生影响,它们还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也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甲烷氧化菌在循环中扮演的角色,对我们认识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甲烷氧化菌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生态系统和环境条件下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甲烷氧化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也不同。
比如,一些甲烷氧化菌可以在较低的氧气浓度下生存,一些则需要高氧气浓度。
一些甲烷氧化菌对环境中其他元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此外,甲烷氧化菌与其他生物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甲烷氧化菌和其他氧化细菌之间可以形成生态链,这些氧化细菌可以在和甲烷氧化菌互动的过程中获取电子,进而获得能量。
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甲烷氧化菌的生命周期也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
在大洋中,富营养化和沉降物高于海洋表面的区域,甲烷氧化菌的分布密度往往比较高。
而在更深的海域,甲烷氧化菌数量则相对较少。
这表明,甲烷氧化菌与海洋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复杂多样的。
总的来说,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甲烷氧化菌的物种和数量、生命周期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角色。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地下水污染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它不仅提供人类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还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成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地下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农业农残和生活污水等废水涌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此外,地下水与地下岩石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
地下岩石中的有害矿物质和元素,如铅、汞和砷,可能通过地下水的传输而进入饮用水源,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和扩散规律。
例如,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浓度的变化可以帮助确定地下水污染的类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和硅酸盐等指标物质来追踪农业活动和工业废水的影响,并评估其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和扩散规律,我们能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
另外,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还可以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化学修复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来改变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修复则利用过滤器和吸附材料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染物。
通过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治理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上述问题,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地下水在维持湿地、河流和湖泊的水文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来研究地下水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测量地下水中的氧同位素和氢同位素,可以揭示地下水在河流补给和湿地水循环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维持地球上的水循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湿 地 生态 系统 硅 生物 地球 化 学循 环 研 究进 展
翟水 晶 ,薛丽丽 ,仝川
湿 润亚 热带 生态一 地 理过程 教育 部重 点实 验室 ,福建 师范 大学 亚热 带湿地 研究 中心 福 建师 范大 学地理 科学 学 院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摘要 :硅在地壳中的丰度仅 次于氧 , 是 地球表 面大多数土壤和岩石的一种基本成分 , 也是水生植物 ( 特别是硅藻类 ) 以及多
赤潮等富营养化现象和全球气候变化 的影 响。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 :Q1 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5 9 0 6( 2 0 1 3)1 0 — 1 7 4 4 . 0 5
引用格式 :翟水晶 ,薛 丽丽 ,仝川 . 湿地生态系统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 J ] . 生态环境学报, 2 0 1 3 , 2 2 ( 1 0 ) : 1 7 4 4 — 1 7 4 8 . Z H AI S h u  ̄ i n g , XU E L i l i , T O NG C h u a n . Ad v a n c e s o f s i l i c o n c y c l e i n w e t l nd a e c o s y s t e m[ J ] . E c o l 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 , 2 2 ( 1 0 ) : 1 7 4 4 — 1 7 4 8 .
硅 ( s i )在 地 壳 中 的丰 度 仅 次 于 氧 ,为 2 9 . 5 %l J J 。作为 几乎所 有母 质都 含有 的元 素 ,硅是 地球 表面 大多数 土壤 和岩 石 的一种 基本成 分 L 2 。 J , 也是 水 生植 物 ( 特别 是硅 藻 类 )以及 多 种作 物生 长所必 需 的 营养 元 素[ 4 - 6 ] ,还 是控 制陆地 、海洋 、 沿海 和 内陆水 生态 系统机 能 的重要 营养元 素 “ 。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综述_廖玉静-2
植被特征
草根层、泥炭层
漂筏苔草、毛苔草、芦苇
为群落建群种
草根层、泥炭层
毛苔草、乌拉苔草为群落
建群种
草根层、薄层泥炭层 毛苔草、小叶樟为群落建
群种
薄层草根层、薄层泥炭层 小叶樟为主要建群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
主要为旱田和水田,主要
草根层和泥炭层,为犁耕 种植大豆、水稻和玉米
层所代替
草根层正在逐步恢复中 小叶樟为主要建群种
1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表征及驱动力
湿地退化,使得其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整体性和 自然性受到破坏,进而导致抗干扰能力下降,不稳定 性和脆弱性增大,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降低[10,11]。从动
态角度而言,湿地退化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过 程,是系统在物质、能量的匹配上存在着某一环节的 不协调,或者由于某种不利的量变过程已达到使系统 发生蜕变的临界点。在此情形下,原有的生态系统会 逐渐演变为另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水平状态下的系 统,即退化湿地生态系统[12,13]。从外部表征上来看,湿 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为: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 样性降低,湿地水质污染加剧,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 能量平衡失调等。 1.1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表征
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森林、农田、草原和近海并列为全球五大生态系统[3]。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 功能和经济效益。据估算,沿海地区和湿地生态系统 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为 15.5 万亿美元,占全球生态系统 提供的服务总价值的 46%[4]。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 源、抵御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 性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被誉为 “地球之肾”[5]。此外,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 库之一,在陆地以及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8]。 但是, 近年来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湿 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 的退化,湿地面积和资源日益减少,质量和功能持续 下降[9]。
