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锁定编辑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王文生(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西医学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英文名称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所属科室内科 -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贫血,头晕等主要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增殖病,感染,肿瘤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1疾病分类2疾病病因3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8疾病预后9疾病预防疾病分类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37℃时作用最活跃,不凝集红细胞,为IgG型不完全抗体)和冷抗体型(20℃以下作用活跃,低温下可直接凝集红细胞,为完全抗体,绝大多数为IgM)。
还有一种特殊的IgG型冷抗体即D-L抗体(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在20℃以下时可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固定补体,当温度升高至37℃时,已结合在红细胞上的补体被依次激活,导致红细胞破坏而引发“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
温抗体型AIHA的靶抗原以Rh抗原最多见,冷抗体型的抗原多为Ii,PCH时以P抗原为主。
根据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温、冷抗体型溶血均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
疾病病因原发性温、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存在基础疾病。
继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的病因有: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②淋巴增殖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③感染:麻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④肿瘤:白血病、胸腺瘤、结肠癌等;⑤其他:MDS、炎症性肠病、甲状腺疾病等。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的贫血。
这类免疫反应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或与外来的抗原(如药物等)相结合,在相应抗体(IgG或IgM)作用下,或激活补体的参与,导致红细胞凝集或破坏而发生溶血;或在脾或肝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被破坏。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见下表。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抗人球蛋白试验包括直接(DATG)法和间接(IATG)法。
(1)原理: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
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以前者最常用。
直接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
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原理示意图及结果观察(玻片法)间接试验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原理示意图及结果观察(试管法)结果:健康人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引起溶血性贫血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阴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冷凝集素试验(1)原理: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1:32(4℃)。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1:100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亦可增高,但不超过1:1000。
《溶血性贫血》课件
常的基因转移到患者的细胞中,以替代缺陷基因;基因编辑则是直接对
缺陷基因进行修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受
益于基因治疗。目前,已有多种溶血性贫血的基因治疗方案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溶血性贫血的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概述
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免疫治疗旨在调节患者的免疫反 应,减少对红细胞的破坏。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
戒烟限酒
保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矿物质和蛋白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助于降低溶血性贫血的发病风险。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预防溶血性贫血。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
通过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溶血性贫血的迹象,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案例二:慢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词
病程缓慢、症状逐渐加重
详细描述
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症状逐渐加重。常见的症状包括黄疸、脾肿大、贫血等。由于病 程缓慢,患者通常可以适应,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案例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词
遗传因素、反复发作
详细描述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通常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常 见的类型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和预
其他药物
如使用铁剂、叶酸等补充 造血原料,促进血红蛋白 合成。
手术治疗
脾切除
对于某些溶血性贫血患者,如遗传性 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脾切除可减少红细胞破坏, 改善病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
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为规范我国AIHA的诊治,___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讨论,特制订本共识。
一、___诊断、分型及特异性检查1.诊断标准:①血红蛋白水平达到贫血标准。
②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
③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___;结合珠蛋白<100 mg/L;总胆红素≥17.1μmol/L (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2.分型:1)依据病因明确与否,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2)依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所需的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和混合型。
3)依据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自身抗体阳性型和自身抗体阴性型。
自身抗体阴性型AIHA临床符合溶血性贫血,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后,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特异性检查:1)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被覆红细胞膜自身抗体。
温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37℃,冷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温抗体。
③冷凝集素试验检测血清中冷凝集素。
冷凝集素是IgM型冷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冷凝集素效价>1∶32时即可以诊断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DAT为补体C3阳性。
④冷热溶血试验检测冷热双相溶血素(D-L抗体)。
D-L抗体是IgG型冷热溶血素,在0~4℃时与红细胞结合,并吸附补体,但并不溶血;在30~37℃发生溶血。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冷热溶血试验阳性,DAT为补体C3阳性。
2)病因学检查:无基础疾病者诊断为原发性AIHA,有基础疾病则为继发性AIHA(表1)。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概述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Compensated hemolytic disease)。
分类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
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
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
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
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红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种获得性的异常。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
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 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酶的疾病可分为2类:①红细胞无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如丙酮酸激酶),②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
