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课堂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百家争鸣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道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2.研读史料,理解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历史典籍的能力;展开问题探究,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探讨的学术传统,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新知探究一、老子和《道德经》(一)老子生平【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老子(生卒年不详)》和表格,简单介绍老子。
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了解老子生平。
知道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
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二)老子的道家思想【教师活动】出示《道德经》原文选段,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材料和教师的引导,知道老子在哲学上主张“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教师活动】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
【学生活动】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知道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一)孔子生平【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和表格,简单介绍孔子。
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了解孔子生平。
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1)德:道德、德性、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围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必然的方位,而群星都会围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若是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那么。
这也是咱们此刻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那个地址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围绕在他身旁。
反之,那么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显现如此的时期:每次碰到如此“无为”的统治者,便会显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归纳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心义。
觉后者说明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用心致志不分心,在那个地址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能够用一句话来归纳它,确实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确实是“All in one”或“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说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那么,也是咱们此刻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方式。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念;
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4.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孔子或《论语》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为家庭成员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内涵。同时,针对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4.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论语·为政以德》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
2024版《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 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 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8
关键概念阐释
为政以德
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强调 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通过领导者 的德行影响民众,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2024/1/28
北辰
指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空 的中心,众星围绕它旋转,象征着 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
《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孔子政治伦理观探讨 • 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28
3
《为政以德》概述
《为政以德》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政治 和伦理道德的观点。
2024/1/28
该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领袖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 修养来影响和教化民众。
文章中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观点,即 政治领袖应以德治国,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中心,而百姓则像其他 星星一样围绕着他。
4
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 序。
18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 例分析
2024/1/28
19
分组讨论会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儒家思想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如“儒家
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儒家道德观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 课堂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练习题第8课百家争鸣1.小明想了解老子的言论,他应该阅读( )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2.《论语》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 )A.老子B.孔子C.韩非D.墨子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A.礼治思想B.教育思想C.仁政思想D.法治思想4.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5.把下列人物前的序号填到下面相应内容前的括号里。
A.孔子B.墨子C.孟子D.庄子E.韩非(1)(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 )提出“仁”的学说,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
(3)( )“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
(4)( )“兼爱”“非攻”。
(5)( )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国家。
1.《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
人们都来宽慰他。
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
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
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A.孔子B.孙武C.老子D.孟子2.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D.孙武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下列关于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他编订的《诗》《书》和《春秋》等,成为后世重要的教学内容C.他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D.他晚年编订的《论语》为后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4.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A.乙B.丙C.甲、乙D.甲、丙5.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③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请你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主持栏目,并说出道理。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为政以德教案1第一课【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背诵重点语段。
【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2.1 、2.3 、13.6章和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发展要求5.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6.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说明【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季氏篇》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案例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观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2. 课堂讨论总结: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讨论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为政以德》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教学材料。
4.2 教学材料1. 学生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第二节课:案例讨论,分享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3. 第三节课:课堂总结,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能够概括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2)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3)提高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认识“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3)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核心地位;(2)如何分析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3)如何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地位;(2)引出“为政以德”这一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论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3)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关题目练习;(2)让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理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为政以德”的应用;3. 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分析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程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论语》教案:诸葛亮如何运用“为政以德”?
