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徐闻二中杨光新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我们的重视。而八年级是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八年级的文言文与七年级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七年级的文言文篇目是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每单元一篇;八年级则是单独编排,五篇文言文为一个单元,每册各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增加了近一倍,难度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八年级才是文言文教学真正的启蒙阶段。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千古传诵的名篇肢解成由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子等组合起来的呆板篇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无趣。部分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本课教学,我力求从传统的程式化框架中跳出来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自主译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品析表达,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拓展提升,引导学生表达心中之美。这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不足之处更多。
文章比较短,理解难度不大。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知道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懂得圈划重点语句,也学会了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等等。因此,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尝试“四读”教学。
一、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课语言简练,画中有诗,非常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二、品析语句不够味
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诵读,通大意——品读,感语言——悟读,理文理”的原则进行。在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不放开
课堂的确够“实”,字词落实到位,文章内容把握较好;课堂也的确够“活”,一篇美文在自由快活的氛围中学完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我搜集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是我在总结方法,包括文章写景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相对机械的传给学生。尽管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偷懒造成的,比如很少有学生主动的预习课文,就
算预习了也仅仅是大略看下课文,不会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但是,归根结底,这始终还是老师的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加上部分学生的偷懒,不认真做好预习,让老师形成了对大部分学生不够放心的心理,结果课堂差点成了教师一手包办完成。
四、贪多不齐,课堂节奏错乱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但本文过于重视朗读的训练,结果对学生的品读指导不够,课堂节奏前松后紧,致使不能完整地完成教学目标。
边声四起,尘埃落定,终于上完课了。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