升金湖湿地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沼泽湿地一般发育在负地貌部位,低地易形成化学元素的聚积,承受和接纳流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
河流不断地侵蚀陆地表面并且携带沉积物而沉积到湿地中,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沉积物逐渐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污染物质的“汇”,沉积物可以看作是进入水体的化学元素的储存库和归宿地[2]。
沼泽湿地发育过程中堆积的各类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下区域环境演变与沼泽湿地发育过程,这必然反映到沉积物化学元素的时空分布上,湿地沉积印证了整个流域过去环境的变化[3-4]。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6年,1997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境内,濒临长江,地处东经116°55′~117°15′,北纬30°15′-30°30′,总面积33340hm 2,其中升金湖13300hm 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9℃,无霜期240d ,年平均降水量1600mm 。
升金湖以其生态环境的典型性、原始性以及生物多洋性和稀有性于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列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水禽[5-6]。
在14C 测年基础上,本文对升金湖沼泽泥炭剖面沉积的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过程。
1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1.1样品采集图1升金湖沉积地层剖面图1.2样品分析取一分样品,自然风干后在在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进行元素含量分析,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 )上测试,得出了各样品中20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样品试验步骤为:(1)称取0.10g ,倒入干净的特富龙烧杯中,盖上杯盖。
同时称取标准样品称样0.1g ;(2)称好的样品加入3ml HNO 3、1ml HCLO 4、静置过夜。
第二天放在加热板上120℃加热,使有机质充分反应。
中国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中国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张仲胜 ,吕宪国,薛振山,刘晓辉(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102)摘要明确区域及全球湿地土壤中是否存在类似“Redfield比值(Redfield ratio)”的碳氮磷(C:N:P)比例,是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构建湿地物质循环模型的基础。
本文基于《中国沼泽志》中有详细土壤理化性质记录的119块沼泽湿地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区域尺度上湿地土壤中碳C:N:P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分布格局,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中国湿地土壤中C:N、C:P和N:P(摩尔比)平均为18.22、245.22和13.60,高于中国及世界土壤中C:N、C:P和N:P的平均值,C:N:P 比例平均值为245:13.6:1。
碳、氮、磷三者之间并不具备显著的两两相关性,说明中国湿地土壤中不存在类似于“Redfield ratio”的C:N:P比例。
相比于N元素,湿地生态系统更多受到P供应的限制。
不同湿地类型或不同盐度情况下湿地土壤中C:N、C:P和N:P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植被类型对土壤中C:N、C:P和N:P 影响不大。
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温度(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活动积温)及pH是决定湿地土壤中C:N、C:P和N:P的主要因素。
考虑到海拔与C:P及N:P之间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这一非地带性因子是决定湿地土壤C:N:P计量学特征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湿地;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中图分类号Q143 文献标识码 A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如何耦合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一直是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1-2]。
在经典的李比希定律中,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值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3]。
这种因子除了元素之外,其内涵还包括了光照、水分、温度等一系列环境因素[4-6]。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活性、生态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首先,在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方面,厌氧氨氧化菌被发现是湿地和土壤系统中的重要过程,而且是稻季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
此外,一些特殊种类如甲烷氧化菌也被发现并进一步研究。
其次,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例如,长期耕作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但长期的水稻耕作使得稻田微生物向功能均质化演化,特别是土壤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关的生态功能,有利于增强土壤活性和加快养分转化,提高水稻产量。
再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而这种退化和恢复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矿物保护作用减弱引起的土壤碳可获取性增加是导致氮输入背景下微生物CUE增加的关键途径,这一发现并不支持“微生物养分限制缓解和土壤酸化导致土壤微生物CUE变化”的传统认识。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为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水质净化、水源涵养、防洪排涝、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
湿地还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库,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湿地植被、水生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密切,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网络。
湿地的环境特点决定了它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其独特的生态功能能够提供一系列生态服务,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加剧,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
湿地的减少、退化和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严重威胁。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湿地生态环境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扰乱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正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湿地被过度开发、污染和破坏,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湿地生态功能逐渐退化。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也给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干旱、洪涝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意识到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政策不健全、监督不到位、资金不足等问题。