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论语》教案:诸葛亮如何运用“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 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分析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如何运用“为政以德”。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为政以德”的含义及意义。
2. 诸葛亮简介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
3. 诸葛亮如何运用“为政以德”。
教学准备:1. 教材:《三国演义》。
2. 参考资料:关于“为政以德”的论文、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诸葛亮有一定了解。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为政以德’?”Step 2:讲解“为政以德”(10分钟)1. 介绍“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如何运用“为政以德”。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讨论诸葛亮如何运用“为政以德”。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Step 4:案例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选取一个现代社会的案例,分析其是否符合“为政以德”的原则。
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课堂拓展1. 让学生阅读关于诸葛亮的其他文学作品,深入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辩论题目为:“诸葛亮是否是‘为政以德’的典型代表?”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
2. 布置一篇关于诸葛亮运用“为政以德”的短文写作作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为政以德”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为政以德》中的比喻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为政以德》。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法: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和《为政以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为政以德》,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结构清晰性和语言表达准确性。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对孔子为政思想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论语》及《为政以德》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孔子为政思想,分享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分组讨论,第2课时用于布置和讲解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为政以德》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孔子思想的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2024版《为政以德》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1/30
21
个人成长档案袋建设方案
2024/1/30
档案袋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计划、课堂表现记录、作业成绩、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部分。
建设方案
学生可自行设计档案袋封面和内容布局,定期整理并更新档案袋内容,以此记录个 人成长历程。同时,教师可定期查阅学生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步, 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4/1/30
9
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思想内涵
本文阐述了德治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对比 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效果,强调了德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 进国家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实施德 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如加强教育、提高民众道德水平、 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等。
价值取向
本文所倡导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廉耻”等 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 重长辈和权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等。这些价值取向对于 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对于统治者品德的高标准要求和对民 众利益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民本”的思想。
25
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定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教育改革趋势,持续更新教学理念 和方法。
拓展教学领域和课程范围,尝试跨学科教学和综合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与同行、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22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方向
2024/1/30
23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回顾已学的关于“德”的相关知识。
(2)提问:“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解释其寓意。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对于“为政以德”的理解和应用。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可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民参与,提倡以公共利益为 导向的治理模式,与“为政以德”中关注民生和倡导德治 的理念相呼应。
当代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政府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社会治 理手段,实现了较高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日本社区治理
日本在社区治理方面注重发挥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居民参与和合 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德治与法治结合实践
中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既重视法治建设,也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培 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措施,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
06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制定
平时成绩评定方式说明
课堂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提出有见地的问 题和观点。
小组作业
按时完成小组作业,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贡献自 己的力量。
社会治理创新
借鉴德治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 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
和谐社会构建
通过德治理念的应用,促进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和
谐发展。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传统讲授法优缺点分析
优点
01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掌控 课堂节奏。
02
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 体系。
03
06
《孟子》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的观念,认为统治者应该 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现代政治哲学理论链接
社群主义
强调社区、家庭和国家的价值,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与“为政以德”中重视道德和社会和谐的思想相契 合。
协商民主理论
主张通过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和理性的协商来达成政治 决策,体现了“为政以德”中尊重民意和重视公正的精神 。
为政以德_课件
导入新课
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 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 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它代表了孔子的 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 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 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 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目录
1
• 新课学习
2
• 课堂小结
3
• 课后作业
学人谈片
新课学习
1.《政治思想中的德礼政刑》——刘蔚华 (节选自《儒学与未来》,齐鲁书社2002年版) 2.《儒学的光明性》——金纲 (节选自《论语鼓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题目为编者所加) 3.《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古罗马]西塞罗 (节选自《有节制的生活》,徐奕春译,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Nhomakorabea 课堂小结
政治思想中的德礼政刑 学人谈片 儒学的光明性
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 为政以德 仁者见仁
百家争鸣
晏子贵踊 听政之大分
课堂作业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 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
仁者见仁
子贡问政,孔子告他三条,足食、足兵、 民信,即有充分的粮食储备,有充分的武器装 备,取得人民的信任。孔子认为,这三条,民 信第一重要,其次是足食,其次是足兵。为什 么这么排列?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这话,可以理解为“去食”的理由,也 可理解为“去兵”、“去食”的理由。在他看 来,自古,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去兵” 会被杀,“去食”会饿死,但如果不能取信于 民,纵有武器,纵有饭吃,也无法维持统治。 这个说法,有点残酷,现代观念,死人可不是 小事。但历代统治者都认为,如果能取得人民 的信任,这个信任不动摇,即使死上点人,甚 至死很多人,天也塌不下来。(李零《丧家 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 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 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 处世原则。”
《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报道说,从事等 离子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 斯〃阿尔文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巴黎诺贝尔 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 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刘邦的用人原则之一,就是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 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 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确实是很难做到 的,但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十分清楚 地了解,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那就是调动部下 的积极性,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 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 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是最合适的。这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 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并 不是一个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 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 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也就可以说是成功了。刘邦 懂得这个根本的道理,因此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 心。 •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政,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也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你看 夜晚的北极星,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 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 领导核心就是那个不动的,但要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 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 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因此刘邦取得了成功。
