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c3a40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2.png)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它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的对话和思想交流,深刻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阅读《传习录》不仅是一次哲学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首先,《传习录》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知行合一”理念的阐述。
王阳明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然体现在行动上。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常常听到“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但若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那么它的力量便大打折扣。
《传习录》提醒我们,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行动来检验知识的真伪。
其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天生的、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即良知。
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实践,人可以发现并实现自己的良知。
这一点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道德的坚定,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者,《传习录》中关于“心即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认为,宇宙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于人的心中,而非外在的书本或权威。
这与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去发现和理解那些超越书本知识的真理。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深感王阳明的思想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
他对于个人修养、道德实践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内心的修养。
《传习录》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此外,《传习录》中对于教育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和实现自己的良知。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b55ae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b.png)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这一段是王阳明评论他的弟子们闲聊,他们把跟王阳明学习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是在涵养上用功,简单说就是修心;第二种是在知识上用功。
王阳明肯定了第一种人,同时也否定了第二种人。
只要修行过的人都清楚,修心这个事儿实际上是最难的。
当我们下的功夫越多的时候,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会发现自己的渺小。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受了太多的习染,而且随着修行的深入,发现刚开始的习染是比较能容易去掉的。
这些毛病我们能看见,别人也能看见,改起来简单也见成效。
随着扒洋葱的深入,发现越来越难。
只要你用功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习知识正好相反,只要我们看书下功夫学习,你就会发现你学到了东西,当我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自信心就变成了傲慢心,这些傲慢心,恰恰是蒙蔽我们先天美好品德的。
阳明心学最后的目的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
所以在知识上下功夫的这一类人,从出发点就开始走错了。
所以王阳明才说修心的人一天一天的进步,因为他们离明明德越来越近。
学知识的人一天一天的退步,因为他们离明明德越来越远。
反过来观我自己现在,从我自身而言,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寂在疯狂的学习知识当中。
而且有大部分知识在现实当中都很难用上,只是在与人聊天的时候过个嘴瘾,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厉害一点。
这个时候我就是王阳明说的第二种人,学习知识的人。
师父反复强调启予国学门是修身的,师父不希望我们变成学者,这也不是他创办启予国学门的目的。
我们现在看的书、写的读后感、做的日课、写的反思、练习的格物,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修身。
目的就是让我们找回明德,修身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沉下心,让自己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
《传习录》读后感2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
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f0ad9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a.png)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传习录》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
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这里面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上达和下学是一个功夫,不追求下学的上达全是空中楼阁。
下学就是上达,《中庸》里讲“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基础的理论开始,想直接到达哲学的顶峰,那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儒家,我们是入世的学说。
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学的东西要在现实当中可以应用的上。
只谈理论,不落实到实践上,就达不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举的树生长的例子特别的实际。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设定出树长什么样子,你只有不断的去浇水、培育、养护,它才会向上生长。
至于树能长什么样我们控制不了。
就像儒家说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人那样。
想要追求上达要从自己内在做起,向内求。
心擦亮了,明德显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上达也就实现了。
《传习录》读后感2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cd867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e.png)
《传习录》读后感
读完《传习录》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王阳明认为理论知识必须得到实际行动的验证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2. 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心灵。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心灵,才能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耐心聆听自己的内心声音,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并注意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
3.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以及如何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和责任,并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选择正确的方向。
4. 坚守信仰和道德。
王阳明认为,人的一生应该遵循正确的信仰和道德观念。
我们应该坚持诚实、正义、勇气以及对人类社会
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成为真正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总之,《传习录》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智慧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些启示,并不断地寻找并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77814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31.png)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它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之间的问答与论学。
当我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了诸多的感受和思考。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个理念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致良知”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这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私欲和杂念所蒙蔽,从而无法清晰地感受到良知的指引。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抉择时,是否真正倾听了内心良知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是否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不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放弃原则,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中。
“致良知”提醒着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不为外物所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知行合一”则让我认识到,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知道了却不去行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我们可能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无法践行。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真正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人却不多。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理解,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将所学的道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王阳明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书中的许多对话和事例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对于弟子们的教导,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和尊重。
他明白人们在追求道德和真理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因此以耐心和智慧引导他们。
这让我明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和选择。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4fb81b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0.png)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这本书记录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生、道德、良知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感悟与反思。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过去,我常常认为知道了某些道理就等于能够做到,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我知道应该早起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总是因为懒惰而无法付诸实践。
“知行合一”告诉我,真正的知道是能够将所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只有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所认知的道理相一致时,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思想上明白一些道理,更要努力在行动中去践行。
