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晋文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论艺术构思 • 《文赋》从艺术思维活动前讲起:
•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 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 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 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 笔,聊宣之乎斯文。”
• 艺术思维的发动,主要有两个动机:一是 作者情感因自然、四季的变迁,或社会遭 际等而受到触发,二是在阅读他人作品时 产生感慨。前一个是主要的、最有力的动 机,这一点先秦两汉都有相当多的论述; 第二个动机对第一个形成辅助性作用,阅 读他人作品,培养自己的写作才能;有此 才能,在有外物感发、他人作品的激荡的 情况下,诗人“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 斯文”,创作开始。
• 接着,《文赋》谈到艺术思维活动的整个 过程:
•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 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欲明也) 而弥鲜,物昭晰(明也)而互进。倾(罄,尽) 群言之沥液,漱(荡口,借为玩味)六艺(六经) 之芳润。浮天渊(天汉)以安流,濯下泉而 潜浸(二句言措意置境,当极其高深)。于是沉辞怫 悦(形容吐辞艰涩),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
• 深;浮藻联翩(鸟翔之姿,喻断续而迅疾),若翰 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 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 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此二句描 写在酝酿中完整把握到题材的精神状态)。 • 艺术思维活动的特点: • 一是在艺术思维活动的全过程,都要“收 视凡听”,空明其心,进入虚静澄明之境。 先秦诸子对此多有论述,陆机继承和发展
•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匹也。……陈琳、阮瑀之章表书记,今之儁 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
• 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 班俦也。”(《典论•论文》)
• “伟长独怀文抱质,恬谈寡欲,有箕山之 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 余篇,成一家之言,……此子为不朽矣。德 梿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 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 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元 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
• 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 古人无以远过。”(《与吴质书》)
• 此上数子,生命姿态各异,而皆有独偏之 善,诚可谓“自骋骐骥于千里”。
补充:魏晋人物之感兴率性
•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 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 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 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 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
• “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 女妻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 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 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 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 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 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 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 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 羲之笑而不答。 (《晋书•王羲之传》) • 又其子徽之(字子猷),史载“性卓荦不 羁”:
•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 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 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 此赏之,尽叹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 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尝居山阴,夜雪 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 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 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 了前人的相关思想。
• 二是艺术思维活动的范围极为广泛,不受 时间、空间的限制。
• 三是作家的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和形象。 构思中作者的情感活动非常强,而情感活 动的强烈,正是文思通畅的表现。伴随情 感和形象的思维活动是艺术家与主要运用 理性思维的普通人的区别之一。
• 四是艺术形象的塑造完成,往往是一瞬间 的事。酝酿成熟后,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 形象呈现在心里,只能是观之于须臾,抚 之于一瞬。时间稍久,就可能分散、消失。 苏轼有诗:“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 后难摹。”即此之谓。
• 何谓“气”?《说文》:“气,云气也, 象形。”饶炯云:“山川初出者为气,升 于天者为云。”“气”的概念最初是指充 满于天地间的某种有质无形之物。因为它 介于有、无之间,中国传统上往往将某些 虚化而实存的状态用“气”来表达、形容。 比如人的生理特质: • 《左传· 昭公十年》:“凡有血气,皆有争 心。”
• 曹丕在深切理解“文本同而末异”的基础 上,对具体作家的批评能作持平之论。一 方面,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 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 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 也。”