湿地生态环境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文章内容至此结束】。
2. 正文2.1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湿地生态系统是由水域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保护
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地球化学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地球化学循环指的是地球上各种元素和物质在不同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它在地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而环境保护则是指为了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地球化学循环措施和案例。
首先,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质以循环的方式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这种循环过程对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循环过程之一。
它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循环等一系列过程。
水循环不仅影响着降雨量和地下水资源的供给,也与气候变化、生物圈功能等紧密相关。
因此,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等措施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对地球化学循环的关注和保护。
其次,一些地球化学循环的控制和调节措施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碳循环是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一环,它涉及碳的吸收、释放和存储等过程。
碳循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洋的吸收作用,帮助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环境保护中,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等举措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保护了碳循环的稳定性。
此外,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工业化发展,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许多过程受到了破坏,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
例如,氮循环是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循环之一。
人类活动引发的农业化肥的使用、工业废气的排放等,导致了大量的氮化合物进入到水体和土壤中,引发了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
因此,在环境保护中要加强对氮循环的监测和治理,以减少氮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在实践中,有一些地球化学循环措施和案例已经得到应用和验证。
例如,湿地恢复是一种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特征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特征刘刚;沈守云;闫文德;田大伦;伍倩;梁小翠【摘要】洪湖湿地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湿地生态区域,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洪湖湿地5种类型土壤进行有机碳及养分含量进行研究,为湿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及碳储量估算提供重要基础.结果表明,(1)洪湖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容重增加递减.(2)洪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湖中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林地>农田,其中湖底淤泥的有机碳平均含量6.74%,农田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41%.此外,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3)湖底淤泥N的平均含量(4.623±0.535) g/kg、Ca的平均含量(26.262±4.201) g/kg,与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及林地有显著性差异.农田P的平均含量(2.876±1.253) g/kg-、K的平均含量(7.205±0.159) g/kg,与湖底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及林地有显著性差异.(4)湖底淤泥中Cu的平均含量(40.19±3.04) mg/kg,Fe的平均含量(8560.90±80.98) mg/kg,Co的平均含量((29.66±0.67) mg/kg),Cu、Fe和Co的平均含量都显著小于洪泛平原湿地、农田及林地,Pb的平均含量(35.13±2.40)mg/kg,Mn的平均含量(749.65±54.07) mg/kg,这两个元素的含量均与农田及林地有显著性的差异.湖底淤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小于其余4种湿地类型土壤.【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24【总页数】7页(P7625-7631)【关键词】湿地;土壤;有机碳;养分【作者】刘刚;沈守云;闫文德;田大伦;伍倩;梁小翠【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41830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418307【正文语种】中文湿地土壤中有机碳和养分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因而一直倍受湿地生态学、土壤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1]。
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系统,在地球生命中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湿地能够提供给我们多种重要的环境服务,如调节水文循环、维持水质、保护海岸、减缓气候变化等等。
而湿地所支撑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财富。
在当前环境质量退化的形势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此来反映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湿地。
一、基本概念和意义湿地,是指一切在地表静水环境中生长的湿生物或环境,包括沼泽、河流、湖泊、海湾、泻地等等。
湿地性质独特,素以水位波动范围大、水文环境复杂、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优越等特点而著称,是地球上最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力的系统之一。
同时,湿地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例如,湿地可以提供渔业资源和休闲旅游服务,还可以作为生态学研究和教育的场所。
湿地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每年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净化我们的空气,摄取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减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压迫,同时还为维持和改善其他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湿地生物多样性,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遗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在湿地生态环境中表现为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为自然保护和人类社会带来多种好处。
例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能够帮助维持水质、调节水文环境,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目前全球的湿地面积正在不断的缩小,这主要是由人类的一些活动所致,比如河流和湖泊的改道、填湖造地、城市建设扩张等,导致了湿地的消失和破坏。
据统计,全球湿地总面积已经缩小了50%以上,而且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地下降。
该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与功能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与功能特征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物种组成和独特的功能特征。