书中提到的“致良知”也让我思考良多。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的物欲和杂念所蒙蔽。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
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有时会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或者他人的认可,而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良知。
比如在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时,选择了沉默或者随波逐流,而不是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读了《传习录》后,我明白了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去除那些蒙蔽良知的杂质,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去做事。
王阳明还强调了在事上磨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在具体的事情中磨练,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
以前,我总是害怕遇到问题,一旦遇到就想逃避。
但现在我明白了,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
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复杂的项目,我不再抱怨和退缩,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自己能力的契机,努力去攻克难题。
此外,《传习录》中的教育理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王阳明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育。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标准化的考试和评价,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df581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0.png)
传习录观后感读完《传习录》,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蕴含着王阳明先生深邃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人生、道德、修行等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王阳明先生强调“致良知”,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左右,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而“致良知”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良知,只要我们能够去除蒙蔽良知的杂念,就能依照良知去行事,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是否真正遵循了内心的良知。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他人或者追求短暂的利益,做出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行为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会让我们的内心感到不安和愧疚。
书中还提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以往,我总是认为知道了道理就等于能够做到,但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知”。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制定的许多计划和目标,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但往往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真正去行动。
“知行合一”提醒我,要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也对个人的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行不是脱离日常生活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而是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磨练自己的心性。
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的机会,无论是与家人相处、与同事合作,还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比如,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急于争辩和指责,而是先冷静下来,从自身找原因,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同时,《传习录》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良知。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技能,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成长。
王阳明先生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内心需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良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83cd28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d.png)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仿佛在思想的海洋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首先,我学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理念。
王阳明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这些道理是不可分割的。
以往,我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在理论上明白了一件事情,就等于完成了任务。
然而,《传习录》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
比如,我知道努力学习能够取得好成绩,但如果只是心里想着要努力,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种“知”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将努力学习的想法付诸每天的实际行动,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功课,才能真正实现成绩的提高,这才是“知行合一”。
其次,书中关于良知的阐述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审视。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会被利益、欲望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良知的声音。
读完《传习录》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做决策时,试着倾听良知的指引。
比如,在面对是否要帮助他人的选择时,如果内心感到应该伸出援手,那就不要因为怕麻烦而退缩,因为这是良知的呼唤。
再者,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让我明白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要达到良知的境界,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去除私欲和杂念。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以前,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抱怨和逃避。
但现在,我会尝试从这些经历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内心的弱点,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和强大。
《传习录》还让我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个明确的志向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方向和动力。
以前的我,对于未来的规划比较模糊,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志向,并且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此外,书中对于“心即理”的论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感悟。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9ca53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d.png)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集,读完此书,心中颇有感触。
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传习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书中强调的“知行合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以往,我们常常将“知”与“行”分开看待,认为先有了理论上的认知,才去付诸实践。
然而,王阳明却指出,知与行本就是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
真正的“知”,必然会导致“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包含着“知”。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是对的,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行动,其实这并非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将所知付诸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成长和进步。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这是“知”。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去锻炼,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每天坚持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体会到健康带来的好处,这才是“知行合一”。
另外,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也让我深受启发。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本就存在的道德判断和善良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从而失去了对良知的坚守。
“致良知”就是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让良知得以彰显。
这让我想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欺诈、贪污等。
那些人或许在一开始也有着善良的本心,但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我,违背了自己的良知。
而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致良知”,在面对抉择时,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传习录》中对于“心即理”的阐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切的道理和规律都在我们的心中。
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地主观臆断,而是强调我们应该从内心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去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但有时候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判断。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b95f7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1.png)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4e52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2.png)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所著的一部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一生思想和实践的精华。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传习录》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他的行为和人生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以达到心性的提升和完善。
