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汉朝教育制度的确立 三、汉代的教育思想
1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 之政,得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 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 国也。”
2
一、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前221年——前206年) 1、书同文:小篆
5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 “尊孔”是实施崇儒政策的一个具体步骤 ▪ 经思想家陆贾奉劝,高祖十二年过鲁以“太牢”
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有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 的举动。 ▪ 自元帝令孔霸食邑八百户伺孔子起,以后屡封孔 子后代为奉祀孔子的专官。 ▪ 平帝元始元年(1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这里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 ▪ 明帝永平二年(59年)开始在太学及郡国学校举 行祭孔仪式,以至于它成了后来封建社会学校的 例行活动。
8
(一)太学
▪ 2、太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 主管:太学隶属掌“礼”的国家部门;由居于“九卿”首位、 在朝廷中掌管文教的官员“太常”主管。此外,皇帝还亲自到 太学进行视察,称作视学。
▪ 教师:太学的老师称博士,掌教弟子。
➢ 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由太常差选“聪 明威重”的博士担任。实际上是后来大学校长的前身。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李斯提“挟书”之策;前213年焚书 ➢ 前212年,坑杀(活埋)460个儒生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3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 西汉(前206年—25年) ▪ 东汉(后25年—220年) ▪ 汉初,奉行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 “静作相
10
(一)太学
▪ 3、太学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 汉代师少徒多,所以太学的教学是一种以经师 讲学为主(“大都授”)、学生自学互教为辅 的方式。
▪ 太学的“师法”和“家法”:
➢ 所谓师法是指传经时以汉初立为博士的经师的经说 为准绳。如《公羊春秋》以董仲舒所传经说为师法。
➢ 所谓家法:大师们的弟子在传经时,又有新发展, 形成一家之言。那么,博士教授要专主一家,这便 形成家法。
➢ “对策”,根据皇上或学官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撰文 以对。
▪ 太学的考试,大致西汉为一年一次,东汉为两年一次; 经过考试,根据通经的多少任以相应官职。
➢ 通二经可补文学掌故;通三经为太子舍人;通四经为郎中; 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文献通考》)
➢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名流充 当,采用征拜或荐举的方式选拔;如汉成帝时,要求博士要 “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 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德才兼备、五 十岁以上者。
➢ 博士均为精通儒经的权威学派的名儒。
9
2、太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 学生: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简称“太学 生”、“诸生”等。 ➢ 生源: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二是地方官府选 送。 ➢ 其条件、年龄限在18岁以上,“好文学、敬长 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 书·儒林传》)。至于学生成分多为贵族,但 也有个别相对出身微贱者。 ➢ 太学生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终身免除劳役。
➢ 熹平石经,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标 准教村,是经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公诸于世的官 定经书,是书法被视为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 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创举。
12
(一)太学
▪ 4、太学的考试与学生出路
▪ 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 业授官。考试方法:
➢ “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
养,德虐相成。” ➢ 黄老学说要求统治者“清静无为”——节欲、使民
“休养生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文 化教育随之发展。 ➢ “而治”——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行仁义之道 ▪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8年),确立“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4
百度文库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置五经 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
7
(一)太学
▪ 1、太学的创立与发展
▪ 太学兴办的动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太学的兴办和发展
➢ 董仲舒:“设太学,置明师” ➢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公孙弘与太常孔臧拟定了创办
太学的具体方案,获批准,当年汉代太学建立。 ➢ 太学初年,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
子(太学生),以后逐步得到发展,汉昭帝时增至一百人, 宣帝时增至二百人,元帝时设员千人,成帝时增弟子员三 千人。 ➢ 东汉年间,太学规模比西汉更大了;汉质帝时,太学生多 至三万人,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 “师之所传,弟子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 不用。” ——(清末 皮锡瑞《经学历史》)
11
3、太学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 “一字石经”(汉石经)
➢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发生了刻石经 立于太学门外的盛举。由蔡邕用隶书一体写成 七经,历经八年。
➢ 这部石经共有46枚,分布在太学之东、西、南 方;其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
➢ 丞相李斯编的《苍颉》,中书令赵高编的《爰历》,太史令 胡毋敬编的《博学》成为当时蒙童读书识字的标准版本。
2、行同伦
➢ 匡正异风异俗,使原六国旧的风尚习俗均合乎秦朝法度。
3、设三老以掌教化
➢ 秦实行郡县制,县下有乡。“三老”是乡官之一,负责向乡 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 建元六年,根据丞相田蚡(焚)的奏请,公开“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 经”之大举
▪ 元溯五年(前124年),采纳董仲舒、公孙弘建议, 长安开办太学以研究儒家,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 同年令郡县察举孝廉秀才,加重考核经术的成分 ▪ 在教育上,采用儒经作为养士和取士的唯一依据,
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6
三、汉代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 自“独尊儒术”以后,无论官学和私学都 得到空前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 方的学制系统;
▪ 汉代的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中以太学为最主要,别还有鸿都 门学、贵胄学校等。
▪ 汉代官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官学制 度的确立,以后的中国封建官学都是汉代 官学形式与格局的延续、发展和完善。