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各种主要原因见表5-2-8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一、红细胞内在缺陷(一)遗传性1、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2、红细胞酶异常:(1)红细胞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2)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等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1)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2)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二)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二、红细胞外在因素(一)免疫性:1.自体免疫(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二)机械性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①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铅、氢氧化砷、磺胺类等②大面积烧伤③感染:疟疾、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④生物毒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
溶血性贫血
静止型:患者无症状。红细胞形态正常,出生时脐带血中Hb Bart’s含量 为0.01~0.02,但3 个月后即消失。 轻型 :患者无症状。红细胞形态有轻度改变;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 变性珠蛋白小体阳性;HbA2和HbF含量正常或稍低。患儿脐血Hb Bart’s 含量为0.034~0.140,于生后6个月时完全消失。 中间型:又称血红蛋白H病。患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婴儿期以后逐渐 出现贫血、疲乏无力、肝脾大、轻度黄疸;年龄较大患者可出现类似重 型β地贫的特殊面容。合并呼吸道感染或服用氧化性药物、抗疟药物等 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甚至发生溶血危象。
蚕豆诱发溶血的机理未明,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
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可能与蚕豆病的发病
临床表现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此类药物包括:抗疟药(伯氨喹啉、奎宁等),镇痛退热药 (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 ,硝基呋喃类,磺胺类药,砜 类药,萘苯胺,大剂量维生素K,丙磺舒,川莲,腊梅花等。 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
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 和急性肾衰竭。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 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蚕豆病 常见于10岁以下小儿,男孩多见
常在蚕豆成熟季节流行,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均
可致病,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
功能:携带O2和CO2
血红蛋白结构示意图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
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为规范我国AIHA的诊治,经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讨论,特制订本共识。
一、AIHA诊断、分型及特异性检查1.诊断标准:①血红蛋白水平达贫血标准。
②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
③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109/L;结合珠蛋白<100 mg/L;总胆红素≥17.1 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2.分型:(1)依据病因明确与否,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2)依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所需的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 CAS)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和混合型。
(3)依据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自身抗体阳性型和自身抗体阴性型。
自身抗体阴性型AIHA临床符合溶血性贫血,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特异性检查:(1)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检测被覆红细胞膜自身抗体。
温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37 ℃,冷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
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温抗体。
③冷凝集素试验检测血清中冷凝集素。
冷凝集素是IgM型冷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
冷凝集素效价>1∶32时即可以诊断CAS。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速度增加而引起的贫血症状。
溶
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临床上常见的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首先,对于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疾病史等。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往往有家族史,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
此外,对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要了解患者的感染史,特别是对于曾经发生过溶血性贫血危象的患者,需要重点排查感染的可能。
其次,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常规
的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涂片检查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测、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LDH测定等实验室检查,以
评估溶血的程度和类型。
另外,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遗传学检查,以确定病因。
例如,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可以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检测,以确定病因和遗传方式。
最后,临床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例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
性贫血等,以确保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准确性。
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因素,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系统代偿功能增强,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的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黄疸、脾大等症状。
黄疸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增多所致,而脾大则是因为脾脏在清除异常红细胞时增加。
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会出现骨髓抑制、溶血危象等症状。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生旺盛等现象。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球形红细胞增多、片状红细胞增多等。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常常异常升高。
最后,特殊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溶血试验、骨髓穿刺等。
溶血试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等。
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原因。
在进行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导致贫血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溶血性贫血》课件
腹痛和背痛
由于肝脾肿大引起的 腹部不适。
肝脾肿大
肝脾增大可触及于腹 部。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血液学检查
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免疫学检查
检测特定抗体或免疫球蛋白。
细胞学检查
检查红细胞形态、大小、结构。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析相关基因的突变。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1
药物治疗
使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手术治疗
2
抗病毒药物。
对于特定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可以考虑
手术治疗,如脾切除。
3
免疫治疗
通过免疫调节剂或干预免疫系统的治疗
预防措施
4
方法。
注意避免暴露于环境因素,并遵医象 • 感染 • 血栓栓塞
小结
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溶血性贫血是血液细胞破坏大于生成导致贫血 的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
《溶血性贫血》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血液疾病,血液细胞的破坏快于生成,导致贫血。本课件 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知识。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定义