其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取得进步。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此外,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总之,《传习录》是一部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著作,它对于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养心性,注重知行合一,以及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王阳明所倡导的心性修养和知行合一的境界。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7985e0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12.png)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和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心中有许多感悟。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这一理念对我的触动极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知道很多道理,却难以将其付诸实践。
比如,我们都明白坚持锻炼有益健康,但真正能做到每天规律运动的人却寥寥无几。
“知行合一”提醒着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动。
只有将所知与所行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书中关于良知的阐述也让我思考良久。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是被尘世的欲望和杂念所遮蔽。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是否能坚守内心的良知。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然而,良知是我们内心的指南针,只有遵循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走上正道。
同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资质进行引导。
这让我联想到当今的教育,我们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培养学生,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标准产品”。
此外,《传习录》中的许多事例也让我看到了王阳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智慧。
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诸多不顺,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有时候甚至会感到绝望。
但王阳明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转机。
阅读《传习录》,我还深刻体会到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王阳明提倡通过内省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习惯于指责他人,而很少审视自己。
但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传习录》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ff317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c.png)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讲学以及与弟子们的问答。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心中有许多感悟想要分享。
王守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王阳明,他所倡导的“心学”在《传习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主张“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的私欲所蒙蔽。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反省和实践,去除这些私欲,从而让良知得以显现。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左右,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比如,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了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在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可能会做出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
而“致良知”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书中还提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让我明白,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更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人却很少。
只有当我们把“知道要锻炼”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每天坚持去做,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过于浮躁,急于求成。
而王阳明所强调的“事上磨练”让我懂得了,只有在实际的事情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就像学习一门技能,不能只靠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同时,《传习录》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王阳明认为,与人相处要真诚,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功利。
但如果我们能够秉持着真诚和仁爱的原则,相信能够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建立起更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书中对于自我修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自我修养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强大。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a2a12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c.png)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讲学内容。
读完这本书,心中颇有感触,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过往的认知中,我们常常将“知”与“行”分开看待,认为先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后才有实践行动。
然而,王阳明却告诉我们,知与行本就是一体的,不能分割。
真正的“知”必然要通过“行”来体现,而只有通过“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是否有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道”,而没有切实地去行动、去实践。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但真正能坚持每天锻炼、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的人又有多少呢?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将“知”落实到“行”,所以才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书中还提到了“致良知”的理念。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各种私欲和杂念所蒙蔽。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炼,去除这些遮蔽,才能让良知显现。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有时候会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满足私欲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内心会感到不安和愧疚。
这就是良知在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警觉,听从良知的声音,那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王阳明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克制自己的欲望。
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很容易迷失自我。
而王阳明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同时,《传习录》中的许多观点对于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
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引导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ea3d85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f.png)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价值的创造。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常常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未能付诸实践。
比如,我们都明白坚持锻炼有益健康,可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去行动;我们懂得要珍惜时间,却还是在刷手机中浪费了大量光阴。
真正的知,应该是能够引导行的知;真正的行,也必然是基于知的行。
只有当我们把心中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不断进步。
书中还提到了“致良知”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
要恢复良知,就需要在事上磨练。
这使我意识到,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我们不能迷失自己的本心,要时刻保持清醒,以良知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比如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为了追求利益而违背道德原则的选择,但如果我们坚守良知,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不仅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在人际关系方面,王阳明的心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强调要以真诚的心对待他人,将心比心。
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功利,而王阳明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回归真诚和善良的本质,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
同时,《传习录》让我对自我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很难正视自己内心的问题。
要实现自我成长,就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克服内心的私欲和偏见。
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遭遇挫折时,不能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和他人,而应该反思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是否存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另外,王阳明的心学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a88f1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5.png)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习录读后感1一日,论为学工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
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
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传习录》这里的学不是学习,是修身。
这里面王阳明讲为学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偏执。
我自身是存在这个问题的。
有的时候明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妥,但依然会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错再错。
还有时候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劝解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说的修行的过程都与自己非常吻合,感觉好像就是在说自己一样。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心静不下来,想要的`东西特别的多,总是心为物役。
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时候,人欲90%以上都会战胜天理。
用心猿意马来比喻非常的恰当,像猿猴一样上下乱跳,像马一样奔跑,一跑就没影,走神严重。
用修心初级三步曲的第一步静坐思心最管用。
当心静下来之后就容易喜好这种状态,想在这种状态里不出来,就容易变成喜静厌动。