湿地的物种组成与功能特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与功能特征,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湿地的物种组成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由于其特殊的水文条件和土壤特性,吸引了众多特有的物种。
湿地的物种组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湿地植被、湿地动物和湿地微生物。
1. 湿地植被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它能够在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湿地植被主要包括湿地草本植物、湿地灌木和湿地乔木。
湿地植被的物种组成与湿地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湿地植被组成也不同。
2. 湿地动物湿地是众多动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湿地动物主要包括湿地鸟类、湿地鱼类、湿地两栖爬行动物和湿地昆虫等。
这些动物依赖湿地提供的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繁殖条件,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
3. 湿地微生物湿地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
湿地微生物在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
二、湿地的功能特征湿地的功能特征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属性,它们决定了湿地对环境的调节和服务功能。
1. 湿地的水文调节功能湿地能够调节水文循环,减缓洪水峰值和蓄水。
湿地的湿地植被和湿地土壤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能够在降雨过程中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减缓洪水的形成和洪峰的峰值。
同时,湿地的湿地植被也能够调节地下水位,保持水源的稳定性。
2. 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湿地是自然的水质净化器,能够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湿地植被和湿地微生物能够吸收和降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净化水体。
湿地还能够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提高水质的安全性。
3.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能够维护和保护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和磷循环。
碳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包括碳的植物吸收、植物分解、植物碳的微生物分解、植物碳的陆地微生物分解、植物碳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植物碳的沉积物分解等。
氮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主要包括氮的植物吸收、氮的微生物吸收、氮的水生微生物吸收、氮的植物分解、氮的微生物分解、氮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氮的沉积物分解等。
硫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主要包括硫的植物吸收、硫的微生物吸收、硫的水生微生物吸收、硫的植物分解、硫的微生物分解、硫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硫的沉积物分解等。
磷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主要包括磷的植物吸收、磷的微生物吸收、磷的水生微生物吸收、磷的植物分解、磷的微生物分解、磷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磷的沉积物分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100922722 Marine G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6,22(11)∶7—12文章编号:100922722(2006)1120007206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王红晋1,2,叶思源2,杜远生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 要: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概括了当前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关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包括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研究及人为影响,生命元素碳、氮、磷的研究及环境意义,湿地系统的稳定同位素研究3个方面。
关键词:湿地;POPs;重金属;碳;氮;磷;稳定同位素;环境意义中图分类号:P941.78 文献标识码:A 根据Ramsar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作为水陆过渡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湿地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本文将从湿地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和重金属研究及人为影响,生命元素碳、氮、磷和硫的研究及环境意义,湿地系统的稳定同位素研究3个方面,总结概括当前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关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
1 湿地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与重金属研究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是指对于生物代谢、光解、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O Ps具有半收稿日期:2006208204作者简介:王红晋(1979—),女,在读研究生,从事生态地球化学研究.Email:whongj228@ 挥发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和沉积,从而在那些从来没有使用过PO Ps的地区也能找到其存在,并很难分辨来源。
因此,国际组织已经呼吁开展全球性的行动以减少和消除这些物质。
目前,国内对湿地系统的POPs研究还比较少。
目前,对POPs的测量分析主要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
利用此方法可以研究湿地各介质PO Ps的污染状况、污染来源[123]及生物富集效应[4]。
POPs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垃圾、木材、煤和石油等的燃烧,还有城市污水的排放;大气沉降也是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面对POPs的污染日益加重,很多学者将目光投注在利用建立人工湿地来吸收降解污染物,但对天然湿地中POPs污染物处理的研究几乎没有。
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其环境意义不容忽视,一旦被破坏,后果同样很严重。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天然湿地的环境治理与保护。
1.2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类典型的累积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逐渐传递富集,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过高的重金属浓度对植物及鱼类等影响显著。
湿地重金属Marine G 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6年11月 的研究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5]。
目前,对湿地重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物分布规律以及生物富集与降解研究等方面。
重金属在湿地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并且与邻近水源有很大关系,剖面上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有大幅度增加的现象,与TOC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此相反,下层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
那些水源相对稳定的沉积柱中的重金属与TOC表现出更显著的相关性。
越靠近河流,淹没频率越高,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越高[6,7]。
湿地自身对重金属就有缓冲和拦截的功能[8],主要是湿地中的各要素对污染物具有吸收修复功能,但对于化学性质活跃,易以溶液态迁移的元素如Fe、Mn等不具备明显的拦截功能。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降解[9212],因为某些生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且部位不同,富集作用不同。