第五章 魏晋文论
• 第一节 曹丕《典论· 论文》 • 一、文气说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 能以移子弟。” • “文以气为主”是一句内涵丰富的判断, 它“直接触发到了文学的最根本问题” (徐复观《中国文学中的气的问题》)。
• 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 而反,何必见安道邪!”(《晋书•王羲之 传》) • 魏晋人物行事任性率真,乃天性气质近此, 不受世俗约束,一秉己心所尚。如王羲之 为老姥题扇,本无可无不可;兴之所至则 题之,待无兴致,即求之亦不题。这是典 型的只重己心的例子。钱穆云:“时人不 论是非,只问自己心下如何。”
•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即指文学创作 当以真实饱满的现实生命为基底。 • 曹丕的时代,是“才性论”大行的时代。 品鉴人才,一般皆从自然生成之性的角度 着眼。刘劭(与曹丕同时代)《人物志》 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其《九徵》篇云: • “人物之本,出乎情性。”(刘昞注:性 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 物,当寻其性质也。)
• 文学之根本在人之材质、性情,这尽管不 曾从道德伦理层面立论;但就文学之价值 而言,曹丕还是体现出对传统观念的皈依。 《左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立言不朽”的观念,在先秦并不指文学 而言,但曹丕将“文学”包括进“立言” 的范围,这是有开创性意义的。 • 另外,文学虽然出于材质性情,但文学并 不仅仅是吟风弄月、陶冶性情。文学亦有 经国安邦之大意义。(参马英九观点)这 是传统观念的潜在影响。
• 二、批评论 • 曹丕对文体的划分有了新的认识: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本”究竟何谓?一般多理解为“文章的 性质”(蒋凡等《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 的思想或感情内容”(张少康《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史教程》)、“人们思想意识的 表现”(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等,笼统的说,这种理解亦无不可。
• 以曹丕论文之整体思路来看,“文”之根 本乃在人之材质、性情。人皆有材质性情 (本),但各人之具体表现(末)又必然 相异,故曰“文本同而末异”。(如“气” 与“清气”、“浊气”之关系)
• 具体表现有“清”有“浊”,因此,在文 学领域即各有擅长,“雅”者宜于“奏 议”,“理”者宜于“书论”,“实”者 宜于“铭诔”,“丽”者宜于“诗赋”;
• 由于人之生成,往往各得一偏之性,故而 在诸种文章类别中,难以诸类皆善。这就 是“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认识到由人之不同材质、性情产生不同的 文章形态、风格,由此开始分体文学观的 形成。文体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文学创作 具有深远的影响。盖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 进行比较分类,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质 才能日益显明。
• 借用牟宗三的这个评价,可以说,曹丕之 论“气”,也就意味着,文学创作乃以生 命活动的种种表现形态或姿态为基础;没 有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人生感受与活动,便 没有文学。
• 曹丕对“气”又有更为具体的区分与认识, 所谓“气之清浊有体”,指人之才性,自 然禀赋有或清(阳刚,俊秀朗畅)或浊 (阴柔,迂缓凝重)的差异。这种差异在 不同作家身上有不同体现:
• 《九徵》论人的质性,乃是从人所体现出 的具体情态或姿态方面评鉴。
• 论人性从具体质性着手,而不是从超越具 体质性之良知着手,这是魏晋以来的一个 基本潮流。 • 魏晋时代能成就偏重气质的风采。
• 从个体气质方面理解“气”,并视此为文 之“主”,这表明,真实的现实生命,此 生命在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是文学活动 的根源。一切的观念、思想,都要通过现 实生命的真实感受与体验来验证、表达。 牟宗三论及《人物志》云:“每一‘个体 的人’皆是生命的创造品、结晶品。他存 在于世间里,有其种种生动活泼的表现形 态或姿态。直接就这种表现形态或姿态而 品鉴其源流,这便是《人物志》的工作。”
• (《国史大纲》)论魏晋人,可谓中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 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 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接教材P90所引材料)
• 此序所述,重在生命之感兴。生命自足, 乃魏晋时人的基本认识,或得或失,感慨 系之,皆才性生命之内事。老庄思想犹有 一生死、齐万物之意,乃是超越世俗生命 而归向道体;魏晋时人之崇尚自由虽同, 而个体生命之意义则前所未有地得以突出。 个体生命各具一偏之性,此一偏之性,成 就异彩。魏晋风采,要从这种地方追寻。
• “情性”在此指人天赋禀有的本性(生而 即有)及此“性”在后天的诸种情态表现。
• 《九徵》又云:“Biblioteka Baidu有血气者,莫不含元 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 “元一”、在此指宇宙最基本的物质元素; “阴阳”,亦指物质世界最原初的气,但 较之“元一”更为明确;“五行”指金、 木、水、火、土,分别更细,内容更为具 体。总之,皆落在有形层面。
• 第二节 陆机《文赋》
• 《文赋》是一篇以赋为主体,而可以旁通 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意味精深、组织严密的 文学批评著作。它全面的反省了有四百多 年历史的汉赋创作,尽可能的描述了文艺 创作的心理历程,除最后一部分谈到文学 的功用外,主要关注的是文学的艺术特性, 把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特征凸现了出来。 《文赋》序云:(见教材P107)
• 气禀各偏,长短相形,此必然之势。客观 公允的评价应是理解并尊重此一基本事实, 而各予恰当之批评。曹丕对“建安七子” 之评价,就是这样的。他既称赞七子“于 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骐骥于 千里”,同时也一一指点各人气禀之优劣 长短:(材料见前)这就是“审己度人” 的正确批评态度。
• 三、价值论 • (材料见教材P102)
• 《礼记· 乐记》:“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 《论语· 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 之在得。”钱穆《论语新解》:“血气, 人之生理之随时有变者。”
• 因此,“血气”乃指组成人或动物之生理 生命的要素。
• 如孟子云:“气,体之充也。”(赵歧注: 气所以充满形体为喜怒也。)(《公孙丑 上》)管子亦云:“气者,身之充也。” (《心术下》)“气”显然指充盈于人体 的一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生命力。《礼 记· 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郑玄 注:“气谓呼吸出入者也。”郑注嫌不够 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