可是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不是老哥自己一个人修行。
一旦遇到事情的时候,心又开始泛起波澜,从静的状态里出来。
所以单独练打坐静心是没什么用的。
王阳明说出了阳明心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四个字省察克治,简单的说就是事上磨炼。
最新传习录读后感【荐】 读后感随笔
![最新传习录读后感【荐】 读后感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f323fb7daeaad1f347933f86.png)
传习录读后感【荐】《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篇一】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索不断减少,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珍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谦虚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读传习录后的深刻体会
![读传习录后的深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2d3db7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3.png)
读传习录后的深刻体会《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言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内心产生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这一观点让我对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以往的观念中,我们常常认为先学习知识,然后再将其应用于实践。
然而,王阳明告诉我们,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的知识,必然伴随着行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我们学习游泳的理论知识,了解各种动作要领和呼吸方法,但如果不下水实践,永远也无法真正学会游泳。
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能懂得许多道理,但若不付诸行动,那些道理也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空谈。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之一。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本就存在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的本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利益所迷惑,良知被蒙蔽。
读了《传习录》,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念头,去除那些私欲和杂念,让良知显现出来。
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应该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是否能够坚守诚信和道德底线?在与人交往中,是否能够真诚待人,不虚伪、不做作?只有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王阳明还强调了在事上磨练的重要性。
人生中的种种经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磨练我们心智的机会。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应抱怨和逃避,而应把它视为提升自己的契机。
通过解决问题,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智慧。
就像在工作中,遇到复杂的项目和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努力克服,那么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生活中,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也是我们修炼自己包容和理解他人能力的时刻。
此外,《传习录》让我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
没有明确的志向,就像没有方向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
一个坚定的志向能够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目标,让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干扰时,保持清醒和坚定。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精选17篇)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8f4a8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8.png)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精选17篇)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精选17篇)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1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
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
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习,复制粘贴。
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
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
《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
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
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
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
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
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平衡的位置。
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平衡。
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
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
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
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
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
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2这里的学不是学习,是修身。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11e0b0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9.png)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习录》读后感1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
‘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
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
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
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
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
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
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
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
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
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
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
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
《传习录》读后感2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语、管闲事?”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
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传习录》这一段先告诉了我们修行初级阶段怎么去修行,就是你有多渴望去改变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是“心学”的著作。
作者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立德、立功、立言,写下著作《传习录》,传播“心学”精神,广为流传,传播中外,至今仍有络绎不绝的学者研读此著作,习读王阳明心学的奥妙。
我因选修《王阳明心学》一课而接触《传习录》,粗略读下来,对其中一部分名句印象深刻。
在此谈谈我对这些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这句话提出了“人人可成为圣人”的道理。
通常,人们总是认为圣人难得,圣人应该是有着特殊品格或能力的人,所以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圣人,期待着由那些少数的圣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不追求自身的修行。
王阳明指出了这一观点的错误。
人人可为圣人。
圣人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圣人的追求,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
同时,也表明了,圣人不是天生的,要想成为圣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
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如果后天不学习、不努力可能就埋没了,只有通过学习,思想得到提升,除去自身的陋习和错误的观念,才能成为圣人。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一直以来都有“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争论。
荀子曰“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伪”,是后天人为教化的结果,而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认为“恶”是天性受到了私欲的蒙蔽。
古往今来,
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断过。
当我在王阳明的《传习录》里看到“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这句话时,我觉得,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现实是“善”与“恶”共存于人心中,无法追究其起源和哪个先产生。
那么如何发扬“善”、遏制“恶”比争论善恶哪个先产生更为重要,对现实而言更有意义。
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传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无论“善”多小,只要产生了,被感知到了,就要将其表达出来,发扬出来,不能因为善事较小就放弃行善的念头。
无论“恶”意多大,只要产生了,就要及时遏制,将罪恶的思想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不能因为“恶”小而放松警惕,若放任其放大,那么后患无穷。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些人,喜欢自己在思想上去“悟”,而不去实践,没有在具体的事上“悟”。
可能这种人以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大道”,但是一碰到事情,就会乱了阵脚。
王阳明对自己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人需在事上磨。
只有经历了事情,在事上磨炼了自己,在事上废了心思,得到了锻炼,才会对自身有提高,之后再遇到事,才不会慌乱。
我认为这与现如今我们倡导的“实践出真知”不谋而合。
我们从五六岁开始接受教育,大家普遍以书为标准,认为书上都是正确的,认为书就能给予人们足够的营养,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甚至是二十几岁的大学生,都很少有实践的经历,一直活在书堆中,很少走出来感受社会,去经历事情。
然而,我们终将进入社会,终将自己面
对各色各样的人和事。
当失去“学生”“子女”这些护身符,我们是否有能力独当一面?我想,只有有了足够的“遇事”经历,“处事”经验的人,才能有自信,坚定地回答一个“是”字。
《传习录》中有高深的“心学”真谛,也有对人生有启发意义的易懂的箴言。
我尚未对《传习录》进行精细的研读,对其中高深的心学真谛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无法进行讨论,在此就仅对于我们自身有教育意义的较为贴近生活的名言进行分享。
如后有机会,我会继续深读《传习录》。
最后,《王阳明心学》这门课是我听课状态最放松的一门课,我们上课各抒己见,对社会某一现象或者事件进行讨论,我听到了很多精彩的声音。
感谢《王阳明心学》,感谢老师!
最后,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