溶血性贫血指血液细胞的破坏速度大于生成速 度,导致贫血状态。
分类
根据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机制,可分为遗传性 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病因和症状及体征
遗传、药物、免疫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症状包括 贫血、黄疸、腹背痛等。
诊断和治疗
通过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进行诊断,药物、 手术和免疫治疗进行治疗。
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脾功能亢进、贫血危象、感染、血栓栓塞是并 发症,注意预防环境因素。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1 遗传因素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
⑤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大量溶血时可检测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尿的出现提示有严重的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尿应与肌红蛋白尿鉴别 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阳性多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
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网织红细胞增多,绝对值升高
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红细胞形态异常:多染性、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红细胞碎片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讲授目的和要求
掌握溶贫的诊断步骤,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 掌握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贫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特点
讲授主要内容
HA的定义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病因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临床表现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治疗
溶血性贫血的定义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指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耗损 溶血性疾病:发生溶血,骨髓能够代偿(6-8倍能力),不出现贫血
病 因
红细胞内在缺陷
遗传性: 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酶的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珠蛋白生成障碍:即血红蛋白病 肽链合成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 肽链质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溶血性贫血
海贫血
2)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状细胞贫血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M病
氧亲和力异常血红
蛋白病
2.1 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溶血是抗原抗体介导的红细胞破坏
IgG抗体
IgM抗体
温抗体性抗体
冷抗体性抗体
2.2 非免疫性因素
物理和创伤因素:烧伤、人工心脏瓣膜、微
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溶血类型 起病 全身症状
贫血 黄疸 肝脾肿大 尿色 并发症
一般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骨髓检查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仅限研究用)
临床表现
• 慢性溶血:
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症状较轻
• 三大特征:贫血的一般表现、黄疸、脾大。
1. 一般患者对贫血有较好代偿,症状较轻。 2. 黄疸多为轻至中度,不伴皮肤瘙痒 3. 再生障碍性危象:慢性溶血的过程中,由于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 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1-3周,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治疗
• 1.去除病因 • 2.成分输血 • 3.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 4.脾切除术 • 5.其他治疗
谢谢!
1.垂直的相互作用(Vertical
interaction)
垂直于红细胞膜平面,参与骨 架网络结构域整体膜成分的附连。 a.血影蛋白—锚蛋白—带3蛋
白接触
b.带4.2蛋白辅助带3蛋白与锚 定蛋白结合
垂直作用异常会减少 红细胞表面积,导致球形 红细胞出现。
溶血性贫血(PPT)
02
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红细胞自身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01
02
03
红细胞膜异常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等。
红细胞酶缺乏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 乏症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
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 贫血等。
红细胞外部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01
如温抗体型、冷抗体型等。
定期检查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并处理溶血性贫血。
避免诱发因素
了解并避免可能诱发溶血性贫 血的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 物质、感染等。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 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等。
遗传咨询与生育选择
如有家族史,建议进行遗传咨 询,并在生育时选择合适的生
育方式以降低遗传风险。
溶血性贫血(ppt)
目录
• 溶血性贫血概述 • 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 溶血性贫血的预防与护理 • 溶血性贫血的案例分析
01
溶血性贫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 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 力而发生的贫血。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溶血性贫 血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
护理方法
01
02
03
04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
等。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 性化的饮食建议,以满足营养 需求并避免不适当的饮食。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
溶血性贫血
机体失去免疫 监视功能,无 法识别自身细
胞
导致自身 抗体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耐受异常—DC调控异常、T和B细胞免疫耐受异 常 免疫调节异常—包括Th1/Th2细胞组成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调节“枢纽”以及“调节性T细胞” 抗体后调节异常 基因易感性—早年动物研究显示,存在2个优势即Aia1和Aia 2;新近发现7号染色体上的Aia3和1号染色体上的Nba2基 因与发病有关。人类Fas基因缺失,可使自身抗体明显增加 而导致AIHA。CTL相关抗原4(CTLA-4)的第49外显子A→T 突变与AIHA有明显相关性
红细胞生成代偿增生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 红细胞肌酸(升高)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输血或成分输血 脾切除术 其他治疗
b. SpD-蛋白—带4.1蛋白—肌动蛋白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受累膜蛋白 锚蛋白 带3蛋白 血影蛋白α 血影蛋白β 带4.2蛋白 带4.1蛋白
疾病 HS HS HS,HE HS,HE HS HE
HS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溶贫的分类
1.按发病和病情分:急性、慢性 2.按发生场所分:血管内、血管外 3.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最有价值)
(1)红细胞自身缺陷 (2)外部因素所致溶血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溶血性贫血
(3)膜吸附有凝集抗体,不完全抗体, 补体
(4)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13
红细胞受破坏寿命缩短
血红蛋白的异常:
A、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分子间易发生聚集或形成 结晶——RBC硬度增加 B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和戊糖磷酸旁路的酶缺陷,由于 氧化作用破坏血红蛋白,导致海因小体形成。 ——坚硬珠 蛋白变性小体的RBC。
(三)原 位 溶 血:
①见于巨幼贫、MDS等 ②骨髓中的幼红细胞在释入血 循环之前已在骨髓内破坏 (无效RBC生成) ③本质是一种血管外溶血,可 伴黄疸。
22
骨髓中红系代偿性增生
• 骨髓红系代偿增生 • 外周血出现大量的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细
胞 • 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骨髓腔扩大,骨 皮质变薄,骨骼变形。 • 部分可出现肝、脾、淋巴结髓外造血。
细胞内。当细胞脱落随尿排出,即成为
含铁血黄素尿。
29
实 验 室 检 查(5)
(2)血管外溶血时,RBC破坏加速的检查 1、高胆红素血症:
A、结合胆红素常<15% B、溶血:总胆红素 < 85.5umol/L(5mg/dl) 注:慢性溶血——长期高胆红素血症—— 肝损——肝性黄疸
2、粪胆原增多 3、尿胆原增多:慢性溶血——肝功↓——
实 验 室 检 查
RBC破坏 骨髓代偿 RBC寿命缩短
39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一)
1)是否有肯定的化学、物理、生物因
素或明确的感染史
2)coomh’s试验阳性——自免溶贫——
病因?