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和污染的不断加剧,湿地自身的调节功能逐渐退化,加速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利用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可以对湿地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治和修复。
2 湿地系统生命元素的循环研究碳、氮和磷3元素是植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其组成反映植物的生长特点,也是生长环境的写照,因此研究湿地系统中的碳、氮和磷循环,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2.1 碳循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主要是通过有机物进行的,它是与生物循环密不可分的。
初级生产者进行的有机物质的生产,形成生物量的积累,然后通过食物链,经微生物分解以CO2形态还原到大气中,或以其他有机质的形态保留于土壤中[13]。
因此,湿地碳循环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碳循环的特点基本上反映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总体特征。
因此,精确地测定不同陆地生态系统表面的碳通量,在区域范围内揭示和深刻理解碳的源汇过程,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碳循环过程与特征研究,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许多国家,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正在成为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14]。
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和土壤环境条件具有特殊性,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特征。
目前,关于淡水水体类型的湿地的碳循环研究较少,而对泥炭地、森林和农业用地中的湿地类型的碳循环研究较多,但对其碳循环过程并没有完全认识清楚[14]。
碳在湿地土壤中的含量存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0cm以下基本稳定[15]。
湿地表层土DOC 的含量和结构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影响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因素很多,碳的储存与水文过程及水位波动、地貌、气候等因素有关[13],水循环控制了湿地氧化还原条件,地形决定了水文循环状况及颗粒沉积物与有机质的迁移与沉积。
环境条件影响着湿地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冬季微生物活性的存在及融冻作用对土壤碳矿化有重要影响[16],可以促进CH4和CO2的排放。
另外,氮的输入对沼泽湿地CO2和CH4排放有明显影响[17]。
2.2 氮、磷循环由于氮、磷在循环过程中关系密切,很多研究都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因此,本文为了描述方便,把氮、磷放在一起一并归纳。
氮是湿地土壤中最主要的限制性养分,它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7种形态的转变。
首先是大气中的氮通过湿地土壤中固氮细菌和蓝绿藻的固定,转化为有机氮进入生物体,经过矿化(氨化)作用成铵态氮,再经亚硝化、硝化、反硝化及氨挥发等生物过程返回大气(如图1所示)[13]。
8 第22卷第11期 王红晋,等: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图1 简单的氮循环模型(据文献[18])Fig.1 The simple model for nitrogen cycle (after reference[18]) 磷是生命信息元素。
土壤中磷酸盐经过风化或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被植物吸收利用,其含磷有机物一方面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归还土壤,另一方面以枯枝落叶、秸杆归还土壤。
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陆地系统中的磷随水进入湿地系统,一部分被浮,一部分沉积于土壤表层。
随着氧化还原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沉积相磷应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有机质的分解与水体的相互作用以溶解态的磷进入水体,重新参加循环(如图2所示)[13]。
图2 简单的磷循环模型(据文献[19])Fig.2 The simple model for phosphoruscycle (after reference[19])对湿地系统中氮、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氮、磷在湿地各介质中的存在方式[20],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如水利工程、围垦、割草、化学肥料利用以及各种类型的污染[21]),氮、磷含量的变化。
氮、磷虽然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含量过高,也会出现负面效应,富营养化就是水体氮、磷污染的直接结果。
富营养化主要是指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过高,导致水体营养过剩,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一种污染现象。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田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湖泊及水库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22]。
目前,使用最广的富营养化污染修复技术是脱氮除磷技术和去除藻类。
脱氮除磷技术具有工程造价低、耗能少、处理效果好且能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等特点;超声波除藻技术及生物除藻技术,能有效地去除藻类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23]。
3 稳定同位素研究稳定同位素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在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体内水转化循环过程中,发生同位素的分馏,不同的水有不同的同位素值。
利用这种差异,可研究水分来源、径流响应、植物用水和水分利用效率,也可以作为不同水体环境及其变化的重要指标[24]。
天然存在的稳定碳、氮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于研究全球碳、氮循环,植被类型和食物链营养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含量变化稳定同位素在不同的植物中,含量也有所9Marine G 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6年11月 区别。
Brooks 等[25]测定了北半球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的碳同位素组成,结果发现,常绿林<落叶林=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常绿草本植物<落叶草本植物=苔藓。
Mook 等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叶子中的δ13C 值与其所处的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26],由于水体中无机碳δ13C 组分较高,使得沉水植物叶子的δ13C 值大于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
稳定同位素的值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刘敏等[27]研究发现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中稳定碳同位素的值7月份普遍低于2月份(如图3所示),这与长江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季节分配相吻合。
蔡德陵等[28]对崂山湾海洋植物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作了5个季度月(1993年2月—1995年5月)的研究。
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在夏季较重,冬季和春季较轻,并与海水温度有弱的正相关性。
图3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中稳定碳同位素分布(据文献[27])Fig.3 T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organic carbon isotope in the intertidal superficial sediments f rom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fter reference[27])3.2 水分来源由于不同来源的水分有着不同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因此可利用其同位素含量的差异研究水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