青壮年时期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 了较高的声誉。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 绩卓著。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主要官职: 51—54岁,孔子仕鲁。主要是仕事鲁定公,历 任中都宰、鲁司空、大司寇,公山弗扰攻鲁定公, 被孔子打败。曾以鲁大司寇摄行相事,诛少正卯 (语出《荀子〃宥坐》,这是历史的一桩悬案) 。
周游列国时期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 学说。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 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 孔子。
晚年时期
68岁,孔子回到鲁国。很受尊敬,享受国老 的待遇,但政治上得》,订《礼》《乐》,修《春 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 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烽火戏诸侯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 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 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 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 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 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 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 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 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 “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 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家
教育家
学者
孔子思想的贡献及影响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 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 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儒学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已经深深 地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习性中,国人“习 焉而不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或 隐或显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尚能不尚力
•
话说刘秀当上了皇帝,但国家仍处在动乱之 中。他废除王莽的苛政,让人民休养生息。他又 调集军队,镇压了赤眉起义军,削平了各地割据 势力,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复归统一。刘 秀在位期间,比较关心民间疾苦。他先后9次发布 命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并多次下诏书, 兔罪徒为庶民。他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 修水利。他裁并了400多个县,精简官吏。在统 一天下后,他就基本上不再用兵,对于边疆地区 的少数民族,也以安抚为主,化干戈为玉帛。这 些措施都是深得人心的,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 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 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 “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 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 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 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 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论语》选读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走近孔子
对孔子的称呼
孔丘 仲尼 孔夫子 孔圣人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孔老二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93
其实孔子 只是人, 一个凡人。
家世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①,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 子②,祷于尼丘得孔子③。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④。生而首上圩顶⑤,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⑥,姓 孔氏。”
【背景补充】鲁国的三家曾于公 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 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 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 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 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 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 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 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 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 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 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 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 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 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 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 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
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 妇人。子路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 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 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 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 “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着那高耸的山峰啊,真让人向往!放眼那通天
探究一
孔子一方面主张“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宁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 矛盾?精神与物质孰先孰后?怎样理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补充1】 这句话可以看出儒家思考治国的方针,是以德 教化,而不是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国。 三国时诸葛亮平南,经历了七擒七放,以德服人,使得孟 获心服口服,云南成了蜀国的一个大后方。明末起义,李自成 开始走的路线也是以德服人,不扰民,都已经获得天下了,奈 何后来以为得了天下,到处扰民,落得个兵败九宫山的下场。 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很值得当政者思考。 【补充3】商道也一样,一味的欺诈即使让你暴发了,没有了 诚信以后在圈子里就难有立足之地,而以诚信的态度去做生 意,你的口碑会越来越好,生意会越来越长远。“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朱镕基语) 【补充2】人道更一样了,与人交往,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人 愿意与你做朋友的。有道德的人,很多人会愿意与你做朋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万理都是 相通,这句话还可以去思考,放之四海之内皆可用之。
唐太宗的诚信之道
•
历代以来,中国的统治者都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 此在人前炫耀,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 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依样画葫芦用诡计蒙蔽首脑。纵观整个 中国古代史,真正能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人选只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 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 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 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李世民令亲信 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 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 一瓢冷水。他说陛下平时总告戒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 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 你。李世民不但没发怒,反而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便欣 然接受了这句逆耳的忠言。还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 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绝在诏书上 签字(注意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 的签字就没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止 自己的无限权力),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 少报年龄。”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 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 人民诈欺。”李世民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 人。
太史公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话:“仰望
读《论语》,了解孔子思 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然而心里却是向 想,想见孔子其人,还原一个 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想像他的为人也是 真实的孔子。 这样的呀!
的大道啊,不禁也要迈步前行!”即使自己到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 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 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 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 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 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 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 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 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 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 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