3)coomh’s阴性,涂片见大量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RBC↑——RBC渗透脆 性试验及自体溶血试验。
40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二)
2017云南医疗卫生系统考试难点解析: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医疗卫生系统考试难点解析:溶血性贫血的分类溶血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中公卫生人才网帮助大家梳理医疗卫生系统考试难点解析,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HA);按病因可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HA,如下所述:(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HA1.红细胞膜异常(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等。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1)磷酸戊糖途径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
(2)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此外,核苷代谢酶系、氧化还原酶系等缺陷也可导致HA。
3.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1)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S、D、E等。
(2)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地中海贫血。
4.血红素异常(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如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根据生成的卟啉种类,又分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和粪卟啉型。
(2)铅中毒:影响血红素合成可发生HA。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HA1.免疫性HA(1)自身免疫性HA: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冷凝集素型、D-L抗体型)HA;原发性或继发性(如SLE、病毒或药物等)HA。
(2)同种免疫性HA: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HA等。
2.血管性HA(1)微血管病性HA: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TTP/HU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等。
(2)瓣膜病:如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及人工心瓣膜、血管炎等。
云南医疗卫生考试网提供云南医疗卫生招聘和云南医疗卫生考试资讯、真题资料(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3.生物因:大面积烧伤、血浆中渗透压改变和化学因素如苯肼、亚硝酸盐类等中毒,因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溶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复习
定 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率增加 (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 力而发生的贫血。 骨髓有 6 ~ 8 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 力。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 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 为溶血状态(或溶血性疾病)。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 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 15 ~ 20 天才会发 生贫血。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被脾索阻滞而清除
是红细胞内变性珠蛋白的包涵体
血 红 蛋 白 异 常
珠蛋白分 子结构异 常
分子间易聚 集,形成结 晶
红细胞硬 度增加
异 常 血 红 蛋 白 病
珠蛋白肽链 合成速度降 低
自聚成不稳定的 病态聚合体
海 洋 性 贫 血
烧伤
红细胞变为球形
易被破坏
机 械 因 素
人工瓣膜人造血管
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危象 在慢性溶血过程中,由于某些诱因 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 红系造血停滞,持续一周左右,称 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实验室检查
1. 2 3 4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 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血清 游离 血红蛋白(升高)
溶 血 性 贫 血 (Hemolytic anemia,HA)
、
红细胞—在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D约7.5μm(相当于 毛细血管的直径),中央较薄,约1μm,周缘较厚,约 2μm,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亦无细胞器,胞质内充 满Hb,使其呈红色,Hb具有结合与运输 O2与CO2的功能, 红细胞具有形态的可变性,当他们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 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这是因为红细胞固定在一个 可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即红细胞骨架,其主要 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成熟的红细胞无任何细胞 器,不能合成新的蛋白和代谢所需的酶,所以随着时间 的延长,Hb和膜骨架蛋白变性,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这 些老化的RBC在经过脾脏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RBC的平均寿命约为120D,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新的未完 全成熟的RBC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尚残留部分 核糖体,经染色后呈细网状,称为网织红细胞),其在 血流中大约经过1D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网织红占 RBC 总数的 0.5%-1.5% 。在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 网织红计数降低,如果贫血患者网织红计数增加,说明 治疗有效。
5. 6. 7.
8.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 高)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1. 2. 3. 4.
红细胞生成代偿增生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 红细胞肌酸(升高)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血象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骨髓象
1. 2. 3. 4. 5.