一、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汉朝教育制度的确立 三、汉代的教育思想
1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 之政,得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 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 国也。”
2
一、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前221年——前206年) 1、书同文:小篆
5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 “尊孔”是实施崇儒政策的一个具体步骤 ▪ 经思想家陆贾奉劝,高祖十二年过鲁以“太牢”
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有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 的举动。 ▪ 自元帝令孔霸食邑八百户伺孔子起,以后屡封孔 子后代为奉祀孔子的专官。 ▪ 平帝元始元年(1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这里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 ▪ 明帝永平二年(59年)开始在太学及郡国学校举 行祭孔仪式,以至于它成了后来封建社会学校的 例行活动。
8
(一)太学
▪ 2、太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 主管:太学隶属掌“礼”的国家部门;由居于“九卿”首位、 在朝廷中掌管文教的官员“太常”主管。此外,皇帝还亲自到 太学进行视察,称作视学。
▪ 教师:太学的老师称博士,掌教弟子。
➢ 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由太常差选“聪 明威重”的博士担任。实际上是后来大学校长的前身。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李斯提“挟书”之策;前213年焚书 ➢ 前212年,坑杀(活埋)460个儒生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3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 西汉(前206年—25年) ▪ 东汉(后25年—220年) ▪ 汉初,奉行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 “静作相
10
(一)太学
▪ 3、太学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 汉代师少徒多,所以太学的教学是一种以经师 讲学为主(“大都授”)、学生自学互教为辅 的方式。
▪ 太学的“师法”和“家法”:
➢ 所谓师法是指传经时以汉初立为博士的经师的经说 为准绳。如《公羊春秋》以董仲舒所传经说为师法。
➢ 所谓家法:大师们的弟子在传经时,又有新发展, 形成一家之言。那么,博士教授要专主一家,这便 形成家法。
➢ “对策”,根据皇上或学官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撰文 以对。
▪ 太学的考试,大致西汉为一年一次,东汉为两年一次; 经过考试,根据通经的多少任以相应官职。
➢ 通二经可补文学掌故;通三经为太子舍人;通四经为郎中; 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文献通考》)
➢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名流充 当,采用征拜或荐举的方式选拔;如汉成帝时,要求博士要 “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 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德才兼备、五 十岁以上者。
➢ 博士均为精通儒经的权威学派的名儒。
9
2、太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 学生: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简称“太学 生”、“诸生”等。 ➢ 生源: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二是地方官府选 送。 ➢ 其条件、年龄限在18岁以上,“好文学、敬长 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 书·儒林传》)。至于学生成分多为贵族,但 也有个别相对出身微贱者。 ➢ 太学生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终身免除劳役。
➢ 熹平石经,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标 准教村,是经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公诸于世的官 定经书,是书法被视为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 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创举。
12
(一)太学
▪ 4、太学的考试与学生出路
▪ 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 业授官。考试方法:
➢ “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
养,德虐相成。” ➢ 黄老学说要求统治者“清静无为”——节欲、使民
“休养生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文 化教育随之发展。 ➢ “而治”——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行仁义之道 ▪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8年),确立“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4
百度文库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置五经 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
7
(一)太学
▪ 1、太学的创立与发展
▪ 太学兴办的动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太学的兴办和发展
➢ 董仲舒:“设太学,置明师” ➢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公孙弘与太常孔臧拟定了创办
太学的具体方案,获批准,当年汉代太学建立。 ➢ 太学初年,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
子(太学生),以后逐步得到发展,汉昭帝时增至一百人, 宣帝时增至二百人,元帝时设员千人,成帝时增弟子员三 千人。 ➢ 东汉年间,太学规模比西汉更大了;汉质帝时,太学生多 至三万人,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 “师之所传,弟子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 不用。” ——(清末 皮锡瑞《经学历史》)
11
3、太学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 “一字石经”(汉石经)
➢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发生了刻石经 立于太学门外的盛举。由蔡邕用隶书一体写成 七经,历经八年。
➢ 这部石经共有46枚,分布在太学之东、西、南 方;其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
➢ 丞相李斯编的《苍颉》,中书令赵高编的《爰历》,太史令 胡毋敬编的《博学》成为当时蒙童读书识字的标准版本。
2、行同伦
➢ 匡正异风异俗,使原六国旧的风尚习俗均合乎秦朝法度。
3、设三老以掌教化
➢ 秦实行郡县制,县下有乡。“三老”是乡官之一,负责向乡 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 建元六年,根据丞相田蚡(焚)的奏请,公开“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 经”之大举
▪ 元溯五年(前124年),采纳董仲舒、公孙弘建议, 长安开办太学以研究儒家,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 同年令郡县察举孝廉秀才,加重考核经术的成分 ▪ 在教育上,采用儒经作为养士和取士的唯一依据,
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6
三、汉代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 自“独尊儒术”以后,无论官学和私学都 得到空前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 方的学制系统;
▪ 汉代的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中以太学为最主要,别还有鸿都 门学、贵胄学校等。
▪ 汉代官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官学制 度的确立,以后的中国封建官学都是汉代 官学形式与格局的延续、发展和完善。