红细胞寿命缩短的检查 红细胞形态改变 吞噬红细胞现象和自身凝集反应 海因小体 红细胞渗透性增加 红细胞寿命缩短
核膜或纺锤体的残留物
破碎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30岁男性,Hb103/L,HCT31.5%, MCV64fL——β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膜支架
形态
单核巨噬S破坏 稳定性受 破坏
红 细 胞 膜 异 常
红细胞膜 通透性 红细胞膜化 学成分改变
各离子进出红细胞数量 及速度改变
膜性能变异
红细胞易受破坏
膜表面吸附抗体、补体
损伤细胞膜
膜获得性缺陷
红细胞对补体敏感
红 细 胞 酶 异 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氧糖酵解 磷酸己糖旁路
红细胞能量代谢异 常
Heinz bodies
3.脾切除术: 适应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难治性自 身免疫性溶贫、某些血红蛋白病
4.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环磷酰胺
适用于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输血: 200-400ml/次
自身免疫性溶贫、PNH必须输洗涤红细 胞,地中海贫血、 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 时可输浓缩红细胞
6.其他治疗:
急性溶血时防治急性肾衰竭、休克、纠 正电解质紊乱
溶血性疾患
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 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 称为溶血性疾患。
溶血性黄疸
黄疸的有无除决定于溶血的程度外, 还和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关, 因此溶血性贫血不一定都有黄疸。
分 类
一、按病因 二、按发病机制 三、按溶血部位
发病机制
红细胞膜缺陷(镰状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酶缺陷(G6PD) 珠蛋白异常(地中海贫血) 机械因素(挤压伤)
靶形红细胞
证实溶血 部位?
病因
诊 断 程 序
是否溶血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步骤一(肯定溶血证据)
有关RBC破坏增加的检查
有关RBC代偿性增生的 检查
高胆红素血症(游离胆红素增加) 网织红细胞增加 尿胆原增加,粪胆原增加 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血中大红细胞增多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血红 骨髓幼红细胞明显增 蛋白尿) 生 红细胞畸形、破碎细胞增多、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 红细胞寿命减少
确定溶血部位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步骤二(确立溶血部位)
检查项目 血管内溶血(严重溶血) 血管外溶血(轻至中度溶血)
N或 N N或 N N或 N N N
血清胆红素 尿胆红素 N或 粪胆原 尿胆原 血红蛋白血症 血清结合珠蛋白 血红蛋白尿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 含铁血黄素尿 阳性
注:增加
减少
正常 N
找寻病因
对红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DIC在微血管内形成纤维 蛋白条索
红细胞通过时破裂
微粒体 血红蛋白 珠蛋白 CO Fe 血红素 O2 胆绿素 胆红素
肝脏 胆红素 Y- 蛋白
NADPH +H+
胆红素 -Y 蛋白 胆红素 -Z 蛋白 UDPGA
血液 胆红素 + 清蛋白
Z- 蛋白
NADPH +H+
葡萄糖醛酸 胆素原 胆红素
肠道
结合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胆红素
肠肝循环
胆素原
(粪便)胆素 胆素 (尿)
O2
胆素原
胆红素
GA
临床表现
1.
2. 3.
急性溶血多为血管内溶血,发病 急骤。 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 腰背疼痛及腹痛、血红蛋白尿、 甚至休克。 黄疸 贫血
临床表现
1. 2. 3.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 缓慢,症状较轻。 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可并发胆石症、肝功能损害。 再生障碍性危象。
选择:Coombs’、Ham’s/蔗糖/热溶 血、Hb电泳+抗碱Hb测定、酶活性测定、
RBC形态观察、病史(服药、感染、自
身免疫病)
确定溶血病因的检查: 1. 病史:感染、化学、物理因素 2.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免疫性溶血 3. 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 其他特殊畸形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DIC、海洋性贫血 5. 血红蛋白电泳:海洋性贫血 6.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 7. 酸化血清溶血(Ham试验) CD55 CD59、 糖水试验、热溶血试验:PNH
鉴别诊断
1.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者:
失血、缺铁贫或巨幼贫恢复早期
2.有贫血、无黄疸者: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3.有黄疸而无贫血者:
家族性溶血性黄疸(Gilbert)
4.有幼红细胞性贫血者:
骨髓转移瘤
治 疗
1.去除病因:停用药物、控制感染
2.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应症:主要免疫性溶贫、其它如G6PD缺乏症急性 溶血、不合输血后溶血、PNH
思考题
1、溶血性贫血的概念是什么? 2、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3、血管内、外溶血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